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12为人民服务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35979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12为人民服务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12为人民服务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12为人民服务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12为人民服务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12为人民服务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12为人民服务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12为人民服务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12为人民服务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12为人民服务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12为人民服务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12为人民服务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12为人民服务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12为人民服务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12为人民服务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12为人民服务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12为人民服务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12为人民服务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12为人民服务教案文档格式.docx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12为人民服务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12为人民服务教案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12为人民服务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为了人民能够更加幸福地生活。

对,为人民服务。

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为了人民,他们不怕苦,不怕累。

有的甚至连生命都可以牺牲。

他们都是最让人感动的人。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新课第12课《为人民服务》。

(板书:

为人民服务)

以图片导入,创设出那些默默为人民服务的人默默奉献的氛围,学生初步感受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

二、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出示课件3、4】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

字润之,笔名子任。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

1893年12月26日生于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早年就读于长沙湖南第一师范,即开始革命活动,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

平生于政务、军旅之暇,喜爱诗词、书法,用功尤勤,造诣甚深。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

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3.人物介绍【出示课件5】

张思德:

1915年出生于四川省贫苦农民家庭。

1933年加入红军。

中共中央警备团战士。

1935年,他跟随红军退出根据地,开始长征,负过伤。

1937年10月,张思德加入了共产党,是一个忠实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

1944年,张思德接受上级的烧炭工作。

9月5日带领4个战士到安塞县烧炭。

中午时分,窑洞突然塌方,张思德奋力把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则被砸埋在窑里牺牲。

时年29岁。

三、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随机指导。

(1)

【出示课件6】读词语:

剥削兴旺解放哀思炊事员

死得其所精兵简政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四、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

【出示课件7】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2.指名说一说段落意思。

学生阅读后讨论完成预设:

【出示课件8】

第一方面:

我党及人民军队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第二方面:

讲了人的死有两种不同意义;

(教师点拨第2自然段,并进行朗读指导,尝试背诵第2自然段)

第三方面:

讲为人民服务要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第四方面:

讲为人民服务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点拨并朗读文段)

第五方面:

讲开追悼会的目的。

3.教师小结。

(学生回答:

死的意义、不怕批评、团结互助)

了解作者及写作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受真情。

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可以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爱写字、主动理解词语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和理解词语的方法,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理结构的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六、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本的生字生词,初步了解了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1、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课文围绕中心所写的几方面内容。

2、尝试背诵第2、3自然段。

第2、3自然段,让学生积累优美的语句,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爱好。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组词语

益( )采( ) 掉( )哀()炊()

意( )彩( ) 悼( )衰()吹()

二、搭配要恰当

遵守 看到 提高 战胜 改正 改进 工作 缺点 制度 成绩 困难勇气

 ()—()()—()()—()

()—()()—()()—()

三、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2.()你说得对,我们()改正。

   3.()你认为自己的看法正确,()应该坚持到底。

   4.王鹏()接受了大家的批评,()改正了错误。

答案:

1、利益、意义;

采摘、彩色;

丢掉、悼念;

悲哀、衰败;

炊事班、吹泡泡

2、遵守—制度 看到—勇气提高—成绩 战胜—困难 改正—缺点 改进—工作 

3、因为.......所以;

.只要.....就..;

..既然.....就..:

;

...不仅.......还

第二课时 

1.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2.通过为人民服务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学生可以正确树立生死观。

3.初步了解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1、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背诵情况。

2.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会了本课的生词,解决了不理解的词语,也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课文围绕中心写了几方面的意思。

检查背诵环节的设计,既是为了与上节课做好衔接,又是让学生回忆课文,激发情感,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2、学习课文,完成习题。

1.自由读第1自然段,结合这一自然段中的词语说说什么是为人民服务?

2.【出示课件9】我们这个队伍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出示这两句话后,让学生读一读,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从画横线的词语中能体会出什么?

请同学们谈一谈。

【出示课件10】“完全”说明我们这个队伍是百分之百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别的目的。

“彻底”则说明了我们这个队伍无论在什么时候,做什么工作,时刻都想着人民。

这句话揭示了党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和标准,党和军队与人民群众有着密切关系。

宗旨)

3.学习第2自然段,可让学生先自己读一读第2自然段段,画一画有哪些句子不理解,然后提出不懂的问题。

4.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缺点?

从课文中画出有关语句。

预设:

学生的问题可能集中在这两句话上:

(1)【出示课件11-18】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的意思是:

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有价值、有意义,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无价值,无意义,比“鸿毛”还轻。

学生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可再让学生说说什么人的死比泰山还重?

使学生深入领会为人民服务的含义。

死的意义: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2)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出示张思德同志的见解:

张思德同志1933年参加革命,经过长征,负过伤,是一个忠实地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共产党员。

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

张思德同志牢记革命队伍的宗旨,活着为人民的利益工作,死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体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因为他为人民的利益而死,虽然一生中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的死却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说“比泰山还重”。

学生领会了这两个难句的意思,教师可让学生带着体会到的感情再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学习第3自然段:

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这几句话。

(1)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

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教师提问:

这段话共有几句?

每句说的是什么?

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出示课件19】

为人民服务,要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

无论是自己的同志,亲密的朋友,还是平日相处时有矛盾的人、反对过自己的人,这些人的批评都要听得过去。

只要是正确的批评和意见,我们就要接受,就要改正,就要照办。

这就表明了衡量是与非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要符合人民的利益,对人民有好处。

(2)学生还可能画出这句话:

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学生提出这句话,教师可启发学生结合对上面几句话的理解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讲的是:

人民的利益是衡量对错的标准。

要使我们的队伍兴旺起来,就必须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好的,坚持对人民有益的,改正错的,改正对人民无益的。

6.学生理解了这几个难句,教师可再组织学生自读课文,进一步深刻体会文章的含义,同时为后面的背诵奠定基础。

7.自己读课文第4自然段,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或不懂的句子,然后在小组中说说你对重点句的理解,最后再把不懂的句子画出来,小组里的几个同学共同讨论,互相补充。

集体讨论:

(1)请学生读自己画出的重点句,再谈谈自己的理解。

(2)把小组讨论后理解仍有困难的句子提出来集体讨论。

①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

“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指的是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华中、华南等抗日根据地。

当时这些根据地的人口总和是九千一百万。

这句话是说,还要扩大抗日革命根据地,才能取得全民族,全中国的解放。

可见,当时为人民服务的共同目标就是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民族。

②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这句话是说,革命斗争,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遇到艰难困苦。

但是,我们为了人民利益,为了民族解放,就不能怕困难,要看到成绩和光明,要树立信心,鼓足勇气。

③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的。

因此,不论是干部对战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

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现我们的目标。

8.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要开追悼会?

开追悼会为了怀念死者,怀念那些曾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做过贡献的人,同时开追悼会也能使人民更加团结,使整个民族团结起来。

三、回归整体,小结全文。

1.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悼念张思德,讲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谈一谈,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字词理解句子。

结合相关资料,有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点拨引导分析课文中难以理解的句子,在传授方法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在朗读中加深感悟。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成员之间查漏补缺,互帮互助,有助于共同提高。

理解句子时,查阅相关资料,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本文属于议论文。

文章在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心思想论述时,注重摆事实,讲道理,条理清楚。

本文的语句在逻辑上结构严谨。

(2)读背摘抄,积累内化

1、朗读全文,练习背诵第2、4自然段。

2、课文中有不少警句,可作为我们生活的座右铭。

选择感受深刻的句子,抄写下来。

 

总结全文,并再次强调“议论文”的概念,背诵课文和警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板书

内容

宗旨:

为人民服务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并改过来。

1.《为人民服务》一文着重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心论点逐层展开的。

()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此句是毛泽东讲的。

()

3.“精兵简政”是我党采纳了司马迁提出的意见。

()

二、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中国古时候有上文学家叫做的说过: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为而死,就比还重;

替法西斯卖力,替去死,就比还轻。

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解释下列字的意思。

固:

或:

(2)句子的意思是:

(3)“泰山”比喻:

“鸿毛”用来比喻:

(4)说张思德同志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是因为

我还知道、(谁)的死比泰山还重。

(5)这段话采用了、、表达方法。

1、√×

×

2、司马迁、人民利益、泰山、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鸿毛

1)本来、有的人

2)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正义的事业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鸿毛还轻。

3)泰山:

山东泰安的泰山,比喻伟大;

鸿毛:

也是鸟的羽毛,比喻渺小

4)他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

李大钊、雷锋

5)引用、举例子、对比

教学反思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央警备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

全文阐述了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文章围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中心,进行了两个方面的论述。

  学生对课文的背景了解过少,而且这是学生初次接触议论文,文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更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对学生来说,是无趣的,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

只有激发学生“我想学”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是起引导的作用,与其枯燥地讲解,不如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研读。

  于是,我确定的目标是让学生有明确目的地读书!

那么学这课的目的是什么呢?

就是背诵课文!

这是一篇议论文,学生必须理解了课文内容才能轻松背课文。

  早自习的时候我让学生预习课文,让学生尝试背诵。

上课的时候,我问学生:

“你们会背了吗?

”孩子们面面相觑,面露难色。

然后我说:

“同学们,别紧张也别害怕,为什么不能容易地背诵出来呢?

因为同学们还没理解。

在今天的两堂课里,我将引导你们理解课文内容,并保证只要你们认真听讲,努力思考,两堂课下来,个个都能流利地背诵课文!

  这时,孩子们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

备课素材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出自《史记》作者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原文:

"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屈]体受辱;

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菙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是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书中用这句话赞扬张思德是为人民服务而牺牲,其死重于泰山,进而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战士要向张思德学习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1.圈出错别字,并在括号里改正。

清于鸿毛() 

千均一发() 

死的其所()

寄托衰思() 

兴汪发达() 

重与泰山()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改正( 

 

)提出( 

)战胜( 

)改进( 

)改良( 

)解释( 

3.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有缺点,()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行。

()你说得对,我们()改正。

(1)在句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分析句意,说说句子之间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这段话句子意思层层递进,第一句讲,第二句讲;

第三四句讲。

4.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正确与否。

A.文章是毛泽东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

B.课文从正确对待批评、搞好团结两个方面来说明要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C.本文的论点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D.文中采用了引用、对比、举例子等方法进行论证。

阅读能力大提升

5.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

,,。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1)这段话是围绕哪个观点写的?

用“”画出来。

(2)按照课文内容把“”处补充完整。

填写的这句话是说的,意思是。

这是利用的方法来说明观点的。

A.举例子B.引用C.对比

(3)这段话第三句还运用了的方法来说明观点。

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孤岛32年

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面积仅有两个足球场大小,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1986年7月的一天,王继才受老政委的委托上岛了。

上岛后,他发现岛上的情况比预想的差得多:

杂草丛生,海风呼啸,空荡荡的旧营房,一条黑咕隆咚的坑道,没有淡水,没有电……王继才蜷在角落里,一夜没有合眼。

上岛48天后,妻子王仕花前去看望。

船刚停,她就迫不及待地跑过去,迎面而来的那个人是她的丈夫吗?

……两个人面对面站在那儿,近在咫尺,却像远在天涯。

王仕花哭着说:

“这岛咱不守了!

”王继才没作声,望着大海:

“仕花,你回去吧。

我得留下,开山岛是海防前哨,你不守,我不守,谁来守?

回到家的王仕花思来想去,她毅然辞去了工作,也上了岛。

上岛后,王仕花才真正体验到守岛的艰难。

升旗、巡岛、观天象……日复一日的生活轨迹。

夏天湿热,只好睡到房顶上;

冬天阴冷,不得不搬进海风吹不透的山洞里。

时间长了,他们都患上了关节炎和湿疹,疼痒难忍。

台风来时开山岛就成了与世隔绝的孤岛。

一次,连续刮了17天大风,柴火都用光了,他们只能把生米用水泡酥后,捞起来干嚼,一连嚼了5天的生米。

守岛不仅艰苦,还很危险。

一次,海边巡逻,一个大浪打过来,把王继才卷到海里,又一个浪头过来,王仕花看见浑身湿透的王继才,正从岩石往上爬。

从那以后,他们出去巡逻,就用一根背包绳拴在两人腰间。

一天的坚守不难,一年的坚守弥足珍贵,他们用32年的坚守诠释了初心的伟大。

(1)用“”画出文章中的过渡句。

(2)“近在咫尺,却像远在天涯”,什么样的王继才竟会让妻子认不出。

结合短文,请写一写王继才当时的模样。

(写在文中的横线上)

(3)短文第2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两次写到环境的艰苦,这样写()。

A.重复啰嗦B.突出守岛的艰难C.是为了强调环境艰苦

(4)32年的坚守,你认为王继才和王世花坚守的是什么?

思维创新大拓展

7.拓展题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的英雄模范都是完全彻底的为人民服务的。

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力所能及的为人民服务?

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轻、钧、得、哀、旺、于

2.缺点、建议、病魔、方法、机器、误会

3.

(1)因为所以如果就不管都只要就

(2)为人民服务就要改正缺点。

不管什么人都可以说。

有错必改正。

4.A.√B.×

C.√(4)√

5.

(1)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人本来就是要死的,但有的人死的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确实死的比鸿毛还轻。

B(3)举例子

6.

(1)守岛不仅艰苦,还很危险。

(2)他头发蓬乱,脸上满是污垢,黑瘦黑瘦的,身上的衣服乱七八糟的,似乎好多天都没有洗过。

(3)B(4)对祖国的忠诚,初心的伟大,对革命的无限忠诚。

7.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

帮清洁工人打扫卫生、扶老奶奶过马路、在下雨时给他人一把伞等我们要向雷锋学习,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