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宏观经济学导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5567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1宏观经济学导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01宏观经济学导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01宏观经济学导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01宏观经济学导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01宏观经济学导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01宏观经济学导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01宏观经济学导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01宏观经济学导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01宏观经济学导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01宏观经济学导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1宏观经济学导论.docx

《01宏观经济学导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1宏观经济学导论.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1宏观经济学导论.docx

01宏观经济学导论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重点提示:

本章需要重点把握宏观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内容,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

经济学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和利用稀缺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一门学问。

中国是一个转轨中的发展中大国。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政府的重要任务。

在发展的过程中,失业率、通货膨胀、国民收入增长水平、人民币汇率变动等经济问题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

如何认识并解决这些问题?

这需要我们深入学习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宏观经济学因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的不同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经济学两大分支之一。

经济学的另外一大分支是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宏观经济学着重考察和说明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的决定和波动。

它因以国民经济总体过程活动为研究对象,所以又被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

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在1933年最先提出“宏观经济学”一词。

而在这之前,古典学派就早已对宏观经济现象进行过研究与考察。

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的《经济表》被认为是最早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进行分析的经济学文献。

此后,宏观经济现象和微观经济现象很少被分割开来进行考察。

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

它的出现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形成。

以收入和就业理论为基础的宏观经济分析此时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分支学科。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的英文是“macro”,原意是“大”。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

因此,宏观经济学所研究的是整体的经济行为,它关注国民经济的繁荣与衰退,经济中商品和劳务的总产出水平及其增长,通货膨胀与失业,国际收支和汇率变动。

宏观经济学在考察长期的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考察构成经济周期的短期波动。

宏观经济学并不以个别经济单位的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而是以整个经济社会的总体行为作为研究目标。

例如,在宏观经济学中我们把商品市场当成一个整体来处理,不同的商品市场,如农产品市场和电子市场都被看成是一个市场,把蔬菜、MP3手机等所有物品都合起来讨论。

故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以总量或平均量为变量的市场、物价、收入以及均衡等问题。

J.M.卡伯特森在《宏观经济理论与稳定政策》中提出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研究经济体系各个总平均数和总量的那一部分。

”在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里也指出“‘宏观经济学'一词用于研究大范围的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四方面:

第一,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国民经济。

即它研究的不是经济中的个体,而是经济总体,由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为总体经济学或总量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个体经济学或个量经济学。

第二,宏观经济学解决的是资源利用问题。

宏观经济学把资源配置假定为既定,研究现有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达到充分利用的途径以及如何增长等问题。

第三,宏观经济学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核心,通过研究国民收入决定解决资源利用问题,分析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

因此,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成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其他理论则是这一理论的运用和拓展。

宏观经济学也因此被称为“收入理论”。

第四,宏观经济学进行总量分析。

总量是反映整个国民经济的综合变量,诸如国民收入、总就业量、总消费、总投资量、总储蓄量、货币需求量、货币供给量等。

宏观经济学研究这些总量如何形成以及相互关系。

二、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总体经济行为与总量经济关系,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

因此,宏观经济学所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

第一,国民收入决定问题。

主要从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相互关系出发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其变动的规律,说明一个国家经济资源的利用状况和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

例如,从1979年到

2006年,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28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9.6%,超过日本历史上增长最快的20年(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7.6%左右的平均增幅,也超过了韩国在历史上增长最快的20年(就是60年代、70年代)8%左右的平均水平。

第二,经济增长和失业问题。

经济高增长是多数社会的目标和希望所在,与高增长伴随的是低失业。

研究经济增长时要特别注意研究投资、出口、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的分力影响和交叉渗透作用,研究失业现象时要考查失业因素并寻找解决失业问题的良性对策。

这些都是十分令人关切的主要宏观经济学问题。

第三,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问题。

这里包括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经济周期是经济活动中有规律性的围绕增长趋势路径的扩张和紧缩的形式。

事实上,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失业均具有非常明显的周期。

例如,在1981-1986年期间,美国经济的通货膨胀率从10.4%下降到了1.9%。

第四,开放经济问题,即研究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对全球经济体系的影响因素。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前人们只是观察到货物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流动,现在则是资本、专利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流动。

一个封闭的、对外没有交流的宏观经济模型已不再是现实,因此,各国经济之间处于一种广泛的联系之中,国际经济体系的变化都会影响一国宏观经济的运作。

第五,宏观经济政策问题。

经济运行不会一帆风顺,经常出现各种问题,所以,政府要制定并实施对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期达到调节经济运行的目的。

当前的中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时期,原来政府行政性调节的手段正在逐渐消失,而代之以与市场经济运行相适应的政策手段。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经济活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早期的经济学理论十分综合,并没有宏观和微观之分。

例如,早期的古典学派学者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不仅研究了国民收入、国民财富、货币流通总量等问题,而且也研究了微观经济学领域的价值和分配问题。

但是,随着社会分工、经济发展,宏观经济学成长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微观经济学研究经济中个体的行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中的总量,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

第一,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厂商的生产行为,单个消费者或家庭的消费行为,及二者作为要素市场的供给双方对要素供求均衡实现的决定。

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经济总量决定、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国际收支平衡和宏观经济政策等宏观经济问题,它探索的是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

第二,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

宏观经济学要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微观经济学把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如何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宏观经济学把资源得到最优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如何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第三,中心理论不同。

由不同的研究对象与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决定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各自的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与政策都是围绕价格机制展开。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所有的分析与政策都是围绕国民收入的决定展开。

第四,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是用个量分析方法,即分析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例如,某种物品价格与数量的决定,单个居民户的消费量与单个企业的产量等。

宏观经济学是用总量分析方法。

总量是能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包括个量的总和(所有居民户的消费总量或所有企业的投资总量)和平均量(如价格水平、利率等)。

总量分析就是分析这些总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

在微观经济学中基本上作为已知量的东西(即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产量),在宏观经济学中则作为其大小或数值有待确定的主要变量。

在宏观经济学中作为已知量的东西(即产量、就业量和总支出量在各个产业和厂商的特定物品和劳务中的分配),在微观经济学中却都是变量。

第五,基本假设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预期是理性的、经济主体决策的最大化,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第六,基本内容不同。

微观经济学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等。

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则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核心,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尽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有这些不同,但作为经济学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并不是互相割裂,而是相互关联的。

例如,都采用的都是实证分析方法,微观经济学先于宏观经济学产生,发展得比较成熟,因而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两者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组成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因此,我们不能把它们单纯地割裂开来,事实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相辅相成的。

严格说来,只有一个“经济学”。

在实践中,经济分析是不能在两个封闭的空间里分开进行的。

在分析宏观经济的各个变量及其相互关系时,必须把可能影响到宏观经济变量的微观经济各个变量的变动考虑进去,反之也一样。

在分析决定一国家物质利益的经济变动过程时,必须同时考虑到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两个方面。

从宏观经济学观点来看,假如一国生产中实际利用的资源总量配置的优劣是一定的话,那

么这种资源总量越是接近于充分利用,该国的物质福利就越大。

从微观经济学观点来看,假如资源总量的利用程度是一定的话,那么这种资源越是接近于最优配置,物质福利就越大。

显而易见,从两种观点来看,基本目标是相同的一一都是为了全体国民的最大限度的物质利益。

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虽然宏观经济学是总体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个体经济学,但是,我们不能把宏观经济学的总量看成是微观经济学中个量的简单加总。

由个量到总量(或由个体到总体)的转变过程中,会出现新的变化。

第二节宏观经济学基本研究方法

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法,其次还有边际分析法、均衡与非均衡分析法、静态和比较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模型分析法等。

(一)总量分析法

总量是反映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状态的经济变量:

一是个量的总和。

例如,国民收入是构成整个经济各单位收入的总和,总投资是指全社会私人投资和政府投资的总和,总消费是指参与经济活动各单位消费的总和。

二是平均量或比例量。

例如,价格水平是各种商品与劳务的平均水平并以某时期的基期计算的百分比。

总量分析法是指对宏观经济运行总量指标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动规律进行分析例如国民生产总值、消费额、投资额、银行贷款总额及物价水平的变动规律的分析等,进而说明整个经济的状态和全貌。

总量分析主要是一种动态分析,因为它主要研究总量指标的变动规律。

同时,也包括静态分析,因为总量分析包括考察同一时期内各总量指标的相互关系,如投资额、消费额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等。

二)边际分析法

边际分析法是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是打开经济决策王国的钥匙。

可以认为边际分析法与管理决策优化密切相关。

二者相等时为临界点,也如果组织的目标是取得最

边际分析法是把追加的支出和追加的收入相比较,就是投入的资金所得到的利益与输出损失相等时的点。

大利润,那么当追加的收入和追加的支出相等时,这一目标就能达到。

边际分析法(marginalanalysis)的数学原理很简单。

对于离散(discrete)情形,边际值(marginalvalue)为因变量变化量与自变量变化量的比值;对于连续(continuous)情形,边际值为因变量关于某自变量的导数值。

所以边际的含义本身就是因变量关于自变量的变化率,或者说是自变量变化一个单位时因变量的改变量。

(三)均衡与非均衡分析法

均衡是物理学中的名词。

当一个物体同时受到方向相反的两个外力的作用,这两种力量恰好相等时,该物体由于受力相等而处于静止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均衡。

19世纪末的英国经济学家A?

马歇尔把这一概念引入经济学中,指经济学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状态。

均衡分析是分析各种经济变量之间关系,说明均衡的实现及其变动。

均衡分析偏重于数量分析,非均衡分析则认为经济现象及其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不能单纯用有关变量之间的均衡与不均衡来加以解释,而主张以历史的、制度的、社会的因素作为分析的基本方法,即使是量的分析,非均衡分析也不是强调各种力量相等时的均衡状态,而是强调各种力量不相等时的非均衡状态。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中运用的主要分析工具是均衡分析。

(四)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法

一个理论或理论体系,从分析方法的角度分类,可以区分为运用静态分析方法的静态经济学和采用动态分析方法的动态经济学。

同均衡与失衡一样,静态学与动态学也是从机械力学借用来的术语。

静态学所涉及的是所研究的事物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及其所需具备的条件,可以分为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

动态学则涉及事物的运动,事物在运动中所经历的具体过程。

经济分析中的静态是指有关的经济变量,如商品的生产量、消费量和价格等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它一般是与均衡分析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着重说明什么是均衡状态和达到均衡状态的条件,而不管达到均衡状态的过程和取得均衡所需要的时间。

比较静态分析是一种比较不同均衡状态的经济分析方法。

它是考察或比较在已知条件发生变化时均衡状态所发生的变化。

通过比较新旧均衡点可以推测已知因素变化对未来经济的影响。

但是,比较静态均衡并不讨论从既有的均衡状态过波到新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也不能从中得知从一个均衡点过渡到另一个均衡点要用多少时间。

比较静态均衡注意的不是均衡状态的变化本身,而是变化后的均衡位置。

比较静态分析,是对静态函数在两个(或几个)均衡状态下的对比分析。

动态均衡分析是把时间作为一个基本因素加以考察,对经济体系运动和变化过程进行研究。

与静态均衡分析不同的是动态均衡分析主要是通过引进时间因素,探讨一定条件下经济体系前后的变化和调整的动态过程,而不是探讨决定均衡的因素。

(五)模型分析法

模型被人们广泛地应用在各种学术领域或职业中,例如,物理学家用数学公式来解释物理现象,工程师用蓝图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等,这些都是模型。

所有这些模型的共性就是把现实抽象化和简单化,三维的机器被简化为二维的蓝图、复杂的物理现象被简化成抽象的数学公式,经济学所用的模型也是对现实经济现象的一种高度的简化和抽象,这种简化的目的是为了发现经济现象之间的根本关系。

比如,经济学家在描述人们的消费行为时,认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

显然这种说法忽略了许多其他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因素,但正因为这种简化,使得大多数人的正常消费行为被总结了出来。

另外,好的模型并不一定非得要很“像”它所代表的真实世界。

比如一张地图就是地理位置的模型,如果我们用它去对照现实,就发现它根本不“像”现实。

街道被简化成一条细线,公园成了一个小绿点。

但正因为它不像现实,才能使我们看清楚长安街、火车站和飞机场之间的相对位置。

经济学模型可以是一个数学公式、一张图表或者一句总结性的论述。

随着经济学研究深入细致的发展,经济学家不得不越来越多地借助于数学公式来建立模型。

所以,当读到这些公式时我们就应该想到,它们不过是真实经济现象的高度简化和抽象而已。

学习经济学的过程,实际也就是了解掌握如何简化、抽象现实的过程。

宏观经济学在观察现实经济现象的基础上要加上必要的假设,建立起理论模型,然后再用现实世界中的数据来检验理论模型。

建立理论模型是为了尽可能以简略的形式来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作用关系,描述和解释现实经济现象。

经济学虽然是一门社会科学,而它在发展过程中,从自然科学那里借用、吸取了大量的工具和方法。

从方法论上来说,宏观经济学与许多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大体上相一致,即经过观察、假设、分析、求证等几个步骤完成。

因此,检验一个宏观经济的理论模型是否是一个优质理论模型,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标准:

第一,该模型的假定是否合理和具有现实性。

第二,该模型对于理解和研究现实问题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第三,模型所暗含的结论是否可以用经验数据来进行检验。

第四,当模型结论与来自现实经济中的数据进行比较时,它们是否能够一致。

若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它将是一个较优的宏观经济学模型。

第三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如前所述,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中期,以1936年凯恩斯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的出版为标志。

然而,宏观经济思想却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时期。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被认为

是宏观经济问题的最早研究者,他在1662年出版的《赋税论》一书被看作是西方经济学中第一部以宏观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著作。

“宏观经济学”

(macroeconomics)—词,最早是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于1933年在《动态经济学中的传播问题与推动问题》一文(伦敦,1933)中提出的;而作为与“微观经

济学”相对称的术语在教科书中被首先使用则是在美国肯尼斯•博尔丁的《经济分析》一书中(纽约,1948)

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看,宏观经济学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宏观经济学阶段或称为古典宏观经济学阶段。

古典学派和重农学派早就已经把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从威廉•配第到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都研究过国民财富的来源、构成以及增长的原因,也对货币、物价与经济关系进行过分析。

另外,法国重农经济学家魁奈在《经济表》中分析了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他把国民财富产生和增加的源泉从流通领域中转移到了生产领域中。

因此,有一种说法认为,宏观经济学最早产生于重农学派,熊彼特在《经济分析史》一书中认为,如果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角度看,法国重农主义者在宏观经济学说史中的贡献不可忽视。

当然,如果从国民收入核算和国民财富增长的角度来看,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成就同样不可抹杀。

因此,可以认为法国重农主义者和英国古典经济学家都是宏观经济学的开创者和先驱,他们的宏观经济理论是互相补充的,共同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的源头。

但是应该指出,古典学派和重农学派虽然早期已经把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然而与后来的宏观经济学相比,这一时期的宏观经济学思想无论从理论还是从研究方法上都有明显的不足和重要的区别:

首先,在这一时期的宏观经济研究和微观经济研究掺杂在一起,只是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经济学中宏观、微观的分工才明朗化;其次,其理论基础仍然是劳动价值论而不是以边际效用论为依据的价值论。

第二阶段:

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30年代,即从早期宏观经济学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产生这一时期。

由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边际革命”的发生,经济学由一门主要研究国家如何致富的学问转变为主要研究个别经济行为及单个商品价值或价格如何决定的学问。

这一变化不仅改变了以往经济学家们从生产领域说明价值生产及决定的传统研究方法,而且运用边际效用价值论、生产费用论和一般均衡理论,运用供求分析法建立起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微观经济理论体系即日后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与此同时,以维克塞尔、缪尔达尔、弗里希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从宏观上对国民经济的运行进行了理论分析,其中弗里希于1933年率先提出了宏观经济学这一概念。

此外,瑞典经济学家的动态均衡理论、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英美经济学家的货币数量理论及美国经济学家密契尔若干人对国民收入和经济周期的研究等使宏观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第三阶段:

以1936年凯恩斯《通论》出版为起点到20世纪60年代,这是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和发展时期。

从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空前的经济危机开始,资本主义国家大量工人失业,1/3的工厂停产,致使整个经济倒退回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平。

处于经济混乱之中的自由竞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等传统经济学的主张遇到了挑战。

这个时期的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从一则关于蜂群的寓言中得到了启示并领悟出需求的重要性,建立了以总需求为中心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936年凯恩斯《通论》出版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诞生,自此宏观经济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现代宏观经济学与以前的宏观经济学相比的显著区别在于:

它研究的对象是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其与经济周期波动、失业、通货膨胀等的关系,所以又被称作收入分析。

它通过收入分析得出的论断是资本主义经济不可能自动调节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并且在通常情况下出现的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而20世纪最初30年的宏观经济学,或者只限于对货币数量和利息率水平的分析,而不涉及国民收入水平的决定问题;或者维持着资本主义经济和谐的传统观点,把经济周期中阶段的更替看成是经济中自发力量调整的结果。

以往的经济学面对于30年代大危机显得无能为力,而以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为代表的现代宏观经济学便应现实经济生活、客观经济形势需要之运而生,并适时地给予现实经济形势较为合理的解释。

凯恩斯认为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量决定总就业量,由于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等心理因素的作用,在通常情况下的总需求价格是小于总供给价格的,这样就出现了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即出现了萧条和大规模失业现象。

市场机制没有力量自动使之均衡,必须依靠国家干预才能实现充分就业,才能使资本主义经济恢复正常运行。

这里需要注意:

凯恩斯的分析是假定供给不变、社会上存在足够的资源为前提,而进行的短期的、比较静态的总量分析,因而只是为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

从20世纪30年代末起,继凯恩斯之后的其追随者们一方面对其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另一方面在凯恩斯阵营的内部出现了分化。

例如,早在30年代末

以美国的汉森和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开始对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进行休整和补充。

他们把凯恩斯的短期比较静态分析发展为长期动态分析,通过对乘数和加速系数交织作用的分析,提出加速原理及引致投资理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凯恩斯的乘数理论,所以,被学界认为是投资函数理论早期发展中的最重要贡献;另外,英国的哈罗德和美国的多马又几乎同时期在凯恩斯国民收入平衡式的基础上创建了他们的经济增长理论;后来,美国的索洛、英国的斯旺和米德又相继在50和60年代提出了他们的经济增长模型,使投资函数理论得到进一步延伸。

在40、50年代出现了相对收入、永久收入和生命周期等假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定,其中以杜生贝的相对收入假定和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定为代表。

在货币理论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