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知识点整理预习复习必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26601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知识点整理预习复习必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知识点整理预习复习必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知识点整理预习复习必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知识点整理预习复习必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知识点整理预习复习必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知识点整理预习复习必备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知识点整理预习复习必备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知识点整理预习复习必备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知识点整理预习复习必备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知识点整理预习复习必备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知识点整理预习复习必备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知识点整理预习复习必备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知识点整理预习复习必备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知识点整理预习复习必备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知识点整理预习复习必备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知识点整理预习复习必备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知识点整理预习复习必备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知识点整理预习复习必备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知识点整理预习复习必备Word下载.docx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知识点整理预习复习必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知识点整理预习复习必备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知识点整理预习复习必备Word下载.docx

(12)《窃读记》选自《英子的心》,作者林海音,台湾苗栗人,现当代作家,她创作的小说《城南旧事》被改编成电影并获得诸多奖项。

(13)《论语》十二章。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14)《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所写。

毛泽东,字润之,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

(15)《植树的牧羊人》作者让·

乔诺,法国作家,电影编剧。

(16)《走一步,再走一步》选自《心理学与成长》,作者莫顿·

亨特,美国作家,心理学家。

(17)《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作者是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和军事家,题目中的“诫”是告诫,劝勉的意思。

(18)《猫》的作者郑振铎,现代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19)《鸟》的作者梁实秋,原名治华,字实秋,浙江杭县人。

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20)《动物笑谈》的作者是康拉德·

劳伦兹,奥地利(国别)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代表作有《所罗门王的指环》《狗的家世》。

获得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1)《狼》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清代文学家。

郭沫若对其作品予以高度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22)《皇帝的新装》选自《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

安徒生,丹麦著名童话作家,代表作有:

《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夜莺》、《海的女儿》、《拇指姑娘》等。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

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23)《天上的街市》作者郭沫若,原名郭开贞,现代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戏剧《屈原》《虎符》等。

(24)《女娲造人》袁珂—《神话故事新编》:

以时间为序,记叙了女娲造人的全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

文中处处充满了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

(25)《伊索寓言》大部分是动物语言,少部分以神或人为主人公。

往往简洁客观地叙述一个故事,最后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

它们篇幅短小而寓意深刻,语言不多却值得回味,艺术上成就很高。

特别是动物寓言部分,广泛采用拟人手法。

作为古人智慧和结晶,《伊索寓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

书中不少内容是影射当时社会现在现实的,如《农夫与蛇》的故事就告诫人们对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

《伊索寓言》还有不少故事是借动物形象嘲讽人类缺点的.像《蚂蚁和蝉》讽刺好逸恶劳。

课内重点语段分析

一、记叙文阅读答题要点

(一)概括题:

who+what+how

1整体概括:

重点人物、重点情节、最终结果。

2.分层概括:

注意线索;

摘抄情感态度相关的词语;

先分层,后概括。

(二)赏析题

1句子赏析

1修辞手法a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了……

B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了……

2人物描写:

这是……描写,生动形象(细致)地写出了……表现了……为下文故事情节额发展作铺垫

3.环境描写:

(雨雪):

渲染气氛(凄清冷寂、温馨、伤感)、作铺垫、烘托心情、表现性格。

2.人物赏析:

摘抄+故事情节+人物描写

(三)作用题

标题作用:

点明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点明中心(表现情感)、点名内容、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等。

段落作用:

a开头段:

结构作用—总领全文、引起下文、开篇点题、作铺垫

内容作用—分析表达方式(抒情、描写)

b中间段:

结构作用—承上启下、作铺垫

内容作用---分析表达方式(抒情、描写)

C结尾段:

结构作用—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照应标题

内容作用—点名深化主旨(人物情感、精神品质)

环境描写作用:

同上

词语描写作用:

动词,形容词语境义+特性

含义题:

标题含义:

表层含义(本义)+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

词语含义:

句子含义:

主旨句,联系情感,人物精神品质,比喻义,还原本义

感悟题:

引,议、联、结

《春》

1.“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能否调换顺序?

不能。

这一句运用排比描绘花色的鲜艳、缤纷。

句中的三种颜色和前文的“桃树、杏树、梨树”一一对应,所以不能调换顺序。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中的“闹”字用得好不好?

有什么表达效果?

“闹”字写出蜂喧蝶舞的场面,不仅烘托出花香之浓,花蜜之多,而且还使画面具有一种动感,进一步表现果树开花的繁荣景象。

3.第⑤段首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第⑤段首句运用了引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从触觉角度写春风的和煦。

引用南宋志南和尚《绝句》中的诗句,将春风比喻成“母亲的手”,用“抚摸”巧妙地表现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4.“雨是最寻常的,……全笼着一层薄烟。

”这一句写出了春雨的哪些特点?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多、细、密、闪亮

《济南的冬天》

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去掉“声”字可以吗?

为什么?

不可以。

“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的北风而已,如果去掉“声”就说成了“没有风”,那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

和文章什么地方相呼应?

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协调,有一字传神之效。

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3.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

“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句子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摇篮”,写出了山的小巧秀丽,又用拟人显出感人的脉脉温情。

躺在摇篮里享受母亲体贴入微的抚爱,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的了,况且小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秀美的睡态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温暖、舒适的特点。

4.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句子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成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情态可掬,粉色羞容以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

通过比拟把本来没有生命、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秋天的怀念》

1.“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中的“扑”“抓”“忍”说明了什么?

从母亲“扑”过来,“抓”“我”手的动作,可以体会到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内心感受,害怕“我”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

“忍”字写出了母亲尽管自己十分悲痛,却抑制悲痛去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

2.文章为什么取题为《秋天的怀念》

《散步》

1.第④段景物描写起什么作用?

这一段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富有诗意。

用景物烘托作者一家散步时祥和、欢乐的氛围,也暗示了母亲将随着季节的轮回而获得新的活力。

3.如何理解“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句的含义及作用?

“我”和妻子人到中年,站在人生的中点上,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

对上,肩负着赡养老人的义务;

对下,肩负着培养教育子女的重任。

形象地表明了“我”对生活的使命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在文段中的表达作用。

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非常悦耳。

2.作者写百草园这个乐园内容丰富、趣味无穷。

若请你来赏析第②段,你认为有哪些精彩之处?

请找出一处说说你的理由。

(1)第②段的形容词用得精彩,如用“碧绿”“紫红”,既准确地描写了这些植物的颜色,又给人以明艳美丽、充满生气的感觉。

(2)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先用两句“不必说……也不必说……”从整体上勾勒出作者对百草园的印象;

“单是……就……”从局部强调了“泥墙角一带”,这是一种顺序。

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

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生动。

《猫》

1.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出了猫外貌的可爱。

2.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滚来滚去”这一动词富有表现力,形象地写出了猫活泼、可爱的情态。

3.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扑”和“抢”用得好,运用动作描写突出小猫的活泼好动和惹人喜爱。

4.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2.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第二只猫丢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

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于是才有不想马上养猫的想法。

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

“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它致使它后来死在邻家屋脊之上,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由于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反而触发自己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于是才有永不养猫的想法。

二、文言文阅读

8《世说新语》两则

一、生字读音。

陈寔(shí

)在不(fǒu)谢道韫(yù

n)无奕女(yì

)王凝之(ní

ng)

二、句读停顿:

①与儿女/讲论文义②白雪纷纷/何所似③撒盐空中/差可拟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⑤陈太丘与友/期行⑥君与家君/期日中⑦元方/入门不顾

三、特殊用法的文言词语

(一)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句末语气词,相当于"

吗"

?

(二)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

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

今义:

指儿子和女儿。

2.陈太丘与友期行:

约定,动词。

今义:

日期,名词。

3.太丘舍去:

古义:

离去、离开今义:

前往。

4.下车引之:

拉。

引用。

5.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

照顾或顾客。

(三)一词多义

1、而:

俄而雪骤:

与“俄”构成副词性词组“俄而”,表时间短促,可译为“不久”等。

相委而去:

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然后”等。

2、之: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人名)下车引之(代词,他,代元方)

(四)解释下列词语

君:

对对方的尊称,您 

尊君: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

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

《陈太丘与友期》 

①相委.而去.委:

丢下去:

离开②下车引之..引:

拉之:

代词,他③乃至乃:

才④则是无信则:

《咏雪》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内集:

家庭聚会

②俄而..雪骤:

俄而:

不久

③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欣然:

高兴地似:

④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

差不多拟:

相比

⑤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

风起。

”未若:

不如因:

凭借

⑥即.公大兄无奕女即:

五、句子翻译【特殊句式及难译易错句】

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省略句)

太丘丢下他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跟别人约定一起出行,丢下别人自己就走了。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朋友很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进入大门不回头看。

4、与儿女讲论文义。

跟子侄辈一起谈论诗文。

5、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倒装句)

哥哥的儿子胡儿说: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6、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哥哥的女儿说:

不如把它比作柳絮乘风而起。

六、内容理解: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点拨:

融洽欢快轻松。

2、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

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1)“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

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2)“柳絮”一喻好,不仅讲究形似更是神似,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3.文章最后写道: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你以为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

答:

补充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赞赏道韫的才气。

4、《陈太丘与友人期》一文给我们的启示是:

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

七、人物形象:

1、文中对谢道韫的评价如何?

聪明有才学。

2、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

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

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

”表现得较为有礼;

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

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3、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

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4、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

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

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

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

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5、主题归纳(多角度思考)

元方:

明事理、懂礼识仪;

友人:

不守信用、不懂礼貌、知错能改启示:

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6:

(1)除“柳絮”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比喻词吗?

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吗?

词:

鹅毛、鸭绒、扬花、梨花、花絮、飞花,

句:

①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你知道哪些有关诚信的的词语或名言?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故事?

词语:

一言九鼎,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名言:

言必行,行必果金诚所至,金石为开

故事:

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王冕四岁画画曹植七岁做诗

12《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复习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20篇,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政治上主张“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

二、生字注音

论(lú

n)语不亦说(yuè

)乎愠(yù

n)三省(xǐng)传(chuá

n)不习乎逾(yú

)矩(jǔ)罔(wăng)殆(dà

i)哉(zāi)箪(dān)陋巷(xià

ng)堪(kān)肱(gōng)笃(dǔ)志陬邑(zōuyì

三、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

第一章原文: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字词解释:

时:

按时说:

通“悦”,愉快朋:

志同道合的人愠:

生气,发怒君子:

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译文:

孔子说:

“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

有志同道

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3.课文探究:

第1句:

讲学习方法第2句:

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

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原文: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1.字词解释:

日:

每天三省:

多次反省。

省;

自我检查、反省。

三:

泛指多忠:

尽心竭力信:

真诚,诚实传:

老师传授的知识

2.译文: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

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课文探究: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第三章原文: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

通:

“又”,用于零数和整数之间立:

独立做事情惑:

迷惑、疑惑

逾:

越过、超过矩:

规范、规范

2.译文:

“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

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

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

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3.课文探究: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原文: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

旧的知识知新:

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

可以凭借。

以:

凭借为:

做,成为

“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3.课文探究:

本章谈学习方法。

(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

第五章原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

表转折,却。

罔: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

疑惑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

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相结合。

第六章原文: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贤:

贤德、高尚箪:

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堪:

能忍受乐:

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贫乐道的品质。

(学习态度)

第七章原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之:

代词,指学问和事业好:

喜欢、爱好乐:

以……为乐趣

“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

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

以学习为快乐

第八章原文: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饭:

吃饭名词作动词水:

冷水肱:

胳膊于:

对于

“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提倡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第九章原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焉:

于此,在其中择:

选择善者:

好的方面,优点从:

跟从、学习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如果发现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本章讲学习态度:

向一切人学习。

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十章原文: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川:

河、河流逝:

流逝斯:

这舍:

舍弃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