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教案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5213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屈原列传教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屈原列传教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屈原列传教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屈原列传教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屈原列传教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屈原列传教案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屈原列传教案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屈原列传教案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屈原列传教案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屈原列传教案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屈原列传教案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屈原列传教案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屈原列传教案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屈原列传教案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屈原列传教案2.docx

《屈原列传教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屈原列传教案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屈原列传教案2.docx

屈原列传教案2

屈原列传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3、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

文言知识点的解读、积累。

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

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三、教学难点:

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自主学习:

(1)屈原简介:

简介屈原的生平: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人,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汉代把它们合编为《楚辞》。

出生楚国贵族,知识渊博,有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

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官职,参与国家政令的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

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

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

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

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

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285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汩罗江自杀了。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2)屈原的影响:

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

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

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

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

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3)背景简介:

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史记记载了我国从远古直到汉武帝时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

两千年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史”,大多数沿用《史记》开创的这种体例。

《史记》不但是一部史学名著,而且是一部文学名著。

它善于塑造人物形象,语言简洁生动;同时富于抒情性。

它在叙述史实时,饱含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

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

秦朝以前,古书中都不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

《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它以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记载屈原的事迹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他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品格,集中表现了屈原的高尚情操和斗争精神,流露了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5)利用工具书,结合书下注解疏通(1—3)段文意。

2、文本精讲: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史记》中的《屈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

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

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鲁迅曾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篇传记就能体现这一特色,今天我们研读这篇课文,在写作方面,应充分注意这一特点。

 后人曾评议司马迁作“屈”传说:

“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第一部分(第1-3段)

屈原见任——屈原被疏——屈原为文

第二部分(第4-10段)

屈原被绌,张仪行骗——怀王被惑,纵仪归秦——诸侯击楚,楚兵大败——怀王赴秦,客死异乡——屈原被放,心系怀王——子兰使奸,屈原被迁

第三部分:

(第11、12段)

江畔答问,绝望自沉——文泽后世,德威众杰

明线:

屈原的命运(见任——见疏——见绌——见迁——自沉)。

暗线:

楚国的命运(被骗——被袭——客死——灭亡)

三、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梳理文意,积累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通“罹”)

(2)、人穷则反本(“反”通“返”)

(3)、糜不毕见(“见”通“现”)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通“旨”)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

(二)重点文言词语释义:

(1)、娴于辞令(熟练、熟悉)

(2)争宠而心害其能(嫉妒)

(3)、屈平属草稿(写作)(4)、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制定法令,两词都是同义复用)

(5)、平伐其功(自夸、炫耀)(6)、王怒而疏屈平(疏远)

(7)、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恨)(8)、可谓穷矣(处境困难)

(9)、其文约(简约)(10)、其词微(含蓄精深)

(11)、明道德之广崇(阐明)(12)、治乱之条贯(条理,规律)

(三)、词类活用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做名词,识别力)

(2)、谗谄之蔽明也(动词活用为名词,中伤别人的小人)

(3)、邪曲之害公也(形容词做名词,邪恶、不正的小人)

(4)、蝉蜕于污秽(名词做状语,像蝉那样;形容词做名词,污浊的环境)

(5)、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词做名词,端方正直的人)

(6)、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做动词,阐明)

(四)、文言句式

(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判断句)

(2)、方正之不容也(被动句)

(3)、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

(4)、离骚者,犹离忧也(判断句)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

(6)、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被动句)

(7)、明道德之广崇(定语后置句)

(五)、翻译句子

(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一个人在处境危急的时候必定要念及上天和父母,所以人每当劳苦疲惫的时候,没有不喊天的;有了病痛和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喊父母的。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就其文字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表现的旨意却极远大,所举的事例虽是人常见的事物,但表现出来的意义却极深远。

(3)、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他学识广博,记忆力强,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熟悉外交应酬的辞令。

四、问题探讨:

1、这一大段写了哪几件事?

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

一共写了三件事,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端方正直的品格,和因谗见流的缘由,预示楚国的国事将不可为。

板书:

因才能卓越重用

写屈原初次被疏因上官进谗被疏远“谗”、“疏”、幽怨,统率全文纲领

因忧愁幽思作《离骚》

2、研读第3小节:

思路:

板书:

  

    

(一)作《离骚》的缘由(……“盖自怨生也”)  

    

(二)《离骚》的主要特点(……“故死而不容”)  

评价              内容:

明道德、治乱  

《离骚》         写作特色:

文约辞微  

     (三)评论屈原的伟大人格(……“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忧愁的具体内容是:

“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

(2)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记叙: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

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

议论:

①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

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

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

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

②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价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

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虽是眼前事物,但是表达意思很深远。

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

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象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究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3、课堂精练:

(1)通假字:

找出并解释句中通假字。

 

离骚者,犹离忧也。

 (离-罹 )人穷则反本(反-返 )

靡不毕见(见-现 )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旨 )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浊 )屈平既绌(绌-黜 )

厚币委质事楚(质-贽 )亡走赵,赵不内(内-纳 ) 

被发行吟泽畔(被-披 )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明年古义:

第二年 今义:

今年的下一年

颜色古义:

 脸色今义:

 色彩

形容古义:

形体容貌 今义:

对事物的描述

从容辞令古义:

语言举动适度、得体 今义:

不慌不忙,镇静,沉着;(时间或经济)宽裕 

设诡辩于怀王古义:

欺诈的言论 今义:

无理狡辩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古义:

返回(楚国),恢复(国家)今义:

 一遍又一遍;重复的情况。

(3)翻译句子

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一个人在处境危急的时候必定要念及上天和父母,所以人每当劳苦疲惫的时候,没有不喊天的;有了病痛和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喊父母的。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就其文字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表现的旨意却极远大,所举的事例虽是人常见的事物,但表现出来的意义却极深远。

3、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他学识广博,记忆力强,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熟悉外交应酬的辞令。

4、拓展探究:

本文在写法上与选入中学教材的其它《史记》中的几篇传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明确:

其一,在选材上,《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主要取人物的横断面,浓墨重彩地刻画人物,而《屈》传则取人物的纵剖面,粗线条地勾勒人物一生。

其二,在写法上,《廉颇蔺相如列传》等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性格鲜明,富有戏剧性。

《屈原列传》则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和细致的人物刻画之笔。

如果说前者近乎小说笔法,那么,《屈》传则类于饱含激情的抒情记事散文了。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1.通读文章第4——8小节,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思考:

这一部分所写楚国的史实和塑造屈原的形象有什么关系?

二、文本精讲:

1、文言知识点讲解、积累:

(一)、通假字

(1)、屈平既绌(“绌”通“黜”)

(2)、齐与楚从亲(“从”通“纵”)

(3)、亡走赵,赵不内(“内”通“纳”)

(4)、乃令张仪详去秦(“详”通“佯”)

(5)、使于齐顾反(“反”通“返”)

(6)、厚币委质事楚(“质”通“贽”)

(二)、文言重点词语释义

(1)、惠王患之(担心、畏惧)

(2)、齐与楚从亲(合纵)

(3)、楚诚能绝齐(如果)(4)、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全部)

(5)、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议和(第二年)(6)、臣请往如楚(往、到)

(7)、奈何绝秦欢(断绝)(8)、屈平既嫉之(憎恨)

(9)、人君无愚智(无论)(10)、冀幸君之一悟(希望;全部)

(11)、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表达)(12)、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一件接着一件)

(三)、词类活用

(1)、厚币委质事楚(名词做动词,用丰厚的礼物)

(2)、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使……破)

(3)、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名词做状语,在宫内;在外面)

(4)、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形容词做名词,忠诚之士;贤能之人)

(5)、身客死于秦(名词做状语,像客人那样)

(6)、秦虎狼之国(名词做状语,像虎狼一样)

(7)、时秦昭王与楚婚(名词做动词,结为婚姻)

(四)、文言句式

(1)、大破楚师于丹淅(状语后置句)

(2)、遂绝齐(省略句)

(3)、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省略句)

(4)、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动句)

(5)、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被动句)

(6)、举贤以自佐(宾语前置)

(五)、翻译句子

(1)、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秦惠王畏惧齐楚两个大国联合,于是就命张仪假装背离秦国,并用丰厚的礼物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

(2)、张仪闻,乃曰: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张仪听说了,就说:

“拿我一个张仪就能抵上汉中的大片土地,我请求您允许我到楚国去。

(3)、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到了楚国,张仪又用丰厚的礼物收买了当权的大臣靳尚,还在怀王宠爱的妃子郑袖面前编造了一番骗人的鬼话。

(4)、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屈原当然更憎恨子兰,他虽然被流放,但仍眷念着楚国,惦记着怀王,始终没有忘记有一天能够回到朝廷来,并希望君王能彻底的醒悟过来,一切坏的习俗全都改变。

(5)、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一个国家的君王无论他是愚蠢的,还是聪明的,也无论他是有才能的,还是没有才能的,没有一个不想任用忠臣来侍奉自己,选拔贤才来辅佐自己的。

2、问题探讨:

(1)第二部分记叙了楚国几件大事?

写楚国大事与写屈原有什么关系?

楚国发生了以下几件重大事件:

1、受骗与齐绝交

2、兵败失地受困

3、信谗放走张仪

4、遭受诸侯共击

5、妄听客死于秦

作用:

说明屈原与楚国息息相关,对楚国影响重大;进而突出其政治才干与高尚情怀。

(2)这一部分哪些地方表现了屈原的才干和人格?

表现他怎样的才干和人格?

政治才能:

一、劝谏楚王杀张仪,对张仪真实面目有着清醒的认识。

二、劝谏楚王拒会盟,对秦国贪暴的本质有着深刻的了解。

三、存君兴国三致志,对楚国现状有着冷静的思考。

文学才能:

自我人格与作品风格相结合

高尚的人格和斗争精神:

一、受派出使齐国。

为楚国效力,无怨无悔;

二、两次劝谏楚王。

对楚国忠贞不渝。

三、痛陈楚王忠奸不分,但仍有救楚之志和兴国之愿。

四、屡遭奸臣谗谤,但坚守高洁品行,决不同流合污

(3)屈原的心迹是什么?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屈原也痛恨他,虽然被流放,仍然眷恋楚国,关心怀王,不忘祖国想返回朝中,希望君王能够一旦觉悟,楚国坏的习俗一旦改变。

他关心君王振兴国家,想把楚国从衰弱的局势中挽救过来,在(《离骚》)一篇作品里再三表达这种意愿。

(4)作者的政治幽愤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做君王的无论愚昧的、聪明的、贤良的,不贤良的,没有不想得到忠臣来帮助自己做好国君,选拔贤良的人辅佐自己;但是亡国破家的事一件接着一件,而圣明治国的君主好几代都没见到过,正是他们所谓忠臣不忠,所谓贤人不贤。

从屈原的角度: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

三、课堂精练:

一、指出下列的一词多义:

1、志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志向,心意。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

博闻强志动词,通“记”。

一说,名词,记忆力。

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志趣。

聊斋志异动词,记述。

项脊轩志名词,表一种记事的文体。

2、指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名词,通“旨”,意旨,旨趣。

指如削葱根名词,手指。

璧有瑕,请指示王动词,指出。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动词,指向。

哙遂入……头发上指动词,直立,竖起。

指通豫南副词,一直,直接。

3、闻博闻强志名词,学识,见闻。

忽闻门外虫鸣动词,听见。

初闻涕泪满衣裳动词,听说。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取。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动词,懂得,明白。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名词,声望,声名。

无何,宰以卓异闻动词,闻名。

二、指出下列各句的词类后用

厚币委质事楚名词作状语,用厚币………

其后楚日以削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使……破败。

时秦昭天与楚婚名词活用作动词,结为婚烟。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名词作状语,在朝内,在国外。

身客死于秦名词作状语,象客那样。

一说,以客的身份。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说短处,诋毁。

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动词使动用法,使……存,使……兴。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忠诚之士,贤能之人。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词活用作动词,效法,模仿。

四、延伸探究:

一、被动句的表现方法总结:

1、无专门词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兵措地削,亡其六郡。

2、介词“于”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3、介词“见”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4、“见……于”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介词“为”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6、“为……所”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

其后楚日益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7、“为所”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8、介词“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二、思考这篇文章在写作特色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

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

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价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

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

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第三课时

一、自主学习:

积累下列成语

怀瑾握瑜语出《楚辞•九音•怀沙》:

“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王逸注:

“在衣为怀,在乎为握;瑾、瑜,美玉也。

”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博闻强志语出本文。

见识广博,记忆力强。

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礼记•典礼上》: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

随波逐流语出本文。

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弹冠振衣语出本文。

整洁衣冠。

与世推移语出《楚辞•渔父》。

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二、文本精讲:

1、文言知识点讲解、积累:

被发行吟江畔披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怀抱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表被动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语气词

2、关于文意、难句的疏解:

“屈原行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慌粹,形容枯槁。

——让明确:

紧承上文,“江滨”是沅、湘一带的水滨;“被发行吟”,“被”,通“披”“颜色”,指面容、脸色,“形容”,指整个身影。

按:

“被发行吟”是一种潦倒到了极点的举止,“推淬”、“枯槁”,是一种近死的容色;一句话就把读者带入到充满悲剧气氛的境地,正因为这样,所以渔父见而问屈原“何故而至此”。

“何故而至此”,就是怎么弄到这种地步的意思。

“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

——让明确:

“铺,读?

,“食”的意思。

这句话是用譬喻的说法问屈原为什么不同流合污。

上句的“随流场波”,下句的“怀瑾握瑜”,都是譬喻说法。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让明确:

“沐”,指洗头;“浴”,指洗澡。

这里是用“洗头洗澡”的比喻说明不愿让干净的身子再被灰尘玷污。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让明确:

“察察”、“汉汉”均定语后置,整句可译为“人们又谁肯让洁净的身子,受到污浊的东西(玷污)呢。

”这句仍是切“沐浴”而言。

“又安能以皓昭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让明确:

“皓皓之白”,喻高洁的品格。

这句是说:

“又怎么能让自己高洁的品格,蒙受世俗的尘垢污染呢?

3、问题探究:

(1)第三部分主要记叙了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

两相比照,突出了屈原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操守。

对话中表达了作者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以及同情惋惜之情,其中也表现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

(2)最后一段,作者写屈原死后的影响,意在何处?

明确:

本段写到两个影响:

1、楚辞一体,后继有人,但忠诚直谏,后继乏人;2、屈原既死,楚日以削,竟为秦所灭。

意在突出屈原:

1、文学才华;2、正道直行、竭忠尽智的高尚品行;3、对楚国兴衰存亡的重大作用。

三、课堂精练:

1、下列各句中的“穷”字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B.穷余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C.复前行,欲穷其林。

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2、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等。

请指出下列各句属何种句式。

(1)求人可使报秦者(         )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

(3)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4)大王见臣列观(          )

(5)徒见欺(         )

(6)以勇气闻于诸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