微生物考试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2429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7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微生物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微生物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微生物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微生物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微生物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微生物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微生物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微生物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微生物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微生物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微生物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微生物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微生物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微生物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微生物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微生物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微生物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微生物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微生物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考试复习资料.docx

《微生物考试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考试复习资料.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微生物考试复习资料.docx

微生物考试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复习

第二章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第一节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一、无菌技术(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其被微生物污染,其自身也不污染操作环境的技术)

o用于分离、培养微生物的器具事先不含任何微生物;

o在转接、培养微生物时防止其它微生物的污染,其自身也不污染环境;

1.微生物培养的常用器具(试管玻璃烧瓶培养皿)及其灭菌(高压蒸汽灭菌可杀死微生物休眠体:

芽孢高压干热灭菌)

2.接种操作:

在无菌条件下,用接种针或接种环挑取微生物,把它有一个培养皿转接到另一个培养皿进行的操作。

是微生物最常用的基本操作。

二、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菌落:

分散的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菌苔:

在还固体培养基表面众多菌落连成一片时便成为菌苔。

不同微生物在特定的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菌落和菌苔都具有稳定的特征,可成为对该菌落进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培养平板:

被用于微生物纯培养的最常用固体培养基形式它是冷却凝固后的培养基在无菌培养皿中形成的固体培养平面,简称平板。

以下各方法具体内容参见复印资料第10页

1.稀释倒平板法:

操作较麻烦,对好氧菌、热敏感菌效果不好!

2、涂布平板法:

使用较多的常规方法,但有时涂布不均匀!

3.平板划线法

4.稀释摇管法

三、用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1、稀释法

2、富集培养

四、单细胞(孢子)分离

单细胞分离法:

采取显微分离法从混杂群体中直接分离单细胞或单个个体进行培养以获得纯培养。

五、选择培养分离

选择培养分离:

1)、抑制大多数其它微生物的生长;

2)、使待分离的微生物生长更快;使待分离的微生物在群落中的数量上升,方便用稀释法对其进行纯化。

3)、使待分离的微生物生长"突出";直接挑取待分离的微生物的菌落获得纯培养。

1、利用选择平板进行直接分离:

根据待分离微生物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培养条件(抗生素平板牛奶平板高温培养)

2、富集培养:

利用不同微生物间生命活动特点的不同,制定特定的环境条件,使仅适应该条件的微生物旺盛生长,从而使其在菌落中的数量大量增加,是人们更容易从自然界中分离到这种所需的特定的微生物。

六、二元培养物

由于微生物体积微小,在绝大数情况下对微生物的研究、利用都是使用其群体,成为培养物。

只有一种微生物的培养物称为纯培养物。

含有两种以上微生物的培养物称为混合培养物

如果培养物中只含有两种微生物,而且是有意识的保持两者间的特定关系的培养物称为二元培养物。

第二节显微镜和显微技术(具体内容参见复印资料第11页)

一、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

放大倍数:

被观察物越小,放大倍数应该越大,否则难以看清。

分辨率:

能分辨除两点间最小距离的能力。

最小可分辨距离=

反差:

被观察物区别于背景的程度。

1.普通光学显微镜

2.暗视野显微镜生活细菌的运动性

3.相差显微镜

4.荧光显微镜

5.透射电子显微镜

6.扫描电子显微镜

7.扫描隧道显微镜

二,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略)

思考题:

1、为什么说Koch等建立的微生物纯培养技术是微生物学建立与发展的基石?

一般可用哪些方法获得微生物的纯培养?

2、微生物的最显著特征就是个体微小,通常只能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

试列举在显微观察(光镜和电镜)中通过改变样

品的反差以改善观察效果的技术及方法。

3、试利用表格形式对各类显微镜在原理、样品制备和观察方面的异、同进行概括、比较。

4、试找到一篇使用微生物照片的文献,分析该文为什么要使用微生物照片,采用的是何种显微观察技术?

依你之见,该文作者的这张照片还可以用哪些技术获得?

第三章微生物类群与形态结构

第一节真细菌

一、一般形态及细胞结构

(一)个体形态与排列

球菌细胞个体呈球形或椭圆形,不同种的球菌在细胞分裂时会形成不同的空间排列方式,常被作为分类依据。

杆状细菌的排列方式常因生长阶段和培养条件而发生变化,一般不作为分类依据。

弧菌:

菌体只有一个弯曲,其程度不足一圈,形似"C"字或逗号,鞭毛偏端生。

螺旋菌:

菌体回转如螺旋,螺旋数目和螺距大小因种而异。

鞭毛二端生。

细胞壁坚韧,菌体较硬。

螺旋体菌:

菌体柔软,用于运动的类似鞭毛的轴丝位于细胞外鞘内。

柄杆菌:

细胞上有柄(stalk)、菌丝(hyphae)、附器(appendages)等细胞质伸出物,细胞呈杆状或梭状,并有特征性的细柄。

一般生活在淡水中固形物的表面,其异常形态使得菌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增加,能有效地吸收有限的营养物;

(二)大小

硫磺细菌最大

纳米细菌最小

(三)细胞的结构

原核微生物是指一类细胞微小,细胞核无核膜包裹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与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1、基因组由无核膜包裹的双链环状DNA组成

2、缺乏由单位膜分隔、包裹的细胞器

3、核糖体为70S型

A、细胞壁

位于细胞膜外一层厚实坚韧的外壁,主要由肽聚糖组成,具有固定细胞外形,保护等多种生理功能。

证实(研究)细胞壁存在的方法:

(1)细菌超薄切片的电镜直接观察;

(2)适当的质、壁染色,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细胞壁;

(3)机械法破裂细胞后,分离得到纯的细胞壁;

(4)制备原生质体,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

细胞壁功能

1、固定细胞外形提高机械强度,从而使其免受渗透压等外力损伤。

2、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失去了细胞不必的原生质体也就丧失了这些重要功能。

3、阻拦酶蛋白和抗生素等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保护细胞免受溶菌酶、消化酶、抗生素等有害物质的伤害。

4、赋予细胞一定的抗原性、致病性和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

革兰氏染色机制

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复染后。

在细胞膜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络多和交联致密。

故遇乙醇或丙酮脱色处理时。

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

再加上其不含类脂。

乙醇处理不会使其溶出缝隙。

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液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

使其仍呈紫色。

反之革兰氏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薄、外层膜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

在遇脱色剂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

薄而疏松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

因此。

经过乙醇的脱色后细胞退成无色。

这时在经过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后,是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革兰氏阳性菌则仍保留紫色。

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厚度大化学组分简单):

肽聚糖(90%)由双糖单位四肽尾或四肽链肽桥或肽键桥(40层有桥肽)

磷壁酸(10%)结合在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分为甘油磷酸和核糖醇磷酸。

一、壁磷壁酸:

与肽聚糖共价结合

二、膜磷壁酸跨越肽聚糖层并与细胞膜相交连。

磷壁酸主要功能:

1、形成负电荷环境,增强膜对二价阳离子的吸收。

2、贮藏磷元素

3、增强某些致病菌对宿主细胞的粘连,避免被白细胞吞噬和抗补体作用。

4、革兰氏阳性菌特异的表面抗原基础

5、噬菌体特异性吸附受体

6、调节细胞自溶素活性性,防止细胞自溶性死亡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

1、肽聚糖:

1~2层,藏于外膜内层,无特殊的桥肽,疏松、机械强度较差的肽聚糖网套。

2、外膜: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外层,有脂多糖、磷脂和脂蛋白等若干种蛋白质组成的膜。

外膜是革兰氏阴性菌的一层保护性屏障,何以组织或减缓胆汁酸、抗体及其他有害物质的进入,也可防止周质酶和细胞成分的外流。

脂多糖:

类脂A核心多糖o-特异性侧链

脂多糖的主要功能:

1)LPS结构的多变,决定了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表面抗原决定簇的多样性;

2)LPS负电荷较强,与磷壁酸相似,也有吸附Mg2+、Ca2+等阳离子以提高其在细胞表面浓度的作用,对细胞膜结构起稳定作用。

3)类脂A是革兰氏阴性细菌致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

4)具有控制某些物质进出细胞的部分选择性屏障功能;

5)许多噬菌体在细胞表面的吸附受体;

3、外膜蛋白

镶嵌在外膜磷脂层外的膜上的蛋白质

孔蛋白通过孔德开合对进入外膜层的蛋白进行筛选

非特异性孔蛋白:

通过分子量小于800~900的任何亲水性分子

特异性能孔蛋白:

只容许一种或几种物质通过

4、周质空间

周质空间:

外膜与细胞膜间狭小的空间,是进出细胞的物质的重要中转站和反应场所。

在周质空间中,存在着多种周质蛋白(periplasmicproteins),包括水解酶类、合成酶类、结合蛋白和受体蛋白

5、外膜与内膜间的黏合位点

在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的许多部位上,存在着外膜与内膜直接接触点称为外膜与内膜的黏合位点。

促进营养物质直接进入细胞。

特殊的细胞壁

抗酸细胞的细胞壁(分枝菌酸索状因子染色反应上属于革兰氏阳性菌,但从从其类脂外壁层与肽聚糖层来看有与革兰氏阴性菌相似)

抗酸细菌;一类细胞壁中含有大量分枝菌酸等蜡质的特殊革兰氏阳性菌。

因为被酸性复红染色后,就不能被盐酸乙醇脱色,顾称抗酸细菌。

索状因子;是分枝菌酸表层的一种糖脂(结核杆菌链状生长与致病性)

古生菌的细胞壁(多糖(假肽聚糖)糖蛋白蛋白质革兰氏阴阳不一定)

缺壁细胞

实验室或宿主体内形成

缺壁突变--L型细菌(在实验室或宿主细胞中自发突变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人工去壁基本去尽--原生质体(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得到的仅由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压敏感细胞。

一般由革兰氏阳性菌形成)

部分去掉--球状体(又称原生质球。

一般由革兰氏阴性菌形成)

在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支原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的雾细胞壁的原核微生物。

细胞壁中含一般原核微生物没有的甾醇。

细胞膜有较高机械强度)

比较:

原生质体和球状体相同点无完整的细胞壁、细胞呈球状、对渗透压敏感、对相应噬菌体不敏感、革兰氏染色阴性、细胞不分裂、即使有鞭毛也不运动等。

原生质体和球状体无生殖能力,L型细菌和支原体有。

原生质体

原核生物去掉细胞壁后留下的由细胞膜包裹的柔软的活细胞,成为原生质体,由细胞质膜、细胞质和核区组成

B、细胞质膜(又称质膜)

紧贴在细胞壁内侧的。

包围着细胞质的一层柔软、脆弱、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薄膜。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细胞膜的主要区别是蛋白质含量特别高。

一般不含甾醇(支原体除外)。

后者蛋白质含量低并普遍含有甾醇。

细胞质膜功能的解释--液态镶嵌模型

1、膜的主体是脂质双分子层

2、脂质双分子层具有流动性

3、占膜蛋白总量的70%~80%的整合蛋白(跨膜蛋白)因其表面呈疏水性,故可溶入脂质双分子层的疏水性内层中。

且不易把他们抽提出来

4、占膜含量20%~30%、与膜结合的较疏松的周边蛋白(外膜蛋白),因其表面的亲水基团而通过表面的静电引力与脂质双分子层表面的极性基团相连。

5、脂质分子间或脂质分子与蛋白质分子间无共价结合

6、脂质双分子层犹如一海洋,周边蛋白可在其上做漂浮运动,而整合蛋白则似冰山状沉浸在其中做横向运动。

不同种类细菌的膜在其结构和功能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这种差异非常巨大且具有特征性,因此膜化学可被用于对细菌进行鉴定。

细胞膜的功能

1、选择性地控制细胞内、外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

2、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屏障;

3、合成细胞壁和糖被的各种组分(肽聚糖、磷壁酸、LPS、荚膜多糖等)的重要基地;

4、膜上含有氧化磷酸化或光和磷酸化等能量代谢的酶系,是细胞的产能场所;

5、是鞭毛基体的着生部位和鞭毛旋转的供能部位;

6、膜上某些蛋白受体与趋化性有关。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细胞膜的区别:

原核生物:

细胞膜蛋白质含量特别高,一般无甾醇(但缺乏细胞壁的支原体例外,其细胞膜上含有类何帕烷甾醇因而增强了坚韧性。

)此外,原核细胞的质膜上还含有与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有关的蛋白,而真核细胞则没有。

真核细胞:

细胞膜蛋白质含量低,普遍含有甾醇。

C、细胞质和内含物

概念:

细胞质(细胞质基质):

细胞质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一切半透明、胶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原核生物的细胞质不流动,与真核不同)

1.贮藏物

1)PHB

2)多糖类贮藏物

3)异染粒

4)藻青素

5)硫粒

2.磁小体

3.羧酶体

4.气泡:

气泡的膜只含蛋白质而无磷脂。

二种蛋白质相互交连,形成一个坚硬的结构,可耐受一定的压力。

膜的外表面亲水,而内侧绝对疏水,故气泡只能透气而不能透过水和溶质。

微生物储藏物的特点及生理功能:

•不同微生物其储藏性内含物不同。

例如厌气性梭状芽孢杆菌只含PHB,大肠杆菌只储藏糖原,但有些光合细菌二者兼有。

•微生物合理利用营养物质的一种调节方式。

当环境中缺乏能源而碳源丰富时,细胞内就储藏较多的碳源类内含物,甚至达到细胞干重的50%,如果把这样的细胞移入有氮的培养基时,这些储藏物将被作为碳源和能源而用于合成反应。

•储藏物以多聚体的形式存在,有利于维持细胞内环境的平衡,避免不适合的pH,渗透压等的危害。

例如羟基丁酸分子呈酸性,而当其聚合成聚-β-羟丁酸(PHB)就成为中性脂肪酸了,这样便能维持细胞内中性环境,避免菌体内酸性增高。

•储藏物在细菌细胞中大量积累,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5.载色体

6.核糖体

7.质粒

D、核区(nuclearregionorarea)

概念:

又称核质体、原核、拟核或原核生物核基因组。

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结构、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

是一个大型环状双链DNA分子,只有少量蛋白质与之结合。

细菌的核区一般为单倍体。

核区是细菌负载遗传信息的主要物质基础。

其结构和功能见第八章。

E、特殊的休眠构造——;芽孢(芽孢的有无、形态、大小和着生位置是细菌分类和鉴定中的重要指标。

概念:

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称为芽孢(内生孢子)。

1)细菌芽孢的特点:

整个生物界中抗逆性最强的生命体,是否能消灭芽孢是衡量各种消毒灭菌手段的最重要的指标。

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重新转变成为营养态细胞;产芽孢细菌的保藏多用其芽孢。

产芽孢的细菌最主要的是属于革兰氏阳性杆菌的两个属:

好氧性的芽孢杆菌属和厌氧性的梭菌属。

芽孢与营养细胞相比化学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容易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相差显微镜直接观察;芽孢染色)

3)芽孢的形成与芽孢的萌发过程:

芽孢萌发;由休眠状态的芽孢变成营养状态细菌的过程。

包括活化、出芽、生长。

4)芽孢的耐热机制:

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

芽孢衣(细菌芽胞构造由外到内:

孢外壁、芽孢衣、皮层、芽孢壁、芽孢质膜、芽孢质、芽孢核区、孢外壁)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从而皮层产生极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核心中的水分,其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而核心部分(芽孢的有生命部位)的细胞质却变得高度失水,导致核心极强的耐热性。

5)芽孢杆菌(Bacillus)芽孢形成的生理调控

6)伴孢晶体:

少数芽孢杆菌,例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δ内毒素,称为伴孢晶体。

对鳞翅目昆虫的幼虫有毒杀作用,因而将这类细菌制成细菌杀虫剂。

7)细菌的其他休眠构造

F:

糖被(产生糖被是微生物的一种遗传特性,其菌落特征及血清学反应是是细菌分类鉴定的指标之一。

概念:

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称为糖被。

糖被分类:

1.包裹在单个细胞上:

1).在壁上有固定层:

a.层次厚:

荚膜

b.层次薄:

微荚膜

2).松散,未固定在壁上:

黏液层

2.包裹在细胞群上:

菌胶团

荚膜的功能

细菌糖被的特点:

(1)主要成分是多糖、多肽或蛋白质,尤以多糖居多。

经特殊的荚膜染色,特别是负染色(又称背景染色)后  可在光学显微镜清楚地观察到它的存在。

(2)产生糖被是微生物的一种遗传特性,其菌落特征及血清学反应是是细菌分类鉴定的指标之一。

(3)荚膜等并非细胞生活的必要结构,但它对细菌在环境中的生存有利。

(详见P57-58)

(4)细菌糖被与人类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有密切的关系。

(详见P58)

7、鞭毛(鞭毛的有无和着生方式在细菌的分类和鉴定工作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形态学指标)

1)概念:

生长在某些细菌体表的长丝状、波曲形的蛋白质附属物,称为鞭毛。

(着生于细胞膜上,可由细胞膜直接供能——,但运动支点由细胞壁提供)

2)观察和判断细菌鞭毛的方法:

直接用电子显微镜;特殊的鞭毛染色法使染料沉积在鞭毛上,加粗后的鞭毛也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在暗视野中,对水浸片或悬滴标本中运动着的细菌,也可根据其运动方式判断其是否有鞭毛;在半固体直立柱中用穿刺法接种某一细菌,经培养后若在穿刺线周围有呈混浊的扩散区,说明该菌有运动能力,并可推测其长有菌毛,反之则无;根据某菌在平板培养基上的菌落外形也可推断它有无鞭毛,如果菌落形状大、薄且不规则,边缘极不圆整,说明该菌运动能力很强,反之说明是无菌毛的细菌。

3)鞭毛的结构及其运动机制:

原核生物鞭毛的构造基体、钩形鞘和鞭毛丝。

鞭毛的生长——顶部延伸机制。

运动特点:

由“栓菌”实验确定其为“旋转轮”。

4)鞭毛推动细菌运动的特点:

细菌的趋避运动:

鞭毛的功能是运动,这是原核生物实现其趋性(taxis)即趋向性的最有效方式。

(参见P60)

化学趋避运动或趋化作用(chemotaxis):

细菌对某化学物质敏感,通过运动聚集于该物质的高浓度区域或低浓度区域。

  光趋避运动或趋光性(phototaxis):

有的细菌能区别不同波长的光而集中在一定波长光区内。

  趋磁运动或趋磁性(magnetotaxis),趋磁细菌根据磁场方向进行分布。

8、菌毛

概念:

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具有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面的功能。

有菌毛的细菌一般以革兰氏阴性致病菌居多,借助菌毛可把它们牢固地粘附于宿主的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的粘膜上,进一步定植和致病。

9、性毛

概念:

又称性菌毛或接合性毛。

一般见于革兰氏阴性菌的雄性菌株(即供体菌)中,其功能是向雌性菌株(即受体菌)传递营养物质。

有的性菌毛还是RNA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2、放线菌(P372)(孢子丝的形状和排列方式可以作为分类依据)

概念:

具有菌丝、以孢子进行繁殖、革兰氏染色阳性的一类原核生物。

属于细菌范围,只是形态为分支状菌丝,而非传统的球状、杆状、螺旋状。

除青霉素外的大多抗生素均由放线菌产生。

放线菌的形态与结构:

单细胞,大多由分枝发达的菌丝组成;菌丝直径与杆菌类似,约1微米;细胞壁组成与细菌类似,革兰氏染色阳性(少数阴性);细胞的结构与细菌基本相同,按形态和功能可分为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三种。

1、营养菌丝:

匍匐生长于培养基内,吸收营养,也称基内菌丝。

2、气生菌丝:

营养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伸向空间形成气生菌丝,

3、孢子丝:

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其上可分化出形成孢子的菌丝,即孢子丝,又称产孢丝或繁殖菌丝。

其形状和排列方式因种而异,常被作为对放线菌进行分类的依据。

放线菌与丝状真菌结构的比较:

放线菌:

单细胞,原核,细胞壁组成与细菌类似,细胞结构与细菌基本相同,繁殖方式为无性孢子方式或菌丝断裂。

丝状真菌:

直径约为2-10微米,比放线菌大几到几十倍。

分为无隔膜菌丝和有隔膜菌丝,其无隔膜菌丝整个菌丝为单细胞但含有多个核。

(3)生长与繁殖:

1.无性孢子方式:

存在多种孢子形成方式:

凝聚、孢囊、分生、横隔、厚壁。

2.菌丝断裂:

液体培养时。

(四)菌落形态

(五)分布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三、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均为G-,大小:

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病毒。

仅支原体无细胞壁)

(一)立克次氏体

1、概念:

一类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从一个宿主到另一个宿主的生活方式,主要以节肢动物为媒介)的原核微生物。

特性:

1)某些性质与病毒相近

  a、专性活细胞寄生物,除五日热(战壕热)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wolhynica)外均不能在人工培基上生长繁殖。

这是因为它们体内酶系不完全,一些必需的养料需从宿主细胞获得;细胞膜比一般细菌的膜疏松,营养物质较易通过,细胞内物质也容易漏出。

这种可透性膜,一方面使它们有可能容易从宿主细胞获得大分子物质,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它们一旦离开宿主细胞则易死亡)

  b、大小介于病毒与一般细菌之间,除伯氏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burneti)外,均不能通过细菌过滤器(球状体:

0.2-0.5mm;杆状体:

0.3-0.5x0.3-2mm;)

2)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立克次氏体形成了一种必须从一种宿主传至另一宿主的特殊生活方式,它们几乎都有自己的天然动物宿主,主要以节肢动物(虱、蜱、螨等)为媒介,寄生在它们的消化道表皮细胞中,然后通过节肢动物叮咬和排泄物传播给人和其他动物。

有的立克次氏体能引起人类的流行性斑疹伤寒、恙虫热、Q热等严重疾病,而且立克次氏体大多是人兽共患病原体。

对热、干燥、光照、脱水及普通化学试剂的抗性均差,离开宿主仅能存活数小时至数日,但如随节肢动物粪便排出,在空气中自然干燥后,其抗性变得相当强。

有的可在室温保持毒力二年左右。

(二)支原体

1、概念:

又称类菌质体,是介于一般细菌和立克次氏体之间的原核微生物。

2、特性:

1)无细胞壁,只有细胞膜,细胞形态多变;

2)个体很小,能通过细菌过滤器,曾被认为是最小的可独立生活的细胞型生物。

3)可进行人工培养,但营养要求苛刻,菌落微小,呈典型的“油煎荷包蛋”;

4)一些支原体能引起人类、牲畜、家禽和作物的病害疾病,如肺炎支原体;

  应用活组织细胞培养病毒或体外组织细胞培养时,常被支原体污染。

(三)衣原体

1、概念:

是介于立克次氏体与病毒之间,能通过细菌滤器,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一类原核微生物。

2、特性:

1)细胞结构与细菌类似;具有类似的细胞壁,细胞壁内也含有胞壁酸、二氨基庚二酸等。

核糖体也是由30S和50S二个亚基组成。

2)细胞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为0.2-0.3mm,能通过细菌滤器;

3)专性活细胞内寄生;衣原体有一定的代谢活性,能进行有限的大分子合成,但缺乏产生能量的系统,必须依赖宿主获得ATP,因此又被称为“能量寄生型生物”

4)在宿主细胞内生长繁殖具有独特的生活周期,即存在原体和始体两种形态。

具有感染性的原体通过胞饮作用进入宿主细胞,被宿主细胞膜包围形成空泡,原体逐渐增大成为始体。

始体无感染性,但能在空泡中以二分裂方式反复繁殖,形成大量新的原体,积聚于细胞质内成为各种形状的包涵体(inclusionbody),宿主细胞破裂,释放出的原体则感染新的细胞。

5)衣原体广泛寄生于人类、哺乳动物及鸟类,少数致病,如沙眼衣原体是类砂眼的病原体,甚至引起结膜炎、角膜炎、角膜血管翳等临床症状,成为致盲的重要原因。

1956年,我国微生物学家汤飞凡等应用鸡胚卵黄囊接种法,在国际上首先成功地分离培养出沙眼衣原体。

现衣原体可用多种细胞培养。

•衣原体不耐热,60度10分钟即被灭活,但它不怕低温,冷冻干燥可保藏多年。

对红霉素、氯霉素、四环素敏感。

四、粘细菌(myxobacteria)

(一)概念

(二)粘细菌生活史(孢子——营养细胞——滑动形成细胞团——子实体——孢子):

1、营养细胞:

杆状、柔软、缺乏坚硬的细胞壁,无鞭毛,产生粘液,可在固体表面作“滑行”运动,以分类方式进行繁殖。

2、子实体:

营养细胞发育到一定阶段,在适宜的条件下彼此向对方移动,在一定位置聚集成团,形成形态各,肉眼可见的子实体。

单个子实体中可能含有109个或更多由某些营养细胞转变而成的休眠结构,称为拈孢子(mycospore)。

能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