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6章《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示范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7695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6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6章《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示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6章《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示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6章《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示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6章《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示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6章《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示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6章《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示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6章《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示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6章《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示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6章《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示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6章《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示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6章《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示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6章《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示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6章《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示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6章《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示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6章《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示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6章《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示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6章《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示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6章《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示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6章《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示范教案.docx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6章《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示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6章《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示范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6章《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示范教案.docx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6章《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示范教案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实现的神经调节;第二部分是人体通过内分泌系统实现的激素调节。

这种编写顺序虽然与经典的人体解剖学相似,但本章却是先从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视觉以及耳和听觉,继而才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显然,这与传统的先介绍神经系统结构,再介绍感觉器官的编写方式不同。

这样编写的目的是:

强调人体通过自身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发现的本来面目更加合理地学习。

本章特别注重强调学生科学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在教材中设计了“观察与思考”“探究”“进一步探究”“实验”“技能训练”“科学·技术·社会”“资料分析”和“科学家的故事”等栏目,此外,还有大量的图文并茂的编写处理。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内容较多,可以分2课时完成。

对于眼球结构的认知,可以引导学生对比装有胶卷的照相机与眼球以及观察和分析教材的图示完成。

对于视觉的形成可以指导学生分析教材“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示意图”,或者参考物理学中的小孔成像原理及实验装置,但要在小孔处放置凸透镜。

并引导学生分析“使人失明的原因有哪些”等问题进行概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渗透关怀盲人、帮助盲人的意识。

有关近视及其预防的教学,教师仍利用小孔成像装置,但要加以改造(在小孔处调换不同凸度的凸透镜)引导学生观察成像位置的变化,以此理解晶状体负担过重,晶状体曲度过大且不能恢复原状而形成近视眼的原因。

关于耳和听觉的教学,首先要充分发挥“观察与思考”栏目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耳和听觉的重要性。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识图来认知耳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并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概括听觉的形成。

在进行“神经系统的组成”这节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料分析,尽量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来开展教学。

对于教材中的资料分析,要引导学生围绕发病原因、发病部位及症状来分析,并由此引导学生联想和提出疑问,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有了学习神经系统知识的欲望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人体神经系统的模型或教材中的图示,通过引导学生的讨论与归纳来完成对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学习。

关于神经元,教学内容不多。

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观看直观教具,如人体各类细胞的挂图等,使学生能在比较中找出神经元与其他细胞的异同,进而了解神经元形态结构的特殊性是与它具有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相联系的。

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这节课中要求每个同学都观察到膝跳反射的现象。

实验后,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膝跳反射的实验概括出反射的概念。

关于反射弧的教学,应当充分利用“缩手反射示意图”,根据教材图示试着写出该反射通过的神经结构——反射弧。

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写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关于反射类型的教学,教师先让学生举一些反射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反射的反射弧是否一定要经过大脑皮层,进而归纳出简单反射与复杂反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的主要区别。

“激素调节”这节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出内分泌腺和激素的特点。

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有关激素研究的经典实验设计,通过设计对照实验,将探究能力提高到新的层次。

最后,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内分泌失调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的实例,归纳出有关激素及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关系的知识。

本章共4节内容,建议用6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内容

课时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2课时

神经系统的组成

1课时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课时

激素调节

1课时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即眼和视觉、近视及其预防、耳和听觉。

本节内容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应用性,对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有重大意义。

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系统地、详细地展示眼球的结构及各部分结构的功能,使学生能够尽快认识眼球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的适应性。

教材还展示了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的示意图(或者参考物理学中的小孔成像原理及实验装置,但要在小孔处放置凸透镜),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视觉形成过程。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使人失明的原因有哪些”等问题并进行概括,并注意渗透关怀盲人、帮助盲人的意识。

本节教材还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系统介绍了近视的形成原理和预防措施,学生通过观察教材中的图示和相关的资料就能了解困扰自己的近视是如何形成的,并且知道预防近视的方法很简单,只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就会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教师也可以利用小孔成像装置,但要加以改造,在小孔处调换不同凸度的凸透镜,引导学生观察成像位置的变化,以此理解晶状体负担过重,晶状体过度变凸且不能恢复原状而形成近视眼的原因)。

关于耳和听觉的教学,教材中设置了“观察与思考”栏目,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耳和听觉的重要性。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识图认知耳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导致耳聋的原因,加深对耳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

关于听觉形成的教学,以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进行概括总结的方式进行。

同时注意挖掘该部分教材中的尊重聋人、关爱聋人、加强自我听力保护等方面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自我保健的意识。

关于观察与测量的技能训练的教学内容,应在课上完成。

这个栏目的内容同样是本节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十分有益。

由于本节涉及的内容较多,因此本节可以安排2课时,每课时的教学都要从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出发,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和主要功能;说出近视的原因和预防的方法;知道导致耳聋的各种原因及预防的措施。

2.尝试观察瞳孔大小变化的情况并作出解释;练习观察和测量的技能。

3.认同视觉卫生和听觉卫生;关爱和帮助有视觉和听觉障碍的人。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人的眼球结构与装有胶卷的照相机结构示意图,了解眼球的结构与其功能的适应性。

2.通过分析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示意图以及相关资料,了解视觉形成的过程。

3.通过分析耳的结构示意图和相关资料,知道耳的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并了解听觉的形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习意识。

使学生注重自我保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认同视觉卫生;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群。

3.帮助和关爱有听觉障碍的人群。

教学重点     

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视觉和听觉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     

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整理有关眼和视觉、耳和听觉的资料,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与本节课有关的图文资料。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颁奖仪式的视频资料:

教师质疑:

(1)通过视频资料你感受到了什么?

(2)这些感觉是通过哪些结构获取的?

学生观察后回答:

(1)通过视频资料看到中国冠军站在领奖台上,看到中国的国旗徐徐升起,看到在场的中国人的欣喜和激动,听到了雄伟嘹亮的中国国歌声响彻体育馆的上空。

(2)这些信息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的。

教师引导:

你知道视觉和听觉是如何形成的吗?

(由此导入新课)

2.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

当你放学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间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

这时你会怎么做?

学生回答:

赶紧寻找避雨的地方,并赶紧跑过去。

教师质疑:

(1)你是依靠什么器官发现天气突然变化的?

(2)你通过哪些现象判断要下雨?

学生分析后回答:

(1)通过眼睛看到乌云和闪电,通过耳听到雷声。

(2)通过眼睛看到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光闪闪,通过耳听到雷声轰鸣,因此判断大雨欲来。

教师质疑:

人的眼睛为什么能够看清物体,耳为什么能够听到声音(视觉和听觉是如何形成的呢)?

由此导入新课。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

眼和视觉

1.眼球的结构

教师质疑:

眼球是由哪些结构构成的?

各结构具有哪些特点?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示意图”,经过小组讨论后展示:

(也可以指认“眼球的模型”上的各部分结构,使学生认识更加深刻)

眼球是由角膜、巩膜、虹膜、脉络膜、视网膜、晶状体、玻璃体等结构组成的。

其中,角膜位于眼球的最前方,无色透明,可以透过光线。

巩膜呈白色,比较坚韧,具有保护眼球内部结构的作用。

虹膜上有色素,中央的小孔是瞳孔。

外界的光线可以通过瞳孔进入眼球的内部。

脉络膜含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给视网膜提供营养,并使眼内形成一个“暗室”。

视网膜上含有许多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能够感受光的刺激。

晶状体像双凸透镜,透明、有弹性,能够折射光线,玻璃体是透明的胶状物质,支撑眼球壁且对光线具有一定的折射作用。

教师质疑:

(1)有人把眼睛比喻成心灵的“窗户”,相当于“窗户”上的玻璃的是哪个结构?

(2)通常我们所说的黑眼球和白眼球分别是指眼球的哪些结构?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眼球各结构的特点后达成共识:

(1)角膜是无色透明的,相当于“窗户”上的玻璃。

(2)黑眼球是指虹膜,虹膜上有色素细胞;白眼球是指巩膜,巩膜是白色的,比较坚韧。

教师强调:

眼球的各部分结构的功能与视觉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

另外,眼球通过视神经与大脑的视觉中枢相联系。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人眼球结构和照相机结构示意图。

讨论:

1.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什么?

在拍照时,镜头、光圈和胶卷分别起什么作用?

2.眼球和装有胶卷的照相机,在结构上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3.说一说眼球的晶状体、瞳孔和视网膜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结构。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照相机成像的原理就是物理学中的透镜成像原理。

拍照时镜头起调节物距(像距)的作用,光圈起控制光线的作用,胶卷起感光的作用。

(2)眼球和装有胶卷的照相机在结构上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都具有便于光线进入的结构,具有对光线起折射作用的结构等。

(3)眼球的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眼球的瞳孔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眼球的脉络膜相当于照相机暗室的壁;眼球的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中的胶卷。

教师强调:

照相机是仿照眼睛的结构和视觉形成的原理制造的。

所以,装有胶卷的照相机与人的眼球在结构上有一些相似之处。

2.视觉的形成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示意图”,尝试完成下面的问题:

(1)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眼球内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视觉产生的部位是哪里?

产生的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观察、阅读、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

(1)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结构的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清晰的物像。

(2)视觉是在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产生的。

当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通过角膜、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晶状体等结构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视觉神经将神经冲动传导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形成视觉。

教师引导: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眼球的结构特点与视觉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如果某人眼睛失明,检查其眼球结构和功能异常,那么,病变部位可能位于哪里呢?

学生分析讨论后回答:

视觉的形成与眼球的结构、视觉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有密切的关系。

如果失明患者的眼球结构完好,那么病变部位就可能是视觉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

学生质疑:

人眼在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眼球的哪些结构进行调节?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晶状体的状态发生变化”的视频资料:

(教师不断改变物体与眼球的距离,并变化晶状体的曲度,即更换凸度不同的凸透镜)

教师质疑:

(1)当物体与眼球的距离增大时,要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晶状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物体与眼球的距离减小时,要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晶状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观察视频资料,并根据已经学习的相关知识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在班级内展示:

(1)当物体与眼球的距离增大时,要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晶状体的曲度变小。

(2)当物体与眼球的距离减小时,要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晶状体的曲度变大。

教师强调:

当物体与眼球的距离适当时,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如果物体与眼球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需要经过晶状体的调节作用物像才能落在视网膜上。

教师质疑:

当我们看一辆由远处开来的公交车时,晶状体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后回答:

当我们看一辆由远处开来的公交车时,晶状体的曲度由小变大。

3.瞳孔大小的调节

方案一:

教师创设情境:

当你看完电影由比较黑的电影院走到阳光明媚的大街上时,你会有什么感觉?

几分钟后是否还有这种感觉?

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

由比较黑的环境进入明亮的环境开始会感觉到光线非常刺眼,几分钟后这种感觉就消失了。

这是因为瞳孔的大小与光线的强弱有关,在比较暗的环境中瞳孔变大,在明亮的环境中瞳孔变小。

所以由黑暗的环境初到明亮的环境开始会感觉光线非常刺眼,瞳孔调节后这种感觉就会消失。

教师质疑:

人的瞳孔的大小是由哪个结构调节的?

在不同的环境中瞳孔大小不同有什么意义?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示意图进行分析:

瞳孔是虹膜中央的小孔,所以,瞳孔的大小受虹膜的调节。

通过调节瞳孔的大小使人在亮处和较暗处都能够看清物体。

方案二: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猫在亮处和暗处的瞳孔的变化。

通过观察发现:

在亮处猫的瞳孔比较小,而在暗处猫的瞳孔比较大。

所以,通过瞳孔的调节,猫在暗处和亮处都能看清物体。

学生质疑:

人的瞳孔也能发生这样的变化吗?

瞳孔大小的变化由哪些结构进行调节?

教师指导学生将教室里的窗帘全部拉上,形成一个比较暗的环境,同桌相互观察瞳孔的大小,然后将窗帘全部打开,并打开教室里的灯形成一个比较明亮的环境,同桌再相互观察瞳孔的大小,两次观察做对比,发现人的瞳孔大小也能进行调节,即在明亮的环境中瞳孔比较小,在较暗的环境中瞳孔相对比较大。

学生通过分析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示意图,知道瞳孔的大小受虹膜的调节。

学习目标二:

近视及其预防

1.近视形成的原因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教材近视眼成像的示意图,思考下面的问题:

(1)近视眼为什么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2)近视眼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矫正?

学生观察教材图示,认真分析教材内容,提供有效信息:

(1)通过上面的学习知道当人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的曲度变大,物像才能落在视网膜上,人才能看到清晰的物体,若长时间近距离看书或者看电视,使晶状体持续处于曲度变大的状态,晶状体负担过重,不能及时恢复原状,甚至眼球的前后径过长,远处的物体反射的光线通过晶状体的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人就不能看清楚该物体,要想看清楚它,就必须将物体移得近一些。

(2)近视眼可以通过配戴近视镜(凹透镜)加以矫正。

教师强调:

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的调节负担过重,晶状体曲度过大并且不能恢复原状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的。

2.预防近视的措施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预防近视要做到‘三要’‘四不要’”的相关资料,尝试说明预防近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学生分析教材中提供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交流后展示:

预防近视要做到“三要”,即读写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要在33厘米左右;看书、看电视或使用电脑1小时后要休息一会儿,要远眺几分钟;要定期检查视力,认真做眼保健操。

预防近视还要做到“四不要”,即不要在直射的强光下看书;不要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不要躺卧看书;不要走路看书。

拓展延伸:

近视的成因比较复杂,影响因素也很多,主要的因素大致划分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近距离作业和不良的作业环境)和营养、体质因素。

课堂小结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眼球的主要结构包括哪些?

各结构具有哪些特点?

(2)照相机的镜头、光圈、胶卷分别相当于人眼的什么结构?

(3)视觉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4)人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主要依靠哪些结构进行调节?

(5)近视眼的眼球具有哪些特点?

如何进行矫正?

(6)如何预防近视?

学生回忆后回答:

(1)眼球的主要结构包括角膜、巩膜、虹膜、脉络膜、视网膜、晶状体、玻璃体等结构。

角膜无色透明,可以透过光线。

巩膜是白色的、比较坚韧,对眼球的内部结构具有保护作用。

虹膜有色素,中央的小孔叫瞳孔,是光线进入眼球内部的通道。

脉络膜上含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给视网膜提供营养,并使眼内形成一个“暗室”。

视网膜上含有许多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能够感受光的刺激。

晶状体像双凸透镜,透明有弹性,能够折射光线。

玻璃体是透明的胶状物质,支撑眼球壁,并折射光线。

视神经能够将神经冲动传导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人眼的晶状体,光圈相当于瞳孔,胶卷相当于视网膜。

(3)视觉形成的过程是:

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结构的折射,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

物像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视觉神经传导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形成视觉。

(4)人眼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主要是受晶状体的调节。

当人眼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的曲度变大,看远处的物体时晶状体的曲度变小。

(5)近视眼的眼球内晶状体过度变凸且不能恢复原状,眼球的前后径过长,远处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结构的折射后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需要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6)预防近视需要做到“三要”和“四不要”。

即读写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要在33厘米左右;看书、看电视或使用电脑1小时后要休息一会儿,要远眺几分钟;要定期检查视力,认真做眼保健操。

不要在直射的强光下看书;不要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不要躺卧看书;不要走路看书。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高山流水和鸟鸣蛙叫的声音。

通过倾听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让学生用听觉感受、认知自然界,进入情境。

教师质疑:

你们刚才接收到了什么信息?

谈谈自己的感觉。

学生踊跃发言。

教师引导:

在生活中,我们会接受到自然界传递给我们的各种信息。

刚才,我们是怎样听到这些声音的呢?

由此引入新课。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

耳与听觉

1.耳的结构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教材“观察与思考”中的图片,并尝试完成其中的思考题:

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后回答:

(1)人若失去听觉,就不能及时获取电视中的重要信息;听不到汽车鸣笛,无法迅速避让,易发生危险;听不到电话铃声,无法接听电话;听不到同学的讨论,很难积极参与交流。

(2)如果听力下降或者丧失,在课堂上无法听到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无法获得知识。

如果听力下降或丧失,就听不到广播,获得信息的渠道就会减少。

教师质疑:

人从外界获取的信息中有许多是通过听觉获得的,那么,耳的哪些结构特点与听觉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呢?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教材“耳的基本结构示意图”,尝试说明耳的基本结构有哪些,各部分结构的特点和功能有哪些。

学生分析图示,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并补充:

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外耳由耳郭和外耳道组成,耳郭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外耳道是声波进入中耳的通道。

中耳由鼓膜、鼓室和听小骨组成,鼓膜受到声波的刺激能够产生振动,鼓室通过咽鼓管与咽相连,听小骨能够将鼓膜产生的振动传播到内耳。

内耳由前庭、半规管和耳蜗组成,前庭和半规管与听觉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但是能够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情况,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

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受到振动的刺激能够产生神经冲动。

教师强调:

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2.听觉的形成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教材,尝试说明听觉产生的过程。

学生阅读教材,提取有效信息:

外界的声波经过耳郭的收集,由外耳道传播到鼓膜,鼓膜受刺激后产生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递到内耳的耳蜗内,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听觉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产生听觉。

教师强调:

听觉的产生与耳的结构、听觉神经和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有密切的关系。

教师质疑:

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听力下降或听力丧失的人,引起他们听力下降或听力丧失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刚刚学习的知识进行分析,最后达成共识:

听觉的形成与耳的结构、听觉神经和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听力下降或听力丧失可能是由于某些原因导致耳的结构受到损伤,例如,外伤、疾病使鼓膜受损,某些疾病可能影响耳蜗的正常功能,这些原因都可能引起听力下降或听力丧失。

疾病或者用药不当可能引起听觉神经受到损伤,传导功能降低或者损伤,使人的听力下降或完全丧失。

外伤、疾病等原因使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受到损伤引起听力丧失。

教师强调:

一些疾病、外伤等都可能引起人的听力下降或听力丧失,所以,我们要加强耳的卫生保健。

学习目标二:

耳的卫生保健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尝试说明如何进行耳的卫生保健。

学生阅读教材,提取有效信息,最后达成共识:

进行耳的卫生保健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为了保护耳和听觉,应该减少和消除噪声。

(2)不要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以免戳伤外耳道或鼓膜。

(3)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口,使咽鼓管张开,或者闭嘴、堵耳,以保持鼓膜两侧大气压力平衡。

(4)鼻咽部有炎症时,要及时治疗,避免引起中耳炎。

(5)不让脏水进入外耳道,避免外耳道感染。

教师强调:

做好耳的卫生保健,避免耳的结构受到损伤,对保护听觉正常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质疑: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盲人或聋哑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呢?

学生积极发言:

(1)要及时帮助他们,例如在街道上看到盲人过马路要主动搀扶他们。

(2)在公共汽车上遇到他们要及时让座。

……

教师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爱护他人的习惯和品德。

学习目标三:

人体的其他感觉器官

教师引导:

眼和耳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人体通过视觉和听觉从外界获得大量的信息,有利于人们的生活。

那么,除了眼和耳,人体还有哪些感觉器官呢?

它们具有哪些作用呢?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教材,尝试进行总结。

学生阅读教材,提取有效信息,并展示:

人体除了眼和耳外,还有鼻、舌等感觉器官。

鼻腔上端的黏膜中有许多对气味非常敏感的细胞,所以,鼻有嗅觉作用。

舌的上表面和两侧有许多对味道十分敏感的突起,能够辨别酸、甜、苦、咸,所以,舌具有味觉作用。

皮肤能够感受外界的冷、热、痛、压等刺激。

教师强调:

这些感觉器官能够感受外界的各种刺激并对各种刺激作出反应,使人能够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学习目标四:

观察和测量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两条直线并比较它们的长度。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指导学生用尺子分别测量这两条直线的长度,并分别记下它们的长度,然后进行比较。

通过测量发现两条直线的长度相同(与观察的结果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观察与测量的区别,并强调用工具进行科学的测量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课堂小结     

教师指导学生对本节知识点进行归纳、整合,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将整合的结果在班级内进行展示:

(1)人体依靠感觉器官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进行感知,并及时作出反应。

人通过视觉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比较多。

视觉的形成与眼球的结构有密切的关系。

眼球的角膜无色透明,可以透过光线,所以,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结构的折射后,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经视觉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产生视觉。

(2)人眼能够看清楚远近不同的物体是由于晶状体的调节作用。

看近处的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