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强化练习 岳麓版必修二 15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9103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强化练习 岳麓版必修二 15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强化练习 岳麓版必修二 15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强化练习 岳麓版必修二 15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强化练习 岳麓版必修二 15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强化练习 岳麓版必修二 15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强化练习 岳麓版必修二 15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强化练习 岳麓版必修二 15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强化练习 岳麓版必修二 15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强化练习 岳麓版必修二 15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强化练习 岳麓版必修二 15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docx

《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强化练习 岳麓版必修二 15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强化练习 岳麓版必修二 15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强化练习 岳麓版必修二 15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docx

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强化练习岳麓版必修二15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45分钟 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春秋战国时代,许多诸侯国建立了商税、市税、关税制度。

春秋时,齐国市税在各国中最高,为总货物的2%,关税为1%。

到了战国,各国的市、关税总和可达到总货值的10%。

对材料解读准确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违背时代发展的潮流

B.税收制度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C.诸侯争霸为商业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D.发展商业成为各国致富的重要手段

【解析】选D。

重农抑商政策在战国时期才开始实行,故A错误;税收制度是调控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但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故B错误;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为了增强在争霸战争中的实力,建立了商税、市税、关税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可以增加诸侯国的收入,故C错误、D正确。

2.在西汉社会中,“以末致财”的大商人,虽然家资数千万乃至万万,但仍须“用本守之”。

这一现象

A.打击了商人的经商热情

B.加速了农民的破产流亡

C.抑制了地方的割据势力

D.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解析】选B。

据材料可知大商人致富后,要“用本守之”,说明商人经商热情并未受影响,故A错误;大商人致富后,要“用本守之”大商人大量购买土地,会加速农民的破产流亡,故B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不仅不能抑制地方的割据势力,反而会加剧地方割据,故C错误;小农大量破产会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故D错误。

3.(2019·滨州模拟)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

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迫切需要。

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

A.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B.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C.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D.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解析】选D。

材料中“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反映的是历史叙述,“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迫切需要”是对材料信息的解释,故D正确。

【加固训练】

1.(2019·沧州质检)《汉书·货殖传》记载富商罗裒“举其半赂遗曲阳、定陵侯,依其权力,赊贷郡国,人莫敢负。

擅盐井之利,期年所得自倍”。

同时期,丞相张禹“内殖货财……多买田至四百顷”。

材料主要反映出(  )

A.盐铁官营制度开始实行

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转变

C.官商一体影响社会秩序

D.富豪专横威胁中央集权

【解析】选C。

根据材料“赂遗曲阳、定陵侯,依其权力,赊贷郡国,人莫敢负”“丞相张禹‘内殖货财……多买田至四百顷’”,官商结合扰乱正常社会秩序,故C正确。

2.《周礼》规定:

“司市,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这说明了周朝

A.工商业为官府所垄断

B.有较规范的市场管理制度

C.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D.百姓弃农经商现象很普遍

【解析】选B。

从材料可知不同时间进行交易的人群不同,并设立专人管理,可知材料反映了周朝市场管理规范,故B正确。

4.(2019·潍坊模拟)据《邦计部·河渠二》记载,唐代宗“大历初,李栖筠为工部侍郎,时关中沃野千里,旧资郑、白二渠,为豪家贵戚雍隔上流,置私碾(磨面)百余所,以收末利,农夫所得十夺六七”。

这说明当时(  )

A.农田水利工程严重失修

B.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明显

C.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D.家庭手工业的规模扩大

【解析】选B。

郑国渠和白渠在唐代仍发挥重要作用,故A错误;材料中豪族开碾米房磨面面向市场,故B正确;材料未提及唐朝的土地所有制的演变情况,故C错误;材料未提及个体小农家庭手工业规模状况,故D错误。

5.(2019·长春模拟)《唐律》规定:

所有的商品交易都必须在政府划定的“令市”中进行,县城之下不得有“草市”。

这一规定表明当时唐朝(  )

A.没有出现夜市

B.严格控制商业发展

C.市坊界限分明

D.城市经济异常繁荣

【解析】选B。

材料未涉及夜市,故A错误;从材料中唐代规定市的位置,设市的标准,可知是唐代坊市制度的表现,体现了唐代严格控制商业的发展,故B正确;材料不仅体现了对坊市的严格划分,还有“县城之下不得有‘草市’”的内容,故C错误;材料中对市场的严格划分,反映唐代限制商业发展,不能体现城市经济繁荣,故D错误。

【加固训练】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粮、棉、茶等一般的民生用品在转运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流通量和流通范围较以往有所扩大,流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

这种状况表明中国(  )

A.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增强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

C.生产力水平出现质的飞跃

D.城乡生活方式的融合

【解析】选A。

根据材料“粮、棉、茶等一般的民生用品在转运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流通量和流通范围较以往有所扩大,流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可知,在封建社会后期,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出现不断增强的趋势,故A正确。

6.(2019·临沂模拟)

城  市

商税额

两浙路首府杭州(今浙江杭州)

82019贯

江南东路首府江宁府(今江苏南京)

45000贯

淮南东路首府扬州(今江苏扬州)

41000贯

成都府路首府成都府(今四川成都)

67000贯

广南西路首府桂州(今广西桂林)

6600贯

上表为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部分路的首府商税额情况。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城市地位决定其经济发展的程度

B.商业发展状况深受区域条件影响

C.海外贸易的发达促进了经济发展

D.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南方

【解析】选B。

此表为北宋熙宁十年(1077)部分路的首府商税额情况,仅据此无法说明经济发展的程度,故A错误;根据商税额,可以看出两浙路首府杭州(今浙江杭州)、成都府路首府成都府(今四川成都)商税额较高,说明这两个地区商业发达,故B正确;此表为北宋熙宁十年(1077)部分路的首府商税额情况,不能体现海外贸易的发达,故C错误;仅凭部分路的首府商税额情况,无法说明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南方,故D错误。

7.两宋时期,各地先后兴起的市镇超过了3600处。

作为新兴的农村商业中心,市镇并不以政治中心为依托,而是基于商业和市场活动兴起,又以商品经济体的形式发展,因而具有鲜明的经济中心的特征。

这种情况表明,两宋时期

A.乡村经济进行自我调整和创新

B.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的历史进程

C.城市中的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

D.城乡之间开始出现商品交换活动

【解析】选A。

由材料可知,两宋时期的农村商业中心不以政治中心为依托,而是基于商业和市场活动兴起,使乡村市镇更具经济牲,说明乡村经济进行了自我调整和创新,故A正确。

8.(2019·柳州模拟)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年),应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

“隆庆开关”的实施(  )

A.放弃了海禁政策

B.促进了白银内流

C.造成了鸦片泛滥

D.推动了小农破产

【解析】选B。

“应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不能表明国家对海禁政策的放弃,内容也仅限于经济,故A错误;1567—1572年间,新航路开辟后,获得财富的殖民者纷纷到东方购买奢侈品,而西方的手工业品在中国市场很小,导致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故B正确;“准贩东西二洋”不能确定是指鸦片,故C错误;明朝贸易仅限于沿海地区进行,没有对传统农业造成根本的影响,故D错误。

9.据《马首农言》记载,明代山西寿阳“邑之棉花自(河北)栾城,统计一邑每年不过用数千驼。

今岁虽云薄收,而旧日之积蓄尚有数千驼,亦足资一年之用”。

这说明当时(  )

A.区域经济存在互补

B.政府大力推广植棉

C.河北成为产棉中心

D.北方棉纺织业发达

【解析】选A。

从材料可知山西寿阳的棉花来自河北栾城,反映的是明代区域长途贩运发展,可以实现区域经济互补,故A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栾城虽然棉花减产,但也可供寿阳使用,没有体现政府大力推广植棉,故B错误;河北成为产棉中心,与材料中寿阳使用栾城棉花无关,故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棉花异地销售,没有体现北方棉纺织业发达,故D错误。

10.

研究者

长江水系运量

运河水系运量

珠江水系运量

海上运量

其他运量

学者一

1750-2350

1200-1700

400

1000

400

学者二

1850

2350

320

1800

1680

上表为两位当代学者对于清代中前期全国中长途商品粮运量(单位:

万石)的研究分析。

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两学者的研究数据准确无误

B.运河沿岸是粮食的主要产区

C.内陆水运是运输的主要途径

D.粮食是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解析】选C。

两位当代学者对于清代中前期全国中长途商品粮运量的研究数据上是有差距的,两学者的研究数据准确无误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从表中可以看出两位学者对运河水量的数据存在差异,且运河运粮多少也不能说明运河沿岸粮食产量的高低,故B错误;从两位当代学者对于清代中前期全国中长途商品粮运量的研究数据可以看出长江水系运量、运河水系运量要高于海上和其他运量,故C正确;材料说的是粮食在国内的运量,故D错误。

11.(2019·西安模拟)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对运载杂货而非运送珍奇的船只,征税标准于原额之外再减二分。

康熙六十一年下诏礼部“朕闻暹罗国米甚丰足,价亦甚贱,若于福建、广东和宁波三处各运米十万石,来此贸易,于地方有益,前来不必收税”,乾隆八年这一措施成为常例。

这说明清代(  )

A.“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名存实亡

B.对外贸易注重充实国内民生需求

C.注重推动中外民间贸易的发展

D.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解析】选B。

“闭关锁国”是限制对外贸易,不是禁止,故材料减少运载杂货船只的商税不能反映“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名存实亡,故A错误;材料中对运载杂货和粮食的商船减免税,运送珍奇的船只不在此列,可知清代对外贸易注重充实国内民生需求,故B正确;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由官府控制,故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于运送人民需要的商品的船只减税,不能反映出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故D错误。

12.会馆自永乐年间出现于京师之后,逐渐衍生出包括官绅试子会馆、工商性会馆以及移民会馆在内的多种形式,在整合流动性人口方面发挥了官府一直想有所为而无能为之的功能。

明清时期的会馆

A.适应了明清时期土地租佃式经营盛行的需要

B.反映出官营手工业取代私营手工业主导地位

C.是政府利用公权力禁止民间自我管理的体现

D.体现官本位思想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力

【解析】选D。

会馆的出现是商业发展的结果,而“官绅试子会馆、工商性会馆以及移民会馆”的出现,体现了会馆“在整合流动性人口方面”发挥了“官府一直想有所为而无能为之的功能”,说明官本位思想对社会“整合”的影响,故D正确。

二、非选择题(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星罗棋布,互相连接,构成四通八达、商品市场网络。

在这块不大的地面上,明代分布了300多个市镇,清代分布了400多个市镇。

镇与镇的间距以十二里至三十六里为较常见的模式,每个市镇都有一定范围的四乡村落作为相对固定的“乡脚”,这是市镇赖以繁荣的土壤。

很多市镇,无论就其规模还是经济地位而言,都大大超越了管辖它的县城乃至府城,使它逐渐成为新设置县的治所,由市镇升格为县。

例如,万历元年置青浦县,以唐行镇为县治,乾隆二十五年,移金山县治于朱泾镇。

很多农家皆以丝绸、棉业为主业,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江南市镇是一个充满经济活力的工商业中心,各种作坊林立,机坊、炼坊、染坊都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雇佣工人,于是劳动力市场应运而生。

其产品特别是丝织品、棉布等畅销海内外。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长江三角洲的市镇网络》

材料二 五口通商后,长江中下游城市取代广州成为全国的外贸重心,江南作为上海的腹地,刺激了江南农村以外贸为目的的商品生产的发展,丝茶出口增长,相关的手工业勃兴。

随着上海、宁波等近代工业大都市兴起并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对周边农村地区形成极大的向心力,吴兴县南浔镇“镇上一切商情联络,皆取之于上海、南京、杭州各大都市”。

中外工业资本不断渗入乡间,一方面都市工业部门不断吸引农村人口,一方面中小型加工企业扩散到农村市镇,把工业主义的触角直接伸向农村。

在江南专业经济区域,最多的是机器缫丝厂和棉纺厂,这些市镇无论是在工业、商业、镇区建设,还是文化、人口等方面,都比原先同类型的市镇集聚更多的现代要素。

但总体而言,江南市镇并未超越传统形态,而是处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呈现出经济上的“半截子”近代化和社会上的“二元结构”特征。

——摘编自包伟民《江南市镇

及其近代命运1840—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江南市镇的特征,并说明其影响。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江南市镇的变化并加以评析。

(13分)

【解析】第

(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星罗棋布,互相连接,构成四通八达、商品市场网络”“镇与镇的间距以十二里至三十六里为较常见的模式”“每个市镇都有一定范围的四乡村落作为相对固定的‘乡脚’”“都大大超越了管辖它的县城乃至府城,使它逐渐成为新设置县的治所,由市镇升格为县”“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雇佣工人”回答;第二问根据材料“很多农家皆以丝绸、棉业为主业,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产品特别是丝织品、棉布等畅销海内外”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刺激了江南农村以外贸为目的的商品生产的发展,丝茶出口增长”“镇上一切商情联络,皆取之于上海、南京、杭州各大都市”“这些市镇无论是在工业、商业、镇区建设,还是文化、人口等方面,都比原先同类型的市镇集聚更多的现代要素”回答。

第二问根据材料“在江南专业经济区域,最多的是机器缫丝厂和棉纺厂”“江南市镇并未超越传统形态”回答。

答案:

(1)特征:

数量多,网络化分布;分布疏密适当;是周边村落的商业联系的纽带;经济功能的增强提升其政治地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6分,每点2分)

影响: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经济结构;有利于产生新的生产关系;促进农村的城镇化进程;推动与世界市场的联系;促进市民文化的发展。

(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变化: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与工业城市联系紧密;市镇工业化进程加快、市镇出现分化。

(6分,每点2分)

评析:

江南市镇经济是农村生产专业化的代表;推动了自然经济的瓦解;有助于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江南市镇很难实现向近代化的转型;市镇经济只是作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而存在;市镇经济未能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

(7分,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7分)

14.(2019·鲁皖联考)(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经济文献的部类构成

代表作及主要内容

经部的经济文献

《尚书》《禹贡》《周礼》《春秋》《五经正义》《尔雅》等

渔猎、畜牧、商旅、耕种、土地制度、社会分工、生产与流通、分配与消费等

史部的经济文献

《食货志》《通志》《通典》《文献通考》等

经济制度沿革、经济政策的实施、经济思想的演变等

子部的经济文献

《荀子》《老子》《管子》《盐铁论》《论衡》等

户口、农桑、田制、服役、漕运、盐法等

集部的经济文献

《文选》《唐文粹》《宋文鉴》《清文汇》等

经济、法制等

四部以外的经济文献

丛书中的经济文献、出土文献中的经济文献、档案文献中的经济文献,如《甲骨文合集》涉及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账册、契据等

——摘编自朱迎平《中国古代经济文献的

构成和特点》

上表为中国古代经济文献简表。

从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解析】首先拟定论题,根据表格可知不同类型的文献反映了古代中国经济的不同方面,通过这些文献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

从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围绕中国古代经济文献的特点及其反映的古代中国经济状况拟定论题。

其次进行阐述,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古代中国经济文献的特点及其意义。

最后对阐述进行总结。

答案:

示例:

论题:

中国古代经济文献涵盖广、分布广、体式多、不间断,它们详尽记录了古代社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在世界范国内首屈一指,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3分)

阐述:

中国古代经济文献虽然在古典文献体系中未成专科,但其内容极其丰富,其特色有下述四点:

一是涵盖广:

土地、赋税、贸易、货币、财政等各类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运输等各类产业,衣、食、住、行等各类活动,无不留下详略不等的记载;二是分布广:

数量巨大的经济文献,分布在古典文献的各个部类;三是体式多:

中国古代经济文献既有正史也有奏议、专著、统计资料等灵活多变的体裁;四是不间断:

中国古代经济文献自有文字记载以来2700多年而从未间断,期间的经济消长都得到了连续的记载,中华民族赖以繁衍生息的基本经济活动,都呈现于这绵绵不断的经济文献长河之中。

同时,它也无疑是整个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必将给世界各国乃至人类未来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

(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