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阅读汇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3465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阅读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阅读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阅读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阅读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阅读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阅读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阅读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阅读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阅读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阅读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阅读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阅读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阅读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阅读汇总.docx

《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阅读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阅读汇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阅读汇总.docx

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阅读汇总

高考小说阅读一轮复习学案

整体认识高考小说

一、认识小说文体特征,掌握小说阅读要领

1.基本概念

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是一种与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

在三要素中,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

2.阅读要领

阅读小说,要看到小说三要素之间的渗透和相互作用。

人物塑造是小说创作的核心任务。

人物在这三要素中居于第一重要地位。

情节的设置和环境的描写,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

人物常常是情节和环境的核心和主体,而情节则应该看作人物性格的延伸和发展史,环境则是人物和情节发展的舞台。

没有环境,情节则不可能发生,人物也不可能存在。

不要把这三要素割裂和孤立起来看待,而应该把它们看作一个有机的活生生的整体。

这样,你就会真正地感觉到小说中情节和环境的任何一笔描写都与人物息息相关,而不是多余的叙述。

二、高考小说的选材

(一)微型小说

微型小说也叫小小说、超短篇小说。

它篇幅短小,情节单一,人物仅三两个,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形象地表现一个简单的主题。

其特点有:

(1)篇幅短小,

(2)立意奇特,(3)选材小中见大,(4)情节完整,(5)结局出人意料。

千字左右的微型小说是高考常考的体裁之一。

阅读时除要抓住小说的三要素外,还要重点品读小说的结尾,它往往是小说情节的匠心之处、主题的集中表达之处。

(二)散文化小说

散文化小说(也称抒情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是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新样式。

这类小说情节散文化(或淡化情节),结构散化,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也少有冲突,缺乏悬念,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注、浸洒在色调平淡的描写中。

(三)外国小说

阅读外国小说要尽可能地抓住文中及注释中能表明历史、文化背景和习俗的文字,去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文化观念,努力从小说中人物的文化观念和习俗而不是自己的文化观念和习俗出发去理解情节和人物的言行等表现。

不管外国小说有多难理解,它本质上还是小说,只要抓住小说的三要素去理解、把握就可以了。

外国小说也是不少省市高考小说阅读的首选。

虽说与中国小说在历史、文化及语言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近年来选文已越来越中国化了,因此外国小说也越来越好懂了。

人物形象类

一、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题

(一)高考常见提问方式:

1、作品中的×××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2、作品中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请简要分析。

3、概括文中×××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4、请概括文中×××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二)审题要点:

1、是概括还是分析还是两者兼而有之。

“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分析。

2、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

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内容的特点,而形象特点则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还包括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内容的特点。

用语不同,回答的内容也不同。

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要由表及里,由外在形象特点到内在思想性格特点。

(三)规范答题

1、概括题与分析题的不同答题思路。

概括题只要分点列出即可,点与点之间不能交叉。

分析题思路:

概括→分析:

先给出一个总的评判,即用几个关键性的词语高度概括出人物形象(性格)的特点,用“×××是一个……的人物形象”的句式完成;然后在小说中找到相关依据,概要论证分析。

2、学会用术语答题。

人物形象的概括,都有较固定的术语。

如正面人物常用以下词语概括:

正直、公正、勤劳、勤奋、善良、仁慈、乐于助人、宽容、大度、严于律己、聪明、机智、深谋远虑、有志气、有作为、专一、坚定、坚强、勇敢、忠贞、忠诚、真诚、诚实、谦虚、清高、节俭、简朴、廉洁、博学、能干、一视同仁、正直无私、义无反顾、执法如山、刚正不阿、冰清玉洁、克己奉公、忍辱负重、表里如一、贫贱不移等。

反面人物则换成相应的反义词语。

二、、形象塑造方法的分析题

(一)高考常见提问形式:

1、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某某人物?

请简要分析。

(或:

分析文章对某某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2、文章是如何塑造某某人物形象的?

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二)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

1、肖像描写,作用是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2、神态描写,作用是表现人物在不同境遇中的神情变化,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反映人物的心灵状态、性格特征及思想情感的波动和发展过程,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

3、心理描写,作用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

4、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作用是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

5、动作描写,作用是表现人物的性格、心理、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等;

6、细节描写,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作用是刻画、突出人物性格;

7、其他手法:

工笔、白描、对比、衬托、烘托及修辞手法等。

(三)这类题型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

①指出表现人物形象的手法是什么;

②分析这种手法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③点出这种手法的作用、效果,即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当然,在具体答题时要根据题目设问的实际情况对这三个步骤稍作顺序上的调整或取舍。

三、人物形象作用题

(一)提问形式主要有:

文中某某人物形象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这类题型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

1、从人物之间的关系来看,即对其他形象塑造的作用;

2、从与故事情节的关系来看,即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3、从与文章主题的关系来看,即对文章主题表现的作用。

总的来说,在人物塑造方面有对比、衬托等作用,在情节结构方面有贯穿全文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在主题表达方面有揭示、突出主题等作用。

具体来说,人物形象可以分为两类:

主人公、次要人物。

(二)这两类人物形象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1、分析主要人物的作用要看三方面:

①表现主题的作用。

小说的人物形象众多,其中置于中心地位、被作者着力塑造的就是小说的主要人物。

刻画人物是小说的核心,但不是根本目的,刻画人物的美丑善恶无非是为反映现实服务的,小说的最终落脚点是借助形象透露出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的感受和体会。

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即人物形象折射出的社会现象以及带给人们的某种启示,是主要人物形象承担的重要任务。

简而言之,主要人物承担着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②推进情节的作用。

主要是分析人物性格(命运)变化而使情节有了变化,从而对情节起推进作用。

③体现社会意义。

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

2、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要看五方面:

①“自身作用”指次要人物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有的自身还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具有的作用首先是自身的作用。

②“衬托主要人物”是其主要作用,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要指明是哪种衬托,是怎样衬托的。

③“情节作用”主要是线索作用,推动(串起)故事情节发展。

④“主题作用”是指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一起丰富、深化了主题。

⑤暗示或交代社会环境。

次要人物往往是社会环境的体现者和代表者。

另外,小说中的“我”是个特殊人物,它不同于散文中的“我”,它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作者自己。

因为是第一人称,也有作为见证人,增强小说的真实性的作用。

四、小说人物形象探究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客观公正的评价或个性化、创意化解读的综合探究分析能力。

这类题型的设问角度比较宽泛,没有固定的命题形式。

虽然如此,但万变不离其宗,解答这类题型时可以从环境交代、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主题表达、手法技巧等方面来切入,寻找突破点。

因此,在具体答题时要根据题目中的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来确定考查的方向和答题的角度,以避免张冠李戴、答非所问、以偏概全等错误。

同时,这类题型的分值一般较高,答题时要力求做到观点鲜明,要点齐全,分条分点,条理清晰,步骤完整。

这类题型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

①表明观点,如“我认为……”或“我赞同……”;②阐述理由,如“理由:

A、……;B、……;C、……”;③总结句,如“所以(或因此)……”。

当然,第三步总结句可以根据题目和答题的实际情况作恰当的取舍。

情节类

作为小说叙事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情节”是文学作品中的事件、主要故事的策划或设计。

它是按照因果关系联系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的逐步展开。

一、情节梳理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概括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寻找贯穿小说的线索;

3.抓住小说中的重要场面、重要事件。

(一)这类题型的提问形式主要有:

1.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或梳理小说的脉络。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概括小说某一环节的内容(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4.简要概括人物、事件变化的过程。

(二)规范答题格式: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

当然具体答题时需要根据小说内容和题目要求对这些要素作适当取舍,但核心要素“何人”“何事”必须具备。

例题1:

 2010年广东卷《面包》:

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参考答案:

①妻子发现丈夫凌晨在厨房;②妻子仔细观察后发现丈夫偷面包;③厨房对话中,妻子没有揭穿丈夫的谎言;④第二天妻子找借口把自己的面包匀给丈夫。

5.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

请概括回答。

这种提问形式在答题格式上与前四种是不同的,很容易误解为“概括小说的情节”,因此遇到此类题时要特别注意辨析。

这类提问形式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

①正确指出小说的线索;②正确指出小说展开故事情节的方式;③分条分点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

当然,“分条分点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这一步需要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作恰当的取舍,如果题干中有“概括回答”的提示或要求,则说明不需要答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如果题干中有“简要分析”的提示或要求,则说明需要答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

例如2009年高考四川卷小说阅读《想象》第15题:

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

请概括回答。

参考答案:

以“想象”为线索,以心理活动描写为主要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

二、情节作用题

(一)提问形式主要有:

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

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

3.小说写某某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二)答题思路:

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

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

1、结构(情节自身)作用

①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或埋下伏笔;②照应前文;③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④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⑤线索,贯穿全文。

2、内容作用

①点明了人物活动的环境,②表现了(或“突出了”)人物性格,③表现主旨或深化了主题。

例:

2011年高考安徽卷小说阅读《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第14题:

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参考答案:

(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纯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塔萨性格的复杂性。

(角度二)使情节更为曲折。

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鸟笼,想卖高价却无偿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已曲折生动;“醉酒”让主人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

(角度三)使主题更加丰富。

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从来没喝过酒却喝得酩酊大醉,表现出这个小人物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种种无奈,反映出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生活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

(角度四)使环境更具典型性。

小说中共有三个场景:

巴尔塔萨家赏鸟笼,蒙铁尔家送鸟笼和台球房醉酒。

台球房是唯一的公共场所,醉酒情节把场景从家庭空间移到社会空间,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三、情节安排(艺术)题

(一)提问形式主要有:

1.小说关于某某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作简要分析。

2.小说在情节构思上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请结合文本分析。

3.本文情节“构思精巧,扣人心弦”,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析这一特点。

4.请简要赏析某某情节。

(二)答题思路

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思考:

1、线索的安排

结构全文的线索:

人物、事物、事件、情感、时间、空间。

分析线索的特点:

单线结构、双线结构。

A.双线结构:

一明一暗,相互交织,双线必须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

B.寻找途径:

抓小说标题、抓小说中的中心词。

考题示例:

【《中了大奖》(日本  多爱子)】本文以什么线索结构全文?

试分析本文的线索特点。

参考答案:

文章以“大奖”为线索结构全文,是双线结构。

明线:

丈夫想中大奖——中了大奖——中奖之后的行动。

暗线:

妻子想中大奖——中了大奖——中奖之后的行动。

两条线索在最后的两封信中融合,使小说结构浑然一体。

2、情节安排的技巧

(1)就全文看:

一波三折。

作用:

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看:

首尾呼应。

作用:

使小说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看:

A.倒叙式。

作用: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B.设疑式。

作用:

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下文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

C.写景式。

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烘托人物心情;

(4)就结尾看:

A.出人意料式结局(突转式结局/欧·亨利式结尾)。

作用:

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与前文的伏笔、铺垫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

B.令人伤感的悲剧式结局。

作用:

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C.令人喜悦的大团圆式结局。

作用:

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追求美好的愿望;

D.留白式结局。

作用:

故事情节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5)其他技巧特点,如误会、巧合、伏笔、照应、悬念、铺垫、对比、衬托、先抑后扬、先扬后抑等。

3、情节结构安排(情节运行方式)

(1)基本模式: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设置悬念

(3)埋下伏笔

(4)铺垫照应

(5)摇摆:

一波三折。

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生动。

(6)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出乎意料”说明情节发生突转,“情理之中”说明前文有伏笔、铺垫、照应。

例如河南省新乡许昌平顶山2011年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小说阅读《翻浆》第11(3)题:

本文情节“构思精巧,扣人心弦”,请结合作品的内容和结构分析这一特点。

参考答案:

①前后铺垫照应。

路面翻浆的交待与后文行车状况的前后铺垫照应,凸显了故事的环境;“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与后文“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的前后铺垫照应,起到解开悬念的作用。

②悬念迭出,情节跌宕。

青年的突然出现,引起人们的猜忌,他在车厢里又有一系列动作让人以为他要偷东西,扣人心弦。

③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在猜忌中开始情节,在伤害中发展情节,在震撼中解开悬念,扣人心弦。

④在高潮中结尾,余味无穷。

以“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一句戛然而止,给人震撼,引人深思。

四、情节探究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安排的探究分析能力,探究角度主要有情节安排的合理与否、情节安排的作用、情节安排的艺术等,重点探究情节安排的合理性问题。

(一)常见的提问形式有:

1.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

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有人说,这种安排是最佳选择,如果你同意这种说法,请申述你的理由。

3.有人说,文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不尽合理,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请说说你的看法。

4.有人认为小说的××情节是多余的,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说明理由。

5.小说结尾(或其它部分)写了××,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二)答题思路

解答这类题型时可以从环境、情节、人物、主题、技巧等方面来切入,寻找突破点。

具体来说,可以从环境描写、情节发展、人物形象、主题表达、读者感受、时代背景、艺术技巧与特色等方面入手。

(三)规范答题格式:

①表明观点,如,“我认为……”或“我赞同……”;

②阐述理由,如“理由:

A、……;B、……;C、……”;

③总结句,如“所以(或因此)……”。

当然,如果题目有字数限制或其他要求限制,第三步总结句可以省略。

例如2009年高考辽宁卷小说阅读《遗璞》第11(4)题:

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

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

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参考答案:

(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

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②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

(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

①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被一群年轻人轻易的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②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的饿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③从现实上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观念。

环境题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

社会环境:

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广义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从历年高考题来看,重点考查自然环境描写。

具体考查内容有:

1.环境描写的作用(意图)。

2.环境描写的特点。

 3.环境描写的手法。

 4.环境描写的寓意。

5.环境描写的赏析。

通常以下列两种方式出现,一是描写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描写的环境特点和作用相结合。

重点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环境描写作用(意图)题

环境描写的作用,总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环境本身: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方面:

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3.情节方面:

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4.主题方面:

①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主题;②丰富、深化主旨。

答题常用术语:

1.社会环境的作用:

(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2)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3)揭示社会关系;(4)交待人物身份,表现(影响、决定)人物性格;(5)提示社会本质,提示主题。

2.自然环境的作用:

(1)突出季节特征;

(2)表现地域风光;(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4)渲染、营造、烘托氛围或气氛;(5)增加或缓和紧张的氛围;(6)奠定感情基调;(7)反映、暗示社会环境;(8)换转或展开情节,推动情节发展;(9)为情节发展作铺垫;(10)前后多次描写,成为行文线索;(11)为下文刻画人物作铺垫;(12)烘托、映衬人物形象;(13)表现人物心理、性格;(14)暗示人物心理转变;(15)象征、暗示人物命运;(16)揭示人物命运的必然性;(17)表达、寄托、象征、暗示、揭示主题;(18)丰富、深化主旨;(19)设置悬念,产生波澜,激发阅读兴趣。

答题示例:

【2010年安徽卷】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

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茎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

参考答案:

(1)特点:

采用白描(手法特点)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景物特点)的景象。

(2)作用:

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了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破解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五要素

1.联系段落位置

环境描写所处的段落位置不同,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也会有所区别。

比如首段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交代地点、渲染气氛、明确基调等作用,处在文本中间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承上启下、转换情节等作用,处在末段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呼应前文、营造余韵等作用。

例如:

2008年全国卷Ⅲ12题:

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

2.联系词语选用

作者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为了达到预期的表达效果,作者往往会相应地选择一些能突显主观情感的词语来描绘环境。

如用凄风、苦雨、落叶、夕照、寒雁等冷色调的词语;或用艳阳、丽日、春苗、绿柳、蓬勃等暖色调的词语。

不同色调的词语营造出迥异的环境效果。

比如上例中两次用“冷飕飕”来营造凄冷、孤寂的自然环境,为下文情节的发展渲染了恰当的氛围,若用“暖烘烘”显然就不合语境了。

3.联系描写对象

作者在选择描写对象时事先都要进行仔细斟酌,因为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

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作者往往要为小说中的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活动背景,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例如:

2008年浙江卷19题:

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相关原文:

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

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

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

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

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

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参考答案

作用:

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4.联系情节发展

每篇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都不可能脱离作品的叙事而独立存在,总是与情节发展或人物心理相关联的,只有把景物描写放到小说的具体情境中来考虑,才能准确把握它的作用。

许多优秀的作品,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或展示世态风情,或暗示人物命运,或推动情节发展。

例如:

2007年湖北卷16题:

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相关原文:

我们村西有一条河,流水清澈,平平的河滩廓大宽展,自远处眺望,浅亮亮的河水仿佛是铺晾在沙滩上的一派银箔,轻轻闪烁。

她随我涉水过河以后,有意地、稍稍拉开些距离,不即不离,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匀净细软的沙滩上。

夕阳衔山,晚烟萦树,河那边农家矮矮的房屋半掩在烟霭里,上下远近静极了……顺着她的眼光瞄过去,西方天际遥远的地平线上起伏着矮矮的黛青色的山峦,那就地绵延着的黛青色与她那披下的洁亮浓密的乌发是同一个色调。

半边脸颊红红的,与衔山半隐的落日遥相映衬,如火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