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质检文学类阅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3534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份质检文学类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份质检文学类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份质检文学类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份质检文学类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份质检文学类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份质检文学类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份质检文学类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份质检文学类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份质检文学类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份质检文学类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份质检文学类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份质检文学类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份质检文学类阅读.docx

《份质检文学类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份质检文学类阅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份质检文学类阅读.docx

份质检文学类阅读

一、宁德3月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门   牙

莫 言

据说我刚生下来时就有两颗门牙。

我的祖母遵照古老的传统用打火的铁镰给我开口时,还以为我的牙床上沾着两粒黄瓜子儿呢,但她马上就听到了我的门牙碰撞铁镰时发出的清脆响声。

祖母的脸顿时就变黄了,因为在民间的传说中,生下来就有牙的孩子多半都是复仇者或是前世的仇人投胎转世,这个复仇者不把这个家庭弄得家破人亡是不会罢休的。

祖母扔下火镰,提着我的两条瘦腿,像提着一个剥了皮的猫,毫不犹豫地就要往尿罐里扔。

在我的头就要被浸入尿罐的危急关头,母亲一跃而起,窜到炕下,从祖母手里把我抢下来。

祖母大怒,道:

“富贵屋里的,你想干什么?

祖母说着就把她的铁硬的爪子伸过来,想从母亲手里把我夺回去。

母亲抱着我的头,祖母扯着我的腿,我在她们两个的手里放声大哭。

那时刻我好像一只刚蜕壳的蝉,身体还是软的,在她们两人的拉扯下,我的身体就像一块橡皮,眼见着就被抻长了。

我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尽管我长了两颗暂时不该长的门牙,但母亲还是痛我爱我,生怕在这样的强力牵拉下把我拽成两段。

祖母这个老妖精,她不痛我也不爱我,在我还没出生时她就开始咒骂我,因为我在母亲肚子里让母亲干活的速度和质量受了影响,祖母就骂我母亲怀了个狗杂种。

她一看到我长了两颗门牙就把我判为复仇鬼,为了家庭的安全,她要把我摁在尿罐里溺死。

母亲因为爱我不敢用力,祖母因为恨我往死里用力,这场拔人比赛一开始母亲就注定要输,眼见着我就要落在祖母的手里,落在祖母的手里也就等于落在了尿罐里,而落到尿罐里也就等于落到了死神手里。

在我母亲的眼睛里,祖母满头的白发根根都带了电,就像阳光暴晒下的猫的毛。

祖母的眼睛闪着绿油油的光好像暗夜里的猫眼。

祖母的鼻子弯曲,牙床突出,下巴又尖又长,活像一个捣蒜的耗子。

祖母突出的牙床上挂着两颗大门牙,牙根暴露,渗出血丝。

这老东西自己明明也生着门牙而且是很大的很长的发黄的像老马的门牙一样的大门牙臭门牙却不允许我长门牙这算怎么个说法你也太霸道了。

母亲在危急关头,护犊情深,把三纲五伦二十四孝通通地抛到脑后,抬起一只手,在运动中攥成了拳,对准了祖母的嘴巴,捅了一家伙。

只听到一声肉腻腻的响,祖母怪叫了一声,松了扯住我的双腿的手,捂住了嘴巴。

我的身体在母亲怀里很快地收缩起来,缩得比刚脱离母体时还要短,我恨不得重新回到母亲肚子里去。

难产的孩子其实都是先知先觉的孩子,他们不愿意出来,是他们已经预见到世道的艰难和不公正。

我之所以在母亲的肚子里连门牙都长了出来,是因为我在母亲肚子里已经多待了三个月,这也是祖母把我当成了妖精的重要原因。

其实,我之所以不敢出生,十分里倒有八分是怕这个老妖精。

母亲这一拳有点狗急跳墙的意思,也有点困兽犹斗的意思,她是劳动惯了的人,怀我到了八个月时,还挑着一担水爬河堤,干活练得胳搏上全是一条条的腱子肉,这一护犊子拳捅出去,少说也有二百斤的力气,腐朽快要透了顶的祖母如何承受得了?

受不了也得受,这就叫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正义的铁拳打到祖母的嘴巴上,打得她发出了怪叫,打得她连连倒退,那两只从小就裹残了的地瓜脚缺少根基,倒退连连是正常的,如果她不倒退才是不正常的。

她的腿让门槛拌了一下,然后她就一屁股墩在了地上。

她就那样双脚在门槛里屁股在门槛外坐着,张开口往地上吐了一摊血,血里有两颗大门牙。

这老家伙的门牙其实已经摇摇欲坠,母亲不用拳头捣它们它们也挂不了几天了。

祖母捡起门牙,放在手心里托着,仔细地观看了一会儿,然后就嘤嘤地哭起来,那声音竟像一个受了委屈的胆小如鼠的小姑娘。

   (选自莫言《祖母的门牙》,有删节)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祖母发现“我”出生时就带着两颗门牙,“脸顿时就变黄了”,因为她凭着自身的经历,知道“我”是前世仇人转世,会导致家破人亡。

B.母亲尽管一直对祖母逆来顺受,但看到自己刚出生的儿子就要被祖母溺死时,这激起了她的反抗意识,拼命从祖母手里将“我”抢回。

C.小说以祖母要溺死刚出生就带着门牙的“我”开头,以她遭受母亲痛击后失去两颗门牙结尾,情节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D.小说描写两个农村妇女对待一个出生时长着“门牙”的婴儿的不同态度,表现了新旧两代农村人在对待封建迷信思想上所发生的尖锐冲突。

8.文中多处写到“门牙”,请简要分析“门牙”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

(5分) 

9.小说写了因“门牙”而发生的故事,其中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6分)

 

二、广西玉林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爱情与逻辑

马克斯·夏尔曼

   我在法律学院读书。

我深知,一位贤惠的妻子对于我今后的律师生涯至关重要。

我对波莉垂青已久。

但她在聪明这点上达不到我的要求,我急需提高她跟我的匹配度。

   第二天晚上,我便约波莉出来。

我们坐在学校的一颗橡树下。

我给她开了一门逻辑课。

“逻辑,”我清了清喉咙说,“我们先来讲‘轻率归纳’。

你不会讲法语,我不会讲法语。

由此得出结论:

明尼苏达大学里谁也不会讲法语。

   “真的吗?

”波莉兴奋地说,“没人会?

   我憋住一肚子怨气:

“波莉,这是谬误。

结论下得过早,证据又不足。

   “接下来一个谬误叫做‘转移论题’。

有个男人想来申请工作。

老板问他的资历怎样,他回答说家里除了老婆还有6个孩子。

老婆是个跛子。

孩子们没吃没穿。

屋子里床都没有。

   波莉那桃红色的脸颊上滚下一串泪珠:

“啊,太可怜啦。

   “唉,是太可怜啦,”我应声附和道,“可这不足以为论点呀。

那男人对老板关于他资历如何的问题避而不谈,却又想求得老板的同情。

他是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你懂吗?

   “你手帕带来了吗?

”她已泣不成声。

   我将手帕递给了她。

“下面,”我压低嗓音说,“我们来讨论‘类比不当’。

学生考试时该允许看教科书。

毕竟嘛,外科医生在给病人做手术时可以参考X光片;律师为被告辩护期间可以查看辩护书;木匠盖房子的时候则可以对照设计图。

那么,学生考试时为什么就不准看教科书呢?

   “好主意!

”她热情洋溢地说。

   “波莉,这论证全错了。

医生、律师和木匠并不是在测验他们学到了多少知识,而学生却是在考试。

这些情况完全不同,你可别把它们混为一谈啊。

   “现在讲‘假设非事实’。

假如居里夫人没有把一张照相板留在装有沥青铀的抽屉里,那么当今世界还不知镭为何物呢。

   “对,对”,波莉颔首称是。

   我冷冰冰地说,“这个论证是谬误。

也许居里夫人会在晚些时候的某一天发现镭,也许别的什么人会发现它的。

你不能以一个不真实的前提作为开端,从而引出任何站得住脚的结论。

   “下一个谬误是‘违反充足理由律’。

有两个人在辩论。

甲说:

‘我的对手是个臭名昭著的骗子,他的话一句也不可信。

’波莉,想想看,错在哪儿?

   “这是不公平的,”她气愤地说,“人家还没有开口,就被骂成骗子。

那人家还有啥机会辩论呢?

   “正确!

”我欣喜若狂地叫了起来,“波莉,我为你感到自豪。

   我花了这么多时间,总算没白费。

我们的关系由逻辑改为浪漫的时候到了。

   “波莉,”我们再次坐在那棵橡树下的时候,我说。

   “亲爱的,”我笑容可掬地说,“我们已经在一块儿呆了五个晚上了。

相处得很融洽,显然是情投意合。

   “轻率归纳。

”波莉欢快地说。

   “对不起,你说什么?

”我问。

   “轻率归纳。

”她重复了一遍。

“咱们只碰过五次头,怎么就说是情投意合了呢?

   这小淘气学得倒挺不错。

“亲爱的,碰五次头够多了。

你要知道一块糕是好糕,总不必把它吃光吧!

   “类比不当。

”波莉脱口而出,“我不是糕,我是姑娘。

   我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波莉,我爱你。

你对于我是整个世界。

我的宝贝,请说一声你跟我。

要不,我做人还有什么意思?

我会消沉下去,我会饭菜不进,我会变成一个两眼凹陷、步履蹒跚的废物,到处流浪。

   “转移论题。

”波莉说。

   我咬紧牙关,说什么也得保持镇静。

   “嗯,波莉,”我强装笑容地说,“你已经把谬误都学到手了。

   “这话一点不错。

”她说着使劲点了点头。

   “是谁教你的呢,波莉?

   “你呗。

   “对啦,你得感激我才是,亲爱的,要是没我,你一辈子也别想晓得这么多谬误。

   “假设非事实。

”她迫不及待地说。

   我抹了抹眉头上的汗水。

“波莉,你别这样死心眼儿了。

这些不过是课堂上的骗人之术。

你可知道,学校里学到的东西与生活是不相干的。

   “外延扩大。

”她顽皮地向我摇着手指。

   我暴跳如雷:

“你到底跟不跟我?

   “不跟。

”她回答说。

   “为什么?

”我问。

   “今天下午我已答应过佩蒂(波莉的另一个追求者),说我跟他。

   我气得脚跟也站不稳了,“这骗子!

”我尖叫着,“别跟他,波莉。

他会撒谎,讲话从不算数。

他是个骗子。

   “违反充足理由律。

”波莉说。

   “好吧,”我说,“既然你已成了逻辑学家,那么请问,你跟佩蒂的逻辑原因何在?

   “他有温度。

”   (选自《爱情与逻辑》,有改动)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波莉是一个非常愚笨的人,“我”教给她的逻辑学知识,她只关注逻辑学以外的东西,而她拒绝我的理由,也是强词夺理,毫无逻辑可言。

B.小说中的“有温度”,言简意赅。

“有温度”是温暖的意思,看得出来佩蒂给予波莉的是一种爱的温暖,是波莉所希望得到的感情的关爱,是“我”所不懂给予的。

C.佩蒂是小说的次要人物,小说着墨不多,但却富有性格,与我相比,佩蒂温柔善良,开朗活泼却太理性。

D.“我”在介绍转移论题这一谬误的时候,波莉哭了,可以看出波莉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而波莉在“我”向她追求的时候,不断的拒绝“我”,说明了她的冷漠无情。

8.小说中的女主人波莉为什么拒绝“我”的追求?

请结合材料分析其中的原因。

(5分)

9.请结合材料,分析这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6分)

 

三、厦门3月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刃李新立

突然想起“刃”,我被自己的这一闪念吓了一跳。

金属的刃,是技术高超的匠人千锤百炼精心打造而成的,大凡削铁如泥的利刃,要有柔而坚的优良材质。

而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好刃似乎都沾了过多的血腥。

因此,我尽量避开血腥和与血腥相关的词语,只说生活的日常。

那年我十七岁,第一次进城。

从东关车站出来,避开纷杂的喧闹,朝西缓缓而行。

街道狭窄漫长,两侧的土台子上,摆满了高低不一的民房,这些房舍,檐子高挑,花格状的窗户裱糊了白纸,双扇大门钉了铜扣,笨拙得让人喜爱,而木质的材料上,全部涂了深红色的颜料,显得沉稳大气。

想必它们一定是民国的建筑风格吧。

临街的个别房子前,扬着商家的幌子,有酒有茶,有布有面,斗大的隶书是绣上去的,经年不会掉色。

先是听见“叮当,叮当,叮当”的敲打声,一前一后,一高一低,极具节奏。

泥炉的火焰正好,一块铁在里面燃烧,支在一旁的砧台上,老师傅用钳子夹着一块已经打扁了的铁料,挥着小锤。

小锤打下去,抬起,年轻的徒弟抡起大锤砸了下去。

砧板上的铁,红星四溅,随后由红变黑,师傅又将它丢进泥炉。

如此反复,一把刀有了形状。

水槽里的水泛着浊红,带着高温的铁放了进去,雾气升腾而起,上面坐了神仙似的。

刀口处一抹白,与众不同,名叫铁白,那是一把利器的刃。

可惜的是,这个美妙的去处很快消失了,先是街道拓宽,土台子和那些建筑尽悉拆除,硬化了的人行道和楼房修筑而成时,民国遗风茫然无存,我也就不知道老手艺的去向。

现在想起这个,是因为我所寓居的巷子里一声唱腔般的“启刀磨剪子喽”,突兀得让人措手不及,险些将行人撞翻。

这也是个老手艺人,一位头发花白的长者,在小巷子的出入口处摆了一条长凳,上面夹着他的家当。

他没有坐在长条凳子上,而是坐在旁边的可折合的小马扎子上,当时就想到,他这是出于对一种老手艺的尊重吧。

他用钢质铁器启磨菜刀时,肯定用力却捉拿得有些分寸,刀口卷起的铁屑,刨皮一般。

然后在磨石上稍加抛光,菜刀的刃口就闪着宝贵的银白。

无独有偶,不几日,又在巷口遇见了另一磨刀者。

其实他是出售磨刀工具的,属于现代科技产品。

叫卖声是从旁边的电喇叭里发出的,不是方言的唱,是普通话的讲。

我看清楚了,任何刀具,置于规定的磨口,只需拉几下,刀口就可变得锋利,以他的现场演示,吹发可断,落纸可削。

但不同的是,那个刃,有些粗糙,虽然发白,却不见银光划亮眼睛。

我仍然要说有刃的生活器具。

在老家农村,每一件有刃的家当都置放于指定的位置,比如,菜刀的刀背朝外或者朝下,出工的铁锨夹在腋下,锨头朝前,刃口向下,更不允许用有刃的家当直指他人。

但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耕作者,要经得起许多磨练,要让它们熟悉你的体温和气息,你要有接近和使用它们的足够本领。

一次,我合刃具时,没有多少经验,加上用力过猛,刃具的偏锋划在手掌上,没有声响,没有疼痛,只见鲜血直流,因此而耽误了几天的劳作。

假货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就连一把用以收割的刃具,也会有假货,即便是真货,也分三六九等。

其中奥妙只有经年和土地打交道的人知道。

我曾经跟着年长者去商店购买刃具,他拿过一沓,蹲在地上,抬起胳膊,逐一将手中的刃具摔到地面上去,将那种发出清脆声响的收到一边。

而后,又在这些刃具中用手指试着刃口。

这些,是生活累积的经验,口传无效。

假货材质不好,那只能算是一片硬铁,没有可用的刃口,就连裁纸可能都有些费力,更别说用来收割作物。

年长者对这样的东西当然不会鉴别不出来,并且十分不屑。

他们认为,那不过是一片“死铁”罢了。

由此,我认定一张好的刃具,是鲜活的,有生命的,甚至是有灵性的。

除了厨具和农具,几乎每个人都使用过有刃口的其它工具。

小时,我用过的就有削铅笔的小刀,村小学门口不远处就是代销点,包容了许多日常所需的商品。

我和许多同学一样,不是用现钱去购买的,是拿了可以当作钱花的鸡蛋,换一把铅笔刀和一支不带橡皮的铅笔。

现在回想起来,剔除物质上的匮乏,竟然觉得有些古风的味道。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写作者第一次进城时看到古朴沉稳的民国风格建筑等景物,是为了引出下文对民间老手艺的叙写。

B.寓居的巷子里一声“启刀磨剪子喽”,让作者措手不及,险些将行人撞翻,表现作者内心的不安。

C.读小学时用鸡蛋换铅笔刀和铅笔的经历,让作者在物质匮乏时期就懂得了要与人分享的道理。

D.作品以“刃”为线索,叙写了匠铺制作刃、启磨刀刃以及年长者鉴别刃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民间老手艺人的尊重。

5.文中写了两位磨刀者,他们有什么不同?

这样写有何用意?

请简要分析。

(5分)

6.第二段“只说生活的日常”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四、南平3月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詹大胖子

汪曾祺

詹大胖子是五小的斋夫。

五小是县立第五小学的简称。

斋夫就是后来的校工、工友。

詹大胖子是个大胖子。

很胖,而且很白。

是个大白胖子。

尤其是夏天,他穿了白夏布的背心,露出胸脯和肚子,浑身的肉一走一哆嗦,就显得更白,更胖。

他偶尔喝一点酒,生一点气,脸色就变成粉红的,成了一个粉红脸的大白胖子。

一个斋夫怎么可以是一个大胖子呢?

然而五小的学生不奇怪,他们都觉得詹大胖子就应该像他那样。

詹大胖子的主要职务是摇上课铃、下课铃。

他看钟,到时候了,就提了一只铃铛,走出来,一边走,一边摇;叮当、叮当、叮当……从南头摇到北头。

上课了。

学生奔到教室里,规规矩矩坐下来。

下课了!

詹大胖子的铃声摇得小学生的心里一亮。

呼——都从教室里窜出来了。

打秋千、踢毽子、拍皮球、抓子儿……詹大胖子摇坏了好多铃铛。

后来,有一班毕业生凑钱买了一口小铜钟,送给母校,詹大胖子就从摇铃改为打钟。

詹大胖子还有一件常做的事,是剪冬青树。

这个学校有几个地方都栽着冬青树的树墙子,冬青树长得很快,过些时,树头就长出来了,参差不齐,乱蓬蓬的。

詹大胖子就拿了一把很大的剪子,两手执着剪子把,叭嗒叭嗒地剪,剪得一地冬青叶子。

冬青树墙子的头平了,整整齐齐的。

学校里于是到处都是冬青树嫩叶子的清香清香的气味。

詹大胖子很胖,但是剪起冬青树来很卖力。

他白胖的脸看上去好像跟冬青树有仇,又好像很爱这些树。

每年寒假、暑假,詹大胖子要做一件事,到学生家去送成绩单。

全校学生有二百人,詹大胖子一家一家去送。

成绩单装在一个信封里,学生的家长是很重视成绩单的,他们拆开信封看:

国语98,算术86……看完了就给詹大胖子酒钱。

詹大胖子和学生生活最最直接有关的,是他卖花生糖、芝麻糖。

詹大胖子很坏。

他的糖比外面摊子上的卖得贵。

贵好多!

但是五小的学生只好跟他去买,因为学校有规定,不许“私出校门”。

校长张蕴之不许詹大胖子卖糖,把他叫到校长室训了一顿。

说:

学生在校不许吃零食;他的糖不卫生;他赚学生的钱,不道德。

但是詹大胖子还是卖,偷偷地卖。

他摇下课铃或打上课钟的时候,左手捏着花生糖、芝麻糖,藏在袖筒里。

有学生要买糖,走近来,他就做一个眼色,叫学生随他到校长、教员看不到的地方,接钱,给糖。

五小的学生差不多全跟詹大胖子买过糖。

他们长大了,想起五小,一定会想起詹大胖子,想起詹大胖子卖花生糖、芝麻糖。

詹大胖子就是这样,一年又一年,过得很平静。

除了放寒假、放暑假他回家,其余的时候,都住在学校里。

每天放了学,先生、学生都走了,学校空了。

五小就剩下两个人,有时三个。

除了詹大胖子,还有一个女教员王文惠。

有时,校长张蕴之也在学校里住。

一天晚上,张蕴之到王文蕙屋里去,说是来借字典。

王文蕙把字典交给他,他不走了。

张蕴之常常在夜里偷偷地到王文蕙屋里去。

这事瞒不过詹大胖子。

詹大胖子很生气,他一个人在屋里悄悄地骂:

“张蕴之!

你不是个东西!

你有老婆,有孩子,你干这种缺德的事!

人家还是个姑娘,孤苦伶仃的,你叫她以后怎么办,怎么嫁人!

这事也瞒不了五小的教员。

有一天,放学时,有一个姓谢的教员路过詹大胖子的小屋时,走进去,对他说:

“詹大,你今天晚上到我家里来一趟。

”詹大胖子不知道有什么事。

姓谢的教员是个纨绔子弟,外号谢大少。

谢大少问了詹大胖子几句闲话,然后,问:

“张蕴之夜里是不是常常到王文蕙屋里去?

詹大胖子一听,知道了:

谢大少要抓住张蕴之的把柄,好把张蕴之轰走,他来当五小校长。

詹大胖子白胖的脸变得粉红:

“没有!

没有的事!

没有的事不能瞎说!

詹大胖子不是维护张蕴之,他是维护王文蕙。

从此詹大胖子卖花生糖、芝麻糖就不太避着张蕴之了。

詹大胖子还是当他的斋夫,打钟,剪冬青树,卖花生糖、芝麻糖。

(有删改)

7.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把詹大胖子的摇铃与学生上下课的表现、活动相融合,将剪冬青树与景物描写相结合,显示出较为浓郁的散文风格。

B.学生长大看,回忆五小,会想起詹大胖子和他的糖,而忽略他的“坏”,体现了汪曾祺小说特有的怀旧温情与达观心性。

C.自从詹大胖子发现张蕴之的秘密,卖东西就不回避校长了,这是小人物的生存技巧,也暴露出詹大胖子人性阴暗的一面。

D.作者不全力正面刻画人物,而是从工作之地写起,再写外貌、工作和业余生活,看似零散,却塑造了较为丰满的人物形象。

8.作品中詹大胖子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5分)

9.作者着意刻画了詹大胖子“白”与“胖”的特点,有何用意?

请简要分析。

(6分)

 

五、泉州3月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捶背

聂鹏

新兵训练营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中队长文魁就在这个被官兵们誉为“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带兵。

每天临睡前,他都会到各班转转看看。

这天晚上,文魁正好转到了二班。

他看到一个娃娃脸兵,光着的胸脯上胸肌竟然很发达,他问:

“有些什么特长?

”那兵答:

“在体校里搞过训练,相互按过胳膊腿,捶过背,算不算特长?

”文魁连说:

“算算算。

”文魁来自武术之乡,参军后一直是总队训练标兵,因训练过猛,有了腰伤的顽疾。

对捶背推拿有特殊的需求。

当晚睡前一试身手,“这兵捶背有一手。

”文魁苦觅良久的“捶背”人选就这么算是定了。

从此,娃娃兵辉就成了文魁的专职“捶背”。

除了正常的训练,辉还得给队长“捶背”,所以就搞得很累很疲惫。

一些兵就私下给辉出点子。

辉得计,下回再给文魁捶时,捏呀捶的,下手就比较重。

不料辉忙得一头大汗,文魁盯着正在热播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石光荣,眼睛都没眨一下。

辉说:

“我看他一点儿都不怕痛,还有没有新招?

”哥儿几个面面相觑,均顾左右而言他。

文魁受捶时,要求还挺多,一会儿要求这样使劲,一会儿要求那般用力。

搞得辉一场背捶下来,相当于又是一次强化训练。

有时累瘫在床上,辉恨得牙痒。

一次不经意间,辉在做单杠模拟考核时,竟然一次性做了40多个不觉得累,远远超出其他新兵。

新兵训练快结束时,一日晚间,几名也同样来自武术之乡、又是特警中队的班长,非要跟传说中很厉害的文魁过过招。

班长们欺他腰伤,说一对一,文魁说,“你们几个一齐上”。

说时迟,那时快,还没轮上那几个兵拢身,一个一个就像背包枕头一样地被文魁扔在几米开外,躺在地上叫苦不迭。

辉恰好看到这一幕,除了对队长由衷的佩服,还有很大的疑惑:

他,这么威猛,哪里像是个有腰伤的病人?

新训结束分兵时,辉俨然名列文魁麾下。

辉叫苦不迭,却发现文魁一脸坏笑。

文魁捶背的要求更加频繁了,甚至中午,甚至周末,兴之所致,文魁都要把辉叫过来,捶捶按按,拍拍打打。

半年下来,辉的军事技能在中队无人能比,一年下来,辉在支队军事训练方面有了名气。

第二年春,支队组建参加总队比武的集训队,文魁毫不犹豫地推荐了辉。

指导员还有些顾虑,“他走了,你捶背的事怎么办?

”文魁斩钉截铁,“扯淡,你以为他就只能捶个背?

”辉就被抽调走了,在一个偏僻山凹下的中队接受魔鬼训练,苦不堪言。

10月份参加总队比武,辉得第三名,荣立三等功。

回到中队时,全中队官兵列队欢迎,文魁握着他的手,说了一句不着头脑的话:

“看来捶背的功力还不够。

”是夜,辉照例给文魁捶背。

越明年,支队组建比武队时,辉找到文魁,想通融一下,不要让自己去了。

末了还说,“我就留在你身边,还可以天天给你捶背,是不是?

”没料想文魁火了,“扯淡,你以为就只是个捶背?

”辉再次进了山凹里的魔鬼训练营。

10月份再回来。

辉就不是原来的辉了,在总队比武中得了全能第一,被树为训练标兵,荣立二等功。

到了中队,他受到全中队官兵的最高礼遇。

奇怪的是,是夜睡前,辉来敲门提醒捶背时,文魁说不捶了,已经睡了。

春节过后,辉参加武警部队直接提干的培训班。

培训半年后,辉已肩扛黄灿灿的少尉肩章。

回到中队,却再也见不到文魁了。

原来,文魁带领战士参加公安系统组织的缉捕黑恶势力行动,他只身擒获3名歹徒,不料却被一名歹徒趁夜黑开枪射中,当场牺牲。

知道辉是队长的得意门生,怕影响学业,中队官兵硬是没告诉他。

在县城烈士陵园文魁的墓冢前,辉长跪不起,泪如雨下。

他慢慢地继而快速地击打着墓碑和坟冢,“队长,辉儿来了,来给您捶背了!

空旷的墓地里,捶背声穿云裂帛,撕心裂肺……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把新兵训练营地称为“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既写出营地的荒凉偏僻,也表现出了刚入伍新兵的不满。

B.辉下重手捶背,“忙得一头大汗”,文魁却“眼睛都没眨一下”,小说借此情节暗示文魁腰伤严最,不知疼痛。

C.结尾用“穿云裂帛,撕心裂肺”来形容辉的“捶背声”,写出“击打”的用力有劲,表现出辉内心的无比悲痛。

D.小说叙写一对师徒的相识相知,描绘官兵刻苦训练的场景,着力歌颂了当代军人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

8.小说以“捶背”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5分)

9.辉和文魁都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形象,你认为谁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