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古诗赏析秦汉魏晋南北朝.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53640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词解释古诗赏析秦汉魏晋南北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名词解释古诗赏析秦汉魏晋南北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名词解释古诗赏析秦汉魏晋南北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名词解释古诗赏析秦汉魏晋南北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名词解释古诗赏析秦汉魏晋南北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名词解释古诗赏析秦汉魏晋南北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名词解释古诗赏析秦汉魏晋南北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名词解释古诗赏析秦汉魏晋南北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名词解释古诗赏析秦汉魏晋南北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名词解释古诗赏析秦汉魏晋南北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名词解释古诗赏析秦汉魏晋南北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名词解释古诗赏析秦汉魏晋南北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名词解释古诗赏析秦汉魏晋南北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词解释古诗赏析秦汉魏晋南北朝.docx

《名词解释古诗赏析秦汉魏晋南北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词解释古诗赏析秦汉魏晋南北朝.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名词解释古诗赏析秦汉魏晋南北朝.docx

名词解释古诗赏析秦汉魏晋南北朝

名词解释

1、山水诗:

是指以自然景物特别是山川河流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

2、永明体:

齐永明(齐武帝年号,公元483——493)年间,周颙依据和模拟佛经的读音,把汉字定为四声(平、上、去、入),著有《四声切韵》(书已佚)。

接着沈约等人又根据四声和双声迭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诗歌声律中应该避免的“八病”的主张,并结合建安以来诗歌逐渐讲究对偶、词藻、用典、雕琢的技巧,创造出一种新体诗。

因它产生于永明年间,被称为永明体。

它为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古体通向近体的桥梁。

3、宫体诗:

从梁后期到陈代(531——589),诗坛上,特别在贵族和宫廷、中流行着一种轻艳柔靡的诗体,时人号之曰“宫体”。

这种诗以描绘女性体态容貌与生活为重要内容,风格绮丽轻靡。

“宫体”之名,始于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时,“宫”即太子所居之东宫。

《梁书·简文帝纪》载萧纲自己的话云:

“余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

然给于轻靡,时号‘宫体’。

4、汉赋:

汉赋有大赋和小赋之分。

大赋多写宫观园林之盛以夸炫帝王穷奢极侈的生活;在铺陈夸饰之后,篇末每每加上一个“讽谏”的尾巴,篇幅较长,规模壮阔,好些是长达千言以上的巨制;多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韵文和散文相夹杂,铺陈排比,文辞瑰丽,并喜用冷僻字眼以示高奥典雅;句式不拘,以四言六言为主,也有三言、五言、七言,甚至长达十言以上者。

句段之间常选用恰当的关联词语作为承接的机纽。

小赋多为抒情写志的作品,篇幅比较短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

5、七体:

《七发》篇幅宏大,描写铺陈,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是汉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

自此以后,这种以七段成篇的结构体制,引起后来许多作者的模仿,而形成赋体文学中的一个专体,号为“七体”。

6、四史:

《汉书》又名《前汉书》,跟《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列称为《四史》,是我国正史中的名著。

7、《史记》:

《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

它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

这五种不同的体例,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构成了《史记》全书的整体结构。

8、乐府诗:

“乐府”,原是西汉音乐官署——亦即音乐管理部门的名称,行政长官是乐府令。

后来人们把乐府机关所收集、编制保存起来的“歌诗”称为“乐府诗”或“乐府歌辞”,把其中那些采自民间的歌谣称为“乐府民歌”。

9、古诗:

“古诗”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的五言诗。

今存完整的古诗尚有四十六首。

经古今学者考证,这些诗内容风格相近,大抵都产生于东汉末年桓、灵之际的下层文士之手,已是很成熟的文人五言诗。

而这些古诗中成就最高最能代表汉代文人五言诗成就的是《古诗十九首》。

10、古诗十九首:

最早见于梁代萧统编的《文选》,他把已失去主名的十九首五言古诗,选编在一起,题名《古诗十九首》,它是东汉桓、灵时代中下层知识分子的作品,内容主要反映这些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历,这组诗风格平易淡远,语言浅近自然,抒情曲折深微,感情哀惋凄怨。

它初步奠定了我国五言诗的基础,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11、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是思想情感和艺术表现两方面的统一。

建安作家都亲身经历了汉末动乱,品尝过时局的艰辛,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离乱,抒发了伤时悯乱的感慨和渴望国家统一的抱负,在凄苦的音调里激荡着一股昂扬奋发的精神。

抒情直接,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

后人把这种新的文学风格,称之为“建安风骨”。

12、竹林七贤:

指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他们处在魏晋易代的黑暗时期,崇尚老庄,鄙视礼教,纵酒任性,寄情山水。

他们曾隐居山阳,常在竹林聚会,谈玄说理,饮酒赋诗,弹筝抚琴,无拘无束,“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其名称始见于《世说新语·任诞》。

“竹林七贤”,实际上是个名士集团。

七贤中真正能代表正始文学最高成就的只有阮籍和嵇康。

13、太康体:

所谓“太康体”,大致如刘勰所说:

“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文心雕龙·明诗》),“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益盛”(《情采》)。

即诗歌创作多追求形式之华美,内容则比建安、正始贫弱,生气与力度亦弱于建安、正始。

太康诗人追求形式华美,从积极的角度说,可以说是文学更加自觉的一种表现,其缺点是未能正确地处理好文学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14、田园诗:

这是陶渊明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

田园诗主要是描写农村的风景,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

15、玄言诗:

永嘉时,玄学清谈十分盛行,南渡后,势力有增无减。

士人为了在心理上逃避惨痛的现实,普遍将热情贯注于哲学领域,对文学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其普遍使用抽象语言来谈论哲理,使文学成了玄学的牺牲,变得枯燥无味。

这些专述老庄哲理的诗,被称为“玄言诗”,其最重要的代表,是孙绰和许询。

16、咏史诗:

以“咏史”为诗题,始于东汉的班固。

曹魏时的诗皆是专咏一事,没有结合咏史,咏怀,而左思的《咏史》八首,开创了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成为后世诗人效法的范例,这是他对中国诗歌史的独特贡献,所以前人评云:

“创成一体,垂式千秋”。

17、咏怀诗:

阮籍的文学成就,主要是《咏怀诗》,其中五言诗八十二首,四言诗十三首。

这些诗反映了他的政治思想、生活态度,尤其是对于人生问题的反复思考。

阮籍完全摆脱了对民歌的模仿,把深刻的哲学观照方式引入诗歌中来,同时巧妙地将它与一系列艺术形象相结合,使诗歌呈现出十分广阔的视野,包容了十分深沉的内涵。

在表现手段上,它多用象征寓意,形成若即若离、闪烁曲折的特点,诱导人们去反复体味,反复思索。

可以说,到了《咏怀诗》,中国古代抒情诗明显变得厚重了。

这种以组诗方式来抒发心理深层的情绪的形式,也为后人所重视。

18、潘陆:

指潘岳和陆机,他们两人是西晋诗坛的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陆机,字士衡,世称陆平原,为著名文学理论家,所作诗文讲求辞藻和排偶,开六朝文学的风气,有《陆士衡集》。

潘岳,字安仁,明人辑有《潘黄门集》。

所作诗赋辞藻华艳,长于抒情。

19、大小谢:

指谢灵运和谢眺。

谢灵运,世称谢康乐,“元嘉之雄”,是第一个大力描摹山水的作家,是山水诗之鼻祖,描写自然景物非常细致,革除了东晋诗坛玄言诗浪漫的风气,有《谢康乐集》。

谢眺,字玄晖,是齐梁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被誉为“齐梁首杰”“永明之雄”,以善于写作风景诗见长,风格自然秀逸,有《谢宣城集》。

二人均擅长山水诗,且为同族,所以后人有“大小谢”的并称。

20、汉赋四大家:

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汉赋四大家,标志着大赋的内容、风格的成熟。

其典型的代表作品:

司马相如:

《子虚赋》《上林赋》,这两篇是汉赋中最优秀,影响最深远,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

另有《大人赋》《哀二世赋》《长门赋》《美人赋》。

扬雄:

《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甘泉赋》,世称“四大赋”。

明代张溥辑有《扬侍郎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班固:

有《两都赋》闻名天下,分为《西都赋》和《东都赋》,著有《班兰台集》。

张衡:

散体大赋以《西京赋》、《东京赋》最为有名。

还有《思玄赋》和《归田赋》。

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古诗赏析

郁郁涧底松

•这首诗以鲜明的形象,充分地揭示了人才受压抑的根源,强烈鞭挞了当时腐朽的门阀制度。

•第一层:

(“郁郁涧底松”——“荫此百尺条”),这一层以“松”、“苗”对比,揭示出自然界中不合理的状况。

此层对不合理自然现象的描述,为后文正面评说蓄积了充分的声势。

•第二层(世胄蹑高位——由来非一朝——这一层由自然界中不合理的现象,进而与社会上不合理的制度联系起来,揭露出士族才拙而位高、寒士才高而位卑的现实,并指出这种腐朽的门阀制度是古已有之,已有很久的历史了。

•前一层是比兴,这一层则是直述其事,它将前一层的比兴化作了明朗的揭露和鞭挞。

•第三层(金张藉旧业——白首不见抬)这一层咏史,以历史上的不合理现象来印论前面的议论。

•这首诗借松与苗的强烈对比,揭露和鞭挞了西晋极其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对人才的压抑和摧残,抒写了自己强烈的不平和愤慨。

《登池上楼》赏析

v这是谢灵运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篇长期广为传诵的佳作。

它主要写诗人久病初起登楼临眺时的所见所感。

v第一部分(潜虬媚幽姿——退耕力不任)写他出任永嘉太守的生活和矛盾心境,亦是写他登池上楼前的复杂心情。

v第二部分(徇禄反穷海——园柳变鸣禽)。

写自己病后登楼观赏所见到的景物。

v“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联,是为历诗评家交口称赞的名句。

关于它,有一段颇为有趣的传说。

这个传说见于《诗品》引《谢氏家录》:

“康乐每对惠连,辄得佳语。

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曰不就。

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

故尝云:

此语有神助。

非我有也。

v首先,它妙在情景交融。

v通过对春光美景的拟声绘色。

表达自己久病新愈,猝见春光的欣欣之虑。

v宋吴可《学诗》:

“学诗浑似学参禅,自古圆成有几联?

春草池塘一句子,惊天动地至今传。

v金元为问《论诗绝句》:

“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v其次,从艺术表现来看,它妙在工巧而自然。

谢诗之妙,在于自然,这是一致公认的。

《宋书·颜延之传》引鲍照语说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这一联诗,其佳处正是在于不加雕饰,不用典故,自然而成,虽对偶而不露痕迹,胡应麟《诗薮》外编说它“率然信口,故自谓奇”。

v第三部分:

“祁祁伤豳歌——无闷征在今”。

写登楼所感,即抒写怀人思归的情绪。

v这首诗大量运用对偶,而且大致比较自然工整,表明谢灵运对诗歌创作艺术技巧的运用相当娴熟,造诸很深。

但这首诗雕琢太甚,斧凿痕迹明显,有些句子也较难懂。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在写景上体现出来的谢灵运山水诗创作的特色。

谢灵运山水诗的特色是写景的客观性。

他是依据他游览时体会的真实情貌,以自己独创的辞汇加以客观的精致摹绘,所以在他笔下呈现出的自然景物的特点,乃是具有客观性的独立于人境之外的,不似陶潜之将其融合于自己的主观感情之中,而与自己的生活结成一片。

对案不能食

v这首诗是鲍照《拟行路难》的第六首。

主要抒发诗人在门阀制度的压抑下,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

v这首诗是一首愤世嫉俗之作。

中心是抒发诗人在门阀制度的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慨,突出地表现了诗人耿直倔强的性格。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诗人发泄满腔的牢骚苦闷,对自身的不幸也曾有过无可奈何的长叹,但从全诗的格调看,悲哀而不颓唐,失望而不消沉,沉郁中有着洒脱,悠闲中透露出不平,自有一种雄逸豪放的风格,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不甘屈辱、自尊、而孤傲的精神状态。

正象刘熙载所说的,是“慷慨任气,磊落使才”(《艺概》)之作。

v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运用多种表现方法,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既有描写,又有议论和叙事,而在其中又始终贯穿着强烈的抒情色彩。

这几种手法的交替使用,为读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抒情主人公的生动形象,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v这首诗语言刚健、质朴;七言为主,杂用五言,两句一韵,换韵自由。

这种七言歌作体对于表达诗人的感情起了很好的作用,对此后七言古诗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夜中不能寐

v《夜中不能寐》是整个咏怀诗的第一首,可以把它看作序曲。

在这首诗中,诗人勾勒了自己孤独无偶而万感交集的忧郁形象。

v阮籍这一首咏怀之作的艺术风格,既是他个人审美经验的体现,也是时代生活的反映。

它所包含的深挚的韵致,体现出的精湛的艺术造诣和生动的艺术美感,是令人赞赏不已的

七哀诗

•六臣注《文选》吕向说:

“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叹而哀,鼻酸而哀也。

•王粲这首《七哀诗》写的是诗人离开长安向荆州避难的流亡途中所看到的乱离景象和自己无比悲痛的心情。

•《七哀诗》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真实。

陈祚明说:

“王仲宣诗跌宕不足而真挚有余。

”《七哀诗》的真实,就在于它忠实的记录了战乱的真实画面,真挚地抒发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它没有丝毫的形容和夸张,也不加任何的修辞和发挥。

但唯其真实,这幅历史画卷才能催人泪下,感人肺腑。

清人方东树评曰:

《七哀诗》“苍凉悲慨,才力豪健,陈思而下,一人而已!

白马篇

•《白马篇》又名《游侠篇》,属《杂曲歌·齐瑟行》歌辞,是诗人拟乐府之作。

•郭茂倩《乐府诗集》:

“白马者,见乘白马而为此曲。

言人当立功立事,尽力为国,不可念私也。

”所以乐府诗中以白马为题的诗都为“言边塞征战之事”的作品。

•《白马篇》是曹植前期的重要作品。

这首诗以饱满的热情写出了游侠儿高强出众的武艺和豪迈英武的气魄,歌颂了他捐躯报国,视死如归的精神。

表达了诗人崇高的爱国热忱和渴望为国立功的远大抱负。

•第一部分(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狡捷过猿猴,勇剽若豹螭。

)写游侠儿的豪侠英武。

•第二部分(“边城多警急——视死忽如归”)写游侠儿抵御外侮的英勇气概,表现他崇高的精神世界。

•诗以言志。

这首诗虽然写的是游侠英雄,其实是诗人自己的写照。

朱乾曰:

“此寓意于幽并游侠,实自况也。

篇中所云捐躯国难,视死如归,亦子建素志,非泛述矣。

•这是一首叙事诗,也是一首五言诗。

曹植在诗中运用了乐府民歌常用的铺陈手法,说明他善于向民歌吸取营养。

此诗还有一个特点:

讲究炼字炼句和运用对偶。

如“白马饰金羁”就很注意文句的华美。

而“控弦破左的,右发推月支。

仰手接飞揉,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猿猴,勇剽若豹螭。

”一连三联对偶,十分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

曹植在这方面的成就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但也开了雕琢词藻的风气。

短歌行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唐人吴兢说它是“言当及时为乐”(《乐府古题要解》卷上),却遭到清人张玉榖“何以掉其轻心”的讥译。

张玉榖认为“此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之诗。

”(《古诗赏析》卷八)。

陈沆《诗比兴笺》说:

“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

”张、陈二位的理解是符合实际的。

•曹操在这首诗中,正是抒发了人生短暂、时光易逝、功业未就的苦闷而求贤若渴的急迫心情。

表达了诗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宽广胸怀。

•第一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一层主要是慨叹人生的短暂,以揭示忧思之缘由。

•第二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一层抒写自己对贤才的真诚思慕以及归来贤才的欢迎和重视。

•第三层: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这一层八句是对以上两层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

•第四层: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一层,是诗的结尾,也是诗的主旨之所在。

诗人在最后希望贤才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归附自己,同时表明自己竭诚以待贤士的态度和实现“天下归心”的理想抱负,揭示了诗的主旨。

•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五)说它“纯是一片怜才意思”。

•钟嵘在《诗品》中说: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这首《短歌行》就是具有“古直”、“悲凉”特色。

陌上桑

■《陌上桑》一名《艳歌罗敷行》,又名《日出东南隅》,是一篇带有喜剧色彩的民间叙事诗。

■“妖童美妾,填乎绮室;倡讴妓乐,列乎深堂”。

(《后汉书·仲长统传》)

■全诗分为“三解”。

“解”是乐章的段落,犹如《诗经》的“章”,后世“词”中的“阕”,是乐曲曲调暂时的休止。

侧面描写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没有正面描写罗敷的美,而是诙谐地通过各种各样的人的反映,来烘托罗敷的美。

■从艺术效果看,这种俏皮的夸张的侧面虚写比正面实写要高明得多。

以虚写实,不对罗敷的美作具体确定的描摩,所以罗敷的美貌留给读者的印象也是不确定的,这就在最大范围内给接受主体留下了想象的余地,从而创造了一个艺术的空白,以充分发挥接受主体的审美联想,使他们把以往对女子之美的感知经验与眼前的罗敷重迭起来,从而再创造出一个新的罗敷的美丽形象。

不同接受主体心中的罗敷各不相同,但同样都是模糊而又鲜明,完美而又生动的。

■陈祚明说:

“写罗敷全须写容貌,令止言服饰之盛耳,偏无一言及其容貌;特于看罗敷者尽情描写,所谓虚处著笔,诚妙手也。

■这种以虚写实,侧面烘托的手法,也就是所谓烘云托月的手法。

《项羽本纪》

■司马迁以中国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才力和千钧笔力,以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的基本素材,用饱含同情和惋惜的笔调,通过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和军事斗争的描写,形象地展示了项羽这个悲剧英雄从崛起于民间举兵反秦、直到乌江自刎的一生经历,生动刻画了项羽具有深刻的内在矛盾的思想性格,成功塑造了项羽这位具有暴烈色彩的传奇英雄形象,再现了秦汉之际那个充满血与火的悲壮时代氛围。

全文可分为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

从开始至“沛公军砀”,写项羽随项梁在吴中起事,渡江西进,薛县召集诸将计事,立楚怀玉孙心,项梁大败定陶身死。

这是起义的发展阶段,项梁为起义的中心人物。

■第二部分:

“章邯已破项梁军”至“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此部分主要是写“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

这是楚军最强盛的时期。

■第三部分:

从行略定秦地,至“立诛曹无伤”即“鸿门之宴“。

写了项羽因沛公已占关中大怒及沛公到鸿门谢罪的情况。

暴露了楚军内部的种种弱点。

这是此后汉军转败为胜的重要原因。

■第四部分:

从“居数日”至“项王常置军中”写项羽西屠咸阳,分封诸王、放逐义帝、诸侯背叛项羽的情况。

■第五部分:

从“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至“乃引兵解而东归”,写成皋之战相持的情况。

中间写了刘邦败于彭城后复振,行反间计,项羽以烹太公威胁,刘邦受伤,约和以鸿沟为界等。

■第六部分:

从“汉欲西归”至“泣之而去”。

写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结束了这位楚霸王悲剧性的一生。

■《项羽本纪》最突出的艺术成就,在于成功地塑造了项羽这个可歌可泣的悲剧英雄形象。

■为了突出项羽的主要个性特征,作者在概括描述项羽一生事迹的基础上,着重描绘了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三件大事。

■作者不仅善于选择人物一生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几件大事来刻画人物的形象,还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的个性。

作者还善于运用烘托的手法来突出人物的性格。

正如明代凌约言所说:

“羽杀会稽守,则一府慑伏,‘莫敢起’;羽杀宋义,诸将皆慑伏,‘莫敢枝梧’(抗拒);羽救钜鹿,诸侯‘莫敢纵兵’;已破秦军,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势愈张而人愈惧,下四‘莫敢’字,而羽当时勇猛可想见也。

”(《史记评林》)

《项羽本纪》还注意渲染环境气氛。

如垓下之围,项羽慷慨悲歌,美人和之,其气氛多么浓烈,场面多么悲壮,写他英勇突围,三胜敌军,最后拔剑自刎,又是多么悲壮苍凉,慷慨激昂。

这种浓烈的悲剧气氛,不仅加深了英雄末路的悲剧色彩,也表现了作者对悲剧英雄的无限惋惜和同情。

李将军列传

■第一部分(篇首至“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写李广在文帝、景帝时的生平际遇,重点突出了他为上郡太守时对匈奴作战时的机智勇敢。

■第二部分(“居久之”至“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写在汉与匈奴进行频繁战争的时期,李广作为边将的一段经历,特别是通过一系列生活细节写李广的治军宽缓、勇敢善射及热爱士卒的名将风度。

■第三部分(“居顷之,石逮卒”至“赎为庶人”):

写李广晚年仍奋力与匈奴作战,但终不能遂其志愿,最后在贵戚卫青的倾轧逼迫下自杀身死。

■第四部分(“太史公曰”至篇末):

作者赞扬李广具有忠厚诚实的品质,虽然不善言辞,却深受人们的爱戴。

至今犹忆李将军:

李广形象的特征及其刻画

■“李广才气,天下无双”。

《李将军列传》是《史记》各篇中司马迁用力最勤的传记之一。

作者满怀钦佩景仰之情,着重记述了李广作为杰出边将的一生、对李广的英勇机智、果敢善战、精于骑射的非凡才干和热爱士卒、清廉简易的美好品格作了细致的记述和热情的赞颂,对他的不幸遭遇也倾注了深切的同情,而对封建统治者的任人唯亲、刻薄寡思,则流露出了极大的不满和愤慨。

■主要方法:

抓住才高世戾的特点,极力进行描摹刻画。

■一、才高——飞将军李广的绝代将才

■1、李广的才,首先反映在他的武艺上,而其武艺的特点又集中反映在骑射上。

■李广善射,贯彻始终,全篇写李广善射的文字比比皆是,如射雕者,射白马将,射追骑,射石,射虎,射裨将等。

■2、李广不仅有骑射的精湛成功,还具有杰出的谋略和胆识,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将才。

■“是必射雕者也”——“果匈奴射雕者也”——疑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前”——然后是“下马解鞍”——还进一步挑战,射杀白马将”——最后是“纵马卧”。

■3、司马迁还通过叙李广被俘而冒死逃归的事件,进一步刻画了李广的顽强忠勇。

■4、李广为人清廉,爱护士卒。

■“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5、李广的为人还有则毅、磊落的特点。

■二、世戾——一代将才的不幸命运

■司马迁写李广有一个明显的特点:

一方面他热烈地歌颂李广是一个盖世无双的将才,另一方面则又专写他的挫折,并以此为暗线,他深刻地写出了李广一生的不幸遭遇。

■汉文帝一面赞赏李广的才略,一面却发出了“子不遇时,如今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的感叹。

■到了武帝时代,依然“才韪而世戾”。

■司马迁对最高统治者集团的揭露和鞭挞,通过描叙李广之死而推至顶点。

艺术特点

■1、善于剪裁。

■2、善用对比手法。

■3、细节描写、渲染夸张等手法的运用也很成功。

总之,这首诗通过对晚登三山回望京邑所见春江晚景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京邑生活的无限留恋和急切的思归之情。

此诗在艺术上十分成功。

(1)精妙绝伦的景物描写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2)语言精美,意韵和谐,是此诗的又一特色。

诗人既注意语言的雕琢,又注意流畅自然,使这首诗的语言既精警工丽,又圆美流转。

全诗一韵到低,又有不少对使工整的句子,读起来音韵和谐,珠圆玉润。

(3)典故的妙用,也是这首诗的一个特点。

全诗四处用典,并且都是两两连用。

开头用王粲和潘岳望京邑来比喻自己回望京邑,后面用王粲诗和《诗经》中的思归之情喻自己的思归之情,运用得贴切自然,毫无生硬和堆砌之感。

这几个典型的成功运用,对于抒发诗人留恋京邑和思归之情起了很好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