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外交照会.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6863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外交照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三外交照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三外交照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三外交照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三外交照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三外交照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外交照会.docx

《三外交照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外交照会.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外交照会.docx

三外交照会

三、外交照会

  篇一:

照会是什么意思

  照会是什么意思

  照会作为公文名称,始于明代。

照会有会同照阅之意,大都是不相隶属的文武衙门之间行文时使用。

明代凡五军都督府行文六部用照会。

清制,总兵行文非所辖的副将,副将行文非所辖的千总,总督行文总兵,提督行文司、道、运司,总兵行文府、厅、州、县,副将行文各州、县,驻防副都统行文非所属之副将,经略行文将军、督抚等,均用照会。

照会的程式:

文首以“某官署为照会事”开始,接着用“案照”二字引叙事由缘起,结尾以“须至照会者”结束,末书“右照会某某官署”,具照年、月、日,加盖官印。

如果行文双方官阶平等,照会日期处通常以墨笔标注,称墨笔照会;如果官阶相悬者,发文者官阶高于收文者的照会,一般用朱笔标注日期,称朱笔照会。

  清末,清政府对外国公使领事,均用墨笔照会。

照会是外交文书中最常用的形式。

照会分为正式照会和普通照会两种。

  正式照会是外交通信中最正式的形式,一般用于处理重要事务或履行重要的外交礼节。

正式照会用第一人称书写,用于外长之间,外长与大使之间以及大使之间的通信。

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之间也可使用正式照会,但不常用。

正式照

  会的正本必须由发文人亲自签字。

如今在外交通信中必须使用正式照会的时候不多,而每当使用必有其重要性。

  普通照会同正式照会的最大区别在于普通照会是用第三人称书写的文书。

它是机构与机构之间,一般是两国外交部之间、使馆与驻在国外交部等官方机构之间以及使馆与使馆之间使用的通信方式。

普通照会不用签署,而是由发文机构在正本上盖公章。

普通照会处理的事务非常广泛,大到边界纠纷,小到申请签证都可以使用普通照会。

随着外交礼节的简化,以往要使用正式照会的现在也可用普通照会取代。

普通照会虽然不如正式照会正式,但其内容却不一定都不如正式照会重要。

  正式照会是用第一人称起草的,一般用于国家领导人、外交部长、使馆馆长等高级领导人和高级外交官的通信来往。

这种照会需由发文人本人签字,但不需盖公章。

正式照会中应用的称呼也有严格的规定,对大使和外交部长应称阁下,对临时代办应称先生。

正式照会的结尾是很正规的致敬语:

“我乘此机会向阁下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现在统一使用的格式化已简化为“顺致最崇高的敬意”。

  普通照会与正式照会不同,它是用第三人称起草的,一般是外交部与外交部、使馆与使馆、使馆与外交部长之间的通信。

普通照会行文中不称你我,也不称你部我部、你馆我

  馆,而只称某某外交部、某某大使馆,最后不需有关人员签字而只盖发文机构的文章。

它可以用来处理外交日常事务甚至重大的政治问题。

普通照会不是国家领导人和国家代表个人之间的直接通信,所以,凡不便由国家领导人或代表直接交锋争执和交涉一般都用普通的照会来进行,这样可以有话直说,便于进行针锋相对的争论,提出抗议,以至提出警告等。

所以,许多政治性的普通照会是抗议照会。

一般来说,普通照会的使用要比正式照会广泛的多。

  篇二:

普通照会

  VerbalNote

  TheEmbassy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presentsitscomplimentstothe

  MinistryofForeignAffairsandhasthehonourtoinformtheMinistrythatthechancelleryoftheEmbassymovedintoitsnewofficeat____(address)on____(date).ThetelephonenumbersoftheEmbassyare____.

  TheEmbassyavailsitselfofthisopportunitytorenewtotheassurancesofitshighestconsideration.

  (seal)

  Place,date

  MinistryofForeignAffairsof____

  PLACE

  普通照会

  xx国外交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向外交部致意,并谨通知外交部,大使馆办公地点已于(日期)迁至(地址)。

大使馆电话是____

  顺致最崇高的敬意。

  (使馆印)X年X月X日于

  篇三:

中国近现代外交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选题思路】:

  今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六十周年。

当今随着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和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大力发展中外关系显得愈加重要。

一个国家的外交变化不仅是由本国的国情来决定,也受制于它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历史发展。

因此,回顾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历史变迁也有助于从更全面的角度认识中国的近、现代化历程。

【考点提示】:

  一、近代的屈辱外交

  1.晚清时期。

晚清外交以屈辱为特征,被动打开大门,与西方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渐半殖民地化。

《辛丑条约》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2.北洋军阀时期。

1915年袁世凯为换取日本支持其称帝,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

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一战中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这一正义要求遭到英美等列强的无理拒绝。

  4.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本侵华奉行妥协退让政策。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进行全民族抗战。

1942年中国加入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与盟国积极合作共反法西斯。

  二、新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20世纪50年代——向苏联“一边倒”。

二战后国际形势的显著特点是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逐渐形成。

新中国的成立,沉重打击了美国在亚洲的侵略扩张政策,美国从独霸全球的战略出发,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先后承认中国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当时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的国际环境下,中国采取“一边倒”的方针,坚决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不仅是为了维护自身主权利益,也是维护世界和平唯一正确选择。

  2.20世纪60年代——“两只拳头回击”。

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的特点是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

从苏共二十大起,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美国继续执行反华政策。

为捍卫国家利益、世界和平,中国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行径。

  3.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

20世纪70年代由于两个趣级大国在争夺世界霸权中呈现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美国谋求改善对华关系,而苏联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安全,故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战略构想,改善了同美、日的关系,并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友好合作。

在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我国开始全面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4.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敌国外交”。

由于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我国的外交政策随之作出重要调整。

我国坚持长期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友好相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认识拓展】1.自古以来,中国就实行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

爱好和平,崇尚友好是中国人民的传统,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是中国传统的外交政策。

  2.历代中国外交的历史证明: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和国际地位如何,取决于本国的综合国力,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

  3.在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下,一个国家想封闭起来搞建设是不可能的,必须要融入世界潮流。

但在全球化过程中应注意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外交政策。

  【专项训练】

  一、选择题:

  1.美国公使田贝说:

“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

”这表明()

  A.美国已经取得在华势力的优势B.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瓜分完毕

  C.清政府已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D.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已形成

  2.2012年的5月9日是“二十一条”签订97周年,“二十一条”的签订之所以被中国人民认为是“五九国耻”主要是因为()

  A.北洋军阀政府公开成为列强的工具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C.条约实际上把中国变为日本独占的殖民地D.袁世凯全部接受了日本的侵略要求

  3.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于蒋介石发动的反共高潮不予支持的主要原因是()

  A.维护与苏联的关系B.对中国人民的声讨表示友好

  C.牵制日本力量的需要D.蒋介石的反共政策严重损害了美国在华利益

  4.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45年9月日本战败签字投降;1972年9月,中日建交;2007年9月18日,中、日、韩三国合办的“亚洲文化艺术节”在中国南通开幕。

这一系列的事件让我们对中日关系可以作如下思考()

  ①历史上日本曾经给中国人民带来严重的伤害,这是中日关系中不可忽视的因素②中日两国都应该忘记那段不愉快的历史、甩掉包袱面对未来③中日两国都应该牢记历史教训,促进两国关系的和谐发展④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有利于亚洲的稳定和世界的和平⑤中日两国加强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5.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中,哪一条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实现了在国际交往中的独立自主?

()

  A、“一边倒”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6.小明在阅读《周恩来外交文选》时看到这样几段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关注。

中国人民认为:

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

”这最有可能是周恩来在哪次会议中的发言?

()

  A.亚非万隆会议B.日内瓦会议C.布雷顿森林会议D.第26届联大

  7.每年的6月28日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纪念日。

半个多世纪以来,该原则之所以具有强

  大生命力的原因包括()

  ①是冷战时期中国处理双边和多边关系的产物②在外交实践中日益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认同③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④倡导的和平、平等、共同发展等理念符合人类共同的核心价值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④

  8.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发表《中美联合公报》。

《华盛顿邮报》评论说:

“如果尼克松先生透露他要去月球,也许不会在公众中引起这样大的反响。

这简直超出任何想象。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主要影响不包括()

  A.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B.推动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C.遏制了苏联霸权主义行为D.发展了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9.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回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达成协议时说:

“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

”这段话主要说明()

  A.中国处理国际关系时坚持不妥协

  B.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享有崇高地位和威望

  C.一个国家综合国力越强,在国际关系中的主动权越大

  D.英国的霸权地位丧失

  10.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同苏联、蒙古、越南、老挝、韩国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后又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签订了边境地区加强军事方面相互信任的协定。

这些外交举措的基本出发点是()

  A.坚持对外开放政策B.实行不结盟政策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D.为经济建设赢得和平的周边环境11.国家主席胡锦涛2009年l0月14日下午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俄罗斯总理普京时说:

“中方高度重视对俄关系,始终把发展中俄关系作为中国外交优先方向之一。

”这主要是基于

  ()

  A.苏联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B.履行《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

  C.共同发挥上海合作组织主导作用D.中国的国家利益12.2008年10月14日,在前苏联时代就被占领的黑瞎子岛西部,包括银龙岛在内的174平方公里的土地移交中国。

对于历史上的中俄(苏)关系叙述有误的是()

  A.俄国是近代史上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B.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C.苏联撤走专家、撕毁合同是1959—1961年出现经济困难的最主要原因

  D.戈尔巴乔夫统治时期,中苏关系走向缓和

  二、非选择题:

  材料一:

一九零一年九月七日,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北京。

?

?

  第七款:

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

并独由使馆管理。

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

?

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

  第十二款西历本年七月二十四日即中国六月初九日降旨,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按照诸国酌定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此上谕内已简派外务部各王大臣矣(附件十八)。

且变通诸国钦差大臣觐见礼节,均已商定由中国全权大臣屡次照会在案。

?

?

  ——《辛丑条约》原文

  材料二:

(第一号)日本国政府及中国政府,互愿维持东亚全局之和平,并期将现在两国

  友好善邻之关系,益加巩固,兹议定条款如下:

(一)中国政府,允诺日后日本国政府拟向德国政府协定之所有德国关于山东省所得各种权利利益让与等项,概行承认。

(二)中国政府,允诺凡山东省内,并其沿海一带土地及岛屿,概不让与或租与他国。

?

?

  (第五号)

(一)在中国中央政府,须聘用有力之日本人,充为政治财政军事等各顾问。

  

(二)所有在中国内地所设日本病院寺院学校等,概允其土地所有权。

(三)向来中日两国,屡起警察案件,酿成争衅,故须将必要地之警察,作为中日合办,或在此等地方之警察官署,聘用多数日本人,筹画改良中国警察机关。

?

?

  ——中华民国四年一月十八日,日本公使日置益提出条件原文

  前来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人,以及中国的知识界中人,对和会有着非常不切实际的幻想。

连老于世故的外交总长陆徵祥都一厢情愿地以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理所当然地在和会上名列第一等级,有5位代表。

未加细想,就派出来5位正式代表。

可是,当中国代表团到了巴黎才知道,中国被排在最后一个等级,只能派两人出席和会。

?

?

由于陆徵祥的身体不好,实际上最有才华的留美学生顾维钧,成了事实上的首席代表,这对中国人在和会上的折冲樽俎,大为有利。

?

?

1919年1月28日,中国代表顾维钧关于山东问题的陈词,一度使这个问题闪现出一丝曙光。

这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高材生,用一口流利的英语,从山东的历史讲起,三言两语就阐明了山东和胶济铁路对于中国的重要性,同时引经据典,引证国际法名家的见解,认为和会理所应当让中国直接收回山东的权益。

日本代表牧野男爵的发言则相形见绌,?

?

  ——《北洋裂变:

军阀与五四》

  材料三:

l929年4月27日,南京政府外交部向英、美等国公使发出照会,要求各国及早放弃领事裁判权。

各国以中国司法制度尚未完善为借口加以拒绝。

1931年,南京政府为了在国民会议召开前实现其吹嘘的开辟“外交新纪元”的诺言,于5月4日公布了《管理在华外国人实施条例》12条,声称自1932年1月1日起实施。

后由于九?

一八事变发生,实施日期一拖再拖,最后不了了之。

  鉴于中、美、苏为同盟国和中国政府强烈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美、英等国与中国商议,废除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不平等条约。

经过双方反复的协商,1943年1月11日,中国驻美大使魏道民与美国国务卿赫尔在华盛顿签订了《中美新约》及换文。

废除了美国在华的治外法权、使馆界及驻兵权、租界权以及其他一系列在华特权。

此后其它一些享有在华特权的国家,如比利时、挪威、加拿大、瑞典、荷兰等国也相继在抗战中与中国签订了平等新约;法国、瑞士、丹麦、葡萄牙四国在战后也与中国缔结了平等新约。

与中美新约签订的同时,1943年1月11日,中国政府代表宋子文与英国政府代表在重庆签订《中英新约》,英国也废除了在华治外法权等特权,但拒绝交还香港和九龙。

此外,中国政府废除了与日、德、意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这样近代以来列强对华不平等条约体系就基本被打破了。

  材料四:

周总理应缅甸总理吴努的邀请于6月28日至29日访问缅甸。

会谈时,周总理对吴努说:

“世界上的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不论社会制度如何,只要以五项原则来处理相互间的关系,是可以和平相处的。

”“新中国的政策是和平政策,我们愿意按照五项原则与世界上一切国家友好相处,何况缅甸和中国还是有亲戚关系的国家。

”周总理建议就此发表一个声明,吴努深表赞同。

6月29日,《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发表。

宣布五项原则“也应该是指导中国和缅甸之间关系的原则”,“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

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化集》

  在我们之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

有的。

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的痛苦。

?

?

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

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

  ——《国际关系资料选编》(1945~1980年)

  材料五:

1971年4月,在日本举行的第31届世乒赛结束后,中国邀请部分国家的乒乓球代表团来华访问。

由于中美两国没有外交关系,主管部门将拒绝美国代表团访华的请示报告了毛泽东。

毛泽东得知中国运动员庄则栋和美国运动员科恩在日本友好接触的情况后说,现在正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他请周恩来指示有关部门立即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尼克松总统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电示美国队:

"运动员务必去北京。

"就在周恩来接见美国运动员的当天,尼克松发表了声明,宣布对华新步骤。

他把打通中美关系比作人类登月的"阿波罗计划"。

这就是被称为"乒乓外交"的一着妙棋,通过"小球转动大球",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

  -----选自高中历史必修一

  材料六: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得以更加全面地参与国际竞争,但近来中国与欧美的贸易摩擦呈高发态势。

新华网2005年9月13日发表文章指出,中国的纺织业正不断被贸易谈判的不确定前景所困扰,中国企业如何在国际贸易摩擦中,化“危机”为“转机”,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已成为摆在企业及相关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