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 5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2994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与地坛 5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我与地坛 5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我与地坛 5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我与地坛 5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我与地坛 5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我与地坛 5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我与地坛 5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我与地坛 5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我与地坛 5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我与地坛 5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我与地坛 5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我与地坛 5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我与地坛 5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我与地坛 5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我与地坛 5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我与地坛 5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我与地坛 5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我与地坛 5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我与地坛 5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我与地坛 5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与地坛 5doc.docx

《我与地坛 5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与地坛 5doc.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与地坛 5doc.docx

我与地坛5doc

(我与地坛)5

一、 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就要谈生论死,十六七岁,加上我们30来岁,还没有活过生命一半,7000多字文章,一节课完成,简直天方夜谈,以前还以整体感知筛选信息揣摩语言等来欺骗我们。

    这篇课文如果不是公开课,起码可以上2个课时。

    长课文短教,发现本文无非涉及到作者、地坛、母亲三个因素,文章除内容浑然一体外,结构上也有一个转接(承上启下)(第二部分第一段),以此作为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枢纽。

我是这样设计导语--------

     假如有来生,   有四个选择( )

A、幸福猪

B、快乐蚂蚁

C、称霸老虎

D、精明狐狸

 

嘿,学生大多愿意当一只快乐蚂蚁(其实他们在说假话)

聪明学生想当”既幸福快乐又称霸精明”动物。

超人?

克隆?

那么,我说,假如还有一个选择E-------痛苦人。

学生毫不犹豫地选择做一个——————痛苦人!

   二、板书应该都会吧。

                   地坛(荒芜不衰败)

 

                   母 爱

      我————————————————母亲

(身残心不残)     报答             (心有余力不足)

 

这三者最好是三角关系

   三、问题设计:

   1、朱自清先生为什么去荷塘?

原因是“心里颇不宁静”。

      作者为什么喜欢去地坛?

(地坛成了作者情感寄托)

      假如你心情不宁静时候,你有那些排遣方式?

   2、地坛景物色彩是明亮还是阴暗?

原因是什么?

(我黑夜比白天多,情-----景)

   3、找出课文里景物描写,并朗读。

景物描写作用是什么?

第3段------景物色彩暗淡

第5段------景物透出生机

地坛(荒芜不衰败)

   4、作者在古园里主要思考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要出生?

为什么要活着?

应该怎么活?

为什么要出生?

这是上帝问题,学生容易明白,我只是告诉学生,不要怨天尤人,有人出生在北京,可能他300多分就可以上北大,有人生在富贵家庭,可能一辈子都无优无虑。

海子如果不是生活在-----或许他不会自杀(更可能他写不出伟大诗歌)

我没有让学生回答为什么要活着?

我设计这样问题:

假如你必须舍弃,你会先舍弃或最后留下什么?

(   )

A、母爱

B、爱情

C、友情

D、事业

E、金钱

F、健康

或许,每一个都重要,但母爱都往往是最后,然后自然引申到----母爱

 

   5、“苦难”意义探讨,联系现实,让学生有面对苦难思想准备。

   可以联系“佛教生老病死等八苦”!

第二课时,让学生自己放声朗读。

在放声朗读、反复朗读中打开学生情感之门,让学生闭上眼睛冥想,从课文内容到自己,自己生命认识,自己家庭、亲情,自己对残疾人认识等。

冥想五分钟后要求学生写出自己感悟。

有学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生命,尤其是了解了作者史铁生不幸与奋斗历程后更是反省自己;有同学重新看到了父母爱,原来与父母有隔阂,在深思中看到了父母朴素而又伟大爱,认识到自己父母 可能卑微,可能愚昧,但对了女爱却是伟大不容置疑;有同学看到了作者艰难,责备自己在生活中对待残疾人冷漠,更悔恨由于无知曾对残疾人做出愚蠢行为;有些学生还写出赏析,从内容到语言形式进行了深入分析点评。

一篇好文章可学习地方很多,我把重点放在对文章内容理解和评价上,语言特色只点一点,有兴趣自己课下体会。

整个学习过程我只给出方向,组织活动进行,没有教,只有学生自主探究,学生语文理解、评价、赏析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对生活思考很深入。

   四、 我个人觉得,从文学角度探讨人生,理解活着意义终究是不完美,只有在佛学里才能真正解决“终极”问题。

应该说史铁生《我与地坛》与余华《活着》对生命认识基本一致,还没有超出存在主义哲学,甚至连虚无主义都够不着。

作者参透活着含义并不是真正“活着意义”。

补充:

活着艰难,艰难活着

——余华《活着》

进入九十年代,开始对一些小人物进行贴近生活本身观察和审视,提供了一种以平实坚忍民间视角来反映平峻艰难现实生活可能途径。

一、活着艰难

《活着》这部作品,通过展现一个又一个人死亡过程,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苦难波浪,宣扬了一种面对苦难生活、面对死亡可能态度。

老人福贵在“我”面前展开讲述他一生,从抗日战争到现在,历经了无数沧桑,也看过许多人死亡,而他仍活着,并且还可以回忆。

他本身是一位地主少爷,在年少时候,以一个浪荡子面目又嫖又赌,无所不为。

抗战后,他在赌桌上输光了一百亩地家产,沦落到社会最低层。

父亲在痛骂儿子后,挺直腰板,变卖家产、还清赌债后随之丧失了活下去信心,大便时从粪缸上掉下来,死了。

母亲重病时候福贵进城请医生为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

两年后,他回家时,母亲早已病死。

熬过了三年大饥荒,儿子有庆死了,医生为了救县长女人,对他抽血过多,女儿凤霞嫁给了在城里做搬运工二喜,出嫁时风光得全村人都为之大吃一惊,但仍然不久死于难产。

三个月后,妻子家珍死于困扰她多年软骨病。

四年后,女婿二喜死于搬运时一次意外事故。

三年后,外孙苦根吃豆子时撑死。

一场又一场死亡让人面对生存不禁感到异常艰难,似乎每走一步都有无端不测在等着你。

这其中,如父亲死,有庆死,属于人祸,母亲死、凤霞死、家珍死为疾病,二喜死是意外事故,至于如苦根死,似乎纯属一个故事。

生命在不断,接踵而至死亡中,变得异常脆弱,而且越叙述,死亡之中冥冥不可臆测成分就是越大。

就更能体会到命运可畏和生存不易。

面对军官暴躁、战场上呼子弹以及被围后饥饿。

女儿凤因为发高烧,成了聋哑人。

解放后三年大饥荒。

大炼钢铁连有庆两面三刀只羊也保不住了。

新中国医生为了救新中国县长夫人直接致使有庆死于非命。

昧村人对凤残疾和嫁不出去指指点点。

福贵成了六七十岁老人还要拼死拼活地下种地。

却仍然挣扎在最穷困生活水平上。

对福贵来说,最感到“活着”这种状态受到致命东西,比如漫长无休无止饥饿,比如队长一句活砸了全村锅,又一句话,全村人又都去买锅,再比如从他一开始种因就很苦,到了七十岁,有了外孙。

仍然“苦是苦,累也是累”。

这种活着本身就是苦难,就是受罪生活是苦难最大,也是本质源泉。

二、艰难地活着

在作品中,福贵表现出及强承受苦难能力,无论是国家民族风云变幻,还是基层农村朝令改,所造成都是福贵来忍受、来承担,从一开始福贵下去种地,用自己双手来养活自己到最后一人一牛地犁地,福贵无论什么时候都是用劳动来默默地承担苦难无论自己和存目受到多大打击,福贵永远不会游手好闲,几十年艰苦劳作,使他变成了一个骨子里底层农民,只有劳动,只有种地能让他感受到生存脚踏实地。

作者在比作《韩文版自序》中说:

“《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

结合我们民族性格,这种忍受苦难巨大国量在保证本民族延续性上,作用不可低估。

随苦难勇敢和坚韧需要内在精神高度支持。

在底层民众群体心理上,自然选择传统中民间道德,困此,他们善良、仁爱、淳朴、诚实、讲义气。

但仅有这些远不足以使他们在苦难重压下自适自足。

在这些优秀品质之内,他们有着不无乐观心态,也正因为乐观,他们往往承认苦难存在同时,认可命运无可改变同时,对未来尚存有可怜希望。

因此,福贵孤苦晚年还能用埋葬了全家人,没有牵挂、自慰。

家珍死时对于自己苦难一生也感叹道:

“做人能做成这样,我也就知足了”。

他们希望可怜而廉价,也许甚而有些自欺。

但他们又能怎么样呢?

他们固然不会认清自己真实处境,也不会理解知识分子孤愤绝望战斗姿态,但是如果连希望都没有,他们又比什么去面对无尽苦难呢?

如果他们看穿自己真实处境,他们还会有对苦难随力吗?

这种平和、乐观心态带来是“顺天知命”生活姿态,这无形之中帮助他们看淡了外界苦难,从而理所当然地将这些苦难作为生活本身一部分去接受,如此年复一年,他们生命力由此也竟磨得异常坚韧。

三、活着背后

在内部逻辑上,这种纯粹“活着“自下而上意识有多少可以人根本上区别于阿Q精神,奴隶意识地方?

余华在此书韩文版自序中说:

”活着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幸福和苦难,尤聊和平庸“。

但是在作品之中,最感人之和往往异不是非曲直些。

讲述福贵如何忍受漫长苦难固然以淡泊语言和严峻现实之间形成具有张力对比,但在这对比之中,更吸引读者注意写得更好往是对严峻现实刻画,仅仅对于人物,读得记忆更深也显然晨与漫长忍受形成对比偶尔几点,主体意识闪现。

    面对苦难知识分子首先

教学目

一、了解孟子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三、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

一、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二、以读代讲。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

我们今天学习《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具体内容。

    【板书题目】

二、诵读

1.教师范读正音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    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

养生丧(SàNG)死无憾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      涂有饿莩(PIǎO)

2.学生齐读(注意断句,体会孟子语言特色)。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请学生留意文中谈及民之加多语句)。

三、分析

1.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语句。

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投影】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1段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             5、6、7段

    请学生用自己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存在出人)。

    说明:

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之故。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疑问。

    2.诵读第一段

    梁惠王说: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

他具体做法有哪些?

    提示: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梁惠王施行这样政策,结果如何?

提示: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用一句话来概括,梁惠王困惑在哪里?

提示:

“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板书】

                于国尽心           结果

梁惠王          移民,移粟         民不加多

邻国之君        不用心             民不加少

(孟子           施仁政             天下之民至焉)

                    除虐政

    指导朗读: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

“察邻国之政”二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

“何也?

”尽心了,但民不加多。

读时应突出其困惑、不解。

    请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请学生串讲大意,教师订正。

    3.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

    提示:

孟子说“请以战喻”用梁惠王熟悉“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两国比较问题,而比较了什么?

提示:

弃甲兵走者,五十步与百步走。

说明:

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从而不知不觉中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统治者有别。

    “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成语,含义是什么?

    提示:

比喻缺点或错误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区别。

    说明:

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诵读二、三、四段。

  指导朗读:

面对梁惠王提问,孟子其实已经有了答案,但他隐而不说,先设喻。

读起来应从容不迫。

“以战喻”后可稍长停顿,“则如何”用征询对方意见口气,轻读。

请学生朗读。

请学生串讲大意,教师订正。

四、提示应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于  焉耳矣  凶  无如  加  好  请  填然  鼓  既接  曳  走  或  直  无  于

五、作业

1.背诵前两部分。

2.理解常用实词、虚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导入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启发梁惠王,指出他与邻国实质是一样,那怎样才能使民加多呢?

孟子自然而然引出自己“仁政”主张。

    三、分析

    1.诵读第五段

    请学生依据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教师订正)。

    理解内容。

【投影】        措施                      效果

               ,                   不可胜食也叫

               ,                   不可胜食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

                       ,                   不可胜用也。

 

    说明:

“不可胜……也”给人吃不完,用不尽感觉,增强文章说服力和感染力,运用了排比手法。

  理清本段层次。

提示:

第一层    第1、2、3小句

          第二层    第4句

    第三层    第5句    全段中心

指导朗读:

第一层三句,语势逐层上升,最后一层全段中心,作为最突出部分。

“养生丧死无憾”一语出现两次,前者可轻读,后者应重读。

请学生朗读。

引导当堂背诵。

2.朗读第六段

请学生依据书下注释

【投影】

         

    与第五段比较异同处。

    提示:

同是发展生产,强调“不违农时”,“以时入山林”,“无失其时”,“勿夺其时”。

这些都强调不要耽误生产时机。

侧面指出,梁惠王“使民加多”目,就是驱使百姓去打仗,不得民心。

    除了要合理发展生产,制民之产外,第六段还有孟子教化百姓主张。

    指导朗读:

这一段分述王道四项基本内容,四个“矣”陈述语言,气势充沛。

最后.总结“不……未……”双重否定句式,读得应坚定有力。

请学生朗读。

引导当堂背诵。

四、提示应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违  时  胜  数  罟  洿  斧斤  以  憾  树  衣  畜  无  谨  庠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教学目

一、领会本文笔锋中饱含强烈感情,叙事、抒情相结合表达方法。

二、掌握本文中一些词本义和引申义。

三、理解作者写这篇序主要目,学习革命烈士们为民主主义革命牺牲伟大精神。

教学设想

一、先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然后进行译成现代汉语口头练习,在此基础上分析课文。

二、本文重点是着重赞扬先烈革命精神,勉励国人继承先烈遗志和完成革命事业,难点是理解词本义和引申义。

关于黄花冈起义经过和烈士事迹,只宜简略介绍,目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作者写这篇序时时代背景教学,可结合讲读第3段进行。

三、课前布置预习作业;看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将“思考和练习”题二做在练习本上。

教学时数2教时

第一教时

一、教学要点。

解题,介绍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口译第1段和第2段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结合注释①解题,介绍课文。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记叙了烈士生平和死难大略情况。

孙中山为该书写序,着重表达由这本书主要内容所引起感想。

鉴于从1895年以来,起义屡次失败,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对黄花冈起义作了比较充分准备。

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召开会议,.计划再发动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

经过几个月准备,决定4月13日(农历3月15日)首先在广州起义,然后向北进军。

但是快到起义日期了,海外捐款还未寄到,机械也未运齐,不得不延期于4月17日(农历3月29日)举行。

因为起义领导方面多次变动命令,清军闻讯,先有准备,革命党人寡不敌众,终于失败。

起义虽然没有成功,却奠定了武昌革命胜利基础。

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各地纷纷响应,不久,清帝被迫退位,中华民国成立。

参加起义都是革命党人优秀分子,林觉民烈士就是其中一个。

他在由日本回国途中曾说,这次起义如果失败,死伤一定很多,但是自己所以愿意牺牲一切,无非是希望感动国人,同心奋起。

如果这个目能够达到,那就虽死犹生了。

起义时,他与方声洞等领先袭击总督衙门,受伤被捕,从容就义。

他在给父亲绝笔书中写道:

“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

”充满了为国牺牲革命精神,表现了革命党人浩然正气。

(二)指定三位学生分别朗读3段课文,注意纠正读音。

(三)检查订正预习作业。

让一位学生将答案抄在黑板上,要求书写清楚、整齐,评议、订正后明确:

词本义引申义

艰难险巇Xī险阻崎岖道路危险难行

踬(ZHì)踣(Bó)者屡跌倒革命遭受挫折

吾党菁华草木之花革命党中中坚分子

久蛰之人心虫子冬眠受压抑、不奋发

贼氛方炽(CHì)火势旺盛敌人势力强盛

词本义,就是词本来意义。

引申义就是本来义引申、发展出来词义,意味着语言使用范围扩大了。

了解词本义和引申义,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

(四)补充注释:

末造、肇造:

两个“造”,都是建立意思,说一个朝代末期为“末造”,含有衰乱意思。

碧血横飞:

革命者血四处飞溅。

传说周朝苌弘是个忠义人,无辜被杀害,后来他血变成青色美石,所以后人称忠义人血叫“碧血”。

史载田横事:

史书记载田横事。

秦朝末年,原齐国贵族田横自立为齐王,参加反秦斗争。

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后,田横带领500壮士逃到海岛上去。

刘邦叫他入朝,他不敢不来,但是又不愿意做汉朝官,快到洛阳时他自杀了。

留在海岛上500人听到这一消息,也都自杀了。

(五)口译第1段和第2段。

学生读、译,教师点拨、纠正。

死事之惨:

牺牲惨重。

不宜译成“惨状”或“悲惨”。

语焉不详:

说得不详细。

焉,助词。

甚者且姓名不可考:

(材料缺少得)更严重是,有连姓名都查不出来。

注意把语意补充完整。

滋可痛已:

越发令人痛心了。

已,同矣,语气词。

这里主要是对材料缺少这件事,不宜译成“悲痛”或“哀痛”。

(六)布置作业:

1写出各段大意。

2思考:

“思考和练习”题一。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

口译第3段,讲析课文,朗读全文。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口译第3段:

指定学生读、译,教师点拨、纠正。

丐于余:

请求我写篇序文。

“而余……也如故”;而我在30年前所倡导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就是为先烈们不惜牺牲生命来争取实现这些主张,没有得到实行,还像从前一样。

要明确“争”是什么,注意落实。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并且用来勉励读这本书人们。

(二)讲析第1段:

提问段意,明确:

第1段,赞扬黄花冈烈士为革命牺牲伟大精神。

要求学生根据感情变化划分层次。

提问。

明确:

“然是役也”之前为第1层,其余部分为第2层。

讲析:

文章开始,作者以凝练语言,追述中国革命经历艰难曲折路程,笔锋自然地转入正题。

“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

”凝聚着作者对烈士牺牲无比沉痛、对革命党损失无比痛惜。

问:

第1段两层,哪一层感情更为强烈?

为什么?

讲析:

“然是役也”一句,急剧转入第2层,表示作者感情并不停留在悲痛上。

黄花冈起义,革命党人在敌我力量悬殊不利条件下,仍然不顾一切地奋勇苦战,流尽最后一滴血。

这种为革命牺牲伟大精神,使人深深感动。

所以作者抑制不住悲壮激昂心情,热烈地赞颂他们:

“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这组对偶句盛赞烈士忠义壮烈。

“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这一组对偶句极写起义震动之大,影响之深。

起义如惊蛰春雷,召唤国人同心奋起,终于迎来了不可阻挡民主革命洪流。

作者对起义评价极高,说是“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因为起义虽然失败,却为武昌起义奠定了胜利基础,理所当然地应当同武昌起义一起载入史册。

作者以政治家敏锐眼光,揭示了两次起义之间必然联系,评价令人信服。

第2层,先赞烈士精神,后昭烈士功绩,或用对偶句铺陈,或用长短错落散文句抒写,使赞颂感情极为强烈。

(二)讲析第2段:

问:

既然烈士们精神伟大,功绩卓然,为什么拖到10年之后才编纂他们事略呢?

学生回答。

讲析:

第2段,说明了《事略》迟编原因。

先说由于时局混乱(变乱纷乘)。

作者沉痛地指出,烈士们用鲜血换来中华民国,建立虽然已经10年,以致“黄花冈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

连用两个“始有”,是作者对烈士追怀和对时局愤慨之情。

后说材料短缺。

“或……或……甚者……”,说明材料短缺三种情况;又以史载田横事作类比,说明《事略》不能详细记述烈士事迹,也同杰出史学家司马迁不能为500人立传有同样苦衷,这就使作者更加痛心了。

(三)讲析第3段:

指定学生朗读作者写《序》时时代背景部分,再指定学生朗读作者对国人希望和告诫部分,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这2层意思归纳段意。

提问。

明确:

第3段,反复说明.写作目,指出当前国内形势混乱,勉励国人继承先烈遗志完成革命事业。

问:

第3段2层,哪一层直接体现.写作目?

明确:

第2层。

问:

为什么要先写第1层内容呢?

明确:

作者指出当时国内局势,“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

这就是说,武昌起义虽然推翻了清政府,但并未根本动摇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统治,各地军阀在帝国主义主使下互相倾轧,长期混战,局势之混乱,较清末更甚。

在这种情况下,“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也就是作者“30年前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当然无法实现了。

这就从形势严峻和革命主张没有实现两个方面,说明这次“讨贼督师”革命任务,确实“尤倍重于三十年前”,说明当前革命任务尤重于30年前。

第1层对时局和任务精辟分析,正是第2层对国人提出希望有力根据。

问:

第2层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议论。

明确:

作者先从正面提出希望,勉励国人学习先烈们为革命牺牲伟大精神,帮助他“完成此重大之责任”,接着从反面发出告诫,如仅对先烈遗事空发感慨,而无投身革命实践实际行动,则有负于烈士,无益于革命。

文章连用两个感叹号,前者显示希望之殷切,后者显示告诫之郑重。

这一层与上文一样都是饱含着强烈感情,只是赞颂之情显得更内蕴了,也更深沉了。

最后,作者语重心长地说:

“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从这里,可见作者写这篇序真正目,也可见作者当时忧国忧民伟大抱负了。

(四)小结:

作为一篇书序,当然应与《事略》一书有紧密联系。

第1段赞颂烈士精神,与《事略》主要内容有关,第2段说明迟编与《事略》编纂经过和困难有关。

第3段对国人勉励,则与如何读《事略》有关。

全文3段,贯穿赞颂之情,而又因势利导,归结于《ACLASS=CHAN

第一单元  开启智慧之门

单元概览:

埃德加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过:

“未来文盲不是不识字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人。

”作为21世纪中学生,不仅要以积极态度进行学习,而且要善于学习,利用外物,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不仅要虚心从师,勤学好问,而且要学会独立思考,要敢于质疑,勇于批判,善于创新,使学习天地成为自己探究和创造乐园;不仅要热爱读书,善于读书,而且要增强审美意识,能以审美眼光看待自己学习对象,来欣赏自己学习所有科目,享受学习,享受读书,享受诗一般人生。

只有使读书与学习成为伴随自己一生习惯,使审美与创造成为自己生命要素,才是从根本意义上开启了智慧之门,才是真正为自己一生打下了一个精神底子,才能使自己青春充满着芬芳,才能使自己心灵世界绚烂多姿,才能使高中学段真正成为人生道路上一段充满温馨、饱含惊喜、令人百感交集旅程。

《劝学》是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