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法与社会考试试题及解析.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731418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理学-法与社会考试试题及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法理学-法与社会考试试题及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法理学-法与社会考试试题及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法理学-法与社会考试试题及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法理学-法与社会考试试题及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法理学-法与社会考试试题及解析.docx

《法理学-法与社会考试试题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理学-法与社会考试试题及解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法理学-法与社会考试试题及解析.docx

法理学-法与社会考试试题及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5小题.每题1.0分,共5.0分。

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法律之所以具有强制的属性和普遍约束力,根源不在于法律本身,而在于有国家暴力作后盾。

对此,下列哪一位说得很清楚:

  “如果没有政权,无论什么法律,无论什么选出的机关都等于零”?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

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法律与国家关系方而的具体知识。

  第2题下列哪一位对美国的《独立宣言》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

()A马克思B恩格斯C华盛顿D孟德斯鸠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

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有关人权的知识。

这是马克思说的。

  第3题法律与宗教是两类关系非常密切的社会现象。

下列哪一选项没有正确指出这两者关系?

()A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一哲学、政治学、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之成为神学中的科目。

因此,独立的法学消失了,这意味着法学思想的消失B在我国,宗教应在法律范围内活动,因宗教活动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受法律规范的调整C自13、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西方法学朝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和变革。

一批出身于新兴中产阶级的思想家把君主(而不是上帝)或人性(而不是神性)看做国家和法律的基础,使法律和法学从天国回到了人间D宗教规范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与法律一样都起着调整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作用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

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A项错误。

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学、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之成为神学中的科目。

因而,独立的法学消失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学思想的消失。

如在托马斯·阿奎那的著述中包含着丰富的法律思想。

阿奎那通过把希腊人和罗马人的法律思想糅合在神学中,保存和发展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法律思想。

  第4题2003年,我国颁布实施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并废止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

由“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由把流浪乞讨人员视为城市社会稳定的威胁到把他们视为处于困境和弱势的“人”,由把救助困难和弱势群体视为沉重负担到自觉作为政府应尽义务。

关于这一变化,下列哪一选项不能成立?

()A这体现了法律真正把人作为人、把处于不同社会层次的群体一视同仁地加以佑护的人性化关怀B这反映了我国法律如何看待公民的自由、安全和尊严方面的变化C这体现了我国人权保护事业的发展D这表明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正确答案】:

D

  【本题分数】:

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中国人权发展的实例题。

这不能说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仅仅是迈出一步。

对于比较绝对的说法要加以注意。

  第5题请问下列哪一选项的说法不能成立?

()

  A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从根本上否定了血缘、门第、权力、地域、民族、宗教之间的差别,推动了与这种经济关系相适应的平等的政治关系和法律关系的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和法治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B在经济分析法学的学者看来,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以及法所定型化的权利和义务及其界限,归根结底是由这一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C由于法是政治活动和实现政治目标的一种常规形式,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就是法治政治,政治必须采取合法的形式,有规则、有秩序地运行,因而政治和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D法学要研究社会中的法;把法作为社会现象的一部分研究

  【正确答案】:

B

  【本题分数】:

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以及法所定型化的权利和义务及其界限,归根结底是由这一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二、多选题(本大题19小题.每题2.0分,共38.0分。

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下列哪些说法可以成立?

()

  A人权是现代法制的核心精神,也是法制的基本价值所在B法定权利是应有权利的法律化,因而是一种更有保障的人权C人权的法律保护始终是人权实现的最直接的保障手段。

一个国家的法制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人权实现的程度D中国坚决反对任何国家利用人权问题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政治标准和发展模式,借口人权问题干涉别国的内政,使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受到损害

  【正确答案】:

A,B,C,D

  【本题分数】:

2.0分

  【答案解析】

  [解析]对人权的理解。

这些说法都是正确的。

  第2题恩格斯在《致约,布洛赫》一信中曾经指出:

  “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

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惟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

”下列哪些选项的说法是对这一段话的正确理解?

()A恩格斯严厉批评了以经济决定论代替历史辩证法的做法,经济决定论仅仅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种片面化、庸俗化的理解,其实质是以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论代替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B在唯物史观中,唯有经济因素才是历史发展的积极的起推动作用的因素,而非经济的因素则是被动的C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唯物的,也是辩证的,它对社会现象的分析不是线型的单值分析,而是多元的多变量的分析D只要了解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基本观点,就是掌握了历史唯物主义,就可以正确地说明历史的发展

  【正确答案】:

A,C

  【本题分数】:

2.0分

  【答案解析】

  [解析]BD项均错。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基本面貌,但是,人们往往由此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简单地归结为经济决定论,认为在唯物史观中,唯有经济因素才是历史发展的积极的起推动作用的因素,而非经济的因素则是被动的,进而认为,只要了解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基本观点,就是掌握了历史唯物主义,就可以正确地说明历史的发展。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需要坚持社会现象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观点,我们在法学研究中如果仅仅强调经济因素的作用而忘记了社会现象间的普遍联系,忘记了非经济因素尤其是法对经济因素的反作用,同样是不可能建立起正确的法学理论体系的。

  第3题下列哪些选项正确表达了法律与政治的关系?

()A在分权型权力结构中,权力的配置和行使都必须以法律为依据B建设政治文明就要求依法执政,国家的管理活动必须具有法律依据C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政治基础和前提D法治国家侧重于国家生活,政治文明涉及面较广,重点是人们相互间的尊重与团结

  【正确答案】:

A,B,D

  【本题分数】:

2.0分

  【答案解析】

  [解析]法律与政治的关系。

  “依法执政与政治文明”需要更多关注,这是2006年大纲的新增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现和保障,颠倒了。

这是常见的出题方式。

  第4题法律对科学技术具有哪些作用?

()

  A法律保证科学技术的顺利发展有良好的社会环境B法律为组织科学技术活动提供必要的准则C法律是鼓励科学技术发展的有效手段D科学技术的发展完善了法律调整机制

  【正确答案】:

A,B,C

  【本题分数】:

2.0分

  【答案解析】

  [解析]法律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完善了法律调整机制”不符合题意,实为科学技术对法律影响的体现。

  第5题人权的法律保护主要表现为国内法的保护,下列哪些选项属于这一保护体系?

()A司法保护B立法保护C个人保护D行政保护

  【正确答案】:

A,B,C

  【本题分数】:

2.0分

  【答案解析】

  [解析]人权的法律保护方式。

一般而言,行政保护不在人权的法律保护方式之列。

  第6题法律与宗教不仅有一致的方面,还有区别的方面,下列哪些选项表明两者的差异?

()A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同B效力来源不同C效力的范围不同D内容不同

  【正确答案】:

A,B,C,D

  【本题分数】:

2.0分

  【答案解析】

  [解析]法律与宗教的不同。

宗教规范主要借助于神力的强制,主要规定信仰者的义务。

  第7题下列哪些选项的表述错误?

(A侵犯人权的法是恶法B只有法律才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C义务性规范是禁止人们作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D法律历史类型是依据法的传统和外部表现形式的不同,对古往今来的法律所作的分类

  【正确答案】:

B,C,D

  【本题分数】:

2.0分

  【答案解析】)

  [解析]法律有善恶之分。

一般而言,保护人权的法律是善的,而侵犯人权甚至否定人权的法是恶的,人们便有权予以抵抗,即恶法非法。

因此A项正确。

权利和义务表明人们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和不得做什么,它是法律的最核心的内容和要素。

但并不是只存在于法律之中,在一般社会规范中,党章、团章也规定权利和义务。

因此B项错误。

法律规范按照调整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授权性规范、义务性规范、禁止性规范。

所谓义务性规范是规定人们必须依法作出一定行为的法律规范;所谓禁止性规范是禁止人们作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

此题混淆了义务性规范与禁止性规范的含义,因此C项错误。

法律历史类型是根据法律经济基础和意志内容两个标准,对历史上的法所作的分类。

依据法的传统和外部表现形式的不同对历史上的法律所作的分类应称为法系。

因此D项错误。

  第8题2004年2月初,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

这一《意见》的出台,实际上是对“政策治市”理念的一次全面反思,也是对中国资本市场未来改革发展在战略上的重新定位,把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战略定位放在遵循“三公”原则和“法制、监管、自律、规范”的方针上,强调要依法治市。

对此,下列哪些选项可以成立?

()A这表明我国由“政策治市”向“法律治市”转变B这是考虑中国国情的结果C这是我国法治建设过程中的措施之一D这意味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完善了

  【正确答案】:

A,C

  【本题分数】:

2.0分

  【答案解析】

  [解析]法律与政策关系的理解。

这一《意见》主要不是考虑中国国情的结果,而是从市场发展的角度考虑的;也并不意味着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就完善了。

  第9题法律表述和确认国家权力,以赋予国家权力合法性的形式强化和维护国家权力,下列哪些选项表明了法律如此对待的必要性?

()A国家义务实现需要权力B个体权利保护需要权力C社会整合需要权力D法律的创设和实施需要权力

  【正确答案】:

A,B,C,D

  【本题分数】:

2.0分

  【答案解析】

  [解析]法律与国家的关系。

法律对国家权力的运作、实现国家职能是非常重要的。

  第10题2004年12月28日,某市公安局召开会议,部署取消涉外定点住宿限制。

从这一天起,某地城区取消涉外定点住宿限制,试行一段时间后,在全市范围推广。

取消涉外定点住宿限制后,凡取得旅店业经营资格的企事业单位,不再受星级、规模,设施的限制,不再履行涉外留宿单位的报批手续,均可接待境外人员留宿。

对此举,下列哪些说法可以成立?

()A此举在表现形式上是给外国人一种国民的权利B此举也给国民一种平等权利,“星级以下”的旅店由此就有为外国人服务的权利了C这表明权利具有“普遍”的性质D这表明权利具有“平等”的性质

  【正确答案】:

A,B,C,D

  【本题分数】:

2.0分

  【答案解析】

  [解析]人权、平等的理解。

这是理解性的题,注意实例中的内容。

取消涉外定点住宿限制,表明内外一视同仁,经营者享有同样的权利。

  第11题下列有关法律与道德的说法,哪些可以成立?

()

  A并非所有的法律事项和问题都是道德评价和调整的对象B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贯穿整个法理学、法哲学的问题,是法理学的核心问题C原本只属于道德调整的某些问题,将来可能由法律来调整D英国的奥斯丁认为法理学研究实在法或研究严格意义上的法律,而不考虑这些法律的好坏

  【正确答案】:

A,B,C,D

  【本题分数】:

2.0分

  【答案解析】

  [解析]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及其不同。

这些都可以成立。

  第12题关于法律与政策,下列哪些表述能够成立?

()

  A在未来复杂的、激变的法治社会中,政策将仍然具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和重要性B在实践层面,法律与执政党政策的实际地位和效力可能会存在某种冲突和矛盾C法律是实现执政党政策的最为重要的手段D政策为制定法律提供了成熟的实践经验,提供了现实可靠的基础

  【正确答案】:

A,B,C,D

  【本题分数】:

2.0分

  【答案解析】

  [解析]法律与政策的关系。

这些说法都是正确的,比较直接。

  第13题下列哪些方面是我国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法制、全面推进经济法制建设的措施?

()A完善市场主体和中介组织法律制度,使各类市场主体真正具有完全的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B完善产权法律制度,规范和理顺产权关系,保护各类产权权益C完善市场交易法律制度,保障合同自由和交易安全,维护公平竞争D完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劳动者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正确答案】:

A,B,C,D

  【本题分数】:

2.0分

  【答案解析】

  [解析]法律与经济关系、我国市场经济法制建设。

这些都是需要努力的方面。

第14题法律保障国家职能的实现,可以从下列哪些方面来理解?

(A法律是确认国家权力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B法律是执行国家职能的有效工具C法律是完善国家制度所必需的手段D法律的特征、表现形式和内容受国家的特征、形式、传统、职能等方面的影响

  【正确答案】:

A,B,C

  【本题分数】:

2.0分

  【答案解析】)

  [解析]法律与国家的关系。

  “法律的特征、表现形式和内容受国家的特征、形式、传统、职能等方面的影响”是从法律离不开国家、依附于国家角度讨论的。

  第15题法律与道德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一致,下列哪些选项体现丁这一点?

(A法律许可而道德不许可,如时效制度B道德不反对,而法律不许可,如为亲复仇C道德赞成,而法律不赞成,如见危不救D道德反对,而法律采取放任态度,如无配偶的人与人通奸

  【正确答案】:

A,B,D

  【本题分数】:

2.0分

  【答案解析】)

  [解析]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赞成而法律不赞成”表明了法律与道德的不一致,但是见危不救不属于道德赞成而法律不赞成的状况。

  第16题下列选项中,哪些人权属于人权的第三个发展阶段的内容,即主要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反对殖民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人权?

()A民族自决权B劳动权C自然资源永久主权D发展权

  【正确答案】:

A,C,D

  【本题分数】:

2.0分

  【答案解析】

  [解析]人权的发展。

一般认为,劳动权为人权的第二个发展阶段的内容。

人权的第三个发展阶段主要为国际集体人权。

  第17题下列选项中哪些属于西方自然法学派的观点?

(A法律以道德为基础,以自然法(道德)评价实在法B法律是国家主权者的命令,是一个“封闭的逻辑体系”C只有体现道德内容的法律,才是具有法的品质的法律。

否则,它就是一种不法的法律D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那些“不法的法律”、那些“恶法”有温和抵抗的权利

  【正确答案】:

A,C,D

  【本题分数】:

2.0分

  【答案解析】)

  [解析]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自然法学派观点。

  “法律是国家主权者的命令,是一个‘封闭的逻辑体系’”,这是西方的实证主义法学的观点。

  第18题下列哪些选项正确说明了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与法律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A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法律存在与发展的土壤B商品经济、市场经济需要法律的促进和保障C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越发展,法律的体系就越完善,其作用就越来越广泛D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与法律的关系非常密切

  【正确答案】:

A,B,C,D

  【本题分数】:

2.0分

  【答案解析】

  [解析]这些说法都正确。

商品经济、市场经济需要法律保障。

  第19题就法律和道德调整的范围而言,下列哪些选项可以成立?

(A法律和道德的界限永远不变B法律和道德完全相互独立C原本属于法律调整的某些关系,将来可能只由道德调整D原本只属于道德调整的问题,将来可能由法律调整

  【正确答案】:

C,D

  【本题分数】:

2.0分

  【答案解析】)

  [解析]法律与道德的调整范围。

  “法律和道德的界限永远不变”、“法律和道德完全相互独立”的说法太绝对,与实际情况不符合。

  三、论述题(本大题5小题.每题10.0分,共50.0分。

)第1题燃放鞭炮过年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也是许多市民希望拥有的权利。

2006年是北京禁放鞭炮12年之后的首次开禁。

许多人为之欢欣鼓舞,他们希望通过燃放鞭炮,表达和释放自己的欢乐。

也有不少人对此有不同看法。

  从法理学角度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正确答案】:

燃放鞭炮涉及法律与道德、个人自由与公共安全等问题。

  

(1)既然鞭炮燃放被禁如此之久,那么必然有其被禁的理由。

在人口和建筑密集的城市中,燃放鞭炮确实对社会和市民有诸多弊端,这些弊端并不会因为开禁就解除。

虽然在开禁之前,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了许多规定,对鞭炮的燃放、销售、运输和存储等行为进行了相应限制,希望将鞭炮燃放的弊端降到最低。

但是,燃放鞭炮的弊端显然不可能因为有了一些规定就一扫而光,开禁之后的情况究竟会如何,不仅取决于燃放鞭炮者是否遵守法律规定,还取决于他们能否尊重公共道德。

  

(2)燃放鞭炮必须遵守公共道德。

从理性上来说,鞭炮开禁是对部分市民燃放权利的尊重。

但从感情上来说,不少人还是不支持在城市燃放鞭炮,除了鞭炮是一种危险品,更让人担心的是极少数燃放者的素质和公共道德修养。

燃放鞭炮的人只有在尊重其他人的权利之后,才能得到广大市民的理解。

如果燃放者不能将燃放行为对他人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就不可能让多数市民尊重他们的权利,燃放者也难以将自己的权利继续维持下去。

  第2题报载,某区人民法院首次就一起被告人申请取保候审案举行公开听证,法庭在听取了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的取保理由后,宜布3天内决定是否批准被告人的取保候审。

  请从人权保障角度,对此举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法院的此举对人权保障有积极意义。

  

(1)在实践中取保候审容易发生“暗箱操作”。

由于取保候审的程序不公开,监督和制约不力,导致司法腐败,使一些不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也被取保候审。

由于有的办案机关和人员将取保候审视为自己的一项特权和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一项恩赐,而不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一项法定权利,因而往往在决定取保候审时增加额外条件,如不配合办案就不批准你取保候审。

  

(2)该区人民法院此次率先对取保候审实行听证制度,有利于取保候审程序的公开化和决定的科学化,也有利于增强司法机关的公信力。

在人权保障大踏步前进、司法公正日益受到关注的今日之中国,面对不完美的法律,司法机关应当而且可能通过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弥补法律的漏洞和不足。

  (3)本案的听证对象只是到了人民法院审判阶段的被告人,对于公安机关侦查阶段和检察机关审查起诉阶段的犯罪嫌疑人,也应确立其申请取保候审的听证权,由“中立的”、“不偏不倚的”的法官来决定对其是否有必要进行审前羁押。

  第3题孔某娶妻王某生子小树,以后大概由于遗传因素,孔某不时显出精神失常现象,两年前,孔妻王某突然弃下10岁的儿子离家出走,并且一去不回,现在有充分的证据表明,王某离家后即在邻乡与人同居并生子。

  在2003年的一次灾难中孔某和儿子同时罹难,王某闻讯立即赶来,要求享受她应有的权利。

孔某家族中立刻掀起轩然大波,有鉴于王某既不赡养公婆,又“背夫弃子”离家他奔,家族成员一致强烈要求取消她领取抚恤金资格,并追究她的遗弃罪。

  调查结果显示,王某与人生子属实,但是并未与人结婚登记,原有的婚姻关系并未解除,应视为有效。

  根据法理学的知识和理论,你认为该如何处理?

  【正确答案】:

王某应当有继承权。

这一事件的处理上,不能以道德判断影响法律判断。

王某的理赔诉求,于情不容,但是“于法有据”,孔姓家族的看法混淆了法律与道德的差别,因此孔某和小树的死亡抚恤金应按照法律规定由王某和其他有权的人继承。

  第4题某市政府决定禁行三轮车。

第一,市政府采用赎买的方法,以等于或高于残值的价格回收三轮车,让三轮车师傅们觉得划算。

第二,对那些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三轮车的师傅们给予奖励。

第三,及时启动社会保障机制,为三轮车师傅们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第四,实行友情操作,调动两万多人的街道和社区干部与三轮车主一对一谈判,使得三轮车在短短的十几天内从城区消失。

第五,为了彻底取缔三轮车,市政府决定,对无证的三轮车主,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运载工具的,也给予300元的补偿。

为此,该市政府直接投入了1.5亿元,动用了两万多人的谈判队伍,耗费了巨大的成本。

  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此举的认识。

  【正确答案】:

  从法律与经济

  

(1)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与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

  

(2)制度变迁需要付出成本,法律的实施以物质的投人为基础。

从整体效益来看,该市的决策是正确的。

  (3)通过立法程序制定新的法律、法规时,应考虑经济成本问题,进行精细的制度变迁成本分析。

  第5题最高人民法院2003年12月29日公布的《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04年5月1日起施行)中规定:

  “为维护国家、集体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而使自己受到人身损害,因没有侵权人、不能确定侵权人或者侵权人没有赔偿能力,赔偿权利人请求受益人在受益范围内:

子以适当补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这一规定的认识。

  【正确答案】:

这一规定,明确了见义勇为者在获得国家奖励与补偿的同时,享有向受益人请求补偿的权利。

受益人非侵权人,其承担补偿责任并不是因为其有过错,而是基于其受益;对因见义勇为而受侵害的公民的救助,从长远来看应当是社会的责任,但在缺乏相应机制的条件下,作为利益共同体的受益人,适当分担损害,给受害人以补偿,是符合公平原则的,也符合“知恩图报”的基本道德。

  被救助者如果能主动报恩,道德问题就在道德范畴里得以解决。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针对的是被救助者迟迟没有表示,在见义勇为者找上门来发出请求后仍不“认账”的情况,可以说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道德问题在道德范畴里解决不了,只有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在法律的促进下解决了见义勇为者不再“流泪”的道德难题,可以对前面那两种对于见义勇为的极端认识形成强有力的反弹,可以让更多人明白一个道理:

见义勇为者既有高尚的精神境界,也有现实的权利诉求。

  四、不定项选择题(本大题17小题.每题2.0分,共34.0分。

)第1题下列哪一或哪些学者认为,从“应然”的意义上而言,“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

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而不是单个的个人的恣意横行”?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

2.0分

  【答案解析】

  [解析]法律在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的具体知识。

  第2题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哪一或哪些选项?

(A违法行为也是违反道德的行为B违反道德的行为不一定是违法行为C存在既不违法也不违反道德的行为D存在既不违法也不合法的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