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教材,实施有效教学.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3670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准确把握教材,实施有效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准确把握教材,实施有效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准确把握教材,实施有效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准确把握教材,实施有效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准确把握教材,实施有效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准确把握教材,实施有效教学.docx

《准确把握教材,实施有效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准确把握教材,实施有效教学.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准确把握教材,实施有效教学.docx

准确把握教材,实施有效教学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文本,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媒介。

准确把握教材、合理运用教材、灵活建构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拓展思维、发展能力的前提和保障,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理解教材、挖掘教材、活用教材,最大限度发挥教材功效,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在此,结合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鸡兔同笼》教学实例,谈谈如何准确把握教材,实施有效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读懂教材,准确定位目标

课前读懂教材,准确定位目标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鸡兔同笼》是一个传统而经典的趣味数学问题。

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是:

以图文的形式呈现问题情境—以表格加“旁白”提示,呈现三种列表方法—“练一练”呈现三个表格解答问题。

其目的是让学生借助

“鸡兔同笼”这个载体经历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从中体会出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

备课之前,我向同年级的几位老师了解了这一内容的教学情况,

他们普遍反映:

尝试让学生用列表法解决这一问题很麻烦,后来就干脆让学生直接用老办法——假设法列算式或列方程解答,用假设法解决这一问题,大部分学生接受很快,但有少部分同学还是难于接受。

针对这一现状,我再次研读了教材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无论是新课教学还是“练一练”,教材都只呈现了“列表”一种解法。

在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师教学用书中也清楚写到:

“教

学时,教师不宜补充其他解法,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对列表方法这一常用数学方法的掌握,更不应要求学生直接套用公式解题。

”全面解读教材让我明白:

教材将这一经典、传统的题目

“鸡兔同笼”选编在“尝试与猜测”一节,其目的不是为了解答这一类题,而是以“鸡兔同笼”这个问题作为载体,让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

通过认真研读教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学生通过对鸡兔同笼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

(2)应用假设的数学思想,在解题中数形结合,通过列表枚举的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经历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现实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的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进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事实证明,由于准确把握了教材编写意图,目标定位准确,教学中没有顾虑和牵绊,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活用教材,有效实施教学

课中活用教材,是有效实施教学的关键。

是严格按照教材编写思路按部就班展开教学还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施教呢?

根据“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课改理念,我选择了后者。

1.读懂问题情境,明确探究方向

教材提供了“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

”的配图情境。

如果原原本本将这一情境呈现给学生,有些学

生可能比较茫然,不能完全明白题目的意思,特别是注意力比较随意的同学只关注有趣的情境图,而忽略数学问题本身。

教学时,我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并与学生谈话:

有一些鸡和兔同装在一个笼子里,一共有20个头,也就是鸡和兔一共有20只,鸡和兔的腿一

共有54条。

想一想,笼子里的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呢?

将情境和问题比较通俗地描述给学生,学生能及时明确探究问题的方向,这样教学就不会因学生读不懂问题情境而“节外生枝”、偏离“航向”。

2.借助知识经验,指导尝试探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依次呈现了三个层次的列表(逐一列表法、跳跃列表法、取中列表法)。

在三年级《旅游中的数学》解决如何合理“租车”的活动中,就渗透了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

学生对逐一列表法已经不陌生。

“鸡、兔各有几只呢?

”问题提出后,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列表,没有完全按照教材呈现的三个层次列表一一指导。

通过尝试,只有少数同学老老实实采用逐一列表,大多数同学发现逐一列表比较麻烦,迅速选择跳跃列表,也有极少数同学直接采用取中列表。

老师将学生汇报的三种情况同时展示出来,让学生逐一比较,择优选用。

重点引导学生经历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最后形成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取中列表法。

由此可见,“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用教材、

但又不拘泥于教材,活用教材、但又不脱离教材,尊重了个体差异,关注了已有经验,注重了新经验的体验与形成,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广集学生见解,力图求同存异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其已有的经验、生活背景、认识水平各不相同,根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能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这一课程理念,面对教师教学用书中“教学时,教师不宜补充其他解法,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对列表方法这一常用数学方法的掌握,更不应要求学生直接套用公式解题。

”这句“忠告”,教学中是不是不敢“越雷池半步”,只盯着“列表”一种策略呢?

细读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这句话,它强调的只是教师教学中不宜补充其他解法,但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根据已有的经验提出其他解法是完全必要的。

“除了列表,还有其他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吗?

”问题一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的说可以画图解决;有的说可以假设全部是兔,用算术方法解决;还有的说可以列方程解答。

原来“鸡兔同笼”问题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是新鲜但并不陌生,他们早就通过数学课外读物或奥数学习等多种途径有所了解。

让每一个学生在掌握了列表这种策略的基础上,倾听感悟少数学生列举的不同方法,既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又能求同存异,注重了学习方法的多样化与优化。

三、挖掘教材,适度拓展新知

课后挖掘教材,适度拓展新知是准确把握教材,实施有效教学的

落脚点。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学生经历了“鸡兔同笼”问题,掌握了“取中列表”这一基本策略,其最终目的是要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练一练”以及后面的复习题,均以表格的形式设置了三个问题,根据学生现实生活经验来看,2、3两个问题不是本班学生特别熟悉的。

根据学生每周开展趣味兴趣小组活动和每年都外出春游开展划船等活动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以下两个用列表法解决的问题:

(1)有54名同学分18组开展趣味活动。

2个人一组玩跳棋,4个人一组玩扑克。

玩跳棋和扑克的各有多少组?

(2)三

(1)班64名同学到文峰公园划船,共租了4人座和6人座船12条。

4

人座和6人座船各租了几条?

学生面对这两个问题,感到熟悉而亲切,解决起来轻松愉快,思路流畅,习得的新知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拓展、延伸和巩固。

“一个教师的解读能走多远,他的学生的理解就能走多远。

”全面、认真解读教材,理解教材,不被教材主宰,关注学生、关注课堂,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真正意义的转变,打造充满教学智慧而富有实效的数学课堂将变为现实。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都市陆城第一小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