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卷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精品教育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6523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卷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精品教育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卷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精品教育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卷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精品教育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卷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精品教育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卷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精品教育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卷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精品教育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卷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精品教育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卷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精品教育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卷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精品教育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卷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精品教育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卷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精品教育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卷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精品教育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卷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精品教育doc.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卷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精品教育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卷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精品教育doc.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卷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精品教育doc.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卷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精品教育doc

2019衡水名师原创历史专题卷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0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考点0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点0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点0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一、单选题

1.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2.下列关于明朝“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是明太祖为制约相权而设立

B.通过票拟权制约皇帝决策

C.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D.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

3.例6[★]江苏扬州高一期末)魏晋时期,弘农杨氏四世三公,汝南袁氏四世五公。

杨氏、袁氏世代占据高官主要靠的是()

A.战事立功     B.门第出身     C.才学品德     D.皇亲国戚

4.在《殷周制度论》中王国维指出: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

其中“天定”的是( )

A.殷周成败     B.嫡庶亲疏     C.分封远近     D.爵位高低

5.   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

“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西汉的古典官僚制。

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                  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C.科举制的完善与发展                  D.豪门望族势力壮大

6.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学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新的历史条件”主要是指(  )

A.爆发了"七国之乱",社会动荡,"仁政"受到欢迎

B.专制主义体制刚刚建立,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

C.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有文化上的"大一统"作为根基

D.道教兴起,佛教传入,儒家学说受到挑战

7.   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

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8.  历史上曹操的形象多变。

西晋陈寿著《三国志》,称赞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而南朝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对曹操父子则多有贬损,曹操假谲、毒杀曹彰等皆源于此。

这说明(   )

A.正史比文学作品更接近历史真相

B.人物形象随着时间推移而模糊

C.儒学地位的变化混淆了评价标准

D.记述者的立场影响了历史评价

9.  《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

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10.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周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11.   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

这反映出(   )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12.汉宣帝曰:

“庶民所以安其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

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

”唐太宗曰:

“为朕养民者,唯在都督、刺史……县令尤为亲民,不可不择。

”明太祖称:

“府州县官,民之师帅。

由此可见(   )

A.汉唐明三代出现的地方良吏最多

B.古代统治阶级强化对县官的管控

C.皇帝视地方官为治国的重要帮手

D.封建时代各级地方权力僭越中央

13.  据史料记载,自明成祖后,皇子被封为藩王后必须离开京城,“不临民,不治事”,非奉诏不得进京;清代诸皇子则酌封亲王,可留驻京师,“内襄政本,外领师干”,形成皇帝在宗室亲王直接簇拥下共同运作官僚体系管理国家的局面。

明清这两种分封(  )

A.背景相同     B.内容相同     C.对象不同     D.目的相同

14.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大典后的刻辞中写道:

“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

”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

以后他又多处题辞,提倡“合同父子”,即子孝父慈,强调男女各修其业等家庭礼教。

由此说明秦始皇(  )

A.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B.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

C.旨在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

D.以恪守宗法伦理道德为最高理想

15.  《秦邮律》内容广及文书、驿制、邮驿等法令,明确规定文书传递时限、登记手续、入驿条件、生活待遇、邮驿机构的管理和奖惩办法等。

该法令的制定主要是为了(  )

A.完善秦朝法律制度的需要

B.促进社会公用事业的发展

C.建立完备的邮政通信网络

D.保证国家政令的顺畅通达

16.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

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17.   北宋蔡襄在《国论要目》中说:

“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

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

虽有武臣,盖仅有也。

这说明北宋统治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

A.重文轻武                           B.知人善任

C.宋朝官员均为文人                       D.分化事权

18.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19.《新唐书》论及昭宗(公元888-9004年)说:

“自古亡国,未必皆愚庸暴虐之君也。

其祸乱之来有渐积,及其大势已去,适丁斯时,故虽有智勇,有不能为者矣,可谓真不幸也,昭宗是已。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昭宗愚庸暴虐导致唐政权的灭亡

B.唐朝气数已尽,昭宗也无力回天

C.昭宗顺天应民,主张无为而治

D.昭宗不幸在于有智勇而用人失策

20.最近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引发了收视热潮。

1723年,雍正帝曾推行“养廉银”制度,即政府给予官员足够高的俸禄,以此杜绝官场贪污腐败现象。

但事实上最终只剩下“高薪”而没有实现“养廉”。

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惩治腐败不能仅靠制度建设

B.雍正“养廉”制度不够完善

C.“人治”之下的腐败难以根治

D.自古至今腐败现象不能根除

21.  (明)景泰三年,皇帝想通过廷议(法定的议事程序)更换太子,由于惧怕朝臣反对,于是赐予陈循等人重金,收买人心,最终达到目的。

该史实说明(  )

A.廷议制度提高了朝廷议决效率

B.明代君主专制在不断强化

C.廷议制度确保了朝廷公正法治

D.明代中央决策趋于制度化

22.根据下面图片,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

A.嫡长子继承制                        B.兄终弟及制

C.庶子继承制                         D.禅让制

23.   在隋朝及唐初,御史台只管揭发,并且只要根据传闻即可奏劾。

开元之后,在纠举之前,往往要“推覆理尽,然后弹之”。

这说明(  )

A.唐朝开元后监察重证据和推理

B.捕风捉影是当时监察的特征

C.弹劾皇帝是监察官的主要职责

D.唐监察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

24.   历史学家钱穆曾说:

“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

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推断是(  )

A.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

B.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C.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度

D.丞相制度经过六百多年才被废除

二、材料题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认为,中国的历史(古代史)是一部不断改朝换代的历史,因而不断产生令人感到乏味的重复:

创业打江山、国力大振、继而是长期的衰败,最后全面崩溃。

中国历代正史都反映了这一点,难怪中国人总是认为,最好的做法就是恢复上古的黄金时代。

结果,中国文明就在这反复不断的人事变迁中艰难前行,而汉代以后的中国历史也多多少少都是汉代历史的重演罢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的观点。

(要求:

首先提炼观点;对该观点赞成、反对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所学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汉书》载,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

公元前74年,汉昭帝逝世,无子,霍光立刘贺为皇帝。

然而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如:

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废黜刘贺。

皇太后准奏。

前63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

材料二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

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

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

——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

材料三 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

一些人据此轻易判断:

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

——摘编自辛德勇《海昏侯刘贺》等

1.刘贺封号与汉代哪一制度有关?

概括《汉书》所载刘贺帝位被废原因。

2.材料二对刘贺被废原因是如何解释的?

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何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出土文物所印证的史实。

这些出土文物对材料一、二有何价值?

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关于刘贺的评价?

27.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在君主专制时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

有两丞,秩千石。

一曰中丞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

  材料二唐朝建立了另一套更有效的谏官系统,虽然谏官以皇帝为监察对象,把皇帝当作国家的最高官吏,对传统的监察——“以法治吏”,不失为一项重大突破。

谏官,职能为对君主言行和违失进行直言规谏,规劝其改正错误……谏官系统这一面独特的“监察镜”,及时纠正了不少决策上的失误,避免害民乖谬之政,防患于未然。

它虽然仍受到皇帝、谏官双方政风的制约而难免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其监察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

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

至清朝,将六科给事中划归都察院,科道合一,地方监察沿用明制……还以皇帝的名义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台规》。

——摘编自饶文波《廉洁文化之旅之中国古代的廉政制度》

  材料四权力应当是居于制度、法律之下的,权力应当是相对被动和受控制的。

遗憾的是,中国传统的人治政治,造成权力无限、为所欲为的后果。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方面政治制度与法制十分发达,一方面却是贪污腐败盛行的矛盾现象的总根源。

王亚南先生甚至认为,一部二十四史就是一部贪污史。

——摘编自曾小华《强力与无奈——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政治分析》

1.根据材料一,归纳御史大夫的地位与职能。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唐朝的监察制度相对于秦汉有何突破。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监察制度达到顶峰的表现。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发展到顶峰的清代监察制度为何不能肃清官员贪腐?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C

解析:

皇帝权力的萎缩或丧失,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变式,君权转移到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手中,君主专制没有被颠覆,故A项错误;宦官的专权与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皇帝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表面上君主权力受到制约,但两千多年中无法杜绝,根源在于君权至上,君权缺乏监督控制,故C项正确,D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的演进·宦官、外戚专权。

2.答案:

C

解析: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自然谈不上对相权的制约问题,故A项错误。

内阁拥有票拟之权,但无法对皇权进行制约,故B项错误。

内阁不是法定一级的中央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服务的内侍机构,故C项正确,D项错误。

3.答案:

B

解析: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

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

在这种制度下,选官主要看门第出身,故选B项。

靠战事立功而任官的是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故排除A项。

以才学品德作为选官依据的是汉代的察举制,故排除C项。

4.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宗法制度时说: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天”是指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5.答案:

C

解析:

“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等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材料中“家族政府”指的是汉朝和隋朝之间的国家政权由世家大族控制,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出现了“逆转”及“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西汉的古典官僚制”,故选C。

6.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A项发生在汉景帝时;B项中的“刚刚建立”不符合史实;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道教于东汉末年兴起,D项错误。

故C项正确。

7.答案:

D

解析:

家族和睦不是材料体现主题,故A项错误;

等级秩序不是宗法制的内涵,故B项错误;

贵族世袭不属于材料中信息,故C项错误;

材料中“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体现宗法制下嫡长子继承制,故D项正确。

8.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史观问题。

“正史比文学作品更接近历史真相”的说法不科学,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西汉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已经确立,西晋和南朝时儒家思想的地位没有变化,排除C项;西晋陈寿和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的编撰者)所处时代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对曹操看法不同,故D项正确。

9.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反映的不同时期修撰史书的参与者来看,政治意味增强,政府主导修史的方向,反映出官修史书的政治性。

10.答案:

A

解析:

A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内涵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故A项正确。

B项,分封制下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诸侯国内王侯地位最高,并没有强化君主专制。

故B项错误。

C项,诸侯国相对独立,具有土地管理权、行政权和军权,并不能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故C项错误。

D项,古代中国贵族世袭制的确立并非始于周代分封制,夏商时期已经开始了。

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11.答案:

B

解析:

A、C、D三项说法过于绝对。

通过材料内容可知,对于宋太宗是否去过宫中这一事件有两种不同的记载,所以B项正确。

12.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看,无论是汉宣帝、唐太宗还是明太祖都格外强调地方政治的重要性,强调地方官吏是与民众接触最多的人,是联系皇帝与民众的重要的桥梁,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点;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地方管理的重要性,不是对官吏的管控;D选项说法错误,过于绝对。

13.答案:

D

解析:

明代、清代统治者的分封方法的根本目的都是维护统治,故D正确;从材料看出两种分封的内容不同、对象相同,故BC错误;根据所学判断,两种分封的背景不同,A错误。

14.答案:

B

解析:

秦朝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A错;“贵贱分明”“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子孝父慈”符合儒家重视礼、维护等级制度、讲求孝道,故B正确,秦始皇的做法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故C错误;D选项材料无法体现。

15.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秦邮律》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秦代法制邮把邮驿罝于法律的监控之下,从而达到保证国家政令的顺畅通达,D项正确。

《秦邮律》是秦朝法律的一部分,无法推断《秦邮律》的制定是为了完善秦朝法律制虔,排除A。

《秦邮律》涉及的内容是社会公共事业一部分,且《秦邮律》制定的目的是为政治统治服务,排除B。

C项是题干的体现,与设问"该法令的制定主要是为了”不符,排除C。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16.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有的史籍叙述此时李世民为秦王,还没有登基称帝,排除A;根据材抖可知,有的史籍叙述此时李世民为西讨元帅,排除B;四则材枓中只有一处叙述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排除D;四则材枓都提到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C项正确。

【考点定位】史现史法•历史研究方法•历史叙述

【名师点睛】本题命理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材料新颖,以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对史料的解读。

本题难度不大,实际上是考査学生对史料的比较鉴别能力。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要求学生既能到书本中去,又能跳出书本外,掌握一定的解读史料的能力,不拘泥于教材和固有观点。

17.答案:

A

解析:

材料关键信息“大率以文词进”,体现了重文轻武,故选A项。

B项“知人善任”,D项“分化事权”在材料中没有涉及,不选B、D两项。

C项表述绝对化,不符合“虽有武臣,盖仅有也”,不选C项。

18.答案:

C

解析:

表格反映了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增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到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逐渐加强,王国问题逐渐解决,因此不能说明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更不能反映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排除A、D;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增多体现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排除B;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实力,可以集中力量解决匈奴边患,故C项正确。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中央集权加强。

【名师点睛】本理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表格信息、调动和运用识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本题以汉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西汉王朝初期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但是此后王国势力膨胀,汉景帝对期平定七国乱后削弱王国势力,汉武帝时基本解决王国问题,有利于实行“大一统”。

本题的干扰为A项,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激化应是汉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

本题实际上考查了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作用之一是有利于集中力量应对内忧外患,因此还是我们在备考时注意对细节的把握。

19.答案:

B

解析:

根据“其祸乱之来有渐积,及其大势已去,适丁斯时,故虽有智勇,有不能为者矣,可谓真不幸也,昭宗是已。

”说明唐朝的灭亡并非因为昭宗愚庸暴虐,而是唐朝“大势已去”,A错误,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昭宗顺天应民,主张无为而治”,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用人失策”,排除D。

20.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来看,“养廉银”制度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最终结果收效一般,究其根本是因为制度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封建社会的腐败现象很难根治是因为皇权至上导致的社会不公,腐败现象不仅仅是制度建设能解决的,所以A、B、C选项正确。

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腐败现象是可以根除的。

21.答案:

D

解析:

皇帝赐予陈循等人重金,是由于中央决策趋于制度化,皇帝的意见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

故答案为D项。

材料不能反映朝廷议决效率的提高,排除A项;明朝君主专制是在不断强化,但材料不是反映这一主题,排除B项;从最终结果来看,廷议制度未能确保公正法治,排除C项。

点睛:

教材认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得到加强,这是总体趋势,也有例外的情况。

本题考查君主权力受到制约的情况,本题的回答需要根据材料内容分析得出。

22.答案:

A

解析:

图片反映了王位和财产由嫡长子继承的方式,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故选A项。

B项是商朝实行的权力继承制度,不选B项。

庶子继承制与当时继承制度不符,不选C项。

禅让制是以传贤为宗旨的民主推选首领制度,与图片材料不符,不选D项。

23.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指出御史台只管揭发,并且只要根据传闻即可奏劾。

而开元之后,在纠举之前,往往要“推覆理尽,然后弹之”。

这个变化表明对弹劾官员更加慎重和重视证据,故选A项,不选B、D两项。

古代监察官弹劾的是政府官员,并非皇帝,不选C项。

24.答案:

B

解析:

明朝废除宰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皇权进一步加强,出现了“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的现象,故B项正确。

D项说法错误。

在明朝以前,丞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制约皇权,但是其始终处于皇权的从属地位,故A、C两项都不符合史实。

二、材料题

25.答案:

提炼观点:

费正清认为中国古代是一部改朝换代、王朝循环的历史。

明确观点:

我(赞成或反对)这一观点。

我认为这一观点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也不完全正确。

评析(论证)观点:

(一)赞成的史实依据:

尽管经历了不断的改朝换代,但直到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形态仍然占主导地位;政治制度仅局限于修补完善;思想上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思思根深蒂固;科技、教育主要服务于传统体制,难有创新;由开放走向封闭,拒绝近代潮流;受西方文明冲击,才艰堆向近代社会转型。

(二)反对的史实依据:

改朝换代不是简单的重复和重演;农业精耕细作体系不断扩展,促进了江南和边远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养活了更多的人口;政治制度中的选官制度不断改进,日趋合理,使森严的等级壁垒有所松动;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导致了新经济和新阶级、新思想因素出现;科学技术承古萌新,出现宋元明清时的发展高峰;这些为鸦片战争后向近代转型提供了一定基础。

(三)另外观点的史实依据:

略(综合以上两方面的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