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制度.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26728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2.6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旗制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八旗制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八旗制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八旗制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八旗制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八旗制度.ppt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八旗制度.ppt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八旗制度.ppt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八旗制度.ppt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八旗制度.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八旗制度.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八旗制度.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八旗制度.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八旗制度.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八旗制度.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八旗制度.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八旗制度.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八旗制度.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八旗制度.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八旗制度.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旗制度.ppt

《八旗制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旗制度.ppt(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旗制度.ppt

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清朝时期特有的一种以满洲人为主导的军事社会组织,它以军事化的方式将满洲社会的军政、生产、司法、宗族融合在这一制度的管理之下。

八旗制度是清朝统治者能够占领中原的基石,因此它一直被历代皇帝视作根本。

八旗军军旗式样,八旗军盔甲式样,八旗玉印碧玉,八旗分部示意图,八旗制度起源,八旗制度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进入明朝以来,女真族处于奴隶社会的末端,他们互不同属,缺少统一的组织机构,各部的女真为争夺统治权力混战不断,给女真各部带来了苦难。

在混乱中,努尔哈赤的实力不断的得到发展壮大,统一了女真各部,结束了战乱。

之后,他对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了分析,适当的调整了策略,建立了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八旗制度。

但是,明朝在对待当时女真的政策是“分而治之”所以,在努尔哈赤起兵之后,明朝更是想用这样的政策来削弱女真的力量,使其分散,来达到进行全面统治的目的。

于是,努尔哈赤自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至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的22年时间里,先后八次赴京朝贡,对明朝的政策、军事、经济等方面都有了深刻的了解,对明朝的腐朽也有了深刻的了解。

因此,面对清王朝的统治政策,努尔哈赤必然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不断的发展壮大自己和巩固自己的势力,八旗制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

女真人原先只是一个部落组织,满洲也是由部落发展过来的。

在原来的女真人氏族时期就存在着作为生产和军事行动的组织形式“牛录”,八旗制度就是起源于牛录制度。

牛录制度,牛录制是满族的一种生产和军事合一的社会组织。

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

狩猎是女真人的主要生活方式之一,女真人除了单独狩猎外,最重要的还是集体狩猎。

团体狩猎时,每人出一支箭,十人为一牛录,其中有一个首领叫做“牛录额真”,所属的九个人听他的指挥。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的三个阶段,1、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至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努尔哈赤开始了统一建州女真本部的战争,此为八旗初编牛录的第一阶段。

这时进行的是女真本部的战争,人员多为满洲女真人,由于战争的节节胜利,人口和土地的不断增多,其军队的人数至少已经达到了上千人,于是,努尔哈赤整编队伍,努尔哈赤把从战争中合并而来的各部落的头领组织起来,规定每300人编一牛录,每牛录置一名牛录额真,其下有代子二人作为副手。

每五牛录置甲喇(l)额真,每五个甲喇构成一个“固山”即旗。

这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凡是满洲的成员皆隶属于满洲的八旗之下。

随着满族人口的不断增加,并非所有的满族人都可以披甲上阵。

2、到了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至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完成了建州女真的统一,建立四旗,为第二阶段。

努尔哈赤在完成女真各部的统一后,他又向四周的其他各部进行了征服,其他各部也在不断的向努尔哈赤归附,女真的统治区域也越来越大。

于是,努尔哈赤开始整编自己的队伍,到了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设黄、红、白、蓝四旗,旗皆是纯色,每个旗有300百人,为一牛录,共有300旗,其中还包括约100个已经满族化的蒙古牛录,纯粹的满洲牛录只有210个。

此时,努尔哈赤运用各部的首领为长官来对各旗来进行控制,实际的控制权则在努尔哈赤的手中,从此,牛录成为满洲军队,民户以及生产的基本组织单位。

3、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到四十年(1615年)努尔哈赤统一海西三部,为第三阶段。

此时,努尔哈赤在东北的统治扩大且居于稳定的状态,他所统治的除女真外,还有蒙古人、汉人等不同民族,原先的四旗已经不能满足其中央集权。

因此,在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加四旗。

原来四旗名称冠以“正”,另外四旗以黄、红、蓝、白冠以“镶”,即为:

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

每旗约有7500人,含25个牛录,每个牛录有300人,牛录的长官为额真,汉名佐领,满洲八旗正式建立。

八旗制度特点,1、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凡满洲成员皆隶于满洲八旗之下。

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

入关前,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荷戈从征,军械粮草自备。

入关以后,为了巩固满族贵族的统治,加强对全国各族人民的控制,同时为了解除八旗官兵的后顾之忧,更好地为清王朝效命,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与绿营共同构成清朝统治全国的强有力的军事工具,八旗兵从而成了职业兵。

八旗兵无论满洲、蒙古或汉军,均以营为单位,由都统及副都统率领,称作骁骑营,用于驻防或征战。

并有炮营、枪营、护炮藤牌营,附属于汉军骁骑营。

2、八旗有一套完整的制度。

如封爵,天命、天聪时期定王公爵止于贝勒,崇德元年始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九等。

顺治十年(1653)增奉恩将军为十等。

亦有异姓封王、公、侯、伯、子、男等,但汉人甚少。

3、八旗按引军旗色定户籍。

壮丁原则上三年编审一次,分正户、另户、另记档案及旗下家人等。

八旗兴办宗室觉罗学、官学等,课其子弟。

八旗宗室王公及官兵的婚丧等均有规定。

清初定旗民不通婚,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才取消禁令,实际上民间早已通婚。

清朝统治者们对八旗制度的改革,皇太极与八旗制度,清朝统一,太宗皇太极为加强对旗人的束缚,增强了八旗制的军事职能,并为扩大军事实力和笼络人心,又建立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

蒙古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汉军单独编为一旗。

各旗有军营、前锋营、骁骑营、健锐营和步军营等常规伍,司禁卫,云梯和布阵等职。

另外,设立了相礼营、虎枪营、火器营和神机营等特殊营伍,演习摔跤、射箭、刺虎和操练检枪等。

顺治与八旗制度,顺治七年(1650)底多尔衮死后,清世祖福临为了加强对八旗的控制,对八旗的顺序进行了调整。

由皇帝控制的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称为上三旗;由诸王、贝勒统辖的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五旗,称为下五旗,此后终清未改。

上三旗较下五旗为崇,是皇帝的亲兵,担任禁卫皇宫等任务,下五旗驻守京师及各地。

雍正与八旗制度,清世宗雍正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王、贝勒对各旗的控制,严格区分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领(俗称外佐领)和府属佐领(俗称内佐领)的隶属关系。

下五旗中的主要部分旗分佐领,实际上也由皇帝直接控制。

诸王及贝勒仅能控制其府属佐领。

又以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居左,称为左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居右,称为右翼。

八旗制度的影响,1、八旗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女真族的军事实力,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女真族是又原始的民族部落发展而来的,而八旗制度也是有民族制发展而来的,它的出现满足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表现,它的产生使努尔哈赤的军队战斗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在八旗的管辖之下,八旗内部军纪严明,骁勇善战,在与明朝的军队和一些农民政权的对抗中,取得节节的胜利。

而明朝的军队,军纪涣散,战斗力弱,其内部贪污腐败现象十分的严重,在战斗中甚至出现了临阵脱逃的现象,节节的败退。

所以,在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努尔哈赤就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到1644年,就完成了入中原建立全国性的计划。

从这些可以看出八旗制度在其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它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2、八旗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八旗制度不仅是军事制度,也是调节皇权和官僚,官僚集团内部关系的制度虽然它的社会范围不大,但它是居于核心地位,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它仅仅只是一种军事制度。

还有,作为军事制度它保证了普通旗人对满清贵族绝对的人身依附性。

努尔哈赤把权力分散到各个旗主的手中,而各个旗主的选拔权力虽然是经过一定的程序来进行的,然而,选拔的权利实则掌握在努尔哈赤自己的手中,到了后来,各个旗主的权利更是逐渐的被削弱,八旗全归皇帝统领,到了清代中期,八旗军事职能逐渐被削弱,成为管理旗务的行政机构。

这就导致了权力容易向上集中,导致绝对的皇权,它所带来的皇权绝对性不是“儒表法里”所能做到的。

它和明代的军事制度有质的区别。

另外,在皇太极入主中原后,建立了八旗汉军,利用汉族官员来进行统治汉人,允许汉人入朝为官等这些措施来笼络人心,其目的也在于加强中央集权。

3、扩大了疆域同时也加强了统一国家多民族的融合与团结。

女真族原先只是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部落,其统治的面积只是限于我国东北地区,面积非常的狭小,经过努尔哈赤的统一和皇太极入主中原,它的统治面积就不断的扩大,到了康乾时期,清王朝已经是当时较大的一个帝国,它所开拓的疆土,在鼎盛时期可达到了1300多万平方公里。

在八旗制度的管辖下,各旗主之间和睦相处,双方开展了频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特别是在后来汉人入朝为官,这些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强了民族的融合和团结。

4、加强了清王朝的经济实力。

八旗制度不仅有政治方面的作用,同时还具有经济方面的作用。

八旗制度是一种军民合一的制度,旗人在战时则为兵,平时则为农民,这些都保障了充足的劳动力,使农粮得到了充足的补给。

不仅使中央集权得到了巩固,而且也使清王朝的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巩固,在遇到战乱时,国家能够有足够的经济基础来维护,这也为清王朝的扩大奠定了基础,稳定了清王朝的社会秩序,到了清朝后期,出现了我国古代的又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八旗制度它也有很多的负面影响:

1、八旗官兵们利用他们手中的权力对贫民百姓进行了疯狂的掠夺,对人民进行欺诈,过着腐朽的生活,农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参军的人数在逐渐的减少,这样就不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导致在后来的对外战争中节节失利和引起了人们对清朝的反抗,最终导致了它的灭亡。

2、八旗制度内部结构也不是完全的平等,它们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各个官员和大小官员之间是隶属的关系,旗人和汉人之间也不平等,例如旗人犯罪和汉人犯罪所受到的处罚是不一样的。

3、八旗制度把农民控制在八旗之下进行战争,这样就控制了人民,不利于战斗力的增强。

在八旗制度的控制之下,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的旗籍,有些时候各个旗之间会发生战争这是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的,特别是商品经济和当时已经萌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的。

4、就是“圈地”。

清军入关,满族人口大量涌入北京及其附近地区,为了安置八旗官兵和闲散人口的生活,从顺治元年底至康熙四年清政府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圈地后,很多农民田地被占,流离失所,部份地主或农民投充到八旗庄园,或流亡他乡,造成大量流民、乞丐的出现。

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覆灭,共存在296年。

它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曾在中国历史上起过积极和进步的作用,为发展和巩固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为保卫边疆防止外来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满族社会的发展,更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随着历史的嬗(shn)变,八旗制度中落后的一面也日益明显,严重地束缚了满族人民的发展,在征战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小。

八旗制度与清王朝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过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个历史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