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26233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docx

《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docx

魏晋南北朝

汉末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

东汉末年,外戚/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一方面拉拢大族袁绍,一方面密召州牧董卓率军进京,密谋泄露,何进被宦官所杀,接着袁绍入宫杀宦官两千余,这一事件结束了东汉外戚/宦官专权

董卓趁机率军杀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独揽政权

袁绍结盟各州力量进攻洛阳,董卓西走长安,被部下吕布所杀,董卓势力分裂,袁绍联盟宣告瓦解,陷入混战

近十年混战与兼并之后全国割据势力剩下数方,其中力量最大的是中原地区的曹操和袁绍

官渡之战

汉献帝辗转返回洛阳时,曹操将汉献帝迎回许都,获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发展较快

官渡之战时曹操和袁绍为争夺对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决定性的战役,曹操大体平定黄河流域南部时,袁绍也平定了黄河以北,两方决战于官渡

袁绍兵多粮多但是内部矛盾重重,人心涣散,曹操兵粮远不及袁绍,但是统治集团内部稳定,他通过五千兵马奇袭袁绍粮仓,在官渡以少胜多消灭袁绍主力军队,取得了统一北方的决定性胜利

几年后袁绍势力土崩瓦解,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曹操为吞并江南而与刘备、孙权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

曹操南征荆州,荆州势力降曹,依附于荆州势力的刘备寻求与孙权结盟,共同抗曹,曹操军队与孙刘大军遭遇于赤壁,曹操军长途跋涉且不善水战,孙军主帅周瑜用计焚毁曹军舰船,孙刘大军水陆并进,大破曹军

赤壁之战是继官渡之战后又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曹操此次失败使他统一全国的希望化为泡影,从此天下三分格局出现

夷陵之战

赤壁之战后曹操着重于内政,经过几年经营保证了后方的安全

战后刘备势力迅速发展,于孙权势力发生冲突。

于是孙吴和蜀汉为了争夺对荆州的统治权爆发了夷陵之战

孙权趁关羽整兵攻曹之际,派吕蒙杀关羽,夺荆州,这一行动使刘备两面钳击中原的计划破产,为了夺回荆州,刘备以为关羽报仇为由调集所有兵力亲征东吴,东吴以逸待劳,在夷陵用火攻大破蜀军,此次战役后吴、蜀力量均势,但都弱于曹魏,两国为了共抗曹魏,又互相结盟,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唯才是举

东汉以来的察举制度一方面已经流于形式,充斥着弄虚作假,另一方面由于天下大乱,不能很好地施行,曹魏果断提出了“唯才是举”“任天下之智力”的用人方针,在他麾下,不论身份品行,只有有才便可选拔为官

中书监、令

魏文帝

魏文帝设中书监、令,新设中书以分尚书之权,这是曹魏加强中央集权的新措施,使后来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萌芽

中书监、令以起草诏书的形式参与决策,他们资格较浅,权力极大,易为君主控制,中书省取得决策权,尚书台成为行政中枢,尚书台的权力被削弱

地方制度,曹魏将东汉末州牧制度固定化,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度,州刺史/州牧成为地方行政长官

都督

曹魏

曹操设置的中央官职,为了笼络依附而来的豪强大族,曹操仍使他们统领原本各自的武装力量,为了统一指挥,曹操在数支军队之上设置都督,作为某一战役或者某一防区的统帅,都督是中央官,其统帅的军队变成了中央军

曹丕即位时正式确立都督制,都督时驻防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又是兼领刺史一职,由于权力过重并且逐步变为地方官,导致后来出现了外重内轻的局面,助长了地方割据势力

九品中正制

曹丕为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接受士族建议开始推行的用人制度

九品中正制的办法是:

委派中央官吏(中正官)查访地方士人,就其德才,门第作出品状,供吏部选官参考

所谓品,指的是综合士人德才、门第做出的等级评定,状指的是中正官的评语,后来中正官往往被世家大族所垄断,评定士人也仅仅根据其门第出身,九品中正制沦为培植魏晋士族的温床,垄断选举的工具,为门阀制度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屯田

曹魏

曹操为了解决军粮问题下令屯田,后来推广到各郡县

屯田分民屯和军屯,民屯由国家拨给田地,按军事编制,受国家保护,只要交税而免除徭役,可以安心生产

军屯是以士兵屯田

曹魏的屯田政策和水利工程不仅解决了军粮问题,还有利于中原地区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平定南中

蜀汉

南中是两汉时期的南夷地区,民族关系复杂,交通不便,蜀汉为了加强控制,诸葛亮出兵南中,采取“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方针,对少数民族首领孟获七擒七纵,终使他心服,不再反叛,蜀汉对南中采取羁縻政策,任用本地或本民族首领为地方官吏,使南中局势稳定,成为蜀汉的后方,同时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加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经济联系

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后期致力于北伐,共出兵五次,为了“兴复汉室”,直接目的是为了以攻代守取得战略主动,第五次进驻五丈原,病死兵中,蜀军撤退,此后蜀汉北伐再无进展

复客制和世袭领兵制

孙吴

复客制指国家允许官僚大族所占有的佃客免除赋役

世袭领兵制指东吴政权允许大族将领率领的士兵可以世袭

这些政策都是东吴为了保证豪强大族的利益而施行的

高平陵事变

曹魏后期政治败坏,司马家族控制军政大权,宗室曹爽同魏帝曹芳拜谒高平陵之时,司马懿发动政变夺取了朝中大权,曹魏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

司马分王

司马炎篡位后认为魏亡的原因在于没有给宗室分王,于是分封了27个同姓王,并给予他们极大的权力,封国中有军政大权还有军队,后来爆发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斗争

占田制

西晋

西晋借鉴了过去朝代的土地制度颁行了占田制,

①农民的占田与课田,占田指农民向官府登记所占有的土地,课田指农民需要交税的土地面积,一般来说占田数高于课田数

②户调式,农民按户缴纳绢、绵等物资

③士族地主的特权,士族地主在占田,荫客,荫亲属等方面享有特权

西晋不直接授予农民土地,而是将农民已占有的土地合法化,解除了屯田制下军事管制的强制劳动,占田数高于课田数,有利于激发垦荒积极性,但占田制下农民负担比过去更重,地主官僚的特权也更大

门阀政治

西晋

萌生于东汉,发展于三国,初步形成于西晋时期

西晋司马氏在一批士族官僚的支持下夺取政权,建国后制订了保护士族地主利益的政治经济政策,以法律制度形式将士族大家的特权固定了下来

门阀的形成造成了新的矛盾①门阀与寒门之间的矛盾②门阀之间的矛盾③皇室与门阀的矛盾

八王之乱

西晋

①晋惠帝即位后,外祖杨骏辅政,贾后为了掌权与宗室楚王合谋政变杀死杨骏,以宗室汝南王辅政,贾后又唆使楚王杀汝南王,然后以专杀之罪杀楚王,独揽大权

②贾后废黜并杀害太子,引起统治阶级内部冲突,赵王发起政变,杀死贾后,废黜惠帝,自立为王,宗室诸王不满,发动内战讨伐赵王,拥惠帝复位

③八位宗王卷入战争,史称“八王之乱”,最后东海王毒死惠帝,拥立怀帝,“八王之乱”结束

八王之乱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危机,生产无法正常进行,民族、阶级矛盾激化,统治者内战,西晋力量削弱,外族趁机入侵

五胡

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西部少数民族也在迁移,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鲜卑,史称五胡

永嘉南渡

永嘉是怀帝的年号,在这期间北方少数民族相继起兵灭亡西晋,史称“五胡乱华”,当时的战争带有严重的少数民族仇杀的性质,十分残酷,汉族官民纷纷南逃,史称“永嘉南渡”

东晋建立

西晋灭亡后南逃的北方士族和南方官僚拥立司马睿为晋王,在建康建立东晋政权,司马睿称帝,琅琊王氏的王导、王敦兄弟功劳最大,司马睿以王导为丞相,王敦为大将军,权力很大,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祖逖北伐

东晋

祖逖南渡后不甘故国倾覆,主动请缨北伐,司马睿任命他北伐,却不给他兵马和粮草,祖逖率领自己原有的部曲北上,招募士兵,冶炼兵器,在河南地区联合当地起义军大破石虎石勒军队,正当准备渡河北上时司马睿派人将其牵制,祖逖忧愤成疾最后病死,北伐随之停止,王敦之乱爆发后祖逖北伐成果化为乌有

桓温北伐

东晋

桓温三次北伐,第一次率军一直打到关中,由于未能及时进入长安,贻误战机,前秦坚壁清野,晋军乏食而退,第二次北伐一举收复洛阳,桓温建议还都洛阳,遭到朝中权贵反对,朝廷改派他人守河南,北伐成果未能守住,第三次北伐因数战不利粮草用尽而退兵

北府兵

东晋

谢安为了组织一支归中央直接指挥的得力军队,让其侄谢玄招募来自徐、兖二州的侨人或其子孙,组成军队,并进行长期严格的训练,称为“北府兵”

淝水之战

东晋

前秦统一了中国北方后大举伐晋,东晋以谢玄率八万北府兵迎击,晋军与秦军隔着淝水相望,谢玄要求秦军后退以便晋军过河决战,苻坚本想趁晋军过河时突然发动袭击,没想到一退而不可收拾,秦军溃不成军,自相践踏,晋军趁机大举进攻,大获全胜,苻坚身中数矢,逃回洛阳

淝水之战进一步确立了早已存在的南北对峙格局,东晋的胜利使南方避免了一场大的混乱和破坏,前秦的失败使一个靠军事强力维持的政权迅速瓦解

孙恩、卢循起义

东晋

司马道子之子司马元显掌权时为了建立一支自己掌握的军队,下令强征江南八郡“免奴为客”的农民当兵,这一事件成为孙恩、卢循起义的导火线

孙恩的叔父孙泰曾因聚众起事被司马道子所杀,孙恩逃到海岛上聚集力量准备报仇,司马元显征兵时,孙恩认为时机已到,在浙东登陆发动起义

孙恩死后,起义军推举其妹夫范阳大族卢循为领袖,卢循率众在东南一带坚持斗争数十年兵败身亡

孙恩、卢循起义参加群众达数十万人,坚持斗争十二年,沉重地打击了东晋门阀士族势力

元嘉之治

刘宋

刘宋文帝刘义隆,在他任上,继续实施武帝整饬吏治、抑制豪强、奖励耕织、减轻赋税等措施,刘宋前期的社会经济有所好转,国力增强,元嘉后期更是出现了少有的兴旺局面,史称“元嘉之治”

侯景之乱

萧梁

梁武帝晚年爆发了侯景之乱,东魏的大将侯景降梁不久后又叛变,并渡江围攻建康,梁武帝的子孙拥兵不救,建康城被为百余天后被破,城内饿死十余万人,梁武帝也被饿死,侯景纵兵烧杀抢掠,建康城化为焦土

侯景之乱时南方的又一次空前浩劫,也是南朝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乱后南方大部分土地被北朝所占,南朝力量更为衰弱,南弱北强格局正式形成

侨置与土断

东晋、南朝

永嘉南渡的逃民依附于有威望的大姓或官僚,这些南渡的人口叫做“侨人”,“侨户”,侨人大多数按照宗族,乡里聚居,侨姓士族,地主自然以侨人为自己的势力,东晋统治者为了笼络侨姓士族,管理侨人,在侨人比较集中的地区设置了许多侨人的原籍州、郡、县,并沿用了原有的旧名,叫做侨州、侨郡、侨县,简称“侨置”,规定侨人纳入侨置的可以免除赋役,这有利于招徕侨人,鼓励登记户口

南方原有的郡县设置则成为“土郡县”,土断时东晋和南朝废除侨置,将侨人的户籍编入土郡县的方法

东晋实行过多次土断,土断过后国家控制的户口大量增加,赋税收入也增多了

胡汉分治

北魏

北魏前期实行“胡汉分治”的政治制度,汉魏的台省和鲜卑的氏族部落制度并行

宗主督护制

北魏

五胡十六国时期,北部未南逃的大地主,他们拥有宗族、部曲,修建坞壁,训练私人武装,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武装首领,依附于他们的农民成千上万,北魏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控,曾在州郡县设置地方长官,但是面对私人武装广泛存在的现实情况,不得不依靠宗族首领或坞主管理地方,于是形成了“宗主督护制”

宗主督护,就是承认宗主在当地的势力和特权,利用他们代表北魏朝廷督护地方,承担部分地方行政责任,宗主督护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定北魏统治,但是这些宗主控制着大量的劳动力,对中央集权造成了阻碍

九品混通

北魏

北魏前期实行的赋税制度,按照国家规定,赋税并非平摊给各户,而是由地方官吏分为“三等九品”,九品是赋税高低的等级,三等是按不同等级将赋税送到不同地区,“上三品入京师,中三品入他州要仓,下三品入本州”

六镇起义

北魏后期

北魏在长城一线以北设置了六个军镇以防御柔然等漠北民族,分别为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镇兵镇将都是鲜卑人,镇民为当地汉族、其他少数民族或者内地被流放者,北魏后期,柔然进攻北魏,怀荒镇民要求开仓放粮以便抗敌被镇将拒绝,兵民愤而杀死镇将举行起义,次年沃野镇破六韩拔陵也聚众起义,其他各镇纷纷响应,次年起义军在柔然和北魏军夹击下失败

河阴之变

北魏末年

在镇压六镇起义过程中,尔朱荣迅速崛起,占领晋阳,武泰元年,胡太后毒死孝明帝,立元钊为帝,尔朱荣借口为孝明帝报仇,带兵进入长安,立元子攸为帝,操控政权,将胡太后和元钊在河阴沉入黄河,又纵兵杀死王公卿士两千余人,河阴之变后,汉化的鲜卑士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僧祇户、佛图户

北魏

北魏以宗教统治民众,佛教发展很快,寺院都有自己的田产,有僧祇户和佛图户为其劳动,僧祇户是国家拨给的劳动力,佛图户是官府拨给的犯罪百姓或官奴,僧祇户和佛图户不承担国家赋役,因此也有自耕农将田产献给寺庙,甘愿充当寺庙的佃农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北魏建国一个世纪后,对北方的统治巩固,许多遗留问题阻碍了北魏的发展,过去的制度难以存续,主要问题有:

经济落后、政令不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皇权加强,官府掌握大量荒地为改革提供条件

(二)冯太后改革

前期改革冯太后主持下进行,主要改革政治、经济制度

1)整顿吏治

改革之前,北魏在州郡县设置的地方长官不论政绩好坏,一律任期六年且没有俸禄,官吏到任后任意搜刮

改革后规定官员任期视政绩而定,规定了俸禄制度,又制订了惩治贪污的方法

经过整顿,吏治变得清明,为后来的改革提供了保证

2)三长制

北魏下令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五家一邻长,五邻一里长,五里一党长

三长选取乡里中能办事又守法的,职责是管理土地、户籍、赋税、徭役相关事务

实行三长制,有利于将中央意志贯彻到基层,完善基层统治

3)均田制

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是

1.给男子、妇人按照不同标准授田,露田用于种植粮食,桑田用于种植经济作物

2.授田不可买卖,但是可以“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

3.奴婢、壮牛都可得授田,但是又数量限制

4.地方官吏在任区得到官田,官田新旧任相交接,不得出卖,又名职公田或职分田

均田并不是均分土地,而是利用国家土地和农民原有的土地,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加强控制,以保障租调征收和徭役的征发

均田的积极意义在于限制了土地兼并,招徕了流民和豪强大家的依附农民,有助于开垦荒地发展生产

4)户调制

废除九品混通制实行定额租调制,同时也向奴婢和耕牛征收赋税,首先改变了过去混乱的赋税制度,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其次有利于限制拥有很多奴婢和耕牛的大地主

(三)孝文帝迁都洛阳和汉化改革

1)迁都洛阳

冯太后死后,孝文帝亲政,继续改革,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有利于统治整个国家,也解脱了一百多年来的平城形成的鲜卑贵族保守势力的羁绊和干扰,有利于继续改革

2)汉化改革

为了汉化改革,采取一系列措施

Ÿ禁止穿胡服,该穿汉服

Ÿ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改说汉语

Ÿ迁居洛阳的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不得归葬平城

Ÿ改鲜卑姓为汉姓

Ÿ积极提倡汉人士族与鲜卑贵族之间通婚

(四)改革的意义

这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1)整顿吏治,设置俸禄,有利于消除积弊,改造封建政权

2)均田制、三长制、户调制改革,一方面招徕普通农民发展生产,一方面限制了大地主的恶性发展

3)提倡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推动共同发展

典签

南朝

南朝时寒人担任的一项要职,南朝君主吸收了东晋方镇势力强大,威胁到中央皇权的教训,多以宗室子弟为州镇军政长官,以寒人为典签进行控制,州镇要事须典签签署方能实行,典签每年数次回京向皇帝报告情况

这是寒人的兴起,反映了皇权的加强和门阀士族的衰落

魏晋玄学

(一)产生的背景

汉代儒学神秘化、繁琐化,失去了统治思想的功能,魏晋士族门阀需要适应自身的统治思想

汉末的长期动荡,儒学传承断裂,为新的学术风气出现提供条件

(二)玄学的基本思想

玄学指用道家理论解释儒家经典《易》,玄字取自《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意为神秘深奥难测,当时士人将《老子》《庄子》《易》合称三玄

玄学主要探讨“有”和“无”的关系,最终落实到自然和名教的关系,名教指的是名分尊卑决定的礼教和道德规范

(三)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n曹魏正始时期

Ÿ何晏著《论语集解》《道德论》

Ÿ王弼注《易》《老子》

Ÿ他们继承和发挥老子的哲学,主张“有”生于“无”,名教本于自然,为名教的存在找到理论依据

n正始之后,魏晋之际

Ÿ嵇康、阮籍

由于反对司马氏而遭到破坏,在生活和思想方面采取了崇尚自然、反对名教、放荡不羁的态度

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观点,政治上主张无为,甚至主张“无君”“无臣”,被称为“贵无思想”

Ÿ向秀

向秀提出万物自生自化的观点,认为不存在自然的创造者,提出名教即自然的看法

n西晋时期

Ÿ裴頠

裴頠主张“崇有”,著有《崇有论》,针对玄学思想的流弊,裴頠提出“无”不能产生“有”,因而“无”和“无为”于事无益

Ÿ郭象是西晋中后期玄学集大成者的代表人物

吸收向秀、裴頠的思想,提出自生独化论,主张事物自生自造,独化于自然之境,进而论证礼法名教、富贵贫贱均为自然天理

(四)鲍敬言的《无君论》

两晋之际,鲍敬言继承了阮籍、嵇康的“无君”思想并加以发展,著有《无君论》,系统地提出了“无君”的主张

他认为天地是物质的自然存在,万物无所谓尊卑之分,他认为人间的痛苦是君主和统治阶级造成的,他的中心思想是“古者无君,胜于今世”,者既是对玄学的批判,又是对门阀士族的黑暗统治的抗议

佛国记

法显

东晋

法显从长安西行,自海上归来,前后共十四年,历访三十余国,带回很多梵本佛经,归国后在建康翻译,又著有《佛国记》(《法显传》),记录旅行见闻,这是研究5世纪初亚洲佛教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中外交通史和地理文化的重要资料

神灭论

范缜

南朝

南朝范缜著《神灭论》以反对“神不灭论”,文章认为“形神相即”,强调精神不能离开形体而独立存在,以“刃利”关系喻之,认为人的生理活动是精神活动的基础,否定有鬼论

另外还批判了佛教对国计民生的极大危害

该文正确阐述了形神关系,代表了中国古代无神论形神观的最高水平,从理论上摧毁了神不灭论的基础,沉重打击了佛教神学

葛洪

两晋

葛洪,两晋时人,著有《抱朴子》一书,提出道本儒末,儒道结合的观点,宣扬炼丹服药,延年益寿之术,收到大族官僚的推崇

陶弘景

南朝

陶弘景,士族出身,南朝齐梁时著名道士,擅长炼丹,将道教炼丹、养生、成仙的理论发展了一大步,建立了道教史上第一个成熟的神仙系统,将佛教,儒学中的观念充实到道教理论中去,形成了“三教合一”的新道教理论

寇谦之

北朝

寇谦之对道教进行了改造,提出了其中用于组织斗争的教义,增加礼法和服食修炼的内容,托言太上老君授予天师之位,受到北魏太武帝的信任和支持,也被宣布为国教,地位在佛教之上

建安文学

东汉末年

汉献帝的年号为建安,这一时期文学很盛,史称建安文学,诗歌成就最为显著,建安文学具有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以社会动乱、民生疾苦为题材,形成了富有忧国之思、志在建功立业,慷慨悲凉、平实质朴的风格,所谓的“建安风骨”

代表诗人有曹操父子,建安七子等

文心雕龙

南朝

刘勰

《文心雕龙》是一部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名著,系统地论述了各种文章体裁和创作方法,是前人文学批评的总结性著作,这部著作的出现反映了文学理论的提高

三国志

陈寿

一部记述三国时期的重要史事和人物的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分魏蜀吴三部,南朝刘宋时,裴松之作注,保存了大量的史料,是研究三国史的重要资料

华阳国志

常璩

东晋

《华阳国志》上起巴蜀的传说时期,下至成汉的灭亡,记载了西南地区的历史、风土及人物,《华阳国志》保存了许多不见于正史的史料

水经注

郦道元

《水经》是东汉桑钦所著,郦道元为之作注,全书以《水经》所记水道为纲,补充支流小水共一千二百五十二条,记录了所经地区地理、历史、人文状况,是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的地理名著,文笔流畅生动,具有很强的文学价值

洛阳伽蓝记

北魏

杨衒之

一部城市地理专著,以记录北魏末年洛阳的一些寺观庙塔建筑为主,同时记录了洛阳内外的壮观景象,是一部地理、历史、文学价值都很高的名著

大明历

祖冲之

祖冲之制定的历法,规定一年的天数,与近代科学测量的日数相差极小,另一项重要改革是对闰法做了新的调整,作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沿用了80年没有改动

齐民要术

北魏

贾思勰

一部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性著作,记录了农作物栽培和家畜饲育,农产品加工等方法,反映了当时我国北方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具有很高价值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