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现代文阅读课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7689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现代文阅读课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八年级上现代文阅读课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八年级上现代文阅读课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八年级上现代文阅读课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八年级上现代文阅读课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八年级上现代文阅读课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八年级上现代文阅读课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八年级上现代文阅读课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八年级上现代文阅读课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八年级上现代文阅读课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八年级上现代文阅读课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八年级上现代文阅读课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八年级上现代文阅读课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八年级上现代文阅读课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现代文阅读课外.docx

《八年级上现代文阅读课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现代文阅读课外.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上现代文阅读课外.docx

八年级上现代文阅读课外

(一)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1~15题。

(12分)

爱,从来不卑微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譬如关于人生价值,关于人间真情,等等。

心灵的空间里满是楼宇隔绝起来的如壁的冷漠,使我因为这个年龄而丰盈起来的心像一株水仙在沙漠里渐渐枯竭。

一个午后,校园里播放着一首不知名的美国歌曲,我和几个同学站在一栋楼房的角落里聊天,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为灾区孩子们募捐的纸箱。

为了引起过往行人的注意,我们把一组放大的黑白照片贴在一块长幅的红布上,照片上的那些孩子坐在用帐篷搭起的教室里,纯真而渴求的目光齐齐地望着前方。

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学校西三食堂前的路旁,放着几只超负荷的垃圾箱,我每次拎着饭盒掩鼻而过时,总看到一个老头正专注地用铲子或手翻腾着什么。

久而久之,便带着很强的不屑,眼熟了这个蓄着半撮白胡子的可怜的老头。

我没有在意这个拾垃圾老头的到来。

他佝偻着身子吃力地背着脏兮兮的尼龙袋从我面前走过时,忽然停下来,在那幅红布面前站定,眯着眼仔细地瞧着那组照片,很久才从一张移向另一张。

我不禁哑然失笑,一旁的伟子拽拽我:

“小心点,别不留神让他把捐赠的衣服当垃圾收跑了!

我笑笑,低头清理那些或大或小、或新或旧的捐款。

突然感觉眼前有什么东西在晃动,我吃惊地抬起头,老头不知何时已来到了我的面前,一只枯黑得像老松树皮的手抖抖地递过来拾元钱。

我惊讶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回过神时,他已把钱放到了桌上,摆摆手,像完成了一个伟大使命似的微昂着头离开了……

我仍呆呆地站着,望着他佝偻着远去的背影,一股莫名的敬意从心底缓缓流过。

这个曾在我眼中渺小而卑微的生命,以它朴实的力量深深震撼了我。

在真情有些消瘦的年代里,这位或许因为贫穷而被人们淡忘了的老人,却用生命里那条流淌着朴实的爱的血脉,尽了许多人冷漠地认为是义务的一点责任。

心中种种命题忽然有了答案——在我们只知用华丽的文字呼喊爱渐迷失的时候,又有多少真正宝贵的东西被自己不屑地丢掉。

老人弓腰拾起的,难道仅仅是我们丢弃的垃圾吗?

(选自《小品文选刊》,作者杨进,有改动)

11﹒品读文中划线的句子,回答:

(2分)

(1)句中“消瘦”一词的含义是                   

(2)为什么说老人的生命里流淌着的是“朴实的爱的血脉”?

答:

                                

12﹒文章开头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结尾又说“心中种种命题有了答案”。

请问“我”为什么而“困扰”?

“我”找到了什么“答案”?

(3分)

答:

                                  

                                  

13﹒文章前面部分多次写“我”对拾垃圾老头的“不屑”,后面却说“我”对老头的行为感到“惊讶”、“震撼”,并产生了“敬意”。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2分)

答:

                                   

                                    

14﹒老人的善举让“我”产生了“莫名的敬意”,甚至在他远去之后“我”仍然“呆呆地站着”。

如果你是文中的“我”,此时,你最想对老人说什么?

(2分)

答:

                                 

                                  

15﹒有人常常抱怨这个世道的势利和冷漠,但人性的光辉却在汶川大地震中熠熠闪耀,每时每刻都有令人感动的爱心故事发生。

请结合链接材料,说说你对“爱,从来不卑微”的理解。

(3分)

答:

                                   

                                   

(二)阅读下文,完成10-15题(28分)

棉花糖(周波)

那年,老家的炊烟像云朵一样悠悠地飘着。

晌午,父亲拖着一身的泥巴吭哧吭哧地走回家。

这日头!

父亲心里一阵嘀咕。

  “回来了?

”母亲把毛巾递给父亲。

  “嗯,先喝口水。

”父亲走到水缸边,用勺满满地盛了一碗凉水,咕噜一声灌进肚里。

  我那时年龄小,每天屋里屋外跑。

父亲背着一大摞农具进院门时,我每次比母亲跑得快。

  “丫头,又看我喝水?

”父亲滴着汗珠朝我笑。

  “甜吗?

爹。

”我两手搭着缸沿咯咯地笑弯着头。

  “甜,很甜,像吃棉花糖。

”爹又笑。

  于是那天起我记住了棉花糖的滋味,做梦也想吃棉花糖。

后来我上学了,看到学校的门口有流动的商贩卖好看的棉花团一样的东西。

同学们说那是棉花糖。

棉花糖?

我禁不住诱惑,用零碎的硬币买了一小团吃。

真的很甜,还带着香味。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想着父亲陶醉的样子。

父亲说缸里的水是棉花糖味,这是真的吗?

难道是棉花糖化了变的?

  我急切地穿过窄窄的田埂,我没见到父亲行走的身影,却看见母亲提着竹杆沿着河塘在追赶鸭群。

  我打开家门,扔下书包就蹿到院里的水缸边。

我个子矮,踮着脚看不到水的影子。

我端来一把椅子站上去,才终于看见那一汪被父亲快喝光了的棉花糖水。

  “你不要命了?

”母亲不知啥时候进来的,见我的头隐没在缸里,大叫起来。

  我后来对母亲说:

“没有您一声叫,我也许就掉不进缸里去,也不会明白缸里的水根本不是棉花糖的味。

  父亲惊慌地把我湿漉漉从缸里拎了出来,嘴里咕噜噜地想说什么。

然后我看见父亲舀了一瓢水喝,父亲那会儿喝水的样子一点也不好看。

当然我不敢问缸里的水甜不甜,因为我已经知道水不是棉花糖味的。

  惊魂未定的母亲给我换干衣服后去了堂屋,我根本没想到她会去找那根赶鸭的竹杆来打我。

  “你这是作啥?

放下!

”父亲扔了水瓢吼道。

  “今天不打她一下,明天还会掉进缸去。

”母亲气着说。

  我受了太大的惊吓,在两个水缸缝隙里躲藏。

  “出来!

”父亲朝我喊。

我从缸缝里看见父亲的脸铁青,筋脉一根根在颤抖。

  “不出来我要砸缸了!

”父亲嗓门特别大。

  我只好出来,我想父亲一定不会打我,因为他从来没打过我,刚才还阻止了我母亲的竹杆。

但我很快感到不妙了,父亲的眼睛转来转去显然是在寻找打我的家伙。

  果然父亲在堆满农具的墙角一顿乱翻,第一次他拿起一根粗大的竹棍子走到我跟前,把我吓得半死。

第二次他换成扁担又走到我跟前,我哭着求饶。

第三次他拿起一顶草帽,我破涕为笑。

然而父亲还是没打下来。

而这时让我惊奇的是父亲蹲在地上拼命地在拔一根草。

拔草作啥?

我呆呆地看着父亲。

  “站好了!

”父亲站起身命令我。

  我很听话,毕恭毕敬地站着。

  随着一阵风吹过颈部,父亲说惩罚结束。

原来父亲用那根草在我脸上打了一下。

我用手摸了摸自己的脸。

有点痒。

  晚上,父亲来到我床头边,问:

“丫头,疼吗?

  我大哭起来,紧紧地抱住了父亲。

  “小孩子不能喝生水,要得病的。

”父亲微笑着对我说。

  “今天我买了棉花糖吃,爹不是说缸里的水和棉花糖一个味吗?

”我伤心地说。

  “爹骗你的。

”父亲愣愣地看着我。

  父亲走的那年我正读大学。

有一天,我接到加急电报,告知父亲病危的消息,我连夜乘火车赶回老家。

  父亲一直等着我,在病床上他老泪纵横地捏紧着我的手。

可父亲的手冰冷。

  “爹…….这辈子…….只打过你……一次。

”父亲喘着气说。

  “您……一次……也没打过。

”我感动得泣不成声。

  母亲在一边默默地流着泪。

  “爹,还记得这个吗?

我把它带回来了。

”我从书包里取出一个小布包,一层层地打开。

  “一根草?

”周围的人全惊讶万分。

  我把那根草轻轻地放到父亲的手心上,然后我把自己的手放上去,再把父亲的五指合起来……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8年第6期)

10、本文描写了一位慈爱的父亲,主要通过哪些事情来表现的?

请简略概述。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水缸里的凉水明明不甜,父亲为什么要说“甜,很甜,像吃棉花糖。

”?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亲的脸铁青,筋脉一根根在颤抖”表现了父亲当时怎样的心情?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在父亲寻找打“我”的家伙的过程中,“我”的神情随之发生了哪些变化?

(用文中的词语回答)(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呆呆地看着

14、请说说文中“一根草”的特殊含义。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你是否赞赏文中这种父亲?

请你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城市农夫

①我的舅舅是一个地道的农民。

几年前一个深秋的清晨,他挑着两个圆滚滚的蛇皮袋,踏上了开往城市的班车。

舅舅在那里替人打桩、拉板车、搞装修,但他最容易找到的工作还是砌墙抹灰。

一个半拉子泥工的浆砌技术毫不逊于那些泥匠师傅,他过硬的基本功得益于家里砌牛栏厕所时的自我实践。

身高只有1.6米,体重不过l00来斤的他就像一座小型火力发电机,仿佛他每天吃下的不是白米饭,而是乌黑的煤。

他一肩能扛两包水泥,一天能砌100多平方米的墙,一板车能拉500多块砖。

②舅舅的文化水平不高,勉强称得上是一个小学毕业生。

他深知没有文化的苦,下决心培养孩子。

如今,三个孩子一个在江西农大读书,两个在县城上中学,这在农村可是相当少见的。

舅舅的负担自然是够重的,每年得交一万多元的学费。

好在孩子们懂事,他们一边在课堂上读着朱自清的《背影》,一边想念自己当民工的父亲。

他们几乎不花零用钱,在意念中把自己不必要耗费的体能蓄积起来和思念一同寄给父亲,同时用优异的成绩来赢取奖学金,以此默默的帮着父亲。

这些,使长年在外用苦力挣钱的舅舅欣慰无比,也使他更下定决心不让自己的孩子在知识面前失去尊严。

③来到城市,他从一幢高楼到另一幢高楼,白天和工友们在蛛网似的脚手架上出没,宛如一只蜘蛛,靠巨大的定力将身体附着在网上;夜晚把自己劳累了一天的身子卷进棉被,形如一节横卧在工地上的涵管,然后在梦中展开对故乡的思念……

④近三年,舅舅都没有回家过年。

在农村和城市这两块地里,他各有收获:

前者收获的是每亩一千多斤的粮食,但付出的是种子、化肥、农药等不低的成本;后者收获的是每月近千元的现钞,而惟一的成本只是汗水,“利润”可观,但高空作业,难免有风险。

显然,舅舅还是从城市这片庄稼地里看到了更多丰收的希望。

春节留守在城里工地,省下了一笔回乡的路费,寂寞自然也少不了,他常和未回家的民工守在电视机前,把节目看了一遍又一遍。

当他看到今年春节晚会上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朗诵《心里话》的情景,不禁留下了泪水。

⑤站在高空展读大地的容颜,城市越来越高大,而故乡却越来越邈远。

潜意识里,舅舅试图从城市与乡村所形成的夹角中探求自己及家人的命运。

他从这个夹角中看到了什么?

或许看到了一座城市的繁华,当然还有一种失衡的感恩。

但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留在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扇窗上的体温。

我想告诉你,一块光洁无瑕的美玉,往往是由一双粗糙斑驳的手来打磨;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常常是由一群勤劳朴实的人来建造。

一座城市因为有无数双这样的手、无数颗这样的心、无数个这样的人而倍感温暖。

我的舅舅就是这样一名如候鸟般转徙于城市和农村的普通的农民工。

他有时想到自己一个月的收入还不及有些人挥霍掉的一顿饭钱,内心不免有些酸楚;但想到三个孩子的未来,又不由得宽慰起来。

⑥近日。

接到舅舅的电话,说今年又不能回家过年了,他寄回了一年的劳动所得一万元钱,要我转交给他家里。

从银行出来,我感觉手上的一沓钞票特别重,并且有种浓重的潮湿感,仿佛一捏就能渗出汗来。

⑦如果有一天,在城市的街头有一个满身灰尘。

大口嚼着开花馒头的农民工与你擦肩而过,请你一定要在心里微笑着对他说声:

“辛苦了!

”(选自《中考语文》)

19.如果把本文标题改为“我的打工仔舅舅”好不好?

为什么?

20.请认真阅读第⑤自然段,仔细揣摩画横线的句子中“体温”一词的含义。

21.第⑥自然段写道:

“我感觉手上的一沓钞票特别重。

并且有种浓重的潮湿感,仿佛一捏就能渗出汗来。

”“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我”会想些什么呢?

请你仔细体味,并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3分)

(四)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17—21题。

(10分)

让有些话穿耳而过

段奇清

①李肇星曾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了他儿子3岁时的一些充满意趣的奇言妙语。

有次他儿子在回答“人为什么会长两只耳朵”时说:

“可以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光进不出就会装不下。

②由此,我想起了一句话:

让有些话穿耳而过。

③譬如某一天,你无意中听到一些诽谤和中伤你的话语,就让它穿耳而过。

那也许是别人对你某一个不经意的行为、某一句不经意的话产生了误解。

你要相信,浊者自浊,清者自清,只要假以时日,他一定会看出你的初衷与本真。

于是你便拥有了一颗平静安宁的心。

④如果偶尔听到有人指责你太不细心,未能做到未雨绸缪、防微杜渐,要让它穿耳而过。

尽管他的指责是善意的,可是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渺小的,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不踏入认识上的歧途。

不要太过相信“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话,无论自己对将来有多少设想,可它终究没有发生。

最为紧要的是要抓住今天,认认真真活在当下。

如此,才会在有限的生命中不为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浪费自己宝贵的光阴,才会不为那些旁逸斜出的枝杈失去自己的吟咏与歌唱。

你才能听到妻儿的欢声笑语,才能淋浴到金色的夕阳、绚烂的晚照。

即便风雨骤然而至,也依然轻裘绶带,玉树临风。

⑤如果有人说你才貌双全,要让它穿耳而过。

那才华学识本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那形貌亦是父母的遗传并非自己的努力,原本不值得他人夸奖。

⑥如果有人说你出类拔萃,却白璧微瑕,也要让它穿耳而过。

是否出类拔萃姑且不说,不完美本是人生的一种常态,如此,你就能摆脱“一次失败就成永远颓势”的阴影,就能走出“局部不完美就泛滥成整体否定”的误区,就始终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⑦对于一些冷漠无情或者耍小聪明的话,对于一些玩世不恭,不知轻重的话,对于一些上下之势、高低权争、男女绯闻的话,都要让它穿耳而过。

这样,你就会秋波无痕,素心如玉。

纵然那些对你有用,却让你智所不能逮、力所不能及,以致褫夺了幸福与快乐的话语,就要让它们穿耳而过,随风而逝。

⑧人生是一个容器,可这个容器的容量实在是非常有限。

愁苦与畏惧多了,欢乐与勇气就少了;局促与紧张多了,潇洒与轻松就少了;傲慢与骄矜多了,恭谨与谦虚就少了。

一些不需要的话语存放太多了,一些箴言就会无处落脚。

让有些话穿耳而过。

17、第①段事例的作用是               。

(2分)

1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

19、从结构上看,③④⑤⑥段之间的关系是        。

(2分)

20、第③段中有一个短评“平静安宁的心”,请从第⑦段中找出意思与之相近的两个词语。

(2分)

                                

21、读完全文后,给你的人生启示是   

(五)父亲的节日(金鑫)

①那一天,参加一个集体宴会。

一个长得很帅气的小男孩,转到我面前,扬着手中的一束花花草草,很兴奋的样子。

这个调皮的小家伙,在一排花篮上抽抽取取,制作了一束鲜花。

我逗他,给我吧。

他立刻紧张起来,将花别到身后,一口回绝,不行,这是给我爸爸的。

为什么要给爸爸呢,我问。

他扬起小脸,明天是父亲节呀。

②哦,是父亲节。

我当着众人的面夸奖他,真是个懂事的孩子。

不料,他又扬起了小脸,很认真地问我,你给你爸爸准备礼物了吗?

这一问。

竟让我无法回答。

因为,我还不曾想到过给我的父亲准备礼物。

③孩子看出我的窘相,抽出一枝康乃馨,放在我的手里,喏,你把这花带给你的爸爸吧,他一定会高兴的。

我接过花,看着他那张天真的笑脸,觉得这孩子是个有心人。

④第二天早晨,是星期天,父亲来看我们了。

父亲来,事先没有告诉我。

他敲门的时候,我们还在梦乡中。

看到父亲,我突然想起昨晚小男孩给我的花儿。

那一枝花儿,我压根没有考虑带回来,顺手放在了饭桌上。

我猜想,父亲知道今天是父亲节吗?

⑤敲门声也唤醒了女儿,她揉揉眼睛,跳下床,来到我的跟前,爸爸,把眼睛闭上。

我以为她要跟我撒娇,或者做捉迷藏的游戏,便佯装闭眼。

她从枕头旁边拿出一个手工做的桃子,放到我的手上。

待我睁开眼,她在房间里欢呼雀跃,父亲节快乐,请爸爸吃桃子!

⑥父亲看着女儿,女儿看着我,我看着父亲,场面有些尴尬。

父亲嘀咕了一句,父亲节?

随即像明白了什么似的,一个劲地夸着女儿,真是个懂事的乖孩子,将她引到了阳台上玩。

父亲的举动,很明显是帮我解围。

这一天,毕竟是父亲节,可我连一件礼物都没有准备。

想到这,我的表情有些不自然。

⑦过了一会儿,父亲又跑过来,在裤兜里摸了半天,摸出一个鼓鼓的信封来,摆在桌上。

听你母亲说,你们买房子缺钱,我们想办法凑了点,你收好了。

我坚持不要,父亲显得有点不高兴,咱们父子之间谁跟谁呀。

等你们日子过好后,再孝敬我们也是一样的嘛。

见我接下钱,父亲又开了口,老家的杉木已成材,还有一些槐树楝树,都伐倒了,放在河里浸泡,等秋凉时,就能动手打几件家具了,我们帮不上大忙,能帮多少算多少。

⑧没说几句话,父亲就要走了。

留他吃饭,他说,家里正忙着插秧,你母亲叫我早去早回。

母亲前几天刚从我这儿返乡,一定是她与父亲商量好了的。

父亲说走就要走,临行前,他到我的书房里,试探着问,能不能把你写的书送几本给我,带回去给庄上的人翻翻。

⑨拿书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书橱上有两张票,便递到父亲手里。

父亲很开心,是戏票吗?

等秧插完了,陪你母亲来,她喜欢看戏哩。

⑩父亲拿着书,又带着戏票,欢欢喜喜地走了。

我的手里,捏着父亲送来的厚厚一叠钱,沉默了好一阵子。

(摘自《青春潮》)

8.本文围绕“父亲的节日”主要记叙了哪几件事?

(至少写3伟(3分)

答:

9.第②段与第⑥段中分别写“我”、“父亲”夸孩子“懂事”的用意是什么?

(3分

答:

10.⑨段划线句“父亲很开心”中“父亲”开心的原因是什么?

(3分)

答:

11.文末划线句“沉默了好一阵子”中“沉默”体现出“我”怎样的心理?

(3分)

答:

12.结合一个具体语句简析人物描写的作用。

(不超过50字)(4分)

答:

(六)阅读下面短文《地震云》,完成14~16题。

(9分)

①“地震云”是指地震即将发生时,震区上空出现的不同颜色的,如白色、灰色、橙色、橘红色等的带状云。

其分布方向同震中垂直,一般出现于早晨和傍晚。

据目测估计,地震云高达6000米以上,相当于气象云中高云类的高度。

②地震云的最大特点在于“奇”,与一般的云有着明显的区别。

③地震云大致分为四种。

第一种是横条状的云,一般都是单条出现,很像飞机飞过之后留下的痕迹,所以又有人把它叫做“飞机云”,一般预示着2周以后有地震;第二种是成波浪状或者放射状的云,一般预示着1周以后有地震;第三种是垂直的像龙卷风一样,或者像无风时垂直向上的烟柱一样的云,预示着三天以后有地震;第四种是固体形状的大块的或者团状的云,一般出现在地震当时或者地震发生之前。

④据气象观测报道,在某些中强地震发生前,在其周围地区的天空中,一般在凌晨或傍晚会出现形似稻草绳状或条带状的云,这种长蛇状的云,如果在天空较长时间不消失,这是当地可能发生有感地震的预兆。

这种云的垂直方向,大体就是震源所在地的方向。

⑤例如,1976年7月28日,我国唐山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在7月27日傍晚,日本真锅大觉教授发现天空出现了一条异常的长长彩云,并用相机拍摄下来。

后经研究,这种异常的长条云,就是唐山地震的前兆——地震云。

⑥目前,对于地震云的形成原因众说纷云,虽然各有道理,但是都不能完整地解释地震前出现的这种现象,而准确预测、预报地震更是世界性难题。

1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本文说明的对象是“地震云”,它是指地震将发生时,震区上空出现的不同颜色的带状云。

B.日本真锅大觉教授从拍摄到的地震云中断定我国唐山将发生强烈地震。

C.第③段采用“总—分”式结构,介绍了地震云的种类。

D.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15.第④段“这是当地可能发生有感地震的预兆”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去掉?

为什么?

(3分)

答:

16.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4分)

材料一:

1966年我国河北邢台发生了7.2级大地震,死伤人数近5万人。

材料二:

1976年我国唐山发生了7.8级大地震,死亡人数24.2万人。

材料三: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伤亡人数40多万人。

(1)从以上三则材料中,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2分)

答:

(2)请你给四川地震灾区的初三同学写一句安慰或鼓励的话。

(不少于15字)(2分)

(七)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12-16题。

(11分)

饺子

①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的的食俗丰富多彩,在除夕夜,北方人要吃团圆饺子。

②饺子,在东周时称“饼饵”,据说因其外形似耳朵而得名。

到了隋朝,颜之推在他的文集中这样说:

“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

”可见饺子还曾称“馄饨”。

民间还把这种偃月形的食品称作“粉角”或“角子”。

③在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的唐墓里,曾出土距今1300年唐代的饺子,出土时,一只饺子和四只馄饨一起放在一个木碗中,证实至少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像现在一样的饺子,并且饺子与馄饨已分为两个不同的品种,连我国边远地区都已食用。

④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把饺子称为“扁食”。

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就有“扁食包细馅”的记载。

至今陕西一些地区仍把饺子称为扁食。

⑤清朝入关后,满族把饺子、糕点、馒头等统称为饽饽,把饺子称煮饽饽。

人们如果形容一个不苟言笑的人,就说这个人是“见了煮饽饽也不乐”。

⑥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可见这种可荤可素、营养全面的传统饮食,多么受到人们的钟爱,一直流传千年以上。

尽管名称由“饼饵”到“角子”、“扁食”,人们对它的喜爱却从来不变,以致成了过年必备的饮食。

按照民间的习俗,除夕夜的“子时”,要放鞭炮、吃饺子、辞旧迎新。

由于除夕夜是二年相交于“子时”,意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