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四年级下期一单元科学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5722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教版四年级下期一单元科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鄂教版四年级下期一单元科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鄂教版四年级下期一单元科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鄂教版四年级下期一单元科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鄂教版四年级下期一单元科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鄂教版四年级下期一单元科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鄂教版四年级下期一单元科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鄂教版四年级下期一单元科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鄂教版四年级下期一单元科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鄂教版四年级下期一单元科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鄂教版四年级下期一单元科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鄂教版四年级下期一单元科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鄂教版四年级下期一单元科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鄂教版四年级下期一单元科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鄂教版四年级下期一单元科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鄂教版四年级下期一单元科学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鄂教版四年级下期一单元科学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鄂教版四年级下期一单元科学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鄂教版四年级下期一单元科学教案.docx

《鄂教版四年级下期一单元科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教版四年级下期一单元科学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鄂教版四年级下期一单元科学教案.docx

鄂教版四年级下期一单元科学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鄂教版四年级下期科学教案(一单元)

一单元到生物园里学科学

单元概述

每一种生物的生长特性都是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的。

把一粒种子播种在适应的环境中,它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那么,一粒小小的种子是怎样生长成一株高大的植物呢?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与植物有着密切的接触,尽管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有关植物的知识,但学生对植物开花结果有着十分丰富的体验。

正因为有了这些体验,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的小脑袋一定会产生许许多多的问题:

土壤里有什么奥秘?

种子为什么会发芽?

根是怎样生长的……这一切,构成了学生们探究植物生长变化的基础。

《到生物园里学科学》单元,正是从学生的经验切入,目的就是想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经历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等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产生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在与同学相互合作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分享、欣赏、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由于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所以学习科学的过程也是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的过程。

学习本单元的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对土壤、植物的研究,对所采取的探究方法加以总结、丰富、发展,并不断运用到今后的科学探究活动中。

本单元包括《认识土壤》《种子发芽》《向上长还是向下长》《根朝哪边长》《茎往哪边长》《植物怎样“喝水”》等6课。

涉及土壤成分,种子的发芽情况,根茎的生长特性等内容。

学生在以往的生活中,对种子发芽,根茎的生长情况并不陌生,但是很少想过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种子为什么能发芽,根茎生长有何特性等问题。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观察、分析、研究土壤成分、植物的生长过程等有关科学知识,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记录,来分析、验证自己的推测及新发现。

1、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师生共同采集土壤样品、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研究土壤的成分等活动,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耐心、细致观察现象的品质。

在研究土壤性质的基础上渗透保护土壤的思想教育。

2、《种子发芽》一课告诉学生植物大多是由种子发育来的,并让学生对有关“种子”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由种子虽小但却有着奇特的“身体”展开研究。

通过亲自动手解剖种子,借助工具对事物进行定量观察,对比实验等方法探究种子发芽所需条件。

3、《向上长还是向下长》《根朝哪边长》《茎往哪边长》《植物怎样“喝水”》四课内容,在知识安排上,存在密切的联系。

从观察植物土壤环境、生长习性到土壤上层生长特性,再到植物体内生长奥秘,遵循了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思路。

在编排上,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入手,逐渐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广阔的生命世界;在科学探究上,随着学生探究领域的不断扩展和深入,学生经历了一个从一般的观察到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探究过程,给学生搭建了一个整理和丰富自己探究方法的平台。

4、《自由研究》是本单元学习的延伸与拓展,旨在让学生根据植物生长过程中的有关科学知识,通过查阅资料和访问调查,了解有关无土栽培技术,并结合实际,让学生选择种自己熟悉和喜爱的植物做无土栽培实验并把研究过程记下来。

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涉及的主要是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有关知识,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生物园里或苗圃培育基地进行实地观察,请苗圃种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讲解,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

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由腐殖质、空气、水分、盐类等成分构成,并能通过多种方法,了解土壤的保护问题。

2.能运用不同的土壤进行实验研究土壤的成分。

3.知道种子是多种多样的,是有生命的。

知道种子由哪些部分构成,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

4.

会利用镊子、小刀、放大镜等工具观察种子的胚根、胚芽。

能通过交流、讨论设计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并长时间地观察、记录、研究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5.知道植物有向地性、向水性和向光性。

6.知道植物靠根“喝水”,然后利用茎运输水分,并能设计实验证明根能吸水,茎能运输水分。

7.会根据自己的推测大胆设计实验,并通过观察,记录、整理、分析出新的科学秘密。

8.学会周密思考,耐心细致的探究品质。

9.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品质。

10.体会到植物也和人一样有生命需求,有生存的本领,意识到搞科学必须有严谨、认真的态度。

体验合作交流的乐趣。

11.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并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12.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价。

13.能从各个实验现象的观察中获得美的体验。

单元课时分配建议

课序课题课时

1认识土壤2

2种子发芽1

3向上长还是向下长1

4根朝哪边长1

5茎往哪边长1

6植物怎样“喝水”2

7自由研究2

1认识土壤

教材说明

土壤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当然也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四年级的学生对土壤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农村的学生天天接触土壤。

但是,“土壤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

”“植物的生长为什么需要土壤?

”“土壤对于我们人类的生存又有什么重要意义?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可能很少提出和思考过这类问题。

因此,引导学生研究有关土壤的问题,认识土壤的重要性,是很有必要的。

本课内容共分四个部分:

1.

学生走进学校生物园实地观察、采集土壤样品。

课文中第一幅图,提示教学活动从学生带着问题(土壤是由什么构成的?

)走进生物园或者野外进行实地观察开始。

目的是通过实地观察,使学生初步了解土壤中有些什么,包括生活在土壤中的小动物、树上落下的枯叶、混杂的塑料袋……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结束时要求学生用铁铲等工具采集土壤样品回去研究。

教师应组织好实地观察活动,明确观察目的,讲清观察、采集以及安全方面的要求。

2.

了解学生对土壤的已有认识,探究“土壤中有些什么?

”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认识,谈一谈土壤中有些什么?

教师应注意收集不同的意见,无论学生说的正确与否,都应鼓励学生发言。

其次,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用什么办法进行研究。

在学生谈研究方法时,注意引导学生把研究的目的、用什么器材、方法步骤说清楚。

课文在这一部分用五幅图提示五种研究方法,第一幅是用手捏土壤,目的是感受土壤中有水分;第二幅是取一块土壤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目的是观察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中有空气;第三幅是搅拌水中的土壤,观察土壤在水中沉降物的分层现象,观察土壤含有的粘土和细砂;第四、五幅是观察土壤中含有动植物形成的腐殖质。

除了用上述方法研究土壤外,老师还应鼓励学生思考“还能用哪些办法研究土壤?

”。

在学生开展研究活动前,讲清分组实验、观察记录等有关要求。

3.

研讨、认识土壤的成分。

根据学生汇报的实验现象,作好板书。

组织学生研究获得的事实材料,讨论土壤里含有哪些成分,把研究的结果记录在书中。

4.

了解土壤生态环境存在的实际问题,研讨“应该怎样保护土壤?

”在学生弄清土壤构成成分之后,启发学生思考“根据实地观察的情况,土壤中除了这些成分外,你还发现有哪些物质?

”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观察,了解土壤中有时含有塑料袋、废电池等污染物。

思考土壤被污染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研讨怎样保护土壤。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土壤主要是由空气、水、粘土、砂、腐殖质等成分构成。

2.在探究问题“土壤中有些什么?

”时,能独立思考发表意见,个人或小组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方案。

3.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研究土壤成分的实验。

4.会记录探究实践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根据事实资料研讨问题,得出结论。

5.

通过讨论,知道土壤对植物及人类的作用。

大致知道怎样去保护土壤,树立爱护和保护土壤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

1.烧杯、水、铁片、酒精灯、三脚架、玻璃棒、放大镜、实验报告单。

2.采集土壤用的铁铲、小铲、小桶或纸袋。

教学建议

本节课活动内容较多,用2课时进行。

建议第一课时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后面的内容用1课时。

可以参照下面的过程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一、提出问题

1.问:

同学们,土壤是动植物、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大家在哪些地方见过土壤?

对于土壤,你有哪些了解?

学生自由交流。

2.问:

对于土壤,你想研究些什么?

启发学生提出有关土壤的问题。

3.问:

土壤是由哪些物质构成的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问题

1.作出预测。

问:

根据你平时的了解,你认为土壤里都有些什么?

学生可能谈到:

水、空气、杂质、化肥、泥土、砂等等。

2.

室外观察、采集土壤。

问:

要想清楚地了解土壤的成分,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

采集土壤需要些什么工具?

应该注意什么?

让学生带铁锹、小铲、小桶等分小组到生物园观察、采集土壤。

3.

室内探究。

思考:

土壤中是否有刚才谈到的物质呢?

怎样才能弄清楚?

你能想出多少种研究方法?

学生可能谈到:

用手捏,如果手是湿的,说明土壤里有水……师:

按照你们想到的方法,去研究土壤中到底含有哪些物质,看能有哪些发现。

注意提醒学生填写活动报告单。

第二课时

一.生开展探究活动。

.汇报:

你采用什么方法,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适时讲述:

那些死去的动植物腐烂后变成了腐殖质。

启发学生思考:

除了这些研究方法,还能用哪些方法对土壤进行研究?

如果学生谈到用火烧,可问:

你是想研究土壤中的什么成分?

师作演示实验。

二、研讨问题:

通过以上的研究,你知道了土壤中都有哪些成分?

1.在学生研讨过程中,教师注意启发学生根据探究活动中获得的事实来研讨问题,要求学生把研讨的结论记录在书中。

2.

可以这样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

这是我们全班共同研究的成果,你自己发现了土壤的几种成分?

如果有三种,就可以给自己涂亮书本上的智慧星。

三、拓展延伸

1.土壤中,除了这些成分外,还有别的物质吗?

目的有二:

一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土壤秘密的兴趣;二是引导学生谈谈土壤中污染物的问题。

2.土壤中的这些垃圾袋、废电池对土壤有什么影响?

3.土壤是植物的“家”,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土壤呢?

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适当介绍“保护土壤小知识”。

4.对于学生在教学活动开始提出的其他问题,可以留作学生课外研究的作业。

2种子发芽

教材说明

教材表达了三层内容。

第一层: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由教室前的一棵大树,激起学生想到一棵棵幼苗,再想到种子,引出问题。

教材中图一画了一棵大树,大树左边,画的是这棵树结的几粒种子;大树右边,画了一株大豆幼苗,幼苗长出两片嫩叶。

这幅图片,很自然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到大树、幼苗、种子三者的关系上了。

第二层:

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

教材图文并茂,介绍了观察的方法。

第5页下图,是一个学生用放大镜在观察蚕豆种子,左图是两片子叶分开的蚕豆种子,并用箭头标出了“胚根”和“胚芽”。

学生可以通过读图了解种子最基本的构造,以此认识其他种子的构造。

第三层:

组织学生用对比实验探究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教材第6页的学生讨论图,提示了种子发芽条件的推测方向。

这只是起一个引导作用,教学时,要尽量让学生自己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推测。

教材第6页下图,是一个探究水对种子发芽影响的对比实验:

在一块玻璃上绑有三粒种子,种子尖端向上放在盛水的玻璃杯里,上面一粒种子完全暴露在空气里,标明“1号”;中间一粒种子一半浸在水里,一半露在空气里,标明“2号”;下面一粒种子完全浸入水中,标明“3号”。

这只是一种方法,实际上,做这种对比实验,方法很多,教学时,要充分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温度对种子发芽有没有影响?

实验方法也很多,比如将两粒种子,分别放入常温状态下和冰箱中等,教材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研究,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寻找易做的实验方法。

最后,请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小结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即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和空气。

教学目标

1.

知道植物的种子是多种多样的。

种子是有生命的。

种子都有胚根、胚芽。

胚根会长成植物的根,胚芽会长出植物的茎和叶。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2.能运用工具观察种子的胚根和胚芽。

能和同学合作设计并做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

3.通过观察种子,训练学生认真细致观察物体的习惯。

通过坚持长时间的观察、记录,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精神。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带浸泡过的蚕豆、菜豆、花生、向日葵等种子。

2.教师准备镊子、放大镜、解剖刀、白纸等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

1.每小组学生展示浸泡过的种子。

请组内同学参观。

2.

提问:

植物大多是由种子发育来的。

关于种子,你想研究哪些问题?

(鼓励学生自由提问,教师相机板书:

种子有什么样的构造?

种子是怎么来的?

种子为什么会发芽?

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

为什么有的种子不发芽……)

3.整理学生提问,引入今天的教学课题。

二、探究结构

1.

谈话:

我国科学家袁隆平潜心研究水稻种子,使水稻产量翻了3倍,亩产平均800多公斤,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受到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8次大奖。

近年来我国科学家把玉米等种子用神舟飞船带入太空实验,再带回地球种植后其产量和质量均大大提高。

看来,研究种子大有学问!

下面就来研究大家提出的其中一个问题:

种子的构造。

2.观察种子。

(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

3.学生汇报:

让学生充分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4.

整理信息。

(1)介绍胚根和胚芽,讲解:

胚根会长成植物的根,胚芽会长成植物的茎和叶。

(2)小组讨论小结:

观察不同的种子,你有什么发现?

(不管什么种子,都有胚根和胚芽等。

)三、研究讨论

1.研究学生提出的另一个问题:

一粒种子发芽后才能长成一株植物,那么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

2.各小组讨论。

3.汇报讨论、推测的情况,教师相机板书。

(需要水、土、空气、温度、阳光……)

4.小组商议:

你们小组准备研究种子发芽需要的“哪一个条件”,需要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实验进行探究?

5.各小组交流汇报,教师板书,然后评价学生设计方案,对设计好的给予肯定(请学生涂亮智慧星),对不足的方案给予补充、修改。

6.

分组实验探究。

要求:

(1)小组的每个人找到实验材料。

(2)按本组探究的问题和设计的方案动手在家中实验。

(3)每天观察种子发芽的情况,并做好记录,在小组交流观察结果。

7.2—3天后,教师组织各小组学生在班上交流“探究的问题”、“实验经过”、“发现的情况”等。

8.各小组小结,将大家共同的认识记录在书中。

9.把发芽的种子种在盆中,下节继续探究其他问题。

3向上长还是向下长

教材说明

本课是在学习和探究了《认识土壤》和《种子发芽》两课的基础上,对种子根的生长方向进行实验和探究。

本课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

学生预测种子发芽后根的生长方向。

教材首先在学生学习了种子发芽的基础上直接提问:

种子发芽后,植物的根会向什么方向生长?

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学生对植物的根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经常会观察到身边的植物。

所以,让学生猜测种子的根的生长方向是在已有经验基础之上的。

但学生的这些注意只是一种无意识的,因此教材接着出示了一幅图:

一个装有培养土的花盆里,分别按胚根朝上、朝下、朝左和朝右四种方位摆放着四粒玉米种子,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体验猜测按这样的方位把种子种下去,种子发芽后根的生长方向。

并让学生用笔画出根可能长出的方向。

学生能猜出胚根朝下的根将会向下长,而对其他三种摆放的方位,学生的猜测是五花八门的,他们也可能会说种子的根会向有水或有肥的地方生长,这时教师要适时进行引导。

教材设计让学生猜测种子根的生长方向,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明确:

要想知道种子根的正确生长方向,必须动手实验,只有通过实验观察到的结果才是最科学的,同时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了铺垫。

第二部分:

学生想办法用实验进行研究。

首先是让学生讨论并设计科学的实验方案。

教材的第二幅图呈现了三位学生的讨论情况:

第一个学生说可以把种子按不同方向埋到土里,第二个学生接着第一个学生的话说这样我们就看不见它们是怎样长出来的了,第三个学生说还可以用更多的方法进行实验。

教材列举这三位学生的讨论的目的是想通过这些同学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实验的方法有很多,但一定要考虑周全,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学生可能列举很多种实验方法,教师可以同学生一起研究,从中筛选大家认为最科学的实验方案。

接着教材提供了一种实验方法。

实验中第一幅图呈现的是折好的纸巾上均匀摆着4粒种子,种子小头分别朝上、下、左、右。

第二幅图显示的是纸巾一端卷起,已把2粒种子卷进去。

第三幅图呈现的是卷好的纸巾放入塑料袋,袋口用线扎紧悬挂起来。

在第一步的实验中,纸巾弄得太湿容易破,太干又不能为种子发芽提供足够的水分,所以教师应予以提示纸巾的湿度应适当。

在第三步的操作中,教师应适当提示学生设计实验时要考虑到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否则种子不会发芽,比如说袋口不要封得太紧,否则空气进不去,种子有可能不会发芽。

学生分组实验时不一定都要用教材中提供的方法,学生可以用自己认为更科学的方法实验,否则上面的讨论就失去它的意义了(学生用于实验的种子可根据当地的情况来定,玉米和各种菜豆种子均可)。

这个实验比较容易操作,可以让学生在教室里进行,便于学生随时观察。

最后是学生坚持观察种子发芽的情况,一直等纸卷里长出根为止,并让学生做好四粒种子的摆放方向和根的生长方向的记录。

在表格的右方有五颗星,是用来给学生自我评价的:

如果你完成了上面的实验和观察记录,就可以涂亮智慧星。

教材设计表格不但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实验记录方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那就是不但要持续对实验进行观察,同时还要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教材的结束部分是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说说种子发芽后根生长的方向。

学生除了会答出根会向下生长,还很有可能答出植物的根会向有水的地方生长和向土壤肥沃的地方生长,这时教师应向学生解释根向下生长是植物的向地性,根是否会向着有水的方向生长、向着土壤肥沃的地方生长,以后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

最后让学生把实验的结果与开始的预测对照,从而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猜测与现实之间是有距离的,实验是验证猜测的最好方法,并让学生继续上面的实验,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教学目标

1.了解植物的根适应环境的特性:

向地性。

2.知道环境对植物根的生长有影响。

3.能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植物的向地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想象能力。

4.在亲历播种种子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的教育。

5.让学生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快乐,意识到搞科学研究必须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

6.在长期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毅力。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玉米种子四粒(根据当地的情况,也可用其他菜豆种子代替)、装好培养土的花盆。

2.学生准备:

玉米或各种菜豆种子、纸巾、塑料袋、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提问:

种子发芽后,植物的根会向什么方向生长?

是向上长呢还是向下长?

(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将要对植物的根的生长方向进行研究。

2.

(教师出示四粒玉米种子和一个装有培养土的花盆)这样吧,让我们共同把这四粒种子分别按胚根朝上、朝下、朝左、朝右四个方位种进花盆里。

现在请大家猜一猜,这四粒种子发芽后,根会向哪个方向生长,并用笔画出你认为根可能生长的方向。

(然后把花盆放在教室的窗台上,以备一周后观察)

3.学生汇报猜测情况。

二、设计实验

1.那么,我们怎样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呢?

(学生答做实验)

2.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的方法。

(教师参与讨论)

3.学生汇报实验方法及步骤。

4.师生共同筛选认为科学的实验方法。

(教师应及时发现并指出学生设计的实验步骤中考虑欠缺的地方)

5.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可以采用教材中提供的方法实验,同时教师也应允许学生用其他科学的实验方法),教师讲解实验要求:

第一,各小组分工协作。

第二,持续观察,并做好实验记录。

三、验证猜想(一周后)

1.谈话:

如果你完成了上面的实验和观察记录,就可以涂亮智慧星。

根据你们观察到的现象,谁来说一说种子发芽后根的生长方向?

2.学生汇报。

(学生的答案可能有以下三种:

①种子的根会向下生长;②种子的根会向有水的地方生长;③种子的根会向土壤肥沃的地方生长)

3.现在我们共同种下去的种子一定发芽了,大家想不想知道它们的根是向哪个方向生长的?

好吧,我们来看一看吧。

4.

扩展与延伸。

谈话:

你预测对了吗?

植物受地球引力的吸引,向地里长,这叫植物的向地性;植物幼苗的向有光的方向生长的特性,叫向光性;根还有向着水湿方向生长的特性,这叫向水性。

这些都是植物根的生长特性,我们下一课将继续研究。

4根朝哪边长

教材说明

我们知道,植物没有水和阳光就不能存活。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在阳光的作用下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养料,供给本身生长的需求。

植物所需要的水主要是靠根从土壤中吸收的。

植物根的生长与土壤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说来根的深浅,主要决定于土壤中含水的多少,这是植物为了生存向干旱斗争的本能反应。

教材首先联系上节课的实验结果:

植物的根是向下生长的,直接提出问题:

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根会一直向下长吗?

学生回答可能有:

①会,因为根向下长是为了生存,吸收土壤里的水分和养料,同时也可以防止风吹,雨水冲走或者人类、动物的伤害;②不会,植物的根会向四面八方生长,寻找有水、有肥料的地方。

书上提供图片,图意是小河边,树根向着河里,并裸出树根。

让学生根据平时的观察和经验,提出自己的推测,并写在书上空白的地方。

接着,教材提供了实验的方法、步骤,明确了所需的材料。

这个对比实验的设计,一是给实验者提供一种对比方法,二是以此启发学生和教师自己去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

然后,教材要求学生持续观察,记下这几天实际观察的现象。

课本中留有空白的地方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格、图画、文字等)作记录。

四五天后,扒开覆盖在菜豆上的锯末,观察两个盒中菜豆的生长情况,看看与自己推测的结果是否一致。

再根据实验现象说一说根的生长特点,写出自己的发现。

最后书上出现一句话(总结):

植物生长的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的向水性。

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为了适应环境具有向水生长的特性,了解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特点。

2.能根据自己的猜测,大胆设计对比实验,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观察能力,以及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

3.在设计对比实验中,愿意与人合作、交流,形成注重证据的意识。

教学准备

刚发芽的菜豆、锯末、浅盒、盛水容器、棉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展示植物根的生长实例(或图片),问:

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提出问题或自己的猜测,导出探究题目。

二、探究设计

1.实验假设:

在土壤水分分布不均时,根是否总会向着水分比较多的地方生长。

2.

设计方案,提出要求:

①实验方案要科学合理,处理好刺激方向和根运动方向的位置关系。

②方案设计要便于操作和观察,注意实用性、实效性和可重复性。

3.合作探究活动。

(1)引导学生展示实验设计方案,叙述实验过程,自我评价实验效果。

(2)合作研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3)根据实验设计,探讨改进及创新实验的方法,使实验效果更好,更能证明根具有向水性。

(4)请学生观察评论教师实验的科学性和可能产生的实验结果,以及改进和创新的设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