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材期货市场功能初步显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5826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钢材期货市场功能初步显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钢材期货市场功能初步显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钢材期货市场功能初步显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钢材期货市场功能初步显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钢材期货市场功能初步显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钢材期货市场功能初步显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钢材期货市场功能初步显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钢材期货市场功能初步显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钢材期货市场功能初步显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钢材期货市场功能初步显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钢材期货市场功能初步显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钢材期货市场功能初步显现.docx

《钢材期货市场功能初步显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钢材期货市场功能初步显现.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钢材期货市场功能初步显现.docx

钢材期货市场功能初步显现

钢材期货市场功能初步显现

2011-3-16

   2010年,钢材期货市场运行平稳、交易适度活跃,市场风险可控、交割平稳有序。

随着企业参与保值交易逐步增加,钢材期货进一步促进了市场形成合理预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现货价格波幅收窄和市场效率提升,市场功能初步显现,服务实体经济初见成效。

  一、市场运行平稳、风险可控,交易比较活跃

  2010年全年,螺纹钢和线材期货市场运行平稳,没有出现涨跌停板;交易适度活跃,螺纹钢期货成交量为4.51亿手(合45.1亿吨),成交金额为19.9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63%和49.98%;线材期货成交量为30.34万手(合303.4万吨),成交金额128.88亿元,同比分别减少86.11%和84.39%,螺纹钢期货已成为全球成交量最大的钢铁类期货品种。

  二、市场功能初步显现、相关企业重视期货并积极参与

  从2010年运行看,钢材期货与现货价格的相关性大于80%且相互引导,交割平稳有序,到期合约与现货价格收敛良好,期货价格已逐步成为相关企业现货定价时的重要依据之一;参与钢材期货交易的钢铁生产、流通和消费企业家数稳步上升,目前有30家左右的钢铁生产企业参与了套期保值交易,市场功能初步显现。

  随着钢材期货市场功能初步发挥,相关企业逐渐重视期货,特别是大型国有钢企,如宝钢、武钢、鞍本等主动学习规则制度,宝钢、武钢开始申请钢材期货注册品牌,为将来参与保值交易做准备。

  三、促进市场形成合理预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现货价格波幅收窄

  钢材期货市场影响力逐步提升,促进市场形成合理预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现货价格波幅收窄和市场效率提升。

2009年上市以来,众多参与期货交易的投资主体更加注重研究国内外宏观经济和金融形势、钢铁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方向,使钢材预期价格的形成信息更加完备,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提高了市场效率。

以螺纹钢为例,在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剧烈的2009年和2010年,现货价格最大波幅分别为42.5%和29.0%,但期货价格同期最大波幅分别为38.5%和24.8%,客观上遏制了现货价格的非理性波动。

 

来源:

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2011年03月15日

责任编辑:

陈赞

期货市场功能新论

2002-8-23

  一、期货是风险管理工具

  风险管理工具是期货套期保值功能的延伸,也可以说是后者概念的抽象化。

当代金融市场在进行期货品种设计开发的时候,正是以风险管理工具这一思想作为指导的。

评估品种开发成功与否,也以风险管理功能发挥效果作为主要标准。

目前,我国股指期货品种研究与开发工作,就是在把期货视为风险管理工具这一思想范畴下进行的。

  将期货视为风险管理工具,这是从宏观战略角度思考期货作用的表现。

原来人们关于期货风险认识仅集中于某一行业或某一具体商品上,现在风险含义已经扩大,人们充分认识了风险更丰富的外延,不仅有非系统风险而且有系统风险。

期货对宏观经济发挥重要作用,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讲是对系统风险进行分解,通过期货品种开发,从而达到分散系统风险的目的。

当然,也有直接开发系统风险管理工具来服务宏观经济的,比如股指期货。

因此,在进行股指期货研究开发的时候,研究者们十分强调期货对宏观经济起到重要作用的一面,将其视为股市广大投资者提供的风险管理工具。

  期货功能只有通过投资者掌握运用多样化风险管理工具之后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期货对宏观经济产生的重要作用也只有在期货品种多样化的基础才能表现出来。

支持各种期货品种开发的指导思想,以期货功能特别是规避风险功能认识的抽象化即风险管理工具理论为基础,前者是后者的必然延伸。

当前加强期货规避风险理论研究宣传,积极开发各种期货品种,对于彰显期货对宏观经济的重要作用至关重要。

  1深入分析套期保值功能,正确认识风险管理工具的含义。

  套期保值是为现货商设计的一种保守交易方式,也是现货商合理运用期货功能的方式。

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的趋同性,使现货商运用期货保证金制度对现货进行保值成为可能。

期现价格的趋同性和期货保证金制度是现货商进行套期保值的两个基本条件。

  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如何产生趋同现象呢?

一是在影响现货价格波动的因素中,有现货商对未来预期的成分,这样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的影响因素存在一致性。

二是现货商对期货市场的合理运用,现货商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中其思想行为给期货价格带来重要影响。

这两个方面是期现价格产生趋同性的客观基础。

  不仅套期保值以期现价格的趋同性为基本条件,而且套期保值功能发挥与期现价格趋同性表现互为因果。

加强对两者之间存在关系的认识十分重要,它要求人们不要人为地限制套期保值功能发挥,否则必将造成期货价格走向与现货价格背离,而期现价格走向背离的结果势必影响套期保值功能发挥。

国内期货在其发展初期曾发生过诸多事件,其中主要表现之一就是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严重背离。

这一现象与有关方面在制订交易制度时忽略套期保值功能与期现价格趋同性互为因果关系有关,有的交易制度甚至人为地限制套期保值功能的充分发挥。

这些事件也严重影响了套期保值功能的发挥,给社会认识期货市场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从效果来讲,保值是一个相对概念,保值可能是获利保值,也可能仅减少亏损。

原因在于保值交易带有一定的预期性,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起作用,因为现货商是运用期货进行保值的。

保值的效果是锁定利润和锁定风险,由于以持有现货(不管是现在持有还是将来持有)为条件,这就决定了保值与“敞口”的投机交易有别。

因此,财务结算上要求保值效果必须与现货联系在一起,不能独立结算。

目前有些企业仍然存在着对期货套期保值理解上的障碍,比如作为卖出保值者,只看到期货操作账面上出现赢利的一面,看到亏损就接受不了,认为期货有风险。

  事实上,对于保值者,只要实施了保值行为,比如在期货上卖出自己的库存,市场下跌,期货账面上出现赢利固然可喜,与此同时库存代表的市面价值也相应地贬值了。

在这里,保值的作用是通过期货赢利弥补了现货贬值带来的经济损失。

对于因保值而出现期货账面亏损的现象,同样不必痛心疾首,因为现货是升值的。

保值是作为锁定利润或锁定风险的手段,对于保值者,期货账户上的结果若没有与持有现货这一事实联系在一起,则没有任何意义。

因此,真正的保值者不必为赢利所喜也不必为亏损而悲,保值的风险不在于期货而在于现货。

如果保值者过于在意期货上的亏损,强调期货风险,必然影响其对套期保值功能的正确认识。

当前要扩大投资者参与期货的规模,使企业、现货商正确认识期货市场风险及套期保值功能十分必要。

  2在风险管理工具定义下,对冲基金拓宽了期货的作用。

但必须指出,对冲基金的所为并没有创新期货套期保值功能,因为它的交易行为与套期保值有根本性不同。

  作为风险管理工具,期货不仅适宜与期货品种相关的企业、现货商进行套期保值,而且适宜一些大的投机机构、资产管理公司。

只要操作方法得当、判断正确,后者运用期货进行风险管理和资产配置将十分有效。

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运用期货作为风险管理工具可能存在两种情况。

一是它确实有与期货相关的现货持仓,比如拥有股票、国债等,在预期不利的情况下,运用股指期货、股票期货、国债期货等进行风险管理。

二是在考虑到持有某些现货包括物业等获利机会较小的情况下,决定通过期货市场套利以获取较好的投资收益。

  作为大的资金持有者,在期货中进行“敞口”投机交易即单边交易会面临很大风险,因此常常需要进行组合投机,利用不同市场的相关性,在一个市场买入而在另一个市场卖出,从而达到降低风险扩大获利面的目的。

国外对冲基金采用这种方法十分普遍。

他们跨时间、跨市场、跨区域进行套利,充分发挥资本自由流动、资本市场国际化的特点,将所管理资金配置于最优状态。

但是,不论从追求的目的和操作的方式来看,对冲基金的套利行为与传统的套期保值都是完全不一样的。

  区别对冲基金套利行为与套期保值的时候,首先须明确反向操作或反向持仓不是套期保值的核心概念。

从严格意义上讲,持有现货者并没有买入的性质,如生产商对现货的拥有,套期保值可以对现有的现货进行保值,也可以对未来的现货进行保值。

因此,在进行套期保值时,没有与期货行为相反的事实同时出现。

套期保值首先是一种需要,对风险进行管理、对利润进行锁定的客观需要,而不是两种相反交易行为的组合。

不明确这一点,很容易将期货中两种同时出现等量的且相反的交易行为视为套期保值。

事实上,像对冲基金这样一买一卖两种相反行为,充其量只是效果上的套利,不是所谓套期保值,尽管它的操作原理可能来自期货套期保值操作方法,而且可能与套期保值一样同为保守的交易方式。

  基金的套利行为与现货商的套期保值有本质上的区别。

前者的行为可准确称为对冲,是一种纯粹对期货市场相关性及交易机制的合理运用,这种行为并非无风险,只是风险可能较小,一旦判断有误,一样为风险淹没。

近年来国外老虎基金、量子基金相继失利就是最好的例子。

而现货商只要坚持套期保值原则,可以在期货中实现无风险或零风险状态,是对冲基金的行为所无法达到的。

从风险转移的内容来说,对冲基金在期货中的套利行为不是转移期货标的相应的现货市场风险,确切地说它所要转移的是持有本金不能增值的风险。

在汇率利率变化不构成风险或者它们的变化可以忽略不计的时候,这种套利行为实质上是逐利的。

因此对冲基金对期货的运用一般宜视为逐利工具,有时也视为风险管理工具,特别在基金采用较保守有效的操作方法的时候。

  准确理解对冲基金套利行为实质,除了明确它与套期保值行为的区别外,还要明确风险管理工具这个定义与套期保值概念的逻辑关系。

风险管理工具这一定义虽来自于套期保值功能含义的抽象化,但经过抽象概括之后,风险管理工具定义的外延已经比套期保值丰富,比如现代金融市场上将期权交易也视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它是在风险管理工具这个定义下创新出来的,它与期货不是一个概念。

在现代金融市场诸多风险管理工具中,由于期货是最有效的一种工具,是众多风险管理工具之首,以至于理论上常把期货与风险管理工具概念等同。

同样,都是在风险管理的理念下运用期货进行交易,对冲基金的套利行为与现货商的套期保值在性质上不一样完全可以理解。

对冲基金的套利行为与其说是对期货市场保值功能创新运用,不如说是对期货投机功能的充分开发。

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

对冲基金套利交易的背后没有一个保值对象——相应的现货。

  最近有些专家将对冲基金的操作行为也视为国际期货现代意义上的“套期保值”,并认为国内“套期保值”理念落后是限制许多企业参与期货的重要原因,要求对“套期保值”进行创新,让国内许多企业也效仿国外基金进入期货市场。

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及投资机构不能进入期货市场是事实,这个事实突显出我国期货游离在主流经济之外的特征,以及与国际期货市场发展现状存在的巨大差距。

事实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国家相关法律的制约及缺乏相应的适合各类投资者需要的期货品种等。

而将原因归咎于国内对套期保值功能认识的滞后,认为需要对套期保值进行创新,这种解释有值着商榷之处。

  首先,国外对冲基金对期货的运用,其行为与套期保值概念没有内在联系;其次,对冲基金对期货的运用,是在将期货视为风险管理工具这样的认识很普遍或者社会已达成普遍共识的情况下出现的。

而我国对于期货是风险管理工具的认识还很不普遍,社会认识的差别及期货品种缺乏决定了我国企业或投资机构参与期货的状况,也决定了国内与国际期货发展现状之间的距离。

  必须强调指出,国内期货存在的状况不是靠所谓套期保值功能创新所能改变的,况且国外对冲基金的操作与套期保值风马牛不相及,如此倡导套期保值创新将会造成一些重要的思想认识和方法上的混乱。

比如将现实问题视为理论问题,试图通过创新期货理论特别是创新期货功能理论来解决现实问题,可能把期货发展引入歧途。

对我国来说,加强对期货基本功能的认识十分重要,它有助于缩小与国际上的认识差别,为国内期货深入发展夯实思想基础。

就创新内容而言,我国期货市场当务之急是进行期货品种创新,即进行各种风险管理工具开发,期货理论创新则次之。

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广泛进行期货基本知识普及教育尤为迫切。

  二、宣传期货功能时,需要强调期货有风险还是没有风险?

  1期货风险双重性。

  常为人们提起的期货双面刃特征是指期货风险双重性。

一方面作为风险管理工具,期货被用于锁定利润或风险;另一方面运用于“敞口”交易,期货合约的价格波动带来风险。

期货风险定义随交易者的交易行为而变。

对于套期保值者,期货风险在于现货市场,他利用期货套期保值没有任何风险;对于纯粹以期货标的即合约为交易对象的投机者,没有现货规避风险的需要,其风险性来自于期货市场价格波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期货是有风险的。

  对期货功能的不正确认识,源于没有正确区别期货风险的双重性。

目前在否定国内开发股指期货的诸多观点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就是看好中国证券市场,就是认为没有风险,股指期货作为避险工具没有存在必要。

如果说市场风险很大,可以不要投资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慢一点发展,目前中国证券市场已经有最有效的避险工具——不买证券。

需要指出的是,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取决于我们对市场的认识,因此期货作为风险管理工具时刻有存在的必要。

表面上看不买证券是最好的规避风险方法,但事实是买证券已成现实,除非这个市场不存在。

因此,对于证券持有者运用期货规避风险是不可或缺的。

  上述观点的错误在于不明确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运用期货所规避的风险是现货市场风险,而在风险来临时无所行动则必定遭遇风险,听任股市缩水带来损失。

在过去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沪深股市大跌,股民们的境况就是如此。

  2期货市场风险管理体系。

  正确理解期货风险双重性,还有助于人们对期货市场本质特征的认识。

现货风险通过交易者特别是套期保值活动而传导于期货中,从而给投机者带来风险,这就是期货市场风险的重要来源。

概括地讲,期货风险来自于与现货市场价格运动产生趋同性的期货合约价格波动。

  这种风险性又因期货保证金制度而得以扩大,它可能对市场各方面带来严重危害。

因此,风险管理成为期货市场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期货市场建立完善制度的思想前提。

交易所以管理系统风险(指整体会员风险控制)为目标,而经纪公司以管理非系统风险(指具体客户风险控制)为目标。

期货风险管理以三级管理为体系,这个体系由交易所、经纪公司、交易者组成。

交易者也有管理好风险的责任。

对于交易者来说,风险管理技巧与其预期交易技巧一样重要。

前几年国际金融市场上巴林银行“里森事件”和住友商社“滨中泰男”事件的发生,都与交易员风险管理不当有关。

建立起风险三级管理体系是期货市场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在正确认识期货市场本质特征基础上的必然要求。

  期货市场风险双重性是客观存在的,而交易者有选择转移风险和承受风险的权利。

过去人们一度对期货“谈虎色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众多的交易者选择了承担风险的投机交易方式,因市场预期错误及风险管理不当而遭致失败,产生了畏缩心理。

要扭转人们关于期货风险性“谈虎色变”的局面,吸引现货商的参与和引导投机者的理性行为至关重要。

期货风险双重性要求投资者学会在期货市场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交易方式。

现货商的套期保值、大机构的套利或对冲行为,无疑是人们遵循期货风险特征和市场价格运动规律并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寻找到的有效交易方法。

  三、期货价格发现功能

  1价格发现的实质。

  期货价格发现是一个有关未来价格的认识,价格发现使未来存在得以确定,正如现货价格的确定一样,所以期货也被称为交易未来。

与此同时,期货发现价格,给相关的生产商消费商计划生产消费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商品流通。

关于这些认识,目前人们的异议并不多。

或许这个价格发现功能并非期货所独有的原因吧,只要有投机交易且交易又十分集中的地方,市场价格皆具有未来发现功能,股票市场、新兴批发市场也具有这个功能。

在沪深股市中,股民们认为,买入某个股票是看好企业的未来收益,这样的认识与价格发现含义一致。

市场价格发现功能,与投机定义的词源意义有关,实际上与人们预期交易有关。

  期货在本质上是交易未来,又由于其投机功能较其它市场显著,故价格发现功能十分明显。

在论述价格发现内容时,有学者认为,期货价格发现是价格趋势的发现,而不仅仅是价格水平发现,价格发现是一个动态过程。

因此,过多拘泥于具体价格的是非是没有现实意义的。

期货价格发现的这个特点,可以认为是期货市场往往比现货市场活跃、期货市场价格波动比现货市场大的原因,因为后者在具体交易中交易者十分在乎具体的价格水平,对于价格未来性信息考虑没有期货更充分。

  2价格发现功能与套期保值功能的关系。

  期现价格的趋同性是建立在两个市场价格运动趋势基本一致的基本上的,它是现货商进行套期保值的基础,如果期货价格发现不是以期现价格趋同性为主要内容,而发现的是期现价格相异性,则期货市场便失去了套期保值功能。

因此,期货价格发现内容规定为期现价格趋同性十分重要,它是决定期货价格是否具有风险管理功能的基础。

为了确保风险管理功能正常发挥,有必要对偏离期现价格趋同性的期货价格发现过程进行规范管理,期现价格趋同性也成为期货价格发现是否合理、是否理性的标准。

从这个意义上讲,鉴于某一时候期货市场价格背离现货价格的现象已经昭然若揭,一些操纵市场者的用心已洞若观火,有关方面对期货价格进行必要的管理是应该的。

历史上有关交易所的风险提示政策及时出台,理应得到投资者的支持。

  风险是来自未来不确定性的概念,期货价格发现由于是未来发现,从这个意义讲是现货市场风险揭示的过程,从而使现货商实现了风险转移。

因此,期货价格发现功能发挥也是现货商进行套期保值的基础。

这就要求有关方面对期货市场功能进行全面的开发完善,并充分让它们发挥作用,强调一方而偏废另一方,会影响到期货市场健康发展。

  四、期货投机功能

  期货投机性或投机功能的来源,是期货交易制度内含的还是外生的?

投机功能发挥与其余功能有冲突吗?

这些问题涉及投机功能与其它功能的关系。

期货由于以未来为交易对象,又以保证金制度吸引和强化交易者的投机意识,故与价格发现、套期保值功能一起共生于期货市场中。

认识期货三大基本功能的共生性很重要,它们源于期货市场的制度创新和交易对象特点,就像人的五官共生于人身上一样,五官功能之间没有冲突,期货三大基本功能——投机功能、价格发现功能、套期保值功能,三者之间也没有本质上的冲突。

这是正确认识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

  问题是投机性是诸多市场普遍存在的功能,并非期货所特有,只不过是期货交易对象特征及交易制度设计使这种投机功能发挥得比其它市场更加充分。

投机交易是一种预期交易,从追求的效果来说与套期保值明显不同。

投机交易者追求期货合约价格波动带来的价差利润,同时意味着要承担风险;套期保值者则转移风险进行保值,其风险转移至投机者身上。

因此,套期保值功能发挥与投机功能发挥成正比关系,投机越充分,保值效果越好,风险转移越彻底。

  关于投机性的作用问题,国内目前仍有人主要看到其对期货市场流通量的贡献上,认为没有投机性就没有流通量,为追求流通量而放纵不合理的投机性。

其实,期货市场流通性或流通量有两个方面的来源,一方面是投机交易,另一方面是套期保值,其中包括期货市场流通的现货量。

流通量决定于这两方面的交易量,流通量成为期货市场投机功能与套期保值功能发挥的重要指标。

在对期货流通量的贡献中,投机交易与套期保值交易是共荣共损的,不存在流通量少是因为一方交易量大抑制了另一方参与的问题,在现实中期货流通量增减与市场价格水平还有一定关系。

有人在解释期货市场流通量少时,将投机功能与套期保值功能对立开来,在追求流通量过程中,建议通过制度设计对某一方有所袒护而抑制另一方功能发挥达到扩在流通量的目的。

这样的认识是有失偏颇的。

下面的观点代表了目前关于两者对立化的认识。

“此群体(这里指套期保值者)的出现对实现期现结合、探索期货市场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服务的新途径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但是,大量实物交割不断涌现也将威胁到当前粮食期货市场的正常发展。

”一方面强调套期保值功能发挥有利于彰显期货市场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认为会影响投机功能的发挥,将两者关系对立化。

这种观点既没有认识到作为基本功能两者共生于期货市场的无冲突性关系,也容易误导市场有关方面为活跃某一期货品种而走急功近利的道路。

这种观点容易在处于困境中的期货市场存在,它可能成为解释困境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并成为解决困境的指导思想。

从国内期货这些年的发展过程及近来某些品种的运行状况看,以对立投机功能与套期保值功能的观点指导期货市场交易制度建立、指导市场开发和运作是行不通的,真正要解决问题还须拓宽思路,在正确认识期货套期保值、价格发现、投机等功能关系的基础上完善交易制度,同时加强研究,开发出适合期货市场发展规律的品种,以满足交易者的需要。

  五、关于期货的两难命题

  目前要求社会提高对期货功能和作用认识的呼声很高。

社会认识水平不高已经影响了期货进一步发展。

这是一个质的问题。

比如要求社会应该认识到期货功能对国民经济起着重大作用,但是体现这种作用必须借助量的扩大,只有在期货上市品种不断丰富的基础上,期货功能服务于国民经济的效果才能彰显出来。

目前,影响期货被社会普遍认可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发展的滞后性。

这里面存在一个关于期货发展的两难命题:

市场发展了,期货功能充分发挥了,国人有了认识的机会和条件;然而,期货进一步发展还系于国人认识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高层决策者们认识水平的提高。

走出这个命题方法不外两条,一条是积极进行期货品种研究、开发,给投资者更多的风险管理工具,另一条是对社会进行必要的期货基本知识宣传。

两者皆不能偏废。

综合这两条方法,业内有专家提出:

针对我国期货存在交易所无权决定上市品种的问题,要求政府接受市场化管理理念教育,认为这在当前是一条及时有效的方法。

  六、正确认识期货市场

  国内对期货功能认识的偏颇来由已久,目前有关的认识仍有商榷之处,不正确的认识不利于期货健康发展。

从我国期货市场管理者近期思想变化及我国期货十年来的发展历史看,确实存在过对期货功能认识不正确的问题。

期货功能的再认识已经成为业内反思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货业对期货功能和作用的认识随期货发展阶段而有所不同。

根据有关专家概括,我国期货发展分三个主要阶段,人们在这些阶段中对期货功能和作用的认识有许多不同。

  第一阶段,期货市场准备期。

国内期货专家常清的解释:

当初学者研究国际期货市场是从外贸业务角度考虑的,研究期货如何回避价格波动风险;将期货套期保值功能视为外贸业务的一种手段。

  从国际贸易业务的需要出发开发一种避险手段,将期货从属于某一行业而不是视期货为一个独立行业,是该时期的认识特征,它表明发展期货的指导思想还没有上升到应有的战略高度。

目前,似乎还能看到这种思想认识的影子,例如前些日子公布关于国企参与境外期货套期保值的管理条例,将这种业务排斥于目前国内期货市场之外。

又例如有关方面进行股指期货研究开发时,还有将股指期货纳入证券业务的指导思想,建议为不同的品种设计不同的市场和不同的监管机构。

从微观上来说,这些现象皆是认可期货功能特别是避险功能的表现,但没有考虑从宏观上提升期货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作用的战略认识,一句话,没有将期货视为一个独立行业来建设。

  第二阶段是由期货试点初期,经历盲目发展到整顿、规范、稳定发展的阶段。

1988年初,国务院领导明确提出:

研究期货,运用于城市副食品购销,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利益,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

同年3月25日,全国人大七届一次会议报告提出:

“加快商业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各类贸易批发市场,探索期货交易”。

由1989年下半开始的数年间,我国期货交易所遍地开花,出现盲目发展、不规范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