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115课教案新版人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3441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115课教案新版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115课教案新版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115课教案新版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115课教案新版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115课教案新版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115课教案新版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115课教案新版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115课教案新版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115课教案新版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115课教案新版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115课教案新版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115课教案新版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115课教案新版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115课教案新版人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115课教案新版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115课教案新版人教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115课教案新版人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115课教案新版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1-15课教案(2013年新版人教版)

体育运动创伤学身体素质培养学习阶段水平五

教材内容1、体育运动创伤的预防及其简易处理

2、身体素质练习重点

难点创伤的预防知识,身体训练方法。

床上处理中的实践过程。

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运动创伤的预防和处理,初步掌握擦伤、挫伤的处理方法。

2、通过素质练习,提高学生上、下肢及腰腹力量。

3、培养学生相互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及组织纪律性。

场地器材教室

黑板

粉笔

的部分

的内容

教学目标组织教法和学习方法运动负荷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时间次数

 

一、堂常规

1、宣布上师生问好。

2、体委报告本班出席人数和缺席人数。

3、宣布本节教学内容二、游戏:

电报

1、游戏方法:

老师给最后一排同学一张3位数号码,这位同学则用手指在前一位同学的手心上进行敲击,如123则为×-××-×××,依次传递下去,直至最前一位同学处,这位同学则根据收到的号码对照老师的译对照表把它翻译出写在黑板上,看哪一排最快,规则:

不许讲话、回头、下位。

3、

提问:

1)前滚翻的保护与帮助方法是怎样?

答:

保护者跪于练习者的侧方,推其背帮助其站立。

2)什么叫做准备活动?

答:

进行剧烈活动前,为提高人体工作能力以及防止损伤而进行的一系列的身体练习叫做准备活动。

外伤;

一、外伤的种类:

1、擦伤:

2、挫伤:

3、肌肉损伤:

4、脱臼:

、骨折:

6、脑震荡:

二、外伤的预防:

1、思想上加强重视

2、严格按老师的要求做

3、做好准备活动

4、加强他人保护和自我保护

身体素质练习

1、配乐准备活动(站立)4×8拍

(1)头颈运动

(2)上肢运动(3)体侧运动(4)体转运动()转腰运动(6)提踵运动

2、素质练习

(1)支撑练习(二组)

做支撑练习时全班同学向左转;两手撑在相邻的两桌面上,男生屈腿至胸前,女生悬腿,最后一排同学将手撑在自己的桌上做俯卧撑。

(2)下蹲练习(二组)

双行的同学向后转,同坐的两人双手互握,男生单腿下蹲,女生双腿下蹲。

(3)仰卧起做(二组)

、单行同学先做,同坐的另一同学按住其双腿,注意要将两人的书、笔记本放在但行同学桌子的这一边;第四组的相反,两组交换

3声音洪亮、精神饱满。

1、教师讲解其游戏规则。

2、教师组织学生一起完成游戏任务

3、游戏结束后做个小结

3,宣布下节内容。

1、师生问好

2、认真听讲教师宣布本节内容

3、要求在听时必须做笔记,认真听写

1、学生认真听讲教师提出的问题。

 

2、积极参与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

3加强自我创新能力

1、认真的听讲教师讲述的外伤产生的原因和避免外伤的发生。

2、积极认真学习,记下教师所讲的内容。

 

14秋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感知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优美的语言。

前准备

①前布置学生预习,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师生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

一、激趣引读,诵读积累

1、创设情景,导人新

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板书题)

2、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①教师配乐范读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③②学生自由朗读。

(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

二、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

(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你喜欢这首诗吗?

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讨论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

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

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

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2、图画描绘:

出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

(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

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

说说为什么喜欢。

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画面。

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

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

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

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

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

归航了,江面上传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

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

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

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

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3、研读赏析

a.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由远及近的顺序。

b.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并说说你的感受。

例:

◆优美语句赏析,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吗?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

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4、互动释疑:

学生提问,小组全班相互解决

三、联系生活,体验延伸

以海盐的秋天为生活舞台,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四、教师小结,外拓展

1、教师小结: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

农人世外桃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

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2、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①写海盐的秋天。

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②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并做点评。

③比较阅读:

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1《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型:

教读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默写四首诗歌;

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3、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

4、初步学习欣赏精彩句;

、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

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教学难点:

欣赏精彩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授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3时

预习要求:

熟读四首诗歌,阅读注释。

借助参考书,查出《观沧海》《次北固下》。

里面不懂的字词。

尝试归纳两首诗歌的主旨。

第一时

教学要点:

讲授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疏通《观沧海》《次北固下》字词和诗歌大意,熟读并背诵全。

完成后练习一之1。

教学步骤:

一、导入:

PPT出示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导入本的学习。

1分钟。

二、导读《观沧海》

(一)题解:

1分钟

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

见注释,补充,八月,曹操统一了北方,九月,经过此地。

(二)熟悉诗歌。

3分钟

1、听《观沧海》朗读。

2、学生齐读《观沧海》。

3、教师点评,教正读音。

重点强调“碣”“澹”“茂”的字形。

(三)理解字词。

分钟。

沧,青绿色。

临,到,登临。

碣石,(见注释)。

何,多么。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见注释)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成分,不译。

行,运行。

若,好像。

其,代词,指大海。

星汉,(见注释)。

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幸,(见注释)。

至,(见注释)。

以,连词,。

咏,以诗词等赞颂或叙述。

(四)整体把握,疏通意。

分钟。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讨论回答)

内容:

(开头两句)交待了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

(水何澹澹—洪波涌起)描写海水的和岛。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最后两句)直抒豪情。

主旨:

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五)欣赏诗歌。

(讨论回答)分钟。

1、完成后练习一之1。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

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

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像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2、赏析诗歌结构(“观”字)和动静结合的写法。

踢目为观沧海,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

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

哪些是动的,哪些是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沧海-水-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海水荡漾,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三、导读《次北固下》

(一)题解:

分钟

1、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

见注释。

补充,作者常年在外漂泊,思乡之情浓重。

(以放学留堂不得回家为喻)

2、讲授古代诗歌常识。

A、古代是诗歌分类。

B、诗歌格律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如《观沧海》。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

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

以《次北固下》为例说明:

首联:

(1)客路青外,

(2)行舟绿水前。

颔联:

(3)潮平两岸阔,(4)风正一帆悬。

——对偶联

颈联:

()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

——对偶联

尾联:

(7)乡书何处达?

(8)归雁洛阳边。

(二)熟悉诗歌。

3分钟

1、看动画,听《次北固下》朗读。

2、学生齐读《次北固下》。

3、教师点评,教正读音。

重点强调“雁”的字形。

(三)理解字词。

分钟

次,见注释。

客路,见注释。

行舟,行驶的小船。

潮平,潮水涨满,似乎与两岸齐平。

风正,风又顺又和。

悬,挂着。

残夜,见注释。

乡书,思念故乡的书信。

达,到达。

(四)整体把握,疏通意。

(讨论回答)分钟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首联:

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

船上所见景色。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

继续写船上所见,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少有此句。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尾联:

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传递家书了。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主旨:

借停舟北固下所见,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给人以积极、乐观的艺术享受。

(五)背诵这两首诗歌。

7分钟。

四、布置作业:

1分钟

默写《观沧海》、《次北固下》。

熟读背诵《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不懂的字词自己查出。

借助参考书,尝试归纳诗歌《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的主旨。

 

第二时

教学要点:

继续讲授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疏通《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字词和诗歌大意,当堂背诵《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

默写《观沧海》《次北固下》。

完成后练习一之3。

教学步骤:

一、简要复习第一节内容。

2分钟

1、背诵《观沧海》《次北固下》

2、古代诗歌常识。

二、导读《钱塘湖春行》

(一)题解:

1分钟

1、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及出处。

见注释,补充:

任杭州刺史时作。

(二)熟悉诗歌。

3分钟

1、看动画,听《钱塘湖春行》朗读。

2、学生齐读《钱塘湖春行》。

3、教师点评,教正读音。

(三)理解字词。

4分钟

水面初平,见注释。

云脚低,见注释。

暖树,见注释。

不足,见注释。

乱花,各种色彩缤纷的花朵。

才,刚刚。

没,遮掩。

(四)整体把握,疏通意。

分钟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首联:

写诗人春游的地点和湖上风光。

颔联:

借“莺争暖树”“燕啄春泥”描绘早春到时西湖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写景灵韵生动。

颈联:

表达了诗人游春的丰富感受,喜悦之情溢于字。

尾联:

突出描写了湖东的白沙堤,这里绿杨成荫,为诗人最爱。

主旨:

通过描绘了西湖的秀美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和愉悦的心情。

(五)欣赏诗歌。

分钟

1、完成后练习一之3。

2、赏析中间二联。

能否从诗中找出表现初春的词语?

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回答)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

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

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

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两句也是近景,写地上的花草,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

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

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

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写了。

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

三、导读《天净沙秋思》

(一)题解。

3分钟

1、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

见注释。

补充:

作者号东篱。

2、讲授古代诗歌常识。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配乐吟唱的。

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

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二)熟悉诗歌。

3分钟

1、看动画,听《天净沙秋思》朗读。

2、学生齐读《天净沙秋思》。

3、教师点评,教正读音。

(三)理解字词。

1分钟

昏鸦,见注释。

断肠:

形容极度悲伤。

(四)整体把握,疏通意(讨论回答)。

3分钟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前三句写景,渲染悲凉气氛。

后两句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主旨:

借一幅深秋晚景图的描绘,抒发了他乡游子深沉的思乡愁绪和孤独寂寞的情怀。

(五)检查背诵诗歌。

分钟

(六)默写《观沧海》、《次北固下》。

10分钟

四、作业:

1分钟

默写《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

思考《次北固下》“风正一帆悬”的“正”可否改为“顺”?

准备后练习一之4,练习二。

 

第三时

教学要点:

默写《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

欣赏精彩诗句。

归纳字词。

完成后练习一之4,练习二。

教学步骤:

一、复习。

24分钟‘

(一)背诵四首诗歌。

4分钟

(二)默写《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

10分钟

(三)以《钱塘湖春行》分辨律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分钟

(四)作练习题,巩固字词音义、诗歌的作者姓名、字、号、朝代,诗歌体裁,以及诗歌内容。

8分钟

一、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

A.沧海(ānghǎi)碣石(iēshí)绿水(lùshuǐ)

B.竦峙(sǒnghì)灿烂(ànlàn)浅草(qiǎnǎ)

.潮平(zhápíng)归雁(guīàn)沙堤(shādī)(

D.啄zhuó春泥萧瑟sè枯藤téng澹澹zhàn

二、为下列诗句中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行不足()A.脚B.够.充分

2.没马蹄()A.沉没B.没有.遮掩

3.昏鸦()A.黑色B.昏迷.黄昏

4.星汉灿烂()A.银河B.星星.星和月

.次北固下()A.一次B.停泊.游

三、填空

①《观沧海》展示曹操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②《钱塘湖春行》描绘早春的诗句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③《天净沙•秋思》点明主旨的词句是:

断肠人在天涯。

④《次北固下》点出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学常识填空。

①《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②《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

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

③《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姓名),字乐天,号香居士。

二、赏析精彩句。

(讨论回答)10分钟

“小桥流水人家”是否与诗歌的悲凉气氛不相符?

用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这种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意境更为悲凉。

前三句只是列举了景物,和诗歌的主题是怎样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小令的前三句,18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顿生色彩,都带上鲜明的个性,又使本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全篇纯用白描勾勒出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

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风正一帆悬”的“正”可否改为“顺”?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全诗和谐优美。

三、完成后练习一之4,练习二。

10分钟

四、作业:

1分钟

后熟读这四首诗歌和字词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