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安徽省安庆市五校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2989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06.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安徽省安庆市五校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安庆市五校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安庆市五校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安庆市五校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安庆市五校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安庆市五校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安庆市五校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安庆市五校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安庆市五校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安庆市五校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安庆市五校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安庆市五校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安庆市五校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安庆市五校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安庆市五校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安庆市五校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安徽省安庆市五校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

《精品解析安徽省安庆市五校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安徽省安庆市五校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解析安徽省安庆市五校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

精品解析安徽省安庆市五校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

五校19届高三正月联考生物试题

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膜上附着核糖体,与其加工多肽链的功能相适应

B.分泌功能越强的细胞,高尔基体膜的更新速度越快

C.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都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有关

D.口腔上皮细胞比唾液腺细胞的核仁体积大、核孔数量多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器之间的分工

名称

功能

双层膜细胞器

线粒体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叶绿体

光合作用的场所

 

单层膜

细胞器

内质网

内质网是蛋白质合成和加工的场所;也是脂质合成的车间

高尔基体

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和发送;在动物细胞中,高尔基体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在植物细胞中,高尔基体与有丝分裂中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液泡

液泡内含有细胞液,可以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还可以使植物坚挺

溶酶体

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入侵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无膜细胞器

核糖体

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中心体

一般认为中心体与细胞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有关

【详解】高尔基体膜上无核糖体附着,A错误;分泌蛋白在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之间通过囊泡来完成分泌过程,因此分泌功能越强的细胞,高尔基体膜的更新速度越快,B正确;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并非都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有关,例如高等植物可以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C错误;与唾液腺细胞相比,口腔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蛋白质较少,故口腔上皮细胞的核仁体积小、核孔数量少,D错误。

故选B。

【点睛】熟记各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下列有关细胞组成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A.磷脂是所有细胞都含有的组成成分之一

B.脂肪氧化分解消耗氧气的量大于同等质量的糖类

C.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由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

D.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后,不能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发生显色反应的原理:

在碱性环境下,Cu2+与肽键发生反应产生紫色络合物。

【详解】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因此磷脂是所有细胞都含有的组成成分之一,A正确;等质量的脂肪中含有的氢元素比糖多,因而脂肪氧化分解消耗氧气的量大于同等质量的糖类,B正确;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NA由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C正确;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后,肽键不会发生断裂。

故肽键仍能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D错误。

故选D。

【点睛】理解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发生显色反应的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现有2个取自同一个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大小相同、生理状态相似的成熟细胞,将它们分别浸没在甲、乙两种溶液中,测得液泡直径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2min时,甲、乙溶液中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均高于初始值

B.10min时,取出两个细胞并置于清水中,都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复原的现象

C.乙溶液的浓度比甲溶液大

D.本实验若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为材料,则现象更明显

【答案】A

【解析】

【分析】

对题图进行分析可知,细胞放在甲溶液中,0~2min,液泡直径不断减小;2~10min,液泡直径逐渐恢复。

细胞放在乙溶液中,液泡直径先是逐渐减小,后保持不变。

【详解】0~2min,放在甲、乙两种溶液中两个细胞的液泡直径均不断减小,说明两个细胞均失去水分,细胞液浓度均高于初始值,A正确;由题图可知,10min时,甲溶液中细胞已经复原,将其取出置于清水中,无法观察到质壁分离复原的现象。

若乙溶液中细胞仍是活的,将其取出置于清水中,可观察到质壁分离复原的现象;若乙溶液中细胞已死,将其取出置于清水中,无法观察到质壁分离复原的现象,B错误;0~2min,放在甲溶液中细胞的液泡直径减小的速率比放在乙溶液中的更快,则甲溶液中细胞失水更快,说明乙溶液的浓度比甲溶液小,C错误;本实验若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为材料,内表皮细胞的液泡不含色素,现象不明显,D错误。

故选A。

【点睛】掌握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下列关于细胞增殖和DNA复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A.高等植物的体细胞增殖的方式是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

B.基因型为XaY的个体产生了基因型为XaY的配子,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C.T2噬菌体增殖时,需宿主细胞提供解旋酶作用于磷酸二酯键

D.将一个DNA分子(第1代)的一条链用15N标记转移到含14N的环境中复制到第n代,则第n代中只含14N的DNA分子数为2n-1-1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的重要生命特征,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以及遗传的基础。

真核生物的分裂依据过程不同有三种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其中有丝分裂是人、动物、植物、真菌等真核生物中的一种最为普遍的分裂方式,是真核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

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形成时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

详解:

高等植物的体细胞增殖的方式是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A正确;基因型为XaY的雄性个体产生XaY的异常配子,说明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没有分离,Xa与Y染色体移向同一极形成的,B正确;解旋酶作用于碱基对之间的氢键,而不是磷酸二酯键,C错误;将一个DNA分子(第1代)的一条链用15N标记转移到含14N的环境中复制到第n代,共产生2n-1个DNA分子,根据DNA的半保留复制的特点,产生的第n代的DNA分子中,只有一个DNA分子的一条链被15N标记,另一条链被14N标记,其余DNA分子的两条链均被14N标记,因此第n代只含14N的DNA分子数为2n-1-1个,D正确。

点睛:

本题是对于细胞增殖与复制的总结和提升,解决问题的重点在于理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河蟹为杂食性动物,可捕食稻田中的小动物和杂草。

下列有关稻蟹农业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稻蟹生态系统的基石是河蟹和水稻

B.水稻长势整齐的稻田群落不存在垂直分层现象

C.稻田中水稻的空间特征表现为均匀分布

D.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可被循环利用,而不依赖于系统外的供应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生态系统的基石为生产者,河蟹为消费者;A错误;

稻田垂直方向群落分布存在分层现象,例如水稻上层与其他生物如藻类在底层,B错误;

稻田中水稻均匀分布,属于水稻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的均匀分布,C正确;

物质循环是在整个生物圈中循环,稻田生态系统不能实现物质循环,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群落的结构、种群的特征、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6.某高等植物的红花和白花由3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和a、B和b、C和c)控制,3对基因中至少含有2个显性基因时,才表现为红花,否则为白花。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型为AAbbCc和aaBbCC的两植株杂交,子代全部表现为红花

B.该植物纯合红花、纯合白花植株的基因型各有7种、1种

C.基因型为AaBbCc的红花植株自交,子代中白花植株占7/64

D.基因型为AaBbCc的红花植株测交,子代中白花植株占1/8

【答案】D

【解析】

基因型为AAbbCc和aaBbCC的两植株杂交,子代含有2个、3个或4个的显性基因,所以后代都是红花,A正确;纯合红花的基因型有1+3+3=7种,白花的基因型只有aabbcc1种,B正确;基因型为AaBbCc的红花植株自交,子代中白花植株占1/2×1/4×1/4×3+1/4×1/4×1/4=7/64,C正确;基因型为AaBbCc的红花植株测交,子代中白花植株占1/2×1/2×1/2×3+1/2×1/2×1/2=1/2,D错误。

7.如图是某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图解(单位:

103kJ·mˉ2·aˉ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①表示的能量是_____________。

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kJ·mˉ2·aˉ1。

(2)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________。

(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数字)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渠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调查某肉食性动物的种群密度时,得到其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如图,这说明该种群的增长曲线属于“_______”型,在t1~t2时间段内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2).119×103(3).15.6%(4).食物链和食物网(5).每个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有一部分通过自身呼吸作用散失,有一部分流向分解者,还有一部分暂未利用(6).S(7).增长型

【解析】

【分析】

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未利用的能量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流向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未利用的能量

【详解】

(1)由题图可知,①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人工补给的能量=25(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70(未利用的能量)+3(流向分解者的能量)+(4+9+0.5+2.5-2)(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2+5)(人工补给的能量)=119×103kJ·mˉ2·aˉ1。

(2)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2.5/(4+9+0.5+2.5)×100%=15.6%。

(3)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由于每个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有一部分通过自身呼吸作用散失,有一部分流向分解者,还有一部分暂未利用,因此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4)由曲线图可知,在t0~t1时间段内,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在t1~t2时间段内,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小;说明该种群的增长曲线属于“S”型。

在t1~t2(不含t2时刻)时间段内,种群增长速率虽逐渐减小,但大于0,种群数量增大,说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种群增长曲线和能量流动过程。

8.为了探究日照长短对某种植物开花的影响,科学家以生长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为材料设计了A、B、C、D四组实验。

各组植株顶端的叶子全部去掉,实验的温度和CO2浓度等条件相同、适宜且稳定。

处理方法和实验结果如下。

A组:

全株受长日照处理,不开花。

B组:

叶子短日照处理,顶端长日照处理,开花。

C组:

叶子长日照处理,顶端短日照处理,不开花。

D组:

全株受短日照处理,开花。

(1)该实验说明植物的开花受到__________信息的影响。

若要使该植物提前开花,必须使该植物的_________接受光照的时间__________(填“延长”或“缩短”或“不改变”)。

(2)以每小时CO2的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研究温度对该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其他条件均适宜),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在光照条件下,适合该植物生长的最适温度是_______℃。

若昼夜温度保持不变,适合该植物生长的最适温度是________℃。

如果温度保持35℃不变,在光照条件下,该植物能不能生长?

判断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测定该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获得3个重复实验数据分别为2.1mg/g、3.9mg/g和4.1mg/g,为提高该组数据的可信度,合理的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物理

(2).叶(3).缩短(4).30(5).25(6).能。

35℃时净光合速率大于零,即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植物合成的有机物多于分解的有机物(7).随机取样进行重复测定

【解析】

【分析】

1、根据A、B、C、D组对比可知,植物开花受日照长短的影响,植物感受光周期刺激的部位是叶。

2、由曲线图可知,自变量为温度,研究的是温度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

【详解】

(1)根据A、B、C、D组对比可知,植物开花受日照长短的影响,即受物理信息的影响。

由A、C组对比可知,全植株和叶子受长日照处理,不开花;B、D组对比可知,当全株或叶子受短日照处理,开花。

说明植物感受光周期刺激的部位是叶,若要使该植物提前开花,必须使该植物的叶接受短日照处理。

(2)曲线图中光照下吸收的CO2量表示净光合速率,黑暗中释放的CO2量表示呼吸作用强度。

由曲线图可知,在光照条件下,温度为30℃时,植物吸收的CO2量最大,即净光合速率最大,因此适合该植物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

若昼夜温度保持不变,温度为25℃时,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因此适合该植物生长的最适温度是25℃。

温度为35℃时,净光合速率大于零,即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植物合成的有机物多于分解的有机物在35℃时,植物能生长。

(3)为了避免偶然性,提高该组数据的可信度,可做到随机取样,并进行重复测定。

【点睛】理解表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是解答

(2)题的关键。

9.神经递质有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二者的作用效果不同(如图甲和图乙,图丙是图乙圆圈部分的放大效果图)。

请分析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甲和图乙表示兴奋传递过程。

图中的突触后膜是__________膜。

(2)图甲和图乙中,图________中的突触抑制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你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中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可使_______(填“阴”或“阳”)离子Y内流。

(4)图丙中,去甲肾上腺素是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性递质,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突触前膜受体后抑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的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细胞体

(2).甲(3).甲图中的c位置没有产生动作电位而乙图中的的位置产生了动作电位(4).阳(5).兴奋(6).(负)反馈调节

【解析】

【分析】

甲图:

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没有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可知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为抑制性递质。

乙图:

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可知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为兴奋性递质。

丙图:

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既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也可作用于突触前膜上的受体。

【详解】

(1)由图可知,甲乙两图的突触后膜都是细胞体膜。

(2)甲图中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没有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而乙图中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说明图甲中的突触抑制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3)乙图:

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可知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为兴奋性递质。

故图乙中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可使阳离子Y内流。

(4)图丙是图乙圆圈部分的放大效果图,图乙的后神经元发生电位变化,所以去甲肾上腺素是兴奋性递质。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突触前膜受体后抑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的调节方式属于反馈调节。

【点睛】识记兴奋在神经元的传递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回答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问题.

腓骨肌萎缩症(CMT)是一组神经遗传病,病情严重者可见小腿和大腿下1/3肌萎缩,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

CMT的遗传方式有多种类型,现对甲、乙两个家系的CMT遗传进行了诊断:

(1)甲家系中,共有12名成员有症状且均为男性,该家系无男传男现象,女性携带者没有症状,则初步考虑甲家系的CMT遗传方式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2)对甲家系的致病基因分析得知,由于基因突变导致患者CX32蛋白中第205位的氨基酸由天冬酰胺变为丝氨酸,由此造成蛋白功能异常.则造成这种异常的基因突变类型最可能是()

A.基因中插入一个碱基B.基因中替换了一个碱基

C.基因中缺失一个碱基D.基因中替换了一个密码子

下图是乙家系的CMT遗传系谱,其中Ⅱ﹣3是纯合子.

(3)乙家系的CMT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

分析甲、乙两个家系遗传特点,乙家系遗传特点与甲家系遗传特点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Ⅱ﹣5的基因型是_____(相关的基因用G和g表示)。

Ⅱ﹣5的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中含有____个致病基因。

(5)Ⅱ﹣10和Ⅱ﹣11欲再生育一个孩子,可先进行__,从而估计CMT的再发风险率并提出预防措施。

【答案】

(1).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B(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4).男女患病机会均等(5).Gg(6).2(7).遗传咨询

【解析】

【分析】

由题图可知,Ⅰ﹣1和Ⅰ﹣2婚配,他们的女儿Ⅱ﹣4、Ⅱ﹣5患病,Ⅱ﹣7表现正常,说明该病不属于伴Y遗传病和伴X显性遗传病。

Ⅱ﹣3是纯合子,且表现正常。

其与Ⅱ﹣4婚配,他们的女儿Ⅲ﹣12患病,说明该病不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伴X隐性遗传病。

因此,该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详解】

(1)甲家系中,共有12名成员有症状且均为男性,该家系无男传男现象,女性携带者没有症状,说明甲家系的CMT遗传方式不可能为伴Y遗传病,属于隐性遗传,且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因此,初步考虑甲家系的CMT遗传方式最可能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由题意可知,基因突变导致患者CX32蛋白中第205位的氨基酸由天冬酰胺变为丝氨酸,只改变一个氨基酸,最可能是基因中替换了一个碱基,B正确;若基因中插入一个碱基或缺失一个碱基,则会引起多个氨基酸的改变,A、C错误;密码子在mRNA中,D错误。

故选B。

(3)由分析可知,乙家系的CMT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与甲家系遗传相比,乙家系遗传特点是男女患病机会均等。

(4)Ⅱ﹣5和Ⅱ﹣6婚配,他们的孩子Ⅲ﹣14和Ⅲ﹣15表现正常,Ⅲ﹣16患病,说明Ⅱ﹣5的基因型是Gg。

Ⅱ﹣5的卵原细胞在减数分裂间期进行DNA复制,复制后基因型为GGgg,因此Ⅱ﹣5的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中含有2个致病基因。

(5)Ⅱ﹣10和Ⅱ﹣11婚配,他们的孩子Ⅲ﹣19表现正常,说明Ⅱ﹣10的基因型是Gg,Ⅱ﹣11的基因型是gg。

他们欲再生育一个孩子,可先进行遗传咨询,从而估计CMT的再发风险率并提出预防措施。

【点睛】解答本题的突破口是梳理各种遗传病的特点、根据系谱图正确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11.生物技术实践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有着多种应用。

请冋答下列有关问题:

(1)泡菜发酵过程会产生少量的亚硝酸盐,若泡菜中的亚硝酸盐总量达到一定值,则会引起中毒,故需要检测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2)微生物的接种方法存多种,常用于统计活菌数目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使用该方法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偏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统计微生物数目的方法除利用菌落进行活菌计数外,还有______________法。

(3)精油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不同精油的制备过程不同,这与其原料的性质等有关。

柚皮在水中蒸馏时容易焦糊,宜采用____________法提取柚皮精油;玫瑰精油的化学性质稳定,难溶于水,常选择____________法进行提取。

(4)天然胡萝卜素具有使癌细胞恢复成正常细胞的功能。

根据胡萝卜素具有易溶于有机溶剂的特点,常采用___________法提取胡萝卜素;提取的胡萝卜素粗产品可通过_________法进行鉴定。

【答案】

(1).比色法

(2).稀释涂布平板法(3).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4).显微镜直接计数(5).压榨(6).(水蒸气)蒸馏(7).(有机溶剂)萃取(8).纸层析

【解析】

本题考查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微生物的培养和计数、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等知识点,解题要点识记相关技术原理和操作方法。

(1)亚硝酸盐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后形成玫瑰色染料。

先使泡菜样品及一系列已知浓度的亚硝酸盐溶液分别与化学物质发生显色反应,然后通过对比,可以估测出泡菜液样品亚硝酸盐的含量。

(2)微生物的接种方法有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其中稀释涂布平板法常用于统计活菌数目;使用该方法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偏低,原因是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除了活菌计数法外,显微镜直接计数也是测定微生物数量常用的方法。

(3)柚皮在水中蒸馏时容易焦糊,宜采用压榨法提取柚皮精油;玫瑰精油的化学性质稳定,难溶于水,常选择水蒸气蒸馏法进行提取。

(4)根据胡萝卜素具有易溶于有机溶剂的特点,常采用萃取法提取胡萝卜素;提取的胡萝卜素粗产品可通过纸层析法进行鉴定。

[点睛]:

本题解题关键是:

1.了解泡菜制作的菌种,学会检测泡菜腌制过程中产生的亚硝酸盐含量;2.了解微生物培养中常用的接种方法及原理;3.了解植物有效成分提取的基本方法和过程,识记萃取剂选择及原理,掌握萃取的方法步骤。

12.2018年4月,《ReproductiveBioMedicine》期刊在线发表的一篇文章显示,到2100年,借助辅助生殖技术(即试管婴儿技术)诞生的人数可能将达到全球总人口的3.5%——约4亿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试管婴儿技术是体外受精技术、早期胚胎培养和___________________技术等人工助孕技术的俗称。

(2)体外受精首先需采集卵子,发育到______________期的卵子能与_______________在体外受精,形成受精卵。

(3)在体外培养受精卵时,除了给予一定量的________________以维持细胞呼吸外,还需要提供CO2以________________。

母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为胚胎在母体内存活提供了可能。

(4)借助于胚胎分割技术,理论上一次可以获得多个胎儿,胚胎分割操作过程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是将________________均等分割。

(5)人也是生态系统的一员,要维持地球的和谐有序发展,我们必须关注生态工程建设。

下列结构示意图最能体现生态工程中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的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胚胎移植

(2).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3).获能的精子(4).O2(5).维持培养液的pH(6).基本上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7).内细胞团(8).D

【解析】

【分析】

由题文描述可知:

本题考查学生对动物细胞培养、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胚胎分割、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

(1)试管婴儿技术是体外受精技术、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技术等人工助孕技术的俗称。

(2)体外受精主要包括卵母细胞的采集、精子的获取和受精等几个主要步骤。

采集的卵子,需将其培养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才具备与精子受精的能力,才能与获能的精子在体外受精,形成受精卵。

(3)在体外培养受精卵时,需要为之提供气体环境。

细胞培养所需气体主要有O2和CO2;O2是细胞代谢所必需的,用以维持细胞呼吸;CO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