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与思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5785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与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与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与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与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与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与思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与思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与思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与思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与思考.docx

《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与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与思考.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与思考.docx

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与思考

目录

一、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概念2

(一)新农村建设的内涵2

(二)新农村建设的特征2

1.时代性2

2.综合性3

3.层次性3

4.渐进性3

5.动态性3

二、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3

三、浙江省新农村建设优势条件与制约因素4

(一)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优势条件4

1.政策优势4

2.经济优势4

3.资源优势5

4.工作优势5

(二)浙江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5

1.资源环境束缚5

2.农村产业水平不高6

3.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6

4.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6

四、浙江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7

(一)精神文明建设不足7

(二)农村基础设施需完善7

1.农村文化公共设施严重不足7

2.农村交通运输设施建设需加强8

3.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严重不足8

五、解决浙江新农村建设的建议8

(一)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8

1.大力繁荣农村文明新文化8

2.致力培育全面发展新农民9

(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9

1.加强农村居民点卫生基础设施,10

2.加强农村农产品仓储基地建设,10

3.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10

4.加强农村社会救助保障事业10

结论11

参考文献11

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与思考

[摘要]

近年来,随着农业、农村进入城乡统筹发展新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快速提升,经济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农村社会面貌变化显著,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

本文以浙江作为研究对象,首先调查了浙江新农村建设的的实际情况,并针对生产、生活、乡风、村容、管理上分析我市新农村建设存在的4大优势:

政策优势、经济优势、资源优势、工作优势,而目前的状态下浙江发展还受到地域资源环境的束缚,目前的农村产业水平并不太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也相对滞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通过对浙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提出浙江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做了相应的对策,为浙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新形势,寻求新的发展内容和方向提供理论与经验的借鉴。

[关键词]:

浙江;新农村建设;生产;

一、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概念

(一)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或社会主义制度下,以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为基础,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

新农村建设的“新”目标和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新农村建设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它主要体现在五个“新”上:

一是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二是农民生活水平要实现“新提高”;三是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四是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五是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

(二)新农村建设的特征

新农村建设是相对传统农村建设而言,具有鲜明的特征,突出特点为“新”。

1.时代性

新农村建设是在“新”背景下提出来的,有着“新”的内涵和“新”的理念。

新农村建设是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三大理念下提出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综合性

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在内的全面建设,是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标志"

3.层次性

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各地应该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新农村发展思跄,选择建设新农村的具体路径和有效模式"

4.渐进性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墩而就,新农村建设必须通过科学制定规划来推进永续实施,有效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连续性和持续性"

5.动态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具有动态性"因而其评价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间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

二、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浙江,作为全国经济发达省份,其发展速度更是喜人,不论是城镇还是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但是,所谓“村村有富翁,处处有穷人”。

在富豪满天下的浙江,一个老板就可以拉高平均数。

农村作为落后的地区,农民作为弱势群体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还有很多农民处在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线以下,而农村的基础设施,包括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也远远落后于城镇。

相关的研究表明,我国农村目前在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发展水平,仅相当于城市发展水平的1/3左右,如果从发展程度来估算的话,农村社会发展要落后于城市30年,且目前这种差距尚未有缩小的趋势。

浙江虽然是经济大省,但也存在这些问题。

浙江省副省长盛昌黎坦言:

“在浙江省,占人口60%以上的农民享有的文化资源还不足30%。

从经济情况看,2004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2.39:

1,远高于1985年的1.65:

1。

依照国际一般水平,人均GDP在800美元到1000美元之间,城乡收入比为1.7:

1;而浙江的人均GDP已超过2000美元,城乡收入比例竟高达2.39。

与江西接壤的浙西南,与安徽接壤的浙西北,经济发展水平类似于较为落后的安徽和江西。

浙江有25个欠发达县市,浙西南的街州和丽水就占了15个。

浙江有150万处于贫困状态的农民,700万处于温饱初级阶段的农民,这些人口的大多数都居住在浙西南。

贫困驱使那里的农民掠夺性开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因而又反过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2000年浙江省环保局、浙江省农业厅的联合调查数据表明,农村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水环境质量、耕地质量、破坏了生物多样性(蔡金国,2003)。

浙江农村生态环境状况显示:

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己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索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污染治理已迫在眉睫。

三、浙江省新农村建设优势条件与制约因素

(一)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优势条件

1.政策优势

近年来,中央和浙江省委及时明确了对“三农”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并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4)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5)1号)、《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等文件和省委相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浙江省委、省政府相继推出了《关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若干政策意见》(温委发(2004)38号)、《关于切实加强2005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政策意见》(温委发(2005)1号)、《关于实施“139富民攻坚计划”的若干意见》,(温委发(2005)79号)等文件以及一系列配套性政策措施,为促进浙江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2.经济优势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浙江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己经处于较高水平。

2005年全市人均GDP达到21384元,己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基本具备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条件。

浙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发地区,全市民营经济总量庞大、民间资金充裕,引资入农十分便利"现阶段,正值浙江民营经济新一轮的扩张和提升时期,充分利用民营经济先发优势,增创发展新优势,以外力驱动内力,有利于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实施产业梯度转移,为农民农民开辟广阔的农外就业市场,提升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水平,促进农民创业增收。

3.资源优势

浙江地处温热带,气候温和,具有良好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山海资源。

得天独厚的植茶自然条件、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滩涂近海及淡水养殖条件、丰富的景区忧质资源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浙江人文优势得天独厚,文化底蕴深厚。

中水诗派、中国南戏、泰顺廊桥、楠溪江古村落、文天祥祠、玉海楼等都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开发价值;倡导事功学说的“永嘉学派”和当代“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浙江精神,为浙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此外,分布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万在外浙江人,拥有丰富的人才、资金、信息、技术、人际关系等资源,可以通过完善回乡创业服务机制和激励机制,变“浙江人资源”为浙江资源,促进本土经济,反哺新农村建设。

4.工作优势

近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结合中央和省委精神,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主题化、主题载体化、载体具体化”。

在具体工作中,精心设计,切实推出了农业“强龙工程伙”、“丰收计划”、“燎原计划”、“星火计划”及“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实施了农村“千村整治、百村示范”、“攻三通、破三难”、“乡村康庄工程”、“千万农民引用水工程”、“环境卫生革命”、“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万村千乡市场工程”、“39富民攻坚计划”、“双千结队共建文明”等工程;强化了农民“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农民健康工程”、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等工程,不断丰富“三农”工作的内涵,提高“三农”工作水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二)浙江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

1.资源环境束缚

尽管浙江在地理环境中占有很大的优势条件,但是浙江人多地少,全市5600万人口,人均陆域面积约2.4亩,人均耕地仅3分多地,农业发展的土地资源较少;全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结构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并存;水土流失面积占陆域总面积的24.9%,是全省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电力等能源紧张局面近年内难以缓解,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性遏制。

此外,浙江地处东南沿海,气候多变,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对农村生产生活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2.农村产业水平不高

浙江农业整体素质不高,产业化速度较慢,高科技农业、现代农业、外向型农业发展程度不高,缺乏一批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特色农业块状经济和一批现代农业生产主体。

农产品结构不尽合理,竞争力和市场效益不佳,农民增收困难,形势不容乐观。

农业生产经营缺乏有效的产供销信息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

农村工业优质生产要素流失比较严重,素质性、结构性的矛盾突出,“低、小、散”问题急需破解。

农村生产性、消费性服务业总量偏小、质量偏低。

农民专业技能素质和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3.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浙江农村规划建设起步较晚,配套建设能力有待加强。

农村基础设施、环境建设投入不足,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等社会公共产品供应相对缺乏,农村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突出。

农村社会进步所需的资金、人力、技术要素较为稀缺,难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农村在股份制改革、村级集体财务管理、土地征用、环境污染和基层组织建设等领域中存在的矛盾,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和谐与发展。

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

4.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浙江省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较为突出,2005年浙江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9:

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尚未真正取得成效"在全市262个乡镇中,欠发达乡镇有139个,占全市总面积的52%和总人口的22%,其中84个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欠发达地区量大面广,发展呈现出区域性、阶段性发展动力不足、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局面。

山区半山区与沿海平原地区之间、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发展差距呈扩大趋势。

四、浙江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精神文明建设不足

浙江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工作,从目前浙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来看,还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要求。

一方面,新农村文化阵地管理不力。

例如,村修建的便民图书室不便民。

首先是图书室里面的图书陈旧,内容过时,甚至很多书农民根本用不上。

其次是娱乐场地无专人看管,以至新建的娱乐设施短时间内被损毁;另一方面,农村民主管理工作不力。

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明确了:

新农村建设不光是要求农村村容整洁,也要求农村管理民主,然而农村要达到真正的管理民主,就必须从农村的法制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做起。

但是目前,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流于形式、责任不明,普法宣传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措施上力度不大,教育效果不佳,保障措施不健全,普法经费落实不到位。

这些问题解决不好,新农村建设的管理民主就缺乏坚实的基础,农民难以体会到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乐在农家要乐“民主”。

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富民,更是新民。

在其创建过程中不仅重视物质文明建设,也要注重重建文化,重树风尚、重塑农民,使广大农民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使之推动农村社会生产和精神生活协调、长足发展。

(二)农村基础设施需完善

浙江农村基础设施虽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因农民观念、资金等因素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发展难度大,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农村文化公共设施严重不足;农村交通运输设施需加强;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严重不足。

1.农村文化公共设施严重不足

浙江农村文化公共设施严重不足,农民休闲活动单一,多数农民感到无聊,多以打牌、聊天串门打发时光,不利于农民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农民文化素质提高。

调查表明,16.10%的村民反映本村设有图书室,30.50%的村民认为本村设有村级组织活动中心。

现有的村级图书室,也只是一间十分简陋的房里放了寥寥几本农村科技书或生活类等书籍。

原有的村级活动中心多为农村村委会所在地,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2.农村交通运输设施建设需加强

目前浙江农村道路得到较大改善,大多数村民对己硬化的道路表示满意和较满意,但由于受资金及地势的影响,大多数村组的道路等级低,道路为等外公路,道路路面狭窄,车辆运行不通畅,农村道路重建设轻维护。

车辆周转量低,乡村运行的车辆多为农用车,三轮车载客,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浙江是一个山区农业大市,农民的居住点分散,行政村中心与大多数村组相隔较远,大多数车辆只在行政村的主要道路上运行,农民下车后不得不长途跋涉才能到家。

尤其是偏僻的村里组组之间相隔遥远,农民外出仍然困难,偏僻的山村农民外出十分困难。

问卷调查表明,目前浙江大多数村组通公路通车,只有极少数偏僻的自然村没有通公路,2.96%的被调查的农民反映不通公路,12.98%的农民反映不通车。

多数村组道路路面己硬化,但仍有27.42%的村组主干道路为砂石路面,遇上雨季,道路泥泞难行。

不少农民对目前的路面状况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约占比重的41.01%

3.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严重不足

大多数村庄没有进行垃圾集中处理场所及简单污水处理设施,垃圾随处乱倒,村庄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

问卷调查表明,目前浙江只有13.51%的村庄对村庄的生产、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处理;据调查,约有85.65%的村庄没有公共厕所,86.49%的乡村没有垃圾集中处理,大多数村民随意乱倒、就近倾倒生产、生活垃圾,人畜混居,农村村庄人居环境较差。

调查表明,53.12%的村民对当地的生活环境表示不满意,而更多的村没有必要的垃圾处理设施,没有统一的排污系统,致使生活污水到处流,各种垃圾到处堆的现象在居民点内普遍存在。

五、解决浙江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一)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1.大力繁荣农村文明新文化

浙江市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为先,新民为基的理念,在发展高效生态新农业、建设浙江民居、绿色新社区过程中,始终将繁荣农村文明的新文化贯穿其中,使农村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得到有机结合,共同促进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农民生活品质和人文素质提升,实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常态化。

在重建新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自然(浙江生态特色)和历史(浙江民居历史)的结合,对民本和民生的理念进行具体阐释,通过浙江民居、阳光村寨评选、民主生活会、农民文化运动会,农民科技文化体育活动周等文化活动,为普通民众提供文化服务设施和健康文化食粮,从而重树新的建筑形式、新的村庄格局、新的审美价值,增加新农民的认同感。

浙江要通过打造/转折之城,会议之都.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重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新农村。

使全市呈现出生态环境优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农村精神文明不断提升的新面貌。

2.致力培育全面发展新农民

“富民为先、新民为基”是新农村建设中相互关联的双重目标,其关键在于加快对传统农民的改造,把广大农民培育成具有“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的品格素质、全面发展新型农民。

浙江要在今后实践中,坚持教育新民、培训新民、创业新民、文化新民、等多种途径和方法,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的文明素养。

在教育新民上,把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农村教育质量作为新民之基。

坚持财政向教育倾斜,在普九同时全面提高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入学率,全面改善农村入学条件。

与此同时,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对返乡农民工也给予免费的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农民工就业创业能力。

在创业新民上,把鼓励农民创业就业作为推动农民分工分业,在实践中培育高素质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

采取优惠政策,既鼓励农民走出本地去打工去创业,又引导农民工返乡创新业、创大业,也鼓励农民通过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在文化新民上,注重以先进文化引领人、提升人、陶冶人的精神,让崇尚文明的新文化成为培育新农民的强大人文力量,把文化建设结合到经济建设和人力培训上,使繁荣文化成为提升农民素质的深厚土壤,成为新农民的软实力。

(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少,农村基础设施缺乏或不足。

国家取消农村税费制后,农村乡、村两级财政收入有限,同时浙江财力不足,该市农村基础设施难度大,因此浙江应拓宽融资渠道,在争取国家财政支援的同时利用社会力量积累资金,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建设农民最需要的基础设施项目。

浙江在保证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性基础设施顺利进行下,协调发展农村社会性基础设施。

1.加强农村居民点卫生基础设施,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型新农村。

浙江应加大财政对农村居民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环境污染处理。

加快农村改水、改厨、改厕等工程建设,建设生态型农村,营造优美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生态型新农村。

2.加强农村农产品仓储基地建设,

巩固安江镇作为湖南西部柑据物流中心的地位。

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网上销售等新型流通形式,加快专业批发市场和乡(镇)、村商业网点建设,培育一批专业化的商贸物流企业,加快构建覆盖广、功能全、业态新的商贸物流发展格局。

重点建设粮食现代物流体系项目,抓好物流要素的聚集和现有市场的启动,努力打造成为以怀化五省周边商贸物流中心为依托的区域物流中心。

3.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快农村图书室、村级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积极引导农民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加强乡风文明教育,引导农民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观,培养有文化、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农民。

4.加强农村社会救助保障事业

近年来,浙江农村社会救助保障事业不断发展,在全市实行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农民参保率达到71.9%,同时实行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按月足额发放。

但是农村的养老保险仍是难题,农村社会保硕士学位论文障体系还需不断加强,农民抗风险的能力还很低。

浙江应不断健全农村社会救助和保障体制,拓宽农村保障范围,提高农民的抗风险、抗灾害能力。

结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做好“十一五”时期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为协调推进浙江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而努力奋斗,扎实推进浙江的新农村建设是广大农民期盼。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对浙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有直观的了解和认识为浙江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张红宇:

《“新农村建设”意义深远》,中国农业信息网,2011年1月17日

[2]潘逸阳著:

《农民主体论》,人民出版社,2012年8月

[3]葛忠兴主编:

《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集6,民族出版社,2007年10月"

[4]李达球著:

《再论农业企业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7月

[5]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理论热点面对面6(2009),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6]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理论热点面对面6(2010),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7]崔国强主编:

《新农村经济管理手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4月

[8]孙政才主编:

《农村形势政策教育读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3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