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与出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5384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与出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与出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与出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与出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与出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与出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与出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与出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与出路.docx

《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与出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与出路.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与出路.docx

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与出路

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与出路

摘要:

推动农村经济增长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

本文针对农村金融服务相关问题的研究,分析了国内外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

农村金融;对策;货币政策;信用合作社

一、国外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印度绝大多数人生活在农村,因此农业和农村发展在印度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947年政治独立以来,印度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市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印度农业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印度农村发展。

当然,在印度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在印度经济逐渐全球化的情况下,印度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虽然有了更多的机遇,但是却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印度在全球化经济改革过程中,也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了某些重要改革。

在印度农村中,农民对资金的需求大体有3类:

一类是为满足耕种或家庭生活需要的短期资金需求;二类是为改良耕地、购买耕牛和农业机具的中期资金需求;三类是为购买土地、土地整治、偿还旧债及购买昂贵农机的长期资金需求。

按照需求的性质,又可将其分为两类:

一类是购买种子、化肥和农机等生产性需求;二类是满足生活消费等非生产性需求。

长期以来,印度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提供者主要是私人现金借贷者,因此长期以来,农民对资金的需求主要由他们来满足。

除亲朋好友的资金帮助外,私人资金借贷多具有高利贷性质,因此严重阻碍了印度农业农村发展。

独立后,印度政府制订的农村金融政策是,为农业和农村发展计划提供充足而及时的信贷,使信贷流向贫弱部门和欠发达地区。

该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确保向农业部门提供及时而不断增加的信贷流量;减少和逐步消灭农村高利贷者;在全国各地创立有效的信贷设施,减少地区不平衡;对实行特殊计划的地区提供大量信贷支持等。

为此,印度农村设立了诸多资金提供机构,如合作银行、土地开发银行、国家农业农村发展银行等,从而使印度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发生极为重要的变化。

目前,印度农村金融市场提供贷款的机构主要为两类,即非组织农村信贷机构和有组织农村信贷机构。

尽管印度农村金融市场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然而它却为像印度这样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某些重要的启示。

二、农村金融市场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以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特征的阶段。

而农村产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说到底就是资金结构的调整,是资金流向与流量的改变。

没有资金结构的调整,所谓产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

充其量是纸上谈兵。

如果资金配置是非市场化的,那么,资金以外的其他要素的配置也不可能合乎市场化的要求。

即不可能配置到效益最好的领域。

伴随着我国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供求双方必然发生错综复杂的联系,其中必然包括以资金为载体的经济联系。

这种经济联系是商品生产者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在发展和扩大农村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联系的过程中,资金要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资金为载体的经济联系,成为各种经济联系的重要纽带。

这就要求必须开放和发育资金市场,以适应农村产品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或适应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横向经济的发展。

倘若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农村会融市场的发育,农村商品经济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经过30年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农民的生产劳动市场机制已经初步形成,但在市场配置资源方面,却显得明显的滞后。

与其相联系,虽然农村的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但却没有出现根本性的突破。

“小而全”、“大而全”的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

出现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村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发育不同步,即要素市场发育、特别是金融市场发育严重滞后于产品市场的发育。

目前我国农产品购销价格已经放开,农产品市场已经基本形成,政府也在着力利用经济参数调整市场的尝试。

但是,以金融市场为主导的要素市场远远没有到位,要素流动(尤其是资金流动)障碍较为严重。

由于这个原因,农民只能在原有结构的实际增量上调整投入结构,因而调整的幅度是不可能很大的。

从1985年起的中国农村第二步改革,即流通体制与产业结构改革,之所以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就在于缺乏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产业政策环境(即市场参数)没有根本性变化,致使农民的眼前利益成了调整的主要诱因和动机,其结果不仅没有强化比较资源优势,提高稀缺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率,反而强化了农村产业的同构程度,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新的不平衡。

三、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存在的一些根本性问题逐步显现出来。

突出表现在:

市场化程度较低,计划经济的色彩浓度:

金融机构职能定位不够明确,很多领域存在空白;农村资金被大量抽离,“资金贫血”相当严重;农村信用环境恶化,自我发展能力差,等等。

由此而引发了这样一个问题,即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结构的转型.特别是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村经济活动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农村金融供需缺口存在持续扩大的趋势,而农村金融供给不足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

根据国家开发银行对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的测算,如果不进行大规模金融创新,并大量增加金融供给,农村金融供需缺口将持续扩大,2010年将达到5.4万亿元,2015年将达到7.6万亿元。

供给短缺是农村金融问题的集中表现,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是农村金融的主要矛盾。

加之由于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农村,造成农村信用社“一家独犬”,农村金融缺乏竞争,市场机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不仅如此,大量农村储蓄资金还通过邮政储蓄和商业银行吸储等渠道流出农村,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的紧张。

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到今天,完全可以这样说,即有利于农村金融资源留在农村和促进城市金融资源向农村流动和倾斜的机制远没有建立起来。

国有商业银行仍然是农村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在中西部地区的许多农村,农村信用社实际上已经现实地成为向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唯一的正规金融机构,但是其垄断性经营却不利于服务效率的提高和优化。

邮政储蓄改革虽然有所突破,但在农村领域的信贷业务仍然相当有限,邮政储蓄仍然是农村资金流失的一个大“漏斗”。

邮政储蓄向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性信贷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当前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农村金融体系的结构性缺陷和功能性缺陷并存。

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体制不完善,尚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目前,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机构功能不完备,基础设施不配套,扶持政策不到位,这些问题使得农村金融成为整个金融体的瓶颈和“短板”,难以满足农村金融服务多样化的需要,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多层次发展的需要,难以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农村金融体系明显存在着组织机构单调,服务功能不全等问题。

一是基层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了信贷管理体制,上收了贷款审批权,减少了基层支行的授信额度;并普遍实行经营战略转移,信贷投放向中心城市、优质客户集中。

在这种经营战略主导下,银行贷款投放集中于少数重点企业,而对乡镇工业、特色农业生产及农业深加工等企业发放的贷款却寥寥无几,支农作用削弱。

二是农业发展银行功能单一,在支持农业产业化、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等诸多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方面政策性效能受到制约。

(二)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仍然沉重,商业化发展背离合作金融性质。

在中国农业银行不断改革过程时期,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主体逐渐显著。

数据显示,目前农村信用社多项贷款余额中农业贷款余额占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的比重超过80%。

然而,农村信用社商业化发展背离合作金融性质影响了为“三农”服务的效果。

这主要表现为:

历史包袱问题使部分信用社资不抵债,农村信用社目前的资金规模难以支撑农村经济发展;在商业化改革导向的影响下,农村信用社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片面实行选择性贷款的特征日益明显,贷款结构表现出了日趋“非农化”和“城市化”倾向,一般农户获得贷款的可能性不断降低,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十分有限。

(三)民间金融体制混乱,处在农村金融市场边缘地区长期以来,民问金融作为非正式金融组织在农村经济、民营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农村经济等的资金需求起到了巨大的支持作用。

但民间金融受到了诸如利率的限制及其自身体制弊端的限制,使其发展空间狭小,民间资本在金融领域尚处在边缘地位。

由于民间金融组织的组织制度不规范,内部经营管理混乱,没有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贷款程序等一系列制度,相当一部分信用活动不规范,大量的资金没有纳入政府管理范围,形成资金暗流,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容易滋生个人非法金融问题,这严重地影响了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农村经济也具有一定的破坏性。

四、因势利导地完善我国农村金融市场

长期以来,中国以推进城市金融发展的思路治理农村金融,即以借助商业性金融机构来满足农村金融需求.但是,在农村多层次、多差异、小而散的金融需求面前,大型商业性金融机构主导模式,往往在农村中找不到合适的需求对象。

补贴性信贷供给严重失灵,是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多次反复而长期不能到位的重要原因。

进入21世纪,中国金融改革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但是,围绕农村金融基本框架的存量改革却变得步履维艰。

于是,进一步开放农村金融市场,逐步增加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以增量改革推动存量改革,就变得异常的迫切。

形成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构建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一)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

构建适应“三农”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是提升“三农”金融服务水平的基础和前提。

针对农村金融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必须积极培育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机构,着力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

1.拓宽政策性银行支农功能。

重点完善农业发展银行功能定位和运作机制,扩大政策性业务范围,在继续做好粮棉油收购融资基础上,大力开展有政策指导、资本约束、与“三农”相关的业务,突出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中长期项目的金融支持,真正使其成为政策性金融服务“三农”的骨干和支柱。

2.强化商业银行支农社会责任。

商业银行要按照中央要求,稳定县域机构和业务。

鼓励和支持各类商业银行到农村地区设立机构,开拓业务,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将一定比例信贷资金运用于“三农”,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

农业银行要按照“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原则,稳步推进股份制改革,在借鉴现有国有商业银行改制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处理好“面向三农”和“商业运作”的关系,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加快经营机制转换,充分利用在县域的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优势。

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努力成为商业金融服务“三农”的支柱和骨干。

3.继续发挥农信社主力军作用。

1997年以来,按照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农村信用社在改革中发展。

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是离发挥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主力军作用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产权不够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机制和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体制还没有到顶,管理责权和责任有待进一步明确;历史包袱沉重,资产质量差,经营困难,潜在风险仍然较大。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则,明晰产权关系,促进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经营机制的转换,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二是按照为“三农”服务的经营方案,改进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三是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积极探索和分类实施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各种产权制度,建立与各地经济发展、管理水平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四是按照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明确农村信用社的监督管理体制,落实对农村信用社的风险防范和处置责任。

4.大力培育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积极稳妥做好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准人政策试点工作,引导各类资本到农村投资创业,大力培育适合“三农”特点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励和支持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到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着力改善和提高农村金融机构覆盖度,激活农村金融市场。

允许这些机构按照市场原则和风险可控原则向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

鼓励金融租赁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到县域设立机构和开展业务。

引导商业性保险公司到农村地区设立机构,探索建立多层次体系、多主体的农业保险经营网络。

逐步完善和发展农村地区证券和农产品期货业务。

5.规范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

积极推动有关部门制定颁布《民间借贷条例》,规范和引导农村地区民间借贷,发挥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拾遗补阙作用。

要切实加强对民间借贷行为的监测,密切关注涉及众多自然人、借贷范围超出熟人社区的民间借贷行为,鼓励依法合规创办小额贷款公司。

依法打击和取缔“高利贷”行为和合会、台会、标会等各类“地下钱庄”。

协调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依法处置各类非法集资活动,维护农村金融秩序稳定。

(二)推进农村金融创新,不断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

创新是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动力,是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和竞争力的关键。

要积极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业的新需求,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加快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努力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金融需求。

1.创新发展模式。

农村金融机构要更新金融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危机意识。

注重优化金融结构,提高金融效率和质量。

要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和自身特点,制定科学发展战略,确立差异化的内涵发展模式,建立以经济增加值和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为核心的经营业绩评价体系,推行经济资本管理,强化资本对风险和效益的约束,把资产规模扩张建立在提高质量和讲求效益的基础上,傲到发展规模与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创新经营机制。

要顺应金融业务综合化、金融交易电子化、金融产品多样化和金融服务个性化的发展趋势,积极推进机制创新,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竞争力。

要积极构建符合审慎信贷投放新模式,改进授权授信机制,完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提高贷款差别定价能力。

鼓励和支持建立金融产品交叉销售机制,开展金融产品交叉销售。

改进“三农”政策性金融项目运作机制,实行公开透明的招标制度,做到引导投向、锁定风险、正向激励、持续发展。

要创新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机制,大力推广和发展农村各类“联保”模式,积极尝试开展最高额抵押质押循环贷款。

因地制宜探索农村宅基地、经济林权、土地使用权等抵押方法,探索建立农村小额贷款与小额保险的联动机制,降低信贷交易成本,抑制交易风险。

3.创新金融产品。

农村金融需求的多层次、个性化决定了农村金融产品的多样性和差异化。

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需求为基础,大胆开发和创新金融产品。

要适应基础设篪建设的需要,创新中长期贷款方式,满足小城镇建设、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农村电网、路网、通讯网建设改造等信贷需求。

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完善行(社)团贷款制度,推进综合业务经营试点,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流通体系建设、特色农业的信贷投入。

要适应发展中小企业的需要,完善农户贷款联保制度,将联保机制延伸到中小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其他领域,大力扶持县域中小企业和小企业集群发展。

要适应农户融资需求的变化,放宽农户小额贷款对象、额度、利率和期限,将城市成熟的金融产品推广到农村,开发保障适度、保费低廉的农民财产、健康、意外等各种形式的保险产品。

要适应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需要,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发挥引导生产、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的作用。

4.创新服务方式。

农村金融机构要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按照便民利民惠民原则,建立信贷“绿色通道”,简化贷款操作流程,简捷贷款办理手续,提高贷款发放效率。

积极开办金融超市,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一站式”金融服务,并对大额客户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上门服务。

充分利用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在农村地区开办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在农民主要聚居地设立ATM机和自助银行,提高金融服务便利度。

对少数地域面积大、居住人口少、生产季节性强的村镇,提供代理或流动上门服务。

引导推行涉农金融业务产品的流程、价格、贷款公开制度,实施“阳光放贷”,提高农民获得公平贷款权的机会。

此外,要健全登记、托管、交易和清算制度,加快农村金融现代化清算系统建设,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持续的金融服务。

(三)加强政策扶持,构建长效挟持机制

农村金融弱势的特点和各国扶持农村金融的惯例,必须建立健全引导和激励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服务的政策扶持长效机制,综合发挥货币政策、财税政策扶持作用。

1.发挥货币政策作用。

对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继续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增加可运用资金,提高信贷支农投放实力。

应不断改进和完善支农再贷款政策,更好地发挥支农再贷款作用,重点用于支持粮食主产区和西部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贷款。

同时,应择机推进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

农产品期货市场是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分散农村金融市场风险。

所谓期货市场,指的是专门进行标准化期货合约买卖为内容的、具有套期保值和回避价格波动风险等特殊功能的市场。

它与现货市场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现代市场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期货市场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功能有两个:

一是可以回避价格波动风险,即通过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可以有效地分解和转移现货市场上所出现的价格波动风险。

农产品期货交易是多种多样,但是按照交易的目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以转移农产品价格风险为目的的套期保值交易;另一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投机性交易。

在这种情况下,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承担者。

是期货市场上追逐风险利润或风险收益的投资者.而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不必为此付出代价。

这对于套期保值者来说,是为了达到回避农产品价格风险的目的,牺牲可能获得的最大利润;对于风险投资者来说,是为了达到可能获取最大利润目的,敢于承受最大的风险。

二是可以提供较为正确稳定的价格信号。

有利于减少资源配置的盲目性和短期性。

农产品期货市场由于进行的是长期交易,因而反映的供求关系也是长期的,所形成的价格信号便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农产品期货价格的形成是众多市场参与者充分竞争的结果,代表了所有市场参与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因此也就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未来市场的供求关系。

正因为这个缘故,农产品期货交易价格,不仅比现货交易价格,而且比远期合约交易价格,有着更强的预期性。

在此基础上,也可以增强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生产经营决策的合理性。

可以说农产品期货市场与期货价格,是农产品市场机制运作的高级形式。

它有利于分散农村信用的风险。

2.发挥财税政策作用。

鉴于农业贷款的高成本、高风险和低收益特点,通过对发放农业贷款、农村保险的机构或贷款(投保)对象,提供财政贴息、保费补贴等方式合理补偿,提高风险覆盖能力,逐步使农村成为商业可持续领域,增强“三农”投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充分运用好农村金融机构优惠税收政策消化历史包袱,应在一定期限内,继续保持减免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税、所得税政策,缓解高成本压力,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生存能力。

其中,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是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重要内容。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如何防范农业风险,与如何发展农村金融一样,变得越来越重要。

农业保险作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业经营者的救济能力,减少农民的经济损失,保障农业再生产能力,维持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农业保险市场失灵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的现象?

农业是比较利益低的产业,从事农业的劳动者是低收入的劳动者。

相对于其他产业,农业不仅比较利益最低,而且风险最大。

虽然任何产业都存在着风险,但农业不同于其他产业的是其风险更复杂、更特别、更大。

首先,农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自然风险。

因为农业的经济再生产是与自然再生产交织在—起的,农业受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特别大,水、旱、病、虫、风、雹、霜、冻等自然灾害交替出现,防不胜防。

其次.农业的市场风险特别大。

农业多半是鲜活产品,不宜储存,一旦出现供大于求,其后果不堪设想。

就价格波动而言,由于农产品供求弹性的因素,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特别大。

按照经典的蛛网理论,一种产品的供求弹性越高,其价格波动越小;反之,产品供求弹性越低,其价格波动就越大。

由于农产品的供求弹性较低,决定了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特别大。

由于农产品供求弹性低,使得无论源于需求或者是供给任何一方的变化,都会导致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波动。

一方面是农业比较利益低,另一方面是农业风险又特别大,而且往往是带有系统性的风险,其所派生出来的是,农民对保险产品的支付能力很弱,而保险部门的保险产品的固定成本很高,较低的农民人均收入无力承担保险市场的高额成本,从而使得农村的商业性保险市场很难建立起来,更谈不上大发展。

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农业保险应当是属于政策性的农业保险。

五、结语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目前尚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体系不全、机制不活、管理滞后、效率低下,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亟待培养和发展。

但应该看到其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

(1)国家各项惠民政策正在发挥积极的效果,农村的经济实力将大大增强,特别是一批具有资源优势和相对竞争力的地方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工业囝区和产业集群的出现,使得农村的资金容量和资金流量会不断扩大,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为金融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农村市场体系将逐步建它和完善.为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市场基础。

随着农村经济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的商品市场以及包括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土地市场、技术市场、产权市场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将逐步建立起来,而作为生产要素市场之一的金融市场既与这些市场相互依存,又对这些市场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3)农村各经济主体和农民的信用意识将不断增强,农民缺乏有效担保品的问题将逐步解决,为农村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随着农村商贸中心一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其交通、电力、通讯及科技、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将日趋改善,为金融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5)随着农村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以及一大批有识之士到农村去投资创业。

农村金融人才缺乏的现状将得到有效改观。

(6)农村金融改革向深层次推进.监管体系将日趋完善。

农村金融秩序逐步好转,金融生态环境将得到有效改善。

可以预期的是.伴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市场的成长及日趋完善。

特别是国家有关农村金融扶持政策的实施及农村金融体制创新,农村金融市场一定会步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未来的农村金融市场应该是体系健全、网点广布、工具齐全、竞争充分、交易频繁、运行有序、监管有力的现代化金融市场。

参考文献

[1]高小琼.关于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若干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7,(6):

4-6

[2]李金峰.基于和谐发展的农村金融市场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5):

1541-1542

[3]聂尔德.农村金融市场—中国金融业未来发展的主战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3):

68-69

[4]史音川.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

温州模式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05-208

[5]庹国柱,王国军.中国杠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酋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61-64

[6]文富德.发展中的印度农村金融市场及其启示.南亚研究季刊,2006,(6):

1-7

[7]朱崇迎.当前农村金融供给短缺问题调查与思考[J].现代商业,2010,

(2):

28-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