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26275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

农业结构逐步优化,畜牧水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畜牧水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从2000年的32.89%提高到2005年的42%。

工业结构调整呈现积极变化,规模工业产值由2000年的7.2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7亿元,规模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由2000年的25.54%提高到2005年的49.6%;

工业集中区成为经济发展的亮点,伊岭工业集中区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到2005年,已有圣康药业等46家企业落户,完成工业产值1.85亿元。

商贸、交通等传统服务业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信息、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2005年,邮电业务总量1.4亿元,比2000年增长225%,年均增长26.6%;

全县电话普及率达到42%,移动电话普及率25%,分别是2000年7.27倍和13.5倍,互联网用户达到2.3万户,比上年增长26.9%。

3、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

全面推进以县城为中心、中心集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建设。

新建了香山河公园、狮子山公园、县城文化中心广场、兴武大道、红岭大道、东鸣路、江滨路,拓宽了宁武叉路口、府城叉路口、太平叉路口等三个县城出城路段,完成了兴武大道、灵源路、东鸣路等街道的美化亮化工程,交通大厦、供水大厦、供电大厦、国土大厦、教师新村等一批标志性建筑相继建成,县城道路面积由2000年的138.5万平方米扩大到2005年的148.5万平方米。

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00年的7.5平方公里扩大到2005年的8.9平方公里,锣圩、马头、太平等集镇得到进一步拓宽和改善。

县城供排水设施较大改善,日供水能力由2000年的7万立方米提高到2005年的7.7万立方米,排水管道总长达20公里。

4、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以县城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建设了都南高速公路(武鸣段)、武鸣至里建一级公路,完成了罗波至宾阳思陇三级路及府城至仙湖、平良至板新、东江至邓吉等17条乡级道路的新建和改造,全县通车公路里程达1741公里。

供电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投入3亿多元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雷村220千伏变电站等供电设施建设。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投入资金13425万元,建成项目1020处(项),完成水库除险加固38座、防洪工程3处、渠道防渗416公里、小型治旱工程617处,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

10家国有工商企业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2家基本完成改制。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成立了行政审批办证大厅,审批程序逐步规范化、科学化。

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设立了国库支付中心、政府采购办,政府报帐及采购制度日趋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基本建立。

农村税费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及附加的农业特产税。

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绩,“十五”期间,全县累计利用外资2000万美元,实际利用县外资金10亿元,分别是“九五”期的1.37倍和13倍。

6、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05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410元,年平均增长5.7%;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322元,年均增长8.03%。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累计新增就业岗位2.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的预期目标以内。

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企业退休人员全部实现社会化管理。

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成效,共投入扶贫资金1307万元,解决8.6万人交通难问题,建设人畜饮水工程160多处,解决12.12万人饮水难问题,全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64%,比2000年提高22个百分点。

7、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科技进步工作成效显著,实施科技示范项目75项,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98%,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达到97%。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五年共投入建设资金8000多万元,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新建校舍10万平方米,全县初中毕业升学率达64%。

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修建了县城文化中心广场、316个乡村文化站和社区文化活动场所,举办了“三月三”歌圩、九月新创民歌大赛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武鸣歌台演出活动,创建了131个文明村镇、8个文明社区、406个文明单位。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修建和改建了疾病控制中心、县人民医院、中医院、更昌医院门诊楼及16个乡镇卫生院的病房;

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73.38%。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保持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的预期目标以内。

进一步推进政务、村务公开,完善村民自治及社区民主管理制度。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得到加强,建立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积极做好调处和信访工作,全县社会稳定。

二、“十一五”时期的发展环境和形势

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县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

综合各种因素来看,这一阶段是我县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重要阶段,经济社会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从宏观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

国家宏观环境总体趋好,全国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期;

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

加快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每年在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经济园落户武鸣;

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首府南宁市加快推进区域性国际化城市建设步伐,实施“退二进三”战略等为武鸣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新的发展机遇。

从我县来看,中央、自治区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有力地推动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增长;

我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加深,将为武鸣县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进区域合作,提供良好的平台;

行政区划调整,武鸣作为毗邻首府南宁市最近的县份,将进一步增强南宁市对我县的经济辐射,为武鸣承接南宁市和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提供了机遇,拓宽了发展空间;

特别是几年来,我们坚持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探索符合武鸣发展的新路子、新办法,提出了建设环境优美的新兴的现代化工业城市的发展战略,坚持把扩大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投资环境逐步优化,产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我县已具备加快发展的实力和潜力。

未来一段时期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凸显期。

我县作为后发展地区,经济基础较差,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小;

工业项目规模小,工业化水平较低;

财源发展不足,财政收支困难;

城镇化水平提高不快,仍处于较低水平;

利用外资规模小,对外开放没有重大突破;

“三农”问题仍然突出,农产品加工水平提升不快;

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不平衡。

这些矛盾和问题都将增加我县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难度。

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克难攻坚,就能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第二章指导思想及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促进结构调整,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面推进富裕武鸣、文化武鸣、生态武鸣、平安武鸣建设,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努力把武鸣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的新兴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和具有壮族人文特色的南宁市副中心城市。

二、战略目标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努力,全县经济发展登上新台阶;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科技教育文化事业有较大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跨越,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社会文明跃上新水平;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

经济总量及结构。

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1亿元,年均增长12%,人均GDP达到1870美元,比2000年翻1.37番;

财政收入达到6.8亿元(其中县本级4.8亿元),年均增长1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70亿元(其中县本级100亿元),年均增长2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3亿元,年均增长15%;

三次产业比重调整到32:

39:

29。

城镇化进程加快。

城镇化水平提高,城市功能完善,城市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增强。

2010年城镇人口达到28万人,城镇化率40%以上。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形成以国道、省道、县道为主骨架的公路网络,农村道路硬化率达到80%以上;

建立完善稳定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供电质量不断改善。

建立安全有效的供水保障体系,水利骨干渠道硬化100公里以上,输水能力和水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

生态环境保持良好。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2010年森林覆盖率44%,城市绿化覆盖率42.5%,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95%。

生态文明村达到50%以上,生态家园户达5万户以上。

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

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十一五”累计利用外资6000万美元,累计引进国内资金100亿元。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3万元,年均增长8.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年均增长6.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各项社会事业更加进步。

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科技与经济得到有效结合,“十一五”期间,申报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企业2—3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20%以上,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98%以上,农作物新品种良种覆盖率98%以上。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10年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小学毕业升学率达到99.9%,初中毕业升学率80%以上,实现高中进县城,基本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控制在380/10万人以内,社区卫生服务覆盖城镇人口达到90%以上,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率85%以上。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完备,人民的各项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第二篇建设富裕武鸣

第三章实施“工业富县”战略,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树立工业是城市经济脊梁的思想,按照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要求,加大工业投入,调整工业结构,提高工业综合竞争力。

调整优化工业发展布局,加快伊岭工业集中区和集镇工业小区建设;

依托资源优势和现有基础,着力培植农产品加工、医药制造、建材等优势特色工业,培育发展具有市场前景的化学工业及配套工业,大力培植支柱企业。

到201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预期达到9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9亿元以上。

一、调整优化工业发展布局

按照产业体系配套、产业集群、个性发展的要求,未来武鸣工业布局分为伊岭工业集中区、华侨投资区和集镇工业小区三大工业组团。

伊岭工业集中区规划面积8000亩,其中城南工业区规划面积3000亩,主要布局发展制药、农产品加工、生物工程、光机电一体化、高新技术产业等;

城西工业区(含大皇后工业区)规划面积5000亩,与华侨投资区连成一片,主要布局发展精细化工、生物工程、燃料酒精、金属材料加工等。

伊岭工业集中区主要布局发展一类工业,控制发展二类工业,禁止布置三类工业。

积极推进集镇工业小区建设。

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集镇(农场)建立工业小区,重点支持锣圩镇工业小区和东风农场工业小区等建设,鼓励发展一类工业,选择性发展二类工业,禁止布置三类工业。

二、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

围绕壮大工业集中区经济,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的目标,加强工业集中区投资环境建设,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优惠政策,加快工业集中区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便捷的“一条龙”服务体系,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创新集中区经营理念,引入多元化投资主体,积极推行市场运作方式,吸收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园区开发建设,形成“政府主导、企业经营、市场运作、多元投入、滚动发展”的园区开发经营格局。

切实抓好园区项目研究论证、筛选、储备、策划、包装等各项前期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项目及企业落户工业集中区,壮大产业规模与效益,使之成为环境优美、体制先进、设施齐备、服务高效的新型工业园区。

到2010年工业集中区工业产值预期达到63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比重达到70%。

三、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立足农产品、矿产等优势资源,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大力培植制糖、淀粉、水泥、超细碳酸钙等特色工业,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

1、农产品加工业。

充分利用我县蔗糖、木薯、粮油、果蔬和畜禽产品等丰富资源,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产品档次,开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到2010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预期达到25亿元以上。

制糖工业。

在抓好“第一车间”生产,稳定甘蔗种植面积基础上,积极发展高产高糖新品种,确保原料蔗的供应;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把目前甘蔗日榨能力从9000吨提高到14000吨,年榨甘蔗总量达到180万吨以上,做强制糖产业。

“十一五”期末,制糖工业产值预期达到8亿元以上。

淀粉工业。

大力推广高产高粉新品种及套种技术,确保淀粉工业得到优质充足的原料供应。

走原料基地化、生产集约化、产品系列化、产业集团化的发展路子,鼓励、引导现有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进行整合,形成若干个企业集团,增强市场竞争力。

到2010年,培育年产5万吨淀粉、总资产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或集团3—5个;

全县年产普通淀粉达到25万吨以上,变性淀粉10万吨以上;

淀粉工业产值预期达到10亿元以上。

畜禽加工业。

充分利用我县畜禽产品丰富的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区内外大型企业,培育发展畜禽加工业,按照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要求整合畜禽业,形成饲料生产、种禽繁殖、屠宰、加工、内外销售、技术服务六位一体的产业体系,提高养殖、加工的集约程度,增强产品竞争力。

到“十一五”期末,畜禽加工产值预期达到5亿元以上。

果蔬加工业。

依托我县果蔬资源优势,积极引进水果加工企业,发展果汁、果酱、果脯、果酒和罐头等系列产品。

培育扶持蔬菜配送龙头企业和加工龙头企业,建设蔬菜清洗、分级、包装、冷藏等大型配送加工中心,大力发展具有出口潜力的蔬菜罐头、速冻菜、脱水菜、蔬菜汁(粉)、蔬菜脆片以及膨化蔬菜和保健蔬菜。

2010年,果蔬加工业产值预期达到1亿元以上。

粮油加工业。

依托我县优质香米、油料资源优势,培育发展优质香米、油料加工业,积极引导粮食加工企业加大技改力度,引进先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创建名牌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

到“十一五”期末,粮油加工业产值预期达到1亿元以上。

2、医药制造业。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走以中医药制造为主,生物制药、畜禽药物等共同发展的路子。

以城南工业区为依托,建设制药工业园,支持德固赛、圣康、健丰、桃源、桂中等制药企业做大做强,形成制药产业集群,并尽快将其培植成新兴的支柱产业。

到2010年制药业产值预期达到10亿元以上。

3、建材工业。

把建材工业作为优势产业来培育和发展,采用干法旋窑工艺改造现有水泥企业,力争建设年产120万吨干法旋窑水泥项目;

依托周边大型水泥企业,发展水泥粉磨站、水泥制品;

抓好石灰石建材产品的深度开发,力争建设年产30万吨纳米碳酸钙项目;

积极开发页岩砖、煤渣砖、水泥砖及其它轻质新型建筑材料,淘汰传统的粘土砖墙体材料。

到2010年,建材工业产值预期达到10亿元以上。

四、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

化学工业。

把发展精细化工作为武鸣化工产业发展的重点,抓好蔗渣、糖蜜、木薯等综合利用,推进制糖、淀粉向生物化工领域延伸,力争建设年产30万吨燃料酒精项目;

鼓励淀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开发造纸专用淀粉、纺织专用淀粉、饲料专用淀粉、食品专用淀粉、建材专用淀粉等系列精细化工新产品、新材料;

引导化肥生产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扩大生产规模,开发尿素等新产品;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利用丰富的澎润土资源,发展活性漂土等化工产品。

到2010年,化学工业产值预期达到15亿元以上。

配套工业。

抓住广西目前发展重化工业、铝材工业等大型工业的机遇,依托毗邻首府南宁市的区位优势,主动接受大工业基地的带动和辐射,发展铝材及机械等配套型工业,发展与现有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有关联的电子信息业。

五、大力培植支柱企业

落实国家、自治区扶持骨干企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现有企业通过扩大增量、延伸产业、吸纳股份等多种途径,加速扩张,形成一批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支柱企业。

高度重视规模企业发展,选择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集中力量加以扶持,建设骨干企业梯队。

力争到2010年,县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50家以上,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0家以上,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10家以上。

第四章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力争到2010年实现农业增加值33亿元,年均增长5%;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年均增长6.3%。

(一)建设农业优势产业基地

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以产业优势为依托,按照“突出重点,凸显特色”的原则,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围绕优势产业,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形成粮食、糖料蔗、木薯、蔬菜、水果、速生丰产林、中药材、香料、花卉苗木、畜牧水产等十大农产品基地。

粮食产业基地。

在城厢、太平、双桥、锣圩、府城、陆斡、两江等粮食主产区,巩固25万亩优质谷生产基地,优质谷种植面积占水稻种植总面积比重达到90%以上;

在陆斡、府城、两江等建立5万亩连片优质香米生产基地;

在城厢、双桥、太平、宁武等建立5万亩甜玉米生产基地;

在两江、马头等建立3万亩优质红薯生产基地。

全县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0万吨左右。

糖料蔗产业基地。

建立35万亩高产高糖糖蔗生产基地,在府城、仙湖、陆斡、宁武、锣圩、城厢等建立30个万吨原料蔗村,100户以上1000吨专业户。

甘蔗良种覆盖率100%,全县甘蔗总产量稳定在180万吨以上。

木薯产业基地。

在太平、宁武、锣圩、城厢等建设5个万亩高产高粉木薯示范区,全县木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左右,鲜薯总产量90万吨以上。

蔬菜产业基地。

在城厢、太平、双桥、陆斡等建立5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在城厢、双桥、宁武、锣圩、陆斡等建立8万亩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在太平建立万亩西红柿生产基地。

水果产业基地。

在城厢、双桥、府城、仙湖建立5万亩标准化龙眼生产基地,在宁武、两江、陆斡建立2万亩优质菠萝生产基地,在宁武、锣圩、灵马、府城建立5万亩优质柑橙生产基地。

速生丰产林基地。

在灵马、仙湖、府城、两江、罗波、马头等巩固现有速生丰产林基地。

中药材产业基地。

在锣圩、府城、罗波等建立5万亩中草药材生产基地。

香料产业基地。

在两江、马头、太平建立3万亩八角、玉桂生产基地。

花卉苗木产业基地。

在城厢、双桥建立万亩花卉苗木生产基地。

畜牧水产产业基地。

建立100头养猪大户1000户以上,1万羽养禽大户1000户以上,建设2000头奶牛养殖基地,建设万头肉牛养殖基地,建立皇后标准化罗非鱼养殖基地,到2010年,全县肉猪出栏量达到130万头以上,家禽出栏2000万羽以上,水产品产量达到3.6万吨以上,力争到2010年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3以上。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坚持用现代工业理念狠抓农业产业化建设,以市场、加工、运销、储藏为重点,以特色和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带起一个产业(基地),连接一个农户(即龙头+基地+农户),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通过合作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工农一体化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重点抓好粮食、甘蔗、木薯、果蔬、畜牧、水产、中药材等10个农业优势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

到2010年,农产品加工率由目前的29%提高到40%以上。

(三)、推进农业科技化和标准化生产

建立完善县、镇、村三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队伍,发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推广组织,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提高农业科技的覆盖率。

继续实施“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场,加快品种选育、改良和引进,全县农产品优良品种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

完善农机服务体系,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使农业机械化率达到80%以上,其中机耕作业面积达到80%以上,水稻机械收割面积50%以上。

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管理,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品牌建设,推进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引导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

进一步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和动物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抓好免疫工作,加强产地检疫,强化动物产品检验;

建立完善重大动物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加强疫情监控。

(四)、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协会

鼓励、引导农技推广、购销合作、技术研发等部门和龙头企业、农村经济能人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培育农产品行业协会,制定和完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协会管理制度,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协会健康有序发展。

力争到2010年,发展注册会员100人以上运作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家,建立甘蔗、瓜菜、水果、畜禽、水产等主要农产品行业协会5个以上。

(五)加快发展劳务经济

鼓励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

发挥就业服务中心、劳动力市场的组织协调作用,广泛收集、发布用工信息,加强与广东等省的劳务输出合作,开拓劳务输出渠道,扩大劳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