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元阳一中云南省高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二 高一历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5270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3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元阳一中云南省高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二 高一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云南省元阳一中云南省高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二 高一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云南省元阳一中云南省高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二 高一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云南省元阳一中云南省高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二 高一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云南省元阳一中云南省高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二 高一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云南省元阳一中云南省高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二 高一历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云南省元阳一中云南省高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二 高一历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云南省元阳一中云南省高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二 高一历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云南省元阳一中云南省高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二 高一历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云南省元阳一中云南省高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二 高一历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云南省元阳一中云南省高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二 高一历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云南省元阳一中云南省高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二 高一历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云南省元阳一中云南省高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二 高一历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云南省元阳一中云南省高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二 高一历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元阳一中云南省高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二 高一历史.docx

《云南省元阳一中云南省高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二 高一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元阳一中云南省高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二 高一历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元阳一中云南省高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二 高一历史.docx

云南省元阳一中云南省高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二高一历史

绝密★启用前

云南省元阳一中2018年云南省高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二

高一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分卷I

一、单选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1896年,英国商人在杭州开设工厂也是合法的。

其设厂的依据有()

①“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规定②领事裁判权的规定③《马关条约》的有关规定④《辛丑条约》的有关规定

A.①②③④B.②③C.②④D.①③

2.有学者认为:

“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表明()

A.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D.分封制隐含着使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3.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苏联人民举国欢庆。

而当时担任美国驻苏联参赞的凯南却对身边的记者说:

“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开始。

”对凯南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美苏即将爆发战争B.美国将采取遏制政策对付苏联

C.局部战争将不可避免D.法西斯势力必将抬头

4.美国历史学家帕尔默认为“先前旧政权的消失与其说是通过外部压力,不如说是通过内爆的过程,即从内部瓦解”。

帕尔默评论的历史事件是()

A.北美赢得独立B.欧共体的形成

C.德国实现统一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5.德国1871年宪法赋予皇帝的权力与法国1875年宪法赋予总统的权力区别很大。

下列对其原因分析比较合理的是(  )

A.君主专制符合德国各阶级的利益,普选权是法国当时各阶级共同争取的权利

B.德国迫切要维护封建主义统治秩序,法国要防止资产阶级内部争权夺利

C.德国是为了维护军国主义传统,法国君主派是为了平息共和派的不满情绪

D.德国主要是为了维护统一成果,法国主要是防止君主势力的复辟

6.某回忆录记载:

“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

重庆、成都、昆明、桂林,乃至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

”上述现象发生于()

A.国民革命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C.解放战争时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

7.假设你作为一位民主人士,参加了1956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一次会议。

在会上你拥有的权利是()

A.选举国家领导人B.参与国家方针、政策等的制定

C.参与制定修改宪法D.选举党的领导人

8.英国都铎王朝时期的伊丽莎白女王被誉为“光荣女王”。

其在位的16世纪后期约50年被认为是英国的黄金时代。

下列历史活动不能为“光荣女王”赢得荣誉的是()

A.推行“重商主义”政策B.开展圈地运动

C.参与殖民掠夺D.发动“光荣革命”

9.200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给内蒙古自治区的贺电中说:

“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伟大创举。

”这里的“伟大创举”是指()

A.率先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B.率先赢得了民族独立

C.政府组成人员全部来自少数民族D.率先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10.列宁17岁时因参加学生运动而被捕,警官问他:

“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要造反?

年轻人,要知道在你面前是一堵墙,你不是在用脑袋往墙上撞吗?

”列宁藐视地回答;“是的,一堵墙,不过已经腐朽了,一推就倒,我们可以从上面跨越过去。

”文中的“一堵墙”被推倒是在()

A.“四月提纲”发表后B.二月革命中

C.七月事件中D.十月革命中

11.麦考莱在《英国史》一书中说:

“威廉和玛丽被宣布为联合王国的国王和女王,标志着英国革命结束。

在英国所有的革命中,这是使用暴力最少但收效最好的一次。

”材料中所说的“收效”最主要体现在(  )

A.内阁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B.使英国恢复了国王与议会的传统

C.奠定了英国建立君主立宪的基础D.英国的王位世袭制最终确立下来

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对它的表述,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宣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

B.它的颁布标志着中国2000余年封建帝制的终结

C.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宪法

D.它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共和代议制度的法律由此确立

13.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表明()

A.国王已经有名无实,权力被剥夺

B.国王受法律约束,只能依法行事

C.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专制王权

D.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统治已经成为定势

14.同治年间,章京周家楣回奏总理衙门:

“中外办罪,生死出入,不得其平,拟请定约时将中外命案定一公例,凡系交涉之案彼此照办,以得其平,于条约内载明遵守。

”导致“中外办罪…不得其平”的原因是()

A.清政府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B.天朝上国的传统规制由此被打破

C.“一体均沾”使列强共同主宰中国

D.领事裁判权侵犯了中国司法主权

15.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是()

A.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平反冤假错案

C.建立法制体系D.确立“依法治国”

16.1957年5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消,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

此举的影响在于(  )

A.使苏联逐渐走上市场经济道路B.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伏笔

C.大大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D.激发了地方工业建设的积极性

17.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特别是隋朝时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

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邸店、柜坊、飞钱等,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

A.为对外贸易服务B.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

C.为存款、贷款、兑换钱币服务D.为储存金银财物服务

18.下图形象地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它主要说明了这次经济危机(  )

A.时间长B.范围广C.危害大D.发展快

19.黄逸峰等编著的《旧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中指出:

“1905年—1908年,年均设厂数超过洋务运动30年的20多倍与甲午后的2.5倍,投资额分别超过5.7倍与2.9倍。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环境相对安定B.“实业救国”成为主要思潮

C.清政府政策的支持D.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20.近代《青浦县乡土志》载:

“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矣。

”这表明(  )

A.千古变局催生救亡图存B.坚船利炮加剧民族危机

C.纲常礼教束缚妇女解放D.工业文明冲击传统思想

21.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结果是(  )

A.国家开支显著上升B.农产品数量明显增加

C.银行数量不断增多D.美元逐渐升值

22.下列同一时期的四幅图表均体现了(  )

A.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失误B.工作重心实现转移

C.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D.人民公社化的危害

23.观察下列图片,图中深色部分的扩大反映出(  )

A.美国西部垦殖的扩展B.英国在英法争夺中胜出

C.荷兰北美市场的扩大D.法国北美殖民地的扩张

24.一些国家之间建立起较为稳定的经济联系,组成区域性经济集团,主要是因为()

A.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趋于一致B.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进一步加强

C.各国逐渐消除了意识形态的差异D.各国经济政治利益趋于一致

25.1921年春,农村和城市的饥荒表明国民经济已面临崩溃的边缘,经济危机引起的社会动荡积聚着对苏维埃政权的不满情绪,最终导致了反苏维埃政权的骚乱和暴动。

这一状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导致农业歉收B.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C.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D.同盟国对苏俄武装干涉

26.“一些革命前的富农重新获得发展,革命后被戏称为“小富农”的那些人也较快地发展为富农,一些中农和个别贫农也发展为富农,富农的人数及其影响由此逐渐扩大。

”这段话描述的是哪一政策的影响(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7.据下列图表数据分析可知,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已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B.已经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主要依靠对重工业的投资来推动经济发展

D.实现了农、轻、重的协调发展

28.诗歌是时代风貌的体现。

下列诗句能够证明坊市制度开始被打破的是()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C.“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

D.“市人日中集,于利尽锥刀”

29.沈志华说:

“(十月革命前)列宁就宣布:

‘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划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可见,革命后采取的一些措施早在革命前已经设想好了,被看作是无产阶级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下列符合革命前设想的措施是(  )

A.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B.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C.恢复货币机制和市场功D.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30.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始,至19世纪中期,一系列工具机(机械制造装置)不仅被发明应用,而且能进行配套生产。

这表明(  )

A.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欧美主要国家展开B.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全世界展开

C.第一次工业革命向精细化方向发展D.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5分)

31(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边疆呈现出动态性和多元性,以欧洲最为典型。

比较图一和图二,提取有关欧洲疆域变化的信息(至少2项),并运用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32(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

材料二战后欧洲主要国家GDP增长情况图(单位:

亿美元)

(1)材料一中为什么阿登纳说“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结合二战后的国际形势,谈谈你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指出欧洲在走向联合的过程中,相关国家经济变化的概况。

(3)目前,欧洲在经济一体化方面已取得很大成效,正朝着“努力使欧洲成为一种政治力量,一种经济、社会、文化力量”的方向发展。

欧洲联合给当今世界带来什么启迪?

 

33(15分).阅读下列材料: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运作机制时有调整,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30年代的美国、战后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70年代末的中国先后实施了社会改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材料所述的改革都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成功结合的例子,它们具体指什么历史事件或重大举措?

其历史背景、作用上的主要共同点是什么?

(2)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经济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分别出现怎样的特征?

导致出现中国经济特征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由此你得出什么启示?

34.(15分)仔细观察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1)上述四幅图分别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存在过哪几种经济形式?

(2)鸦片战争后图一所示的经济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上海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近代企业,试分别举出与图二至图四所示企业性质相同但企业名称不同的上海企业各一例。

(4)归纳后三种经济形式对第一种经济形式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最先以条约的形式取得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是甲午战后的《马关条约》,因此③符合题意;英国商人之所以也能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是英国拥有“片面最惠国待遇”的特权,因此①符合题意。

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辛丑条约》时间为1901年。

综上D符合题意。

2.【答案】D

【解析】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或宗主,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故A项错误;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故B项错误;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弊有利,但从材料中无法推断其利弊大小,故C项错误;士、庶民“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说明分封制隐含着使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D项正确。

3.【答案】B

【解析】二战胜利后,美苏因为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美国对阻碍其称霸全球的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所以凯南如是说。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事件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强调的旧政权从内部瓦解,可以先排除不属于政权变革的B选项;再排除属于外力作用下的选项A、C。

故选D。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德意志帝国宪法》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结合各自的历史背景,德国是在封建割据状态下,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统一,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法国在确立共和制之前,君主派和共和派反复较量,专制王朝多次复辟,为巩固他们的革命成果,宪法也各具特点,德国主要是为了维护统一成果,法国主要是防止君主势力的复辟。

6.【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以判断重庆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国民党政府的陪都,西南地区成为抗战的大后方,所以会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故选B。

7.【答案】B

【解析】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组织,主要职能是参政、议政。

A、C两项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D项是党的代表大会的职能。

8.【答案】D

【解析】光荣革命发生于1688年,距伊丽莎白女王在位已100多年。

A、B、C三项是伊丽莎白女王的历史活动。

9.【答案】A

【解析】从题干的内容可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

这说明早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就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付诸实践。

分析选项,D项不符合史实;B项表述错误,民族自治区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项表述不准确;A项符合题意。

所以应选A。

10.【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一堵墙”是指沙皇的专制统治,在俄国“二月革命”中,资产阶级联合无产阶级推翻了统治俄国长达三百年之久的沙皇专制统治,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此不符。

11.【答案】C

【解析】19世纪70年代以后,议会的权力和作用开始缩小,内阁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

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议会的权力大增,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议会通过了一系列旨在限制国王权力的法案。

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1701年通过了《王位继承法》。

颁布这些法令的目的在于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其结果是把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了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从而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所以答案选C。

12.【答案】B

【解析】标志着中国2000余年帝制终结的是中华民国的成立,不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的颁布,所以B项错误,符合题意要求。

A项表明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意义,C项表明的是其性质,D项是其主要内容。

13.【答案】C

【解析】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主要特征:

以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主权在君”向“主权在民”转变;以法治取代人治。

《权利法案》的颁布只能表明王权受到法律的制约,所以答案选C。

14.【答案】D

【解析】解读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内容可判断,同治年间,中外命案定罪是不同的,这是由于列强在中国犯罪不受中国法律制裁,实行的是领事裁判权。

所以答案选D。

15.【答案】B

【解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首先进行的是平反冤假错案,所以答案选B。

A、C、D都是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6.【答案】D

【解析】苏联自建立以来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故A项错误;苏联解体的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说明对经济的控制加强,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出苏联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计划指导,有利于激发地方的建设热情,故D项正确。

1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了“邸店、柜坊、飞钱”的认识。

邸店是唐代以后供客商堆货﹑交易﹑寓居的行栈的旧称,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它们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它们的出现又促进了商业的便利与发展,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故选B项正确;A选项错在对外贸易;C、D选项只是柜坊的作用,故排除。

18.【答案】B

【解析】由图中章鱼巨大的触手包围了整个地球可知其要表达的是经济危机扩展到全球,故B项符合题意。

19.【答案】C

【解析】在近代社会环境相对安定的时段并不缺乏,但并未导致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故A项错误;甲午战争后就兴起了“实业救国”但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并未取得上述发展速度,故B项错误;“1905年—1908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由于此时清末新政推动,故C项正确;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在甲午战争后就已经涌现,故D项错误。

20.【答案】D

【解析】从“租界”便可知这是近代时期,男从事“鬻贩”,女从事“纱丝”,反映近代工业兴起,而“奢华渐起”“礼教鲜存”,说的是传统节约重礼教思想已经受到冲击,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说到救亡图存的问题,故A项错误;也没有反映民族危机,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礼教鲜存,不能说“礼教束缚妇女”,故C项错误。

21.【答案】A

【解析】罗斯福上台后,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大力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导致国家的开支显著上升,故选A项。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相对过剩的危机,为了稳定价格,美国大量销毁农产品,故B项错误;经济危机导致大量银行破产,故C项错误;为了转嫁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美元贬值,以利于国家出口,故D项错误。

22.【答案】A

【解析】分别看四幅图,图一体现主观主义盲目性,图二体现大跃进,图三体现人民公社共产风,图四体现浮夸风,以上这些盛行于1958年前后,都是经济建设中的“左”倾思想的结果,故A项正确;经济重心的转移不能从图中看出,故B项错误;以上错误延缓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故C项错误;图一和图二与人民公社无关,故D项错误。

23.【答案】B

【解析】注意结合图片中的时间来分析,图中深色部分位于美国的东海岸,这一地区在17世纪时是英国的殖民地,到18世纪以后,图中深色部分的范围向北,向西,特别是向加拿大扩展,而加拿大的很多地区在17世纪是法国的殖民地,因此题干信息说明,英国在英法七年战争中战胜了法国,获得了法属北美殖民地,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24.【答案】B

【解析】经济决定政治,由“建立较为稳定的经济联系,组成区域性经济集团”可知,要扣紧经济这个主题,D错误;A不符合史实;C说法错误;B正确。

25.【答案】C

【解析】苏俄严重的自然灾害是反苏维埃政权骚乱和暴动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苏俄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是在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之后,晚于题干时间,故B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后期苏俄政权没有及时调整,忽略了工农群众的切身利益,导致苏俄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是反苏维埃政权骚乱和暴动的主要原因,故C项正确;1920年底,同盟国对苏俄政权的武装斗争基本结束,早于题干时间,故D项错误。

26.【答案】B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在这种政策下,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不可能出现“富农重新获得发展”“中农和贫农发展为富农”的现象,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下,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而且苏维埃政府恢复了商品交换,为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奠定了前提,故B项正确;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实际上是消灭个体农业,不可能出现“富农的人数及其影响逐渐扩大”的情况,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从1978年开始为克服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而进行的,早在建国初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就已经消灭了富农,故D项错误。

27.【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中国基本建设投资的分配中重工业占比重最大,其次是轻工业和农业,农、轻、重比例不协调,主要依靠对重工业的投资来推动经济发展。

A项说法正确,但材料中没有体现,B、D项说法错误,故答案应为C。

28.【答案】C

【解析】C中人物夜里可以出去骑马游玩,“不禁街”“夜归”反映了坊市制的时间开始打破。

A反映了整齐划一的城市布局,B说的是草市,在宋代得到很大的发展;D反映了政府对市的严格限制。

29.【答案】D

【解析】革命前的设想“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相似。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反对资本家经营,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粮食垄断”,故B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货币和市场,故C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张实行企业完全国有化,故D项正确。

30.【答案】D

【解析】用机器制造机器,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材料反映的就是用机器制造机器这一现象,故D项正确。

31.【答案】信息一:

欧洲国家传统边界弱化(或由硬边疆演变为软边疆)。

说明:

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

在坚持国家主权平等的基础上,让渡部分国家主权,但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的利益。

信息二:

苏、东剧变和解体。

说明:

欧洲国家数目发生变化;社会主义阵营的“边疆”不复存在;资本主义的“边疆”扩大。

信息三:

欧洲国家走向联合,欧盟东扩。

说明:

欧洲区域集团化发展,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俄罗斯的利益空间被挤压,俄罗斯与欧盟的矛盾进一步加深。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边疆呈现出动态性和多元性,以欧洲最为典型。

结合所学知识,从两幅地图可以看出:

苏、东剧变和解体,欧洲国家走向联合,欧盟东扩。

学生需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这是本题的难点所在。

苏、东剧变和解体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的“边疆”不复存在;资本主义的“边疆”扩大,欧洲国家数目发生变化。

欧洲国家走向联合,欧盟东扩导致欧洲区域集团化发展,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俄罗斯的利益空间被挤压。

至于欧洲国家传统边界弱化(或由硬边疆演变为软边疆)。

学生较难答出。

需具备一定的知识概括和语言归纳能力。

32.【答案】

(1)二战后,欧洲国际地位下降(或欧洲传统优势地位的丧失);两极格局形成(或美苏冷战局面的出现)。

(2)战后欧洲主要国家经济恢复并迅速发展,德国经济位居前列;20世纪70年代加入欧共体后,英国经济发展迅速。

(3)从对抗走向联合,开辟了区域和平发展的模式;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典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进程,使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促进了欧洲文化认同。

【解析】本题以具体材料的方式考查欧共体建立的背景及其影响。

(1)问实际考查了欧共体建立的背景,根据教材知识概括作答。

(2)问考查了欧共体对其成员国法国、德国、英国产生的影响。

第(3)问则考查了欧共体对整个世界所产生的影响。

33.【答案】

(1)事件:

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