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和教案参考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34333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4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和教案参考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和教案参考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和教案参考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和教案参考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和教案参考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和教案参考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和教案参考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和教案参考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和教案参考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和教案参考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和教案参考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和教案参考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和教案参考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和教案参考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和教案参考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和教案参考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和教案参考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和教案参考Word格式.docx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和教案参考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和教案参考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和教案参考Word格式.docx

“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千里”就是“纵横各千里”。

据考证,齐国当时的面积为116500平方公里,约占现在山东省面积(150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四。

“地方”为古今异义词。

(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

“刺”:

指责。

能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

(5)“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几个月以后,隔一段时间偶有进谏;

一年以后,即使想再提,也没有可提的了。

“虽”:

即使。

“言”:

说,批评,建议。

“进”:

进谏。

“者”:

相当于“……的”。

2.二读:

理清思路。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第一段:

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

(提出问题)

第二段:

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主。

(分析问题)

第三段:

齐王纳谏除弊,内政修明。

第四段:

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

(解决问题)

(三)研读课文

1.文章开始由一件家庭琐事写起,这件家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语气所含的感情色彩。

问妻: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亲昵)

问妾:

吾孰与徐公美(严肃)

<

问客:

吾与徐公孰美(平淡)

3.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色彩有明显差异。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热情地赞扬)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地位低微,拘谨,害怕)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

(逢迎应酬)

4.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态度如何得出什么结论

――他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

(从“忌不自信”……内容可知)。

他思之的结果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也”。

-

5.反复思考,分析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己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类比,推理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

“蔽甚”。

(这里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采用了设喻手法。

6.讽谏结果如何

――最后齐王纳谏。

文中写到齐王纳谏决心之大,行“三赏”朝廷内外出现了“三变”,使得“四国朝齐”。

(四)拓展延伸

1.写法借鉴:

通过对话表现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文中的三问三答。

2.思想内容借鉴:

文中的“纳谏除蔽”这种见解在当时有积极意义,虽然邹忌讽谏与齐王纳谏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进步。

今天,我们也应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培养多谋善断能力。

板书设计

;

答辩题目解析

1.为什么在劝谏齐王之前,写了妻、妾和客那一部分【专业知识类】

【参考答案】

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也就是妻、妾和大臣那一部分。

“伴君如伴虎”这是一个从来都没有变过的真理,如果开门见山地进谏,邹忌很可能不会达成自己进谏的目的反而招来灾祸。

他是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

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

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

最后用“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2.请你结合《战国策》品析这篇文章的特色。

【专业知识类】

文章生动地刻画了邹忌与徐公的比美,很有风趣地描写了邹忌与妻、妾、客不同的三问三答,揭示了一个人容易受蒙蔽的原因,找到了向齐威王进行讽谏的理由和依据,塑造了邹忌这个头脑冷静、善于分析事物的鲜明形象,也反映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

《战国策》的文章,每每语言简炼,笔锋犀利,对人物的刻画鲜明而生动,还善于借用各种故事,使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说明抽象的道理,本文也具有这些写作特点。

本文的艺术技巧,更突出的是在三百多字的短文中运用了六次排比,每次排比都是三层照应,每层照应又运用灵活多变的句法,“文似看山不喜平”,大大增强了读者的印象,如:

叙述邹忌分析各人称赞他美的不同原因,一是妻的偏私,二是妾的畏惧,三是客人的有求于他。

邹忌分析齐威王受蒙蔽的原因,一是“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二是“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三是“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

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

西湖的雪景有着怎样一番动人的韵味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2.张岱是个什么样的人,根据课文大意来评价。

(张岱,半夜到湖心亭看雪,是个“痴人”。

3.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个“痴人”(讨论并明确:

“痴行,痴景,痴情”。

4.“痴”的背后隐藏着作者什么样的内心世界(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三)深入研读,合作探究

1.说说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有什么特色(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2.体会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

A.《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

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四)比较阅读,体会感情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1.赏析二文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

《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2.二文表达感情上的不同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五)小结作业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都掌握了什么知识

2.作业:

(1)收集有关“西湖”“冬雪”的诗歌。

*

(2)利用白描手法写一个人或物片段。

(3)背诵和默写课文。

1.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

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染,把一个“痴”字写透。

所谓“痴似相公”,并非减损相公之“痴”,而是以同调来映衬相公之“痴”。

“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这也正是作者的得意处和感慨处。

文情荡漾,余味无穷。

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同时这种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作者心中的淡淡愁绪。

画龙点睛,深化意境。

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2.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文笔简练,白描手法,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

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初中语文《岳阳楼记》

>

初中语文《岳阳楼记》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昨天,我们感受了《岳阳楼记》的文采之美。

不过,华美的词藻下还有哪些妙处铸就了它的非凡风骨、朗朗英气呢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们一起探幽觅胜。

(二)体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说明了什么问题

②作者在这里没有对岳阳楼详加描绘,原因是什么

③课文三、四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

④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

⑥“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教师引导。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

(三)鉴言

1.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本文的句式是如何骈散结合的(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明确:

本文骈句散句的运用,依文章的内容而变化。

如开头结尾的叙述性文字运用散句,庄严而质朴;

中间写景状物的语句多用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和谐;

议论抒情语段也用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这样,骈散结合,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本文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文章开头叙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不到一年,就做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已暗含“不以己悲”的意思,说明他不同于一般的“迁客”,为写下文的“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做铺垫。

接着写“岳阳楼之大观”,至“然则北通巫峡”一转,描写了两幅画面,极力渲染“迁客骚人”们的悲和喜,每一个画面都是先写景,后写情,他们的形态虽有别,但实质却相同,都是“以物”“以己”而生。

由此再转入议论,将文势推向高潮,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

3.第三、四段写景,历来为人称道,有多处“妙点”值得品味。

你能列出其中的几处“妙点”吗

(1)段落之间形成对比,突出文章中心。

(2)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形象生动的效果。

.

(3)先描写景,再抒情,借景抒情而又融情于景。

(4)骈散结合,错落有致,多用四字短语,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言气势。

(5)动静结合,“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是动;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是静。

动静结合,美不胜收。

(四)拓展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在当今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还有存在的必要吗结合实际说说你的看法。

背诵课文;

搜集描写岳阳楼景观的诗文。

1.本课的重难点是什么

体会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内容是重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难点。

2.你是否有教学经验

最初是大学实习期间在公立学校有过三个月的实习经历。

这期间,很幸运地观摩了学校好几位优秀老师的课,很有感触,特别是优秀语文老师的公开课,其中有一位老师对我的启发是非常大的。

她广博的专业知识、出色的教学素养、全面的教学能力让我敬佩不已,更是羡慕有加,鼓舞了我要当好一名语文老师的决心。

因此,实习后的那个假期,我进了中小学培训机构当语文辅导老师,直到研究生期间,我也是一直待在公立学校代课,不曾离开过语文课堂。

#

!

$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英国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虚构”了一个叫“香格里拉”的东方城市,那里有着旖旎的风光、蔚蓝的天空和纯净的土地,是一个宁静、安逸、悠远、知足、明朗、和谐的理想归宿。

人们常常将自己理想中的居所称为“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让我们一起跟随陶渊明的脚步,探访那片神秘的土地。

}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课文,尝试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3.疏通文意,教师进行纠正和强调。

4.梳理行文线索

(1)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的不同片段。

(2)为故事的不同片段拟写小标题。

发现桃花源──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三)深入研读

1.走进桃源生活

教师提出问题,分小组讨论探究。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归纳,引导学生明确桃源人的生活及处世态度,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1)渔人进入桃花源后,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引导学生从自然风光、人文风情两个角度去思考。

(2)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村中人是如何对待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3)桃花源中的人“避秦时乱”之后为何“不复出”渔人“──为具言所闻”后,桃花源中的人“皆叹惋”的原因是什么

2.以小组为单位总结文中古今异义词

(1)鲜美,古:

鲜艳美丽,今:

(味道)新鲜

(2)交通,古:

交错相通,今:

指运输事业

(3)妻子,古:

妻子和儿女,今:

专指男子的配偶

(4)无论,古:

不要说,更不必说,今:

连词,不管

(5)绝境,古: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

没有出路的境地

带领学生一起归纳总结桃源生活。

陶渊明为我们呈现的桃花源是一个他心中的理想社会。

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和平、宁静、平等、安乐的理想社会,描写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图景,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隐含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抨击,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有人说陶渊明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桃花源记

发现桃花源→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理想社会

1.你认为本文的知识点和重点是什么

《桃花源记》是一篇文言文,正确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就是第一步要做的,其次就是要将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句式讲解清楚。

关于重点,文言文的教学往往会流于串讲文言知识,这是不可取的,我们更应该关注文本所反映的内容。

比如《桃花源记》当中包含了陶渊明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也蕴含着老子的自然观,所以在教学中应该不断地激发学生对文章内容和情感的挖掘,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你认为教授文言文时应突出哪些方面

教材所选的文言篇章是千古传诵、文质兼美的佳作。

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努力挖掘文言文中的审美因素,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一,享受文言文的形式美。

古人作文很重视文章的形式美,在写作方法上讲究对比、烘托、铺陈。

在布局谋篇上,有的出奇制胜,似铁骑突出;

有的精雕细琢,如间关莺语;

有的行文如山间流水;

有的落笔似林间惊鸿……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非常值得学习。

第二,享受文言文的情意美。

文学作品的优美,或壮丽,或朴素,或含蓄……无一不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在文学创作中,不同的内容都在寻求着可以完满表现它的形式;

不同的形式总是尽力地表达它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文言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情,感悟作品的理,品味作品的美。

这样,学生就会在美的探索中提高自己,在提高自己的过程中享受美的乐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