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茶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2830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农林大学茶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福建农林大学茶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福建农林大学茶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福建农林大学茶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福建农林大学茶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农林大学茶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福建农林大学茶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农林大学茶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农林大学茶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福建农林大学茶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修订稿

园艺学院

(2005年5月)

一、培养目标: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要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品学兼优的茶学专业高级专门人才。

要求研究生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有志于献身农业科学工作;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诚挚的协作精神;掌握茶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茶学专业知识、相应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相关知识;了解茶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能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使用一门外语;具有从事茶专业的科学研究、教学工作的能力,且具有指导茶生产、从事技术推广和科技管理等实际工作的能力。

要求硕士研究生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取得有一定创新性的成果或新见解。

二、研究方向:

1. 茶树遗传育种与栽培生理

2. 茶叶品质与加工

3. 类茶与药用植物研究

4.茶叶经济贸易与茶文化

5.茶叶经济与资源利用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学习方式以自学为主,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除按规定修读完课程外,应有不少于一半的时间用于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

在职硕士生的学习年限最多可延长一年,优秀硕士生其学习年限可适当缩短。

四、培养方式:

硕士生的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导师在选拔研究生、选修课程、确定论文题目和研究设计以及科学道德培养等方面起主导作用。

指导方式采取直接由导师邀请有关教授(或研究员)、副教授(或副研究员)2-3人组成指导小组,协助导师审定培养计划,做好论文指导工作。

硕士生也可到外单位进行试验研究,由导师临时邀请外单位的专家协助指导,或合作培养。

培养方法采取在导师指导下自学为主,修读学位课程和选修课程;参加研讨和各种有关活动;进行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硕士生入学后在第一学年内初步确定研究课题,制订个人培养计划。

入学后第三学期完成开题报告,并在第四学期初对硕士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科研能力和健康状况进行中期考核,合格者转入以论文研究为重点的培养阶段;不合格者由导师和院学位分委会报校学位委员会批准,终止学习。

五、课程设置:

导师应根据研究方向的需要,对硕士生修读课程提出指导性建议,一般要求完成30—34个学分。

具体安排及学时分配见课程规划表。

课程设置表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学期

主讲

教师

备注

讲课

实验

实习

讨论

英语

5

250

 

 

 

1、2

专业英语

1

30

 

 

 

3

刘乾刚等

自然辩证法

2

50

 

 

4

1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

30

 

 

6

1

生物化学

3

60

 

 

 

2

茶树优质高产理论

2

23

8

 

9

1

孙威江等

茶叶加工原理

2

40

9

 

 

1

金心怡等

茶叶专题讨论

2

40

 

 

 

1

郭雅玲等

指定选修课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2

60

 

 

 

1

计算机语言

2

40

40

 

 

1

茶树遗传育种专题

2

40

 

 

2

叶乃兴等

高级茶叶生物化学

2

25

15

 

 

 2

刘乾刚等

茶树实验技术

2

10

30 

 

 

2

林金科等

茶叶品质化学

2

25

 15

 

 

2

郭雅玲等

茶叶加工工程学

2

40

 

 

 

2

金心怡等

茶树生理生态

2

40

 

 

 

2

孙威江等

茶叶经济

2

40

 

 

 

2

杨江帆等

茶叶经贸与企业经营管理

2

40

 

 

 

2

孙威江等

茶文化专题

2

40

 

 

 

2

孙云等

类茶与药用植物专题

2

40

2

孙威江等

合计

本专业课程学习总学分≥30学分

茶树栽培学

40

1-2

袁地顺等

茶叶加工学

60

1-2

孙云等

茶叶生物化学

40

1-2

刘乾刚等

茶树遗传育种

40

1-2

郭玉琼等

实践教育

教学实践(120学时)

2

>8

社会实践(周)

3

学术活动

1

3、4

读书报告(次)

2

3、4

课程简介

茶学专业英语1学分(讲课40学时)

主讲教师:

刘乾刚

本课程以讲授为主,教学材料主要选自专业杂志,内容涉及栽培、化学、加工、药理及贸易等。

教学中,注重增加专业词汇及提高学生翻译、阅读与理解等能力,采用考试与讲解相结合的办法强化记忆和阅读的速度及其准确性,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的听、说、写、读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茶树高产优质理论2学分(讲课35学时,实验8学时,讨论9学时)

主讲教师:

孙威江

主要讲授茶树高产优质的形成途径;茶树生态与逆境生理;茶树品种与高产优质的关系;茶树合理的群体结构和理想长相;肥、水、剪采等主要农业技术对高产优质的影响;茶园营养诊断与生长调控;茶叶的污染及防治;茶叶安全质量管理体系等。

通过学习,掌握生态适应性理论、物侯学理论、群体协调理论、营养平衡理论和综合因子理论。

以茶叶市场为导向,采取技术与经济紧密结合的相应措施、获得高产、高效益、无公害的优质鲜叶。

茶叶加工原理2学分(讲课35学时,实验9学时)

主讲教师:

金心怡、吉克温、孙云

《茶叶加工原理》是茶学硕士学位课程之一,主要研究茶叶制造理论和茶叶深加工理论。

本课程以陈椽教授编著的《制茶技术理论》为基本教材,采用内容介绍、查阅资料、讨论、读书报告等形式加深理解和开拓思维。

内容共分五个专题:

一、鲜叶(含茶叶)化学成分及其保健研究进展;二、制茶的化学作用;三、制茶的酶和微生物作用;四、制茶的机械与力的作用;五、茶叶深加工进展及原理。

茶叶专题讨论2学分(讲课35学时,讨论15学时)

主讲教师:

郭雅玲、孙威江

茶叶是一种饮料。

具有商品率高、出口数量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等特点。

同时其生产、采制、加工、包装、托运、营销、商检、贸易等形式多样,技术复杂,环节繁多,最后到消费者杯里必须保证品质、卫生、安全保健。

因此按本科所学知识和研究课程,还不能满足培养高级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的要求。

为弥补以上不足,结合我们的实际和需要,逐选了“茶树育种进展”、“茶树优质高产栽培的生理基础”、“名优茶的开发与利用”、“茶叶的深加工”、“国内外茶业工程新进展”“福建茶叶出口概况与成就”、“茶叶的商检与进展”等,采取讲述、讨论、检索收集文献和做笔记与专题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

以达到了解上述诸方面领域的进展与成就。

茶树遗传育种专题2学分(讲课50学时)

主讲教师:

叶乃兴、林金科

茶树遗传育种,着重围绕茶树种质资源,茶树染色体,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与变异,茶树高产育种,抗性育种,以及育种的早期鉴定技术等主要内容的讲述,达到了解这些方向在育种上的地位和作用,及其进展和最新研究方法。

并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作笔记和问题讨论,使其在整体上提高了茶树遗传育种的理论水平,掌握主要育种途径的技术和手段,具有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

高级茶叶生物化学2学分(讲课50学时)

主讲教师:

刘乾刚,林金科

本课程旨在增进学生对国内、外茶叶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方向、动态及实验手段的全面了解,重点加强学生独立思考,实验能力,包括选题、研究方向、结果评估及独立完成实验过程。

茶树分子生物学着重讲授茶树基因组DNA的分离、克隆,RNA的提取、克隆和杂交;分子标记技术在茶树种质资源研究上的应用等知识。

茶树实验技术2学分(讲课40学时)

主讲教师:

林金科

以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领域的新实验方法为基础,结合茶树研究分析方法的最新进展,着重学习茶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茶树生理生态、茶叶加工等的实验新方法。

包括:

茶叶生化成分离测定新技术;茶树DNA、RNA、蛋白质提取,PCR,cDNA克隆,凝胶电泳,凝胶成像,紫外检测等技术;茶树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大气CO2浓度、温度、空气相对湿度等分析测定技术。

茶叶品质化学2学分(讲课30学时,实验15学时)

主讲教师:

郭雅玲

研究茶叶品质形成的化学基础及其影响因素。

分析茶树品种、茶园管理、制茶工艺、贮运条件等因素对茶类品质特征形成和茶叶品质变化的影响程度,探讨各茶类和主要名茶的品质感官特征与主要化学成分间的关系及检测方法在品质分析上的应用。

茶叶加工工程学2学分(讲课35学时,讨论15学时)

主讲教师:

金心怡

茶叶加工工程是一门工程科学和技术科学相结合的交叉性学科。

它是建立在制茶学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工程的环境因子和技术手段对茶叶品质之间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规律。

研究内容包括:

1.揭示茶叶的物理性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2.从工程学、机械学和物理学的角度定定量研究最佳制茶工艺,以获得最好的品质和最高经济效益;3.探索制茶加工机具和设备的最佳形式、最佳组合和最佳参数。

茶树生理生态2学分(讲课28学时,实验9学时,讨论3学时)

主讲教师:

孙威江

主要讲授茶树生态生理特性;生态环境质量与茶叶卫生质量关系;生态与茶树生长发育的关系;生态对茶树物质积累、运转的作用;生态对茶树栽培生理、鲜叶品质的影响;光合作用是茶树生态生理的核心。

通过学习,使运用茶树生态生理学原理,以提高茶叶质量和产量,为科学栽培茶树提供理论基础。

茶叶经济2学分(讲课40学时)

主讲教师:

杨江帆

本课程从经济学、系统学、管理学、市场学等角度着眼,围绕茶叶经济效益这个中心,论述茶叶经济系统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各种要素之间、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以及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茶叶这个特定产业经济运行和发展规律。

本课程注意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理论和思想,其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均较强。

注重培养独立思维、多学科交叉的能力,提高运用经济知识和方法解决茶叶发展问题的水平。

茶叶经贸与企业经营管理

主讲教师:

孙威江

茶文化专题

主讲教师:

孙云

类茶与药用植物专题

主讲教师:

孙威江

六、实践教育:

硕士生除了培养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科研实践)能力外,还必须参加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劳动实践和生产实践(即“五大实践”)。

一般要求第二年开始参加大学本科的部分教学实践,如承担讲课或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等,总工作量为120学时,其中50%须为讲课工作量;入学后每年要有不少于20天(累加)的社会实践、劳动实践和生产实践。

参加3个学分的学术活动(做专题报告、参加学术会议或报告会等),做学术报告每场1学分,参加学术会议或报告会每场0.1学分。

七、中期考核:

博士生在修完规定的学分后,由学院主持,由茶学科组命题,进行一次综合考试,对博士生的专业知识进行全面评估;在第三学期,进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对思想表现、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

考核合格者,继续进行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

八、硕士学位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集中反映硕士生知识和能力水平及其研究成果的创造性。

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广泛阅读文献资料充分掌握所研究领域的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认真进行试验研究,写出具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

通过学位论文试验的设计、实施、总结和论文写作的全过程,培养硕士生的独立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性。

硕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论文题目,题目开题报告,并在导师的主持下的论证会上宣读,广泛听取意见,认真修订论文研究计划及其实施方案。

在研究过程中,应定期提出阶段性进展报告,并至少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以上。

硕士生通过学位课程考试、中期考核,完成毕业论文后,经导师审查通过后,方能申请进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