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史简答论述题2.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2446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建史简答论述题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中建史简答论述题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中建史简答论述题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中建史简答论述题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中建史简答论述题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中建史简答论述题2.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中建史简答论述题2.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中建史简答论述题2.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中建史简答论述题2.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中建史简答论述题2.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中建史简答论述题2.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中建史简答论述题2.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中建史简答论述题2.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中建史简答论述题2.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中建史简答论述题2.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中建史简答论述题2.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中建史简答论述题2.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中建史简答论述题2.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中建史简答论述题2.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中建史简答论述题2.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建史简答论述题2.doc

《中建史简答论述题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建史简答论述题2.doc(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建史简答论述题2.doc

中国建筑史

简答论述题汇校

(下)

5.1宗教建筑概说

##佛寺演变概说:

佛寺的形制的产生和形成源于古印度佛教绕塔膜拜的礼仪。

但由于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冬天室外气温非常寒冷,不是一座佛教礼仪。

因此佛寺中的金堂、法堂逐渐成为了做佛教礼仪的主要场所,并逐渐取代了佛塔成为了佛寺中的主要建筑物。

这样,佛塔不再是主要的膜拜对象了,其位置也从佛寺的中心位置移到侧后,后来成为了佛寺中可有可无的建筑物。

论述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建筑的影响以及佛教建筑的汉化过程

简述道教宫观与佛教寺庙的异同(赵导P185)

答:

道教的许多宗教仪规模仿佛教,所以道观建筑与佛寺基本相同,没有特别的宗教特征。

如佛寺山门设两金刚力士,道观设龙虎神像;佛寺天王殿设四天王,道观设四值功曹像,佛寺大雄宝殿供三世佛,道观三清殿供老子一气化三清像;佛寺有戒坛、转轮藏,道观也有同类建筑等。

但道观中没有佛寺中某些特殊的建筑,如大佛阁、五百罗汉堂、金刚宝座塔等。

除此外,道观中的塑像和壁画的题材多为世俗常见,建筑风格也比较接近世俗建筑。

佛教寺院的构成:

⑴汉 代:

 以塔为中心的庭院,塔院

⑵南北朝:

 以佛殿为主

多进庭院布局“舍宅为寺”“前塔后殿”

⑶唐 代:

 寺塔并列

• 以塔为中心逐步较为以楼阁为中心的转型期

• 双塔立于大殿或寺门之前

⑷ 宋 代:

寺庙形制基本定型(塔的地位进一步下降)

⑸ 明 代:

形成标准的寺庙形制

◆ 钟 楼:

出现于晚唐,立于南北轴线东侧

◆ 鼓 楼:

出现与明中叶,立于钟楼对应西侧

◆ 罗汉堂:

田字形,最早见于五代

◆ 转轮藏:

创于南朝,遗物以宋代最早

◆ 戒 坛:

宋代开始

5.2佛寺、道观及清真寺

南禅寺大殿(唐)

① 位于山西省五台县李家庄

② 寺区周围山峦环抱,寺址规模不大,居高临下,排水畅通

③ 体量不大,殿深面阔、进深各3间,平面近方形,通面阔11.75m通进深10m

④ 整体结构十分简练

⑤ 殿内无柱,仅殿身四周施檐柱12根,柱子均有显著“侧脚”、“生起”

⑥ 外观简洁,立面设计以柱高为模数,以柱高3倍为通面阔,按照2:

3:

2的比例划分空间

⑦ 屋顶为单檐歇山灰色筒板瓦顶,屋面坡度为1:

5.15

⑧ 以舒展的屋顶、简洁的屋身,雄劲的气度表现出唐代建筑豪爽之美

佛光寺大殿(赵导P188,用它本加“主要特征”)

晚唐建筑,公元857年,山西五台山,为殿堂型构架。

是两个唐代木构架建筑之一,是中国木构架体系进入成熟期后保留下来的代表作,是唐代建筑风貌的典型实例。

——主要特征:

①面阔7间,进深8架椽,单檐四阿顶,屋面坡度平缓,举高约1/4.77;斗拱宏大,约为柱高1/2;出檐深远,出挑3.96m

②台基低矮,内外两圈柱,柱高相等 —— “金厢斗底槽“

采用三角形屋架与圈梁结构的结合(更利于抗震、抗风)

③圆直柱,上端有卷杀,檐柱有侧脚及升起,斗拱作用发挥最完善

④脊槫径下不施侏儒柱,而仅叉手,是现存木建筑中孤例,上下平槫,下用托脚,天花用平闇

⑤门窗用直棂窗,吻为鸱尾,没有仙人走兽

⑥大殿外观间接、稳健、恢宏

色彩简单,屋顶用灰瓦,斗拱层和柱子用红色,之间用白色,基座用金色

——剖面特点:

①佛光寺大殿的构架为殿堂型构架。

殿堂型构架的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屋顶为四角顶。

大殿殿堂型构架的前提是内外槽的柱子一样高。

分为三个水平层,柱网层,铺作层,屋架层。

(唐称内外槽,明清称檐柱,金柱,且檐柱,金柱不等高)

②分明栿,草栿两层。

(明清称梁,唐宋称栿)明栿:

平闇(音暗an)(室内吊顶或天花板的一种)以下,或砌上明造,即设有吊顶的室内中,露明可见的栿(梁)。

其做工精致细腻,力求美观。

草栿:

在平闇,平棊(音其qi)上看不见的栿,由于看不见,所以制造粗略,未经任何艺术加工,制作潦草,故称之为草栿。

"砌上明造",即不带顶棚,将"上架"的梁,枋,檩,椽都暴露于室内。

③运用了叉手托脚。

叉手:

从平梁的梁头至脊槫(脊檩)间斜置的木件,叫叉手,是用来扶持脊槫的斜撑。

明清被拆掉了,改用脊瓜柱。

(平梁:

抬梁式构架中最上一层的梁)托脚:

下一层梁的梁头和槫(檩)间斜置的木件。

它主要起扶持檩的作用,清式建筑中没有这个构件。

——立面特点:

①角柱升起,八根柱子越到边上越高,每个高起2寸。

②正脊——典型的凹曲线(明清为直线)。

垂脊平直,平缓有力,不象太和殿那么陡。

③五个开间相等趋于正方形,尽间减小。

④没有仙人走兽。

⑤屋顶较扁,檐口微翘。

单檐四阿顶。

(明清称庑殿顶)

⑥升起(生起),有侧脚,外槽向内倾斜89。

5度。

(侧脚:

指外槽柱子向内倾斜,角柱从两个方向向内倾斜,而外槽柱子从心间向角柱逐渐升高)(生起:

逐渐增加某一类构件高度的做法,称为生起。

如外槽柱子自心间向角柱逐渐加高。

⑦斗拱肥硕。

⑧出檐深远。

——内部空间处理:

①空间层次丰富,从室内看,明栿在下,平闇在上,衬托着明栿层次多,丰富。

②尺度把握较好,平闇的格子很小,对比之下感觉室内空间的尺度很大。

③空间比例严谨,内槽柱子与平闇围合成了一个趋近于正方形的空间。

④斗拱制作灵活,柱头铺作,补间铺作有下昂(双杪双下昂),内转改为偷心造(不设横拱)即插拱内槽柱子内侧为七铺作偷心造,由于佛像的圆光罩很占地方,设横拱则放不下,故全部采用偷心造,很灵活。

佛光寺大殿的成就(《中外建筑史(笔记)》P9)

①解决了较大跨度的梁栿和较大出檐(3.96米)的悬挑问题,主要靠斗栱悬挑。

②初步建立了模数化的规格化的技巧。

③梁架采用了叠梁式与三角形屋架结合的形式。

④斗栱的结构功能明确(柱与柱之间的补间斗栱解决悬臂的问题,柱头上斗栱解决悬挑问题),形式不同,作用不同。

⑤体现宏伟雄大、飘逸的唐风。

##佛光寺正殿:

概说:

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

面阔7间,进深4间(8架椽),单檐四阿顶(即庑殿顶)。

大殿建于低矮的平台之上,由内外两圈柱网组成,属于《营造法式》中金箱斗底槽的平面结构,木构架为殿堂型。

檐柱有侧角和生起,阑额上无普拍枋,柱上端略有卷杀。

外观特征:

遒劲的鸱尾,微微凹曲的正脊,平缓挺拔的屋面,深远舒展的屋檐,宏大有机的斗拱,五间方板门一气呵成,檐柱“生起”和“侧角”、台基低矮组成了大殿简洁、稳健的气度,反映了唐代建筑的泱泱风貌。

空间特点:

(1)外槽依两山墙和后檐墙,砌三级台阶,置罗汉像,内槽空间宽大、高敞、规整。

内外槽尺度与佛像的尺寸比例很合称。

(2)架空的明栿丰富了上部空间的层次和内槽空间的划分。

(3)繁密的平誾、简洁的月梁、斗拱、精致的背光与全部朴素的结构形成了恰当的对比。

(4)微微弯曲的佛像背光与后斗拱的全偷心出跳和沿边天花的斜撑平行,更增加了内槽空间与佛像的有机整体感。

结构特征:

(1)柱网层有显著的“生起”、“侧脚”,左右后三面的檐柱包砌在厚厚的土坯墙内,对稳定柱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在铺作层则用了四椽明栿、明乳栿、在屋架层运用了四椽草栿和草乳栿,形成了明、草两套梁栿。

(3)在平檩上还使用了“叉手”和“托脚”形成了局部三角构件,增加了屋架的稳定性。

(4)斗拱用材已经标准化,表明已经成熟运用了以才分为标准的设计方法。

简述佛光寺大殿的建筑造型特点。

(1)唐代建筑稳健雄丽的风格。

座东朝西,七开间,每间成方形。

(2)单檐四阿顶,坡度平缓,正脊和檐口都有升起曲线。

(3)柱有生起及侧脚,柱上有卷杀。

(4)斗栱高大,斗栱与柱高比为1:

2,屋面出檐近4m。

概述佛光寺大殿的建筑特点,并比较它与明清建筑在构架形式和外观造型上有何不同

平面:

阔7间,进深八架椽,属“金箱斗底槽”平面形式,内槽柱围成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的内槽空间,两圈柱子之间形成一周外槽空间

斗栱:

殿共用7种斗栱,外檐柱头铺作为七铺作出双下昂,半偷心。

外檐补间铺作每间仅施一朵,内外出双抄。

外观:

覆单檐四阿顶(庑殿顶),下承低矮的台基,平缓提拔的屋面,深远舒展的出檐,造型遒劲的鸱尾,微微凹曲的正脊,雄大有机的斗栱,一起五间的方形板门,细腻的柱列“升起”、“侧脚”,以及鸱尾对准左右第二缝梁架的严密构图,组构了大殿外观简洁、稳健、恢宏的气度,典型地表示出唐代建筑的泱泱风貌。

构架形式:

殿堂型构架,由下层柱网层、中层铺作层和上层屋架层水平层叠而成。

柱网层有显著的“升起”和“侧脚”;左、右、后三面的外檐柱列都包砌在很厚的土坯墙内,对柱网稳定起很大的作用;在屋架层内运用了四椽明栿、明乳栿,形成明、草两套梁栿;在平梁上采用“叉手”,在四椽草栿上添加“托脚”,构成局部的三角杆件,增添了屋架的稳定性;斗栱用“材”已标准化,“材”高30cm,“分”长2cm,大殿的面阔、进深、柱高均为“材分”的整数倍,表明材分为模数的设计方法,至迟在唐已成熟运用。

佛光寺大殿

即佛光寺内的东大殿,位于山西五台山,建于唐(公元857年).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四间),属“金箱斗底槽”平面形式,内槽柱围成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的内槽空间。

属殿堂型构架。

上覆单檐四阿殿,下承低矮的台阶。

屋顶平缓、门窗质朴、挑檐深远。

正脊和檐口都有升起曲线,有侧脚,采用了叉手和托脚,正吻用鸱尾,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

佛光寺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唐代木构架建筑,处于晚唐时期,是木构架的成熟期的代表建筑。

构架特点:

殿堂型构架

1)柱网层有显著的“生起”和“侧脚”

2)左、右、后三面的外檐柱列都包砌在很厚的土坯墙内,对柱网稳定起很大作用

3)在屋架层内运用了四椽草栿、草乳栿,在铺作层内运用了四椽明栿、明乳栿,形成明、草两套梁栿。

4)在平梁上采用“叉手”,在四椽草栿上添加“托脚”构成局部的三角杆件,增添了屋架的稳定性

5)斗栱用“材”已标准化,“材”高30厘米,“分”长2厘米。

大殿的面阔、进深、柱高均为“材分”的整齐倍数。

外观特点:

大殿上覆单檐四阿顶(庑殿顶),下承低矮的台基,平缓提拔的屋面,深远舒展的出檐,造型遒劲的鸱尾,微微凹曲的正脊,雄大有机的斗栱,一气五间的方形板门,细腻的柱列“升起”、“侧脚”,以及鸱尾对准左右第二缝梁架的严密构图,组构了大殿外观简洁、稳健、恢宏的气度,典型地表示出唐代建筑的泱泱风貌。

简述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的造型特征及其结构技术成就

造型特征:

观音阁台基较低矮,各层柱子略向内倾斜,下檐上面四周建平座,上层复以坡度缓和的歇山式屋顶,造型上兼有唐代建筑的雄健和宋朝建筑的柔和,是辽代建筑的一个重要代表。

结构技术成就:

①高三层,外观为两层,中间设暗层。

②结构上使用内外两槽的构架和明栿、草栿两套屋架,内外槽和两套屋架紧密联系。

③上下柱子不贯通,采用“叉柱造”。

④上下两层空井采用不同形状,有利于防止空井的构架变形,加强阁的刚度。

⑤底层斗拱以上和平座楼板以下的夹层,柱间施以斜撑,加强了结构刚度。

⑥利用下昂和华栱出跳相等而高度不同的特点调整屋面坡度,使外观更雄壮有力。

(3)斗拱尺度大,补间铺作数量少。

(4)屋面坡度平缓,出檐深远。

(5)建筑装饰简洁有力。

独乐寺观音阁的结构与艺术特色

结构特色:

观音阁是一座典型的殿阁型构架的建筑,平面为金箱斗底槽形式,分内外槽。

1.整座构架浮摆在石柱础上,木柱与石柱之间可以发生位移,祈祷隔离水平方向的地面运动的减震作用

2.由内外槽斗栱组构的三个铺作层,形成了三道水平刚性环,有利于保持各层柱网和整体构架的稳定

3.采用递角栿、抹角栿、柱间斜撑等多种斜向构件,强化了整体构架的稳定性

4.斗栱具有榫卯组合的“柔性构造”的特点,独乐寺的熊大斗栱充分发挥了“耗能节点”的减震作用。

艺术特色:

观音阁外观显两层,台基低矮、宽大,前方伸出宽舒的月台。

阁顶覆九脊顶(歇山顶)。

阁身中部平坐、下檐深远的出挑形成立面构图强烈的横分割。

整座建筑形象稳定、端庄、雄健、舒展,没有峻严神秘的感觉,而带有亲切、易于接近的意味,颇能吻合人们心目中的观音菩萨的性格特点。

观音阁在尺度上处理十分严谨,从地面至下层柱头,从下层柱头至平坐柱头,从平坐柱头至上层柱头,从上层柱头至中平榑,高度都基本相等。

里面总广恰为下檐柱高的5倍,上层总广恰为上檐柱高的7倍,存在着以檐柱高作为定高、定宽模数的现象。

独乐寺观音阁(《中国建筑史(笔记)》P8)

⒈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八架椽,外观两层,有腰檐、平坐,内部三层,屋顶用九脊顶式样。

⒉台基为石建,低矮且前附月台,平面为“金厢斗底槽”。

⒊柱子仅端部有卷杀,前有侧脚,上下层柱的交接使用叉柱造,上层和夹层的檐柱较底层檐柱收进半个柱径,在底层斗栱上和平坐楼板以下的夹层施以斜撑。

⒋斗栱种类24种,上檐柱头铺作双杪双下昂,昂尾压在草栿之下,补间铺作一朵,下面承以斗子蜀柱或驼峰。

⒌梁架分明栿和草栿二部分,仍用叉手及托脚,大部分天花用平闇,仅当心间中央用八角形藻井。

⒍井口勾阑及承托之斗子蜀柱。

(观音阁在尺度处理上存在着以檐柱高作为定高、宽模数的现象。

##独乐寺山门和观音阁:

山门总述:

山门重建于辽统和三年(984年),面阔3间,进深2间4架椽,单檐四阿顶。

建于石砌台基上,平面有中柱一列,为《营造法式》中“分心槽”样式。

柱子收分小,但侧脚显著。

阑额上用普拍枋,且阑额作垂直切割。

梁架上仍设有叉手和托脚。

山门外观:

正脊鸱吻形制遒劲,出檐深远,斗拱雄大,板门直棂窗古朴简洁,台基低矮。

建筑整体形象雄健,壮观。

观音阁总述:

观音阁建于辽统和二年(984年),进深4间8架椽,面阔5间。

外观有两层,有腰檐和平座,内部三层,屋顶为歇山顶(宋称九脊顶)。

台基为石基,低矮且前附月台。

平面为宋《营造法式》中“金箱斗底槽”形式,外槽面阔5间,进深4间8架椽。

内槽面阔3间,进深2间4架椽。

木构架结构为殿阁式。

其内观音像高15.4米,是现存中国古代最高的雕像。

为容纳高像,下层、中层内槽都做成空筒,观音立像贯通三层,直达阁顶中央藻井之下。

观音阁结构特征:

柱子有卷杀,并有侧脚。

上下层柱子的交接采用了插柱造的构造方式,由于上层檐柱和夹层的檐柱向内收缩了半个柱径,因此在外观上看,整体形成了稳定感。

位于底层斗拱上和平座层楼板下的斗拱之间施以斜撑,加强了结构强度。

梁架部分有明栿和草栿两部分,仍用叉手和托脚。

大部分天花是平誾,仅在当心间中央用八角形藻井。

天津蓟县独乐寺(辽代)

⑴ 山 门:

① 面阔3间;进深2间4椽;单檐四阿顶;举高约1/4

② 分心槽,叉手、托脚梁架

③ 出挑深远,斗拱雄大,台基较矮

④ 整体建筑形象雄健、壮观,庄严稳固的气氛

⑵ 观音阁:

①面阔5间,进深4间8椽,殿堂形构架建筑

②外观二层,腰檐平坐、内部三层,屋顶九脊殿式样

③上下层柱的交接用叉柱造,上层和夹层檐柱较底层檐柱收进约半个柱径,在底层斗拱以上和平座楼板以下的夹层,施以

④斜撑(同佛宫寺释迦塔)

⑤台基低矮,宽大,整坐建筑形象稳定、端庄、雄健、舒展,没有竣严神秘的感觉而带来亲切,易于接近的以为

⑥尺度处理严禁

⑦柱子仅端部有卷杀,并有侧脚

##正定隆兴寺的摩尼殿:

摩尼殿总述:

殿身呈近似的正方形,面阔7间,进深也是7间,但是两山墙面的次间仅半间,进深仅有12架椽。

四面正中都出龟头屋,除了正面抱厦为3间之外,其余各面抱厦仅1间。

外檐檐柱封闭在砖墙内,内部有两圈柱网组成。

檐柱也有侧脚和生起,阑额上已用普拍枋。

整个摩尼殿除了四面抱厦有对外开窗外,仅栱眼壁略通光线外,殿内采光及通风欠佳。

##道教建筑总述:

道教建筑一般为宫、观、院,其布局形式大体仍遵循了我国传统的宫殿、祠庙的体制。

都以殿堂、楼阁为主,依中轴对成式布置。

与佛寺相比规模偏小,且补间塔和经幢。

河北定隆兴寺摩尼殿的特点

河北正定隆兴寺(宋)——始建于隋朝

• 建筑群体的代表作  单体屋面变化多

• 是现存宋代佛寺建筑典型实例

⑴摩尼殿:

①建于北宋皇佑四年(1052年)

②大殿呈四出抱厦形式,殿身平面近方形,面阔、进深各7间,上覆重檐九脊(歇山)顶

③大殿属殿堂型构架,为金厢斗底槽加副阶周匝

④斗拱尺度硕大,分布疏朗,殿身,副阶和抱厦斗拱外转均为五铺作

⑤引人注目的是补间铺作添加450斜拱,是已知宋代建筑中用斜拱最早实例

⑥檐柱也有侧脚及生起,阑额上已用普拍枋

⑦除四面抱厦有门窗外,仅拱眼壁略通光线,所以殿内采光及通风均欠良好

⑶ 转轮藏殿:

• 叉柱造(上下层柱子交接处)

• 曲梁

转轮藏——庑藏佛教经书于八角形经框中,上支于梁架,下 于地面。

推之可动。

佛教徒认为转动此柜可获得和念经同样的功德。

经柜装修华美,顶上常饰以天宫楼阁;并专建一殿,以容此经柜,称为“转轮藏殿”。

6、山西洪洞县广胜下寺(元)

① 山门面阔3间,进深2间6椽,单檐歇山顶,前后檐下出雨搭

② 构架为殿堂型分心槽

③ 构架特点:

减柱造:

前列仅用明间的两根内柱,后列仅用4根内柱,整座大殿只用内柱6根

斜 梁:

斜梁下端置于檐柱斗拱上,上端搁于大内额上,其上置檩

山西大同善化寺(辽金)

① 总平面轴线为南北向,由南至北

② 门窗装修很细致

③ 用斜拱

##广胜下寺结构特点:

广胜下寺是元代重要的佛教建筑,正殿采用减柱造,任意抽取了殿内的6根柱子,将4榀屋架架设在大内额上。

后因内额跨度过大而不得不加设柱子作支撑。

说明了减柱造在这里是失败的,广胜下寺的减柱造因为没有科学根据而失败,但是仍是一次新的革新。

布达拉宫的艺术成就(《中外建筑史(笔记)》P10)

⑴艺术成就:

①采用不对称平面、立面,错动的体量,锯齿形的踏步,扶手,“之”字形路线,与山石错动和自然形态,取得呼应关系。

②巨大的体量拔地而起,采用竖向造型,采用传统藏族民居则分的作法,箭窗小而细长,竖向布置,稳定无压抑感,直插云霄。

③“虚根”的作法,白宫、窗口由上而下变小,显出上浮的感觉,象征地引力一样产生浮动的效果,减弱体形敦实之感。

④错动的白台似白云,衬托出上部的红宫,产生飘渺的境界。

⑤红宫室内采用曼陀罗图案,画龙点睛,点明主题——宗教建筑。

⑥红宫上金顶闪烁,高贵气派。

以上的艺术成就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和思想基础之上,如

⒈砖石基础可比木构件建筑高耸,产生上插的效果;

⒉没有中国传统的对称中庸儒家思想内容。

⑵布达拉宫是最大的藏式喇嘛教寺院建筑群

A外观13层,实际9层,平面上未使用中轴线和对称布局。

却在体量上、位置上、色彩上强调红宫与其它建筑的鲜明对比。

B在建筑形式上,即使用了汉族建筑形式(金殿屋顶、达赖喇嘛住所、装修等),又使用藏族建筑许多传统手法(门、窗、脊饰等),反映了兄弟民族建筑形式的结合,也表现了藏族建筑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

补:

布达拉宫是政教合一的反映,具备寺庙和宫殿的双重性质。

组成:

山上的宫保群,山前安置行政建筑和僧俗官员住所的方城,山后挖池辟建的龙王潭花园三部分。

西藏布达拉宫(清)——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群

⑴ 组 成:

山脚下——“雪”政府机构、监狱、作坊、马厩等

① 白宫:

佛侣学校,诵经堂、扎康(喇嘛居住)

② 红宫:

佛堂,历世***灵塔殿

⑵ 艺术成就:

① 不对称的平、立面,群体靠错动的体量和山岩起伏,“之”字

形踏步,扶手是锯齿形

② 硕大的体量拔地而起,取用居民雕镂形式,墙体很大收分

• 竖向构图,有箭窗

③ “虚根” + 白宫错动的白台,以烘托红宫

④ 红宫点名其宗教内涵红色、金色(表现圣洁)

⑤ 雄伟、壮丽、粗广、神圣,极强的艺术震撼力

⑥ 外观13层,实际仅9层

河北承德外八庙(清)

普陀宗乘庙:

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处

外八庙——在承德避暑山庄外,东、北两面的丘陵起伏地段,康熙乾隆年间先后建造了12座大型喇嘛教寺院,其中9座由藩院设8个管理机构分管,泛称“~”。

其目的是为了笼络蒙藏民族的上层分子,因此,除了溥仁寺和殊像寺外,都在不同程度上吸取或模仿蒙、藏民族建筑形式。

⑴ 总平面大到分为前、中、后三部分:

前部:

山门、碑亭、五塔门及琉璃牌坊,按中轴排列

中部:

沿曲道登山,两侧有小白台和喇嘛塔多处

后部:

自大红台后起,为全庙主体

⑵ 大红台:

• 由三组外绕高楼,内为庭院的建筑组群

[(中)大红台群楼 + 万佛阁(西) +戏台(东)]

• 大红台高25m,面阔60余米,墙体有明显收分,台上重点布置了几座重檐和单檐的殿阁,使外观更增加了变化

• 这组建筑布局模仿了布达拉宫造型上达到一定效果

⑶ 它从总体局部,单体建筑到细部装饰都反映出藏式、汉式建筑的融合,大量使用了高台、平顶、后墙,梯形窗套,镏金铜瓦等藏式建筑要素,虽在整合中存在着牵强之处,不足之处,但不失为一次大规模的,重要的成功尝试。

山西太原晋祠:

① 晋祠:

• 全祠依山傍皇,风景优美,具有园林风味

• 圣母殿为祠内建筑主体

• 古人称池塘“圆者池也,方者日沼”

“鱼沼飞梁”——是指方形沼池及其上架设的十字形桥,这种飞梁,桥身伸展如翼,架空若飞,形制独特

③圣母殿:

• 圣母殿是现存宋代建筑中唯一用单槽,副阶周匝的实例

• 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崇宁元年(1102年)重修

• 坐西朝东,殿身面阔5间,进深4间,四周环绕深1间的回廊,即,“副阶周匝”形式,重檐歇山顶

• 结构为殿堂型构架单槽形式,为加深前廊,其构架做了减柱处理

• 大殿柱身有显著的侧脚、生起,尤以上檐为甚,檐口和屋脊呈柔和曲线(北宋建筑风格)

• 大殿斗拱用材很大,形制灵活多样

• 殿内中央设高大神龛,内供圣母邑姜主像

• 砌上明造,使用叉手及托脚,昂式华拱 ——此式构件最早实例。

##晋祠圣母殿:

总述:

圣母殿是宋代所留庙宇中最大的一座,副阶周匝,殿身呈5间,因此立面上看,面阔7间,采用重檐歇山顶。

外观:

角柱生气特别明显,檐口、正脊弯曲明显,斗拱较唐代繁密,外观显得富丽、轻盈和唐辽的雄浑风格有些不同。

结构特征:

殿身面阔5间,进深4间,四周环绕一圈,深一间的回廊。

构成《营造法式》中的副阶周匝。

圣母殿为单槽殿堂型构架,为了增加前廊的深度,其构架采用了减柱造,殿身前4根檐柱不落地,并将殿前正面的门、窗槛墙退到单槽的缝上。

这样前廊取得了深两间的空间。

殿内部分深3间6架椽,整个殿内无内柱,上部砌上明造。

简述晋祠圣母殿的造型特征。

晋祠圣母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四周施围廊,前檐廊深两间,空间开阔,前檐廊柱采用盘龙柱,盘龙造型栩栩如生。

圣母殿斗拱用材较大,柱间仅施一补间铺作,角柱升起颇为显著,而上柱尤甚,是整体建筑具有柔和的外形。

山西芮城永乐宫(元)

◆三清殿:

①面阔7间,进深4间,单檐四阿顶

②檐柱有生起及侧脚,檐口及正脊都呈曲线

③殿内“减柱造”

④殿前月台二重,踏步两侧保持象眼做法

⑤立面比例和谐,侧脚、生起显著,外观柔和秀美

##永乐宫三清殿:

永乐宫三清殿是宫中煮点,建于中统三年(1262年),面阔7间,进深4间,平面采用减柱造,且减柱甚多,仅余下中间3间的中柱和后内柱,供8根内柱。

上覆单檐四阿顶,檐柱有生起及侧脚,檐口和正脊均呈曲线。

殿前附有月台两重,踏步两侧均有象眼。

殿身除前檐中央有5间,及后檐当心间开门外,其余用墙封闭。

##伊斯兰建筑特征总述:

创始于公元7世纪的伊斯兰建筑与我国历史悠久的佛寺以及道观有所区别。

比如,此类建筑有礼拜寺,常建有召唤信徒的邦克楼或光塔,以及供膜拜者净身的浴室,殿内不设偶像,仅设朝向圣地麦加供参拜的神龛。

建筑常用砖石砌成劵拱或者穹顶,一切装饰都用可兰经经文或者植物与几何图案等。

早期礼拜寺在建筑上仍保持了见多的外系影响,高矗的光塔、葱头的拱劵门和半球形的穹顶,结构的礼拜寺殿堂。

较晚建造的寺院,除了神龛和装饰题材之外,所有的建筑结构与外观已经完全采用中土传统的木构架形式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