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详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38318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8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详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超详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超详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超详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超详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超详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超详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超详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超详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超详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超详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超详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超详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超详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超详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超详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超详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超详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超详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超详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超详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超详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详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超详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则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为

……………………………………①

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②

或者

…………………………………………③

1.6蛋白质的组成层次

1.7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名称

基本组成单位

核苷酸(8种)

一分子磷酸(H3PO4)

一分子五碳糖

(核糖或脱氧核糖)

核苷

一分子含氮碱基

(5种:

A、G、C、T、U)

脱氧核苷酸

(4种)

一分子磷酸

一分子脱氧核糖

脱氧核苷

(A、G、C、T)

核糖核苷酸

一分子核糖

核糖核苷

(A、G、C、U)

1.8生物大分子的组成特点及多样性的原因

基本单位

化学通式

聚合方式

多样性的原因

葡萄糖

C6H12O6

脱水缩合

①葡萄糖数目不同

②糖链的分支不同

③化学键的不同

氨基酸

①氨基酸数目不同

②氨基酸种类不同

③氨基酸排列次序不同

④肽链的空间结构

(DNA和RNA)

核苷酸

①核苷酸数目不同

②核苷酸排列次序不同

③核苷酸种类不同

1.9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和DNA的鉴定

物质

试剂

操作要点

颜色反应

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

临时混合

加热

砖红色

苏丹Ⅲ(苏丹Ⅳ)

切片

高倍镜观察

桔黄色(红色)

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

先加试剂A

再滴加试剂B

紫色

二苯胺

加0.015mol/LNaCl溶液5Ml

沸水加热5min

蓝色

1.10选择透过性膜的特点

1.11细胞膜的物质交换功能

1.12线粒体和叶绿体共同点

1、具有双层膜结构

2、进行能量转换

3、含遗传物质——DNA

4、能独立地控制性状

5、决定细胞质遗传

6、内含核糖体

7、有相对独立的转录翻译系统

8、能自我分裂增殖

1.13真核生物细胞器的比较

化学组成

存在位置

膜结构

主要功能

线粒体

蛋白质、呼吸酶、RNA、脂质、DNA

动植物细胞

双层膜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叶绿体

蛋白质、光合酶、RNA、脂质、DNA、色素

植物叶肉细胞

光合作用

内质网

蛋白质、酶、脂质

动植物细胞中广泛存在

单层膜

与蛋白质、脂质、糖类的加工、运输有关

高尔基体

蛋白质、脂质

蛋白质的运输、加工、细胞分泌、细胞壁形成

溶酶体

蛋白质、脂质、酶

细胞内消化

核糖体

蛋白质、RNA、酶

无膜

合成蛋白质

中心体

动物细胞

低等植物细胞

与有丝分裂有关

1.14细胞有丝分裂中核内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变化规律

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DNA含量

2a—→4a

4a

2a

染色体数目(个)

2N

4N

染色体单数(个)

染色体组数(个)

2

4

同源染色数(对)

N

注:

设间期染色体数目为2N个,未复制时DNA含量为2a。

1.15理化因素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理化因素

机理

应用

过量脱氧胸苷

抑制DNA复制

治疗癌症

秋水仙素

抑制纺锤体形成

获得多倍体

低温(2—4℃)

影响酶活和供能

低温贮藏

+表示有影响

1.16细胞分裂异常(或特殊形式分裂)的类型及结果

类型

分裂方式

结果

事例

细胞质不分裂

有丝分裂

双(多)核细胞

多核胚囊

个别染色体不分离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单体、多体

21三体、唐氏综合征

全部染色体不分离

多倍体

四倍体植物

染色体多次复制,但不分离

多线巨大染色体

果蝇唾腺染色体

两个以上中心体

多极核

1.17细胞分裂与分化的关系

1.18已分化细胞的特点1.19分化后形成的不同种类细胞的特点

1.20分化与细胞全能性的关系

1.21细胞的生活史

1.22癌细胞的特点

1.23衰老细胞的特点

1.24细胞的死亡

1.25生物膜与生物膜系统

1.26细胞工程

1.27植物组织培养与动物细胞培养的比较

比较项目

植物组织培养

动物细胞培养

生物学原理

细胞全能性

细胞分裂

培养基性质

固体

液体

培养基成分

蔗糖、氨基酸、维生素、水、矿物质、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琼脂

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水、动物血清

取材

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

动物胚胎、幼龄动物器官或组织

培养对象

分散的单个细胞

过程

脱分化、再分化

原代培养、传代培养

细胞分裂生长分化特点

①分裂:

形成愈伤组织

②分化:

形成根、芽

①只分裂不分化

②贴壁生长

③接触抑制

培养结果

新的植株或组织

细胞株或细胞系

①快速繁殖

②培育无病毒植株

③提取植物提取物(药物、香料、色素等)

④人工种子

⑤培养转基因植物

①生产蛋白质生物制品

②皮肤细胞培养后移植

③检测有毒物质

④生理、病理、药理研究

培养条件

无菌、适宜的温度和pH

1.28植物体细胞杂交与动物细胞融合的比较

植物体细胞杂交

动物细胞融合

膜的流动性、膜融合特性

前期处理

原生质体制备: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

细胞分散:

胰蛋白酶处理

方法和手段

①物理:

离心、振动、电刺激

②化学:

聚乙二醇(PEG)

(同前)

③生物:

灭活的病毒

进行远缘杂交,创造植物新品种

①制备单克隆抗体

②基因定位

下游技术(后续技术)

第二单元生物的新陈代谢

Ⅰ植物代谢部分:

酶与ATP、光合作用、水分代谢、矿质营养、生物固氮

2.1酶的分类

2.2酶促反应序列及其意义

酶促反应序列生物体内的酶促反应可以顺序连接起来,即第一个反应的产物是第二个反应的底物,第二个反应的产物是第三个反应的底物,以此类推,所形成的反应链叫酶促反应序列。

意义各种反应序列形成细胞的代谢网络,使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沿着特定路线有序进行,确定了代谢的方向。

2.3生物体内ATP的来源

ATP来源

反应式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

ADP+Pi+能量——→ATP

化能合成作用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其它高能化合物转化

(如磷酸肌酸转化)

C~P(磷酸肌酸)+ADP——→C(肌酸)+ATP

2.4生物体内ATP的去向

2.5光合作用的色素

2.6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比较

光反应

暗反应

反应场所

叶绿体基粒

叶绿体基质

能量变化

光能——→电能

电能——→活跃化学能

活跃化学能——→稳定化学能

物质变化

H2O——→[H]+O2

NADP++H++2e——→NADPH

ATP+Pi——→ATP

CO2+NADPH+ATP———→

(CH2O)+ADP+Pi+NADP++H2O

反应物

H2O、ADP、Pi、NADP+

CO2、ATP、NADPH

反应产物

O2、ATP、NADPH

(CH2O)、ADP、Pi、NADP+、H2O

反应条件

需光

不需光

反应性质

光化学反应(快)

酶促反应(慢)

反应时间

有光时(自然状态下,无光反应产物暗反应也不能进行)

2.7C3植物和C4植物光合作用的比较

C3植物

C4植物

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基粒

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基质

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基质

CO2固定

仅有C3途径

C4途径—→C3途径

2.8C4植物与C3植物的鉴别方法

方法

原理

条件和过程

现象和指标

结论

生理学方法

在强光照、干旱、高温、低CO2时,C4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C3植物不能。

密闭、强光照、干旱、高温

生长状况:

正常生长

枯萎死亡

枯萎死亡:

形态学方法

维管束鞘的结构差异

过叶脉横切,装片

①是否有两圈花细胞围成环状结构

②鞘细胞是否含叶绿体

是:

否:

化学方法

①合成淀粉的场所不同

②酒精溶解叶绿素

③淀粉遇面碘变蓝

叶片脱绿→加碘→过叶脉横切→制片→观察

出现蓝色:

①蓝色出现在维管束鞘细胞

②蓝色出现在叶肉细胞

出现①现象时:

出现②现象时:

2.9C4植物中C4途径与C3途径的关系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英文缩写为PEP。

2.10C4植物比C3植物光合作用强的原因

结构原因:

维管束鞘细胞的结构

以育不良,无花环型结构,无叶绿体。

光合作用在叶肉细胞进行,淀粉积累,影响光合效率。

发育良好,花环型,叶绿体大。

暗反应在此进行。

有利于产物运输,光合效率高。

生理原因:

PEP羧化酶

磷酸核酮糖羧化酶

只有磷酸核酮糖羧化酶。

磷酸核酮糖羧化酶与CO2亲和力弱,不能利用低CO2。

两种酶均有。

PEP羧化酶与CO2亲和力大,利用低CO2能力强。

2.11光能利用率与光合作用效率的关系

2.12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与提高光能利用率的关系

2.13光合作用实验的常用方法

2.14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2.14.1植物对水分的吸收

2.14.2扩散作用与渗透作用的联系与区别

2.14.3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的区别与联系

半透膜

选择透过性膜

概念

小分子、离子能透过,大分子不能透过

水自由通过,被选择的离子和其它小分子可以通过,大分子和颗粒不能通过

性质

半透性(存在微孔,取决于孔的大小)

选择透过性(生物分子组成,取决于脂质、蛋白质和ATP)

状态

活或死

材料

合成材料或生物材料

生物膜(磷脂和蛋白质构成的膜)

物质运

动方向

不由膜决定,取决于物质密度

水和亲脂小分子:

离子和其它小分子:

膜上载体(蛋白质)决定

功能

渗透作用

渗透作用和其它更多的生命活动功能

共同点

水自由通过,大分子和颗粒都不能通过

2.14.4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

2.14.5植物体内水分的利用和散失

2.15植物体内的化学元素

(1)

1.16植物体内的化学元素

(2)

2.17生物固氮

2.18氮循环

2.19三类微生物在自然界氮循环中的作用

Ⅱ动物与微生物代谢部分:

三大类营养代谢、细胞呼吸、代谢基本类型、微生物类群、

微生物的营养代谢与生长、发酵工程简介

2.20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2.21人体的必需氨基酸

2.22细胞的有氧呼吸

2.23细胞内的无氧呼吸

2.2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真核细胞:

细胞质基质,主要在线粒体

原核细胞:

细胞基质(含有氧呼吸酶系)

细胞质基质

需氧

不需氧

终产物(CO2、H2O)、能量

中间产物(酒精、乳酸、甲烷等)、能量

产能多少

多,生成大量ATP

少,生成少量ATP

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2.25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的利用情况

呼吸类型

被分解的有机物

储存的能量

释放的能量

可利用的能量

能量利用率

1mol葡萄糖

2870kJ

1165kJ

40.59%

2870kJ

196.65kJ

61.08kJ

2.13%

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值为分解为乳酸时的值。

不同的无氧呼吸类型释放的能量可能稍有不同。

2.26新陈代谢的类型

2.27微生物的类群

2.28微生物的营养

2.29微生物的代谢

2.30微生物的生长

2.31微生物的生长曲线与生长速率的关系

2.32发酵工程简介

第三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

(包括植物调节、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内环境与稳态、水盐调节、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免疫)

3.1植物生命活动调节——激素调节

3.2人和高等动物的体液调节

3.3神经调节

3.4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3.5内环境与物质交换

3.6水、钠、钾的来源与去向

3.7水盐平衡的调节

3.8血糖平衡的调节

3.9体温的调节

3.10免疫概述

3.10免疫系统的组成与淋巴细胞的起源

3.11抗原与抗体

3.1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13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3.13免疫学的应用(选学)

第四单元生物的生殖与发育

(包括生殖的种类、动物生殖细胞的生成、植物的个体发育、动物的个体发育)

4.1生殖的类型

4.2动物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没有交换)

4.3减数分裂中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4.4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及数目与配子类型的关系

4.5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以动物细胞为例)

减数分数

复制次数

1次

分裂次数

2次

同源染色体行为

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姐妹染色体交叉互换

子细胞染色体数

是母细胞的一半

与母细胞相同

子细胞数目

4个

2个

子细胞类型

生殖细胞(精细胞、卵细胞)、极体

体细胞

细胞周期

相关的生理过程

生殖

生长、发育

染色体(DNA)的

变化曲线

4.6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

4.7动物的个体发育

第五单元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

(包括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规律、伴性遗传、细胞质遗传、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现代进化理论)

5.1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5.2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

(2)——T2噬菌体感染细菌实验

5.3证明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实验

5.4DNA是遗传物质的理论证据(遗传物质的必备条件)

5.5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

5.6DNA的组成单位、分子结构和结构特点

5.7由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引起的碱基间关系

5.8DNA分子的复制

5.9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明

5.10基因的结构及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5.11染色体组与基因组比较

示例

染色体组

正常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数称为一个染色体组,用N表示

果蝇:

N=4

基因组

概念

某生物DNA分子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叫基因组。

包括核基因组和质基因组(线料体基因组和叶绿体基因组)

线粒体DNA

单倍体基因组

有性别生物:

N+1(N个DNA+1个性染色体DNA组成)

无性别生物:

N(N个DNA分子组成)

玉米:

10

原核生物基因组

一个DNA分子组成(或加上质粒DNA)

细菌DNA

线粒体基因组

线粒体中一个DNA分子所携带的遗传信息(见后述)

叶绿体基因组

叶绿体中一个DNA分子所携带的遗传信息

叶绿体DNA

区别与联系

染色体组由正常配子中的染色体数目构成,只包含一条性染色体

基因组由一半常染色体、两条性染色体和细胞质中的DNA分子组成

5.12人类基因组研究

5.12.1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大事记

人类基因组计划大事记

1985年

美国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杜伯克首先提出了人类基因组计划(HGP)

1990年10月1日

经美国国会批准美国HGP正式启动,预计投资30亿美元,历时15年,在2005年完成。

先后共有美、英、日、法、德、中六国参加,分别负担了其中54%、33%、7%、2.8%、2.2%和1%的研究工作。

1998年5月

全球最大的DNA自动测序仪厂家在美国马里兰州罗克威尔设立了Celera(塞莱拉)基因组学公司,声称在3年内完成人类基因组的序列测定,另外有一些私营机构也涉足这一领域,目的都是为了申请专利,垄断人类基因信息资源。

至此形成公私两大阵营。

1998年10月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公立阵营宣布提前于2001年完成人类基因组的工作草图,整个终图的完成期将从2005提前到2003年。

1999年9月

我国搭上基因组研究的末班车,加入该计划并负责3号染色体上3000万个碱基对的测序工作,成为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唯一的发展中国家。

这1%的测序任务,带给中国的利益是长远的,我们不仅因此可以分享整个计划的成果,拥有相关事务的发言权,而且建立了自己的研究队伍,技术水平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2000年3月14日

美国总统克林顿和英国首相贝理雅发表联合声明,呼吁将人类基因组研究成果公开,以便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能自由地使用这些成果。

2000年4月底

中国科学家按照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部署,完成了百分之一人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图”。

2000年6月26日

美国白宫召开会议,宣布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完成。

2001年2月15日

人类基因组计划公立阵营在当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公布人类基因组测序草图。

2001年2月16日

塞莱拉公司在当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公布人类基因组测序草图。

2006年5月18日

美国和英国科学家在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上发表了人类最后一个染色体—1号染色体的基因测序。

科学家不止一次宣布人类基因组计划完工,但推出的均不是全本,这一次杀青的“生命之书”更为精确,覆盖了人类基因组的99.99%。

历时16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书写完了最后一个章节。

5.12.2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遗传图

又称连锁图,它是以具有遗传多态性(在一个遗传位点上具有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在群体中的出现频率皆高于1%)的遗传标记为“路标”,以遗传学距离(在减数分裂事件中两个位点之间进行交换、重组的百分率,1%的重组率称为1cM(厘摩))为图距的基因组图。

遗传图的建立为基因识别和完成基因定位创造了条件。

意义:

6000多个遗传标记已经能够把人的基因组分成6000多个区域,使得连锁分析法可以找到某一致病的或表现型的基因与某一标记邻近(紧密连锁)的证据,这样可把这一基因定位于这一已知区域,再对基因进行分离和研究。

对于疾病而言,找基因和分析基因是个关键。

物理图

物理图是指有关构成基因组的全部基因的排列和间距的信息,它是通过对构成基因组的DNA分子进行测定而绘制的。

绘制物理图的目的是把有关基因的遗传信息及其在每条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线性而系统地排列出来。

DNA物理图是指DNA链的限制性酶切片段的排列顺序,即酶切片段在DNA链上的定位。

因限制性内切酶在DNA链上的切口是以特异序列为基础的,核苷酸序列不同的DNA,经酶切后就会产生不同长度的DNA片段,由此而构成独特的酶切图。

因此,DNA物理图是DNA分子结构的特征之一。

DNA是很大的分子,由限制酶产生的用于测序反应的DNA片段只是其中的极小部分,这些片段在DNA链中所处的位置关系是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故DNA物理图谱是顺序测定的基础,也可理解为指导DNA测序的蓝图。

广义地说,DNA测序从物理图制作开始,它是测序工作的第一步。

序列图

随着遗传图和物理图的完成,测序就成为重中之重的工作。

DNA序列分析技术是一个包括制备DNA片段及碱基分析、DNA信息翻译的多阶段的过程。

通过测序得到基因组的序列图。

转录图

(基因图)

基因图是在识别基因组所包含的蛋白质编码序列的基础上绘制的结合有关基因序列、位置及表达模式等信息的图谱。

在人类基因组中鉴别出占具2%~5%长度的全部基因的位置、结构与功能,最主要的方法是通过基因的表达产物mRNA反追到染色体的位置。

其原理是:

所有生物性状和疾病都是由结构或功能蛋白质决定的,而已知的所有蛋白质都是由mRNA编码的,这样可以把mRNA通过反转录酶合成cDNA或称作EST的部分的cDNA片段,也可根据mRNA的信息人工合成cDNA或cDNA片段,然后,再用这种稳定的cDNA或EST作为“探针”进行分子杂交,鉴别出与转录有关的基因。

基因图谱的意义是:

在于它能有效地反应在正常或受控条件中表达的全基因的时空图。

通过这张图可以了解某一基因在不同时间不同组织、不同水平的表达;

也可以了解一种组织中不同时间、不同基因中不同水平的表达,还可以了解某一特定时间、不同组织中的不同基因不同水平的表达。

5.12.3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基因组比较(大约)

物种

碱基对数量

基因数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