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6343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散文的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二、阅读技巧——提高散文阅读题答题准确率的前提

1.树立主题意识

2.树立整体意识

3.树立思路意识

以写人为主的散文,要先把握写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这些事有什么共同点和意义。

以记事为主的散文在阅读中要先搞清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这件事情蕴含的深层意义是什么。

写景状物的散文,在阅读中要理清作者借了什么景或物,抒了什么情,这个情是怎么抒发出来

4.树立问题意识

带着问题去读书能大大提高阅读的实效性。

高考中的散文阅读是为了回答问题的,而绝非平时的含英咀华。

树立问题意识就是为了提高阅读的针对性,在最短的时间内捕获最有用的信息。

问题意识分两个层面:

第一,初读文章时,要时刻想着这些问题: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线索结构是什么?

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争取在短时间内总体把握文章。

第二,再读文章时,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设问,心系这些问题,迅速阅读文本,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争取在短时间内寻找到有效的答题区域。

5、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一,注意文章的标题、副标题。

绝大多数文章的标题及副标题起到了概括文章主旨、表达作者观点的作用。

第二,注意注释。

有时对理解文章、解答问题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关注文中的显性指代语,思考它们的指代内容。

在文章中为了简洁往往用指代语。

例如:

这样、那样、这些、那些、既然这样、总之、它们、此、因此、因为这些、其、其实等等。

第四,利用中心句以及标志性的词语来提高考场阅读的速度。

第五,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

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三、审题技巧——提高散文阅读题答题准确率的基础 

1.树立“赋分”意识

2.树立“提示”意识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为了让考生能写出正确答题,常常煞费苦心,在题干中安排提示性的语言,指导考生准确答题。

这些提示性的语言分“明示”和“暗示”两种。

“明示”如“联系全文”“在第三段”等明确提示考生有效的答题区域。

3.树立“意图”意识

题干的设置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

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但却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

任何一道题,命题人都有鲜明的命题意图。

审题中明确了命题意图,就猜中了命题人想考我们什么,就能准确答题,避免了答非所问。

4.树立“整体”意识 

高考某一篇文章的阅读题并不是互不相干、各自独立的个体,而是由分而总,由局部到全局的相对完整的测试系统。

为了减缓设题的坡度,也为了考查不同等级的阅读理解能力,高考命题者常常利用环环相扣的提问方式将考生对文章的理解逐层渐进式地引向深入。

在读懂读通文章的基础上,把几个试题作为一个整体放在一起读、一起研究。

散文阅读都是简答题,一般不要看一道题目,研究一通文章,形成一个答案。

四、散文的命题思路

1、选文:

情感丰富、形象鲜明、地域特点

2、命题:

朴实大方、题型经典;题干清晰、提问明确;角度多样、答案开放;鉴赏增加、赋分较重

五、熟悉出题类型

1、“作用”题

近年常出现实用类文本阅读,考题形式中常常出现这样的题型:

“……用意是什么”“……的好处是什么?

”“……作用是什么?

”“……有什么效果”。

(1)修辞手法作用题

§题型设置:

针对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或段落设置考题。

——答题模式: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手法与内容结合分析,表现了什么情感,有什么效果。

§知识积累:

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①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来描绘事物可以让形象鲜明生动,用来说明道理,能让道理通俗易懂。

②夸张:

揭示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想象力。

③拟人:

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④对偶:

结构整齐,有节奏感,便于记忆和传诵。

⑤排比:

结构整齐,语调一致,说理周密,气势磅礴,可以周密全面地表达思想。

⑥借代:

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⑦反问:

表达鲜明,加重语气作用。

⑧设问:

婉转表达情感,引起读者思考和重视,便于领会主题。

(2)表达方式作用题

§题型设置:

一般针对句子或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设置考题。

——答题模式:

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与语境结合有什么特点,突出表现什么情感,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

§知识积累:

把握五种表达(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的具体分类及作用。

①记叙 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顺叙:

使事情叙述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中心明确;插叙:

内容丰富,深化主题,曲折有致;倒叙:

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②议论 可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

③说明(列数字:

使说明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画图表:

可使说明内容直观形象;下定义:

科学准确地解释说明对象的内涵,使说明更严密;分类别:

使说明条理清楚)。

④描写 可使人、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肖像描写:

以形传神;动作描写:

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心理描写: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景物描写: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白描:

简笔勾勒,简洁;细节描写:

准确传神鲜明)。

⑤抒情 则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含蓄隽永,令人回味,给读者留下一片想象的空间)。

此外,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通常能起到揭示中心主题的作用。

(3)表现手法作用题

§题型设置:

考查对文章的表现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答题模式: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与语境结合有什么特点,突出表现什么情感(意境,思想等)。

§知识积累:

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

①悬念:

引起读者对事情发展和人物命运急切期待感知作用。

②照应:

后文对前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出现的内容作暗示,前后呼应,使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③伏笔:

对下文的内容作暗示,在相宜处作呼应,使情节发展合理,让读者感到妙趣横生

④渲染:

突出气氛、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

⑤象征:

引申事理,使被象征的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⑥扬抑: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

⑦对比: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⑧以小见大:

小中见大,表现人、事的本质。

⑨铺垫:

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是衬托。

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⑩虚实结合:

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4)重点句段作用题

§题型设置:

针对文章中重点词、句子、重点段落设置命题。

——解题思路:

结合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位置来回答。

(有指定就就问而答,如没指定,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

§知识积累

文中重点语句或重点段落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有两点:

一是内容上的作用,结合文章内容多角度思考分析:

①内容的充实作用;②主题的深化、升华作用;③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作用等。

二是结构上的作用:

①开头:

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作用;

②中间:

过渡照应的勾连,承上启下作用;

③结尾:

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作用。

(5)人称变化作用题

§题型设置:

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或者称谓的变化设置考题。

——解题思路:

结合考题内容作具体化分析其作用。

一般从作者和读者的感情方面回答。

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二人称在表现情感方面更具有震撼力。

如“我”向“你”诉说衷肠,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

第三人称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2、鉴赏散文作品形象——直指形象(特征)

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

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

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文中刻画的某某形象具有哪些特点?

作者描写这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3、评价散文思想情感——直指情感(主旨)

作者借……表达了/寄托了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

 

如何把握散文的情感

①本文有哪些“情语”

②本文写了哪些人、事、物、景?

有何特点?

传递出怎样的情感?

4、品味散文语言特色 

高考散文阅读命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散文中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语言进行鉴赏。

鉴赏散文的语言,只有联系文章的主旨,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

这也是阅读散文的基础。

 

①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

——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③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5、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

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①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②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③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④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⑤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⑥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⑦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

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二、高中现代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4月2日,教育部制定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其中提到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

   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部分理论研究、创新技术与应用示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

   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摘编自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

材料二:

   2018年6月8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在回答“《行动计划》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何举措”的问题时,相关负责人说:

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深入论证并确定人工智能学科内涵,完善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

支持高校自主设置相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

加快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

鼓励高校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

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和资源向教育教学转化,推动人工智能重要方向的教材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推动编写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和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将人工智能纳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

引导高校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并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稳步增加相关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合理确定层次结构,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

此外,还要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

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不断优化完善专业学科建设,构建人工智能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于一体的高校教育体系;鼓励、支持高校相关教学、科研资源对外开放,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科普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参与科普工作。

   ——摘编自中国政府网

材料三:

   6月10日,在江汉大学举行的高校招生咨询会上,人工智能成为了家长和考生最关注的专业之一,多数家长们看好它的就业和薪资前景。

   长江日报记者发现,大数据、机器人工程成高校爆款专业,教育部在汉高校在设置此类专业时非常积极主动。

在湖北今年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高校里,除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双一流高校全部“集体上线”。

   省属高校中,湖北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轻工大学今年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武汉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

   作为市属高校的江汉大学围绕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双一流高校建设需要,增加了大数据、智能制造专业方向;武汉商学院去年成立了湖北省首个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

   部分民办高校也十分敏感,武昌理工学院、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武昌首义学院、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

   那么,如何培养人工智能人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院长张虎认为,人工智能人才一定是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时一定要打牢基础。

江汉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执行院长程辉也持同一观点。

他认为低年级的大学生首先要学好数学、计算机这些基础学科知识,到高年级再进行大数据挖掘分析实践。

湖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杨维明认为,人工智能人才可以结合项目进行培养。

   ——摘编自2018年6月12号《长江日报》

(1)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20年时,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基本完成,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B. 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成效显著,并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C. 2030年,中国要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要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高校在技术和人才方面,要发挥核心力量作用。

D. 该目标从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提出,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凸显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计划得以顺利实施,那么,2030年,高校将成为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我国也因此而走在了创新型国家的前列。

B. 高校要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开放人工智能教学、科研资源,积极参与人工智能科普工作。

C. 大数据、机器人工程成高校爆款专业,与人工智能本身的发展前景有关,同时,跟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有关。

D. 培养人工智能人才一定要打牢基础,所以,专家们并不建议在大学低年级就学习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

(3)教育部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举措?

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答案】

(1)A

(2)C

(3)①学科建设方面:

支持推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建设;②专业建设方面:

研究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③教材建设方面:

推动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和资源向教育教学的转化;④人才培养力度方面:

引导高校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⑤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

【解析】【分析】

(1)A项,“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错误,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到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文中说的是“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注意“推动”二字,选项把未然变成已然。

故选A项。

(2)A项,“我国也因此而走在了创新型国家的前列”错误,文中说的是“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文中说的是“提供……保障”。

B项,“高校要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错误,这一说法张冠李戴,从材料二来看,不是“高校”努力构建,构建的主体是“教育部”。

D项,“专家并不建议在大学低年级就学习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错误,这一说法于文中无据。

故选C项。

(3)仔细阅读材料二内容,可以从中筛选出“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深入论证并确定人工智能学科内涵,完善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支持高校自主设置相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

加快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

鼓励高校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和资源向教育教学转化,推动人工智能重要方向的教材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推动编写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和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将人工智能纳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引导高校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并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稳步增加相关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合理确定层次结构,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还要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鼓励、支持高校相关教学、科研资源对外开放,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科普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参与科普工作”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分条概括教育部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举措。

故答案为:

⑴A;⑵C;

⑶①学科建设方面:

支持推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建设;②专业建设方面:

研究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③教材建设方面:

推动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和资源向教育教学的转化;④人才培养力度方面:

引导高校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⑤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

【点评】

(1)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

(2)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筛选信息概括。

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方法一:

语句摘录法。

通过摘录文中的中心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方法二:

要点归纳法。

把揭示文段中心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找出来,归纳组织成句子即可。

方法三:

层意合并法。

先将文段分层归纳出层意。

然后在层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

3.(2019•江苏)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书家和善书者

沈尹默

   “古之善书者,往往不知笔法。

”前人是这样说过。

就写字的初期来说,这句话,是可以理解的,正同音韵一样,四声清浊,是不能为晋宋以前的文人所熟悉的,他们作文,只求口吻调利而已。

笔法不是某一个人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写字的人们逐渐地在写字的点画过程中,发现了它,因而很好地去认真利用它,彼此传授,成为一定必守的规律。

由此可知,书家和非书家的区别,在初期是不会有的。

   写字发展到相当兴盛之后(尤其到唐代),爱好写字的人们,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就产生出一批好奇立异、相信自己、不大愿意守法的人,各人使用各人的手法,各人创立各人所愿意的规则。

凡是人为的规则,它本身与实际必然不能十分相切合,因而它是空洞的、缺少生命力的,因而也就不会具有普遍的、永久的活动性,因而也就不可能使人人都满意地沿用着它而发生效力。

在这里,自然而然地便有书家和非书家的分别了。

   有天分、有休养的人们,往往依他自己的手法,也可能写出一笔可看的字,但是详细监察一下它的点画,有时与笔法偶然暗合,有时则不然,尤其是不能各种皆工。

既是这样,我们自然无法以书家看待他们,至多只能称之为善书者。

讲到书家,那就得精通八法,无论是端楷,或者是行草,他的点画使转,处处皆须合法,不能四号苟且从事,你只要看一看二王、欧、虞、褚、颜诸家遗留下来的成绩,就可以明白的。

如果拿书和画来相比着看,书家的书,就好比精通六法的画师的画;善书者的书,就好比文人的写意画,也有它的风致可爱处,但不能学,只能参观,以博其趣。

其实这也是写字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六朝及唐人写经,风格虽不甚高,但是点画不失法度,它自成为一种经生体,比之后代善书者的字体,要严谨得多。

宋代的苏东坡,大家都承认他是个书家,但他因天分过高,放任不羁,执笔单钩,已为当时所非议。

他自己曾经说过:

“我书意造本无法。

”黄山谷也尝说他“往往有意到笔不到处”。

就这一点来看,他又是一个道地的不拘拘于法度的善书的典型人物,因而成为后来学书人不须要讲究笔法的借口。

我们要知道,没有过人的天分,就想从东坡的意造入手,那是毫无成就可期的。

我尝看见东坡画的枯树竹石横幅,十分外行,但极有天趣,米元章在后边题了一首诗,颇有相互发挥之妙。

这为文人大开了一个方便之门,也因此把守法度的好习惯破坏无遗。

自元以来,书画都江河日下,到了明清两代,可看的书画就越来越少了。

一个人一味地从心所欲做事,本来是一事无成的。

但是若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自然不是意造的矩)的程度,那却是最高的进境。

写字的人,也需要做到这样。

(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善书而不知笔法,这一现象出现在写字初期,当时笔法还未被充分发现和利用。

B. 唐代爱好写字的人渐多,有一批人好奇立异,自创规则,经生体就是这么产生的。

C. 二王、欧、虞、褚、颜诸家都是严格遵守笔法的典型,他们都属于书家的行列。

D. 元明清三代,书画创作每况愈下,优秀作品越来越少,与守法度的习惯被破坏有关。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写字过程中,那些与实际不能完全切合的人为的规则,不具有普遍的永久的活动性,因而不能称之为笔法。

B. 书与画相似,书家之书正如画师之画,谨严而不失法度,而善书者之书正如文人的写意,别有风致。

C. 苏东坡天分高,修养深,意造的书画自有天然之趣,但率先破法,放任不羁,成为后世不守法度的借口。

D. 一味从心所欲做事是不可取的,但写字的人如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却能达到最高的境界。

(3)书家和善书者的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概括。

【答案】

(1)B

(2)C

(3)是否尽合笔法;能否诸体皆工;是否适宜学习。

【解析】【分析】⑴B“经生体就是这么产生的”错误,原文是“六朝及唐人写经,风格虽不甚高,但是点画不失法度,它自成为一种经生体”。

故B错误。

ACD准确。

故选B。

⑵C原文是“就这一点来看,他又是一个道地的不拘于法度的善书的典型人物,因而成为后来学书人不须要讲究笔法的借口”。

故C错误。

ABD正确。

故选C。

⑶本题根据题干要求,到原文找到相关语段,结合文本第3、4两段内容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

⑴B;⑵C;

⑶是否尽合笔法;能否诸体皆工;是否适宜学习。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