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 小说阅读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6343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复习 小说阅读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复习 小说阅读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复习 小说阅读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复习 小说阅读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复习 小说阅读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复习 小说阅读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复习 小说阅读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复习 小说阅读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复习 小说阅读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复习 小说阅读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复习 小说阅读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复习 小说阅读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复习 小说阅读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复习 小说阅读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复习 小说阅读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复习 小说阅读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复习 小说阅读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复习 小说阅读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复习 小说阅读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复习 小说阅读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 小说阅读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docx

《高考语文复习 小说阅读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 小说阅读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复习 小说阅读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docx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

小说阅读

考点要求

文学类文本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考查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诗歌或戏剧作品。

1.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

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

2.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语言表达重在艺术表现力。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形象”要求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内涵”要求注意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艺术魅力”要求理解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现。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要求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一、考试要点

1.把握故事情节2.揣摩人物形象3.注意环境描写

4.概括主题内容5.品味语言特色6.分析写作技巧

第二课时

关于小说的常识

1、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塑造来表现主题思想、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因而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

2、主题是通过人物、事件反映的中心思想。

3、人物形象(具有典型性,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人物描写(语言、肖像、行动、心理、细节描写)

4、情节(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5、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6、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小说:

以刻划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小说:

一种以很小的篇幅,反映生活中极短时间内发生的较单一的事件的文学体裁。

三要素人物[描写手法]情节[构建方法]环境[自然社会]

把握形象特点把握主题思想鉴赏写作技巧

[考试要点一把握故事情节]

一、常见几种题型:

1、全篇情节分为哪几部分,试简要概括。

或: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分析小说的部分内容在全文所起的作用。

或:

①将小说的某个情节抽去,对小说的人物刻画和主题的表现有没有影响?

为什么?

②为什么小说要几次写到某某事件?

3、情节的合理性探究。

二、解题思路:

1、概括小说情节

①抓住小说里的人、事、物及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②理清情节发展线索,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把握故事内容。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概括情节要对事件完整叙述,什么人什么事;还要在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叙述,否则答案无意义。

2、分析小说的部分内容在全文所起的作用有: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1)首先是在情节(结构)上的作用:

①为下文作铺垫,提供依据的作用;

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埋下伏笔;

④前后照应,使结构紧密、完整的作用;

⑤线索作用。

(2)其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3)再次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深化主题。

三、如何把握故事情节:

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四、小说

四、安排情节常用手法评价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

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4.设疑法(悬念法):

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好处(思维方向):

①造成悬念,引出下文的情节。

②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5.小说结局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

出人意料的结局

好处(思维方向):

1从情节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如《项链》。

2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以作了埋伏。

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好处(思维方向):

1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2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3从读者的感受上看,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好处(思维方向):

1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2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3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

好处(思维方向):

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6、情节安排基本技巧——各种叙述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1)顺叙:

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⑵倒叙: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⑶插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7、贯穿情节的线索

可作线索的有:

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故乡》中的“我”等。

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人物性格。

(答题思路:

按顺序归纳情节,然后指出性格)

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主题。

(答题思路:

先归纳情节,后点出主题)

五、总结:

如何鉴赏小说的情节

1、抓住场面,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

2、理清线索,把握情节的来龙去脉

3、以事见人、透视人物的性格特点

4、见微知著,涵泳细节的内在意义

5、品味技巧,领会情节的艺术匠心

六、巩固练习

(2010年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15分)

面包

沃尔夫冈·波谢特

她突然醒来。

两点半。

她寻思,为什么会突然醒了。

哦,原来是这样!

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

她仔细地听着厨房里的声音,寂静无声。

太安静了,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发现是空的。

这就是为什么特别安静的原因了——没有他的呼吸声。

她起床,摸索着经过漆黑的房间来到了厨房。

在厨房两人相遇了。

表针指着两点半。

她看到橱柜边上有个白的东西。

她打开灯。

两人各穿衬衣相对而立。

深夜,两点半。

在厨房里。

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

她知道,他切过了面包。

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

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

每晚他们就寝时,他总是把桌布弄干净的。

每天晚上如此。

然而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而且小刀还在那里。

他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传到她身上。

她转过头来不再看盘子了。

①“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

”他说,并环视了一下厨房四周。

“我也听见了什么。

”她回答,这时她发现,他夜晚穿着衬衣看起来真是老了。

跟他年龄一样老了。

六十三岁。

白天他看起来还年轻些。

她看起来已经老了,他在想,穿着衬衣的她看起来相当老了。

不过也许是头发的原因。

夜里女人显老是表现在头发上。

头发使人一下变老了。

“你应该穿上鞋子的,这样光着脚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她没有注视他,因为她不愿忍受他在撒谎,他们结婚三十九年之后他现在撒谎了。

②“我原以为这里有什么事。

”他又说了一遍,又失去了自制,把视线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

“我也听到了什么。

于是我想,这里出了什么事。

“我也听见了。

不过,大概什么事也没有。

她从桌上拿起盘子,并用手指弹去桌布上的面包屑。

“没有,大概没什么事。

”听到他不安地在说。

她赶紧帮他说:

“过来,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

“走,睡觉去。

站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他向窗户望去,“是的,一定是外面出了点什么事。

我以为是在这里。

她把手伸向电灯开关。

我必须现在就关灯,否则我必定还会去瞧盘子的,她想。

我不能再去瞧那个盘子。

“过来,”她说,同时把灯关灭。

“这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刮风时檐槽常常碰墙壁。

这肯定是檐槽之故。

刮风时它总是哗哗乱响。

两人摸着走过黑黢黢的过道来到卧室。

两双光脚在地板上拍击作响。

“是有风,”他说,“已经刮了一整夜了。

”当她躺在床上时,她说:

“是的,刮了一夜的风。

刚才大概就是檐槽在响。

“是呀,我刚才还以为是在厨房。

大概就是檐槽吧。

”他说这话,仿佛已沉入半睡中。

她注意到,当他撒谎时,声音多假。

“真冷。

”她说,并轻声地打着哈欠。

“我可钻被窝了,晚安。

”“晚安。

”他回答,又说了一句,“是呀,可真冷呀。

随后是寂静无声,许多分钟后她听到,他在小心、轻声地咀嚼。

她故意深沉又均匀地呼吸,使他不致发觉,她尚未入睡,然而他的咀嚼节奏均匀,倒使他慢慢进入梦乡了。

当他第二天晚上回家时,她分给他四片面包;平时他只有三片。

“你可以慢慢吃,吃四片。

”她说着离开了餐桌。

“我吃这面包消化不了。

你多吃一片吧吧。

我消化不好。

她注意到,③他把头深深埋在盘子上。

他没有抬头。

就在此刻她对他非常同情。

“你可不能只吃两片面包。

”他对着盘子在说。

“够了。

晚上我吃面包消化不好,你吃吧,吃吧!

过了一会儿,她才又坐在桌旁的灯下。

(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包智星 译)

【注】沃尔夫冈·博歇尔特:

西德废墟文学的先驱和重要代表作家。

小说《面包》写的是二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

16.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4分)

17.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表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

(5分)

18.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请结合全文分析。

(6分)

 

【答案】

16.①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

②丈夫撒谎掩饰。

③妻子替丈夫圆谎。

④第二天晚上,妻子多分了面包给丈夫。

【解析】答题时,可按照文章的顺序,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分析文章写了哪些人的哪些事情,他们之间什么关系。

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就是老夫妻俩,故事围绕半夜厨房发出的声音展开。

【考点】考查概括小说的情节,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

17.①撒谎想掩饰自己偷拿面包的行为。

②感觉妻子可能发现了,继续撒谎时慌乱不安。

③面对妻子的宽容,感到愧疚。

【解析】这三句话,有丈夫的语言、动作,分析其表现的心理,需要结合故事发生的大背景(二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和具体的情景。

①处切完面包,他发现了妻子,近乎本能地找理由掩盖,环视四周的动作表现了他内心的慌张;

②处看到妻子注意到他没穿鞋子,估计妻子可能已经发现他的行为了,“又说了一遍”表现了他心虚,还是想尽量掩盖;

③处面对妻子的宽容、关怀,他认识到自己错了,“把头埋在盘子上”的动作表现了他的难过、歉意。

具体赋分如下:

5分。

第1句,语言和动作的描写。

表现了丈夫寻找借口意欲掩盖真相的心理。

2分;第2句,与第1句内容上重复,体现了丈夫内心的慌张与不安。

第3句,动作描写。

“头深深埋下去”说明丈夫不敢面对妻子。

体现了丈夫矛盾心理。

一方面,知道妻子确实会吃不饱。

另一方面,如果不接受妻子面包,自己又饥饿难忍。

3分

【考点】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18.

(1)主题:

在物资极端缺乏的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理解、宽容、尊重,并无私奉献,才能度过困境。

(2)分析:

①在深夜的厨房,结婚三十九年的夫妻突然都发现对方“老了”,表现出相互之间的怜惜之情。

②丈夫偷吃面包后撒谎,是不想增加妻子的精神负担。

③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本可当场“揭露”,但为了维护丈夫的尊严而替丈夫圆谎。

④第二天晚餐,妻子善意撒谎,多分丈夫一片面包,进一步传达了对丈夫的爱。

丈夫深感愧疚。

【解析】分析小说的主题,需要结合作者的身世、时代背景。

如果作者我们不太熟悉,就要结合注释、题目及文章内容猜度作品的时代背景。

二战后,人们在饥饿中,人性被扭曲。

老实可靠,三十九年没有撒谎的丈夫半夜偷窃面包,并撒谎掩盖。

但妻子的宽容、关爱,让丈夫认识到了错误,夫妻俩最终坦诚相待。

这个变化的原因就是作品的主题。

【考点】考查对文学作品主题的把握。

【考试要点二揣摩人物形象】

一、高考题型:

题型1、分析人物形象。

常见问法:

(1)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2)请概括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如:

(10辽宁卷)小说主人公“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6分)

(10年山东卷)简要概括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4分)

答题模式:

(1)请概括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答题方法:

直接写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答题方法:

个性特征+身份特征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答题方法:

个性特征+身份特征+举出实例

题型2、分析塑造人物的具体方法和作用。

常见问法:

(1)分析小说人物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2)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

请简要分析。

如:

2010山东卷:

第二段开头对刘四爷的肖像描写,在本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题方法:

文章通过XX描写(或手法),表现了XX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题型3、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包括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常见问法:

有人认为XXX怎么样?

你的看法是什么?

就其中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如:

《二十年以后》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

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

你的看法呢?

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8分)

答题方法:

观点+人物的性格特征+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塑造手法+人物的意义或作用(主题)]

二、人物描写的方法:

⑴正面描写:

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

⑵侧面描写:

侧面烘托、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⑴肖像、神态、动作描写: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语言描写:

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心理描写:

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⑷细节描写:

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三、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切入点

1.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2.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3.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4.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也就是说从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入手,

从人物的肖像描写、行为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面入手。

从人物活动的典型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含人物间的关系--常有对比、衬托)入手。

从作者的评价。

四、小说人物形象鉴赏探究题的答题要素

回答鉴赏探究题时要注意的问题:

观点要明确。

要明确鉴赏探究要素,思路清晰。

有理有据,自圆其说(扣紧文本)。

答题方法:

(观点)+人物的性格特征+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塑造手法+人物的意义或作用(主题)

解答探究性阅读题,行文的结构

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

⑴应题,表明观点;⑵结合论据,分析论证;⑶总结点题。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

1、开头表明自己的观点。

2、分点陈述理由,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总结自己的观点)

3、语言通顺流畅,表述规范,书写工整,不写错别字,避免出现病句。

4、注意安排好字数,答题不要太少,也不要太烦琐,不超出范围。

(有些阅卷老师会按书写是否美观给印象分!

①先写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或“我赞同……”

②分析自己的理由,“理由:

1.……2.……3.……”

③可加总结句,“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理由:

抓描写,联情节

五、示例阅读《木笛》思考:

问3、文章的主人公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简要概括。

题型:

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方法:

①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身份:

是两位参加决赛的选手之一

②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

场面2:

提出换曲的要求大师的神情

场面4:

奏乐凭吊灵魂大师的高度称赞最终被音乐学院录取

③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12月13号

④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答案:

朱丹是一位具有出色音乐才华,而又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

问4、文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意图是什么?

题型:

①指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

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分析:

“小心谨慎地”——珍爱

木笛——是一种中国民族乐器

答案:

通过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

问5、文章a处写朱丹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的用意是什么?

题型:

①指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

外貌描写

方法:

③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结合“请求更换曲目”和“伫立纪念碑前”这两件事思考。

答案:

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

六、小结回顾

考试要点二揣摩人物形象

题型:

①指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

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方法:

①从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入手,

②从人物的肖像描写、行为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面入手。

③从人物活动的典型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含人物间的关系--常有对比、衬托)入手。

④从作者的评价。

七、练习探寻规律:

小说的人物形象

1、分析环境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2、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

3、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

1抓肖像;②抓语言;③抓动作(所做的事);

④抓神情;⑤抓心理;⑥抓人物之间的关系。

4、人物形象表述的方法

八、巩固练习(09年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25分)

(08宁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25分)

二十年以后欧·亨利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

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

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人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

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

”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

男了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

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

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

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

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

我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

从小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

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

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俩约定:

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

”警察问道。

“当然啰!

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

啊,实在不容易啊!

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

他俩谁也没有说话。

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

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

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

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

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察先生。

“再见,先生。

”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

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你是鲍勃吗?

”来人问道。

“你是吉米·维尔斯?

”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

“不错,你是鲍勃。

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

啧,啧,啧!

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

你看,鲍勃!

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

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

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

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

“一般,一般。

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

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

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

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你不是吉米·维尔斯。

”他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全非。

”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

”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

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鲍勃接过便条。

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

便条上写着:

鲍勃:

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

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

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1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鲍勃对警察说“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表现了他在和老友见面前的愉快心情。

B.鲍勃说“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反映出他负罪在逃的窘迫之状。

C.鲍勃给警察讲述他和朋友约会的缘起,是为了缓解他害怕被逮捕的紧张心理。

D.高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