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三节人口容量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6020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5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三节人口容量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三节人口容量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三节人口容量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三节人口容量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三节人口容量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三节人口容量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三节人口容量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三节人口容量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三节人口容量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三节人口容量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三节人口容量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三节人口容量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三节人口容量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三节人口容量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三节人口容量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三节人口容量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三节人口容量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三节人口容量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三节人口容量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三节人口容量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三节人口容量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三节人口容量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三节人口容量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三节 人口容量

 

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是指在保证资源

合理开发利用和

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2.影响和制约因素:

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

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人均消费水平等因素。

3.三种观点

(1)乐观者。

(2)悲观者。

(3)介于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

1.判断正误。

(1)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资源环境承载力小,所能容纳的人口一定少。

(×)

(2)某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不会随时间而变化。

(×)

2.关于地球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叙述,乐观者认为(  )

A.现今世界人口已超过了地球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B.未来世界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极限值

C.未来地球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可稳定在100亿左右

D.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全球人口不能再增长

答案 B

解析 对于地球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估计,乐观者认为世界人口不会达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极限值。

3.为什么我国西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小?

提示 西北地区水资源极度缺乏,生产力水平较低。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按照

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在不妨碍未来人口

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

适宜的人口数量。

2.当前人类社会的人口问题

(1)主要表现:

人口过快增长。

(2)影响:

引发了严重的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

3.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

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

公平的国际秩序,保证人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

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

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1.判断正误。

(1)资源环境承载力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合理容量。

(√)

(2)为谋求人口合理容量,发展中国家应不断追求高水平的生活质量。

(×)

2.我国下列各地区中,人口合理容量最高的是(  )

A.青藏地区B.长江中下游地区

C.内蒙古地区D.新疆地区

答案 B

解析 我国西部资源环境承载力小,因此人口合理容量也小。

相反,我国东部资源环境承载力大,人口合理容量也大。

因此,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相对较高。

3.不同类型国家和地区制约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是一样的吗?

提示 不一样。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因此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成因与表现也不同。

任务探究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清朝以前,中国人口一直保持在1亿之内,一般在7000万以下,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人口猛增到3亿,出现了清朝时期的人口高峰。

开发边陲,推广种植高产作物番薯、玉米,中国人多食粮食少食肉的生活习惯等,都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乾隆年间的中国能否养活今天的14亿多人口?

为什么?

(2)中国人若是有少食粮食多食肉的消费习惯,则乾隆年间的3亿人口数量将会怎样变化?

[成果展示] 

(1)不能。

自然资源质量低、数量少(粮食产量低),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够,可利用的资源种类和数量有限,对外开放程度低,可利用的外部资源数量少等。

(2)人口数量减少。

1.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主要有

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人均消费水平等。

(1)各因素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

(2)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2.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特征

                   

下表为某岛国环境与人口信息。

读表完成

(1)~

(2)题。

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45万

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5万

2006年实际供养的人口数量

30万

2010年实际供养的人口数量

35万

(1)反映该岛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数据是(  )

A.25万B.30万C.35万D.45万

(2)资源环境承载力(  )

A.只受资源丰富程度影响

B.与科技发展水平呈负相关

C.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D.与对外开放程度无关

科学思维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方法

(1)题,表格中,该岛国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为45万,此数据能反映该岛国资源环境承载力。

(2)题,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只是受资源丰富程度影响;还与科技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与对外开放程度呈正相关。

 

[答案] 

(1)D 

(2)C

  提升运用能力

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木板)图,回答1~2题。

1.以某地的四类要素为标准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

8000、10000、6000、4500,则该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为(  )

A.8000B.10000C.6000D.4500

答案 D

解析 根据“木桶效应”可知,该地四种要素中最小供应量决定资源环境承载力。

2.下列影响我国不同省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中相当于木桶短板的是(  )

A.四川—水力资源B.山东—气候资源

C.黑龙江—矿产资源D.内蒙古—水资源

答案 D

解析 内蒙古位于我国水资源缺乏的地区,制约内蒙古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短板”为水资源。

任务探究

 人口合理容量

14亿是一个忧虑的数字。

14亿人要吃饭、要穿衣、要上学、要就业、要住房……,消费的需求乘以14亿,就是一个庞大的数目。

中国的耕地、水资源、森林以及矿产资源本来就稀缺,再除以14亿,就少得可怜。

平均每人耕地面积只有1.4亩,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

中国的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人口却在不断增长,这一增一减,使得中国人均物质水平更加捉襟见肘,粮食安全、环境资源难以承受人口增长压力。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存在的最主要人口问题是什么?

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是什么?

(2)结合我国国情,可采取哪些措施提高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

[成果展示] 

(1)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面临的最主要人口问题是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

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产生的压力过大,不利于资源和环境的持续发展。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等。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表解如下: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

读表回答

(1)~

(2)题。

预测205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

约14~15亿

农业资源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

约15~16亿

粮食生产能力最多供养的人口数量

15.1亿或16.6亿

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

约8~9亿

(1)表中反映出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  )

A.约15~16亿

B.15.1亿或16.6亿

C.约8~9亿

D.约14~15亿

(2)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是(  )

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②地区开放程度 ③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 ④国家人口政策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科学思维

人口合理容量的分析思路

(1)题,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结合表中内容,可知“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为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

(2)题,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首要因素;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影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消费水平影响资源的消耗,因而它们都是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重要因素。

 

[答案] 

(1)C 

(2)A

  提升运用能力

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P、P′最佳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最大的环境承载力B.环境人口容量

C.人口的合理容量D.最小的环境承载力

答案 C

解析 根据图示分析,达到最佳人口规模时生活质量最高,与之符合的只有人口合理容量,故C项正确。

2.图中反映了(  )

①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关系 ②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关系 ③当人口规模小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 ④当人口规模大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人口规模增加,生活质量上升,达到最佳人口规模后,人口规模继续增大时,生活质量下降,故C项正确。

教材活动巧点拨

[教材第17页思考]

思路点拨 1.根据“短板效应”理论,一个木桶的容水量,不取决于桶壁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2.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除了自然资源外,还有科技发展水平、居民消费水平以及区域获取其他地方资源的能力,解决自然资源“短板”问题,可从这几方面入手。

成果展示 1.揭示了资源是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的主要因素,而资源的“最短板”直接决定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

2.

(1)提高区域科技发展水平,能够利用的资源越多,资源的利用率越高。

(2)合理的居民消费水平,不会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压力。

(3)区域资源不足,可以通过贸易,获取其他地区的资源,满足本区域发展的需要。

[教材第18页思考]

思路点拨 在估计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由于假定条件不同,制约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其估计结果也会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得到三种观点。

成果展示 略。

[教材第19~20页活动]

思路点拨 1.收集的图片可分为三个时期:

1949年~20世纪70年代、20世纪70年代~21世纪初、21世纪至今,人口政策由鼓励生育到实行计划生育,再到全面放开“二孩”。

2.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人口合理容量也相应发生变化,因此,我国人口政策是根据人口合理容量制定的,同时,也在不断调整。

3.结合制约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说明。

成果展示 1.略。

2.社会经济的发展,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人口老龄化问题。

为了解决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使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结合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制定了我国的人口政策,并在不同发展时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3.略。

地理实践深探索

方向与建议

1.查找中国主要自然资源数据,分析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短板”。

2.选择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收集该国发展资料,为中国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提供借鉴经验。

3.为提高所在地人口合理容量,提出合理化建议。

展示与评价

略。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探究点

题号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1,2,3,6,8,9,10,11,12,14

人口合理容量

4,5,7,13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读人口与环境关系模式图,回答1~3题。

1.按照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的友好程度由好到差的排列,三种模式的正确排序是(  )

A.Ⅰ、Ⅱ、ⅢB.Ⅱ、Ⅰ、Ⅲ

C.Ⅲ、Ⅱ、ⅠD.Ⅰ、Ⅲ、Ⅱ

答案 A

解析 Ⅰ模式人口数量没有达到资源环境承载力,即资源环境能满足人们发展的需求,人口与环境关系是协调的;Ⅱ模式人口数量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后,导致人口数量下降,最终人口发展低于资源环境承载力;Ⅲ模式人口数量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后,环境质量下降,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养活的人口数减少,说明资源环境不能满足人口的发展需求了,形成新资源环境承载力,而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显著下降,这说明在人口增长过程中,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与环境关系最不友好。

故人与环境关系的友好程度由好到差排列是Ⅰ、Ⅱ、Ⅲ。

2.模式Ⅲ中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变化,体现了人口合理容量的特点是(  )

A.临界性B.相对性

C.警戒性D.稳定性

答案 B

解析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用来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全球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的指标。

Ⅲ模式中,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同,这体现了人口合理容量相对性的特点。

3.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必须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其主要意义在于(  )

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

B.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

C.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

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答案 C

解析 我国人口基数大,年增加人口多,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使得我国人口的发展与经济发展、资源状况尽量相协调。

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

生态足迹是指某区域满足人口生存所需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

读图,回答4~5题。

4.没有生态赤字的省份是(  )

A.新疆B.西藏C.山西D.河北

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知,西藏人均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足迹均较高,没有生态赤字。

5.西藏人均生态承载力较大的原因是(  )

A.草地生产能力强B.人口密度小

C.自然灾害少D.生态环境优越

答案 B

解析 西藏人口密度小是其人均生态承载力较大的主要原因。

地球生态超载日是指地球当天进入了本年度生态赤字状态,已用完了地球本年度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总量。

下图为1990~2015年地球生态超载日统计图。

据此回答6~7题。

6.图示地球生态超载日的变化趋势表明(  )

A.气候变暖,资源更新周期变短

B.人口增加,资源消耗速度加快

C.科技发展,资源利用种类增多

D.经济下滑,资源供给数量不足

答案 B

解析 据图可知,生态超载日逐年提前,原因主要是随着人口的增加,资源消耗的速度加快,B项正确;资源更新周期变短,会使地球的环境承载力提高,该日期应推迟,排除A项;科技发展,资源利用种类增多,也会使地球的环境承载力提高,该日期应推迟,排除C项;经济下滑,使资源的需求减少,地球承载的压力减小,该日期应推迟,排除D项。

7.根据地球生态超载日的变化趋势,人类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加大资源开采力度B.调整人口合理容量

C.提高资源利用率D.增加地球资源产出

答案 C

解析 加大资源开采力度会加大资源的消耗,使生态超载日更加提前,A项错误;人口合理容量主要由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决定,不能主观调整,B项错误;为遏制生态超载日提前,人类应合理开发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C项正确;地球能产出的资源是相对固定的,不会增加,D项错误。

结合加拿大人口、矿产等分布示意图,回答8~10题。

8.制约加拿大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自然条件为(  )

A.矿产资源B.水资源

C.土地资源D.气候条件

答案 D

解析 加拿大地处中高纬度,大部分地区气候寒冷,因而气候(气温)条件是制约加拿大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自然条件。

9.加拿大资源环境承载力潜力大,主要表现在(  )

A.地域辽阔,地广人稀

B.矿产资源种类多,分布集中

C.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

D.气温低,人均消费水平较低

答案 A

解析 加拿大地域辽阔,人口密度很小,因而其资源环境承载力潜力大。

10.有关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②科技越发达,人们可利用的资源种类越多,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③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④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答案 A

解析 科技越发达,人们可利用资源种类越多,则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②错误;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则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③错误。

复活节岛是位于南太平洋中部的小岛。

下图为复活节岛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图。

读图回答11~12题。

11.据图可知,复活节岛(  )

A.在纯自然状态下提供的物资可以养活大约6000人

B.t2时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C.t3时期,整个岛屿的社会发展最为繁荣安定

D.t4时期的生态环境优于t1时期

答案 B

解析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在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后而作出的估计数值;t2时期,该地实际人口数量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均得到提高,据此推测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高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t3时期,该岛实际人口数量超出资源环境承载力,环境恶化;t4时期,该岛实际人口数量虽接近资源环境承载力,但生态环境质量较t1时期差。

12.复活节岛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说明(  )

A.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只与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有关

B.人口数量的变化不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

C.人口数量只能低于资源环境承载力

D.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

答案 D

解析 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受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限度,它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

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8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根据该地区人口发展趋势,预计20年后该地区人口将达到1亿,进入人口高峰期。

同时,现有耕地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林预计将减少133万公顷,新增荒山造林面积约533万公顷。

(1)由材料一表中数据计算该地区现有人均资源占有量分别是:

耕地________,森林面积________,淡水________。

(6分)

(2)未来对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限制最大的因素是________,解决该问题的途径有哪些?

(8分)

(3)未来对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限制最小的因素是________,但是在这种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

(4)该地区未来20年人口数量将进入高峰期,结合所学知识,请为提高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提出合理化建议。

(8分)

答案 

(1)约0.0013km2/人 约0.0012km2/人 约8234m3/人

(2)耕地 ①在城市公共建设中尽量节约用地,少占耕地;②积极开发宜农荒地;③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④适当输入或进口部分农副产品,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3)淡水 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建设水利设施,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4)加强对资源的勘测,开源节流,挖掘资源潜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对外开放程度;提高人口素质,珍惜和合理利用资源;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等。

(任答五点即可)

解析 本题主要是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及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1)题,由表二中数据计算可求得答案。

(2)题,由材料二可知该地区耕地面积减少较多,是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的因素。

第(3)题,淡水资源较丰富,但要注意防治水污染,以免影响水资源的质量。

第(4)题,提高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应从提高资源数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科技、提高人口素质、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保护环境等角度分析。

14.下图是我国某年各省级行政区的综合人口压力指数分布示意图(人口压力指数是指一个区域现有人口数量与经济人口容量之比,当人口压力指数小于1时人口容量相对富裕,说明该地区相对人口压力不大,还有一定人口扩容余地),分析并完成下列问题。

(24分)

(1)江苏省是我国人口压力指数最小的地区之一,简述江苏省人口压力指数较小的原因。

(8分)

(2)西藏自治区是我国人口压力指数最大的地区之一,据分析研究西藏地区人口压力还在不断加大,简述西藏地区人口压力不断加大的原因。

(8分)

(3)我们应如何判断一个地区人口数量与分布是否合理?

(8分)

答案 

(1)水热条件好,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人口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大。

(2)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生产活动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自然灾害增多等。

(3)判断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与分布是否合理应考虑该地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之间是否相互协调。

解析 第

(1)题,从图中可知,自然条件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压力指数较小。

从自然、经济、科技水平等方面说明江苏省人口压力指数较小的原因。

(2)题,西藏地区人口压力较大,说明西藏的人口容量在减小。

人口容量的减小说明西藏的环境生产能力在减小,消费水平在提高,分析西藏环境生产能力减小的原因即可。

第(3)题,分析一个地区人口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是否协调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