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江阳区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意识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1148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35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泸州市江阳区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意识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泸州市江阳区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意识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泸州市江阳区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意识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泸州市江阳区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意识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泸州市江阳区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意识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泸州市江阳区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意识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泸州市江阳区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意识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泸州市江阳区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意识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泸州市江阳区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意识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泸州市江阳区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意识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泸州市江阳区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意识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泸州市江阳区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意识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泸州市江阳区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意识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泸州市江阳区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意识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泸州市江阳区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意识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泸州市江阳区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意识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泸州市江阳区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意识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泸州市江阳区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意识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泸州市江阳区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意识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泸州市江阳区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意识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泸州市江阳区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意识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泸州市江阳区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意识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泸州市江阳区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意识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泸州市江阳区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意识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学位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四川农业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

年月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四川农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同意四川农业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导师签名:

中文摘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其建设要求。

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新时代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的关键也在于农民,所以,研究农民主体意识的状况非常重要。

由于当前新农村建设采取“政府主导”的模式,容易忽视农民的真实需求,农民没有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使得农民主体意识缺乏,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作用、价值不明确,“等、靠、要”思想严重,“被动式”或“低层次”参与普遍存在。

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主体意识的强弱,直接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因此,通过深入地调查研究,了解农民主体意识上存在的问题,结合农民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究提高农民主体意识的可行性措施,对于搞好新农村建设十分必要。

本文选定泸州市江阳区新农村建设试点片区中的6镇47个行政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定点研究,运用调查问卷、座谈、走访、查阅资料等方式,掌握大量的资料信息,从中分析了解江阳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意识与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调查,得出的结论是:

1.对新农村建设大部分农民有自己一定的认识和见解,但是积极性不高、主体意识不强;

2.新农村建设中受传统思想约束较大,思想不够解放,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主观能动性不强;

3.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在认识自身价值方面,估计过低,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4.缺乏建设新农村的知识;

5.江阳区新农村建设中留下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农民老年人较多,而年轻人较少,受教育程度偏低。

在此基础上,结合科学发展理论、区域经济理论、现代农业理论和主体意识理论及国内外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意识的经验,提出培养和增强农民主体意识、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改变农村年龄和知识结构、树立本地新农村建设典型,带动其他农村发展、借鉴国内外新农村建设经验等对策措施提高江阳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意识。

关键词:

江阳区;

新农村建设;

主体意识

Abstract

ConstructinganewSocialistcountrysideisasignificanthistoricaltaskintheprocessofmodernizationinChina.Herearetherequirements:

productiondevelopment,well-offlife,ruralcivilization,cleanandtidyvillage,democraticmanagement.Thepromotingoftheconstructionshouldsticktoapracticalpointofviewfromreality,andfullyrespectfarmers'

wishes.ConstructinganewSocialistcountrysidereferstoconductingruraleconomic,political,culturalandsocialconstruction,inaccordancewiththerequirementsoftheneweraundertheSocialistsystem,thusultimatelyrealizingthegoalofbuildinganewSocialistcountrysidethatpossessprosperouseconomy,well-equippedfacilities,beautifulenvironment,civilizedandharmoniousatmosphere.Farmersarenotonlytheessenceofthenewruralconstruction,butalsothekeytotherealizationofthegoal,therefore,thestatusoffarmers'

main-statusawarenessisofgreatsignificance.

Becausethecurrentconstructionofnewcountrysideadopts"

Government-led"

mode,itiseasytoignoretherealneedsoffarmers,resultinginthatfarmersdonottrulybecomethesubjectofnewruralconstruction,makingfarmers'

lackmain-statusawareness,notknowingexactlytheirmainstatus,impactandvalue,existingseriousideasof"

waiting,relyingon,andwanting"

and"

passive"

or"

low-level"

participation.Asthemainbodyofthenewruralconstruction,theleveloffarmers'

main-statusawarenessdirectlyaffectsthedevelopmentofruraleconomyandsociety,therefore,itisofgreatnecessityfornewruralconstructiontoexplorethefeasiblemeasurestoimprovefarmers'

 

main-statusawarenessthroughdeepresearchandknowingabouttheexistingproblems,combiningwiththeactualsituationoffarmers.

Thisthesisselects47administrativevillagesin6townshipsinJiangyangDistrictofpilotareasinthenewruralconstructioninLuzhouCityastheresearchobjects,throughtargetedresearch,theuseofsurveys,seminars,visits,searches,andotherwaystoacquirelargeamountsofinformation,analyzingandunderstandingtheinterrelationshipbetweenfarmers'

main-statusawarenessandconstructioninJiangyangDistrict'

snewruralconstruction.Throughtheinvestigation,hereistheconclusion:

1.Mostfarmerspossesscertainknowledgeandinsightaboutthenewruralconstruction,buttheyareinlowenthusiasmandmain-statusawareness.2.Farmersarerestrictedbythetraditionalideas,therefore,theirthoughtdonotfullyliberateandtheylackinnovationandcreativity,withlowinitiative.3.Inthenewruralconstruction,thereexistsseriouslowestimationwhenitcomestotheoffarmers'

awarenessoftheirownvalue.4.Farmerslackknowledgeofconstructingnewcountryside.5.ThemainpartofpeoplewhostaytoconstructnewcountrysideinJiangyangDistrictareseniorsandyoungpeoplearerelativelyless,withlower-leveleducation.Basingontheconclusion,combiningsciencedevelopmenttheory, 

regionaleconomictheory,modernagriculturaltheory,main-statusawarenesstheoryandexperienceoffarmers'

main-statusawarenessinnewruralconstructioninhomeandabroad,thisthesisputsforwardmeasurestoimprovefarmers'

main-statusawarenessinJiangyangDistrict'

snewruralconstruction,thatis,weshouldcultivateandstrengthenfarmers'

main-statusawareness,fullydevelopruraleconomy,improvefarmers'

quality,changethestructureofruralageandknowledge,setlocaltypicalexamplesofnewruralconstruction,driveothervillages'

development,drawlessonsfromconstructionexperienceinhomeandabroad.

Keywords:

JiangyangDistrict;

theconstructionofnewcountryside;

main-statusawareness;

farmers

目录

中文摘要I

AbstractII

1绪论1

1.1研究背景与意义1

1.2研究综述2

1.2.1国外相关研究2

1.2.2国内相关研究4

1.2.3简要评述8

1.3研究方案9

1.3.1研究方法9

1.3.2技术路线9

2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10

2.1概念界定10

2.1.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0

2.1.2农民10

2.1.3主体意识11

2.2相关理论11

2.2.1科学发展理论11

2.2.2现代农业理论12

2.2.3区域经济理论13

2.2.4主体性理论13

3江阳区新农村建设推进情况14

3.1区域概况14

3.2新农村建设优劣势分析15

3.2.1新农村建设优势分析15

3.2.2新农村建设劣势分析17

4农民主体意识的实证分析19

4.1江阳区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意识现状19

4.1.1农民主体意识调查情况19

4.1.2实证研究19

4.2农民主体意识问题及原因27

4.2.1农民主体意识不强27

4.2.2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缺乏28

4.2.3对自身价值估计过低28

4.2.4缺乏建设新农村的知识30

5结论及建议31

5.1结论31

5.2建议31

5.2.1培养、增强农民主体意识31

5.2.2发展农村经济32

5.2.3提高农民自身素质32

5.2.4改变农村年龄、知识结构33

5.2.5树立本地新农村建设典型,带动其他农村发展34

5.2.6借鉴国内外新农村建设经验34

参考文献35

致谢38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近8个亿。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重轻的地位。

传统意义上的农业是指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种产业形式,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是指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

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社会发展和建设的首要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虽然种植业、林业、畜牧业仍占据农业生产的主要位置,但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传统农民的内涵与外延、层次与特征、内在矛盾与发展方向等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民开始真正成为农村社会发展与建设的主体。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新时代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等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以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农民。

目前,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积极性不断升高,地方政府也在全力推动,主流情况是好的,但是在建设思路上存在两种不好的倾向。

一种倾向是中央决定建设新农村后,缺乏对农村基层的调查,没形成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步骤,只是简单地将新农村建设理解成搞工程建设,把新农村建设“工程化”。

另一种倾向是惧怕做农民的工作,怕接触农村的工作,担心矛盾复杂、政策性强、不易把握,也担心没有钱不好做事、做不好事,不愿承担责任。

同时,由于当前新农村建设采取“政府主导”的模式,容易忽视农民的真实需求,使农民没有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农民的主体意识缺乏,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作用、价值不明确,“等、靠、要”思想严重,“被动式”参与普遍存在。

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其主体意识的强弱,直接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因此,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农民思想上存在的问题,结合农民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究提高农民主体意识的可行性措施,对于搞好新农村建设十分必要。

本文选定泸州市江阳区新农村建设试点基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江阳区47个行政村进行定点研究,运用区域经济分析、实地调查等手段,掌握第一手资料信息,从而了解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主体意识与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进一步提出提高农民主体意识的措施,并与实践工作相结合,进一步提出可供政府部门参考决策的理论依据。

泸州市江阳区位于四川盆地南部,长江、沱江交汇处,是川滇黔渝结合部城市——泸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11年区域综合实力在四川省173个县(区)中排名14位,位居全省67个丘陵县区第1位,农民人均纯收入7750元。

2009年10月,江阳区新农村建设分江南和江北两个示范片深入推进。

江南片为“名酒名园名镇名村”项目区,规划面积67km2,涉及行政村22个,农业人口38318人,主要依托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泸州老窖现代农业开发区,以园区带动实现以工促农;

江北片规划面积50km2,涉及行政村25个,农业人口47587人,主要依托泸州大城市发展,以城市带动实现以城带乡。

目前,两个示范片建设已初具规模,是较为理想的研究对象。

1.2研究综述

1.2.1国外相关研究

(1)国外新农村建设的实践

韩国“新村运动”。

20世纪70年代初,韩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70%,生产和生活落后,韩国政府开展了动员农民共建美好家乡的“新村运动”。

运动初期,政府通过向全国所有3.3万个行政里(行政村)、居民区无偿提供水泥,引导农民投入劳力修房、修路。

随后,通过鼓励先进带动后进,打造了1.6万个村庄作为样板。

农民得到了实惠,积极性不断提高,农村破旧落后的面貌有所改变。

到20世纪80年代,“新村运动”从政府支持转变到民间主导。

期间,韩国专门立法,规定了“新村运动”的性质、组织关系和资金来源等,还成立了领导机构并逐步健全了指导网络。

“新村运动”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完善和丰富,影响不断扩大,成为了一种广泛的社会互助运动。

韩国与我国有很多相似,同属东亚小农生产,深受儒家文化影响,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实践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日本“造村运动”。

20世纪50-60年代,日本的工业现代化全面开展,而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和农民生活费用上涨,农民单纯依靠农业生产维持生活困难。

农民大量流入城市补充城市劳动力的不足,同时也使农业生产大幅下降。

因此,日本政府开展了“造村运动”,目的在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为农民寻找农业之外的致富途径。

这和我国当前面临的“三农问题”有很多相似之处。

日本的造村运动中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是“一村一品”运动,其实质是在政府引导和扶持下,以行政区和地方特色产品为基础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在这种发展模式下,村民们不离乡土,利用自己的特色优势,生产加工特色产品、开发特色旅游和文化项目,走上了富裕之路。

中国农民具有浓厚的乡土观念,从深层次的文化环境出发,这样不离乡土的新农村运动值得借鉴。

西欧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一直以来在乡村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美国是一个以农村、农业开始其历史的国家,它的乡村建设是在其工业化、城市化中协调完成的,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城乡协调发展的国家之一;

英国是利用“城市与区域规划”引导城乡协调发展,其建设的初衷是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过密化”问题;

德国开展基于土地整理的乡村更新计划,促进了德国乡村的发展;

法、俄等国也是进行土地整理开始乡村建设,尤其是德国的土地整理,在制度、理论、技术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下有借鉴之处。

(2)国外新农村建设启示

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国外不同,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农村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问题。

从世界现代化进程和经验来看,对农村进行改革以建设新型农村,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在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历史阶段。

中韩两国同处东亚,对儒家文化的共同认识,使得韩国“新村运动”经验相比于欧美国家的农村建设经验更具可借鉴性。

韩国“新村运动”是政府注入资源、激发民间充分参与的过程,农民始终是建设的主体并且以制度保障这一地位。

村庄建设的过程,也是农民的主体意识和村庄社区共同体观念成长的过程。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乡村方面,政府的支持力度要比1970年的韩国大得多。

但在如何激发和调动起农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振奋农民精神,将对农村的物质支持与提升农民的精神文明相结合从而产生聚合效益方面,我们却缺乏有效的手段。

政府部门更多地关注物质投入,关注投入所带来的农村物质条件的改善,但对于农民自立精神的培育和伦理道德建设,则因为短时间内难以见效而少有政府部门及组织愿意扎实推动。

如果农民没有自觉、主动参与的意识,只是被动地接受政府或外界给予的物质支持和帮助,这样的活动即使在物质形态上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也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和农民的精神风貌,也容易形成农民对政府的依赖心理和懒惰习性,最终导致政府投入成本的无限攀升和新农村建设实际成效大打折扣。

韩国“新村运动”经验表明,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当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更要强调这一点,要重视激发农民的内在积极性,变他们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创造。

只有让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全过程,才能推动新农村建设深入发展。

韩国“新村运动”农民始终是主体,政府在开发和调动农民自立、自强和创新精神方面特别注重。

中央和各级政府在初期倡导扶持、示范带动,但在几年内逐渐淡出,从而突出和激发农民的自发、自助、协同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做到不本末倒置。

新村运动从运动初期由政府支援扶助的“官主导”转变为由农协以及科技教育和民间部门推进的“民主导”的农民自发致富运动。

政府大力支持建设新乡村运动,但不包办,让农民自己办事,自己管事,注重激发农民在建设新村运动中的主体意识,发现和发挥农民的自身潜在能力,包括创意、策划、组织、管理、维护、改善提高的意识和能力。

1.2.2国内相关研究

(1)社会主义新农村研究

我国对新农村建设的问题研究已久。

米迪刚、米鉴三兄弟在光绪二十八年便提出了振兴农村的思想,1904年,米鉴三将日本学者所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思想带到中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1919年,毛泽东同志也曾撰文提及有关农村建设的想法。

民国时期出现了三位较有名的乡村建设活动家:

晏阳初在河北定县大力开展平民教育,卢作孚在重庆倡导以实业振兴民生的运动;

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县尝试了乡村学校化。

总的说来,建国前的新农村建设主要涉及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上世纪50年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我国国民经济“二五”和“三五”计划中被提出来。

1960年,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及。

从1982—1984年,连续三年以及1991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都提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这期间的新农村建设都是比较笼统和宽泛的,只是意向性的指导文件。

1991年,《关于农业和农村若干问题的建设》出台,1998年,《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重大问题的决定》出台,鲜明地提出“从现在起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并在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

2006年,《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专项文件,其中对我国农村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具体阐述了如何建设新农村,明确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是: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