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网资源库小学科学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25475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网资源库小学科学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小学科学网资源库小学科学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小学科学网资源库小学科学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小学科学网资源库小学科学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小学科学网资源库小学科学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小学科学网资源库小学科学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小学科学网资源库小学科学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小学科学网资源库小学科学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小学科学网资源库小学科学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小学科学网资源库小学科学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小学科学网资源库小学科学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小学科学网资源库小学科学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小学科学网资源库小学科学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小学科学网资源库小学科学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小学科学网资源库小学科学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网资源库小学科学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小学科学网资源库小学科学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网资源库小学科学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科学网资源库小学科学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

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

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

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

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

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

(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

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

(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

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

(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

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

“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小学科学网二:

小学科学教学课件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如下是精心为你挑选的小学科学教学课件,欢迎大家踊跃阅读!

小学科学教学课件

教学目的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3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难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学法指导合作交流教具水槽、萝卜等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活动要点:

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

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

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

(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补充:

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

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

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6、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7、组织交流,概括:

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8、小结:

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

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板书设计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砖块沉

木块浮

塑料块浮

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

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小学科学网三:

小学科学好课件

小学科学好课件一

一、教材分析:

水是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命脉,在我们生活中离不开水。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讨论和动手实验,进一步认识水,从而体会到水与每种生物都息息相关,增强节水意识,自觉保护水资源,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比较水的多少》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的,本课是结合生活中很多地方需要比较液体的多少,但是人的感觉有时会出现错觉,所以为了精确地测量就需要借助一些仪器、量筒就是测量液体多少的仪器之一,教材从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从形状不同而且装水多少也不同的瓶子,“哪只瓶子里装的水多,哪只瓶子里装的水少”,用比较的方法入手,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假设(猜想)、制定实验方案、运用各种材料进行验证比较、搜集整理事实、思考加工得出结论,最后交流研究成果的过程;

其次是引出量筒这一测量工具,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多少的玻璃仪器之一,在以后的科学课上要经常用到。

教材用图片、文字提示了量筒的使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水的多少。

进一步学会用科学实验来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

学会使用量筒量水的多少。

科学知识:

知道比较水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有一些是比较简单的,认识毫升。

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及乐于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利用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使用量筒,比较出水多了多少。

三、分析学生

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事都十分好奇,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事物感知较强,还是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有较强的表现欲。

因此,在科学探究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科学的乐趣。

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四、设计理念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达到科学思维的培养。

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课件、实验材料、实验记录表等;

并积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情景教学法: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比较水的多少的方法。

2、小组合作法: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相互交流的意识,共同完成科学探究的任务。

3、师生交流法:

通过师生的互动,加深对比较水的多少的认识,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4、对比观察法:

对事物变化的前后进行对比观察,并描述、解释观察到的现象,从而形成新的科学问题。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三瓶水。

三个瓶子中,水面都高低不同。

哪个瓶子里的水多?

哪个瓶子里的水少?

还是一样多?

你知道吗?

并简单说说理由。

自评:

这种猜测实际上就是科学思维的培养,猜测的正确与否,需要用科学实验来证实。

以此来引出这节课实验的重要性。

通过创设各种探究情景,引导学生产生问题而形成具体的探究任务来进行科学形象思维的训练。

2、进行科学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1)讨论比较水多少的方法。

先提问:

要比较这两个瓶子中哪个瓶子里的水多,直接用肉眼观察行不行呢?

你认为可以用什么办法呢?

小组同学可以讨论一下,不要只局限于一种方法。

并进行学生讨论交流。

再汇报:

你们决定用什么方法来比较?

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呢?

比较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方法:

倒入同样的杯子、瓶子比高低;

倒入小杯比杯数;

用秤比重量。

在科学思维的培养中,讨论是一种很直接、很有效的启迪方式。

(2)学生比较水的多少。

刚才我们积极开动脑筋,想出了很多办法,这些办法都可以来比较水的多少,下面就请大家自主选择一种办法来比较两个瓶子中水的多少。

同时,老师要提醒大家在倒水的过程中不要将水倒出来,保证比较的准确度,把你们的比较结果记录下来。

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中,记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事,很多灵感或习惯都是在点滴的记录中逐步培养的。

3、引导学生使用量筒比较水的多少。

(1)引出量筒。

我们已经比较出来两个瓶子里水的多少了,那么其中一个瓶子里的水比另一个瓶子里的水多多少呢?

你可以怎样来描述呢?

学生汇报。

为了精确地测量水的多少,需要借助专用测量水的仪器,量筒就是测量液体多少的仪器之一。

(2)认识和使用量筒。

现在我们来观察量筒,比一比谁的发现多?

注意量筒是玻璃做的,我们在观察使用时要注意什么?

(轻拿轻放)

小结:

量筒壁上有刻度,这刻的单位是毫升,毫升就是通常用来表示液体的单位。

在我们使用的量筒上,每一格刻度代表多少毫升?

一次最多可以测量多少毫升的水?

提问:

你们认为在读数据时,视线应怎样?

出示:

(读数示意图)视线应与量筒上的刻度与液面相平。

讲述:

很多同学一定想马上使用量筒来测量水的多少了,现在就请各小组用量筒分别测出三个瓶子里各有多少水?

相差多少水?

把测量的结果写在探究记录纸上。

各组汇报测量结果。

科学思维的培养离不开科学仪器,仪器的介入增加了验证的准确性,正确使用仪器有利于思维空间的拓展。

4、练习测量50毫升的水。

5、小结延伸。

今天我们就怎样比较水的多少进行了研究,大家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新的问题吗?

在生活中,大多数液体的包装材料上都标有具体多少毫升的数据,请大家注意观察。

六、课后反思

小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可以为以后的创新思维、形象思维和科学逻辑思维的打好基础,也是探究学习所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以下谈谈我个人的体会:

1、探究学习离不开思维的参与过程。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以“做中学”、“动手做”为特征的探究学习形式日渐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让学生亲历以探究方式进行的科学实践活动和过程,已经成为了学科学的基本途径。

2、引导思维发散,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指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不依常规地去思考问题,它反映思维的宽度广度。

发散性思维即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份,它指对同一个问题探求不同的解答方法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方法的发散。

要求学生思考解答某个问题的种种方法。

如在本课中比较水的多少的方法很多,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到多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角度的发散,科学课中,为了得到某种事物的特征,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角度来进行观察。

3、教会学生联想,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指善于迅速地引起联系建立联想善于依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迅速地及时地调整原有的思维过程。

联想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指从一个问题想到另一个问题的心理活动,教会学生各种联想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重要方面。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一事物或概念想到其相近的事物或概念。

如在比较水的多少时,可以想到比较沙的多少、比较花生油的多少。

4、突破常规想象,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独创性是创造思维的根本特征,它指敢于超越传统习惯的束缚,摆脱原有知识范围的羁绊和思维过程的禁锢,善于把头脑中已有信息重新组合,从而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产生新成果。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大胆设想,发表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探寻具有创新意义的简捷妙法。

5、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儿童提问表明儿童在对事物进探索、思考在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正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也是儿童创新思维的开端。

质疑问题本身就蕴含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

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疑才能提高,有疑才能思考,有疑才能进步。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要大胆提出问题。

6、在动手操作中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儿童的思维源于儿童的动作。

因为手的动作是和思维活动直接联系的,信息从手传导到大脑,又由大脑反馈到手,二者之间是双向联系,这种联系越多越能促进两方面发展。

因此,积极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对于思维发展是极为有力的。

科学课要求学生动手的活动也是很多的,这正好给学生创造了动手的好机会。

如练习测量50毫升的水。

7、创设有利于创新思维的新型师生关系。

现代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作是有独立人格的人,尊重爱护他们,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于发表独到见解,敢于标新立异。

教师要给学生参与表达创新的机会,不要把个人意见强加给学生,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唤起学生创新的兴趣,要给每个学生评价的权力,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无错原则”。

注重课堂师生的交往。

教师要多鼓励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广泛交流,放下教师的架子,与学生共同参与观察探究活动,在交往中提倡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支持、合作、帮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要多运用鼓励性评价。

9、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首先在语言描述训练中丰富学生想象力。

儿童时期是想象力最活跃的时期,儿童的想象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

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的。

所以,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但这个想象要根据事实来展开,不是凭空捏造。

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其次在口语描述训练中,教师要求不模仿,不重复别人的句子。

从课的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对同一问题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

要求学生在对事物特征或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时,尽量不重复别人的语言,从不同的观察点来进行描述,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科学课是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科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地培养。

小学科学好课件二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知道什么是蒸发,蒸发时吸收热量,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并能用蒸发的初步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方法:

经历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探究过程,能会获取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领会科学的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培养科学看问题的意识,体验合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法设计:

观察、讨论、探究、实验、分析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瓷盘、量筒、火柴、水、记录单

教师准备:

酒精、酒精灯、水、镊子、瓷盘、火柴、纱布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活动一:

认识蒸发:

1、(师用手蘸水在黑板上写“水”)同学们认真观察,(等字消失后再惊奇地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

2、你也能让水消失吗?

来,伸出你的手轻轻的沾一下水,在手背上划一下,认真观察,仔细体会。

(学生动手实验)

3、你们看到了什么?

有什么感觉?

(学生交流)水真的是消失了吗?

这种现象在科学上叫做蒸发。

(板书课题:

蒸发)

4、生活中哪些现象也是蒸发?

5、通过刚才的交流你认为蒸发到底是怎么回事?

或者说蒸发具有哪些特征?

6、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板书:

水——水蒸气,)自然界中的水以三种形态存在,一种是液体状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水(板书:

液体),一种是气体状态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认识的水蒸气(板书:

气体),还有一种是固体状态。

一年四个季节哪个季节没有蒸发现象发生?

一天24小时哪个时间里没有蒸发现象?

所以,蒸发现象需要在什么特定的温度下进行吗?

所以,我们可以说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

任何温度)

二,制定方案,实施探究

活动二:

探究“蒸发需要吸收热”:

1、前面大家把水涂在手背上,我们的手有什么感觉?

2、手感觉凉,这说明什么?

大家猜测一下:

一只手上有水,水要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另一只手没有水,一只手感觉凉,另一只手没有这种感觉。

这可能是?

3、刚才我们是通过人的感觉进行的猜测,为了证实这个猜测对不对,下面我们来借助温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再来做一个实验。

4、每个小组都有几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读出温度计上的度数,然后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湿的纱布中,认真观察,看看度数有什么变化,把数据的变化记录下来。

(学生实验)

5、你们在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

这一组数据说明什么?

(学生交流:

怎样获取数据,分析得出什么结论)

6、对,水蒸发需要吸收热,(教师板书:

吸收热)所以当水从我们手上蒸发时带走了我们手上的热量。

所以我们的手才会感觉有些凉。

7、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也说明了蒸发吸收热?

(洗完澡、从泳池出来、夏天地面洒水、天热时用水洗洗、海边冬暖夏凉)

8、生活中我们经常利用蒸发吸热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我们知道高烧病人除了打针吃药外,还有一些辅助手段帮助退烧。

如:

用温水、酒精擦拭身体;

将病人的衣服解开等。

这么做有什么依据?

活动三、探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

1、前面我们说过水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蒸发,既然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那么是不是在任何温度下水的蒸发速度都一样呢?

大家都有过晒衣服的经历吧,衣服干的越快说明水蒸发的?

老师这里有一件湿衣服,你看该怎么晒?

(出示文字1)根据以上现象,你猜想一下,蒸发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大家的猜测对不对呢?

我们还是用实验来验证吧!

小组交流确定自己的实验内容。

然后根据实验内容和桌上的实验^器木才,讨论一下你们准备怎样进行这个实验?

待会儿我们再来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

(学生讨论)

3、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实验方案?

增加空气流动量,你有哪些方法?

由于时间关系和^器木才的限制,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留到课后来做。

4、实验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www.__jxSj.cn学生交流)(注意水的恒定不变)

5、各小组先确定分工,让组内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任务,然后再开始实验。

实验中,要求同学们认真观察、认真记录。

我们将以小组同学的整体表现来评价小组的成绩。

6、小组实验——小组交流

三、展示交流

7、得出结论:

提高水的温度、增大蒸发面积、加快蒸发面上的空气流通都可以使水蒸发的更快。

提高水的温度、增大蒸发面积、加快蒸发面上的空气流通)

8、生活中哪些现象证明蒸发的快慢与这三者有关系?

(仙人掌、晒粮食、晒衣服、摇扇子、晒地瓜干、干手器、烘烤衣服、天热时抖衣服、脱衣服、洗头后用吹风机吹头发)

四、拓展创新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这些收获是怎么来的?

(学生交流)我们就是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得出科学的结论。

1、气象台每天都用仪器对天气进行观测。

我们能不能想办法制作天气预报器呢?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课本74页的制作方法,也来完成一个简易的“天气预报器”

2、水蒸发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调查一下水的蒸发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

3、对加快空气流通可以提高蒸发速度这一实验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把这个实验做一做,来进一步验证我们的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