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概括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22498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概括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概括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概括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概括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概括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概括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概括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概括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概括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概括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概括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概括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概括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概括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概括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概括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概括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概括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概括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概括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概括Word格式.docx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概括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概括Word格式.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概括Word格式.docx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专着。

提出“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明确了“寒病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七情六合”的药物配伍理论。

《内经》载13方。

②针灸技术的发展:

针灸疗法早于药物疗法,产生于新石器时期。

记载了逢时补泄、迎随补泻、疾徐补泄、深浅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泄、提插补泻等多种操作方法。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医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发展。

在汉代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

(3)魏晋隋唐时期:

推动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着。

提倡“寸口诊法”;

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着;

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侯学专着;

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他提出的医生在医德方面的要求和所要达到的境界,可谓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

(4)宋金元时期:

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较快、成果较多的时期。

张仲景的《三因方》共18卷,将病因分三大类:

外感六淫为外因,七情内伤为内因,而饮食所伤、叫呼伤气、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等为不内外因。

刘完素创河间学派,倡导火热论。

他认为“六气皆从火化”,化火化热是外感病的主要病机。

后人称其为“寒凉派”。

张从正:

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后人称其为“攻邪派”。

李杲:

倡言“百病皆有脾胃衰而生也”,善用温补脾胃之法,后人称其为“补土派”朱震亨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倡导“滋阴降火”,后人称其为“滋阴派”。

(5)明清时期:

是中医学理论的综合汇通和深化发展阶段。

明代命名学说的产生,为医学添加了新的内容。

赵献可认为命门为人身之主,强调“命门之火”在养生、防病的重要性,尤其对养生防病及慢性疾病和老年病的康复治疗有指导意义。

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医学理论的创新与突破。

吴有性,着《温疾论》创“戾气”说,温疾病的病因有卓越之见。

叶桂着,《温热论》阐明了温热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创建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辩证理论。

薛雪,着《温热条辨》对湿热病的病因、症状、传变规律、治则治法等做阐述。

王清任,着《医林改错》。

发展了瘀血理论,创立了多首治疗瘀血病症的有效方剂。

(6)近代与现代:

(近代)呈现出新旧并存的趋势:

①是继续走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之路(曹炳章的《中国医学大成》是一部集古今中医学大成的巨着);

②是出现了中西汇通和中医学理论科学化的思潮,主张汲取西医之长以发展中医。

(《医学衰中参西录》是中西汇通的代表作)(现代)三方面的趋势:

①是中医学理论经过梳理研究而更加系统、规范;

②是用哲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现代实证科学等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学;

③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思维方法进行研究,探讨发生之源与继续发展、创新之路。

2、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继承是创新的基石,继承的目的是创新。

(1)继承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2)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保持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特色。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是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1)生理上的整体性:

一是五脏一体观[五脏(心、肝、脾、胃、肾);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

形体(筋、脉、肉、皮、骨);

官窍(目、口、鼻、耳、前阴、后阴)];

它们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联络作用,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

结构的完整为机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维持人体各种生理机能的精微物质。

心因其藏神而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二是形神一体观:

是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

形体与精神是生命的两大要素。

形体,是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五体和官窍及运行或贮藏于其中的精、气、血、津液等。

神,(广义之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或主宰者;

(狭义之神)是指人的意知、思维、情感、性格等精神活动。

精、气、神为人身“三宝”:

精为基础,气为动力,神为主宰。

(2)病理上的整体性:

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引起的整体性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性病理反映统一起来、

(3)诊治上的整体性:

人体的局部与整体式辩证统一的。

验舌诊病是一种由外察内的诊病方法。

局部病变常是整体病理变化在局部的反映。

(二)辩证论治

辩证论治是中医学认知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1、病、征、症的基本概念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通过一定的症状、体征等疾病现象而表现出来的,人们也总是透过疾病的现象去揭示疾病的本质。

中医学认为:

疾病的临床表现以症状、体征为基本组成要素。

症,症状是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是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改变。

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则称为体征。

广义的症状包括体征。

证,又称证候。

证是中医学的特有概念,是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核心。

证是疾病不同阶段、不同病理变化的反映。

病,又称疾病,是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阴阳失调,出现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演变过程,具体表现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各阶段的相应证候,病是由证体现出来的,反映了病理变化的全过程和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症、证、病的关系:

症、证、病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三者均统一在人体病理变化的基础之上;

但是,症只是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证则反映了疾病某个阶段的本质变化,它将症状与疾病联系起来,从而揭示了症与病之间的内在联系,而病则反映了病理变化的全部过程。

2、辩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侯。

论治,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也是研究和实施治疗的过程。

辨证论治的运用:

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中医临床思维的过程。

常用的辨证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常用的辨证方法有:

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病因辨证等。

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在辨证论治中,必须掌握病与证的关系,既要辨病,又要辨证,而辨证更重于辨病。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主要阐述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其应用。

精气学说,是古代先哲探求宇宙本原和阐述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阴阳学说,是建立在唯物论基石之上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古人认识宇宙本原和阐述宇宙变化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

五行学说,是一种古代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又是原始而质朴的系统论。

中医学思维的特点:

注重宏观观察、注重整体研究、擅长哲学思维,强调功能联系。

(二)中医学对人体理的认识

主要阐述和介绍中医学有关人体生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基础和基本知识。

内容包括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学说等四部分。

(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1、病因学说:

是关于致病因素的致病途径、致病特点和致病规律的理论。

2、发病学说:

是关于疾病发生的机理和方式的理论。

3、病机学说:

是关于疾病发展、变化和转归机制的理论。

4、防治原则:

是关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思想和原则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讲人:

邓先立时间:

2013年2月20日15:

00—17:

00

第一节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一)精的基本概念

精,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精气概念的产生源于“水地说”。

(二)气的基本概念

气,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狗成本原。

气的概念源主于“云气说”。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质

天地阴阳二气的交感合和是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根本机制。

(二)精气的运动变化

1、气的运动:

称为气机。

主要有升、降、聚、散等形式。

2、气化,是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化:

量变;

变:

质变)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气别阴阳,以成天地。

天地交感,以生万物。

1、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宇宙万物皆有精气构成,天地精气是构成人体的本原物质。

第二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德概括。

最初含义:

日光的向背而言,朝向日光为阳,背向日光为阴。

后变为:

概括世界具有对立属性的事物和现象双方的抽象概念。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凡属相互关联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分析其各自的属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二)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三)阴阳交感与互藏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

(四)阴阳消长

1、阴阳互为消长在阴阳双方彼此对立制约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可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消减,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增长的互为消长的变化。

前者称为阳长阴消或阴长阳消,后者称为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

2、阴阳皆消皆长在阴阳双方互根互用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又会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亦增长,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亦消减的皆消皆长的消长变化。

前者称为阴随阳长或阳随阴长,后者称为阴随阳消或阳随阴消。

(五)阴阳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事物的总称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反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双方的消长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事物内部阴与阳的比例出现了颠倒。

则该事物的属性即发生转化,所以说转化是消长的结果。

(六)阴阳自合与平衡

阴阳自合,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趋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指导疾病的防治

调整阴阳,使之保持或恢复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1、指导养生最根本的原则是“法于阴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确定治疗原则:

①阴阳偏盛形成的是实证,故是“实则泻之”即损其有余。

②阴阳偏衰出现的是虚证,故是“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

③阴阳互损导致阴阳两虚,故采用阴阳互补的治疗原则。

五行学说

2013年3月22日15:

一、五行的概念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最初含义与“五材”有关,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或基本元素。

(二)五行的特性

五行的特性:

水曰润下;

火曰炎上;

木曰曲直;

金曰从革;

土爰稼穑。

(三)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

五味:

酸、苦、甘、辛、咸。

五色:

青、赤、黄、白、黑。

五气:

生、长、化、收、藏。

五方:

东、南、中、西、北。

五行:

木、火、土、金、水。

五脏:

肝、心、脾、胃、肾。

五腑:

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五官:

目、舌、口、鼻、耳。

情志:

怒、喜、思、悲、恐。

形体:

筋、脉、肉、皮、骨。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相克相生

1、五行相生:

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生次序: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五行相克:

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克次序: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二)五行制化与胜复

1、五行制化:

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

制化的规律:

五行中一行亢盛时,必然随之有制约,以防止亢而为害。

即在相生中有克制,在克制中求发展。

2、五行胜复,是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则引起其所不胜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和稳定。

五行胜复,又称“子复母仇”的规律:

“有胜则复”

(三)五行相乘与相侮

1、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倍克”。

五行相生的次序与相克的相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相乘与相克的区别:

相克是正常情况下五行之间的制约关系,相乘则是五行之间的异常制约现象。

2、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

又称:

“反克”。

五行相侮的次序是:

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四)五行的母子相及

1、母病及子:

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

2、子病及母:

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影响到其母行,终致子母两行皆异常。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德应用

(四)指导疾病的治疗

3、确定治则治法:

(1)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

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

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

(2)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

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

确定的治法:

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精气血津液

2013年4月24日15:

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精,是由是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精的概念范畴,仅限于先天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及脏腑之精。

精于气相对而言:

精有形,是气的化生本原,藏于脏腑之中,主静而属阴;

气无形,由精化生,运行于全身上下内外,主动而属阳。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

精的代谢过程,分精的生成、贮藏和施泄三个不同而关联的阶段

(一)精的生成

1、精的生成:

受于父母,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

2、后天之精:

来源于水谷,又称:

“水谷之精”

(二)精的贮藏于施泄

1、精的贮藏:

藏于脏腑,主要藏于肾中。

(依赖于肾气的封闭作用)

2、精的施泄:

一是分藏于全身各个脏腑之中,蓄养脏腑,并化气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机能。

二是化为生殖之精而有度的排泄以繁衍生命。

三、人体之精

(一)繁衍生命

(二)蓄养(三)化血(四)化气(五)化神

四、人体之精的分类

(一)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

(二)生殖之精(三)脏腑之精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一)生成之源

来源于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

(二)相关脏腑功能

1、肾为生气之根;

2、脾胃为生气之源3、肺为生气之主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

气有运动的特性,气以其运行不息而激发和调控机体的新陈代谢,推动人体的生命进程。

气的运动止息,机体新陈代谢的气化过程因而停止,则标志着生命过程的终止。

(一)气的运动

1、气机的概念: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作用)不断运动着的活力很强的极细微物质,发挥其生理功能,推动和激发人体的各种活动。

2、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

3、气运动的意义:

气通过气机的升降出入才能布散全身,发挥其生理功能。

4、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脾胃位置居中,通连上下,为升降转输的枢纽。

5、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

气的运行受阻而不畅通时。

称作“气机不畅”;

受阻较甚,局部阻滞不通时,称作“气滞”;

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时。

称作“气逆”;

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时,称作“气陷”;

气的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时,称作“气脱”;

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时,称作“气闭”。

(二)气化

1、气化的概念:

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

气化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2、气化的形式:

体内精气血津液各自的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三)气机与气化的关系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

1、推动与调控作用2、温煦与凉润作用3、防御作用4、固摄作用5、中介作用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

(一)人身之气

人身之气,即一身之气,简称“人气”或“气”,是构成人体各脏腑组织,并运行于全身的极细微物质。

具有防御、抗邪、调节、康复作用

(二)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元气:

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①生成与分布:

元气主要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

②生理功能:

一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二是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2、宗气:

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一是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二是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二者相结合生成宗气。

主要有行呼吸、行血气和资先天。

3、营气:

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

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

4、卫气:

是行于脉外面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

有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

卫气能够调节控制腠理的开阔,促使汗液有节制地排泄。

营气与卫气的关系:

(相同)都来源于水谷精微,均有脾胃所化生。

(不同点)营气性质精纯,富有营养,卫气性质慓疾滑利,易于流行;

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

营气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的功能,卫气有防卫、温养和调控的功能。

(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脏腑之气由脏腑之精化生,脏腑之阴气,是脏腑之气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

脏腑之阳气,是脏腑之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

经络之气,是运行于经络系统的极细微物质,是各种刺激、信息的感应、负载和传导者。

2013年5月22日15:

一、血的基本概念

血是循环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多的基本物质之一。

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血液在脉中循行于全身,所以又将称为“血府”。

二、血的生成

水谷精微和肾精是血液化生多的基础。

(一)化生之源

血液以水谷精微化神的营气、津液以及肾精为其化生之源。

1、脾胃:

营气和津液是血液化生主要物质基础,而营气的津液是由脾胃运化转输饮食水谷精微所产生的。

脾胃是血液化生之源。

2、心肺:

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气和津液,由脾向上升输于心肺,与肺吸入的清气相结合,贯注心脉,在心气的作用下变化而成为红色血液。

3、肾:

肾藏精,精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

三、血的运行

血液运行于脉道之中,循环不已,流布全身。

——家伙号

(一)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

1、气的推动作用和温煦作用是血运行的动力;

2、气的固摄作用使血不致逸出脉外。

3、脉道的完好无损与通畅无阻。

4、血液的质量,包括清浊及粘稠状态。

以上的协调平衡保证了血液的正常运行。

1、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全身。

2、肺朝百脉,主治节,辅助心脏、脉管和血液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3、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是保证血行通畅的主要环节。

4、脾主统血,脾气健旺则能控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血逸脉外。

由上可见,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肃降、肝气的疏泄是推动和促进血液运行的主要因素。

四、血的功能

主要由濡养和化神。

第四节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二、津液的代谢

津液在体内的代谢,是一个包括生成、输布和排泄等一系列生理活动的复杂过程。

(一)津液的生成

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脾胃的运化及有关脏腑的的生理机能而生成。

(二)津液的输布

①主要是依靠脾、肺、肾、肝、三焦等脏腑生理机能的协调配合来完成的。

②脾对津液的输布作用“脾气散精”;

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肾为水脏,对津液输布代谢起着主宰作用;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水行;

三焦为水液和诸气运行的通路③津液在体内的输布主要依靠于肾气的蒸发和调控、脾气的运化、肺气的宣降、肝气的疏泄和三焦的通利。

(三)津液的排泄

主要通过排出尿液和汗液来完成。

呼气与粪便也将带走一些水分。

三、津液的功能

(一)滋润濡养;

(二)充养血脉

第五节神

2013年6月22日15:

一、神的基本概念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

“两精相搏谓之神”

二、神的生成

(一)精气血津液为化神之源

精、气、血、津液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

“心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