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文言文全套.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3199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文言文全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文言文全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文言文全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文言文全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文言文全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文言文全套.doc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文言文全套.doc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文言文全套.doc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文言文全套.doc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文言文全套.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文言文全套.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文言文全套.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文言文全套.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文言文全套.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文言文全套.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文言文全套.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文言文全套.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文言文全套.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文言文全套.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文言文全套.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文言文全套.doc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文言文全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文言文全套.doc(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文言文全套.doc

中考第一轮复习教案之文言文部分

共16课时

中考第一轮复习教案之文言文部分 1

第一课时 2

《论语十则》 2

第二课时 5

桃花源记 5

第三课时 8

《陋室铭》 9

第四课时 11

《爱莲说》 11

第五课时 14

《三峡》 14

第六课时 16

《记承天寺夜游》 16

第七课时 19

《马说》 19

第八课时 22

《送东阳马生序》 22

第九课时 25

《小石潭记》 25

第十课时 28

《岳阳楼记》 28

第十一课时 32

《醉翁亭记》 32

第十二课时 35

《出师表》 35

第十三课时 39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9

第十四课时 43

《鱼我所欲也》 43

第十五课时 45

《曹刿论战》 45

第十六课时 49

《邹忌讽齐王纳谏》 49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

《论语十则》

复习目标:

1、掌握文学常识,识记、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2、准确翻译和默写重点句子。

3、理解、归纳文中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品行修养的名句;结合自身学习及现实生活理解儒家思想;深入理解文意,理解陶渊明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复习过程:

《论语十则》

一、目标一:

掌握文学常识,识记、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1、复习指导一

复习内容:

孔子,名,字,时期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是记录一部书,共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字词解释:

时习、愠、罔、殆、弘毅、凋

一词多义:

知、为

词类活用:

传、故新

古今异义:

可以

通假字:

说、女、知

成语积累:

……

复习方法:

朗读、识记课下注释,归纳整理。

复习时间:

5分钟

2、复习检测一:

(1)文学常识:

指名回答,口头填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文言知识:

学生逐行或逐列作答

字词解释:

时习:

时常地温习愠:

生气、发怒

罔:

迷惑殆:

有害

弘毅:

刚强、勇毅凋:

凋谢

一词多义:

人不知而不愠动词,知道,了解

知是知也通“智”,聪明

温故而知新动词,懂得,领悟

为人谋而不忠乎介词,替

为可以为师矣动词,做,当

仁以为己任动词,当做

词类活用:

传,不习乎?

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

故:

旧知识,新:

新的理解和体会。

古今异义:

可以为师矣古义:

可以凭借

今义:

能够或许可等

通假字:

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诲女知之乎通“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

成语积累:

不亦乐乎三省吾身见贤思齐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施于人

二、目标二:

准确翻译和默写重点句子。

复习指导二:

复习内容:

全文背诵,重点句子翻译,默写

复习方法:

背诵、口头翻译

复习时间:

5分钟

复习检测二:

(1)全班在教师提示下逐条目背诵。

(2)指名黑板前默写。

(3)指名口头翻译下列句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别人不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他们的短处(如果自己有)就要改正。

三、目标三:

理解、归纳文中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品行修养的名句。

结合自身学习及现实生活理解儒家思想。

复习指导三:

复习内容:

(1)自己归纳文中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乐趣和品德修养的句子。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如何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复习方法:

练习本上归纳整理,小组讨论。

复习时间:

5分钟

复习检测三:

(1)先指名归纳,后师生共同归纳

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乐趣: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可乎?

品德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

士不可以不弘毅,……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指名回答: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如何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师提示:

本句意思+肯定或否定+现实意义+举例论述。

参考答案:

这句话意思是:

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其中包含着相互体谅的意思:

自己不想要的,往往也是别人不大乐意接受的,就不应该强迫别人接受。

这句话提醒我们遇事要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多一份理解,少一份对立,更容易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比如,你不愿意别人侮辱你,那么就要尊重别人。

四、当堂训练:

(2010年北京)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于贡问君子。

子曰: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子曰: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点)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1、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________

(2)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图:

___________

(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之:

___________(4)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而:

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文中有很多语句都己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三个。

(3分)

4、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

请任选一则,次谈对你的启示。

(3分)

参考答案:

1、(2分)答案:

(1)信:

诚实。

(2)图:

料想。

(3)之: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4)而:

然后,表顺接。

2、(4分)

(1)译文:

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

(2)译文:

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3、(3分)见贤思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成人之美

(答题要点:

写出一个给1分,增字减字不得分)

4、(3分)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答题示例: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是自己不喜欢的言行,不要施加给别人。

它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不要强人所难。

第二课时

桃花源记

复习内容:

《桃花源记》

复习目标:

1、掌握文学常识,识记、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2、准确翻译和默写重点句子。

3、深入理解文意,理解陶渊明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复习过程:

一、目标一:

掌握文学常识,识记、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1、复习指导一

复习内容:

文学常识:

陶渊明,又名,字,著名诗人。

自称五柳先生,世称,我国第一位诗人。

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祖,千古隐逸之宗”。

字词解释:

缘溪行、便扶向路:

缤纷:

才:

俨然:

皆:

具答之:

叹惋:

延:

不足为外人道也:

向路:

诣:

欣然规往:

未果:

问津:

一词多义:

复舍乃遂志寻为

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

古今异义:

芳草鲜美仿佛若有光阡陌交通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无论魏晋诣太守,说如此

通假字:

便要还家

成语积累:

……

复习方法:

朗读、识记课下注释,归纳整理。

复习时间:

5分钟

2、复习检测一:

(1)文学常识:

指名回答,口头填空:

陶渊明,又名,字,著名诗人。

自称五柳先生,世称,我国第一位诗人。

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祖,千古隐逸之宗”。

(2)文言知识:

学生逐行或逐列作答

字词解释:

缘溪行、便扶向路:

沿着、顺着缤纷:

繁多的样子才:

仅俨然:

整齐的样子皆:

全、都具答之:

详细叹惋:

感叹、惋惜延:

邀请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值得向路:

从前的、旧的诣:

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欣然规往:

计划未果:

没有实现问津:

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一词多义:

复复前行:

继续不复出焉:

舍便舍船:

动词,舍弃、丢下屋舍俨然:

名词,房屋

乃乃大惊:

于是,就乃不知有汉:

竟然

遂遂与外人间隔:

于是,就遂迷:

终于

志处处志之:

动词,做标记寻向所志:

名词,标记

寻寻向所志:

寻找寻病终:

不久

为捕鱼为业:

当作,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向

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作动词,对……感到诧异

欲穷其林“形容词作动词,走完

古今异义:

芳草鲜美古义:

鲜艳美丽今义:

味道好

仿佛若有光古义:

隐隐约约今义:

好像

阡陌交通古义:

交错相通今义:

运输事业的统称

妻子邑人古义:

妻子和儿女今义:

男子的配偶

来此绝境古义:

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

走投无路的境地

无论魏晋古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

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诣太守,说如此古义:

像这样今义:

这样

通假字:

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成语积累:

世外桃源无人问津豁然开朗怡然自得落英缤纷黄发垂髫鸡犬相闻

二、目标二:

准确翻译和默写重点句子。

复习指导二:

复习内容:

全文背诵,重点句子翻译,默写

复习方法:

背诵、口头翻译

复习时间:

5分钟

复习检测二:

(4)全班齐背,指名背诵各一次。

(5)指名黑板前默写有特殊句式、含有古今异义词语的句子。

(6)指名口头翻译下列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处处可以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老人和孩子,都是一副安闲快乐的样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三、目标三:

深入理解文意,理解陶渊明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复习指导三:

复习内容:

(1)课文第一段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作者在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我们今天应当看待这样的理想?

复习方法:

小组讨论,整理答案。

复习时间:

5分钟

复习检测三:

小组代表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点拨、提示,补充。

(1)课文第一段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描绘了桃花林美丽、奇异的景色,渲染了神秘色彩;为下文渔人进入桃花源作铺垫;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

(2)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宁静的生活。

也为下文再寻桃花源不得埋下伏笔。

(3)作者在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我们今天应当看待这样的理想?

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宁、安居乐业、自由幸福、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

表达了人们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的要求,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有正面意义。

也表现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心理,有复古倾向。

四、当堂训练

(2013河南)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6—19题。

(共10分)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

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

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

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

①涩:

不通畅。

②曳:

拖,拉。

③白蛇:

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

④陇:

通“垄”。

⑤牧竖:

牧童。

⑥髹(xiu)书:

用赤黑色的漆写。

1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异渔人甚异之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B.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C.去停数日,辞去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道不足为外人道也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17.把语段

(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8.语段

(一)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2分)

19.根据语段

(一)

(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4分)

参考答案

16.C(2分)

17.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不要)说魏朝和晋朝。

(翻译出大意,1分;“无论”译对,1分。

共2分)

18.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

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意思对即可。

2分)

19.①山阻水隔,很难进入。

②自然环境优美,田同风光如画。

③人们生活安宁和乐。

(多基本与世隔绝,民风淳朴。

意思对即可。

每对一处1分,共4分)

第三课时

复习内容:

《陋室铭》、《爱莲说》

复习目标:

1、掌握文学常识,识记、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2、准确翻译和默写重点句子。

3、理解托物言志、类比、引用等手法的运用;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复习过程:

《陋室铭》

一、目标一:

掌握文学常识,识记、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1、复习指导一

复习内容:

刘禹锡,字,代诗人。

铭,古代刻在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用韵。

字词解释:

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鸿儒调素琴

一词多义:

名素之往来

词类活用:

名灵乱劳

古今异义:

可以

成语积累:

……

复习方法:

朗读、识记课下注释,归纳整理。

复习时间:

5分钟

2、复习检测一:

(1)文学常识:

指名回答,口头填空:

刘禹锡,字,代诗人。

铭,古代刻在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用韵。

(2)文言知识:

学生逐行或逐列作答

字词解释:

有仙则名:

出名有龙则灵:

显出灵异斯是陋室:

这惟吾德馨:

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鸿儒:

博学的人调素琴:

调弄,这里指弹琴

一词多义:

名有仙则名:

出名并自为其名:

名字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

素调素琴:

不加装饰留蚊于素帐中:

白色

之无丝竹之乱耳:

主谓之间,不译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往来往来无白丁:

交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

来来往往的人

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

名字做动词,出名

有龙则灵:

形容词作动作,显出灵异

无丝竹之乱耳:

使……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

使……劳累

古今异义:

可以调素琴古义:

可以用来今义:

能够

成语积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案牍劳形

二、目标二:

准确翻译和默写重点句子。

复习指导二:

复习内容:

全文背诵,重点句子翻译,默写

复习方法:

背诵、口头翻译

复习时间:

5分钟

复习检测二:

(7)全班在教师提示下全文背诵,指名背诵。

(8)指名黑板前默写重点句子。

(9)指名口头翻译下列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

没有嘈杂的乐音扰乱我的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身体劳累。

三、目标三:

理解托物言志、类比、引用等手法的运用;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复习指导三:

复习内容:

问题探究

(1)全文从几个方面写陋室不陋?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3)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4)刘禹锡想借陋室表达自己怎样的志趣?

复习方法:

小组讨论,整理答案。

复习时间:

5分钟

复习检测三:

小组代表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点拨、提示,补充。

(1)全文从几个方面写陋室不陋?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从环境之幽雅、交往人之高雅和室主人活动之清雅三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类比手法,将自己的陋室与古代先贤的居室类比,表明作者追随古代先贤的抱负。

(3)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再次强调只要室主人品德高尚,陋室就不陋。

与上文“德馨”二字遥相呼应。

收束全文,突出中心。

(4)刘禹锡想借陋室表达自己怎样的志趣?

表达自己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志趣和追随古代先贤的抱负。

四、当堂训练:

(2007)河南省(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选自《论语》)

注:

1回:

即颜回,孔子的弟子。

2不堪:

无法忍受。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2分)

(1)有仙则名名:

________

(2)惟吾德馨德馨:

________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

(2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8、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

(1分)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19、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

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3分)

参考答案

16.

(1)出名(或:

著名)(1分)

(2)品德高尚(1分)(共2分)

17.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答出句子大意1分,两个加点词语解释正确1分。

共2分)

18.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1分)

19.刘禹锡:

陋室不陋颜回:

不改其乐(1分)安贫乐道(意思对即可。

2分)(共3分)

第四课时

《爱莲说》

复习内容:

《陋室铭》、《爱莲说》

复习目标:

1、掌握文学常识,识记、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2、准确翻译和默写重点句子。

3、理解托物言志、类比、引用等手法的运用;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复习过程:

一、目标一:

掌握文学常识,识记、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1、复习指导一

复习内容:

字词解释:

甚蕃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亭亭净植亵玩鲜有闻

一词多义:

鲜有闻

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

成语积累:

……

复习方法:

朗读、识记课下注释,归纳整理。

复习时间:

3分钟

2、复习检测一:

文言知识:

学生逐行或逐列作答

字词解释:

甚蕃:

多不染:

(被)沾染濯清涟而不妖:

洗涤;清水;美丽而不端庄亭亭净植:

耸立的样子;立亵玩:

亲近而不庄重鲜有闻:

一词多义:

鲜陶后鲜有闻:

xiǎn少芳草鲜美:

xiān鲜艳

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枝蔓,长枝节

成语积累:

出淤泥而不染香远益清

二、目标二:

准确翻译和默写重点句子。

复习指导二:

复习内容:

全文背诵,重点句子翻译,默写

复习方法:

背诵、口头翻译

复习时间:

5分钟

复习检测二:

(10)全班齐背,指名背诵各一次。

(11)指名黑板前默写有特殊句式、含有古今异义词语的句子。

(12)指名口头翻译下列句子:

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欢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远远地观赏它,却不能到近处去玩弄它。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菊花的喜爱,自从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很多了。

三、目标三:

理解托物言志、类比、引用等手法的运用;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复习指导三:

复习内容:

(1)作者将莲比作花之君子,文中写莲的语句分别暗示了君子哪些美德?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3)本文采用什么写作手法?

对莲的描述很赞美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复习方法:

小组讨论,整理答案。

复习时间:

5分钟

复习检测三:

小组代表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点拨、提示,补充。

(1)作者将莲比作花之君子,文中写莲的语句分别暗示了君子哪些美德?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高洁质朴,比喻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比喻君子豁达大度,胸怀宽广,品行方正,不张扬;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比喻君子声名远播,资质美好;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比喻君子受人尊重而不可轻侮。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卓追名逐利。

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夷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本文采用什么写作手法?

对莲的描述很赞美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

寄予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的高尚追求。

四、当堂训练

(2013年黑龙江省绥化市)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竹似贤①,何哉?

竹本②固,[A]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③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④;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⑤者。

竹心空,空似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