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4261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精选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精选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精选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精选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精选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精选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精选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精选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精选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精选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精选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精选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精选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精选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精选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精选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精选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精选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精选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

《精选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

精选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022年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022年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一元、角、分与小数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经历比较商品单价高低贵。

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

  4、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与同伴交流,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我们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加、减法以及学习了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并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让我们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比较小数的大小,在探究中学习小数的加、减法。

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的学习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时紧密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首先,读懂商品标价牌是购物必需的知识技能。

会用元、角、分说明用小数表示的商品价格,是理解小数意义的一个标志。

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并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的。

  2、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货比三家”要放手让学生想办法独立去解决“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的问题,并进行交流,与同伴分享各自不同的策略;切忌包办代替,把某一种策略归纳为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禁锢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或质疑。

  3、要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

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加法是结合“买书”的情境,务必要在讨论小数加法的多种算法的过程中,揭示这些不同算法的共性,即相同单位(数位)的数才能相加。

这也是理解小数相加时,小数点要对齐的根据。

只要理解了这一点,就为学生打通了把整数加减法的经验向小数加减法迁移的大道。

  4、整个单元的教学要逐步扩大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买书”一课,在教师的指导下,侧重理解了小数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后,应该把小数减法的问题交给学生独立去解决。

2022年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正确运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例3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复习解决一步乘法的问题。

  教师:

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想,看谁能很快解决下面的问题。

  三

(1)班同学,在做广播操时需站4队,每队12人,三

(1)班一共有多少人?

  让学生读题,并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124=48(人)

  答:

(1)班一共有48人。

  教师引导: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学习教材第52页例3.

  出示例3.

  教师:

观察情景,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跟同伴说一说。

  师生共同探究解题思路。

学生汇报如下

  1、可以先求一箱保温壶能卖多少钱,再求5箱卖多少钱。

  4512=540(元)5405=2700(元)

  2、也可以先算出5箱共有多少个保温壶,再根据每个保温壶的价格求出一共卖了多少钱。

  教师指名学生列式解答。

  125=60(个)6045=2700(元)

  教师:

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教师引导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

  45125=2700(元)12545=2700(元)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每盒有2个球,每排5盒,求3排一共有多少个球。

  2、每辆汽车每次运货物9吨,有6辆汽车,这些汽车4次运货物多少吨?

  3、一中高级瓷砖每块13元,每箱有25块。

小刚家装修时买了3箱一共要用多少元?

  四、思维训练

  1、菜市场运来5车黄瓜,每车70袋,每袋20千克。

一共运来黄瓜多少千克?

  2、光明小学教学楼有3层,每层有12间教室,每间教室安装6盏日光灯。

这些教室一共安装多少盏日光灯?

  3、在一条公路的一边种树,先在一头种一棵树,以后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24棵就种到另一头了,这条路长多少米?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

  解决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要根据已知

  条件找间接量,确定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学反思:

  本课引导学生学习解决乘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确了三步解决问题的方法

  1、阅读与理解;

  2、分析与解答;

  3、回顾与反思。

  在仔细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再让学生自己列出综合算式,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2年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第25例4,练习六第1~2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经历探索验算方法的过程,体会验算的作用。

  2.使学生掌握乘法验算除法(含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逐步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3.通过除法验算,沟通乘、除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检验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除法(含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加、减法的验算,大家回忆一下验算加法的计算结果一般有几种方法,都是什么?

  加法验算的方法:

  ①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结果是否相同。

  ②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看得数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

  减法的验算方法:

  ①用所得的差加上减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减数。

  ②用被减数减去差,看得数是否等于减数。

  小结:

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它们之间存在互逆的关系,加法可以验算减法,减法也可以验算加法。

  那么乘法和除法之间是否也存在这种关系?

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共同来探索。

  二、探索新知。

  1、老师今天身上带了100元钱,准备买价值5元的寓言故事书,现在请大家帮老师算算可以买多少本?

(100÷5=20(本))

  2、现在我如果想用这些钱买7元钱的科普知识书,最多可以买多少本呢?

(100÷7=14```2)

  3、他们算得对吗?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验。

  4、探索方法: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有什么好办法,然后自己试着做一做。

  

(1)学生试做过程中,教师巡视,并找几个同学到黑板上演示验算的方法。

  

(2)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可能得出以下几种不同的验算方法:

  100÷5=20

  验算:

①20×5=100②5×20=100

  引导学生说出验算方法:

商乘除数等于被除数。

  因为寓言故事书每本5元,买这样20本,共花100元。

用20×5=100或5×10=100。

  100÷7=14……2

  方法一:

商乘除数再加上余数等于被除数。

  科普知识书每本7本,买14本共花14乘7等于98元,再加上找回的2元,一共100元。

  方法二:

被除数减去余数的差除以商等于除数。

  一共100元,找回2元,花去100减2等于98元。

蓝色笔记本每本7元,共买了98除以7等于14本。

  方法三:

被除数减去余数的差等于商乘除数的积。

  一共100元,找回2元,花去98元;蓝色笔记本每本7元,14本一共花98元。

  5、归纳出除法的验算方法。

  一起总结一下除法验算的方法,师板书:

  没有余数除法验算方法:

商乘除数是不是等于被除数。

  有余数除法验算方法:

商乘除数再加上余数是不是等于被除数。

  最后老师告诉学生说:

我们为了计算地正确,不仅要掌握正确验算的方法,还要自觉地在计算中运用这些方法。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教材第25页“做一做”。

  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54÷8209÷3856÷7

  订正时强调验算的方法。

  2.教材第26页第2题。

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解答,并进行验算。

  四、总结全课,归纳新知。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布置作业:

教材第26页第1题。

2022年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估算的学习目标是“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要落实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认识估算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课的设计中,首先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到除法估算来完成。

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估算经验,自己尝试着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对除法估算有一个建构的过程。

紧接着让学生归纳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估算,通过对“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

”和“多少个纸箱能装下?

”这两个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师:

同学们,你们和父母外出旅游时留心在宾馆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了吗?

  1.课件出示教材29页例8。

  思考:

  

(1)从例8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要解决什么问题?

  

(2)问题中的“大约”是什么意思?

  (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自由发言,大约就是大概的意思,结果要进行估算,得数不能用“=”连接,要用“≈”连接)

  (3)鼓励学生分析题意,独立列出算式,并说一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267÷3)

  师强调说明:

问题中“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

”不需要算出准确结果,只需要进行估算,求出近似值就可以了。

  2.揭示课题。

  这样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这节课我们就应用除法的估算来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

  ⊙自主预习,探究算法

  1.引发思考。

  师:

你会估算267÷3的结果吗?

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1)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①267≈300300÷3=100(元)267÷3≈100(元)

  答:

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100元。

  ②267≈270270÷3=90(元)267÷3≈90(元)

  答:

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90元。

(看除数,想口诀)

  

(2)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小组讨论两位同学的解答合理吗?

为什么?

  ①因为不需要算出准确的钱数,所以两种结果都是合理的。

  ②第二种方法估算的结果更精确一些,准确结果应该比90少,比80多。

  (3)总结估算的方法。

(课件出示)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先把被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整百、几百几十、几千几百的数,除数不变,再口算出结果。

  (4)明确:

解决同一个问题,如果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就可以采用。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和探究使学生明白,估算时要看除数,想口诀,找到和被除数最接近的整十、整百、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的数,选择合理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2.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30页例9)

  

(1)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说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2)问题中的“够装”是什么意思?

  (3)小组合作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①182≈180,182÷820,需要的纸箱肯定超过20个,所以18个纸箱装不下182个菠萝。

  ②18≈20,20×8=160(个),20个纸箱只能装160个,所以18个纸箱肯定装不下。

  (4)组织学生对以上的估算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

(课件出示)

  第一种方法与例8的把被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的方法一样;第二种方法是把纸箱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数,再乘每箱装的菠萝个数,然后和菠萝总数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

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估算空间和交流机会,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自主探索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估算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30页例9下面的问题:

多少个纸箱才能装下?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

  2.完成教材31页1题。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估算的一般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3.完成教材31页2题。

  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感受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只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就可以把学到的数学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

2022年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和问题,经历自主尝试计算经过时间的过程。

  2。

会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完成某件事情经过的时间。

  3。

通过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事情,受到热爱科学、

  热爱祖国的教育,切身体会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教学准备:

课件、28页列车时间表每生一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邮电、交通、广播等部门在工作中需要很强的时间观念,在我们的航天事业上更需要有很强的时间观念,我们都知道20__年10月16日,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神五的起飞降落,及降落地点都是很多的科学家经过精密的计算得出的结果。

当然了,我们还没有办法参与这些精密的计算,不过有一些简单的计算我们还是可以进行的,同学们有兴趣尝试一下吗?

  二、自主尝试

  课件出示例题。

  指名学生读题。

  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某某同学的算法和书中红红的算法是一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样算的。

  你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同学们完成的真棒,看来同学们数学学得真不错,真心希望学生们在数学的海洋里能够如鱼得水。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神五”的一些精彩画面。

  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的祖国太伟大了!

  结合“兔博士”的内容,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学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三、试一试

  同学们,刚才我们经历了计算经过时间的一个全过程,你们有没有信心完成更难一点的挑战呢。

  学生拿出师给准备好的列车时刻表。

  师:

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答。

  师:

同学们了解到这么多信息,想必不会被老师的问题给难住了,请看大屏幕。

  生尝试解决。

  师:

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

不仅能够解决问题,还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了

  四、练一练

  师:

孩子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

  生:

喜欢。

  师:

每个电视台呢都有自己的一个节目单,我们来看一看中央七台的节目单吧。

  师:

这个跟我们刚才接触到的不太一样,它只有开始的时间,没有结束的时间,我们怎么计算它的经过时间呢?

  学生讨论回答。

  师:

你真聪明,那我们先来计算一下,大风车大约播放多长时间。

  生自己完成

  师:

同学们完成的不错。

接下来同学们自己给自己提一个问题并且完成。

可以吗?

  生自己完成。

  交流自己的结果。

  使学生受到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教育。

  让学生交流各自的算法,鼓励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并解答。

  引导学生读懂列车时刻表。

  问题提出后,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动手进行计算,很快列出具体作息时刻,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1、数手指计算。

  2、画时间轴,在轴上数出经过时间。

  3、画出模拟钟面,标上睡起时刻再数出经过时间。

  4、少部分学生笔算。

  1.T1次列车是从北京西开往长沙的,开车时刻是下午5点。

  2.T2次列车是从长和开回北京西的,开车时刻是下午4点36分。

  3.向上箭头表示进京,下向箭头表示离京。

  4.T1次列车到达郑州的时刻是23点29分。

  5.T1次列车到达武昌的时刻是5点01分。

  6.T1次列车到达岳阳的时刻是7点12分。

  7.T2次列车到达岳阳的时刻是17点56分。

  8.T2次列车到达武昌的时刻是20点04分。

  9.T2次列车到达郑州的时刻是1点39分

  1.每个节目的结束时间其实就是它后边的节目开始的时间。

  2.可是这里边还有广告时间,因此如果我们把每个节目看结束时间看成后边的节目开始时间的话,里边是加了广告的时间。

所以算出来的节目时间只是大约的时间。

2022年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搭配

(2)(教材第102页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3.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

  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

  1.(课件出示)同学们,元旦快要到了,小红代表我们学校去参加县里面举办的跳棋比赛。

可是,小红遇到了麻烦事,为穿哪套衣服而烦恼,她左选右选,还是拿不定主意,同学们你能帮帮小红吗?

  2.(屏幕显示:

一件牛仔上衣、一件T恤;两条裙子、一条裤子)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小红都有哪些上衣和下衣呢?

(生答:

2件上衣,3件下衣)

  你会建议小红穿哪套衣服呢?

(学生自由说,请学生说)

  3.你们提到了这么多的穿法,同学们真是有心,如果一件上衣只配一件下衣的话,一共有多少不同的搭配?

(学生思考)

  此时,不少同学心里已经有了想法,我们不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都有怎样的搭配方法?

  同时思考:

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

(找学生来回答他们的搭配过程)

  

(1)先选上衣,一件上衣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就有三种不同的穿法,另一件上衣也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也有三种不同的穿法,有2个3种不同的穿法,一共有6种不同的穿法。

  

(2)先选下衣,一件下衣分别与两件上衣搭配,有2种不同的穿法,三件下衣就有3个2种不同的穿法,也就是6种不同穿法。

  请同学们回顾刚才的搭配方法,思考:

上衣的数量和下衣的数量与有多少种搭配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回答)2×3=6(种)。

(板书)

  6.同学们真棒,刚才老师还给你们留了一个问题,我们在搭配的时候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回答)

  刚才我们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得出来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学具卡片拿出来,现在我们有一张图,在一幅图中怎样表示出不同的搭配呢?

(用连线)想一想连线时应注意什么?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回答完再课件演示)

  7.同学们,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进了数学广角,刚才你们为小红搭配衣服,就是运用了我们数学广角的知识——搭配(板书课题)。

  通过有顺序的搭配可以为我们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同学们可要做个有心人,说不定你还能在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呢?

  刚才同学们为小红搭配的衣服,每一套她都非常喜欢,老师代表小红谢谢你们,选好了衣服,小红该吃早餐了,她又拿不定主意了,你能再帮她一次吗?

(生答)(课件出示)

  同学们请看屏幕,早餐里都有哪些饮料和点心?

(生答)

  如果饮料和点心各选择一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

  

(1)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用我们刚刚学的方法,找出不同的搭配来。

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

(教师强调,按一定的顺序搭配)谢谢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为小红解决了这么多问题,下面我们来放松一下,一起到公园里看看吧!

(课件出示)

  请看屏幕,公园里都有哪些景色?

(生答:

有猴山,百鸟园,数学乐园)

  再仔细看看从猴山到百鸟园可以怎样走?

从百鸟园到数学乐园呢?

我要从猴山先到百鸟园再到数学乐园呢?

一共有几种走法?

  

(1)先自己标一标。

  

(2)交流汇报。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的太优秀了,请把你们的另一个学具拿出来,拉一拉,看看还能组成哪些两位数?

记下来,也可以把数字换掉拉一拉。

  【课堂作业】

  教材第102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1.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二”第4、6题。

  2.完成《典中点》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板书

  2×3=6(种)

  按一定的顺序搭配,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反思:

  搭配这个知识学生比较熟练,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如何培养学生有顺序的搭配是这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节课力争从两个方面进行教学重难点突破:

一是教学生首位固定法;二是教学生连线法。

在教学时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和感悟这两种方法的作用,既方便快捷又避免遗漏。

体会越深,前后感悟越矛盾,学生就能更深刻的掌握这个知识点。

2022年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本节课学习小数加减法主要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通过自主探究和与同学的合作交流中学习新知。

课堂上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

学情与教材分析:

教材是借助元角分这一直观实物在初步认识了小数以及小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学习小数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在解决有关小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和理解算理。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结合“买

  书”的问题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并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能力教学点】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德育教学点】培养学生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重难点:

  小数加减法的算理、算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看过李泳叔叔主持的非常六加一么?

其中有一个内容是猜物品的价格,今天这节课我们也来玩玩这个游戏,(老师拿出一本书)这是老师从海洋书店买的一本《通话故事》书,大家来猜猜它的价格,根据我的高了或者是低了的提示及时调整你的价格,看看同学们几次猜出它的价格。

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游戏导入既是对上节课分数比较大小的巩固运用,同时也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感情铺垫。

  二、提出并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老师出示另外一本书并告知价格并板书:

童话故事3.2元数学世界11.5元)

  1.提出并解决问题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问题:

  问题1:

两本书一共花了多少钱?

  问题2:

一本《数学世界》比一本《童话故事》贵多少元学生独立列式解决问题1(列式3.2+11.5=)设计意图:

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

  2.探究新知3.2+11.5等于多少?

你是怎么想的呢?

  

(1)估计一下两本书大概要多少钱?

  

(2)生独立思考计算,师巡视。

  (3)四人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4)展示交流。

  (个别同学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自己的不同算法,并回答同学们提出的疑问)师小结并课件展示几种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