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54120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122 大小: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2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2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2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2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2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2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2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2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2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2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2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2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2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2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doc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发展史.doc(1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doc

第一章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内容提要:

一、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

二、唯物史观的发现过程

三、科学世界观的公开问世

四、社会革命道路与策略的理论

P2

一、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

(一)马恩思想转变历程简况

马哲学世界观:

唯心主义唯物主义

恩(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思政治立场:

民主主义共产主义

变起点:

康德和谢林的浪漫主义

历黑格尔哲学体系批判

程思想发展脉络:

过程莱茵报时期出现锋芒

简著书立说形成理论体系

图结果:

《宣言》宣告理论成熟

P3

(二)代表性著作简析

1.博士论文

名称: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

内容:

借研究亚里士多德以后希腊哲学的发展趋势,探讨了黑格尔哲学解体以后德国哲学的发展前景。

他不同意黑格尔将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希腊哲学意味着古希腊哲学的衰落,而是认为这些自我意识哲学一定意义上发展了古希腊哲学,认为人的自由包括思想自由和通行自由。

评析:

(1)观点总体上属于青年黑格尔派;

(2)政治观点超出青年黑格尔派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具有民主主义立场;

(3)哲学观点超出青年黑格尔派,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上坚持辩证法,强调思维和存在、哲学与现实的相互作用

P4

3.《莱茵报》时期思想转变的三环节

第一环节:

1842.5:

《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关于出版自由和

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是《评普鲁士书报检查令》的深化)

第二环节:

1842.10:

《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三篇论文)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维护贫困农民权益,看到物质利益重要性)

第三环节:

1842.12《摩赛尔记者的辩护》(看到了社会生活的客观必然性)

P5

4.《德法年鉴》时期马恩思想转变

马克思:

《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恩格斯: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状况——评托马斯

·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

P6

《论犹太人问题》

目的:

对布·鲍威尔1843年出版的《犹太人问题》和《现代

犹太人和基督徒获得自由的能力》的批判

内容:

探讨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

马布·鲍威尔马克思

布把世俗问题归为神学问题;把神学问题归为世俗问题

观用宗教桎梏说明世俗自由公民的桎梏;用自由公民世俗桎梏说明宗教桎梏

点人的政治解放就是人的解放;政治解放+人类解放

P7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任务:

对如何实现人类解放和由什么社会力量来实现人类解放问题进行探讨

(1)探讨如何实现人类解放和由什么社会力量来实现人类解放

(2)指明人类解放的依靠力量——无产阶级

内容:

(1)马克思揭示了宗教的社会根源,明确指出把宗教批判发展为政治批判的任务

(2)马克思批判了割裂理论与实践的“理论派”和“实践派”,唯物主义地阐述了理论与实践、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关系

(3)马克思分析了德国革命的可能性在于形成了工业无产阶级,阐述无产阶级由于其历史地位而具有的世界历史使命

标志:

马克思思想完全转变到共产主义

P8

二、唯物史观的发现过程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新世界观的首次理论探索

基本观点:

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认识方法:

从对宗教、国家和法的批判深入到对市民社会的批判

理论基础:

当前的经济事实(异化劳动)

异化概念演变:

基本意:

权利的转让、关系的疏远和精神的错乱

卢梭:

从法理意义上,表示人们自愿订立契约,把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的一部分转让给处理公共事务的国家。

黑格尔:

从哲学意义上,是主体活动的结果成了主体的异己的力量,并反过来危害和支配主体。

具体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只作为主体的绝对观念或绝对精神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异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然后又在发展中扬弃了异化,回归“绝对观念”自身。

费尔巴哈:

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就是人把自己的本质返回人自身,才能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马克思:

1.异化劳动含义:

是指劳动者的劳动及其产品反对、奴役、控制劳动者的劳动形态。

2.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批判:

人的本质和人的劳动都发生了异化。

3.异化的四个规定:

A..劳动产品同劳动者异化;B.劳动本身与劳动相异化;C.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D.人与人相异化。

三、科学世界观的公开问世

四、社会革命道路与策略的理论

第二讲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共产党宣言》刚刚问世,欧洲爆发了1848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这一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进一步来丰富和深化了唯物史观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此后,马克思主义全力投入了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写出了不朽的巨著《资本论》

1871年,法国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巴黎公社,马恩在总结巴黎公社失败的经验教训过程中,将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此后,在反对巴枯宁和拉萨尔主义的斗争中,马克思有完善了他有关“国家与革命”的理论。

并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某些特征作了科学的预测。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1848年欧洲革命经验的科学总结

1848年欧洲革命是一场范围广大影响深远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欧洲1848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简介

革命的最显著的特征,新兴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马克思对这场革命极为关注,革命失败后对它进行了深刻总结,并写下了一系列重要著作。

⑴马克思的《从1848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⑵恩格斯的有《德国维护帝国宪法的运动》《德国农民战争》《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

⑶马恩合著的有《国际述评》《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

这些著作极大地丰富了唯物史观,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以及民族解放运动的理论。

(一)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

⒈提出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激化的结果,是在一定的社会要求基础上产生的。

批判了那种认为革命的发生归咎于少数人的煽动,或个别领袖人物偶然的行动和动机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分析了1848年欧洲大革命爆发的原因

⑴具体分析了法国二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前夕法国社会的经济状况和阶级关系和法国二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⑵对法国六月无产阶级起义爆发和失败的根本原因作了深入的分析。

无产阶级革命失败,除了力量对比十分悬殊之外,最根本的原因是欧洲大陆生产力发展的状况还远未达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⒉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1848年欧洲革命,领导者虽然是资产阶级,但革命的主力军却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

⑴高度评价了人民群众在革命中表现出的主体精神和首创作用。

⑵指出参加革命的人民群众越广泛,越自觉,社会的变革就越深刻,越彻底,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就越大。

⑶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的同时,也对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⑷以路易·波拿巴政变为例,科学的阐明了个人与阶级的关系,历史人物的重要作用等对波拿巴政变成功的原因、社会基础、个人品质进行了分析。

⑸论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即历史总的进程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和愿望为转移,任何人的活动都必须受到客观规律的支配。

(二)进一步完善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⒈完善和发展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斗争策略的理论

⑴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是沿着上升的路线进行的,如英国革命、法国大革命;而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是沿着下降的路线进行的。

⑵通过资产阶级革命两种不同类型的对比分析,提出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策略。

⑶对德国革命进程进行了具体分析。

⒉提出了无产阶级不断革命的理论,具体内容是:

⑴无产阶级应积极参加民主革命,把这一革命进行到底,并使其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⑵无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革命的本质区别在于,消灭私有制,消灭一切阶级,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

⑶无产阶级革命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无产阶级革命也必然会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

⒊全面的阐述了工农联盟的思想

马克思在总结1848年革命经验教训时指出,没有农民这个同盟军,无产阶级革命就不可能取得胜利,并论证了建立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⑴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

农民的两面性,无产阶级与农民总体利益一致性。

⑵无产阶级只有和农民联合起来才能取得革命胜利。

然后建立牢固的工农联盟,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⑶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对工农联盟的领导权。

只有无产阶级政党才能代表他们的利益。

(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基础

在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的经验过程中。

马克思首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

马克思通过对资产阶级国家本质的分析、做出了无产阶级必须摧毁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理论。

巴黎六月工人起义被残酷镇压的事实说明,无产阶级哪怕只是稍微触动一下资产阶级秩序就会遭到镇压。

因此,无产阶级要获得自身的解放,只有彻底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是无产阶级彻底革命的根本体现,也是无产阶级革命不同于历史上任何革命的根本标志。

⒈马克思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及其历史使命

首先,揭露了资产阶级国家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专政,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质就是要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⒉对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和过渡性做出了经典性的概括。

马克思在致魏德曼的信中指出:

阶级和阶级斗争不是我的发现,我所加的新内容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

⑴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⑵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⑶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

(四)关于民族解放运动的理论

1848年欧洲革命引起欧洲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马克思提出了民族解放运动的理论。

⒈压迫民族的无产阶级要给毗邻民族以自由。

提出:

“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是不能获得解放的”。

一些民族在自己获得自由的同时,也应该让受它压迫的民族获得自由。

无产阶级要获得真正的自由,就要彻底抛弃民族压迫的政策。

⒉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斗争得天然同盟者。

无产阶级革命对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只有无产阶级革命胜利,才能真正铲除产生民族压迫的根源。

⒊正确的区分了不同性质的民族运动。

无产阶级政党要把具体的民族运动置于全局中来分析,严格区分了革命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反动的民族运动。

应坚决反对和揭露反革命的民族运动,坚决支持革命的民族解放运动。

二、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

1848年革命失败后,马克思先到巴黎,后于1849年8月迁居伦敦,重新开始对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他把自己一生中的黄金时代都用于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在详细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本质和规律。

186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用德文正式出版。

◆马克思的《从1848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恩格斯的有《德国维护帝国宪法的运动》《德国农民战争》《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

◆马恩合著的有《国际述评》《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

这些著作极大地丰富了唯物史观,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以及民族解放运动的理论。

(一)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⒈将劳动价值论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揭示了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⒉揭示了商品拜物教的秘密,其根源于在生产商品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二)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⒈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⒊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

⒋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⒌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掩蔽形式。

(三)资本积累理论

⒈资本积累的本质—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⒉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与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⒊资本的原始积累与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四)对唯物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面论证

⒈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论证

⒉对唯物史观的全面分析与论证

三、马克思恩格斯对巴黎公社经验的总结

巴黎公社简介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阶级起义,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人阶级的政府——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政权只存在72天,公社失败以后,马克思写下了《法兰西内战》一书,对巴黎公社的革命经验进行了总结

(一)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新发展

⒈系统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是暴力革命,以革命的暴力对付反革命的暴力。

⒉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专政)的重要性。

⒊系统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特征

①废除资产阶级常备军,建立人民武装的军事制度。

②用人民选举、监督并可以随时撤换的公仆来代替官僚机构的官吏。

③建立立法与行政合一的政权机关。

④否定资产阶级官僚集中制和资产阶级的各种组织形式。

⑤教会与学校分离,免费教育,没收反动官僚财产,保护劳动人民的利益,使他们成为企业的主人。

⑥对外政策坚持民族平等,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侵略,主张在民族独立基础上的无产阶级国际团结。

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原则。

⒋对无产阶级专政在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阶段中的历史作用进行了深入阐述

①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②实现用自由联合的劳动条件去代替劳动受奴役经济条件

③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必须经历阶级斗争的几个不同的阶段

(二)对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革命同盟军学说的新发展

⒈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证明,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坚强领导,要取得革命胜利是不可能的

巴黎公社虽然在第一国际的思想影响下发生的,但占据公社领导地位的人大部分是布朗基主义者和蒲鲁东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者只是少数,而且在公社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领导集团发生分裂,加速了革命的失败。

⒉指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团结的重要性。

革命是应该团结的,没有团结,公社只能遭受失败的命运。

⒊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深刻说明,无产阶级革命如果没有同盟军支持,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巴黎公社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争取到巴黎以外的小资产阶级,特别是农民的支持,没有建立工农联盟,这就导致巴黎无产阶级孤军奋战,最终归于失败。

四、马克思对巴枯宁主义的批判和对国家学说的发展

巴黎公社失败以后,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存在着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机会主义和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与他们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在理论上对其进行了清算

(一)什么是巴枯宁主义?

巴枯宁,全名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巴枯宁,1814年生于沙皇俄国一个贵族家庭,是无政府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自称是唯物主义者,他把人类历史说成是从动物性状态向人性状态过渡的过程,是向自由状态的进军。

人类的第一个阶段是没有脱离动物状态原始时期;第二个阶段是受宗教和国家奴役的时期;第三阶段是摆脱了任何权力的人们无组织的自由社会。

他认为历史剧是人的人性发展对于人的动物性的不断否定,革命的政治纲领应是立即爆炸国家的反对权威,实现普遍平等,在他看来,具有破坏性和自发性的农民和流浪无产阶级是革命的基本力量。

他认为在农民占多数的国家里是最适合于无政府主义的革命。

(如:

俄国)

巴枯宁的这种历史观完全歪曲了历史发展,不承认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宣扬资产阶级的人性论,是唯心主义的。

他的无政府理论其核心是反对一切国家和权威。

巴枯宁认为国家是产生人间剥削、奴役、掠夺和战争等一切罪恶的根源。

国家是由宗教意识创造出来的。

国家是和人类的自由本性相矛盾的。

他要求消灭一切国家,包括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巴枯宁还否定一切权威,认为权威的影响会直接变成压迫和虚伪。

有了权威和集中,就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

他认为,否认权威就意味着不应用权威的手段来反对权威。

因而他坚决反对工人阶级的政治斗争。

他认为,工人阶级一旦从事反对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治斗争,就等于承认了资产阶级国家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

他希望有朝一日能进行“全民暴动”,在一天内废除国家,实现“无政府状态”的社会,实现人人平等与自由。

对巴枯宁的这套无政府主义的怪论,马恩给予彻底的揭露和批判。

马恩指出,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并不是什麽新发明出来的理论体系,只不过是拼凑起来的杂粹。

在本质上是“蒲鲁东主义和空想共产主义的混合物”,巴枯宁所宣扬的“阶级平等”和“废除继承权”只不过是从圣西门主义那里抄袭来的残羹剩汁。

他鼓吹的“废除国家”和“放弃政治运动”则是从施蒂纳和普鲁东那里拣来并加以发挥了的无政府主义。

巴枯宁无政府主义的理论基础是以抽象的人性论为核心史观和极端个人主义。

马恩在揭露巴枯宁主义的理论来源和实质的同时,还揭露了巴枯宁主义在实践上的反动性。

揭示巴枯宁主义的反动性在于掩盖了资产阶级国家对无产阶级的统治和奴役的本质。

否认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和资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区别。

他的反权威和无政府主义,就是反对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国家的斗争,放弃反对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

(二)关于国家消亡的理论

在批判了巴枯宁唯心主义国家观的过程中,马恩阐述了国家消亡的理论。

⒈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本质以及其消亡的经济基础。

巴枯宁的国家观认为:

应当消除的主要祸害不是资本和阶级对立,而是国家。

否定国家的阶级本质,认为废除国家,资本就会自行完蛋。

马恩认为巴枯宁颠倒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是倒果为因。

马恩说:

“我们的说法恰巧相反,废除了资本,即废除了少数人对全部生产资料的占有,国家就会自行垮台。

⒉对巴枯宁把“废除继承权”作为社会革命的起点进行了驳斥和批判。

巴枯宁认为,不是私有制产生了继承权和阶级的不平等,而是由于继承权使一些人的财产越来越多,造成了私有制存在的主要条件和阶级的不平等。

马恩批判了这种颠倒继承权与私有制相互关系的唯心主义观点,认为私有制是继承权得以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和基础。

因此,继承权的消亡将是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改造的自然结果;但废除继承权决不可能成为这种社会改造的起点。

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前提是推翻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和资本主义私有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平等,造成国家及作为国家法律制度之中的继承权的消亡的前提条件。

⒊驳斥巴枯宁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攻击,阐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

巴枯宁攻击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说什麽“革命专政的国家和国家政权”都是反动的,反对一切国家,包括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马恩对巴枯宁的攻击,指出,要废除国家,不预先实现社会变革是十分荒谬的,要使国家消亡,必须进行社会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实现国家消亡。

无产阶级专政的存在是创造消亡国家的政治条件、经济条件的必然结果。

(三)论权威

针对巴枯宁否定一切权威的无政府主义的观点,马恩深刻地阐明了权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此,恩格斯写下了著名的《论权威》一文,批判了巴枯宁反对权威的论点,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权威观。

⒈恩格斯深刻地揭示了权威的实质,揭示权威是现代社会大生产的产物,其实质就是以服从为前提的思想意志的集中统一。

权威的产生和存在并不取决于某个人的主观意志,而是人类社会自身客观需要,即便是未来社会,权威也是需要的,现代大工业的发展史充分证明了“想要消灭大工业中的权威,就等于想消灭大工业本身。

”巴枯宁无政府主义的反权威论实质上只是反映了小私有者为图保持所谓个人自由而排斥集中管理的大生产的狭隘心理。

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根本矛盾的。

⒉批判了巴枯宁主义将权威与自治绝对对立起来的谬论,深刻地揭示了自治与权威的辩证关系。

巴枯宁主义者认为权威是绝对坏的东西,而自治是绝对好的东西。

这是十分可笑的观点。

权威与自治,既相互对立与冲突又相互统一。

权威的行使以个人自治为基础,并通过个人的自治来实现。

同时自由的个人又必须服从一定的权威。

⒊阐述了关于革命的权威的必要性及未来政治国家和政治消亡的重要思想。

政治国家政治权威最终将逐渐消亡,但在旧的社会关系废除之前,他们是不可能,也不应该被彻底消除。

巴枯宁主义者试图在产生政治权威和政治国家的社会关系彻底改变之前,就一举消灭政治权威和政治国家,这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实践中则是反动和有害的,也是根本行不通的。

恩格斯明确指出:

“革命无疑是天下最权威的东西。

”没有权威就没有革命的胜利,即使胜利了也无法巩固。

巴黎公社经验就证明了这一点。

五、对拉萨尔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预测

拉萨尔简介:

斐迪南·拉萨尔(1825-——1864)德国工人运动中机会主义派的首领,出身于一个犹太富商家庭,在柏林大学读书时,接受了黑格尔哲学,1848年德国革命期间,参加过《莱茵报》的工作。

革命失败以后,从事商业投机活动,60年代始又进行政治活动。

1863年任全德工人联合会主席,执行机会主义路线。

其主要的观点是从超阶级的国家观出发,幻想通过争取普选权和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实现不折不扣的公平分配等途径,使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他污蔑农民是“反动的一帮”,反对工人与农民结成联盟,宣扬“铁的工资规律”等谬论。

暗中与普鲁斯当局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勾结,并秘密领取津贴,支持他的“铁血政策”,出卖工人阶级运动。

1864年,在一次决斗中丧命,终年39岁。

拉萨尔的机会主义思潮在德国工人运动中有较大的影响。

马恩在著名的《哥达纲领批判》中,对拉萨尔机会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并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作了科学预测。

⑵《哥达纲领批判》原名《对德国工人党的几点意见》,写于1875年4月——5月。

首次公开发表于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刊物《新时代》杂志,1891年第1卷第18期。

中译本现编入《马恩选集》第三卷

19世纪60——70年代德国工人运动中存在着俩个政党:

一个是“全德工人联合会”,由拉萨尔建立,又称拉萨尔派,另一个是“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由于是在爱森纳赫城建立,因而又称“爱森纳赫派”,领导人是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但在思想和实践上都不成熟。

俩个政党并存的局面,把德国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