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江苏卷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2847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3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江苏卷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江苏卷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江苏卷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江苏卷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江苏卷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江苏卷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江苏卷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江苏卷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江苏卷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江苏卷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江苏卷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江苏卷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江苏卷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江苏卷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江苏卷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江苏卷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江苏卷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江苏卷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江苏卷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江苏卷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江苏卷解析.docx

《高考化学江苏卷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江苏卷解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化学江苏卷解析.docx

高考化学江苏卷解析

2008年高考化学江苏卷解析

苏州中学顾菲菲

各位老师:

上午好!

江苏高中课程的新课改在经历了三年的风雨历程后,终于迎来了第一场高考。

这三年来,老师们的心一直高高的悬着,“高考怎么考,考什么”的迷茫成为大家教学过程中的最大困惑。

而今,江苏高考命题组给了我们一份答卷,这答案该如何去理解,是否令大家满意,如何启迪我们今后的教学,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见解。

今天,我将参考08考试说明来讲评08高考化学江苏卷,所有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

一、内容与结构

从试卷结构来看,新课程高考卷与历年高考卷的明显不同之处在于考试时间和分值

作了调整,时间改为100分钟,试卷满分为120分,同时试题类型引入选做题,给了学生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

整卷总题量21题,选择题两大题共14小题,48分,分值比例40%;主观题分7大题,包括一个实验题,两个无机题,一个应用题,一个有机题,还有一个计算题和一个选做题,共72分,分值比例60%。

选择题着重考查中学化学基础知识,考查的知识覆盖面宽,但与07年相比难度有所降低,经典题型如阿伏加德罗常数、离子方程式、离子共存等依然存在。

总的来说,选择题容易上手,得分率较高。

相比较而言,非选择题的选材则以中学化学主观知识为依托,题目体现创新,难度有梯度,着重考查学生的信息获取与加工、化学实验探究、从化学视角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等能力。

这类题对考生来说是公平的,在客观上抑制了中学备考中的题海战略。

学生只有真正理解化学,这类题才有可能做好。

08年高考化学虽然属于学业水平测试,但其仍具有明显的选拔性。

这充分体现“有利于普通高等学校选拔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的新生,有利于基础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推进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改革,有利于正确引导基础教育化学教学”的新课程高考命题思想。

再看各题的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模块及难度

题号

涉及知识点

涉及模块

试题难度

1

化学与生活包括能源、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

化学1

2

有机官能团的检验、溴苯制取、常见无机物醋酸和金属材料铜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化学1、有机化学基础

3

从阿伏加德罗常数角度考查氧化还原中的电子得失、气体摩尔体积的使用条件、微粒个数、化学键数目等问题

化学1

4

化学试剂的变质、漂白剂的漂白原理、不饱和烃的性质

化学1、化学2、有机化学基础

5

蓄电池中的充电放电原理、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化学反应原理

6

基本制气装置、收集装置、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检查、原电池中的盐桥装置

化学1、化学反应原理

7

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原子半径的大小比较、电离能力的强弱比较

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

8

离子共存

化学1、化学反应原理

9

常见有机物的检验和提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胶体的鉴别

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

中等

10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涉及电解原理、有机物的性质、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1、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

中等

11

原子共平面问题、官能团类别判断、官能团的性质

化学2、有机化学基础

中等

12

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大小关系和等量关系

化学反应原理

中等

13

无机反应中物质的量对反应的影响

化学1

中等

14

有机物分子式的确定

有机化学基础

中等

题号

涉及知识点

涉及模块

试题难度

15

常用仪器的使用、气体被溶液吸收的安全问题、滴定中的简单数据处理

化学1、化学反应原理

中等

16

无机物的相互转化、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书写、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判断、核磁共振氢谱

化学1、有机化学基础

中等

17

水解方程式的书写、有关KSP的计算、盖斯定律的应用、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化学反应原理

(1)易

(2)(3)中等

(4)难

18

综合应用题涉及化学反应速率、原子利用率、温室效应

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

(1)

(2)易

(3)难

19

有机推断与合成

有机化学基础

(1)(3)易

(2)中等

(4)(5)难

20

化学平衡的建立、移动及相关计算,酸性氧化物与盐溶液的反应

化学反应原理、化学1

(1)易

(2)(3)中等

(4)难

21A

第一电离能、分子的空间构型、杂化、等电子体、核外电子排布式、配合物

物质结构与性质

中等

21B

基本仪器使用、基本操作

实验化学

中等

从表中可以看出,有些题目很难准确划分到某个模块,因此只能模糊的计算得到:

化学1模块涉及42分,占分值的35%,化学2模块涉及11分,占分值的9%,化学反应原理涉及31分,占分值的26%,有机化学基础涉及24分,占分值的20%,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涉及12分,占分值的10%,选修模块实验化学12分,占分值的10%

二、典型题分析

4.下列现象或事实可用同一原理解释的是()

A.浓硫酸和浓盐酸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浓度降低

B.氯水和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

C.漂白粉和水玻璃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变质

D.乙炔和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本题C选项漂白粉和水玻璃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变质,共性是与碳酸发生复分解反应,区别是次氯酸继续发生光照分解反应,而硅酸光照不分解。

如果把溶液变质理解在仅溶质发生改变层面,那么答案有争议,好在这是单选题。

本题D选项从高中教学角度来讲乙炔和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发生的都是加成反应,不需考虑反应机理问题。

9.以下实验或操作不能达到目的的是()A.用溴水鉴别苯、乙醇、四氯化碳

B.准确称取0.4000g的NaOH固体配成1000mL浓度为0.01000mol·L-1的溶液

C.为除去苯中的少量苯酚,向混合物中加入适量的溴水后过滤

D.用激光笔检验淀粉溶液的丁达尔现象

选择题中本题的错误率最高,典型错误是漏选B,也有少数错选D。

关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新教材相对于老教材改动较多,在实验仪器方面由托盘天平改为天平,在基准物质方面由氢氧化钠改为碳酸钠,这样就更科学合理,改变原来用粗量仪器和易变质物质进行高精度溶液配制的矛盾。

所以选项B错在氢氧化钠无法进行精度如此之高的准确称量。

13.研究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与产物之间的关系时,使用类似数轴的方法可以收到的直观形象的效果。

下列表达不正确的是

A.密闭容器中CuO和C高温反应的气体产物:

B.Fe在Cl2中的燃烧产物:

C.AlCl3溶液中滴加NaOH后铝的存在形式:

D.氨水与SO2反应后溶液中的铵盐:

利用数轴来解决化学计算中的有关问题,虽然是常用方法,但是把它放在高考选择题中还是首次。

本题的错误率也挺高。

选项A中,如果是温度变化才需要考虑氧化铜的分解,高温条件有点含糊,另外氧化铜的分解并非高中教材所有,要考查应该有信息才可,所以不需考虑其分解。

选项B中,铁在氯气中燃烧只有三氯化铁,与量无关,就如磷在氯气中燃烧必定既有烟又有雾。

选项C、D是常规讨论问题。

15.(10分)金矿开采、冶炼和电镀工业会产生大量含氰化合物的污水,其中含氰化合物以HCN、CN-和金属离子的配离子M(CN)nm-的形式存在于水中。

测定污水中含氰化合物含量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水样预处理:

水样中加入磷酸和EDTA,在pH<2的条件下加热蒸馏,蒸出所有的HCN,并用NaOH溶液吸收。

②滴定:

将吸收液调节至pH>11,以试银灵作指示剂,

用AgNO3标准溶液滴定:

Ag++2CN-==[Ag(CN)2]-;终点时,溶

液由黄色变成橙红色。

根据以上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水样预处理的目的是。

⑵水样预处理的装置如右图,细导管插入吸收液中是为了。

⑶蒸馏瓶比吸收液面要高出很多,其目的是。

⑷如果用盐酸代替磷酸进行预处理,实验结果将(填“偏高”、

“无影响”或“偏低”)。

⑸准确移取某工厂污水100mL,经处理后用浓度为0.01000mol·L-1的硝酸银标准溶液滴定,终点时消耗了21.00mL。

此水样中含氰化合物的含量为mg·L-1的(以计,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⑴将含氰化合物全部转化为CN-;⑵完全吸收HCN,防止气体放空;⑶防止倒吸;⑷偏高;⑸109.2。

(1)小题的扣分主要集中在①未强调全部②将含氰化合物写成HCN第

(2)小题的扣分主要是答不全面第(3)小题的典型错误①充分冷凝②冷凝回流③防止HCN倒吸第(4)小题的典型错误是①书写不规范填增大、偏大②判断错误第(5)小题典型错误①117.6②10.9有的同学把CN-的摩尔质量当成28来算了。

本题虽然情景比较新,但属于中等难度。

第2小题涉及的知识点是气体的吸收,一般来说气体直接通入溶液中,如果气体极易溶解,可能形成负压,则要防止倒吸。

第4小题考查对磷酸作用的理解和盐酸的挥发性以及滴定的原理,有的同学盯着陌生物质EDTA不放。

四、(本题包括2小题,共18分)

16.(8分)根据下列框图回答问题(答题时,方程式中的M、E用所对应的元素符号表示):

⑴写出M溶于稀H2SO4和H2O2混合液的化学方程式:

⑵某同学取X的溶液,酸化后加入KI、淀粉溶液,变为蓝色。

写出与上述变化过程相关的离子方程式:

、。

⑶写出Cl2将Z氧化为K2EO4的化学方程式:

⑷由E制备的E(C2H5)2的结构如右图,其中氢原子的化学环境完全相同。

但早期人们却错误地认为它的结构为:

核磁共振法能够区分这两种结构。

在核磁共振氢谱中,正确的结构有种峰,错误的结构有种峰。

[答案]⑴Cu+H2O2+H2SO4==CuSO4+2H2O;⑵4Fe2++O2+4H+==4Fe3++2H2O;

2Fe3++2I==2Fe2++I2;⑶10KOH+3Cl2+2Fe(OH)3==2K2FeO4+6KCl+8H2O;⑷1;3。

框图推断题与以往不同,信息量大增,比较好上手,所以物质的推断不成问题,本题更重要的是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

第1小题的典型错误有化学式全对但没有配平,也有的同学错把M推成氧化亚铜或氧化铜,原因是习惯不好,审题不清。

题目中明明讲清是金属。

第2小题的典型错误是①双氧水氧化亚铁离子成三价铁离子,再使碘离子生成碘单质,②亚铁离子氧化碘离子原因是对硫酸亚铁的性质认识不够或氧化性顺序理解不深。

第3小题的典型错误是①不配平②将KCl写成HCl原因在于配平的基本功不扎实,未考虑溶液的酸碱性环境对生成物的影响。

第4小题中的二茂铁是我们苏州一模卷上的物质,我想这点应该是沾光了。

17.(10分)工业上制备BaCl2的工艺流程图如下:

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用重晶石(主要成分BaSO4)对工业过程进行模拟实验。

查表得

BaSO4(s)+4C(s)

4CO(g)+BaS(s)△H1=+571.2kJ·mol-1①

BaSO4(s)+2C(s)

2CO2(g)+BaS(s)△H2=+226.2kJ·mol-1②

⑴气体用过量NaOH溶液吸收,得到硫化钠。

Na2S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为。

⑵向BaCl2溶液中加入AgNO3和KBr,当两种沉淀共存时,

=。

[Ksp(AgBr)=5.4×10-13,Ksp(AgCl)=2.0×10-10]

⑶反应C(s)+CO2(g)

2CO(g)的△H2=kJ·mol-1。

⑷实际生产中必须加入过量的炭,同时还要通入空气,其目的是,。

[答案]⑴S2-+H2O

HS-+OH-;HS-+H2O

H2S+OH-;⑵2.7×10-3;⑶+172.5;⑷使BaSO4得到充分的还原(或提高BaS的产量);①②为吸热反应,炭和氧气反应放热维持反应所需高温。

工艺流程图的有关题目是这两年的新题型,能充分体现科学、技术、社会之间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这类题目中的有关工艺过程的问题较难,比如本题中的第4小题,一般答不全,有一定的区分度。

但是1、2、3小题涉及知识点较简单。

18.(10分)“温室效应”是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

CO2是目前大气中含量最高的一种温室气体。

因此,控制和治理CO2是解决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

⑴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降低大气中CO2浓度的有:

(填字母)

a.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b.植树造林,增大植被面积

c.采用节能技术d.利用太阳能、风能

⑵将CO2转化成有机物可有效实现碳循环。

CO2转化成有机物的例子很多,如:

a.6CO2+6H2O

C6H12O6b.CO2+3H2

CH3OH+H2O

c.CO2+CH4

CH3COOHd.2CO2+6H2

CH2==CH2+4H2O

以上反应中,最节能的是,原子利用率最高的是。

⑶文献报道某课题组利用CO2催化氢化制甲烷的研究过程如下:

反应结束后,气体中检测到CH4和H2,滤液中检测到HCOOH,固体中检测到镍粉和Fe3O4。

CH4、HCOOH、H2的产量和镍粉用量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仅改变镍粉用量,其他条件不变):

研究人员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HCOOH是CO2转化为CH4的中间体,

即:

CO2

HCOOH

CH4

①写出产生H2的反应方程式

②由图可知,镍粉是。

(填字母)

a.反应的催化剂b.反应的催化剂

c.反应的催化剂d.不是催化剂

③当镍粉用量从1mmol增加到10mmol,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是。

(填字母)

a.反应Ⅰ的速率增加,反应Ⅱ的速率不变b.反应Ⅰ的速率不变,反应Ⅱ的速率增加

c.反应ⅠⅡ的速率均不变d.反应ⅠⅡ的速率均增加,且反应Ⅰ的速率增加得快

e.反应ⅠⅡ的速率均增加,且反应Ⅱ的速率增加得快f.反应Ⅰ的速率减小,反应Ⅱ的速率增加

[答案]⑴abcd;⑵a;c;⑶①3Fe+4H2O

Fe3O4+2H2;②c;③e。

这是一道综合应用题,无论是信息量、思维容量、难度都是这份试卷中最难的。

07年的江苏高考卷中有三大题涉及到以表格数据的形式给出信息。

学生要从中分析对比,找出规律。

而本题是以工艺流程给出环境,双坐标系给出数据信息,难主要是难在双坐标系,有的同学考出来说根本没看懂这张图。

根据标题,可知总反应方程式是CO2+4H2=CH4+2H2O根据有四氧化三铁,可知氢气由铁和水蒸汽提供,由于甲酸是中间体,不妨假设反应过程为ⅠCO2+H2=HCOOHⅡHCOOH+3H2=CH4+2H2O双坐标系中的三种物质中氢气是两个反应过程的反应物,甲烷是第Ⅱ个反应的生成物,甲酸是中间体,之所以用双坐标是因为甲酸的量与甲烷和氢气相比少了很多,在同一个坐标系中就无法体现甲酸的变化情况。

而甲酸的逐渐变小趋势正可以说明反应Ⅱ(甲酸消耗)的速率增加程度比反应Ⅰ(甲酸生成)的速率增加程度要大。

考试说明中对素养和能力要求的考查第2条即是形成信息素养。

“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模型、图形、图表等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运用分析、比较、概括、归纳等方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初步加工和应用的能力。

能够敏捷、准确的获取试题所给的相关信息,并与已有知识整合,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应用新信息的能力”

19.(12分)布噁布洛芬是一种消炎镇痛的药物。

它的工业合成路线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A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会变质,其原因是。

⑵有A到B的反应通常在低温时进行。

温度升高时,多硝基取代副产物会增多。

下列二硝基取代物中,最可能生成的是。

(填字母)

a.

  b.

  c.

  d.

⑶在E的下列同分异构体中,含有手性碳原子的分子是。

(填字母)

a.

b.

c.

d.

⑷F的结构简式。

⑸D的同分异构体H是一种α-氨基酸,H可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成对苯二甲酸,则H的结构简式是。

高聚物L由H通过肽键连接而成,L的结构简式是。

[答案]⑴酚类化合物易被空气中的O2氧化;⑵a;⑶ac;⑷

这是有机合成的流程题,路径中没有基团的保护和先后问题,只要熟练掌握分子式与结构式转化,各种官能团的性质,推断出各种物质的结构对多数学生并非困难。

5个问题的设计有一定梯度。

第1小题的典型错误是指代不明,比如说答“苯环侧链被氧化”,而此处苯环侧链有两处。

第2、3小题较简单,但也有学生的字母书写不够规范。

有机题的考察中应该说有三个意外:

一是“手性碳原子”在考试说明中没有提到,二是没有有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三是没有“设计合理路线合成简单有机化合物”的题型

七、(本题包括1小题,共10分)

20.(10分)将一定量的SO和含0.7mol氧气的空气(忽略CO2)放入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550℃时,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

2SO2+O2

2SO3(正反应放热)。

反应达到平衡后,将容器中的混合气体通过过量NaOH溶液,气体体积减少了21.28L;再将剩余气体通过焦性没食子酸的碱性溶液吸收O2,气体的体积又减少了5.6L(以上气体体积均为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填字母)

a.SO2和SO3浓度相等b.SO2百分含量保持不变

c.容器中气体的压强不变d.SO3的生成速率与SO2的消耗速率相等

e.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2)欲提高SO2的转化率,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填字母)

a.向装置中再充入N2;b.向装置中再充入O2;c.改变反应的催化剂;d.生高温度

(3)求该反应达到平衡时SO3的转化率(用百分数表示)。

(4)若将平衡混合气体的5%通入过量的BaCl2溶液,生成沉淀多少克?

[答案]

(1)bc;

(2)b

(3)消耗的O2物质的量:

生成的SO3物质的量:

SO2和SO3的物质的量和:

反应前的SO2物质的量:

SO2的转化率:

(4)在给定的条件下,溶液呈强酸性,BaSO3不会沉淀。

因此BaSO4的质量

这是今年高考卷的压轴题,考查化学平衡中的相关概念和有关计算。

第1小题的典型错误是漏选C错选E。

第3小题的批改注重按步给分,列式全对而结果不对扣一分,列式部分对给部分分,意在培养学生计算重过程的习惯导向。

第4小题的错误率较高,原因是没有注意到在酸性条件下二氧化硫气体不会与氯化钡反应生成亚硫酸钡沉淀。

下列两题分别对应于“物质结构与性质”和“实验化学”两个选修课程模块的内容,请你选择其中一题作答,如果两题全做,则按A题评分。

21.(12分)

A.已知A、B、C、D、E都是周期表中前四周期的元素,它们的核电荷数A<B<C<D<E。

其中A、B、C是同一周期的非金属元素。

化合物DC的晶体为离子晶体,D的二价阳离子与C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AC2为非极性分子。

B、C的氢化物的沸点比它们同族相邻周期元素氢化物的沸点高。

E的原子序数为24,ECl3能与B、C的氢化物形成六配位的配合物,且两种配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三个氯离子位于外界。

请根据以上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答题时,A、B、C、D、E用所对应的元素符号表示)

(1)A、B、C的第一电离能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2)B的氢化物的分子空间构型是。

其中心原子采取杂化。

(3)写出化合物AC2的电子式;一种由B、C组成的化合物与AC2互为等电子体,其化学式为。

(4)E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是,ECl3形成的配合物的化学式为。

(5)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稀溶液与D的单质反应时,B被还原到最低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答案]

(1)C<O<N;

(2)三角锥形;sp3;(3)

;N2O

(4)1s22s22p63s23p63d54s1(或[Ar]3d54s1);[Cr(NH3)4(H2O)2]Cl3

(5)4Mg+10HNO3=4Mg(NO3)2+NH4NO3+3H2O

这是物质结构与性质的选做题,难度中等,错的较多的是第5小题,凡是生成物写NH3的均不给分。

看来氧化还原反应还是学生的弱项。

另外,晶体结构的内容好像没考。

B.醇与氢卤酸反应是制备卤代烃的重要方法。

实验室制备溴乙烷和1-溴丁烷的反应如下:

NaBr+H2SO4=HBr+NaHSO4①;R-OH+HBr

R-Br+H2O②;可能存在的副反应有:

醇在浓硫酸的存在下脱水生成烯和醚,Br

被浓硫酸氧化为Br2等。

有关数据列表如下:

乙醇

溴乙烷

正丁醇

1-溴丁烷

密度/g·cm-3

0.7893

1.4604

0.8098

1.2758

沸点/℃

78.5

38.4

117.2

101.6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溴乙烷和1-溴丁烷的制备实验中,下列仪器最不可能用到的是。

(填字母)

a.圆底烧瓶b.量筒c.锥形瓶d.布氏漏斗

(2)溴代烃的水溶性(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醇的水溶性;其原因是。

(3)将1-溴丁烷粗产品置于分液漏斗中加水,振荡后静置,产物在(填“上层”、“下层”或“不分层”)。

(4)制备操作中,加入的浓硫酸必需进行稀释,其目的是。

(填字母)

a.减少副产物烯和醚的生成;b.减少Br2的生成;c.减少HBr的挥发;d.水是反应的催化剂

(5)欲除去溴代烷中的少量杂质Br2,下列物质中最适合的是。

(填字母)

a.NaIb.NaOHc.NaHSO3d.KCl

(6)在制备溴乙烷时,采用边反应边蒸出产物的方法,其有利于;但在制备1-溴丁烷时却不能边反应边蒸出产物,其原因是。

[答案]

(1)d;

(2)小于;醇分子可与水分子形成氢键,溴代烃分子不能与水分子形成氢键。

(3)下层;(4)abc;(5)c;(6)平衡向生成溴乙烷的方向移动(或反应②向右移动),1-溴丁烷的沸点高(101.6℃),1-溴丁烷不易蒸出。

实验化学的教材我们都没学,但是这道选做题好像与实验化学的课本扣的不紧,其中涉及的“氢键”内容好像是结构模块中的。

实际选B题倒并不吃亏。

三、两点思考

等2008年的考试说明可以说是望眼欲穿,直到2007年11月底我们才拿到手。

拿到

后最失望的是没有样卷,最关注的是元素化合物的考试要求,教材中新增内容的考试要求。

新课程高考中关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考查特点

(1)新课程高考并没有淡化元素化合物性质的考查,08年江苏卷中“元素化合物”的比例由原来的15%增至20%,在试题中涉及到主要元素氯、硫、铝、铁、铜、碳、氮、硅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2)对元素化合物性质的考查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将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与概念原理(如第4题、如20题第5小题)、实验探究(如15题就涉及盐酸的挥发性磷酸的难挥发性)、过程方法(如选择题13)的考查相融合。

(3)将元素化合物性质放在一定的背景下进行的考核,比如框图推断题、工艺流程题。

所以说,对于事实性知识相对集中的“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模块,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化学基本观念和基本方法的形成,注重学生对化学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深入理解,而不是支离破碎地记忆一些孤立的事实和对概念定义的死记硬背,这是高中化学新课程与教学和传统化学课程与教学相比最重要的转变。

新课程高考中关于选修模块中的新增内容考查情况

在考试说明中,对选修教材中新增内容有具体要求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