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5.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4317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烛之武退秦师》 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烛之武退秦师》 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烛之武退秦师》 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烛之武退秦师》 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烛之武退秦师》 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烛之武退秦师》 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烛之武退秦师》 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烛之武退秦师》 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烛之武退秦师》 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烛之武退秦师》 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烛之武退秦师》 5.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烛之武退秦师》 5.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烛之武退秦师》 5.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烛之武退秦师》 5.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 5.docx

《《烛之武退秦师》 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之武退秦师》 5.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烛之武退秦师》 5.docx

《烛之武退秦师》5

《烛之武退秦师》5

215626  江苏省张家港市沙洲中学   李俊

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

若、鄙、说、辞、知等,虚词:

之、以、于等。

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能理解课文内容、层次结构和人物形象。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在掌握字词语句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

以诵读、讨论、练习为主

教时安排 :

两课时

教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预习要求

1、给生字注音    2、能流畅地诵读课文 

(第一教时)

二:

导入新课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

“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

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

三:

检查预习 

1、注音  贰、汜、佚、缒、说、戍、敝、共、逢、阙 

2、填空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     体史书,传说是春秋末年     所著,由于它是对史书《      》所作的传注,所以又称《        》,初中我们曾学过其中的《         》,出自其中的成语有          。

四:

诵读课文

1、老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自由诵读

五:

解释字词

   1、且贰于楚也                 2、晋军函陵

   3、师必退                     4、今急而求子

   5、夜缒而出                   6、朝济而夕设版焉

   7、既东封郑                   8、因人之力而敝之

   9、失其所与                   10、亦去之

六:

翻译语句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2、若郑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七:

自主研读

先自己对照注释研读课文,对难解之处相互讨论,然后集中提问,老师解疑。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八:

理解课文

  (先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一到两遍)

  1、秦晋为何围郑?

(用原文回答)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

     提示小结:

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而秦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地离间秦晋埋下了伏笔。

  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使秦的?

(用原文语句回答)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

(用原文语句回答并作分析)

     提示:

(1)以退为进;

(2)晓之以弊;(3)许之以利;(4)巧施离间。

(详见教学https:

///论文《浅析的论辨艺术》

  4、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和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有何异同?

     同:

都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

     异:

郑  伯:

直截了当

         烛之武:

迂回曲折

  5、晋文公为何不愿攻秦?

(用原文语句回答)从本题和第4题可以看出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特点?

这对你有何启示?

     提:

(1)略

        

(2)都以本国利益为中心

        (3)从中可以看出,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

古代如此,现代亦然。

一九九九年美国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是对我国主权的公然挑衅和侵犯,而我国政府没有感情用事,而是从根本利益出发,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这一事端是完全正确的。

(此题可引导学生自由讨论,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九、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本文结构特点

提示小结:

组织严密,曲折有致,首尾呼应。

十:

结合原文语句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提示:

爱国,睿智超群,能言善辩。

(以上两个问题可稍作讨论,不必深入探讨。

十一:

自由诵读,检查背诵;完成练习三。

十二:

知识积累

1、找出本文中之、于、以的不同用例,并解释,然后再找出以前所学课文中与此相同的例句。

例     A: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之   B:

是寡人之过也         助词,的

       C:

子犯请击之           代词,指秦军

       D:

唯君图之             指示代词,这件事

       a: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b: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找出本文和以前所学课文中实词“鄙、若、知、说、辞”的用例,并解释。

 例        先帝不以臣卑鄙        浅陋

     鄙:

  蜀之鄙有二僧          边境、边邑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陋

           越国以鄙远            边境、边邑

十三:

阅读迁移

孙权袭荆州(公元219年,孙权派吕蒙袭荆州杀关羽),先主(刘备)大怒,欲讨权。

云(赵云)谏曰:

“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

且先灭魏,则吴自服。

操身虽毙,子丕篡盗(窃取帝位),当因(顺应)众心,早图关中(泛指函谷关以西一带),据河(黄河)渭(渭河)上游以讨凶逆(叛逆,指曹魏势力),关东(函谷关以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

不应置(放在一边)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能卒(通‘猝’,很快)解也。

”先主不听。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

讨论:

赵云的话有道理吗?

先主为何不听?

结果怎样?

这对你有何启示?

教学说明:

笔者以为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坚持以下三点:

一是多读多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材料,增强文言语感;二是抓住字词,新旧联系,建立文言词汇网络;三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切忌死填硬灌。

本文的教学即如是。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5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版图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为有名,被称为“五岳”,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誉为“五岳”之尊。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二、作家作品

     (参见课文注释及教师教学用书)

  三、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正音。

  2.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补充注释: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当其南北分者:

在,正。

  乘风雪:

趁,冒着。

  余始循以入:

相当于“而”,表顺承。

  及既上:

到。

  苍山负雪:

背负。

  明烛天南:

名→动,照。

  戊申晦:

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

依稀看见。

  绛皓驳色:

或红或白,颜色相杂。

  尽漫失:

模糊缺失。

  极天云一线经:

尽。

  僻不当道者:

偏僻。

  3.理清思路:

  问:

全文共5段,每段要点是什么?

  学生默读,讨论,明确:

  第1段:

总写地理环境,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2段:

登临泰山,重点记叙登山的艰难及到达山顶后所见景象。

  第3段:

重点描写泰山日出的美丽壮观。

  第4段:

人文景观。

  第5段:

补记自然景观。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文意,把握了作者的思路。

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过程以及泰山日出的美景呢?

这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内容。

  二、登山过程和路线。

  问:

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路线和经过呢?

  默读课文,分析讨论

  明确:

作者先从北京到泰安,历经齐河,长清,泰山西北谷,长城。

  作者登山的路线是:

南麓、中谷、中岭、天门、西谷、山巅。

  最后见到了山顶的美景: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半山居雾若带然。

  学生用原文复述课文。

  三、泰山日出

  问:

文章是怎样描写泰山日出的?

  明确:

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日出,以时间为序,依次写出了日出前后景物的变化,展现了一幅泰山日出的美景。

  例如写云,日出前是“足下皆云漫,”稍后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然后又有“红光动摇承之”。

  写山,日出前是“白若摴蒱数十立”后是“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四、文中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说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态,用语新颖、传神。

然后说泰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到的画面,作者纵目远晀,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的云雾好似飘带,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这一比喻写出了日观以西诸峰的特点,更显日观峰的雄伟,且形象生动。

  五、.总结

  本文充分体现了姚鼐的散文风格,尤以泰山日出一段最为精彩,极受人们推崇。

通过对其它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景物,这种.写作手法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选取一观察点,描写日出。

  附: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简练的语言。

  2.在反复诵读中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教学过程和步骤:

  一、试读全文

  1.提示以下句子的音节组合:

  当其/南北分者

  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大风/扬积雪/击面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

  极天/云/一线异色

  是日/观/道中石刻

  其远石刻/尽漫失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

  2.以下几处凡须连读以明确语意的,用底线标示:

  余始循以入

  磴几不可登

  望晚日照城郭

  极天云一线异色

  视日观以两峰或得日或否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二、第一段导读

  1.汶水,济水怎样分流?

诵读原文语句。

  “泰山之阳,……阳谷皆入济”。

首先介绍泰山突兀于汶、济二水之间,山南有汶水潺潺西流,山北有济水淙淙东去,“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点出了万壑争流的壮美景观,名山傍水,分外壮观。

  2.古长城横亘于哪里?

诵读原文语句。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这句既点出古长城在泰山南北山谷的分界处,成为两水分界线,又写出泰山形势之险,依山筑城。

  3.怎样介绍日观峰?

诵读原文语句?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写日观峰,既点明泰山最高点,也为这次泰山之行树起了一块指路牌。

   4.小结:

这幅泰山地理概貌图,犹如电影的远景镜头,又如绘画中的鸟瞰图面。

作者系用由“面”(两水)到线(古长城)再到点(日观峰)的写法,为后文的叙述设下伏笔。

     5.诵读。

要求层次分明,字音清晰。

前两句重音在“阳”“阴”“阳谷”“阴谷”上;后两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

  三、第二段导读

  1.由三人分读第二段,并全段由几幅画组成?

  2.为第一层内容拟标题:

旅游路线图?

/p>

  3.划出自京师至泰安的有关动词,品味其作用。

  “乘”,好像风雪随作者驾驭,比“冒”“顶”多一份生动。

“乘风雪”乃全文点睛之笔,作者悄悄埋下一条贯穿全文的伏线,为登山之难,览之豪兴创造了条件。

    “历”“穿”“越”“至”,一气读来感到作者不辞漫长的旅途和行程的艰辛,正顶着风雪由远而近,快速行进,以归返自然,纵情登山揽胜。

其游兴之豪,向往之切溢于言表。

  4.为第二层内容拟标题:

登临泰山图。

  5.划出自山麓至山顶的途径,品读登山之险。

  作者从南麓出发,取道泰安城下的中谷,半道经由中岭,复循西谷,到达山顶,重点表现一个“登”字。

作者好像一个导游,引导我们一道攀登,突出“险”字。

“成如容易却艰辛”,山高达四十五里,石级竟七千有余,从中岭到山巅,有不少山崖像门户一样挡着山路,人们称之为“天门”,峰峦险峻,雾重冰坚,攀行何其艰难,正如作者在《岁除与子颖登日峰观日出作歌》一诗中所写:

“坚冰登滑澄如脂”“攀空险才到顶”,登山充满苦趣,但乐趣亦在其中。

   6.为第三层内容拟出标题:

晚清文照图

  7.登山固然艰难,但登上极顶,那陡然呈现的泰山气象万千的景色,又激动着姚鼐的心。

  作者用落日、青山,流水,白雪,城郭组成一幅其妙无比的泰山夕照图,尺幅千里呼之欲出。

你能把这幅瑰丽的风景画描述出来吗?

学生自由朗读,描述画面。

  提示:

  座座青苍的山峰,身披皑皑的白雪,通明的银光照亮了南天,苍山与白雪相互衬托,雪光与日光交相辉映,凭高俯瞰,远处古老的泰安城郭恬静地沐浴着夕阳余辉,汶水和徂徕山相依拥抱,宛如自然天成的山水图画,环绕山间的云雾宛如轻柔的腰带在飘荡,朦朦胧胧,恍恍惚惚,似动非动,别具风味。

当我们和作者一起沉浸在这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审美氛围之中时,我们又禁不住问姚鼐,你说是画,又像哪一幅?

作者没有回答,因为这群山的青色,积雪的白色,夕阳的余辉构成的场景只存在于每一个人想象的画面上。

而这一明朗而开阔的画面,又正是自然景物使作者心花怒放的形象概括

   8.你认为这幅风景画中哪些词语用得精妙?

  苍山负雪:

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承受着大自然撒下的雪景,由被动变为主动,赋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表现了冰雪之盛,使人想象到苍山宛如一位富有强大生命力的巨人,匍伏在那里,背上披着一层厚厚的银装,多么富有神韵。

   明烛天南:

“烛”是一种光化反应。

雨天的晴日,直射雪山,而雪山又把所吸收的光能反射天南,绘出积雪映照南面天空的夺目光彩,呈现出雪光与日光争辉的奇景。

   半山居雾:

一个“居”字,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

文化常识——《诗经》.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诗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

         通过学习《蒹葭》、《关雎》、《硕鼠》、《相鼠》体会《诗经》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知道《诗经》的基本常识;

四首诗中情感的体会与艺术手法的运用;

把握诵读要领,掌握背诵技巧。

教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廉颇蔺相如列传》。

它是选自《史记》的。

我们知道《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那有没有同学知道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经,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了解《诗经》概况:

1、 请同学们自读文化常识,然后同桌讨论,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来向大家介绍诗经。

明确: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成书于春秋。

本名为《诗》,又因其篇目为305篇,故又称《诗三百》,汉朝被奉为儒家经典《诗经》

    (3)六艺:

风、雅、颂、赋、比、兴

    (4)句式上:

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5)反映内容

    (6)《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

《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的源头。

三、关于《蒹葭》和《关雎》的理解

1、 在早读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朗读《蒹葭》时最为整齐,那今天我们就学习《蒹葭》,先请同学们齐读一下,注意一下它的结构

2、 在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一共分为三章,这三章的结构是否一样?

明确:

重章;

诗中句子是不是大部分都是重复出现,只有几个词不同?

明确:

叠句;

这首诗是几言?

明确:

四言。

小结:

正是因为它是重章、叠句,所以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3、 学生自己默读体会其节奏感,再全班齐读。

4、 听《在水一方》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来描绘一下这首诗。

另请一位同学边听边在黑板上画。

   5、全班齐读,说说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情感。

明确:

每章首句是描写了一个秋日的早晨,渲染了一种冷寂、落寞的气氛,衬托出诗人凄婉的感情,由眼前的景物起兴。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爱情路上的困难重重;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址”,“宛在水中坻”,那伊人可望而不可及。

表达了一种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惆怅心情。

5、 学生齐读,默读,根据其句式特点,背诵此诗。

6、 教师补充《关雎》

注意字词:

1)关关:

指鸟叫声。

          2)雎鸠:

情意专一的鸟

3)好逑(hǎoqíu)好的配偶    4)寤寐:

醒睡

5)芼(mào)拔取             6)友:

亲近

7)乐:

快乐

7、 朗读此诗,说说这首诗的内容

明确:

是一位“君子”对“窈窕淑女”的追求与相思

8、 默读此诗思考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明确:

1、2、4、5兴起,借眼前景来兴起。

9、 学生齐读,默读体会情感,背诵。

四、关于《硕鼠》和《相鼠》的理解

1、 学生齐读,翻译第一段;

明确:

1)“无”通“毋”,不要,不    2)“女”通“汝”,你

3)莫我肯顾 应为 莫肯顾我(宾语前置)

2、 诗中的硕鼠是不是就指大老鼠?

明确:

不是,比喻贪婪成性的统治者。

运用了“比”的艺术手法;

3、 从这首诗中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

农民不堪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幻想美好的生活。

《诗序》中说“《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喂人也。

4、 学生齐读、默读,齐背。

5、 教师补充《相鼠》,学生齐读,并与《硕鼠》比较

明确:

也是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

但是艺术手法是兴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诗经》的基本概况,《诗经》有305篇,我们今天学的只是其中的四首,但是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其内容的丰富,表现手法的多样,课后希望同学们能够去找其他的诗篇来进行自读。

 

板书设计:

预习题:

1.熟读课文。

2.读准下列字音:

拴骒牤弦相中xiāngzhòng瞅撵(马)圈夭折趟(地)抠驹

3.掌握作家、作品:

周立波:

《暴风骤雨》: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课文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以及围绕中心、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的写法。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以及副词在句中不同的表达作用。

三、学习郭全海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写人叙事有详有略,主次分明,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认真阅读体会,学习句中副词的表达作用。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教时:

2课时。

教具:

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暴风骤雨》这部长篇小说大家看过没有?

这是一部描写我国土改运动的优秀长篇小说。

它以东北解放区为背景,生动地描述了农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土地改革推翻地主阶级的斗争情景。

这部作品气势雄伟,故事情节完整,生动。

作者,周立波。

湖南省益阳县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

1946年冬他到东北参加了当时的土改运动。

他根据自己在这场伟大运动中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在1947~1948这两年中,写出了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曾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以后,他还写了反映我国工业建设的长篇小说《铁水奔流》和反映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等。

这些作品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很大。

二、指导预习

1.给生字、词注音。

骒牤相中瞅撵柴垛嚼子骟夭折抠趟拴崽揪

2.区别下列各组形近字,并分别组词。

瞟()_______骒()_______

缥()_______裸()_______

膘()_______踝()_______

票()_______抠()_______

粟()_______枢()_______

栗()_______呕()_______

3.朗读课文,掌握情节,按“分马”和“换马”两部分编写故事的提纲。

提示:

(1)“分马”“换马”两部分哪里是分界线?

(2)“分马”“换马”两部分各写了哪几件事?

三、研习新课:

1.学生按各自编写的提纲复述课文。

(1)“分马”:

(要求:

着重复述有关郭全海和老孙头的情况)

①分马前,郭全海讲话。

②分马时:

赵大嫂子不要牲口:

郭全海随便挑了一匹青骒马;老初牵了一匹黑牤子;老孙头精心挑选了一匹小儿马;白大嫂子,张景瑞的后娘相中硬实马;老田头夫妇俩牵了一匹沙栗马;刘德山媳妇代李大个子挑了一匹白骟马;李毛驴牵了两头毛驴。

(各家都分到了称心的牲口)

(2)换马:

(要求:

重点复述郭全海和老孙头在换马过程中的表现)

①老王太太不满意分到的热毛子马,郭全海首先提出跟她换马。

②郭召集积极分子开会,动员大家跟老王太太换马。

③积极分子们让老王太太挑马,老王太太挑走了老田家的沙栗儿马。

④老田太太不乐意,郭全海又主动找老田家换马。

2.讨论课后练习七

课文写的不仅分了马,还分了牛,分了骡子,分了毛驴,总之是分了牲口,但编者为什么不把课题定为“分牲口”而定为“分马”呢?

讨论归纳:

这是一种修辞手法,亦即研究语言技巧的一种方法。

以主要代一般,以具体代抽象。

例如:

说“上街买菜”,实际上不光是指买蔬菜,还包括买鱼、买肉、买蛋,打酱油什么的。

又如:

人们常说“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一针一线”指的是群众利益,这是部分代全体。

马在东北农村最多见,最常用,所以它能概括大牲畜的特点。

此外,“分马”读起来也比“分牲口”上口,所以,本课题目用“分马”好。

四、作业:

1.细读课文分析郭全海、老孙头的性格特征。

2.思考练习题一、二。

分马第一课时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