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可持续发展导论题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1667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可持续发展导论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区域可持续发展导论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区域可持续发展导论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区域可持续发展导论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区域可持续发展导论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区域可持续发展导论题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区域可持续发展导论题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区域可持续发展导论题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区域可持续发展导论题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区域可持续发展导论题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区域可持续发展导论题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区域可持续发展导论题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区域可持续发展导论题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区域可持续发展导论题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区域可持续发展导论题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区域可持续发展导论题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区域可持续发展导论题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区域可持续发展导论题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可持续发展导论题库.docx

《区域可持续发展导论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可持续发展导论题库.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区域可持续发展导论题库.docx

区域可持续发展导论题库

可持续发展导论

前言

1通识课的必要性——接受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

实施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学院学科建设和专业学习的指导思想。

2学习内容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区域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条件及保障机制建设3学习方法课程特点:

综合性交叉性区域性实践性。

综合分析与实证解剖相结合;集中讲授与科研论文或者主题讨论相结合;明晰学习思路,掌握主要学习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发展中的问题运用学到理论撰写小论文;培养兴趣,积累资料关注发展中的问题。

第一篇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

第一章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第一节人类对发展的反思(分析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一对出现发展问题的反思

1综合问题;速度和质量问题;规模和效益问题;平衡和不平衡问题;人与自然关系问题;资源需求与供给问题;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问题;财富增加和社会和谐问题。

2社会发展阶段的演进与自然关系的矛盾

工业革命以后,人与自然关系日趋恶化。

采集文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黄色文明)——工业文明(黑色文明)——后工业文明(绿色文明信息文明)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也在不断变化,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这种关系日趋恶化。

插表格

二社会实践层面上对发展观的反思

1关于发展与发展观

发展:

发展是一个过程,指食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运动变化过程。

科学史上对发展的理解:

哲学家:

发展是关于纯粹思维规定的辩证的演进,即把社会发展看作是与一系列逻辑概念的辩证进展相一致的这种含义上的发展。

社会学家:

发展的含义就是社会的进步。

经济学家: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

广义的发展观是关于宇宙发展的见解,研究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孔德创立社会学,旨在阐明现存社会制度基础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科学。

19世纪中叶,马克思第一次科学的系统的把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做了全面研究,哲学层次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社会发展理论,集中体现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是它的集中体现。

狭义的发展理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从欠发达欠发展状态向发达状态过度的条件动力方法和途径的理论。

当下对发展观的认识

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经济变迁过程;对它的认识由发展的某一方面发展到发展的多维目标;焦点集中在两条主线交互进行:

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

物质资本——认为资本——社会资本;经济发展模式:

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经济发展模式:

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可持续发展观是新的发展观。

2传统发展观的实践

传统发展观的实践主要是经济发展观和社会发展观。

(1)经济发展观

背景:

西方发达国家当年进行工业化的产物;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发展中国家摆脱殖民统治走上发展道路;中国苏联发展模式的示范效应。

追求的目标:

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物质财富无限增长。

指标是:

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

理论基础:

威廉配第(英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重商主义”(重银主义贸易);亚当斯密凯恩斯单纯的物质财富观;发展经济学家的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的物质财富提高论。

实践响应:

西方国家完成工业化,殖民国家振兴民族经济,中国建立和完善了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负效应:

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加剧。

(2)社会发展观(基本需求战略)

背景:

上个世纪70—80年代,世界经济高速增长,却出现了贫富两极分化。

追求的目标:

以“经济增长第一”转到满足个人的和社会的基本需求有机增长,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不应该片面追求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战略,而应该采取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战略。

指标:

基本必需品的消费量,收入和分配的均等程度,识字率,健康水平和就业状况等。

人类发展指数评价世界各国的发展水平,包括寿命,知识和生活水平三个基本要素。

理论基础:

人的需求论,社会有机论。

强调三个方面: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均衡;强调发展的整体性;强调发展中人的因素。

实践响应:

解决发展中国家贫富不均,就业不足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

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距离拉大;经济和社会两大系统不能很好的协调。

三对工业化道路的反思

1发展与工业化道路

发展就是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工业化的过程。

工业化概念:

产业结构的变迁过程。

工业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指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是推进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的过程。

在工业化进程中,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量的快速增长,新兴部门大量出现,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国民消费层次全面提升。

衡量工业化程度:

(1)人均生产总值插入

(2)工业化率:

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3)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4)城市化率

2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反思

(1)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发展阶段

第一次工业化浪潮从18世纪后期开始,由英国工业革命开端而向西欧扩散;大二次大浪潮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工业化扩展到整个欧洲北美和日本,并对非西方文明中心从埃及土耳其到中国形成了强大的冲击,促使这些国家寻求防御性现代化道路,俄国走上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第三次大浪潮发生于20世纪下半叶,是发达国家向高工业化升级与第三世界国家大批卷入工业化的过程。

(2)存在的缺陷

第一,传统工业化道路以掠夺资源为代价,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第二,传统工业化道路以机械化,自动化为发展手段,造成工人大量失业。

第三,传统工业化道路强调强调物本,忽略人本性。

我国工业化的特点: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提出来的。

一方面受西方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影响,另一方面受“赶超”战略的制约,具有两大特征:

一是剥夺农业,牺牲农民的利益(长期剪刀差的存在);二是剥夺资源,牺牲环境效益。

走了一条“高投入,低产出,高速度,低效益,先建设,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造成了我国生态环境的破坏。

我国实现工业化,不能再重复发达国家的工业化。

吴敬琏给出传统工业化道路总结出七大弊端

3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三项重要任务,找到新的快速增长方式:

解决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矛盾;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相互融合的跨越式发展道路,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工业化与扩大就业齐头并进的全面发展道路。

四对区域发展理论的反思

发展的过程也是区域发展的过程:

发展使空间不断扩展,空间组合格局不断变化,地缘空间关系日趋复杂。

区域和政区管理以及经济集团紧密相连,发展的过程也是政府不断强化管理,经济集团不断获得利益的过程。

因此,对区域的关注,对区域发展及区域发展理论的研究也一直影响着发展的走势和动向。

区域发展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科学的核心研究领域。

(一)40—70年代:

区域增长的长期轨迹,宏观经济增长中区域之间的关系。

1发展阶段理论——产业结构变动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1930年克拉克,费雪在国家层面上统计观察到,三次产业的变动规律,认为部门结构相对重要性的变动会带动经济增长。

1949年胡佛及费雪提出了区域发展必须经历5个阶段的观点:

自给自足,乡村工业崛起,农业产业结构变迁,工业化,服务化输出阶段。

1960年罗斯托在宏观经济层面上提出了经济增长的5个阶段:

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高额消费阶段,后来又增加了一个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发展经济学奠基人1965年费里德曼空间区域发展

2均衡增长理论3不均衡增长理论4区域增长的一般理论模式

5新马克思主义增长理论: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周期论

(二)70年代末期—80年代:

区域发展理论的新进展背景:

全球经济一体化,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的推动,福特生产体制的危机普遍造成西方国家核心区的衰退和逆城市化及过程,一些新兴的特殊区域得到迅速发展。

1区域发展的制度基础和区域管制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以人类行为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为工具,重新解释企业的组织和运营。

2新产业区理论

新产业区是弹性生产系统或生产系统的一部分在地理上的集聚,它为技术创新提供了特殊的本地社会文化环境。

识别标志:

本地网络化和根植性,即当地基础和外来技术相结合。

前者是发展企业的和区域的新的制度性手段,后者是地理上接近。

3跨国公司全球化和区域发展4地方环境与学习创新背景:

知识经济的兴起

5新贸易理论与地理经济学

(三)80年代以来,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与传统区域发展相比,区域可持续发展更强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协调和社会经济生态目标的均衡,也更强调发展过程的整体性,长期性,复杂性和渐进性。

研究对象由区域经济增长转向可持续发展,极大地增加了区域发展研究的难度。

虽然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在发展价值观与哲学范式,发展因素与机理,动态过程和测度指标,规划与调控等理论和方法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作为系统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至今还处于创立和形成时期。

第二节人类对发展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一人类对发展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1962年美生态经济学家卡逊《寂静的春天》,提出滥施化肥农药对生态平衡的破坏

1965年美鲍尔丁《一门科学:

生态经济学》“宇宙飞船理论”

1968年罗马俱乐部成立1980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提出可持续发展《我们共同的未来》1981年美农业科学家莱斯特R布朗《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1983年联合国《新发展观》1983—1987年三个文件:

共同的未来,共同的安全,共同的危机1992年环境与发展大会2002年8—9月南非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五大议题:

水和卫生,能源,农产品,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环境管理以及健康。

二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是可持续发展提出,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形成与不断完善,90年代环发大会以后,推进实施的新时期。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召开,共有183个国家的代表团及联合国下属机构等70个国际组织代表出席,102位国家头脑到会讲话,签署《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

彻底否定了工业革命以来那种“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和“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全球达到共识。

90年代环发大会以后成立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

两项基金:

21世纪能力建设基金;全球环境基金(GEF)

总结:

传统发展观的反思——接受新的可持续发展观

经济发展观——社会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

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

新型工业化道路

面临诸多发展问题

人类的诸多关注和变革

第二章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从发展过程的不同角度解释可持续发展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学)二经济的三社会的

四自然科学(科学技术)五区域(地理学)

“满足当前的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

一人与自然(生态学)

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境得以持续。

启示:

生态学原理

二经济的(经济学)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发展,“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

”启示:

生态经济学

三社会的(社会学)

“在生产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承受能力情况下,改善人类生活品质。

启示:

人是发展的主体

四自然科学(科学技术)

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排放或密闭式工艺方式,尽可能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

五区域(地理学)

区域可持续发展认为:

可持续发展可分成全球的和不同尺度区域的。

“着眼于全球,从区域着手”是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可操作途径。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基本内涵

一诠释内涵的视角

1时间——长期发展2目标——长远的通向未来的理想目标3区域——区域的独特性构成可持续发展的差异性4综合——发展要素的复杂,发展目标的多元

要求在生态持续的基础上,运用科技手段,实现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

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核心社会持续是目的

二基本原则

(一)一般原则

1公平性原则(社会)可持续发展唯一的基本原则

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它包括两层含义:

代际公平即纵向公平性,代内公平即横向公平性

2限制性原则(生态学)

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限制条件:

人口资源环境容量等。

3满足需求原则(经济性)发展的本质是满足需要,尤其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以人为本的思想。

区别不同的国家的需求阶级和发展任务的不同,发达国家“持续”发展阶段,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阶段”。

4共同性原则

(二)可操作性

所有再生资源的利用水平要小于或等于其种群的生长率,即对生物资源的使用界限是这种再生资源的自我再生能力。

2污染排放原则所有可降解污染物的排放低于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自然界对污染物的自我降解能力本身是一种再生性资源。

3非再生原则使用原则将非再生资源的开采所得利益分为:

收入流和投资流。

投资流应投入对这种非再生资源具有替代作用的再生资源之中,保持资源的动态平衡,由代替品来替代不断减少的非再生资源的减少。

第三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建立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的哲学前提

一对哲学前提反思

1自然观自然的本质是什么?

古代有机论的自然论,近代机械论,现代有机论

2价值观人是否是唯一的价值主体?

人类中心论——非人类中心论——人地协调论

3伦理观人与人,人与自然是什么关系?

二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前提

1极限意识:

增长并非是没有限度2反省意识:

发展并非是天然合理的

“为了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才是好的发展”的目的论,价值论。

3道德意识:

“能够做”但并非一定是“应当做”创立“发展伦理学”

4主体意识:

人不仅是演员而且是编剧克服片面主体性,发展自觉自为的全面的主体性

三重点,热点1自然观:

承认自然有价值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自然价值核算,自然资源核算体系,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成本,构成资源代的代际利用机制,绿色GDP,自然资本的累积等。

2价值观:

人不是唯一的价值主体理性经济人转向道德经济人,生产和消费行为的自律,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统一,对自然的回馈和补偿,人造资本和人力资本的转换提开。

3伦理观:

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对生命的敬畏和相互尊重,道法自然,天地和谐中庸,遵循自然规律。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与相关学科的共轭关系

1、生态学:

整体性、协调性、循环性、再生性

2、生态经济学:

原料——加工——产品——流通——废弃物

3、地理学:

区域性、人地关系论

4、环境经济:

外部性理论

5、资源经济学:

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的约束利用

6、信息论:

控制论和系统论

二、基本理论

㈠人地系统协调发展论

1、人地系统的提出和认识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星球,经过了天文期、地文期、生文期、人文期

人类与地球是共生存、共发展的一个系统,人和地(自然)相互依存;人类总是在研究开发利用自然,产生了许多学说

⑴18世纪之前早期的人类中心论

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世界是上帝为了人而创造的,所以人是宇宙的中心,一切都是为了人,以人为服务尺度,与神学联系在一起。

西方的宗教和东方,尤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⑵后期19世纪的人类中心论

人类中心主义的合理性;物质圈层的演化规律的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人和社会群体呈现螺旋式发展;人类存在的价值基础和理性(对人类利益的关心,局限,人类生存受到威胁,自然报复人类,人对自然界没有获得完全自由)

⑶环境影响论

有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或然论)、适应论、生态论、环境感知论

⑷文化决定论

强调人类长期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形成积累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变成一种文化。

更加强调科技对改造自然、认识自然的作用

⑸人地关系和谐论

促进人类之间、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它不是因果关系链,它服从以下规律:

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存在于统一整体中,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孤立存在;任何一个成分不可无限制发展,不能以损害另一方为代价,否则自己就会失去存在的前提,也就是互惠共生。

⑹生态伦理学

人类中心论的突破,在人类社会的哲学和伦理基础上关心人类利益,转向自然的哲学和伦理,关心自然生态系统。

科学基础是对自然界整体看法和人在自然界中地位的认识;整体性、稳定性、有限性、时滞性。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有目的性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类的目的性、动植物的目的和无机界的目的等

⑺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和谐论

环境整体主义;地球共同体;生命系统观

和可持续发展相契合的观念:

把人与自然关系置于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把长远利益置于眼前利益之上;把全球利益置于局部问题之上;从高速增长的社会过渡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2、人地系统的结构和特点

圈层结构:

地理圈层、社会圈层

网络结构:

线性网络结构、拓补网络结构、神经网络结构

区域结构:

自然区域、经济区域、行政区域

开放性、复杂性、层次性、多样性

3、可持续发展研究人地系统

人地系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区域载体;可持续发展就是研究人地系统的总体特征、空间分布类型;在不同阶段矛盾冲突的表征;两者动态演化规律,特别是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通过这些研究不断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支撑规律,使人地协调、和谐、共生、共荣。

㈡三种生产理论

1、三种生产

人和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在基本的物质层次上,可以抽象为三种:

生产活动组成的物资生产,人的生产,环境生产。

三者呈环状连接在一起的结构。

物资生产:

劳动生产,主要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料并将其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该过程产生生活资料去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产生加工废弃物返回环境。

人的生产:

指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资生产产生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所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废弃物返回环境。

环境生产:

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除污染和产生资源(生活、生产资料)

2、系统提供的基本参量

①物资生产:

社会生产力和资源利用率

②人的生产:

人口生产力和物质消费率

③环境生产:

污染消纳力和资源生产力

不协调因素:

物质生产随着社会生产力规模的扩大,资源利用占有越来越大;人口数量增加,物质消费和需求增多;环境接受污染的能力和容量下降。

3、系统的动力机制和调控

人类生存方式与系统的运行

生产方式:

人群在一定的社会结构和经济水平下通过消耗生活资料和生活资源的过程。

生活方式:

从满足生物性和非生物性需要的方式。

人群组织方式:

人群获取和组合以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和能量的方式。

在不同的阶段,这三种方式表现出不同特点,取决于行为主体的作为

4、三大社会行为的协同和整合

根据行为主体可分为:

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

三大行为的整合

㈢资源永续利用理论

1、资源分类:

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矛盾:

可再生资源使用率低于可再生的速率、不可再生资源寻找替代品。

2、资源的永续利用途径

①技术上:

寻找替代品;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循环经济

②市场配置:

资源利用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不可再生资源与使用量的速度有关,

贴现率:

可再生资源与自然增长率有关。

影子价格

生态利用:

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经济等

区域配置最优:

生产地、消费地、技术和理性的组合开发

资源可持续利用要解决的理论、制度问题;资源价值和产权问题

㈣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理论

1、概念

外部性: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和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

影响,有益的是正外部性,有害的是负外部性,又叫外部不经济性,一个非有效的

产权结构。

产权与科斯定理:

产权是经济当事人对其财产的法定权利,特征:

明确性、专有性、可转让性

和强制性。

科斯定理:

在产权明晰,交易成本为零的前提下,通过市场交易可以消除外部性。

2、外部不经济性的内部化

使生产者和消费者产生的外部费用进入生产或消费决策,由他们自己来承担或消化直接管制、损失赔偿、排污权市场交易、非市场性的交易手段,借助政府的强制力量、价格税收和借贷以及收费等手段来制约。

环境质量的公共物品性

第四章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创新体系

第一节可持续发展思想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

一、传统经济学的主要思想

1、西方经济学的体系

2、几个概念

①经济学:

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有价值的产品。

②目标:

以完全理性经济人作为自己的基本假设前提,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后又出现了有限理性经纪人、福利经济学等

假设前提:

市场的均一性、商品信息的公开性、自然资源供给的无限性、效率的唯一性

③市场:

充分竞争的、信息完备的、不存在外部性、实际上现代生产和消费中产生的外部性已经是一种很普遍的经济现象

④稀缺:

面对人类的强大需求,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资源永远都是稀缺的

⑤消费:

指使用商品和劳务以满足当前需要的活动、商品效用的消费。

消费者不考虑制造商的物质从何而来,消费者以后的废物和物质又到何处去了。

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的结合。

⑥效率:

效率优先,公平原则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

1、研究目标:

经济效用最大化到人类整体福利最大化

人类是整体人类,不仅是个体人的福利选择问题、当代人的问题,而且是包括后代人的福利选择问题;福利最大化不仅是物质财富的最大化,,还包括与人生息相关的其他财富,也包括财富代际间的合理分配。

2、财富观:

物质财富到综合财富

综合财富:

个人不仅是物质拥有,还有人所拥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也就是良好的人居环境;国家而言拥有四种资本:

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

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基础。

综合财富是能真正判断国家的财富标准。

3、从看不见的手、看不见的脚到制度创新

看不见的手:

理性经纪人假设;个人利益最大化

看不见的脚:

践踏公共资源(外部不经济性)。

表现为:

市场失灵、政府失灵。

4、从快速增长到持续增长的稳态经济

可持续发展强调一种稳态经济:

是人口和社会商品生产规模维持在恒定水平,物质和能量的流通率最小的经济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观念创新体系

一、人口观

人的主体性,人的生产者、消费者双重性,人口数量和质量,人的公平性

二、资源观

资源的稀缺性和供给的有限性,资源的价值和价格,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技术,资源开发和生态系统,资源的资产管理

三、环境观

环境的整体性、基础性和环境容量,环境的开发利用和维护、补救、重建,环境管理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环境质量的稀缺和需求

四、经济观

适度的发展速度,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的耦合,经济成果的福利分配,绿色GDP

第二篇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因素分析

是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学提供了研究地域空间差异的理论与方法,尤其是不同地域空间表现的不同特点及其原因;区域经济学提供了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规律的一套理论体系。

两者都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