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模式的新发展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24195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南模式的新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苏南模式的新发展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苏南模式的新发展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苏南模式的新发展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苏南模式的新发展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苏南模式的新发展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苏南模式的新发展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苏南模式的新发展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苏南模式的新发展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苏南模式的新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苏南模式的新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苏南模式的新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苏南模式的新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苏南模式的新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苏南模式的新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苏南模式的新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苏南模式的新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苏南模式的新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苏南模式的新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苏南模式的新发展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南模式的新发展Word格式.docx

《苏南模式的新发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南模式的新发展Word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南模式的新发展Word格式.docx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当时的乡镇企业相当部分是村办企业。

“村”不是一级政府,是村民自治组织,进一步说是经济单元。

村级经济可以说是集体经济,同样也可以看作是企业(经济单元)的公共积累,成为发展乡镇企业的原始积累,加快了当地的非农化进程。

  考察同样是起始阶段的温州模式,可以发现,尽管其发展的路径不同,但是这两种模式更象是成功方式之间的对照,而非成功与不成功的对照。

  温州地区的起始发展条件要差得多。

位于浙江东南山区的温州地区远离大中型工业城市和全国性市场中心,运输成本和信息成本较高;

人均耕地只有半亩左右,而且土壤质量和灌溉条件等远不能与苏南农村相比,因此农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温州人虽然也有从事家庭手工业的历史传统,但近代以来并没有突出的工商业业绩;

50年代的温州是对台前线,60年代是“文革”火线,70年代是建设短线,始终得不到国家的“厚爱”,当然受到的传统体制束缚也较少。

由于这类原因,温州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即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一种“小商品,大市场”的格局。

温州模式同时采取了“离乡”和“不离乡”两种方式:

发展家庭工业是“离土不离乡”甚至“离土不离家”,而“千军万马走出去”和遍布全国的以温州人为先驱和主体的“浙江村”,是温州人“离土又离乡”就业的生动体现。

相比之下,后者更能体现传统温州模式的特色。

  总之,不论苏南与温州两种模式表面上何其不同,却都是适应当地具体发展条件的。

就此而言,每一种模式都是合乎经济效率的。

不顾这一事实而厚此薄彼是不科学的。

正如我们将要指出的,温州模式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上述温州模式主要是80年代前半期的情况,或者说是传统温州模式。

就传统形式来看,很难说温州模式比苏南模式更能代表中国的普遍情况,特别是其“离土又离乡”式的非农就业方式。

从经济发展的绩效来看,两种模式都是相当成功的。

其中,苏南地区发展速度更快、水平更高。

考虑到起点的显著差异,苏南地区先行一步的发展是理所当然的。

  三、苏南模式的新发展

  从8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外部环境和自身实力的逐渐变化,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呈现出许多与以往不同的新特征。

其中最重要的是外向型经济、企业改制和城市化。

这些重要变化进一步改变了苏南地区的经济环境,同时也大大发展了苏南模式的内涵。

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苏南模式,逐渐为苏南地区自身的发展所扬弃。

  80年代后期,传统苏南模式的发展已经成熟并步入了转折期。

随着资源约束、需求约束和体制约束等环境条件的变化,传统苏南模式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随着经济体制全面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率先市场化的乡镇企业的体制和机制的优势逐渐衰减增加了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稳定性。

其传统的处延式发展模式承受着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冲击与震荡。

其次,随着中国经济总体上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苏南乡镇企业的外部竞争对手日益增多,市场销售难度加大。

进入90年代,市场形势出现了很大逆转。

国有企业在放开搞活后进入市场;

个体私营经济也日益壮大,其经营灵活、手段高明,也在激烈地争夺市场份额;

另外,近年来迅速壮大的“三资企业”实力雄厚,技术设备先进,产品质优档次高,更是市场竞争的有力对手。

所有这些都对苏南企业构成了强有力的竞争。

此外,随着农村工业化的初步完成和要素市场的逐步放开,苏南乡镇企业所面临的资源约束也在不断强化。

  在经济环境明显改变的条件下,苏南乡镇企业中“模糊产权”潜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

虽然苏南以集体产权为主体的乡镇企业产权结构有其历史必然性,其所谓“模糊产权”在转型初期是合乎效率原则的。

但模糊产权终究是模糊的,随着体制条件和市场环境的改善,以及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继续维持其模糊状态必然会导致企业内部组织成本的大幅度上升,从而抵消企业降低市场交易费用和提高专业化收益的努力。

特别是,较高的集体产权比例容易导致低效率的企业治理结构,从而对企业经营者难以形成必要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显然,集体经济比重过高的模糊产权,必将成为改革的对象。

从90年代起苏南地区主要从以下方面推动了这方面改革的进程。

  1.发展外向型经济。

80年代后期,国家实行了沿海开放战略,苏南乡镇企业抓住这个机遇,“三外”(外经、外贸、外资)一齐上。

几年中实际利用外资大幅度增长;

对外合作发展势头强劲,向海外投资企业猛增;

对外贸易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在日益高涨的对外开放大潮中,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乡镇企业实现了第二次异军突起,上了一个新台阶。

特别是在90年代初,党中央决定开发开放浦东。

与上海近在咫尺的苏南地区及时抢抓历史机遇,呼应浦东开发开放,在建设开发区上又抢了个先。

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建立了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昆山先自费开发后被国家承认为国家级开发区;

张家港建成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保税区;

中国和新加坡合作开发的工业园区也建在苏州;

再加上各县市的省级和市级开发区,苏南地区形成了全面开放的态势。

  统计表明,80年代后期以来,苏南对外经济依存度显著提升。

以无锡市为例,1986―1999年间其GDP的外贸、外资依存度分别从0.01%和1.07%提高到18.6%和7.28%。

而苏州经济的开放度比无锡还高得多,目前仅其所辖昆山一个县级市就已批准外资企业2000家,合同利用外资84亿美元,到位外资超过38亿美元。

而同一时期,全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虽然有所提高,但其幅度要平缓得多,因而其GDP的外贸、外资的依存度分别在1995年和1991年前后被苏南赶超。

 

表1:

苏南与全国经济外向化程度的比较(1986―1999) 

(单位:

%)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1999 

外贸依存度

苏南 

0.06 

0.62 

3.06 

9.86 

19.4 

24.6 

28.4 

29.4 

全国 

10.6 

11.8 

16.2 

17.6 

22.3 

18.5 

19.7 

外资依存度

0.92 

1.22 

1.18 

8.57 

17.3 

14.4 

12.6 

12.2 

2.45 

2.55 

2.65 

3.97 

7.g7 

6.71 

6.19 

5.32 

  注:

外贸依存度=外贸出口额/GDP×

100%;

外资依存度=实际利用外资/GDP×

100%。

  资料来源:

据《江苏统计年鉴2000》和《中国统计年鉴2000)有关数据换算。

  乡镇企业所有制结构的省际比较表明,虽然直到1998年,江苏乡镇集体企业资本金中集体资本的比重始终高于浙江乡镇集体企业,但趋势是都在迅速降低;

而非集体资本特别是个人资本和外商资本的比例都在逐步提高,这意味着企业产权日益明晰化。

只是江苏的外商资本增长更快,浙江则以个人资本见长(表2)。

  2.推进企业联合和组建企业集团。

从90年代初期的治理整顿开始,苏南地区乡镇企业通过调整结构、企业兼并、技术改造、横向联合等途径,扶持和发展骨干企业。

到1993年,苏锡常三市乡镇企业已组建各种企业集团240多家,其总产值达660多亿元,占该地区乡镇企业总产值的40%,出口总额超过100亿元,占35%。

240多家企业集团,联合了本地和外地各类企业1.3万多家,平均每个企业集团联合企业达50多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

江苏省乡镇集体企业的数量在80年代后期就停止增加,并有下降趋势,但是企业的平均经营规模和生产能力却出现大幅度上升(表3)。

表2:

乡镇企业资本金结构情况表(江苏、浙江,1993―1998) 

资本金结构 

1993年 

1995年 

1998年 

江苏 

浙江 

资本金总额(亿元) 

592.6 

246.7 

950.4 

516.2 

1084 

867.0 

集体资本(%) 

78.9 

59.7 

71.6 

49.9 

54.9 

30.9 

非集体资本(%) 

21.1 

40.3 

27.1 

50.1 

45.1 

69.1 

其中:

法人资本(%) 

14.3 

19.3 

11.2 

22.7 

13.8 

23.2 

个人资本(%) 

3.3 

16.5 

4.8 

19.5 

37.4 

外商资本(%) 

3.6 

4.5 

7.9 

19.6 

8.5 

郑江淮(2001)。

  表3:

江苏省乡镇企业数量与规模变动情况(1985―1998) 

年 

份 

1985 

1987 

1989 

1991 

1995 

1997 

企业总数(万个) 

7.8 

9.9 

9.7 

9.5 

8.9 

9.2 

8.3 

8.4 

8.2 

8.1 

平均工业总产值 

45.4 

61.7 

101.1 

115.2 

147.0 

300.3 

625.4 

750.8 

795.8 

916.9 

平均固定资产净值 

10.2 

23.6 

26.7 

34.1 

42.1 

137.8 

156.8 

169.1 

189.3 

  3.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如年代中期开始,苏南乡镇集体企业相继进行了一场引入注目的产权改革即“改制”。

在短短几年时间中,苏南各市原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改制比例就达80%以上。

不仅改制进度快,而且改制形式极为多样。

以苏州市为例,据1999年年初统计(表4),全市已有11301家乡镇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涉及总资产435.4亿元,占全市乡镇内资企业总数的81.6%、资产总额的64.6%。

此次改制颇为彻底地明晰了集体所有制企业的产权,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基本上把乡镇政府对乡镇企业的直接支配权从企业撤出来,从而意味着传统苏南模式的终结,更标志着新苏南模式的诞生。

表4:

苏州市乡镇企业改制情况表(1999年初) 

改制形式 

改制企业 

涉及净资产 

数量(个) 

占比(%) 

金额(亿元) 

1.股份有限公司 

13 

0.12 

14.94 

11.12 

2.有限责任公司 

1215 

10.75 

29.25 

21.77 

3.股份合作制 

3259 

28.84 

45.89 

34.16 

4.混合型企业 

1435 

12.70 

16.28 

12.12 

5.拍卖转让 

4877 

43.16 

28.81 

21.45 

6.兼并破产 

502 

4.43 

0.82 

0.58 

合 

计 

11301 

100 

435.40 

苏州市农村经济研究会(1999)。

  4.乡镇企业由围城到进城。

随着城乡壁垒的逐渐打破,苏南地区分散的乡镇企业开始向工业区集中,出现了新的城市化势头。

一是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城市企业办到农村,乡镇企业由“围城”转向进城。

二是城乡企业联合的趋势:

在一体化的过程中,城市企业进入乡镇企业集团,乡镇企业进入城市企业集团,城乡企业的界限已明显谈化。

而且,苏南目前相当大部分乡镇企业的规模、技术装备程度、产品的质量并不比城市企业差。

在这种情况下,乡镇企业总部及其营销中心逐步进入城市,利用城市市场中心,利用城市第三产业,利用城市厂商集聚效应,降低交易成本。

新一轮的城市化进一步丰富了苏南模式的内涵。

  苏南模式的新发展表明,所谓“苏南模式已经过时”之类的判断是不科学的。

不充分考虑相关的约束条件,模式研究就难以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四、不同发展模式的趋同化

  近年来,苏南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低于采用温州模式的浙江地区。

有人以此断言苏南模式不如温州模式。

这可能犯了只见树木不见人的错误。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根据两地的部分统计指标(表5),对两地的发展状况作出比较(表6)。

其目的不是要说明苏南模式优于温州模式,而是要用生产力标准来检验苏南模式发展的绩效。

表5:

苏州、无锡与温州、宁波经济社会发属情况的比较(1999年) 

比 

较 

项 

目 

苏州 

无锡 

温州 

宁波 

经济发展水平 

人均GDP(元) 

23592 

26294 

10175 

人均GDP平均增速(%,1996―1999) 

10.61 

10.34 

15.21 

12.52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比重(%) 

6.3 

4.2 

7.4 

第二产业比重(%) 

57.2 

57.6 

57.4 

56.0 

第三产业比重(%) 

36.5 

38.2 

35.2 

35.1 

所有制结构 

国有集体经济产值比重(%) 

60.7 

私营个体经济产值比重(%) 

14 

12.7 

95 

33 

企业规模结构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比重(%) 

64.1 

62.2 

29.1 

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产值比重(%) 

43.9 

22.9 

11.1 

25.7 

居民生活水平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8406 

7990 

10339 

949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5248 

5126 

4024 

4798 

人均消费品零售额(元) 

5477 

7426 

5170 

8755 

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元) 

13038 

5260 

9744 

开放度 

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GDP,%) 

75.1 

31.7 

13.9 

40.6 

外资依存度(实际利用外资/GDP,%) 

17.08 

7.31 

0.9 

3.7 

财政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7.7 

7.5 

10.0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元) 

968 

1000 

464 

932 

企业竞争能力 

平均劳动生产率(元/人) 

50585 

2935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116.96 

116.44 

126.86 

176.66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产值(亿元) 

1863.1 

1493.7 

424.4 

1020.7 

批零贸易企业商品销售总值(亿元) 

370.2 

364.5 

746.4 

471.4 

全部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元) 

110618 

10721 

11145 

城市化 

全市非农人口比重(%) 

35.8 

40.7 

25.5 

乡村非农就业比重(%) 

697 

67.4 

59.1 

据王战等(2001)有关表格整理编制。

  就苏南与温州的速度比较,两地有明显的不可比性。

一方面拿人均GDP相差两倍多的温州与苏南的GDP增长速度进行简单比较,并不比将中国与美国进行速度比较能得出太多的结论。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外向化程度较高,近几年苏南地区的增长速度比温州更多地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

即使如此,迄今为止温州与苏南的发展速度并未呈现出显著的落差。

表6:

苏州、无锡与宁波、温州部分指标的比较 

苏州、无锡高于宁波、温州的指标 

苏州、无锡低于宁波、温州的指标 

人均GDP 

人均GDP增速 

规模企业 

农业比重 

外贸依存度 

私营个体经济比重 

外资依存度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农民人均收入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人均储蓄总额 

财政收入 

非农人口比重 

  实际上,根据我们的考察,苏南地区近年来速度增幅的下降并不在于其从体制上观察的苏南模式不如温州模式,而在于其结构性问题。

苏南地区是我国较早推进工业化地区,虽然这一地区已经主动进行了结构调整,但是这里的传统产业比重过大的包袱一下子难以甩掉。

制造业产品普遍进入市场过剩后,速度减缓是难免的。

因此这里拉动增长的主要途径是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

  进一步比较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可以发现这两种模式具有殊途同归的发展趋势。

这可以从温州模式的新发展中得到说明。

在苏南模式脱胎换骨、实现上述新发展的同时,温州模式也经历了一系列的重要发展,目前已有所谓“新温州模式”的提法。

两种新模式具有越来越多的相同特征。

在此意义上,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正在向同一方向发展,尽管现在还有差别。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传统温州模式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产权的障碍,分散经营的民营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联合、重组、兼并、以及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得以迅速扩张;

(2)家族管理制度对现代企业的不适应性,以血缘、亲缘为基础的家族管理制度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其弊端愈加明显;

(3)专业市场和购销员包打天下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4)以仿制为主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

  温州人同样没有墨守传统模式。

早在80年代中期,由于企业扩张的需要,温州就出现了由多个业主共同投资经营的所谓股份合作制企业,到了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前期,股份合作成为温州的主要企业组织形式,并成为温州民营企业员典型的组织形式。

高度分散的家庭经济已经不能贴切概括温州模式了。

90年代初以来,温州民营企业的质量和规模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开始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努力。

目前,“温州模式”进入了全面的创新阶段。

虽然股份合作制企业仍然是温州民营企业最普遍的组织形式,但数量开始减少,而规范的股份制企业从无到有,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

在股权结构上,绝大多数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仍然采取集中持股的形式,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家庭、家族特色。

  总的来说,“新温州模式”突破了传统温州模式那种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限制,走向了企业联合、兼并、重组、优化的集团化规模发展的道路,调整了单纯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方式,走向资产经营、资本经营综合发展道路,改变了单纯以小城镇为依托的营销方式,走向了网络营销的道路。

表明“温州模式”从区域经济正向现代市场经济靠拢,开始同国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