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AFB含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7509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AFB含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AFB含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AFB含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AFB含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AFB含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AFB含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AFB含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AFB含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AFB含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AFB含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AFB含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AFB含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AFB含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AFB含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AFB含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AFB含参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AFB含参考答案.docx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AFB含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AFB含参考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AFB含参考答案.docx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AFB含参考答案

2020年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含参考答案]

一、问答题

1.简述维甲酸类药物的发展概况。

答:

近年来对维甲酸类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已合成了三代维甲酸类药物;第一代非芳香维甲酸类,包括维生素A自然代谢产物,在合成时改变了其末端极性基团,如反式维甲酸和顺式维甲酸;第二代单芳香维甲酸类;第三代多芳香维甲酸。

2.请列举几项近几年新发展的色谱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答:

在体内药物分析中,色谱技术一直是研究体内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最强有力的手段,目前随着药物分析技术与其他学科新技术相结合,色谱技术在进样方式、分离模式、检测技术及适用对象等方面迅速发展。

近年来,色谱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中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柱切换技术、手性色谱技术、高效毛细管电泳、超临界流体色谱及液质、色谱联用技术。

3.简述黄酮类化合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答:

1.精神调节作用,包括抗抑郁作用:

抗焦虑作用,治疗精神分裂;2.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3.中枢神经抑制作用;4.镇痛作用,改善记忆作用,对神经内分泌具有调节作用。

4.简述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范畴。

答:

1.科学发现用药人群中的药品不良反应,保证用药安全。

2.为药品临床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合理用药。

3.建立用药人群数据库,是药品上市后的管理监测规范和实用,提高药物警戒工作的质量,有助于减少药物不良事件(ADE)。

4.通过对ADR因果关系的了解和判断,有助于改进医师的处方决策,提高处方质量。

5.简述新药临床试验的分期及意义。

答:

1.Ⅰ期:

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

观察人体对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动学,为制订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2. Ⅱ期,治疗作用的初步评价阶段,观察对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为Ⅲ期研究设计和给药方案确定提供依据。

3. Ⅲ期,扩大临床试验阶段(批准试生产后进行),进一步验证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利益风险关系,最终为获批提供充分依据。

4.Ⅳ期,上市后药品临床再评价阶段,考察药品在广泛使用条件下的疗效与不良反应。

6.简述水杨酸类药物作用机制。

答:

水杨酸类药物作用机制:

1.解热作用机制:

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前列腺素E(PGE)的合成。

2.镇痛和抗炎机制:

(1)外周抑制PGE,借以抑制5-HT等;稳定溶酶体膜,减少炎性介质;

(2)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皮层下感觉神经传递。

7.简述当归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答:

药理作用包括:

(1)抗血栓、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血液循环作用;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如心脏抑制作用、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改善冠脉循环作用;(3)对平滑肌的作用:

如缓解血管平滑肌痉挛,抑制肠、子宫平滑肌,松弛气管平滑肌;(4)抗炎、镇痛、清除氧自由基;(5)降血脂、增强免疫功能等。

8.简述抗氧化剂药物研究进展。

答:

1.抗氧化剂药物的作用方法包括三方面:

阻止活性氧的过度产生;清除过量产生的活性氧;防止或减轻活性氧对机体的损害。

2.主要包括以下一些药物:

⑴维生素及及内源性物质,如VitE、VitC 、VitA、谷胱甘肽等;⑵活性氧防御酶,如SOD、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辅酶Q类等;⑶微量元素,如硒;⑷植物药及其有效成分,如银杏、丹参、云芝等。

9.简述雌激素与肿瘤发生的关系。

答:

1.体内长期高水平雌激素的刺激可导致某些组织的癌变。

雌二醇及其几种代谢产物均有显著的致癌作用。

2.雌二醇可通过诱导原癌基因活化、抑制抑癌基因功能、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增强肿瘤细胞侵袭转移能力及促进肿瘤组织、周围微血管形成而发挥其促癌效应。

3.代谢产物可通过直接与细胞内蛋白质和DNA结合、或参与氧化还原反应产生自由基,间接损伤DNA来发挥其致癌作用。

10.简述色甘酸钠治疗哮喘的机制研究进展。

答:

1.该药在接触抗原之前用药,能稳定肥大细胞膜,可以防止I型变态反应所致的哮喘,在运动负荷前用药可以防止运动诱发的哮喘;2.该药无松弛气管平滑肌的作用,不能对抗组织胺、白三烯等过敏介质收缩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亦无抗炎作用;对抗原-抗体结合无影响,也不抑制抗体的生成。

3.色甘酸钠对外源性哮喘疗效佳,但对内源性哮喘疗效较差;对运动性哮喘的疗效较满意,预先用药几乎可防止全部病例发作。

11.简述天然产物活性成分抗艾滋病病毒的药理机制。

答:

天然产物中抗艾滋病病毒活性成分的药理机制:

⑴阻止病毒与细胞CD4(免疫球蛋白超基因家簇中的重要成分,与免疫有关的分子)受体结合;⑵抑制逆转录酶、整合酶、蛋白酶和糖基化;⑶影响抗艾滋病病毒(HIV)的装配和释放。

12.何谓新药?

新药研发分为哪三个阶段?

答:

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适应症亦属新药范围。

新药研发可分为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和上市后药物监测三个阶段。

13.简述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心脏毒性研究进展。

答: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心脏不良反应罕见,明显少于肝脏毒性、光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但是,心脏毒性一旦发生,后果严重,甚至可威胁生命。

氟喹诺酮类药物导致心脏毒性的主要原因是其阻滞了心脏钾通道,特别是IKr,从而延长QTc间期。

临床上,此类QTc间期延长可引发心律失常。

 

14.何谓先导化合物?

答:

在新药研究创新阶段,要确定大量合成的有机化合物或分离提纯天然产物有效成分,在有效的病理模型上进行随机筛选,从而发现具有进一步开发价值的化合物。

该化合物称之为先导化合物。

发现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先导化合物是新药研究的基础。

15.简述维甲酸类药物的组成。

答:

维甲酸类是维生素A的衍生物。

维生素A复合物中有三个主要成分:

维甲醛或视黄醛;维甲醇或视黄醇;维甲酸三种。

维甲醛是视循环中的主要成分,由维甲醇逆向脱水而形成,还可以再氧化形成不可逆的维甲酸。

维甲醇是从食物中摄取的,在体内转运、储藏等都是这一个成分。

维甲酸在自然界不多,主要由人工合成。

16.简述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机制的近代解说。

答:

⑴产生抗菌药物灭活酶:

细菌可产生β-内酰胺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等。

这些酶都可催化相应的药物分解而灭活,失去抗菌作用。

⑵细菌外膜的通透性改变阻止药物进入菌体抵达靶位。

⑶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改变:

青霉素结合蛋白是细菌细胞膜上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靶位蛋白,其结合量及亲和力降低,使细菌产生耐药性,细菌改变靶蛋白的亲和力也产生耐药。

⑷改变药物传递通道:

减少抗菌药物的摄入。

以上各点尚具有相互促进或制约的关系。

17.WHO提出的合理用药标准是什么?

答:

WHO早在70年代便提出合理用药标准,主要内容是:

“用适宜的药物,在适宜的时间,以公众能支付的价格保证药品供应,正确地调配处方,在正确的剂量、用药间隔、用药日数下使用药物,确保药物质量安全有效”。

30多年来,合理用药观点已广泛被接受,开展了大量研究,采取了许多措施。

18.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

答:

目前应用的第四代药物有:

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司帕沙星等。

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在保持了原有对G-细菌具有良好抗菌活性的基础上,对G+菌的抗菌活性增强。

对呼吸道常见病原菌的作用比第三代有所增强。

由于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结构改变,具有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进食不影响吸收,半衰期长等特点。

19.简述喹诺酮类药物发展的四个阶段。

答:

第一阶段:

此阶段有萘啶酸等3个品种,它们对大多数革兰阴性菌有活性,而对革兰阳性菌和绿脓杆菌几乎无活性。

第二阶段:

以吡哌酸为代表,其抗菌谱与萘啶酸大体相同,但抗菌活性更强,而且对绿脓杆菌也有活性。

第三阶段:

此阶段有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等产品。

它们的抗菌谱扩大为革兰阳性和阴性菌及葡萄糖非发酵菌,并且其活性强。

均有很好的组织渗透性。

第四阶段:

此阶段有司帕沙星等3个品种,它们的抗菌谱与药代动力学性质同第三代产品相比无十分明显差异,但突出特点为抗菌谱是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各类抗菌药中最广的。

20.简述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答:

抗真菌药按照应用范围不同,分为治疗深部霉菌病和治疗浅部霉菌病两大类。

前者主要包括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后者有灰黄霉素等可供外用的药物,如水杨酸、硫化硒等。

近年来开发的唑类抗霉菌药,如咪康唑、酮康唑等属广谱的抗霉菌药,对深部或浅表霉菌病都可适用。

抗霉菌药都有较强的毒性,两性霉素B的肾毒性,酮康唑类和灰黄霉素的肝毒性,都是需要重视的问题。

21.简述新大环内酯类药物抗菌作用特性。

答:

新药的抗菌谱与红霉素相仿,但与红霉素相比,增强了对流感嗜血杆菌、粘膜炎莫拉菌等革兰阴性菌的作用,其中以阿奇霉素为最强,其次为克拉霉素;并加强了对厌氧菌、军团菌、衣原体等病原体的作用,罗红霉素、米欧卡霉素对诱导产生的某些耐红霉素菌株亦有抗菌作用,新品种与红霉素相仿,对需氧革兰氏阳性球菌有较强的抗菌后效应。

与红霉素不同的是,它们对流感嗜血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亦有抗菌后效应。

22.单克隆抗体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答:

随着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快速发展和从细胞分子水平对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肿瘤生物治疗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通过淋巴细胞杂交瘤单克隆抗体技术或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单抗) 药物是生物技术药物领域的重要方面。

单抗由于具有性质纯、效价高、特异性高、血清交叉反应少或无等特点,在肿瘤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已证实,其对前列腺癌、卵巢癌、胃肠道肿瘤、鼻咽癌、恶性黑色毒瘤、血液系统肿瘤等肿瘤治疗都具有重大意义。

23.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答:

细菌产生耐药性与酶对抗生素的修饰或破坏、膜通透性改变、细菌能主动外排抗生素、新靶位的改变或产生药物靶位的过度表达有关。

只有了解以上产生细菌耐药性的机理及相互关系,才能帮助我们合理使用抗生素,并有目的地开展新的抗菌药物,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保证抗菌治疗的成功。

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对策:

⑴合理使用抗生素。

⑵开发新的抗生素,改造现有药物。

⑶使用生物制剂。

24.简述脉络宁注射液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答:

1.对凝血机制的影响:

研究表明本品具有同时抑制体外,体内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进而可能抑制血栓的形成;可对抗血栓的形成与促进血栓消除。

2.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改善微循环,对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

3.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

可通过改善血管和凝血功能,发挥治疗作用;对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

对脑组织和血管有保护、修复作用。

 

25.简述异喹啉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答:

异喹啉类化合物主要分布于约27种植物中,在结构上可分为简单异喹啉类、异喹啉酮类、双/单苄基异喹啉类、原小檗碱等十七类。

现已发现异喹啉类化合物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包括抗菌、抗肿瘤、镇痛、调节免疫功能、抗血小板聚集、抗心律失常、降压等。

近年来报道动物和人体内也存在内源性异喹啉类化合物,它们作为神经调节剂激活受体或调节酶的活性而发挥重要作用。

26.简述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机制。

答:

1.作用于受体:

许多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可直接与胆碱受体或肾上腺素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

结合后所产生效应与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效应相似,称为激动药;结合后不产生或较少产生拟似递质的作用,并可妨碍递质与受体结合,从而产生与递质相反的作用,称为阻断药。

2.影响递质:

影响递质的合成、释放、转运、存储和转化。

27.简述沙坦类降压药临床研究现状。

答:

沙坦类降压药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主要包括氯沙坦、缬沙坦及依普沙坦等。

沙坦类降压药其作用显著,尤其对心血管疾病的独特疗效和保护作用,已引起临床普遍关注,且长期应用无干咳、停药反跳及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已由WHO列为一线降压药。

28.简述硝酸甘油临床新用途。

答:

硝酸甘油用于心绞痛治疗已有100多年,其静脉制剂用于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疾病治疗已为人们熟知。

该药在内科临床尚有如下用途:

咳血、急性肺水肿、支气管哮喘、门脉高压症。

29.简述硝酸异山梨醇酯(消心痛)的临床新用途。

硝酸异山梨醇酯又名消心痛,用于心绞痛治疗已100多年,疗效可靠。

后来又用于高血压,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疾病的治疗。

其在内科临床有如下新用途:

顽固性呃逆、脉管炎疼痛、支气管哮喘、咯血、急性肺水肿、门脉高压症。

30.简述氟桂利嗪(西比灵)的临床新用途。

答:

氟桂利嗪(西比灵)是保护脑细胞的选择性钙内流阻滞剂,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偏头痛。

近年来,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包括:

(1)失眠、耳鸣;

(2)治疗脑血管疾病;(3)辅助治疗癫痫;(4)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31.简述目前治疗胃溃疡药物按作用方式的分类。

答: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较多见,近年来由于对该病发病机理的认识不断深入,使其治疗药物也不断增加,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类:

(1)抗酸药。

(2)抑制胃酸分泌药。

(3)胃粘膜保护剂。

(4)抗幽门螺杆菌药。

32.简述H2受体拮抗剂的药理进展。

答:

H2受体拮抗剂选择性抑制胃酸分泌,并能拮抗胃泌素和乙酰胆碱所引起的胃酸作用。

H2受体拮抗剂的化学结构与组胺有相似之处,现已发现到了第三代。

1.第一代H2受体拮抗剂为西咪替丁通过数以百万计病人的治疗,获得了满意效果。

2.第二代为雷尼替丁,由于该药临床效果比第一代的西咪替丁效果好,且不良反应小,将取代西咪替丁。

3.第三代药物有法莫替丁、尼扎替丁、罗沙替丁等,已研制成功上市。

H2受体拮抗剂的换代产品还在研究发展中。

33.小儿使用非处方药的注意事项。

答:

小儿如果患了小伤小病或已明确诊断的一切慢性疾病,家长可依据医生的意见使用非处方药进行治疗,但应注意:

1.辩明病情,有的放矢。

小儿抵抗力弱,易患病,不可随便给药;

2.选药慎重,把握剂量。

3.妥善保管,防止意外。

4.疗效不佳或出现异常反应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34.简述核苷反转录酶抑制剂类抗HIV药物的作用机制。

答:

核苷反转录酶抑制剂类药物首先被宿主细胞胸苷酸激酶磷酸化为三磷酸代谢物,与相应的内源性核苷酸三磷酸盐竞争反转录酶,并被插入病毒DNA,导致DNA链合成终止;也可抑制宿主DNA多聚酶而表现细胞毒作用。

35.简述唑类抗真菌药的分类、代表药物及适应证。

答:

1.分类:

唑类抗真菌药可分为咪唑类和三唑类。

2.代表药物及适应证:

(1)咪唑类如酮康唑、克霉唑、咪康唑和益康唑等,酮康唑可作为治疗浅表真菌感染的首选药。

(2)三唑类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等,可作为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首选药。

36.新抗结核药除要求有显著的效能和毒性极小或没有毒性外,还应具备的理想条件有哪些?

答:

1.口服有效,排泄缓慢,在一定时间内血中浓度能维持高水平;

37.简述基础药理学研究方法和临床药理学研究方法的区别。

答:

基础药理学方法以动物为实验对象,研究药物与动物相互作用的规律。

临床药理学方法以人为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健康志愿者或病人,研究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阐明药物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体内过程及新药的临床评价等。

38.简述为什么抗胆碱酯酶药也是一类拟胆碱药?

答:

抗胆碱酯酶药是一类能与ChE(胆碱酯酶)结合,并使之丧失活性的药物。

酶受到抑制的后果为Ach(乙酰胆碱)在胆碱能突触或接头处的积聚与随之发生的胆碱受体激动。

所以抗胆碱酯酶药也是一类拟胆碱药。

39.简述肾上腺素受体分型目前的研究进展。

答:

1.目前认为受体分类的标准有三:

⑴对特异性配基的亲和性;⑵激动信号转号机制及生物学效应的特点;⑶基因的结构上及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2.依据这些标准,Ad-R可分为α1、α2与受体β三类,而aα1、aα2与β受体又至少可分成三种亚型,它们分别是α1A、α1B与α1c受体;a2A、α2B 、α2C受体和β1、β2 、β3受体。

它们都有各自相应的基因;Ad-R的分子结构符合G蛋白耦联膜表面受体的一般特征。

40.简述传出神经系统受体的分类?

答:

1.胆碱受体:

能与Ach结合的受体为胆碱受体或乙酰胆碱受体。

可分为N胆碱受体和M胆碱受体。

2.肾上腺素受体:

能与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

肾上腺素受体又可分为α肾上腺素受体和β肾上腺素受体。

3.多巴胺受体:

能与多巴胺受体结合的受体。

4.突触前膜受体:

通过正反馈或负反馈来调控递质的释放,影响效应器官的反应。

41.简述多次给药的稳态血浆浓度。

答:

多次给药后药物达到稳态浓度的时间仅决定于药物的消除半衰期,一般来说,药物在剂量和给药间隔时间不变时,约经4~5个半衰期可分别达到稳态浓度的94%和97%。

提高给药频率或增加给药剂量均不能使稳态浓度提前达到,而只能改变体内药物总量(即提高稳态浓度水平)或峰浓度与谷浓度之差。

42.简述何谓半衰期?

答:

半衰期一般情况下是指消除半衰期,它是指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状态后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它是反映药物消除快慢的程度的参数,也反映体内消除药物的能力。

43.简述何谓表观分布容积?

答:

药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血药浓度和体内药量的比值是恒定的。

表观分布容积是指所用药物剂量,按药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的血药浓度来估计的体液的容积。

由于它并不代表真正的容积,故称表观分布容积。

可用于推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范围的大小。

44.简述竞争性拮抗药和非竞争性拮抗药。

答:

根据拮抗药与受体结合是否有可逆性而将其分为竞争性拮抗药和非竞争性拮抗药。

竞争性拮抗药能与激动药竞争相同受体,其结合是可逆的。

而非竞争性拮抗药与受体结合非常牢固,一般是共价键结合,分解极慢或不可逆转,生理功能恢复靠受体新生。

45.简述何谓药源性疾病及其分类

答:

当药物作用到人体发挥药理作用时,有时产生一些与治疗作用不需要的反应,进而造成机体产生某些病理性变化,在临床上表现出各种症状,这种疾病叫做药源性疾病。

其分类如下:

(1)量效关系密切型;

(2)量效关系不密切型;(3)长期用药致病型;(4)药后效应型。

46.何谓变态反应?

有何特点?

答:

变态反应是一类免疫反应,常见于过敏体质病人。

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用药理性拮抗药解救无效。

反应的严重程度差异很大,与剂量无关。

停药后反应逐渐消失,再用时可能再发。

致敏物质可能是药物本身,也可能是其代谢物,亦可能是制剂中的杂质。

47.药理效应按性质可以分为哪两种情况?

从量反应的量效曲线可以看出哪几个特定位点?

答:

药理效应按性质可以分为量反应和质反应两种情况。

从量反应的量效曲线可以看出下列几个特定位点:

最小有效量或最低有效浓度、最大效应或效能、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效价强度。

48.简述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和药物的时间-效应关系。

答:

药物剂量-效应关系简称量-效关系,是指一定范围内同一药物剂量增加或减少时药物效应也相应增加或减少;药物的时间-效应关系,从给药开始,到效应出现,效应达高峰,效应消失,直至药物从机体内完全消除,这段时间过程称为时效关系。

49.简述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答:

所谓药物作用的两重性,即药物一方面可改变机体的生理生化过程,有利于治病,称治疗效应。

另一方面可引起生理生化过程紊乱或结构改变等危害机体的不良反应。

危害机体的不良反应包括:

毒性反应、副作用、继发性作用、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等。

11.简述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答: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功能提高称为兴奋,功能降低称为抑制。

50.简述何谓胆碱受体阻断药。

答:

胆碱受体阻断药亦称抗胆碱药,能与胆碱受体结合而本身不产生或较少产生拟胆碱作用,能妨碍胆碱能神经递质或拟胆碱药与受体的结合,从而产生抗胆碱作用,表现为胆碱能神经功能被抑制的种种作用。

51.简述新斯的明中毒死亡的原因及如何抢救。

答:

1.中毒死亡原因是呼吸衰竭或心脏停搏。

呼吸衰竭是新斯的明的M、N作用和中枢反应的综合结果。

2.口服新斯的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可洗胃,同时需注意维持呼吸;

3.也可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阿托品控制毒蕈碱样的作用,剂量为1mg~2mg,最大可用4mg。

但因阿托品不能对抗烟碱样作用,需加用小剂量竞争性神经肌肉阻断药。

52.简述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机制。

答:

各种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机制因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的不同而有一定差异,大体上可分三大类:

⑴因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的靶位PBP的变异而引起抗生素的亲和性下降;⑵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因被β-内酰胺酶分解而失活;⑶因细菌细胞膜渗透性或其他特性发生改变而引起菌体内药物摄取量的减少使细胞内浓度下降。

 

53.硝酸酯类药物为什么常与普萘洛尔联合应用?

答:

亚硝酸酯类化合物和普萘洛尔配伍,其协同作用是二者均能使心肌耗氧量减少,二者均能改善缺血区的血液供应。

其拮抗作用是亚硝酸酯类化合物能使心脏容积减小,而普萘洛尔能使心脏容积加大;亚硝酸酯类化合物能使血压下降以及反射性的心率加快,而普萘洛尔能使心率减慢。

54.强心苷中毒引起的重症快速性心率失常可用何种药物针对治疗?

答:

强心苷中毒引起的重症快速性心率失常可用苯妥英钠针对治疗。

这是因为苯妥英钠对强心苷引起的室性早搏、二联律、窦性心动过速等特别有效。

它能针对性地抑制强心苷引起的心室异位自律性上升。

55.氯丙嗪主要有哪些不良反应?

答:

1.常见不良反应:

中枢抑制症状(嗜睡、淡漠、无力等)、M受体阻断症状(视力模糊、口干、无法、便秘、眼压升高等)和α受体阻断症状(鼻塞、血压下降、体位性低血压及反射性心悸等)。

2.锥体外系反应;

3.其他:

如药源性精神异常、惊厥与癫痫、过敏反应、心血管和内分泌系统反应和急性中毒等。

56.麻醉乙醚为什么麻醉诱导期较长?

答:

麻醉乙醚是由肺泡吸入后先使血液饱和再随血流进入脑中神经细胞,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 吸收入血的速度与血/气分布系数有关,由于乙醚在血中溶解度大,血中药物分压升高较慢,因此麻醉诱导期较长。

57.为什么解热镇痛药不能用于腹部疼痛?

答:

1.解热镇痛药的镇痛只限于轻度及中度的疼痛,对头痛、牙痛、关节痛、月经痛等临床上常见的慢性钝痛有效,而对外伤性剧痛和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

2.解热镇痛药的镇痛作用是在外周,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干扰致痛因子(组胺、缓激肽)对传入神经末梢部位感受器的兴奋而止痛。

因此,如胃肠痉挛、阑尾炎、胆结石等病症所致的急性腹部疼痛用解热镇痛药,既达不到止痛效果,而且还会贻误病情。

58.临床上为什么选用哌替啶镇痛?

答:

1.哌替啶(度冷丁)是人工合成的镇痛药,镇痛作用约相当于吗啡的1/8~1/10,哌替啶与吗啡均属于成瘾性镇痛药。

2.哌替啶成瘾性较吗啡小,戒断状态较吗啡轻,且一般不出现吗啡所引起的腹涨、便秘和尿潴留等不良反应。

所以,本品已成为临床上常用的吗啡代用品。

59.吗啡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答:

1.治疗剂量时,可引起眩晕、恶心、呕吐、便秘、排尿困难,胆绞痛、呼吸抑制等。

2.连续3天~5天反复应用时易产生耐药性,一周以上可成瘾。

一旦停药即出现戒断症状,如烦燥不安、失眠、流泪、流涕、呕吐、腹痛、肌肉震颤、意识丧失等。

3.急性中毒时,主要表现是昏迷、瞳孔极度缩小,呼吸高度抑制,血压降低甚至休克。

60.地西泮作为镇静催眠药有哪些优点?

答:

1.治疗指数高,对呼吸影响小,安全范围较大;

2.对快动眼睡眠的影响较小,停药后出现反跳性REM睡眠延长较巴比妥类轻,但可明显缩短或取消NREM睡眠第4相,因此可减少发生于此时期的夜惊或夜游症;

3.对肝药酶几无诱导作用,不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

4.依赖性、戒断症状较轻;嗜睡、运动失调等一般副作用较轻。

61.巴比妥类作为催眠药有哪些缺点?

答:

1.易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可产生严重的戒断症状;

2.诱导肝药酶的活性,干扰其他药物经肝脏的代谢;

3.不良反应多见,过量可产生严重毒性。

因此,巴比妥类已不作镇静催眠药常规使用。

62.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能同时应用麻黄素吗?

答:

麻黄素为中枢兴奋及升压药物,多次滴用,可通过鼻粘膜吸收而使血压升高。

两者升压作用相加,能使患者血压大幅度升高,甚至可能引起高血压危象。

因此,不能同时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