岜沙苗寨民族文化资源概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4425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岜沙苗寨民族文化资源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岜沙苗寨民族文化资源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岜沙苗寨民族文化资源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岜沙苗寨民族文化资源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岜沙苗寨民族文化资源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岜沙苗寨民族文化资源概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岜沙苗寨民族文化资源概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岜沙苗寨民族文化资源概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岜沙苗寨民族文化资源概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岜沙苗寨民族文化资源概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岜沙苗寨民族文化资源概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岜沙苗寨民族文化资源概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岜沙苗寨民族文化资源概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岜沙苗寨民族文化资源概述.docx

《岜沙苗寨民族文化资源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岜沙苗寨民族文化资源概述.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岜沙苗寨民族文化资源概述.docx

岜沙苗寨民族文化资源概述

岜沙苗寨民族文化资源概述

岜沙苗寨位于从江县丙妹镇西南面7.5公里处,村委会驻大寨,海拔550m。

全村位于海拔480m——660m之间,地处山区林地。

全村土地面积18.28平方公里,辖五个自然寨,16个村民组,470多户2200多人,岜沙在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永从、下江两县合并组建从江县前属永从县地。

1952年前从江县玉堂乡第七保。

1953年属新中国建政时属龙江乡,1956年名为“忠诚农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属丙梅片,1958年属丙梅公社,名为岜沙大队,1984年8月属丙妹镇,名为岜沙村民委员会。

岜沙苗寨,苗语称“分送”。

“岜(bia)沙”系侗语音译地名,“岜”译成汉语是芭芒草多,“沙”是杉树多的意思,后人将“杉”写成近音“沙”。

岜沙共有五个自然寨。

即养榴(大寨)、岒垃(大榕坡新寨)、养享(宰戈新寨)、养基(王家寨)、嘎香(宰张)。

岜沙地处高山大坡,这里箐黑岭翠,树竹幽深,公路修通近半个世纪,公路两旁山坡仍然浓荫蔽日,楠竹成片,古藤缠树,松涛怒号。

这主要得力于代代村民恪守禁止乱砍滥伐古规民约和禁止车辆到岜沙购买柴薪,只许肩挑出售和人们自觉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所分不开的。

岜沙人历来都有植树造林的优良传统,并且村规民约对林木的保护也作了严厉的处罚规定:

如果有人偷伐风水林、棺材木、建房木,除了退脏以外,还要罚三个一百二(即罚120斤米、120斤酒、120斤肉),情节严重的交司法机关处理。

2003年从江县林学会对岜沙风水林中的高、大、古树进行了编号保护。

有国家一、二级保护树种南方红豆杉、观光木等,其中最大的一株观光木株高29米,冠幅33米,胸径1.47米,比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公布全国最大的、位于福建省建瓯市(树高35米,冠幅16.85米,胸径达1.39米)的观光木,冠幅宽近一倍,胸径大8厘米。

岜沙苗寨,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是从江县首批开发的旅游景区之一,也是贵州省政府重点保护民族村寨,2003年被上海《旅游时报》评为中国单身者十大旅游圣地之一,排名在丽江、阳朔、大理之后,名列第四;2006年12月,被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定委员会评定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8年12月,入选由西南大学、国家人文地理杂志社和21世纪人才报社等机构联合评选的“地球上最神秘的21个原生态部落”。

被誉为苗族文化“活化石”和“博物馆”的岜沙苗寨,民居、头饰与其他村寨迥然不同,独具特色,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并存,现在仍然保持着鲜为人知的镰刀剃头、古代发式,简约婚俗,特异葬礼,它能让人穿越时间隧道,看到两千年来的社会发展轨迹,它是科考游、修学游、体验游、休闲游的理想目的地。

一、社会组织

1、埋岩组织

从江县苗族的社会组织称为“埋岩”,有“总埋岩”、“方埋岩”、“小埋岩”之分。

在古代从江苗族社区及其邻县共有三大“总埋岩”组织,即“能秋囔尝”、“古冬整榜”、“依直松傩”三个大埋岩。

岜沙属于“古冬整榜”埋岩组织。

“古冬整榜”大埋岩位于雍里乡大洞村芦笙堂旁边。

岩高出地表约1m,宽30cm,岩顶刻有水牛脚印一个,后由于河水冲击改道被河泥淹没。

它管辖的范围有大洞、大塘、岜沙、滚玉等27个自然村寨,80%以上是苗族,约20%是侗、壮、汉族。

苗族埋岩组织有两个职能,对外主要是抵御外侮,对内主要是管理苗族社区内部的经济生活,处理纠纷,维护社会秩序,制定和执行古理规约,习惯法等等,包含着政治的、军事的、法律的、经济等方面的职能。

岜沙的古理规词讲:

“哪个心眼坏,乱砍乱伐,手脚伸得快,爱砍不爱问,轻的罚银两,杀牛又宰羊,哪个心歹毒,烧山又烧屋,盗牛又盗羊,开仓又撬门,勾外来扰内,勾生来吃熟,绳索来捆绑,活活埋下坑,不罚心不改,不埋不断根,岜沙讲道理,教子又传孙。

”在岜沙,不准任何人偷东西,不能在本村偷或到邻村偷,凡毁坏本村名誉,丧失人格气节的,给寨子带来灾难和麻烦的,哪怕是一包玉米,也要被活埋处死。

这样的古规一直执行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活埋一般由被处死者亲属执行。

当今,岜沙村民还制定有村规民约管理村寨内部事务,作为国家法律政策的补充起到了积极作用。

2、村寨组织

岜沙同其他村寨一样,除有政府组织的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外,还有寨老组织,罗汉组织和姑娘组织。

寨老是由民众公认能为众人办事出力德高望重的中老年人担任。

其责任是负责召集村民议事,执行古理规约,习惯法,维护本寨的安定和睦与利益。

处理寨内事务,调解民间纠纷,牵头和指挥举行或参加大型祭祀、交往、娱乐等活动。

罗汉组织是年龄15——25岁的未婚男子参加的青年组织,组织内有罗汉头。

罗汉组织义务参加大型社交活动,维护社会治安。

姑娘组织是由未出嫁的姑娘组成,并由一名处事稳重,年龄稍长,长相好,心灵手巧,能歌善舞的姑娘为姑娘头,该组织除参加寨内寨际之间的娱乐社交活动外,农闲还组织姑娘绣花、蜡染、编织准备赠给客人或意中人的物品。

3、家族

岜沙居民现有滚、贾、王、易、刘、石、唐、梁、蒋、吴、孟十二个姓氏。

其中滚、贾、王、吴四姓人数最多,属大姓。

一个姓氏一个家族。

易姓由湖南迁来岜沙居住后,同滚姓结为兄弟。

滚姓易姓虽姓氏不同,但被视为兄弟,属同一个家族。

同一个家族内虽无血缘关系也严格禁止通婚。

滚姓易姓与其他姓氏互为通婚对象,其他姓氏之间禁止通婚。

禁止通婚的原因是各姓人家在很早以前就已结拜成兄弟。

4、家庭

岜沙的家庭中,多由老、中、青、幼成员组成,三世同堂多见,亦有四世同堂的。

岜沙同其他地方一样,子女多长大后都要分家。

分家后父母同小的居住,大的住新房(是家庭成员共同建造的)。

如果家中房子宽大、不须建房,小的和父母住在东方,即靠太阳出那方。

如果家中只有一幢小房子,一间禾仓,一架禾晾的话,三弟兄分家,财产分割是老三和父母分得房子,老大分得禾仓,老二分得禾晾,父母虽和小兄弟住,但也可以同大哥或二哥吃饭。

二、婚姻嫁娶

人类自古以来都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岜沙亦然。

岜沙男女青年结婚不需要媒人说合,是通过守垴、打秋千、平时交往结识,双方有意后,各自向父母说明,父母同意后就可以结婚。

结婚时,男女双方都办喜酒,但十分简约。

岜沙人一般是自由恋爱成熟,等待大洞过芦笙节后,才办理婚事。

结婚日要选在“子、丑、午、未”这几天,如果双方家中以前有老人在“子”日或“丑”日逝世,这两天则化为黑日,不能结婚,那只有选“午”“未”日结婚。

新媳妇进门的头天晚上,男女双方的房族兄弟分别在男女方家喝酒到天亮。

当天晚上男方家要找一个夫妻健在有儿有女的男人去女方家接亲,主要任务是背红布口袋,这个人要穿草鞋,套脚码。

另外还要找一个年轻的打火把。

两人到女方家后,一同和女方家兄弟喝酒。

鸡叫两遍后,女方家便准备装口袋送亲。

口袋里要装一套衣服的布、16两银子(1.6两银子或者16个东毫,16个大洋都可以,一定要有一六)、一包糯饭、两个鸡、一个鸭、五个鱼(也可以是7个、9个)和女方穿的衣服。

临出发时,背口袋的人将口袋背在左肩,面向东方。

然后拿火把的人走前面,新媳妇跟后,就出门了。

途中,背口袋的不能换肩,火把也不能熄灭。

新媳妇到新郎家门口后,不能立马进门,要等鬼师在火塘边做完法事才能进去。

鬼师做法事的时候,在火塘边摆两根凳子,一根是新媳妇坐的,一根是陪媳妇的姑娘坐的。

新媳妇坐的那根凳子靠近坐板的四只脚上要捆一支麻。

还要摆三个杯子、一个腌鱼、一点糯饭,鬼师要念词,前后约要半个小时,直到念完后方能进家门。

进门要由房族伯母或叔母接,男方家人要回避。

新媳妇回门是每个崽三天。

即是老大的媳妇三天回门,老二的五天回门,老三的七天回门。

回门时男方家要送五挑搭一头糯饭和同样的一个口袋。

如果结婚期间遇到打雷还要杀一条狗煮熟送去。

送去的人在女方家喝酒,要被灌醉。

返回时,女方家又打发一箩糯饭,一只鸭和一只鸡(活的)。

回门后的第二天晚上,女方家派两个男人送回回门时挑去的箩筐和杠子给男方家。

新媳妇也跟到新郎家,这天晚上新婚夫妇方能同房。

岜沙男女结婚后,感情不合也可以离婚。

如果是男的不要女的,男的就赔偿女方家结婚时花费的钱财,如果是女的不愿男的,女的也要赔偿男方家结婚时所花的钱财。

岜沙妇女生育的风俗也相当独特,男女结婚后,夫妻双方父母分别告知怀孕、分娩的基本常识。

妇女分娩时,家中只允许丈夫一人在房内接生。

其母亲虽不能进房,但要在屋外随时询问生产的情况和告知相应的操作方法。

待小孩生下包缚好后,其母方能进屋帮助料理。

丈夫则拿一饭囿糯米去岳母家报喜,又从岳母家拿回三筒(或者五筒、七筒、九筒……)糯米回家,煮给产妇吃。

之后,岳母家的人才能到女婿家看望产妇和外孙,丈夫才能外出挑水、砍柴、取菜和与其他男人交往。

孩子满月后先去走舅,舅送禾把和鸭子给外甥,到外甥家喝酒。

岜沙人一般都在村内找对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50余年间,总共只有二十来个姑娘外嫁。

以前,岜沙也有人到高吊接来两个媳妇,没有生男孩,后来大家都不愿与外地人结婚了。

三、劳动分工

据有关资料记载,在唐代以前,苗族迁徙到从江县境内,过的是半狩猎半农耕的原始生活。

即使到清末民初,苗族地区的农耕方式仍然处在人挖脚踩用石耙,烧完一坡换一岭的刀耕火种的落后状态。

岜沙的耕作方式也不例外。

他们的分工是,男人挖田、耙田、挑肥、栽秧、狩猎;女人纺纱、织布、绣花;孩子放牛、放鸭。

在农忙时,妇女到田里协助男人劳作。

岜沙地处亚热带地区,无霜期长,种植业主产水稻、糯禾、玉米、红薯、木薯、棉花、花生、椪柑、西瓜等,养殖业有鱼(鱼塘养鱼、稻田养鱼)猪、牛、羊、狗、鸡、鸭、鹅等家畜家禽。

春耕生产时,岜沙有“开秧门”的习俗。

开秧门时,鬼师先选好日子,由鬼师拿香纸和一只鸡,一点糯米饭,三杯酒到地里敬土地公。

敬土地公时,鬼师念完咒语再栽三根秧,表示秧门已开,就可以随便栽秧了。

他们认为开秧门后,人们得到土地公的保佑,栽秧人不再生病,腰弯不痛;耕牛不痛,万事吉利;满栽满种,年年丰收,禾谷满仓。

岜沙历代农耕中使用的农具十分简陋。

常用的有石耙、竹(木)齿耙、木锄、翻撬。

民国初传入木桶、铁锄、上世纪五十年始有铁犁。

其他用具则有石碓、石磨、簸箕、筛子、米箩、粪篮、谷桶、砍刀、镰刀、摘刀、柴刀、斧子、锯子、凿子、踩耙、木耙、蓑衣、斗笠、扁担等。

谷桶和犁价格较高,一般农户还用不上,这充分说明了岜沙和县内其他苗寨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的生产力还极其低下。

岜沙人穿的衣服主要靠种棉花来织布缝制。

棉花收获后要经过去籽、弹花、纺纱、组纱、放纱、理纱、织布、印染、缝制等数十道工序自家完成。

纺织工作是妇女的主要责任。

岜沙人除了耕织以外,农闲时还组织渔猎活动。

渔猎的工具除了猎狗以外,主要有鸟枪、雀套、粘膏和鱼网、捞兜以及罾。

岜沙公共捕鱼地是山下的五道小溪(亦称岜沙小溪),该小溪发源于高绿山猫鼻子北坡脚,流经大山、大洞、龙江、岜沙到从江酒厂,注入都柳江,全长23km,有宰张瀑布。

每年六月节过后,河水小了,全寨集体到小溪下游用草药闹鱼。

每年春夏都柳江涨水时,岜沙人也常常用捞兜和罾到县城附近的江边捕鱼。

四、“补荡名溜”成人礼俗

岜沙男孩都要举办过“补荡名溜”(成人仪式),才算完成了人生旅途中身份角色的转换。

才能谈婚论嫁,参加村寨的各种重大事务活动。

岜沙人做了“成人仪式”挽起“户棍”后,孩子就可以“入堂”,祖先就处处保护孩子,鬼魔不敢随便来侵扰他,老虎也不敢吃他。

没有经过举行“成人仪式”留“户棍”的人,不论你有多大岁数,在外面有多高的地位,你都不能“入堂”参加寨上各种活动,并且死后只能像那些非正常死亡的未成年孩子一样被拿到山上去随意埋掉,而不能像成年人逝去时那样享受用禾晾上的木杆抬着进入墓地。

如果有人因特殊原因没有留“户棍”(鬏鬏),那在他死后也要做一个假的“户棍”(鬏鬏)随他埋葬,这样他的灵魂才能归宿到祖先的族群里来。

岜沙苗族成人礼,至今仍然是维系这支苗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和情感寄托。

他所遵循的不留“户棍”(鬏鬏),你就不是真正的岜沙人,死后就不能同祖先在一起的古训,它解决了这个苗族分支人的灵魂归宗问题。

要得到民族(或祖先)的认同,必须遵循传统观念。

这种独特的成人礼仪,特殊的民俗事像,它与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我们研究民族学和民族宗教、了解和遵重民族习俗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岜沙男子为什么要留着“户棍”(鬏鬏)。

为什么举行“成人仪式”?

其形成的原因来源于岜沙民间的传说故事。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岜沙这里是一片大森林,常有猛兽出没,有一天下起了倾盆大雨,河水涨起来了,一个岜沙老人上山干活回家,看到河里有个东西在拼命挣扎,老人以为是哪家小牛掉河里了,他放下手中的担子,跳到河里把它打捞上来,才发现是一只小老虎,并为它烧火取暖。

小老虎获救后回到了森林,他对森林里所有的老虎说:

“岜沙人太好了,是我的救命恩人”,接着便将它落难得救的过程告诉了老虎长辈们,老虎们为了表示感恩,决定永世不吃岜沙人。

后来有一天,这个老人去王家寨喝酒,深夜回家,在路上醉得走不动了,倒在地上就睡着了,那时天正下着大雪。

那只被老人救活的小老虎恰好也是这时候出来觅食,与老人碰在了一起。

小老虎担心老人被冻坏,便用自己身体扑在老人身上,以报达其救命之恩。

直到天快亮,老虎才离去,走之前老虎托梦给老人说:

“岜沙人好,老虎们不再吃岜沙人,请你们男子留发髻,女子穿花裙,与其他人区分开来,免得被误吃掉”。

老人一梦惊醒,发现自己竟然在荒郊野外睡了一整晚,四周全是冰天雪地,而他睡的地方一点雪花都没有,而且还留有余温,老人仔细一看发现周围到处是老虎的脚印,才知道是老虎陪他睡了一夜。

老人回到家后,将这个奇遇告诉寨老们,通过商量全村人都认为这是个好办法。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岜沙男人将“户棍”,女人将白边裙作为一种自我保护的标志。

因此在岜沙有这么一种说法:

“岜沙男人不留‘户棍’,女人出嫁不穿白边裙,就会被老虎吃掉。

”“户棍”和白边裙也就成为了岜沙人吉祥的象征。

如今山上再也没有老虎了,但个性倔强的岜沙人认为,那是祖先传下来的誓言,是连接祖先灵魂的命脉,砍断“户棍”就是砍断连接祖先灵魂的命脉,就会对祖宗的不孝不忠,祖宗和族群就永远不会接纳他,他会得不到祖先的庇佑,不会健康成长,一生平安的。

后人为了这支苗族分支能世世代代保留先辈们的形象标志,以便区分于其它苗族。

于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他们创造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成人礼”习俗和生活方式,成为维系岜沙苗族凝聚力的情感纽带和精神寄托。

如果个别人因为某些特殊原因而砍掉了传统的“户棍”,但在他死去的那一天,家人会为他接上一个假“户棍”,让他到阴间得到安息,不被老虎侵害,才能够被祖宗接纳。

岜沙男子的“户棍”(鬏鬏)头式,岜沙人举行的“成人仪式”,就这样伴随着古老的传说在岜沙一代代保留至今。

岜沙男孩到15岁(也有的是17、19、21岁,但没有小于15岁的),都要举行“成人仪式”,时间一般定在当年的秋末或初冬季节,当男孩年龄跨入15岁的那一年春季,其父在家中杀鸡,备上米酒、鱼等食物,特请本家族中的“鬼师”,到家中作客,商定为男孩举行“成人仪式”的具体时间和相关事宜。

一但日期确定后,母亲便开始为男孩特缝制一套用于举行“成年仪式”那天所穿的新服饰。

当日期到来的头一天中午,父亲在家中烧起旺火,请鬼师来到家中,用腌鱼、糯米饭、米酒在火塘边敬祖先,祭毕,用一把磨得锋利的镰刀(也可用摘禾刀或其它刀具,但岜沙人习惯用镰刀)为男孩剃头,剃完后,将男孩头顶中部所留的头发挽成“户棍”(鬏鬏),并用黑底白花包头帕子包成一圈,给男孩换上新装。

剃下的头发要放入火中烧掉,认为乱扔“成人仪式”所理的头发,一但被鸟雀、老鼠之类的动物带到野外,人的魂魄就散了,就找不到祖先来保护。

第二天为举行“成人仪式”的正式日期,请来房族中所有已经举行过“成人仪式”的兄弟,早饭后一起到宰庄(地名)坡脚的小河里拦河捕鱼,大家将捕到的鱼集中装入竹鱼篓中,由男孩自己拿回家,严禁其他人帮忙。

到家后,将鱼倒入盆中,父亲选出三条生鱼留着敬祖先。

其余全部用酸汤煮熟。

母亲为男孩换上新服装,等待着家族兄弟、伙伴们的到来。

这天晚上,每个参加“仪式”的成员都必须穿上本民族传统服饰,挽着“户棍”(鬏鬏),从自家带上一筒米来到男孩家,以示为该男孩添粮添寿增健康。

待人员到齐后,大约晚上8—10点(具体时辰由鬼师定)出发,鬼师走在前面,点上火把,依次到男孩、鬼师助手,其余人员紧跟其后。

由男孩抱上甜糯米酒一坛,鬼师助手负责带鸡和鸭。

其余人员挑糯米饭,酸汤鱼、糯禾以及炊具等到坡上一块鬼师早已选定的地方为男孩举行“成人仪式”。

到达后,大家进行分工、挑水、找木柴、立锅头,各负其责,一切准备就绪,给锅头加水起火,鬼师和助手则在朝东方的位置用石块砌成一个简易神台,摆上祭中品,所有人面向东方,然后鬼师念到:

“远在东边的祖公,远在东方的祖太,今天是个难得的好日子,今夜是个难忘的好时辰,我们来祭祖公,我们来请祖太,我们送饭来给公,我们送菜来给太,告诉祖宗知晓,我们家族又长大一个英俊的儿郎。

忆想从前,我族翻山越岭,一路妖魔猛兽,一路病魔缠身,人丁逐渐减少……。

今日请求祖宗,保佑我们不再翻山越岭,护佑儿郎长大成人,一生一世都平安……。

”念毕,把鸡鸭全部杀死,将血滴在神台的四周,最后将鸡鸭煮熟,鬼师组织在野外的平地上另燃起一堆篝火,大家拥着举行“仪式”的男孩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历程默念一遍,并让男孩念诵:

“上山同路,下水同趟,有苦同担……。

”等誓言,庄严宣布,小男孩已长大成人。

鬼师助手将煮熟的鸡鸭用剪刀剪开,带头的半只鸭、一条生鱼和一卡糯禾留给鬼师,带头的半只鸡及一条生鱼留给鬼师的助手,另一只鸡头、一条生鱼由男孩带回家,剩余部分按参加仪式的人员户数平均分给,各自带回家,预示着告知全村人,该男孩已举办“成人仪式”,其身份已由小孩变成了大人。

晚餐则吃由家煮好带去的酸汤鱼、糯米饭、米酒。

这些食物亦由鬼师助手平均分给在场人员。

饭后,由鬼师先回自己家,其余人员才能陆续回家。

所带去的炊具、碗筷全部留在坡上,过三天后才能拿回家。

五、丧葬礼仪

岜沙的丧葬礼仪十分简朴,凡是寨上有人正常死亡,尸停屋内,亲属都要来吊唁,每家都要带上大米或钱送给死者家属以寄托自己的哀思。

商议安葬死者要到寨门外的古树下进行,就餐也如此,表示远离死者,让他安心上路去阴间投胎转世。

如果死者是上午死亡,当天就要下葬入土;如果是午后死亡,则需在次日早上安葬。

安葬死者,由家人和两人去看哪里好挖,随后就去人开挖墓穴,同时去人砍伐杉树,把树砍成两栋,破成四块,一块做底,两块做墙,放入墓穴中。

与此同时,由3—5名中青年将穿上新衣服的死者遗体从脚跟、膝关节、臀部、胸部、头部用五道竹蔑绑在一根禾晾杆上(如果死者是妇女则用糯米草绑五道),然后由两名小伙抬上疾步走至墓地,另一人背一个篻篓,内装一点饭,一点腌鱼随葬。

如果是成年男子,还要将其生前的猎枪置其身侧。

死者入棺后,盖上一段青布,再盖上棺材盖(棺材两头未封)。

鬼师即烧纸焚香、超度亡灵早日与祖先团聚。

如果人死时不在屋内而在他处,岜沙人称之死得“不干净”。

遗体不得停在寨内,只能停放在村口的古树下并用树枝掩盖着,而且必须当日安葬。

安葬时亦须请鬼师举行仪式给死者超度,以消其罪孽而能转世投胎。

安葬完毕后,须取一盆清水由鬼师放药念咒语,凡参加葬礼的人均须在盆中洗手消毒,表示洗去阴气,还要在返村的路上烧一堆火,所有人员都要从火上跨过,才能返家,意为火能阻挡鬼魂,使人鬼分离。

正常死亡者,安葬在有巨大古树林的祖坟山中,一般不留坟头或有少许坟头。

在岜沙看来,生命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一个人出生,表明祖先魂灵以肉体形式来到世界;一个人去世,则意味着灵魂回到远祖中去,生与死只不过是灵魂与肉体的交替罢了。

在密林深处埋葬掉死者,树根搭起桥梁,让魂魄依附在古树上,生命便以另一种形式延续。

埋葬死者的事,均由男人操办,不论哪种葬仪,女人不能揷手帮忙,但需在旁边等待,同去墓地,直到安葬完毕后与死者告别。

为了表达对家族帮助的谢意,死者家属要开腌鱼或杀一头猪并备些米酒进行款待。

丧葬在一天之内完成。

六、饮食习惯

岜沙苗寨的饮食习惯同附近的苗族侗族同胞大体相同,但亦有一些差异。

主食以大米为主尤其喜食糯米饭,兼食少量杂粮(包谷、薯类等)。

一般日进两餐,栽秧、打谷农忙季节日吃三餐。

糯米饭用冷水将糯米泡胀后,滤水上甑蒸熟,放在饭盆内不用碗而用手捏着吃,粘米饭则用铁鼎罐煮熟后,用碗装着吃。

岜沙人爱喝酒。

酒有两种,一种是泡酒,另一种是烧酒。

泡酒做法是用糯米酿成甜酒去槽,密封在坛内半年后,酒已呈黄色清亮,醇香扑鼻,这是岜沙人待客、办喜事和节日的最佳饮料。

烧酒是用大米酿制,再用天锅烧烤而成,是岜沙同胞日常必备饮料。

岜沙人副食种类繁多,除了日常蔬菜瓜类豆类和肉类之外,还有捕捉到的野猪,山羊、野鸡、山鼠、山雀、蚱蜢、蜂蛹、泥鳅、黄鳝、鱼虾、螺蚌、蕨菜等。

风味食品主要有:

1、牛(羊)瘪。

宰牛杀羊后,将牛(羊)胃肠内未消化完的食物挤出汁,滤去渣,然后用油煎熟,除去泡沫,倒出冷却待用。

再将爆炒或烘烤到八成熟的牛(羊)肉、肝、肚、心、腰切好装进盆内,倒入瘪汁、加入吴萸子(俗称垂油子)、辣椒、葱、蒜、芫荽、桔皮、鱼蓼、食盐等佐料拌匀即成鲜美可口、并有健胃作用的上等菜肴——牛(羊)瘪。

2、红肉(又称紫血肉)。

杀猪时取出胸腔内积血(俗称巢血)盛于盆内备用。

再将猪肚、肝、腰、心、瘦肉用炭火烘烤或用铁锅焙熟切片,再将吴萸子、桔皮、花椒等捶成粉状,与大蒜、葱花、鱼蓼和巢血与准备好的熟肉片拌合,加入适量食盐即成。

有时杀狗也做红肉吃。

3、烧鱼。

秋收季节,打谷、折禾时,开田放水捉鱼,用木棍或竹杆从鱼的尾部串入,在火上慢慢烤熟,直至金黄色,再用花椒、辣椒、生姜、葱花、折耳根、蚂蚁菜、鱼蓼、亮梗菜等,加上适量食盐、配成蘸水、用烧好的田鱼和蘸水搭配着吃,其味无穷。

4、腌鱼。

腌鱼是岜沙人常备食品,用量较大。

加工方法是:

将鱼剖开去胆和内脏,用盐浸渍一个对时(即24小时),取出滤水,将糯米饭、辣椒粉、生姜米拌匀放入鱼腹内,后置于木桶里,用树叶或水芋叶盖紧并加上石头压实,半年后即可食用。

5、腌肉。

制作方法是将肉切成长块,用食盐浸渍一个对时,然后滤去水分,拌以辣椒粉和糯米饭,放入腌桶或坛子里压紧盖严,三个月后成鲜红可口的腌肉。

腌肉既可生食,亦可用火烧烤或用油煎食,后者味道更佳。

6、鱼生。

岜沙人吃的鱼生作法与其他地方稍有不同。

作法是将草鱼剖开洗净,剔去鳍,头及内脏,带鳞、骨切片(其他地方要去鳞去骨,鱼片越薄越好)盛于钵内,用茶油或菜油拌好,再把事先准备好的花生米、芝麻、醋或酸菜、葱花、大蒜、鱼蓼、折耳根、生姜米、辣椒粉、食盐佐料和鱼片拌匀即成味美色鲜的凉拌菜——鱼生。

7、扁米。

每年折禾时,专门折取六成熟的禾穗在簸箕内脱粒,然后下锅拌少量清水炒熟,再倒入簸箕内散热,尔后用碓舂扁,取出用手搓散,簸去谷壳,即是扁米。

岜沙吃扁米是女青年舂好扁米后,参加吃的男青年每人买一包或两包白沙糖倒在扁米内拌合后用手抓来细嚼慢吞。

8、黄米饭。

春暖花开阳雀叫后,人们将黄饭花折来去叶,下锅用水煮开后捞出,滤去杂质,再用黄饭花水浸泡糯米,滤水后用甑子蒸熟即成黄色芳香的黄米饭。

9、酸汤。

酸汤制作方法是将淘米水倒入火塘边的陶罐内煨,使淘米水受热发酵变成酸汤水。

用酸汤水煮鱼,笋子、青菜、细鱼小虾、再配以各种佐料,味酸可口。

酸汤下层浓稠部分还是女人洗头的天然营养护发剂。

七、男女服饰

岜沙男女服饰,大多都是妇女自纺、自织、自染、自缝而成。

一般喜欢青色,白布仅供作内衣。

服饰分为便装和盛装两种。

1、便装。

岜沙便装比较简约。

男人头部周围未蓄长发,顶部长发始终未剃,挽髻于上形成特有的“苗鬏鬏”,苗话叫“户棍”。

岜沙男人的头饰——户棍,缘于很久以前的一个传说,相传有一小偷趁夜色潜入寨中行窃,恰被一狩猎夜归的村民发现,大喊抓小偷,并鸣放鸟枪。

顿时寨中喊叫声,狗吠声、人们的脚声响成一片。

慌乱中,一村民将过其身边的男人抓住并大喊小偷抓住了,等众人打着火把照,方知抓住的是寨上的哑巴而不是小偷。

当夜,寨老召集14岁以上的男人商议如何防盗。

自此后岜沙男人认为此种头饰既方便狩猎耕作,同时还有威武豪壮之感,遂代代流传,以至今日。

此传说是否就是岜沙男人头饰的来源还有等学者研究。

上身穿无领左衽铜扣青衣。

下着直筒抿腰大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