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江苏省合作联盟学校寒假高三语文自主练习教师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3072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江苏省合作联盟学校寒假高三语文自主练习教师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江苏省合作联盟学校寒假高三语文自主练习教师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江苏省合作联盟学校寒假高三语文自主练习教师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江苏省合作联盟学校寒假高三语文自主练习教师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江苏省合作联盟学校寒假高三语文自主练习教师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届江苏省合作联盟学校寒假高三语文自主练习教师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届江苏省合作联盟学校寒假高三语文自主练习教师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届江苏省合作联盟学校寒假高三语文自主练习教师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届江苏省合作联盟学校寒假高三语文自主练习教师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届江苏省合作联盟学校寒假高三语文自主练习教师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届江苏省合作联盟学校寒假高三语文自主练习教师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届江苏省合作联盟学校寒假高三语文自主练习教师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届江苏省合作联盟学校寒假高三语文自主练习教师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届江苏省合作联盟学校寒假高三语文自主练习教师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江苏省合作联盟学校寒假高三语文自主练习教师版含答案.docx

《届江苏省合作联盟学校寒假高三语文自主练习教师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江苏省合作联盟学校寒假高三语文自主练习教师版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江苏省合作联盟学校寒假高三语文自主练习教师版含答案.docx

届江苏省合作联盟学校寒假高三语文自主练习教师版含答案

2020届江苏省合作联盟学校寒假语文自主练习2020.2

一、语言知识与运用(每题3分,共12分)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窗花就是那些人人__________的剪纸,这些看上去平平常常的人物鸟兽花草的图案,每一个都携带着深远的历史传说和美好的__________愿望。

美妙的窗花,把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美好的梦想__________地展示出来了。

看一眼那些红艳艳、绿茵茵、紫溜溜的窗花,就让人心里甜蜜蜜的。

A.屡见不鲜  希冀  惟妙惟肖B.司空见惯  祈求  惟妙惟肖

C.屡见不鲜  祈求  跃然纸上D.司空见惯  希冀  跃然纸上

1.B(司空见惯:

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屡见不鲜:

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屡见不鲜”和“司空见惯”都有见多了,不以为奇的意思,但“屡见不鲜”含有的“不足为奇”客观性强,语义重;“司空见惯”还可以表示某人认为某物或现象常常见到,主观性强,此处用“司空见惯”恰当。

祈求:

指恳切地希望得到;希冀:

希望得到。

此处用“祈求”比较恰当。

“惟妙惟肖”强调的是形似,意思是模仿得像真的一样,真假难辨;“跃然纸上”指活跃地呈现在纸上,形容文学作品叙述描写真实生动,这里是剪纸,不恰当)

2.位于宁波文化广场全新综合体“河清坊”二楼的“梨枣”书店已正式向宁波读者开放,“梨枣”二字颇有韵味,下列诗句中的“梨枣”与书店名同义的一项是(3分)

A.兵火万卷尽,梨枣灾可知。

B.春来梨枣尽,啼哭小儿饥。

C.何如陶家儿,绕舍觅梨枣。

D.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2.A(“梨枣”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水果的味道,事实上,书店最终以“梨枣”命名,还是花费了不小的心思。

“梨枣是古代刻板印刷的旧称。

在铅字印刷尚未普及的年代,梨木和枣木因优于保存的特点成为绝佳的刻板材料,是历史时代下极为重要的文化媒介和知识载体。

“兵火万卷尽,梨枣灾可知”出自近代诗人丘逢甲的《菊枕诗》。

前一句是“兵火万卷尽”,“兵火”肯定是指战争,“万卷”二字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我们这句诗的意思就是战争发生让很多书籍都被战火烧毁。

下一句“梨枣灾可知”,“梨枣”难道是梨和枣吗?

如果真是这样就和上一句不搭配。

书籍被烧毁,“梨枣”也遭殃。

“春来梨枣尽,啼哭小儿饥”出自唐代诗人王建的《原上新居十三首》,这首诗主要反映普通百姓生活贫苦现实。

意思是春天来了秋季贮藏的梨子和枣子早已经吃完,小孩子没东西吃日夜啼哭。

“何如陶家儿,绕舍觅梨枣”出自宋代苏轼的《迨作淮口遇见诗戏用其韵》。

这两句诗中的“梨枣”很明显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梨子、枣子。

该诗是苏轼看了儿子的诗之后和的,题目“迨作”即为苏轼儿子“苏迨作”的意思。

在淮口口岸苏迨闲来无事写了一首诗给父亲苏轼看,素食看过之后很高兴,就写下此诗来和其韵。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出自杜甫《百忧集行》这首七言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

当时,杜甫栖居成都草堂,生活极其穷困,只有充当幕府,仰人鼻息,勉强度日。

3.把下列短语组合成一副赞颂我国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对联,顺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池馆重新接草堂  ②宦游西蜀  ③烟尘誓扫还金阙  ④志复中原

⑤诗继少陵     ⑥派开南宋  ⑦更入清风明月   ⑧高吟铁马铜驼

A.③⑧④②/①⑦⑥⑤B.②④⑧③/⑤⑥⑦①

C.⑤⑥⑦①/②④⑧③D.①⑦⑥⑤/③⑧④②

3.B(一般对联的语句是前短后长,据此排除A、D两项;对联应遵循“仄起平收”的原则,排除C项,故选B项)

4.下列各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3分)

A.大理人别有情趣,很有福气,几乎家家院内是繁花,户户门外有清流。

好花还须绿叶衬,这翡翠的绿叶,正衬托着他们那社会主义幸福“生活之花”呢!

B.当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休息时,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火光。

C.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

D.虽然这是些无关大局的小事,可是在这位观察别人很精细的姑娘身上却投下了一个不太好的阴影。

4.B(B项是反衬,其余三项为比喻)

2、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潮州韩文公庙碑(节选)

苏轼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

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

孟子曰: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

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

是孰使之然哉?

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

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

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

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

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

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得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

盖公之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

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

信乎孔子之言: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

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

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

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

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

民既悦服,则出令曰:

“愿新公庙者,听!

”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

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

轼曰:

“不然!

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

而潮州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若或见之。

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

”元丰元年,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

“昌黎伯韩文公之庙。

”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作诗以遗之,使歌以祀公。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今所传,不可诬也         诬:

捏造

B.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     麾:

指挥

C.愿新公庙者,听           新:

重新

D.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        审:

清楚,明白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部分,作者并没有急于要说出具体是谁能具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和如此深远的影响,而是继续泛论这种伟人的作用,为下文论述浩然之气作了充分的铺垫,蓄足了气势。

B.碑文高度颂扬了韩愈的道德、文章和政绩,并具体描述了潮州人民对韩愈的崇敬、怀念之情。

碑文写得感情澎湃,气势磅礴。

C.苏轼在这篇碑文中突出和强调了韩愈受到贬谪、遭遇毁谤的经历,有为韩愈鸣不平的愤懑在内,也寄托了苏轼自己的身世之感。

D.韩愈治理潮州,只不过短短几年时间,当地民众何以如此地感恩戴德?

这大概是和韩愈高尚的人品、处处为苍生谋福祉的做法分不开的。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

(4分)

(2)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

(3分)

(3)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

(3分)

8.有评论家认为:

千古以来,对韩愈的评价文章未有超过此篇。

请问苏轼是从哪两个方面对韩愈的贡献进行评价的?

(4分)

5.C(新:

翻新,重新修建)

6.D(“短短几年”错,韩愈在潮州不到一年)

7.

(1)那必定有不依靠形体就能站立,不依靠力量就能行走,不等待出生就能存在,不跟随死就能消灭的东西。

(“恃”“待”“者”及句意各1分)

(2)凡是用来培养读书人、治理百姓的措施,完全以韩公为榜样。

(“所以”“一”及句意各1分)

(3)韩公的精神存在于天下,宛如水存在于地中,没有什么地方不存在。

(“神”“无所往而不在”及句意各1分)

8.韩愈既振兴文道,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还兴世道,是那个世风、文风日下的时代的“救世”者。

(每点2分,共4分)

【参考译文】

一个平常人能成为世世代代的榜样,一句话能被天下人效法。

这都是由于他有顶天立地的造化,关系到事物兴盛衰亡的命运。

他的产生是有所来历的,他的去世是有所作为的。

所以,申伯、吕侯从山岳降生,傅说死后化为列星,从古至今传说的事,是不可捏造的。

孟子说:

“我善于修养我的正气。

”这种正气寓于寻常之中,充满在天地之间,突然遇到它,王公会失去他们的显贵,晋国、楚国会失去他们的富有,张良、陈平会失去他们的才智,孟贲、夏育会失去他们的勇敢,张仪、苏秦会失去他们的辩才。

这是谁使他们这样的呢?

那必定有不依靠形体就能站立,不依靠力量就能行走,不等待出生就能存在,不跟随死就能消灭的东西。

所以,它在天上是星辰,在地上是河山,在幽暗的地方是鬼神,而在明亮的地方又是人。

这是道理上的正常现象,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自东汉以来,道德丧失,文风败坏,异端邪说一起兴起,经历了唐代贞观、开元的兴盛时期,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这些宰相辅佐,都不能挽救。

唯独韩文公崛起于平民,谈笑着指挥古文运动,天下人没有不跟从他,道德和文风又回到正道,大概到现在有三百年了。

这难道不是顶天立地,关系到兴盛衰亡的命运,浩然正气独自存在的人吗?

有人曾经议论过天和人的分别,以为人是什么事都能做的,只有天不容许人作假。

智慧可以欺骗王公,却不可以欺骗小猪和鱼;实力可以得到天下,却不可以得到平常的男人和平常的妇女的心。

所以,韩公的一片真诚,能够拨开衡山的乌云,却不能挽回唐宪宗的迷惑;能够驯服鳄鱼的凶暴,却不能消除皇甫镈、李逢吉的诽谤;能够在南海的人民中得到信任,建庙祭祀,世代相传,却不能使自己在朝廷上有一天的安生。

大概由于韩公能感动的是天,他不能感动的是人啊!

起初潮州人不知道学习,韩公命进士赵德做他们的老师。

从此以后,潮州的读书人,都专心学习文章和品行,影响到一般平民,直到现在,潮州号称容易治理的地方。

孔子的话是可证实的,“君子学习了儒道就能够爱护人民,小人学习了儒道就能够容易使唤。

”潮州人奉事韩公,饮食必去祭祀,水灾旱灾瘟疫,凡是有要求,必定到那里祈祷。

可是庙在刺史公堂的后面,人民认为出入艰难。

前任太守想把这个情况向朝廷反映,建座新庙,没有结果。

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此地做官。

凡是用来培养读书人、治理百姓的措施,完全以韩公为榜样。

人民已经心悦诚服,他就发出命令说:

“愿意新建韩文公新庙的,听便!

”人民欢喜地奔向庙地,在潮州城的南方七里选择了一块地方,一年就把庙建成了。

有人说:

“韩公离开京城,万里迢迢,贬谪在潮州,不足一年就回去了。

韩公死后如果有知觉,那他也不会依恋于潮州的,这道理是明白的啊!

”我回答说:

“不是这样。

韩公的精神存在于天下,宛如水存在于地中,没有什么地方不存在。

然而潮州人唯独信仰他这样的深沉,思念他到极点,祭祀时香烟缭绕,凄凉悲切,好像看见韩公一样。

譬如,开凿水井得到了泉水,就说水专门在这里,难道合理吗?

”元丰元年,皇帝诏封韩公为昌黎伯,所以庙门的额上题为“昌黎伯韩文公之庙”。

潮州人请我书写此事刻在石碑上,我就作了一首诗赠送给他们,让他们歌唱来祭祀韩公。

三、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9~10题。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注】京都府舞鹤市,送给友好城市大连的物资。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舞鹤市长:

“非常担心疫情。

将继续筹集医用口罩、防护服”。

9.联系全诗,阐释第二句作者“送君不觉有离伤”的原因及表达效果。

(5分)

10.结合全诗及所给材料,分析“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妙处及其现实意义。

(6分)

9.①原因:

作为送别诗,诗人希望通过乐观开朗的诗词来减轻柴侍御的离愁(1分),而实际上自己却是十分伤感(1分)②效果:

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体现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1分),更能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1分),这种“道是无晴却有晴”的抒情手法,更能表达出诗人浓浓的离愁(1分)。

10.妙处:

运用灵巧的笔法,一句肯定,一句反诘(1分),反复致意,恳切感人。

也承接了一二句,表达出了诗人的思念之情(1分)。

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

通过想象(1分)来创造各种形象,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1分)。

现实意义:

京都府舞鹤市的引用(1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让诗歌时时给人以温暖,至今滋养着灵魂(1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

(2)____________________,隐天蔽日。

(郦道元《三峡》)

(3)____________________,则芥为之舟。

(庄子《逍遥游》)

(4)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5)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6)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7)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老子》)

(8)岂曰无衣?

____________________。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诗经《秦风·无衣》)

11.

(1)悠然见南山 

(2)重岩叠嶂 (3)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4)凌万顷之茫然 (5)砯崖转石万壑雷 (6)别有幽愁暗恨生 (7)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8)与子同泽

五、现代文阅读

(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

(日)安部公房

闷热,一个六月的星期日……

我在人群拥挤的车站前百货公司的屋顶上,一面照顾两个孩子,一面俯视雨后浮肿的街道。

看到人刚离去后通风管和楼梯间的空隙,便迅速挤过去,依序抱起孩子。

孩子大都很快就厌腻,吵着说要回去,却像妨害工作似的,被严加斥责;陶醉地把手搁在栏杆上支着脸颊的都是大人。

也许因为空气潮湿,我竟然焦躁异常,对孩子发脾气。

大孩子以愤怒般的声音叫喊:

“爸爸……”我仿佛想逃离这声音似的,不由得探出了上半身。

身体轻轻浮在空中,一面听着“爸爸”的叫声,一面开始坠落。

不知是落下时变成这样,还是变成这样之后才落下,总之,发觉时,我已变成一根棒,不粗不细,适于拿在手中,约一米长,很直。

下面人行道的人潮突然动了,留出了空隙。

我朝那空隙旋转着直落下去,弹起来,碰到树木,插在人行道与汽车道间的阴沟里。

我的两个孩子,小脸苍白,端庄地并排站在屋顶上的栏杆旁。

入口的警察声称要严罚淘气的小鬼,往上奔去。

众人昂奋地挥动拳头威吓。

我却没有引起任何人注意,依旧插在那里。

终于有一个学生注意到我了。

这学生是三人一起;其中一个是穿同样制服的学生,另一个可能是老师。

这两个学生从身高、脸形到戴帽子的方式,都像是双胞胎。

老师留了白胡子,戴度数很深的眼镜,完全是沉稳的高个子绅士。

第一个学生把我拔出来,用带着几分遗憾的口气说:

“被这种东西打中就糟了,一定会死了。

老师微笑,从学生手上接过我,看了好几遍,说:

“比想象的要轻。

这正是你们最好的研究材料。

大家好好想想看,从这根棒子可以知道什么?

右边的学生先接过我,从不同的角度不停观看。

“上边沁进很多手垢;下面部分磨损得相当厉害。

我想,这正表示:

这根棒不是一般被抛在路旁的东西,是为某些固定目的,为人所使用的。

不过,这根棒似乎受到相当粗野的待遇,伤痕累累,这根棒可能生前有一颗诚实而单纯的心,所以尚未被抛弃,还在继续使用中。

“你说得很对。

但是似乎过分伤感了一点。

老师以含着微笑的声音说。

左边的学生以几近严厉的口吻说:

“我认为,这根棒非常无能,可能是因为太单纯了。

只是普普通通的棒子,用来作为人的工具,实在太差了。

若是棒子,只配让猿猴使用。

“不过,反过来说,”右边的学生反驳,“棒子难道不能说是一切工具的根本吗?

而且,只因为没有特殊化,用途才广泛;可以导盲,也可以驯犬;可以做杠杆推动重物,也可以打敌人。

“棒子可以导盲?

我不能赞成这种意见,我认为,盲人不是由棒子导引,只是利用棒子自己导引自己。

老师笑起来,“看你们两个一模一样的人,你来我往,互相辩论,实在非常愉快。

如果把你们说的综合起来,意思只是说,这人就是棒子。

停了一会,“你们打算判什么刑?

“连这样的棒子也要加以惩罚吗?

“当然要惩罚。

“这么说,什么刑罚比较恰当?

”两个学生都落入沉思中。

老师开始拿起我,在地面上乱画一番。

是没有抽象意义的图形,却长了手脚,变成了怪物。

接着,把画抹掉。

老师微笑,放开了我。

“像这样置之不理,就是最好的惩罚。

大概有人会捡起来,跟生前一样当作棒,用在许多方面。

一个学生突然想起似的说:

“这根棒听我们这样说,不知做何感想?

”老师慈祥地注视学生的脸,没有说话,催促两人走。

学生仿佛颇为挂虑,回头看我好几次,不久便被人潮吞没,消失不见了。

有人踩到我。

我有一半陷在被雨淋湿,松软的地面下。

“爸爸,爸爸,爸爸……”听到了这样的叫声。

像我的孩子,却又不像。

在这拥挤的人潮里,成千的孩子中,叫着父亲名字的孩子除此还有多少,并不难以想象。

(有删改)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间,渲染了一种沉闷压抑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烦躁不安的心情,同时推动情节的发展,也为下文“我”的坠楼埋下伏笔。

B.“像这样置之不理,就是最好的惩罚。

”作者设置这样的惩罚方式,单纯是为了暗示着麻木的大众,如果继续以这样的状态生活下去的话,遭受的是一样被摧残的命运。

C.作者安部公房受法国存在主义的影响,通过异化的手法,简短的对话,揭示了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命运。

D.文章中运用的比喻和象征等手法使这篇短文显得非常有趣,这种巧妙的设置,非常滑稽可笑,却又寓意深刻。

13.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小说以“棒”为标题有何意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B(以偏概全,另一方面针对主人公而言,这样的惩罚进一步将死后的主人公抛入更加残酷的境地。

与生前相比,死后变成棒的主人公,对于外部现实更加无条件屈从)

13.“我”是一个诚实而单纯的普通人(2分),在工作和生活中勤勤恳恳,精神世界空虚、浮躁、日渐迷失在生活中(2分)。

是一个想要以死亡的方式逃离现实生活的压迫,却最终无法摆脱,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悲剧形象(2分)。

14.①“棒”是“我”坠楼后异化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现的(2分)。

②作者以抽象的方法,反映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如木棒般麻木无感、任人驱使、浑噩度日的生存状态(2分)。

③以“棒”的命运象征普通人的命运,告诉我们逃避现实无法改变命运,应直视现实,勇于从正面向现实发起挑战(2分)。

六、现代文阅读

(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5~17题。

论宋词的唐调与宋腔

房日晰

谈到词之风调,民国古典文学家邵祖平首先明确地提出了词的唐调与宋腔的概念:

“白石以前之作,尚有唐调;白石以下之作,纯为宋腔!

唐调宋腔,原本是对盛唐诗风与盛宋诗风特质的概括。

缪钺说:

“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

”邵祖平借用“唐诗”与“宋诗”的概念,指称宋词风调与不同阶段之主要特质,在词的风格评价上,启用了唐调与宋腔的概念。

唐调与宋腔,代表着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风调。

唐调是指词作呈现出盛唐诗歌擅风华之美的艺术风貌,一般注重描写意象和抒写性灵,生活化、形象化、情趣化,生动活泼,韵味悠长,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如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很典型的唐调: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情感上明朗乐观、健康向上,有着浓郁的生活气;语言上欢快优美、韵味无穷,是诗人心绪的真实流露。

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给人生新的启示。

宋腔多是以才学为词,写法上延展铺叙,注重章法技巧,对于字法、句法、典故运用等特别用心,重理趣、求深邃。

读这类词,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与艺术鉴赏力,通过对词仔细地把捉玩味,才能悟出其中三昧。

宋腔不能靠自然感知,而要做理性的揣摩与解读。

如辛弃疾不少词属于宋腔,他的词讲究章法技巧,用典广博,含义丰富,对于一般人来说,没有注释会有一定的阅读障碍。

词的唐调与宋腔,在宋词中是相互交错杂糅。

即使是同一位作者,因环境与情绪的变换,都可能既有唐调,也有宋腔。

然而按词的体裁发展演变与词人所处的时代不同,还是有一个大体的发展与演变趋势。

首先,从体裁言,小令多为唐调,长调则多为宋腔。

“盖令词为纯纯情鼓铸而成,最忌铺叙,亦不暇铺叙也”。

小令多写一刹那的情绪,词人往往一气呵成,不用过多琢磨或精雕细刻,能真实写出词人一时感情和情绪波动,故格外有感染力。

慢词与长调,因其篇幅较长,内容丰厚,在写法上需铺叙延展,构思不易,下语协音也颇费斟酌,要做到字字妥帖,句句精警,颇费神思。

故写出来的词就不够灵动,读起来就难免有点苦涩。

总之,唐调以抒情为主,往往靠灵感的启动,情景兼美,韵味俱佳。

宋腔,则靠词人精心的铺排,在事典选择、境界描摹、字句推敲上,都要狠下功夫,这才成就了争妍斗巧、炫博耀奇的宋腔。

其次,以时代言,唐五代北宋词多系唐调,南宋词多为宋腔。

北宋词以小令为主,再加上北宋开国到仁宗朝,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们精神愉悦,词人于歌筵酒席,即兴创作,词风呈现出清浅、明朗、圆润的特点。

南宋政权偏安一隅,统治者享乐腐化不思恢复,“暧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爱国词人希望能奋发蹈厉,恢复中原,却受到打击压制,爱国之志不得施展,故其词有着浓厚的忧郁色彩。

再加上南宋词以长调为多,又以格律派词人居多,他们依词法创作,讲究技巧,则不免雕琢。

以辛弃疾为首的辛派,大都有这种特色。

从词发展的总趋势看,南宋词既极其工,又极其变,于是北宋词的风致扫地以尽。

当南宋词达到辉煌顶峰的时候,也预示着它的渐次衰落。

1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姜夔之前的宋词,有唐调,也有宋腔,而姜夔之后的词作,全部是宋腔。

B.慢词长调,因为篇幅长情感丰富,手法技巧要多方调遣,不会有活泼灵动的效果。

C.唐调多篇幅短小,宋腔多篇幅较长,故宋腔词作比唐调词作感情丰厚,意蕴深沉。

D.宋腔章法技巧复杂,内容丰厚,不够灵动,读者欲读得透,须有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