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辽宁省凌源市教育局高二下学期期初抽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4101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1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教育局高二下学期期初抽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教育局高二下学期期初抽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教育局高二下学期期初抽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教育局高二下学期期初抽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教育局高二下学期期初抽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教育局高二下学期期初抽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教育局高二下学期期初抽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教育局高二下学期期初抽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教育局高二下学期期初抽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教育局高二下学期期初抽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教育局高二下学期期初抽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教育局高二下学期期初抽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教育局高二下学期期初抽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教育局高二下学期期初抽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教育局高二下学期期初抽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教育局高二下学期期初抽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教育局高二下学期期初抽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教育局高二下学期期初抽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教育局高二下学期期初抽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教育局高二下学期期初抽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教育局高二下学期期初抽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辽宁省凌源市教育局高二下学期期初抽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教育局高二下学期期初抽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教育局高二下学期期初抽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凌源市教育局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抽考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人体肠道菌群产生多种人体生长发育必需的维生素、氨基酸等物质参与人体生理活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肠道中的菌可分为需氧型和厌氧型

B.肠道中的某些菌和人体是互利共生的关系

C.人类胃肠道内的菌可构成一个种群

D.肠道中的细菌利用人体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自身蛋白质

【答案】B

【解析】肠道中缺乏氧气,其中的菌为需氧型、兼性厌氧菌和厌氧型,其中以厌氧型为主,A错误;肠道中的某些菌和人体是互利共生的关系,例如双歧杆菌能够利用肠道内的膳食纤维等物质合成人体所需的某些B族维生素、多种氨基酸等,B正确;人类胃肠道内的菌,不是同一种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种群,C错误;肠道中的细菌利用自身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自身蛋白质,D错误。

2.关于细胞中糖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A.淀粉、纤维素、糖原的基本单位不同

B.细胞中的糖类不一定都为细胞生命活动供能

C.人体内的肌糖原和肝糖原可在同一细胞内相互转化

D.用麦芽糖、蔗糖、蔗糖酶和斐林试剂验证酶的专一性

【答案】B

【解析】淀粉、纤维素、糖原的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A错误;细胞中的糖类不一定都为细胞生命活动供能,例如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不能为细胞生命活动供能,B正确;人体内的肌糖原存在于肌肉细胞中,肝糖原存在于肝脏细胞中,不能在同一细胞内相互转化,C错误;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在水浴加热(50~65℃)的条件下会生成砖红色沉淀,而麦芽糖以及麦芽糖和蔗糖的水解产物都是还原糖,因此不能用麦芽糖、蔗糖、蔗糖酶和斐林试剂验证酶的专一性,D错误。

3.下列有关实验操作与处理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时,使用蒸馏水可以使细胞保持活性

B.“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只能使用高倍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

C.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时,分别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剂对细胞染色

D.在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色素带的宽窄取决于其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高低

【答案】A

【解析】因为植物细胞壁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所以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时,使用蒸馏水可以使细胞保持活性,A正确;“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可以使用低倍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B错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时,用甲基绿吡罗红的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C错误;在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色素带的宽窄取决于其在叶绿体中的含量的多少,D错误。

4.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葡萄糖进入线粒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B.大肠杆菌的环状DNA中没有游离的磷酸基团

C.内质网发生功能障碍会影响细胞间的相互识别

D.细胞的分化、衰老等会导致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

【答案】A

【解析】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分解为丙酮酸,不能进入线粒体,A错误;大肠杆菌的环状DNA中没有游离的磷酸基团,B正确;细胞间的相互识别作用与糖蛋白密切相关,而糖蛋白的形成离不开内质网的加工,因此内质网发生功能障碍会影响细胞间的相互识别,C正确;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衰老是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所以细胞的分化、衰老等会导致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D正确。

5.如图表示同种生物A、B两种细胞放到同一溶液中失水量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初始时B细胞的细胞内液浓度大于A细胞

B.细胞失水都会出现质壁分离现象

C.该实验可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D.同一种细胞放在不同溶液中也可出现图中结果

【答案】B

【解析】当细胞处于高于细胞内液浓度的外界溶液中时,细胞会失水,而且外界溶液与细胞液的浓度差越大,相同时间内细胞失水越多,曲线图显示:

初始时B细胞的失水量比A细胞的少,说明B细胞的细胞内液浓度大于A细胞,A正确;质壁分离是指细胞壁与原生质层发生分离,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因此动物细胞失水不会出现质壁分离现象,B错误;随着时间的递增,A、B细胞的失水量都逐渐增多,表明该溶液的溶质分子不能进入细胞,因此该实验可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C正确;同一种细胞放在不同溶液中,只有细胞内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时也可出现图中结果,D正确。

【点睛】解答此题需明确:

①在一定浓度的溶质不能透膜的溶液中,而且细胞内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时才可发生图示的细胞失水现象;②质壁分离中的“质”指的是原生质层,“壁”是指细胞壁;③关键是理清脉络,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两曲线的变化趋势,结合各选项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作答。

6.如图表示胰岛B细胞对不同物质的运输情况,下列叙述与图中相符的是

A.运输Ca2+的载体也可以运输其他金属离子

B.K+通道结构改变可导致细胞无法吸收K+

C.胰岛素的释放以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为基础

D.葡萄糖都是通过图中的运输方式进入各种细胞

【答案】B

.....................

7.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中与呼吸作用有关的三种酶在不同实验温度下活性的变化情况,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或酶的种类

B.在图示范围内,每一种酶酶活性相同时都可对应两个不同温度

C.低温时酶活性都较低,酶c在高温时活性更高

D.该图也可表示人体内细胞中酶活性与外界环境温度的关系

【答案】A

【解析】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或酶的种类,A正确;在图示范围内,酶c的酶活性随时间的递增而逐渐增大,只对应一个不同温度,B错误;低温时酶活性都较低,酶c在最适温度时的活性更高,C错误;人体内细胞中酶活性与体温有关,不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D错误。

8.下列关于高等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两者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与核DNA的数量比例相同

B.两者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行为相同,且都平均分配

C.鉴别两者有丝分裂最可靠的方法是细胞质分裂的方式

D.两者有丝分裂不同是因高等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高尔基体

【答案】D

【解析】高等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与核DNA的数量比例相同,各时期染色体行为也相同并且都平均分配,A、B正确;两者区别在于前期的纺锤体形成不同和后期的细胞质分裂方式的不同,二者的纺锤体形态无明显的差异且在光学显微镜下难以观察清楚,但细胞质分裂的方式却有着明显的差异且在光学显微镜下曲线可见,C正确;两者有丝分裂不同是因高等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没有中心体,D错误。

9.科学家研究发现,肿瘤细胞能释放一种叫“微泡”的泡状结构,这些“微泡”在离开肿瘤组织时携带一种特殊的“癌症蛋白”。

当“微泡”与血管上皮细胞融合时,它所携带的“癌症蛋白”就会触发促进新血管异常形成的机制,使这些新生血管向着肿瘤方向生长。

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中不合理的是

A.“癌症蛋白”的形成需要由内质网以及高尔基体进行加工

B.“癌症蛋白”的作用影响了血管上皮细胞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C.新生血管向着肿瘤方向生长后上皮细胞的细胞周期会延长

D.“微泡”和血管上皮细胞能够融合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答案】C

【解析】依题意可知:

“癌症蛋白”是一种分泌蛋白,它的形成需要由内质网以及高尔基体进行加工,A正确;癌症蛋白会触发促进新血管异常形成的机制,说明“癌症蛋白”的作用影响了血管上皮细胞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正确;新生血管向着肿瘤方向生长,说明细胞分裂旺盛,上皮细胞的细胞周期会缩短,C错误;“微泡”和血管上皮细胞能够融合,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能否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肿瘤细胞释放的‘微泡’携带一种特殊的‘癌症蛋白’、‘微泡’与血管上皮细胞融合、‘癌症蛋白’会触发促进新血管异常形成的机制”这一信息,结合所学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细胞分裂与分化、细胞膜的特性等相关知识展开联想,进行发散思维,进而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10.孟德尔在研究豌豆杂交实验前,曾花多年时间研究山柳菊,结果一无所获。

下列关于孟德尔遗传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豌豆有容易区分又可以连续观察的相对性状

B.山柳菊的一些性状遗传也是遵循遗传规律的

C.孟德尔认为碗豆的高矮茎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D.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甲、乙两桶内的彩球数可不相等

【答案】C

【解析】豌豆有容易区分又可以连续观察的相对性状,A正确;山柳菊的、由核基因控制的一些性状的遗传,也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B正确;孟德尔认为碗豆的高、矮茎是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的,C错误;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甲、乙两桶内的彩球分别模拟的是雌配子、雄配子,因此二者的数彩球可不相等,D正确。

11.玉米是二倍体,体细胞中有20条染色体(无性染色体)。

控制粒色的基因和控制玉米高矮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纯种黄粒高秆植株和纯种白粒矮秆植株杂交所得F1表现为黄粒高秆。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F1自交产生的子代中不同于亲本的基因型占3/8

B.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不遵循分离定律

C.若要测定玉米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需要测定12条染色体

D.若将F1自交,则F2黄粒高秆植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1/9

【答案】D

【解析】依题意可知:

控制粒色的基因和控制玉米高矮的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纯种黄粒高秆植株和纯种白粒矮秆植株杂交所得F1表现为黄粒高秆,说明黄粒、高秆均为显性性状。

若相关基因用A和a、B和b表示,则双亲的基因型为AABB、aabb,F1的基因型是AaBb。

F1自交产生的子代中不同于亲本的基因型占1—1/16AABB—1/16aabb=7/8,A错误;两对基因的遗传,既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也遵循分离定律,B错误;二倍体玉米的体细胞中有20条染色体(无性染色体),若要测定玉米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则需要测定12条染色体上的DNA的碱基序列,C错误;若将F1(AaBb)自交,则F2黄粒高秆植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1/16AABB÷9/16A_B_=1/9,D正确。

【点睛】由题意“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可知:

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但每一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

由“F1表现为黄粒高秆”可知:

黄粒、高秆均为显性性状。

在此基础上,围绕“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分析各选项。

12.下图所示为人体内某种类型的细胞分裂示意图(其中细胞内仅呈现部分染色体)。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所示时期,细胞内非等位基因之间均能进行自由组合

B.图甲和图乙所示细胞内不能进行核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C.图甲所示细胞内1号和2号染色体之间可能发生交叉互换

D.图乙所示细胞内3号和4号染色体的基因一定完全相同

【答案】B

【解析】图甲细胞呈现的特点是:

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该时期会发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组合,A错误;图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呈现的特点是染色体移向细胞两级,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而核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B正确;图甲细胞内1号和2号染色体为非同源染色体,依据染色体的颜色可推知:

二者之间没有发生交叉互换,C错误;图乙细胞内3号和4号染色体,是由同一条染色体经过复制、再着丝点分裂而形成,在没有发生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的前提下,二者的基因一定完全相同,D错误。

【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减数分裂的知识的掌握情况。

若要正确解答本题,需要熟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据此明辨图中各细胞类型所处的时期并与遗传定律、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基因的表达等知识建立联系,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13.某哺乳动物棒状尾(A)对正常尾(a)为显性;黄色毛(Y)对白色毛(y)为显性,但是雌性个体无论毛色基因型如何,均表现为白色毛。

两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与a、Y与y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B.若想依据子代的表现型判断出性别能满足要求的组合有两组

C.基因型为Yy的雌雄个体杂交,子代黄色毛和白色毛的比例为3:

5

D.若黄色与白色两个体交配,生出一只白色雄性个体,则母本的因型是Yy

【答案】C

【解析】A与a、Y与y既然遵守自由组合定律,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A错误;为了能根据子代的表现型判断出性别,应该使杂交后的子代只有一种表现型而且不能为白色毛,这样子代中表现为白色毛的必为雌性个体,黄色毛的为雄性个体,满足条件的是①Aayy×AAYY;②AaYY×aaYy;③AAYY×aaYY三组,B错误;基因型为Yy的雌雄个体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不考虑性别),则符合分离定律,Yy×Yy→1YY:

2Yy:

1yy,表现型为雄性个体黄色毛和白色毛,表现型比为3:

1;雌性个体全为白色,数量为4份,所以黄色毛和白色毛的比为3:

5,C正确;后代出现白色雄性个体(yy),则亲本双方至少含有一个y,黄色个体必为父本,其基因型应为Yy,白色个体为母本,其基因型为Yy或yy,D错误。

14.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均解决了遗传物质是何种物质的问题。

下列关于这两个经典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个实验的实验手段和思路均不同

B.两个实验均使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

C.两个实验均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两个实验均没有解决遗传物质除了DNA外还可能是其他物质的问题

【答案】D

【解析】两个实验的设计思路都是设法将DNA和蛋白质等物质分开,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A错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没有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使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B错误;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均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都没有解决遗传物质除了DNA外还可能是其他物质的问题,C错误,D正确。

15.下图1中Ⅲ、Ⅱ、Ⅰ表示哺乳动物一条染色体上相邻的三个基因,a、b为基因的间隔序列;图2为Ⅰ基因进行的某种生理过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Ⅲ、Ⅱ、Ⅰ基因在不同的细胞中表达情况可能不同

B.图2中甲为RNA聚合酶,丙中所含的五碳糖是核糖

C.若丙中(A+U)占36%,则丙对应的乙片段中G占32%

D.基因指导合成的终产物不一定都是蛋白质

【答案】C

【解析】不同细胞的形成是细胞分化的结果,而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Ⅲ、Ⅱ、Ⅰ基因在不同的细胞中表达情况可能不同,A正确;图2表示转录过程,甲为RNA聚合酶,丙为转录的产物mRNA,mRNA中所含的五碳糖是核糖,B正确;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推知:

若丙所示的mRNA中(A+U)占36%,则丙所对应的乙(模板链)片段中(T+A)占36%,但不能确定G占32%,C错误;基因指导合成的终产物不一定都是蛋白质,也可能是RNA或肽链等,D正确。

16.下列与生物性别决定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凡是有性别区分的生物一定含有性染色体

B.含Z染色体的一定是雄配子,含W染色体的一定是雌配子

C.XY染色体性别决定的生物中Y染色体一定比X染色体短小

D.雌雄个体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有的相等,有的不等

【答案】D

【解析】并不是有性别区分的生物一定含有性染色体,例如,冷血动物、爬行类动物的性别受外界环境影响,并没有性染色体,A错误;ZW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雌性体细胞中含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用Z和W表示,雄雌性体细胞中含有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用Z和Z表示,因此含Z染色体的是雄配子或雌配子,含W染色体的一定是雌配子,B错误;XY染色体性别决定的生物中,Y染色体不一定比X染色体短小,例如果蝇的Y染色体比X染色体大,C错误;雌雄个体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有的相等,有的不等,例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的2倍,D正确。

17.假设a、B为玉米的优良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现有AABB、aabb两个品种,实验小组用不同方法进行了育种实验,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属于诱变育种,可以定向突变出具有优良基因的个体

B.②③④属于杂交育种,每代中所有个体都需要连续自交

C.⑤⑦可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使细胞中染色体结构发生改变

D.⑥⑦属于单倍体育种,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答案】D

【解析】γ射线能诱发基因突变,所以过程①的育种方法是诱变育种,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不能定向突变出具有优良基因的个体,A错误;过程②→③→④是杂交育种,每代中表现为aaB_的个体需要连续自交,直到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B错误;⑤⑦过程为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可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C错误;过程⑥⑦的育种方法是单倍体育种,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D正确。

【点睛】此题不能得出正确答案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几种常见的育种方法、过程、原理不清楚;二是不能通过识图得到有效信息。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图中箭头两端的基因型”这一解题的信息和切入点,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围绕所学常见的几种育种方式的原理、过程等相关知识展开联想,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18.2000年在某地调查麻雀种群数量,其中基因型频率为AA=24%,aa=4%,若10年后再次调查发现1000只个体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有500只,基因型为aa的个体有400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2000年麻雀种群中基因A的频率为60%

B.2010年麻雀种群AA基因型频率为50%

C.经过10年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D.2000〜2010年间该地区环境发生改变,显性性状更适应该环境

【答案】D

【解析】依题意可知:

2000年麻雀种群中,AA=24%,aa=4%,Aa=1—24%—4%=72%,由“1个等位基因的频率=它的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可知,A的基因频率=24%+1/2×72%=60%,A正确;2010年,1000只麻雀个体中,AA=500只,aa=400只,Aa=1000—500—400=100只,则A的基因频率为(500×2+100×1)÷(1000×2)=55%,a的基因频率=1—55%=45%,所以AA基因型频率为2×55%×45%=49.5%≈50%,B正确;经过10年,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C正确;2000〜2010年间,该种群的A基因频率由60%降低为55%,说明该地区环境发生改变,显性性状适应该环境的能量下降,D错误。

19.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无机盐和蛋白质

B.造成组织水肿的原因就是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或血浆渗透压下降

C.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组成成分及各项理化性质保持恒定不变

D.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与质量浓度为0.9%的NaCl溶液相当

【答案】D

【解析】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钠离子和氯离子,A错误;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或血浆渗透压下降是造成组织水肿的原因之一,此外毛细淋巴管堵塞等也会造成组织水肿,B错误;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组成成分及各项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C错误;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与质量浓度为0.9%的NaCl溶液相当,D正确。

20.下图所示为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的过程,其中A、B、C、D代表不同的液体成分。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A、B.D代表人体的内环境

B.A环境有酸碱缓冲对,呈现中性

C.B环境中有氨基酸、血红蛋白等D.C所代表的体液量大于D所代表的体液量

【答案】D

【解析】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A为肠液,不属于内环境,B为血浆,D为组织液,血浆和组织液均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错误;血浆中有酸碱缓冲对,B错误;B所示的血浆中有氨基酸、血浆蛋白等,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C错误;C为细胞内液,约占体液的2/3,包含D(组织液)在内的细胞外液约占体液的1/3,D正确。

21.如图是某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①〜⑤表示相关结构。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③处组织液中的神经递质移动至突触后膜需消耗ATP

B.在④处给予适宜刺激,①、⑤处均能检测到动作电位

C.在①处给予适宜刺激时,其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D.神经冲动经③的传递引起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

【答案】C

【解析】③为突触,其突触间隙的液体为组织液,组织液中的神经递质是通过扩散作用移动至突触后膜,不消耗ATP,A错误;①为传入神经,④为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在④处给予适宜刺激,产生的兴奋能够传到⑤处,但不能传递①处,所以①处不能检测到动作电位,⑤处能检测到动作电位,B错误;在①处给予适宜刺激而兴奋时,其膜外兴奋部位为负电位,而未兴奋部位是正电位,电流由正电位流向负电位,其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C正确;神经冲动经③(突触)的传递引起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D错误。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对C选项的判断。

明确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注:

绿色的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红色的弯箭头表示局部电流的传导方向)

22.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以小鼠活动状况为观察指标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实验分组

第1组

第2组

正常健康小鼠

1只

1只

实验处理

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实验现象

出现四肢无力、昏迷等低血糖症状

活动状况无变

 

A.“?

”应是注射适量的胰岛素溶液

B.设置第2组实验的目的是遵循实验的对照原则

C.为缓解第1组小鼠的症状,可注射一定量的葡萄糖溶液

D.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答案】D

【解析】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自变量为是否注射胰岛素。

依据实验设计遵循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以及表中的信息可知,设置的第1组为实验组,应给实验组小鼠注射适量的胰岛素溶液,设置的第2组为对照组,其目的是遵循实验的对照原则,A、B正确;为缓解第1组小鼠出现的低血糖症状,可注射一定量的葡萄糖溶液,C正确;在第1组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后,应分别给1、2组小鼠注射等量、适量的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后,若第1组小鼠低血糖症状缓解,第2组小鼠活动状况无变化,才能得出“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的结论,D错误。

23.如图是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其中a、b代表促进或者抑制。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器官甲和乙分别代表下丘脑与垂体

B.字母a与b分别代表了促进与抑制

C.图中过程仅体现出了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D.器官丙既可参与神经调节又可参与激素调节

【答案】D

【解析】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器官甲和乙分别代表垂体与甲状腺,A错误;a表示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对器官丙所示的下丘脑所起的抑制作用,b代表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对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所起的促进作用,B错误;图中过程体现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C错误;器官丙所示的下丘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成分,既可参与神经调节又可参与激素调节,D正确。

【名师点睛】本题以“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对激素调节的掌握情况。

解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