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60坦克发展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7818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3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M60坦克发展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M60坦克发展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M60坦克发展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M60坦克发展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M60坦克发展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M60坦克发展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M60坦克发展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M60坦克发展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M60坦克发展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M60坦克发展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M60坦克发展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M60坦克发展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M60坦克发展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M60坦克发展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M60坦克发展史.docx

《M60坦克发展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60坦克发展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M60坦克发展史.docx

M60坦克发展史

M60坦克发展简史

美国陆军的地面装甲车辆一直有以本国著名将领命名的习惯,而在众多将军中,唯有巴顿独享M46、M47、M48、和M60四型坦克的命名之誉。

作为一名从青年时代就与坦克结下不解之缘的四星将军,以他的名字命名四型坦克,也足见巴顿在美国陆军心目中的至高地位。

而这四型坦克中,最能体现“巴顿之魂”、名气和影响最大的,无疑是M60。

从1960年开始,M60以其独有的魁梧和好斗,一度充当了抵御东方钢铁洪流的排头兵,至今依旧是多个国家陆军的中坚力量。

研发经过

    二战后,美苏两大集团进入对持状态,前苏联强大的地面力量威胁着西欧的安全,两大集团在地面的较量进入白热化。

前苏联生产的装备有100毫米火炮的T-54中型坦克陆续进入原华约国家陆军中服役。

为了对抗这些坦克,美国于1956年开始以M48A2坦克为基础研制新一代坦克,代号为XM60。

   1957年夏季,在M48A2E1坦克上安装AVDS-1790-2柴油机而产生的3辆XM60原型车开始测试。

随后美军于1958年10月至11月期间在阿伯丁武器试验场进行了坦克武器选型试验。

试验中,英国为了对抗前苏联100毫米线膛坦克炮而研制的L7式105毫米线膛坦克炮的表现令美军十分满意。

随后,由L7A1式105毫米线膛坦克炮身管和美国T254EI炮尾组合而成的M68式105毫米线膛坦克炮被选中成为XM60的主要武器。

   安装新发动机和M68坦克炮的XM60原型车在尤马试验场、丘吉尔堡、诺克斯堡和埃尔金空军基地进行全面测试后,于1959年3月正式定型为M60“巴顿”主战坦克。

1959年6月美军和克莱斯勒公司签订了由特拉华坦克厂制造总数为180辆M60主战坦克的第一批生产合同,随后陆军又追加了720辆,并将生产转到底特律坦克厂进行。

首批M60于1960年进入美军服役,并部署到欧洲与T-54中型坦克对抗。

   M60A1是该系列的第一种改进车型,也是M60系列的基本车型。

其研制代号为M60E1,底盘与M60基本相同,主要改进是采用了前尖后长的新型炮塔并增装潜渡设备(潜渡时在车长指挥塔上架设2.4米高的潜渡通气筒),于1962年10月定型。

与此同时M60主战坦克停产,至停产时共生产2205辆。

1964年,采用两用炮管的M60A2开始研制,直到1973-1974年才正式列装,M60A2共生产了540辆,1980年开始退出现役。

   在整个60年代直到70年代初M60A1的生产率一直很低,到1973年第4次中东战争爆发后,为了向以色列提供急需的坦克并改变美陆军库存坦克偏少的状况,其月产量才开始逐年增加,1978年10月高达129辆。

M60A1在生产8029辆以后,于1980年5月停止生产。

随后开始生产M60A3主战坦克,并以其为标准对M60A1进行改装。

1982年3月,克莱斯勒公司将旗下的坦克厂以3.485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通用动力公司,此后,底特律坦克厂被通用动力公司地面系统分部接管。

1985年通用动力公司又向埃及和沙特阿拉伯出口了167辆M60A3坦克,到1985年5月M60系列坦克的总产量达15000多辆。

   M60系列主战坦克的单车价格:

M60A1为83万美元(1979年),M60A2为45.8万美元(1974年),M60A3为152.7万美元(1982年)。

   M60系列主战坦克和前苏联的T-54/55以及T-62坦克相比车内空间充足、火炮射击俯角较大、火控系统相对完善;但车体高大,机动性稍弱;总体来看与前苏联坦克处于同一技术水平。

只是由于使用者的素质和训练水平较高,才在几次局部战争对抗中占得上风。

总体性能

   布局M60系列主战坦克采用传统结构,分为车体和炮塔两部分,发动机后置。

车体用铸造钢装甲和锻造底甲板焊接而成,前部为驾驶舱,中部为战斗舱,后部为动力传动舱,在战斗舱和动力传动舱之间有防火隔板。

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中央位置,视线较好,有单扇舱盖,配备3具M27前视潜望镜,在夜间驾驶时舱盖中央支架上可装1具M24主动红外夜视潜望镜(后来换用AN/VVS-2微光夜视潜望镜)。

在驾驶舱底甲板上开有供人员在战时进出的安全门。

在车体前部可以安装M9推土铲或扫雷犁,用于准备发射阵地、清理障碍或者扫除地雷威胁。

在车体尾部有巨大的格栅状变速箱检查盖。

   座圈直径2.16米的整体式铸造炮塔位于车体中央,可旋转360°。

装填手位于炮塔左部,炮长和车长以前低后高的方式位于炮塔右侧。

M60炮塔防盾呈平直形状,而M60A1和A3炮塔前部呈尖鼻状并采用了细长的防盾,几种型号的炮塔后均设有储物篮。

炮塔上为装填手配备1具可360°旋转的M37潜望镜,M19式车长指挥塔可手动旋转360°,指挥塔四周装有8具周视观察镜。

M60炮塔形状高大,再加之指挥塔也较大,车辆全高达到3.29米。

   坦克采用传统的扭杆悬挂,每侧有6个双轮缘挂胶负重轮和3个双托带轮,在第一、二、六负重轮外装有液压减振器。

M60和M60A1(早期)坦克配用T97E2型双销挂胶履带,每侧有81块履带板;M60A1坦克在1974年改装了使用寿命提高1倍并可更换橡胶衬垫的T142型双销耳挂胶履带,每侧有80块履带板。

   武器系统  M60、M60A1和M60A3均采用1门105毫米M68式线膛炮,身管寿命为1000发,在炮管中部偏后位置安装抽烟装置,无炮口制退器,采用同轴液压一弹簧式反后坐装置和半自动立楔式炮门,火炮身管可在野战条件下快速进行更换和拆卸。

火炮俯仰和炮塔的旋转均由液压操纵,高低射角分别为-90°~+90°(M60)和-10°~+20°(M60A1),高低瞄准速度均为4°/秒,炮塔的回转速度分别为24°/秒(M60)和22.5°/秒(M60A1)。

   M60系列主战坦克配用M728和M392A2曳光脱壳穿甲弹、M735曳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M456曳光破甲弹、M393曳光碎甲弹和M416曳光发烟弹。

其中M392A2全重18.6公斤,采用旋转稳定,初速为1478米/秒;M456全重21.8公斤,采用尾翼稳定,初速1170米/秒;M393具有杀伤和反坦克双重作用,全重20.41公斤,初速为731.5米/秒;M416采用黄磷为发烟剂,用于施放烟幕和指示弹着点,并具有燃烧作用,全弹重量为20.68公斤,初速为736.5米/秒。

M60主战坦克的炮弹基数为57发,其中待发弹为16发;M60A1的

   炮弹基数为63发,其中26发装在车体前部驾驶员两侧,13发待发弹装在炮塔内,21发装在炮塔尾舱内,另外3发放在火炮下方。

   M60式主战坦克的火控系统包括M13AID机械式弹道计算机、M17A1或M17C车长合像式光学测距仪、M31/M32炮长主瞄准镜和M28车长瞄准镜,另外还有一具M105D备用望远式瞄准镜。

M28车长瞄准镜放大倍率为7×,视场8°。

M60早期装备M31潜望式炮长双目昼用主瞄准镜,后改用M32主动红外潜望式炮长瞄准镜。

M32视场8°,其l×倍率用于广角近景观察,8x倍率用于瞄准远方目标,有昼用光通道和主动红外夜视光通道,夜视距离1000米,氮灯红外光源固定在火炮防盾上,红外/白光两用。

光学测距仪与车长瞄准镜的分划板以及弹道计算机之间采用机械连接,供车长测量目标距离并向计算机输入距离信息。

该机以目标双像重合的方式测出目标距离,测距范围为500~4400米,放大倍率为10x,视场为4°。

测距仪与炮长潜望式瞄准镜同步,因此车长在测距仪内看到的景象同炮长在瞄准镜内看到的一致。

   M60A1式改用M16机电模拟式弹道计算机,并分别于1972年和1974年增加了卡迪拉克·盖奇公司生产的火炮电液双向稳定系统和微光夜视系统,具有较好的夜战能力和行进间观察跟踪能力。

M16弹道计算机采用有10个抽头的线性电位计来模拟不同弹种的弹道,可计算多个弹道参数产生的瞄准线高低修正和方位修正。

被动式微光夜视系统包括车长和炮长使用的M35E1微光潜望式瞄准镜和驾驶员使用的AN/VVS-2微光夜视潜望镜。

其中,M35E1是M32瞄准镜的改进型,其夜视通道采用肘形25毫米第二代微光像增强器;微光夜视放大倍率为7.lx,视场为7.2°。

采用电液双向稳定系统的M60A1被称为M60Al(AOS);采用被动夜视系统的M60A1又被称为M60A1(RISE/PASSIVE),即被动式M60A1式主战坦克。

   在辅助武器方面,M19式车长指挥塔上装有1挺12.7毫米M85式高射机枪,机枪随指挥塔一起旋转,俯仰范围为-15°~+60°,车长在指挥塔内瞄准、射击。

机枪有1050发/分和400发/分两种射速,分别用于对付低空飞机和地面目标,配备M2型普通弹,弹药基数950发。

主炮左侧安装1挺M73式7.62毫米并列机枪(1978年后改装M240式机枪),由M13型100发的金属弹链供弹,弹药基数5950发,并随车备有陆地射击用的M132型三角枪架。

从1977年开始,M60A1主战坦克在炮塔两边各加装了6具M239型烟幕弹-榴弹发射器。

   动力传动系统  M60和M60A1坦克分别采用泰里达因·大陆公司的AVDS-1790-2/2A型4冲程12缸V型90°夹角排列风冷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在2400转/分时输出功率为552千瓦。

这也是美国首次在主战坦克(中型坦克)上使用柴油机为动力。

该发动机可使用多种燃料,简化了后勤供应;采用风冷方式,提高了发动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并具有较强的低温启动性能。

该发动机高度较低,采用积木式结构,除了方便日常保养维修外,也有利于发动机整体装拆。

   1974-1975年,按美陆军选用设备可靠性改进计划改进的AVDS-1790-2C柴油机被M60A1主战坦克采用,采用这种发动机的M60A1坦克又被称为M60A1(RISE)。

与发动机匹配的是阿里逊CD-850-6/6A型带液力变矩器的十字型传动装置(有1根输入轴、2根输出轴、两者相互垂直),主要由液力变矩器、行星变速机构和差速式转向机构等组成。

变速箱有2个前进挡和1个倒档,电液操纵可实现不切断动力换档;采用方向盘式液压转向操作,理论上可实现原位转向(实际上不能);制动操纵靠控制两侧停车制动器实现。

   防护系统  M60系列坦克的车体和炮塔均采用均质钢装甲。

车体首上装甲板厚110毫米,水平倾角25°;首下装甲板厚110毫米,水平倾角35°;车体侧装甲板厚35.8~74毫米车体顶部装甲板厚35.8毫米;车体底部前装甲板厚19毫米;车体后装甲板厚13毫米;炮塔防盾厚110毫米(M60,水平倾角60°)~130毫米(M60A1,水平倾角30°);炮塔正面的装甲垂直厚度为180毫米(M60)~254毫米(M60A1天炮塔侧装甲垂直厚度为76毫米(M60)~140毫米(M60A1关炮塔后部装甲垂直厚度为51毫米(M60)~57.2毫米(M60A1);炮塔顶装甲厚25毫米。

为了增强防护能力,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军为M60系列坦克加装了反应装甲。

   在特种防护上,该系列坦克安装了个人三防装置,配备了E37R1型毒气过滤装置,每个乘员均有E56R3型防毒面具,用金属软管和主毒气过滤装置接通。

如果需要可安装RADIAC三防探测器。

在战斗室和动力舱内均装有二氧化碳灭火系统。

型号演变

   在M60/M60A1的基础上,美军发展了M60A1和M60A3两种改进型号。

   M60A2坦克为了加强M60的远距离火力,美军于1964年开始另辟蹊径在M60A1基础上研制使用炮射导弹的M60A2主战坦克。

该坦克的主要特点是装备了新型炮塔和152毫米口径两用炮,与之类似的两用炮也是M551轻型坦克和美德联合研制的MBT70主战坦克的主要武器。

   M60A2从6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最初的项目代号为XM66。

研制之初首先测试了4种安装152毫米口径两用炮,分别被称为A~D的炮塔方案。

A和B方案具有最小的轮廓和较好防弹外形,并改良了装甲防护,在尾部安装了20毫米机关炮;C方案采用传统外形,20毫米机关炮安装在炮塔内;D方案采用改进M60A炮塔。

最终美军选择了B方案,两辆代号为M60A1E1的样车于1965年11月和1966年2月交付陆军测试。

至1966年底共生产了243个M60A1E1炮塔安装在原M60底盘上,但由于两用炮及其火控系统相当复杂,在技术问题未能解决之前大都被库存。

在部分解决了这些技术问题后新坦克称为M60A1E2,直到1971年底才正式定型为M60A2,并于1972年开始生产,至1975年全部完成。

   美国陆军最终接收了540辆M60A2主战坦克,首批于1972年装备用于训练,1973年4月装备陆军第二装甲师59辆,1975年装备驻原西德的美军6个营,每营59辆。

因为其火控系统十分复杂、不易操作,M60A2在美军坦克兵中被戏称为“StarshiP”(太空船)。

由于其两用炮炮弹初速低、直射距离仅900米、命中精度低、炮射导弹固体火箭发动机要在射出炮口后点火、最小射程内无法制导等原因,M60A2主战坦克不符合作战要求,1981年从美国陆军全部退役。

退役后的坦克在安尼斯顿陆军基地被改造成架桥车和M728战斗工程车。

   M60A2坦克采用新的流线形狭长铸造炮塔,具有较大的防弹倾角,防护能力有所提高。

炮塔内依然有3名成员,车长位于炮塔中部,炮长在右侧,装填手位于左侧。

车长指挥塔可由电力驱动做360°旋转,且独立于炮塔稳定,塔内的12.7毫米M85式高射机枪可有效对付低空目标。

在炮塔两侧各装有4具烟幕弹-榴弹发射器,每个发射器内装1发榴弹,还备有1发M34型黄磷烟幕弹和l发AN-M8-HC型烟幕弹。

   该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门M162式152毫米火炮/导弹两用炮,可发射152毫米普通炮弹和红外制导MGM-51“橡树棍”反坦克导弹。

该炮从50年代末开始研制,60年代初期研制成功,最初口径为140毫米,后改为152.4毫米。

基本结构与M551轻型坦克的M81式两用炮相同,是一种炮身带热护套的短身管、低膛压线膛炮,身管长17.52倍口径,膛内有膛线和导轨,分别用于发射炮弹和导弹。

与M81不同的是,该炮采用同心式液压弹簧反后坐装置。

该炮采用摆动式炮门,可手动或电动开门。

炮尾有闭锁式抽气装置,通过4个压气机驱动两个气筒向炮管内吹气,以吹除可燃药筒的残渣和火药气体。

M60A2主战坦克的弹药基数为46发,包括炮弹33发(15发待发弹位于炮塔内,18发装在车体内),导弹13枚(7枚待发弹位于炮塔内,6枚在车体内)。

   M162式两用炮发射的主要普通炮弹是采用全可燃药筒的M409A1式多用途破甲弹。

该弹全重22.52公斤,初速687米/秒,有效射程1500米,具有破甲和杀伤双重作用,最大垂直破甲厚度达500毫米。

其弹丸靠旋转稳定,但初速和旋转速度低于普通榴弹,因此在直射距离内的射击精度比尾翼稳定破甲弹高,但远距离精度又不如普通榴弹。

除此之外,M162还可发射M657式曳光榴弹、M625A1式榴霞弹、M410式黄磷发烟弹和M411式教练弹,这些炮弹均采用全可燃药筒。

   该炮的炮射反坦克导弹由美国陆军导弹局和菲尔科·福特公司联合设计,最初代号为XM13。

XM13于1960年11月进行首次发射,1961年9月开始射击试验,1963年6月被改称为XMGM-51A,并于1964年开始投入生产,1966年5月正式定型为MGM-51A“橡树棍”反坦克导弹。

该弹全重26.8公斤,战斗部重6.8公斤,全长1.155米,最大飞行速度达200米/秒,最大射程2000米,最大垂直破甲厚度500毫米。

该导弹采用目视瞄准、红外自动跟踪、自动指令制导方式,使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和空心装药战斗部,是典型的第二代反坦克导弹系统。

主要缺点是最小射程达730米,而且在这个距离内无法制导。

该弹一共有两种改型:

MGM-51B,于1966年10月正式定型,射程增加到3000米;MGM-51C,供M551坦克上M81E1两用炮使用,于1968年1月投入使用。

   M60A2主战坦克采用电液式炮控和双向稳定系统,并特别对车长指挥塔在水平向进行了独立稳定。

当坦克行进时,炮长和车长可使用各自的瞄准镜在稳定状态下独立瞄准和射击。

   在M60A2主战坦克上有两套火控系统,分别用于控制火炮射击和导弹制导。

前者是分划扰动式火控系统,包括M19机电模拟式弹道计算机、AN/VVS-1红宝石激光测距仪、M50炮长潜望式昼夜合一瞄准镜、M51车长潜望式瞄准镜、M126望远式辅助瞄准镜和传感器等。

其中,AN/VVS-l测距范围200-4000米,测距精度±10米,而且精度与距离无关;M50炮长瞄准镜与火炮联动,瞄准分划与弹道计算机相连,昼间通道放大倍率为8x,采用第一代三级像增强器的夜视通道放大倍率为10x。

   在车长/炮长使用激光测距仪测量目标距离后,目标距离自动输入弹道计算机,并以数字形式显示在车长和炮长显示板上。

弹道计算机根据目标距离和自动或人工输入的有关修正量信息(包括弹种、炮耳轴倾斜、横风、目标角速度、炮管磨损等)计算射击诸元,并驱动M50炮长瞄准镜中的瞄准分划移动,炮长将移动后的瞄准分划对准目标即可射击。

由于弹道计算机可以解算运动目标提前量的修正,因而M60A2主战坦克具备静止状态射击运动目标的能力,但精度较低。

   MGM-51A“橡树棍”反坦克导弹的制导系统由红外跟踪器、角速度传感器、信号数据转换器、调制器、红外发射机和电源等组成。

导弹发射时用M126望远式辅助瞄准镜瞄准目标,当导弹离开炮管达到一定距离后用红外制导和控制系统导引导弹命中目标。

导弹制导系统由炮长操纵,训练有素的炮长每分钟能发射2枚导弹。

   M60A3  主战坦克该坦克也是在M60A1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是M60系列的最终型号。

克莱斯勒公司早在1971年便开始研制,在M60A1E3样车上测试了包括的履带、被动夜视观瞄仪、横风传感器和靠性得到提高的发动机等部件,在1978又安装了新的激光测距仪、弹道计算机M240高射机枪和M239烟幕弹发射器等项改进,从而诞生了M60A3主战坦克

   1978年2月首批M60A3在底特律坦克厂下生产线,并于同年5月交付驻欧美军第装甲师。

1979年8月AN/VSG-2热成像准镜被M60A3采用,至此该坦克最终被名为M60A3TTS。

   为了促进装甲部队的现代化,美国军在1985年拔款2.151亿美元用于M60A1坦克改造成M60A3TTS。

该坦克生产于1987年全部完成,在最多时美国军曾经装备了5400辆M60A3TTS坦克,其中包括1686辆新生产的,114辆是在部队中改装的M60A1(RISE/PASSIVE),3600辆是在位于前西德的美因茨陆军基地和美国本土的安尼斯顿陆军基地改装的。

   为了增强M60A3的火力,美军为M68式105毫米火炮研制了新一代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M833贫铀穿甲弹,可以在常规距离内击穿前苏联同时期装备T-64/72主战坦克最厚处的复合装甲。

为了提高射击精度,M68炮管上安装了隔热护套以防止炮管受热变形。

   M60A3最大的特点是安装了美国休斯飞机公司研制的激光测距坦克火控系统(LTFCS)。

这种分划扰动式坦克火控系统的采用,使M60A3TTS具有在静止状态射击固定和运动目标的能力,在2000米距离对静止目标射击时的首发命中率由M60A1的30%提高到75%。

该火控系统包括如下主要部件:

   AN/VVG-2车长激光测距瞄准镜   由休斯飞机公司研制,1976年进行样机鉴定,1977年签订生产合同。

该镜由激光测距望远式光学系统和潜望式车长瞄准镜组成,结合了车长瞄准和测距两个功能,测距也可由炮长完成。

激光测距采用第一代红宝石激光测距仪,测距范围200~6000米,测距精度±10米,距离分辨率20米,发射波长为0.6943μm的可见红光,重复频率为3次/分或6次/分,对人眼的安全距离为10公里。

该测距仪可同时测量和存储3个目标距离并用数字显示1个目标距离,车长可选择其中一个距离数据自动输入弹道计算机。

激光测距望远光学系统有2个倍率,6x倍率(视场10°)用于搜索目标,12x倍率(视场5°)用于瞄准和测距。

由于是采用第一代激光测距系统,所以该瞄准镜耗能多且不易于隐蔽。

   AN/VSG-2炮长热成像瞄准镜  该热成像瞄准镜由得克萨斯仪器公司研制,经过与休斯飞机公司的同类产品竞争后被美军采用。

它采用低速并行扫描、光学多路传输和发光二极管显示,能在昼夜和复杂气候条件下使用,并能穿透烟幕和简单伪装,最大作用距离可达2000米。

AN/VSG-2有lx昼间观察(水平视场21°、高低视场10°),8x昼间瞄准(视场8°)和8x热成像夜视(水平视场5°、高低视场2.58°)3个光学通道,并有1个光学肘管延伸至车长瞄准镜处,使车长也能看到炮长瞄准镜中的图像。

   M21弹道计算机这是一种数模混合式全固态电子计算机,因其以模拟方式处理信息,所以基本上是模拟机,但可以使用4种弹道程序。

由于是全固态计算机,所以该机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平均故障间隔时间达2000小时。

该计算机可根据自动输人的目标距离、目标运动角速度、炮耳轴倾斜、横风速度等数据,并结合人工输入的弹种和其他修正量信息,自动解算出射击提前量并驱动炮长潜望式瞄准镜和车长激光测距瞄准镜的分划投影装置进行偏移,解算出的高低向修正结果传送到瞄准镜调节器和M10A3弹道驱动器及并利用火炮稳定系统自动抬炮。

   自动弹道传感器包括目标角速度传感器、炮耳轴倾斜传感器和横风传感器等3种自动弹道传感器,测量数据自动输入到M21弹道计算机内。

   为了提高防护能力,M60A3主战坦克采用源自英国“奇伏坦”主战坦克上的6管M239烟幕弹发射器,并装备了泰莱达因公司研制的发动机热烟幕施放系统。

从1988年开始又用“哈隆”自动灭火系统代替了原有的二氧化碳灭火系统。

该系统在乘员舱和动力舱内共配置了7个自动报警传感器,可以瞬间探测到舱内温度变化和火光,并自动启动灭火系统迅速扑灭火灾,有效避免了坦克被击穿后产生的二次效应。

   M60A3在其他方面的改进还包括:

采用套筒式双扭杆悬挂,重型三防滤清器,改良的安全门,将炮塔驱动装置的功率提高到10马力,从1980年5月开始重新用钢制负重轮替代昂贵的铝合金负重轮。

   变型车  M60系列变型车的种类不多,主要有M60坦克架桥车(AVLB)和M728战斗工程车(CEV)两种。

   M60坦克架桥车是在M60坦克底盘上安装液压架设机构和剪刀式铝合金桥而成。

战斗全重55.746吨,无桥净重41.685吨,桥重14.47吨,桥展开后全长19.2米,可让重达60吨的装备克服18.288米宽的壕沟和河流,架桥时间2分钟。

该车于1963年开始装备,到1983年初共制造了400辆,1985年又开始在安尼斯顿陆军基地把部分M60A2坦克改造成M60A1坦克架桥车。

   M728战斗工程车从50年代开始研制,研制代号为T118,最初计划采用研制中的T95中型坦克作为底盘。

经过1959年的测试后,美军决定放弃T118并以M60A1坦克为底盘研制代号为T118E1的新战斗工程车。

经试验后该车于1963年定型为M728战斗工程车,并在1966年夏开始生产,1968年装备美国陆军,至1972年共生产243辆。

   该车的主要任务是摧毁敌人阵地和工事、填平壕沟和弹坑、清除路障和其它障碍物、构筑防御工事和发射阵地、设置路障等。

其战斗全重为52.16吨,乘员4人,装有一门由英国L9A1火炮改进而成的短管M135式165毫米工事破坏炮,发射M123A1式碎甲弹对付各种固定目标(备弹30发)。

与该炮并列安装有1挺7.62毫米M73/M219/M240机枪(备弹2000发),车长指挥塔上装有1挺M85式12.7毫米高射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