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3381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6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课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第六课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第六课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第六课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第六课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第六课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第六课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第六课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第六课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第六课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第六课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第六课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第六课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第六课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第六课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第六课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第六课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第六课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第六课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第六课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课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docx

《第六课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课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六课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docx

第六课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科目]政治

[年级]高二

[章节]第六课

[文件]第六课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doc

[标题]第六课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教案

[内容]

第六课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学目标

本课在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既是第五课内容的引申,又为第七课教学奠

定了理论基础,而本课教学的成效又关系到第八课教学的成效。

通过教学,应使学生掌握社

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从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条件下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具体要求

1.知识要求

识记:

(1)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3)价值(4)价值观(5)正确的价值观(6)集体主义(7)个人主义

理解:

(1)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不同价值观的不同导向作用。

(2)正确价值观的基本含义。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4)集体主义原则的主要内容。

(5)集体主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调节作用。

运用:

(1)用正确的价值标准,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不同价值观进行比较,并作出正确

的价值选择。

(2)列举并指出小团体主义、个人主义的表现及危害。

(3)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个历史唯物

主义观点正确认识价值观问题。

2.能力要求

(1)认识不同价值观的现象与本质,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比较不同价值观的实质及作用,提高比较能力。

(3)提高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和思辩能力

3.思想觉悟要求

(1)通过教学使学生提高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的自觉性,能自觉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现阶

段衡量价值观的标准,提高对“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认识。

(2)通过教学使学生提高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的自觉性,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克服和纠正个人主义的思想和行为。

(3)通过教学,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巨大指导作用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3.正确价值观要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4.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正确的价值取向。

5.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教学难点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2.价值、价值观。

3.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4.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5.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课时安排

原则上一框题一课时,共六课时,另外,可安排一课时进行课堂讨论。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2,什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3.哪些因素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设计以上问题的目的是为了从学过的第一课和第五课中引出新课,引导学生注意本课和前边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关系和联系)

导入新课

通过第五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它表现在人们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

挥往往受到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主观因素,其中价值观的影响为最重要,而要正

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什么是价值观?

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

为什么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将在第六课与大家共同讨论这个问题。

第六课:

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板书)

请同学们粗读第六课的课题、节题、框题,并在自己的笔记上画出本课的知识结构图

(请课代表提前预习,并将他自己制作的结构图用投影仪展示)

(设计此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教会学生在学习中能从纵向对知识进行整理,会画结构图)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进入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经济模式的变

化带来价值观的变化,由于人们的利益需要和认识能力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价值观的多样

性。

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下面我

们就从社会意识的角度探讨一下价值观问题。

第一节社会意识与价值观(板书)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板书)

请阅读P36,张家港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事迹。

江苏省张家港市是1962年从邻近两个县各划去一部分组建而成的。

物质基础相当薄弱,

当时的工农业总产值只有3000多万元,被称为“苏南的西伯利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

们顽强拼搏,艰苦创业,使这个原来在苏州市所有县城中倒数第一的小镇,一跃成为全苏州

的排头兵和全国的明星乡镇。

党的十四大后,他们发扬了“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

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经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投影:

1991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32亿元。

1994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152.5亿元,三年翻了两番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8万多元(折合2146美元),为江苏各县(市)之首,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评比中,从1992

年第四位,跃为第二位。

(此处如有反映张家港风貌的图片或录像可在课堂上展示或播放,但要根据教学时间有所选择)

张家港的成就、经验、精神、发展速度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这是为什么呢?

(请同

学回答)这是因为,张家港人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张

家港市文明进步的实践生动表明:

人们不仅需要物质生活,而且需要精神生活,这说明人们

的社会生活既有物质方面内容,又有精神方面的内容,这里包含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

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它们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呢?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基本含义(板书)

(l)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板书)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口因素,但主要指人们的物质活动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自然环境:

指一个社会所处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这里包括气候(如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地形(我国地形复杂多样,五种

地形并存)、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位置等。

人口因素:

构成社会的个人的总和,包括人的数量(1996年我国12.2亿人)、质量(文

化程度,身体素质等)、构成、分布等因素及其变化发展的状况。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所有这些,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物质方

面内容,称之为社会存在。

(以上三个方面可采取提问式,让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经济知识迁移到哲学知识的学习中来)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板书)

包括的内容很多,如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如:

艺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

道德:

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政治思想:

是人们关于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阶级或社会集团及相互关系的观点、

理论的总和。

法律思想:

是关于法的关系、规范和设施的观点、理论的总和。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二者关系如何呢?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问是辩证统一关系(板书)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板书)

这一观点可表述为:

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板书)

社会意识是人们对一切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的主观反映,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

主观反映。

第一:

从整个社会整体看,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虽各不相同,但作为社会意识却有其共

同点,社会意识的内容根源于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投影:

总之: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意识的内容归根到底根源于社会存

在。

第二:

从单个人和集团看,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是由其所处的社会存在的具体

状况决定的。

不同阶级的社会意识是由不同阶级的社会地位决定的。

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也是受社会生活的制约的,与他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

和所受的社会教育密切相关。

如:

每个人所受家庭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具体情况不同,这些都是个人社会意识形成的

重要条件。

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阶级关系在观念上的反映,所处的

社会经济关系不同,思想和感情就不同。

不同阶级意识是该阶级对自身所处的特殊经济地位和利益的反映。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板书)

第一:

从社会意识总体看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人们的社会意识会发生或早或迟,或快

或慢,或大或小的变化。

如:

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只能产生原始的集体的观念,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

对立的出现,便产生了私有观念、损人利己、发财致富思想,出现了根本对立的社会意识形

态,这说明私有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必将随私有制的消失而逐渐消失,

私有观念的这种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由社

会存在决定的。

因此,社会存在是具体的、历史的、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也必然是具体

的、历史的,那种抽象的、超历史的、永恒不变的社会意识是不存在的。

第二,从某一观念的产生、发展和消失看,只能由社会存在的实际变化的状况来解释。

改革开放以来,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循守旧、闭关自守、平均主义、大锅饭、不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意识等受到很大冲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社会法制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大大增强了,张家港人说得好:

“市场竞争不等人,不争不抢是庸人,错过时机是罪人。

”这反映了张家港人的竞争意识、拼抢意识、时间观念和效益观念。

正是这种精神,使他们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反之则是历史唯心主义。

认为社会变化是由少数人的思想动机决定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神和

“绝对精神”决定的,是客观唯心主义。

这两种表现都是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观上的表现,其共同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实际上把精神看成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完全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而看不到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2)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板书)

这种能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社会意识一旦形成后,就具有相

对稳定性。

①社会意识反作用的两种表现(板书)

社会意识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按其性质划分,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着重大阻碍作用。

请学生阅读教材。

举例:

P38历史上……(以抗日战争为例两种不同认识产生两种不同结果)

P38现实中……(以改革开放后为例,两种不同的思想意识)

②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产生巨大积极作用的原因。

(请同学们思考回答)科学社会意识为何能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第一,因为它正确反映了事物的属性及变化发展规律,能对事件的发展趋势作出正确的

分析、判断、预测。

第二,能在顺利时居安思危,在困难时看到光明。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是科学的社会意识,是因为邓小平同志能

够从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和当代世界的时代特征,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治国的目标,从我国

面临的国际挑战和历史机遇,正确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战略目标,坚

持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他准确把握了社会主义本质,揭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

他在

每一关键时刻,高瞻远瞩,科学预见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指明前进方向。

请学生阅读

教材P39②(教师可结合教材,结合当时背景材料加以补充说明)。

这些科学的社会意识在我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没有十一届

三中全会关于党和国家战略重点转移的理论,就没有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没有

南巡讲话中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建构,就没有我国改革开放及参与世界经济的思想

大解放和经济的大发展。

因此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下面,请大家阅读教材:

马克思的一段语录P36。

“不是人们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学生议论,老师归纳)

这段话并不难懂,但在人类思想史上却有划时代意义,对于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在马

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一直是唯心史观占统治地位,而唯物史观也没有回答好这一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解决回答了这一关系问题。

请阅读教材P38,毛泽东的语录。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

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请结合今天的课。

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学生议论,教师归纳)

这段话全面指出了二者辩证关系的基本内容,强调了反作用,尤其是代表先进阶级的正

确思想的作用,但思想不论多正确,都不会自然反作用于物质世界,而是通过人对它的理解

和掌握,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其作用,因为社会存在实质是一种社会实践,人们在实

践中产生意识,意识一旦产生必然指导实践,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达到改造世界改造社会

的目的。

巩固新课

这节课我们讨论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下面我们把这一关系问题加以归纳:

投影:

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

划分为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范畴,下节课,我们共同来讨论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请同学们用自己收集的98年中国抗洪救灾的资料,来谈一谈你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认识。

(学生发言)

1998年历史罕见的大洪水无情地吞没了万顷良田,冲毁了百姓家产,但汹涌的洪魔万万没有想到是它的不期而至,使平日陌生的人们相识,使相距遥远的人们相聚;抗洪英雄高建成把身上的救生衣让给战友,自己壮烈牺牲;面对湍急的漩涡,青年农民方红平把竹竿抛向他人,自己却被洪流卷走;面对塌方的险情战士李小强奋力推开身边的同志,自己却被砸死,紧要关头他们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接受灾民的消息传出,有一个农民无私接济16户,53人生活在同一房檐下,大灾之际洪水当头,这种生死情,千里情,爱民情,形成一种互帮互助、同舟共济的人间真情,形成一种强烈的、不可战胜的民族凝聚力,它产生于抗洪救灾的战斗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正是这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洪精神,鼓舞着人们战胜重重困难,最终赢得了抗洪救灾的全面胜利。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来讨论下面的问题。

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板书)

自从人类产生后,人们时时刻刻都和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发生着价值关系,如:

人要维持

生命,呼吸新鲜空气,人与空气发生了价值关系,人要生存,需要粮食、衣服、房子等,人

与这些物质产品就发生了价值关系。

人还要看书,听音乐等,人与这些精神产品就发生了价

值关系。

价值渗透在人们全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始终,价值概念又是世界各国广泛用于

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科学等领域,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概念,那么,什么是价

值和价值观呢?

1、价值和价值观的含义(板书)

(1)价值(板书)

指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的特定关系。

即:

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它表示的是人与各种事

物之间的需求和满足需求的关系。

①价值是一种关系(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的特定关系)

这种关系不能单纯归结为人的主观愿望,也不能单纯归结为事物的属性,而是人的需要

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

②价值具有客观性

人不仅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作为价值关系的事物,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这里的精神现象也是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如书籍、雕塑)才能表现。

因此,任何价值都有其

产生的客观基础,都具有客观性。

③价值具有多样性

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多种多样,它可从不同方面满足人的需要,价值可分为许多方面,如:

物质价值、经济价值、医疗价值、精神价值、人生价值、文学价值等。

哲学世界观领域的价值比具体领域的价值更抽象、更广泛。

④价值具有社会性

人的需要及其满足的程度往往受到社会实践水平,社会历史发展条件制约。

人的需要不

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实践和社会发展的产物,而需要的实现,也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

⑤价值具有主体性

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一定的事物对人是否具有价值或对谁有价值,必

须以主体的需要为转移。

总之,价值是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反映了人们需要与事物属性的一种特定关系,由于

人们总是同周围事物处在一种价值关系中,任何人都会对客观的价值关系进行这样那样的反

映和评价并形成各自不同的价值观,那么,什么是价值观呢?

(2)价值观(板书)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的一种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

在现实生

活中,同样的事物对有的人有价值,对有的人则没有价值,对有的人价值大,对有的人价值

小,人们在认识了事物及其属性的基础上,从自身需要的尺度出发,确定各种事物是否有价

值及其价值大小,从而确定人们活动的价值取向。

如:

在1998年的抗洪救灾中,出现了无数舍己救人的动人事迹,为救战友英勇献身的高建成,受到人们的尊重、理解、敬爱,他被中央军委命名为“烈士”、“英雄”,这就是一个肯定的价值判断。

又如:

原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贪污、受贿、被开除党籍,同时被司法部门判处16年有期徒刑。

从一名党的干部,变成一个罪犯,这是罪有应得,人们对他的评价和处理,就是一个否定的价值判断。

人的评价,可以分为个人价值和集体价值评价。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的一种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

在现实生活中,同样的事物对有的人有价值,对有的人则没有价值,对有的人价值大,而对有的人则价值小,人们在认识了事物及其属性的基础上,从自身需要的尺度出发,确定各种事物是否有价值及其价值大小,从而确定人们活动的价值取向。

总之,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的一种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就叫价值观,价

值观由什么决定,价值观形成后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2.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板书)

价值观既然是一种社会意识,它就具有社会意识的共性。

请问:

社会意识如何产生?

由什么决定?

(设计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联

结点)

社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价值观也是如此。

(1)价值观是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的(板书)

价值是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的关系。

即:

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而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

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一种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无论是对物质价值,还是对精神价值、

人生价值,都有一个评价标准问题,这个标准就是价值观问题,那么,这种价值观是如何产

生的呢?

如: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念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产生的。

那种不重

视市场和交换,生产上求齐求全,不计成本的价值观念是由当时的社会存在的状况决定的。

现代社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生产高度社会化和商品化,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中,商品意识、成本意识这种新的价值观念产生并占有重要地位,现代企业往往不求齐全,而是充分利用市场和交换手段,达到其目的。

如:

日本充分利用世界各地廉价而又丰富的物资来制造产品,从而使自己产品的成本低廉,在世界市场上很具有竞争力。

因此价值观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范畴,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由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的。

然而,价值观一旦产生,就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为此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2)价值观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板书)

1998年全国29个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受灾人口2.23亿人,直接经济损失1666亿元,是本世纪损失最严重的一次。

洪水过后,人们却在思考气候异常,雨水过大,固然是今年洪水灾害的直接原因,然而,森林植被遭严重破坏,生态防护功能减退,水土流失面积急剧扩大,是重要原因。

请看一组数字:

日本的森林覆盖率为26%以上,远远高于我国的13.9%,但去年却从我国进口方便筷。

在德国、美国,即便是砍一棵家里的树也需向政府申请。

我国历史上长江流域的森林覆盖率

曾高达60%一85%,而1957年下降为22%,1986年只剩下10%。

我国每年砍树与植树的比例为11:

1,植被破坏的结果必然是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泥沙增加,自1957—1986年近30年中长江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一倍,水土流失量已超过黄河,盲目围湖造田造房,人与湖争地,而湖泊面积在30年中减少了45.5%。

大量的森林被砍伐,长江流域生态体系遭严重破坏,荒漠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流域涵养水源的能力大为下降,水的蒸发量不断增加,最终导致了一场大的洪水。

长江生态恶变,不仅是长江的悲剧,也是中华民族的悲剧。

随着社会的前进和发展,只

注意自然的经济价值而忽视自然的生态价值,这种片面的价值观导致人们对大自然的过度挥

霍,最终遭到了报应。

面对沉重的教训,人们逐渐认识到人与自然应当共生共荣、协同发展,

一种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的科学生态价值观应运而生,并被更多的人认同。

综上所述: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密不可分,新价值观的形成意味着价值观的变化,这里应指出价值

观人人都有,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阶级有不同价值观,同一事物不同人有不

同的价值观。

这是由他们所处的社会存在的具体条件决定的。

这里还应指出,对价值观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应做具体的分析,教材P41谈到如何认识社会主义义利观问题,不能认为今天社会里存在的各种义利观,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社会存在的反映,因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历史上形成的各种价值观,还会继续存在一个时期,它不会因为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很快消失,这就好比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自然经济、小农思想,存在着封建社会的各种残余,这就是社会意识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的特点。

那么不同价值观对人们有什么导向作用呢?

3.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板书)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导向作用(板书)

从认识活动看,人们不可能在同一条件下去认识周围众多事物,而总是把自己的认识活

动局限在某些、甚至某一事物上,这就是说认识活动是有指向性的,指向什么?

这是一个选

择过程,按什么标准来选择,只有某一事物对人有积极意义,即有价值时人们才去认识它,对什么事物的认识有价值,人们就去认识这些事物,这就是价值观在认识事物中的导向作用。

从改造活动看,改造什么事物与不改造什么事物,要看这一改造活动对人是否有积极作

用,是否有价值,有价值,就去做,否则就不做。

价值观是个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不同,人

们对某一认识活动和改造活动该不该做回答就不同。

总之,认识什么与不认识什么,做什么

与不做什么,人们是按照值不值去确定,可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就是人们在一定价值观的

指导下,确定自己的具体认识和改造活动应当指向什么。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资料P41⑤--P42①

这个材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

人们在充分利用森林经济价值时,却忽视了它的生态价值,这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而

且最终影响了经济持续增长,因此不能只考虑自然资源转化为工业产品的价值,还要考虑资

源的保护和再生的需要,重视经济增长与社会持续进步的综合价值。

这说明,价值观不同人们评价的标准就不同,价值观是个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不同,某

一认识活动和改造活动该不该做,回答就不相同。

价值观第二个作用是什么呢?

(2)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权书)

如果说价值观第一个导向作用说的是人对外部事物的认识和改造,即:

认识和改造客观

世界。

而这里是指人对自己的认识和改造,即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人

生道路就意味着他认为选择这样的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