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结构部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7384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5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质结构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物质结构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物质结构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物质结构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物质结构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物质结构部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物质结构部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物质结构部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物质结构部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物质结构部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物质结构部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物质结构部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物质结构部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物质结构部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物质结构部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物质结构部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物质结构部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物质结构部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物质结构部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物质结构部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质结构部分.docx

《物质结构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质结构部分.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物质结构部分.docx

物质结构部分

普通高中化学必修一考点及知识点归纳

物质结构部分

一、物质的分类★★★★

金属:

Na、Mg、Al

单质

非金属:

S、O2、N2

酸性氧化物:

SO3、SO2、P2O5等

氧化物碱性氧化物:

Na2O、CaO、Fe2O3

两性氧化物:

Al2O3等

纯不成盐氧化物:

CO、NO等

净含氧酸:

HNO3、H2SO4等

物按酸根分

无氧酸:

HCl

强酸:

HNO3、H2SO4、HCl

按强弱分中强酸:

H3PO4

弱酸:

H2CO3、HClO、CH3COOH

化酸一元酸:

HCl、HNO3

合按电离出的H+数分二元酸:

H2SO4、H2SO3

物多元酸:

H3PO4

可溶性:

HCl

按溶解性分

难溶性:

H2SiO3

强碱:

NaOH、Ba(OH)2

按强弱分中强碱:

Mg(OH)2

物质弱碱:

NH3·H2O、Fe(OH)3

一元碱:

NaOH、KOH

按电离出的HO-数分二元碱:

Ba(OH)2

多元碱:

Fe(OH)3

可溶性:

NaOH、KOH

按溶解性分微溶性:

Ca(OH)2

难溶性:

Cu(OH)2、Fe(OH)3

正盐:

Na2CO3

盐酸式盐:

NaHCO3

碱式盐:

Cu2(OH)2CO3

溶液:

NaCl溶液、稀H2SO4等

混悬浊液:

泥水混合物等

合乳浊液:

油水混合物

物胶体:

Fe(OH)3胶体、淀粉溶液、烟、雾、有色玻璃等

几个重要概念:

1、纯净物:

2、混合物:

3、单质:

二、四大基本反应类型★★

类型

概念

特点

表示式

备注

化合

由两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多变一

A+B=C

反应物A、B可以是单质也可以是化合物 

分解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多种其它物质的反应

一变多

A=B+C 

生成物B、C可以是单质也可以是化合物 

置换

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一换一

A+BC=B+AC 

范围包括:

①金属和酸②金属和盐③氢气、碳和金属氧化物④碳和水蒸气 

复分解

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相互交换

AB+CD=AD+CB 

范围包括:

①酸和碱②酸和盐③酸和碱性氧化物④碱和盐⑤盐和盐

三、氧化还原反应

1、概念:

凡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的转移(电子的得失或共用电子对的偏移)★★★

口诀:

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氧化反应),还原剂;★★★★★

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还原反应),氧化剂;★★★★★

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

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

3、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表示电子得失结果

(2)单线桥--——表示电子转移情况

步骤:

4、判断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方法★★★★

(1)根据氧化还原方程式判断:

氧化性:

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

还原剂>还原产物

(2)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从左到右氧化性增强,还原性减弱,对应的离子从左到右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3)根据元素周期表判断,同一周期从左到右氧化性增强,还原性减弱;同一族从上到下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4)宏观上比较:

金属显还原性,非金属显氧化性,同一元素化合价越高,氧化性越强,还原性越弱;反之,氧化性越弱,还原性越强。

5、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6、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1)配平依据: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总数相等或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2)配平步骤:

“一标、二定、三配、四查”。

一标:

标出变价元素的化合价及升降价数

二定:

用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的原则确定化学计量数,交叉标价态

三配:

调整计量数,用观察法确定化合价无变化的物质的计量数

四查:

检查核实各元素原子个数在反应前后是否相等。

对于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氧化还原方程式还必须核对反应前后离子的总电荷数是否相等。

(3)配平技法

、奇数配偶法:

如S+C+KNO3——CO2+N2+K2S

 

、定一法:

将最复杂化合物前的系数定为1,再配其他物质。

多用于有机燃烧配平,如:

C8H18+O2==CO2+H2O

 

i

、歧化反应配平法:

如S+KOH(热、浓)=K2S+K2SO3+H2O

 

四、化学计量★★★★★

1、物质的量

定义:

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单位摩尔符号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

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

用NA表示。

约为6.02x1023

微粒与物质的量公式:

n=

2、摩尔质量:

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

g/mol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分子量

质量与物质的量公式:

n=

3、物质的体积决定:

①微粒的数目②微粒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

微粒的数目一定固体液体主要决定②微粒的大小;气体主要决定③微粒间的距离

体积与物质的量公式:

n=

标准状况下[273k,101325Pa](前提条件,非常重要),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4、阿伏加德罗定律:

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5、物质的量浓度:

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

符号CB单位:

mol/l

公式:

CB=nB/V溶液稀释规律C(浓)×V(浓)=C(稀)×V(稀)

五、分散系相关概念

1、分散系:

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

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分散剂:

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

分散系

溶  液

胶  体

浊  液

分散质的直径

★★★★★

<1nm(粒子直径小于10-9m)

1nm-100nm(粒子直径在10-9~10-7m)

>100nm(粒子直径大于10-7m)

分散质粒子

单个小分子或离子

许多小分子集合体或高分子

巨大数目的分子集合体

实例

溶液酒精、氯化钠等

淀粉胶体、氢氧化铁胶体等

石灰乳、油水等

 

外观

均一、透明

均一、透明

不均一、不透明

稳定性

稳定

较稳定

不稳定

能否透过滤纸

不能

能否透过半透膜★★★★★

不能

不能

鉴别★★★★★

无丁达尔效应

有丁达尔效应

静置分层

注意:

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

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5、胶体的分类★★★

6、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物理现象。

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胶体微粒直径大小恰当,当光照射胶粒上时,胶粒将光从各个方面全部反射,胶粒即成一小光源(这一现象叫光的散射),故可明显地看到由无数小光源形成的光亮“通路”。

当光照在比较大或小的颗粒或微粒上则无此现象,只发生反射或将光全部吸收的现象,而以溶液和浊液无丁达尔现象,所以丁达尔效应常用于鉴别胶体和其他分散系。

六、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电离:

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解离成自由离子的过程。

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①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②非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小结

(1)、能够导电的物质不一定全是电解质。

(2)、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才能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3)、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是电解也不是非电解质。

(4)、溶于水或熔化状态;注意:

“或”字

(5)、溶于水和熔化状态两各条件只需满足其中之一,溶于水不是指和水反应;

(6)、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对于不是化合物的物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3、强、弱电解质对比

①强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②弱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物质结构

离子化合物,某些共价化合物

某些共价化合物

电离程度

完全

部分

溶液时微粒

水合离子

分子、水合离子

导电性

物质类别实例

大多数盐类、强酸、强碱

弱酸、弱碱、水

4、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注意点

①电解质的强弱与其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有关,与其溶解度的大小无关。

例如:

难溶的BaS04、CaS03等和微溶的Ca(OH)2等在水中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故是强电解质。

而易溶于水的CH3COOH、H3P04等在水中只有部分电离,故归为弱电解质。

②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的强弱只与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有关,而与电解质的强弱没有必然的联系。

例如:

一定浓度的弱酸溶液的导电能力也可能比较稀的强酸溶液强。

③强电解质包括:

强酸(如HCl、HNO3、H2SO4)、强碱(如NaOH、KOH、Ba(OH)2)和大多数盐(如NaCl、MgCl2、K2SO4、NH4C1)及所有的离子化合物和少数的共价化合物。

④弱电解质包括:

弱酸(如CH3COOH)、弱碱(如NH3·H2O)、中强酸(如H3PO4),注意:

水也是弱电解质。

⑤共价化合物在水中才能电离,熔融状态下不电离

七、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1、常用的物理方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上差异来分离。

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方法

适用范围

主要仪器

注意点

实例

固+液

蒸发

易溶固体与液体分开

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

①不断搅拌;②最后用余热加热;③液体不超过容积2/3

NaCl(H2O)

固+固

结晶

溶解度差别大的溶质分开

NaCl(NaNO3)

升华

能升华固体与不升华物分开

酒精灯

I2(NaCl)

固+液

过滤

易溶物与难溶物分开

漏斗、烧杯

①一贴、二低、三碰;②沉淀要洗涤;③定量实验要“无损”

NaCl(CaCO3)

液+液

萃取

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把溶质分离出来

分液漏斗

①先查漏;②对萃取剂的要求;③使漏斗内外大气相通;④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从溴水中提取Br2

分液

分离互不相溶液体

分液漏斗

乙酸乙酯与饱和Na2CO3溶液

蒸馏★★★★

分离沸点不同混合溶液

蒸馏烧瓶、冷凝管、温度计、牛角管

①温度计水银球位于支管处;②冷凝水从下口通入;③加碎瓷片

乙醇和水、I2和CCl4

渗析★★★

分离胶体与混在其中的分子、离子

半透膜

更换蒸馏水

淀粉与NaCl

盐析★★★

加入某些盐,使溶质的溶解度降低而析出

烧杯

用固体盐或浓溶液

蛋白质溶液、硬脂酸钠和甘油

i.蒸馏:

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

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

ii.分液和萃取:

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方法。

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

萃取剂的选择原则:

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并且不用溶质发生反应。

在萃取过程中要注意:

①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溶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2/3,塞好塞子进行振荡。

②然后将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后进行分液,分液时下层液体从漏斗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例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

★★★★

2、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

用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时要注意:

★★★★

①最好不引入新的杂质;

②不能损耗或减少被提纯物质的质量

③实验操作要简便,不能繁杂。

用化学方法除去溶液中的杂质时,要使被分离的物质或离子尽可能除净,需要加入过量的分离试剂,在多步分离过程中,后加的试剂应能够把前面所加入的无关物质或离子除去。

对于无机物溶液常用下列方法进行分离和提纯:

(1)生成沉淀法

(2)生成气体法(3)氧化还原法

3、物质的鉴别

物质的检验通常有鉴定、鉴别和推断三类,它们的共同点是:

依据物质的特殊性质和特征反应,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准确观察反应中的明显现象,如颜色的变化、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气体的产生和气味、火焰的颜色等,进行判断、推理。

检验类型

鉴别

利用不同物质的性质差异,通过实验,将它们区别开来。

鉴定

根据物质的特性,通过实验,检验出该物质的成分,确定它是否是这种物质。

推断

根据已知实验及现象,分析判断,确定被检的是什么物质,并指出可能存在什么,不可能存在什么。

检验方法

若是固体,一般应先用蒸馏水溶解

若同时检验多种物质,应将试管编号

要取少量溶液放在试管中进行实验,绝不能在原试剂瓶中进行检验

叙述顺序应是:

实验(操作)→现象→结论→原理(写方程式)

①常见气体的检验

常见气体

检验方法

氢气

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呈淡蓝色火焰,混合空气点燃有爆鸣声,生成物只有水。

不是只有氢气才产生爆鸣声;可点燃的气体不一定是氢气

氧气

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氯气

黄绿色,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O3、NO2也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

氯化氢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潮湿的空气中形成白雾,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蓝试纸变红;用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时冒白烟;将气体通入AgNO3溶液时有白色沉淀生成。

二氧化硫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后又显红色。

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硫化氢

无色有具鸡蛋气味的气体。

能使Pb(NO3)2或CuSO4溶液产生黑色沉淀,或使湿润的醋酸铅试纸变黑。

氨气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时能生成白烟。

二氧化氮

红棕色气体,通入水中生成无色的溶液并产生无色气体,水溶液显酸性。

一氧化氮

无色气体,在空气中立即变成红棕色

二氧化碳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SO2气体也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N2等气体也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一氧化碳

可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燃烧后只生成CO2;能使灼热的CuO由黑色变成红色。

②几种重要阳离子的检验

(l)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

(2)Na+、K+用焰色反应来检验时,它们的火焰分别呈黄色、浅紫色(通过钴玻片)。

(3)Ba2+能使稀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溶液产生白色BaSO4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4)Mg2+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Mg(OH)2沉淀,该沉淀能溶于NH4Cl溶液。

(5)Al3+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l(O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

(6)Ag+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生成白色AgCl沉淀,不溶于稀HNO3,但溶于氨水,生成[Ag(NH3)2]+。

(7)NH4+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蓝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NH3气体。

(8)Fe2+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OH)2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

或向亚铁盐的溶液里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立即显红色。

2Fe2++Cl2=2Fe3++2Cl-

(9)Fe3+能与KSCN溶液反应,变成血红色Fe(SCN)3溶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Fe(OH)3沉淀。

(10)Cu2+蓝色水溶液(浓的CuCl2溶液显绿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的Cu(OH)2沉淀,加热后可转变为黑色的CuO沉淀。

含Cu2+溶液能与Fe、Zn片等反应,在金属片上有红色的铜生成。

③几种重要的阴离子的检验

(1)OH-能使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橙色的甲基橙等指示剂分别变为红色、蓝色、黄色。

(2)Cl-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的AgCl沉淀,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能溶于氨水,生成[Ag(NH3)2]+。

(3)Br-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淡黄色AgBr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4)I-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黄色AgI沉淀,不溶于稀硝酸;也能与氯水反应,生成I2,使淀粉溶液变蓝。

(5)SO42-能与含Ba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4沉淀,不溶于硝酸。

(6)SO32-浓溶液能与强酸反应,产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该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3沉淀,该沉淀溶于盐酸,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

(7)S2-能与Pb(NO3)2溶液反应,生成黑色的PbS沉淀。

(8)CO32-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BaCO3沉淀,该沉淀溶于硝酸(或盐酸),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CO2气体。

(9)HCO3-取含HCO3-盐溶液煮沸,放出无色无味CO2气体,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向HCO3-盐酸溶液里加入稀MgSO4溶液,无现象,加热煮沸,有白色沉淀MgCO3生成,同时放出CO2气体。

④焰色反应:

用于在火焰上呈现特殊颜色的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的检验。

紫红色

黄色

紫色

砖红色

洋红色

黄绿色

蓝绿色

注:

观察钾焰色反应时,应透过蓝色钴玻璃,以便滤去杂质钠的黄光。

八、容量瓶的使用与溶液的配置

1、容量瓶的使用

容量瓶上标有温度和容积,表示在所指温度下,液体的凹液面与容量瓶颈部的刻度线相切时,溶液体积恰好与瓶上标注的体积相等。

★★★★★

规格:

常用的容量瓶有50mL、100mL、250mL、500Ml、1000mL等多种。

★★★★

注意点:

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检验方法:

加水至标线附近,盖好瓶塞后,一手用食指按住塞子,其余手指拿住瓶颈标线以上部分,另一手用指尖托住瓶底边缘,倒立两分钟。

如不漏水,将瓶直立,将瓶塞旋转180°后,再倒过来试一次。

在使用中,不可将扁头的玻璃磨口塞放在桌面上,以免沾污和搞错。

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计算:

算出固体溶质的质量或液体溶质的体积。

称量:

用托盘天平称取固体溶质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溶质的体积。

溶解:

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使之溶解,冷却到室温后,将溶液引流注入容量瓶里。

洗涤(转移):

用适量蒸馏水将烧杯及玻璃棒洗涤2-3次,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

振荡,使溶液混合均匀。

定容:

继续往容量瓶中小心地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2-3m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

把容量瓶盖紧,再振荡摇匀。

九、原子结构

1、近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模型

道尔顿(英)

汤姆生(英)

卢瑟福(英)

玻尔(丹麦)

海森伯

年代

1803年

1904年

1911年

1913年

1926年

依据

元素化合时的质量比例关系

发现电子

ɑ粒子散射

氢原子光谱

近代科学实验

主要内容

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小球

葡萄干布丁式

核式模型

行星轨道式原子模型

量子力学原子结构模型

模型

 (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

存在问题

不能解释电子的存在

不能解释ɑ粒子散射时的现象

不能解释氢原子光谱

 

 

2、原子的构成

原子核

得电

失子

阳离子Xn+(核外电子数=)

离子

阴离子Xn-(核外电子数=)

(1)原子、离子中粒子间的数量关系:

1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2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3质子数(Z)=阳离子核外电子数+阳离子的电荷数

4质子数(Z)=阴离子核外电子数—阴离子的电荷数

5质量数≈相对原子质量

(2)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

①在同一原子中各电子层之间的关系

电子层数(n)

1

2

3

4

5

6

7

符号

K

L

M

N

O

P

Q

电子层能量的关系

从低到高

电子层离核远近的关系

由近到远

②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依能量的不同是分层排布的,其主要规律是:

i.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能量最低原理);

ii.每个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n为电子层数);

iii.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8个;

iv.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18个;

v.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32个。

(3)原子、离子的结构示意

(4)等电子粒子

12电子粒子:

210电子粒子:

318电子粒子:

3、元素、核素、同位素

(1)元素: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现行元素周期表中排有112种元素)

(2)同位素:

具有相同质子数而有不同种子数的同一元素的原子即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称为同位素。

(3)核素:

某种元素所具有的同位素的个数。

(4)同位素中各核素的特点:

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不同种原子(中子数不同、质量数不同),不同的物理性质,不同丰度(原子个数百分比)。

一十、离子方程式★★★★★

1、书写方法:

一写二拆三删四查

第一步:

写(基础)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例如:

CuSO4+BaCl2=BaSO4↓+CuCl2

第二步:

拆(关键)

把易溶、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形式(难溶、难电离的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Cu2++SO42-+Ba2++2Cl-=BaSO4↓+Cu2++2Cl-

第三步:

删(途径)删去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Ba2++SO42-=BaSO4↓

第四步:

查(保证)检查(质量守恒、电荷守恒)Ba2++SO42-=BaSO4↓

质量守恒:

左——Ba,S,4O=右——Ba,S,4O

电荷守恒:

左=2+(—2)=右=0

注意事项:

①非电解质、弱电解质、难溶于水的物质,气体在反应物、生成物中出现,均写成化学式或分式。

•HAc+OH-=Ac-+H2O

②固体间的反应,即使是电解质,也写成化学式或分子式。

•2NH4Cl(固)+Ca(OH)2(固)=CaCl2+2H2O+2NH3↑

③氧化物在反应物中、生成物中均写成化学式或分子式。

•SO3+Ba2++2OH-=BaSO4↓+H2O

•CuO+2H+=Cu2++H2O

④浓H2SO4作为反应物和固体反应时,浓H2SO4写成化学式。

⑤H3PO4中强酸,在写离子方程式时按弱酸处理,写成化学式。

⑥金属、非金属单质,无论在反应物、生成物中均写成化学式。

如:

Zn+2H+=Zn2++H2↑

⑦微溶物作为反应物时,处于澄清溶液中时写成离子形式;处于浊液或固体时写成化学式。

微溶物作为生成物的一律写化学式

如条件是澄清石灰水,则应拆成离子;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